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9.3 声声慢(寻寻觅觅)》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品味生命中的愁绪——《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生平、创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2.赏析词中主要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美。

3. 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词人生平、创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2.赏析词中主要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美。

3. 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流程:导入:课前播放歌曲《声声慢》,哀婉低沉的音乐为学生学习本首词作创设情境。

一曲充满着浓浓愁绪的《声声慢》,把我们带入今天的课堂,也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九百多年前的那个秋天的黄昏,菊花凋零,梧桐秋雨,一位心怀愁绪的女子举杯销愁黯然神伤,她,就是李清照,是三千年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长河中,那位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那,到底是怎样的愁绪使她消损殆尽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声声慢》,走进李清照,走进她充满无限愁情的内心世界,品味易安生命中的浓重愁绪。

一个人的心情、心境,由他的经历、遭遇直接决定,李清照愁绪缘何浓重,我们试着在她的经历中寻找答案。

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明愁因学生活动1:课前搜集资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大事记,按照时间顺序整理。

需要突出南渡以后的遭历。

预设成果:1101-1126年(17-42岁):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此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1127年(42- 43岁):金兵入侵并灭北宋,京城沦陷;金石书画毁于战火。

1129(45岁)年:丈夫赵明诚病逝,时值中年又成遗孀。

1130(46岁)年:为赵明诚辩通敌之冤,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奔波于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

1131年(47岁):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48岁):再嫁张汝舟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50岁:):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67—72岁:):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辞世。

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9.3 声声慢(寻寻觅觅)》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9.3 声声慢(寻寻觅觅)》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3.9.3《声声慢》教学设计《声声慢》选自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古典诗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词的意境和感情,体会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宋词的能力。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让学生感受诗歌中凄美的意境。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以问题为路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让学生感受诗歌中凄美的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高一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

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接触,刚刚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课前要多引导学生诵读,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声声慢》一、导入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

【高中语文】《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

【高中语文】《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

【高中语文】《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文本分析、情感体验和创意表达等方法,深入解读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女性特有的柔美与坚韧。

(2)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3)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典故和文化内涵。

(2)诗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声声慢(寻寻觅觅)》。

(2)收集李清照的生平资料和诗歌创作背景。

(3)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声声慢(寻寻觅觅)》。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李清照的其他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女性诗人的创作。

(2)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李清照的其他作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声声慢(寻寻觅觅)》,理解诗歌的大意。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文本分析:(1)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女性特有的柔美与坚韧。

(2)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共鸣和审美鉴赏。

5. 创意表达:(1)让学生进行诗歌改写或创作,展示自己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表演,增强学生的表现力和鉴赏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评价学生的诗歌理解和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

【高中语文】《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4)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语文素养;(2)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李清照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2)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3)提高个人情感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3. 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寓意;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 诗歌的美学价值和鉴赏能力。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2)激发学生对《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字词含义;(3)让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培养创新思维;(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提高审美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2. 写一篇关于《声声慢(寻寻觅觅)》的鉴赏文章;3. 推荐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特点。

1. 教师用书:《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2. 学生用书:《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3. 网络资源:关于李清照和《声声慢(寻寻觅觅)》的相关资料;4. 教学课件:PPT或其他多媒体课件;5.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生平事迹;2、体会婉约派词的风格;3、理解词人的愁绪。

(重点)4、掌握词人情感外化于物写愁。

(难点)导入: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无忧无虑-小女子之愁-家国之愁)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任务一:初读词,找准词人生活环境,用词句回答,感知愁情。

(播放音频)明确: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晚来风急;守着窗儿;到黄昏。

(秋天的黄昏,词人独坐窗前,冷清无比)任务二:以“窗”为中心,从窗内、窗外行为、所见、所感概括词的内容,体悟愁情。

活动1:找到上片中词人窗子内的行为描写。

明确:寻寻觅觅赏析叠词效果:音韵反复之美;写出词人反复寻觅的动作,环境冷清,寻觅无果,内心凄惨悲戚;强化了词人心中的愁绪;奠定全词感情基调。

(开篇便写愁,且渐浓)明确:喝酒赏析“淡”字的效果:衬托词人心中的浓愁,愁浓而觉酒淡,实际是词人主观情感的外化。

小结:上片由愁而寻而喝酒,却遇急风、过雁,终难化解心中之愁,反而欲来欲浓。

活动2:从过片及下片中找到词人所见之景物。

明确: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活动3:了解古诗“加一倍法”。

补:“加一倍法”,是古典诗歌一种深层的表现手法。

从侧面、反面落笔,就含有转折、对比、反衬、映衬、顿挫、翻叠等多种修辞功能,而且取象用譬翻空出奇,字句锤练,往往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词中的物象与情境,分析“窗”这一意象的作用及其蕴含的情感;2、结合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引导学生理解李清照的“临窗情结”。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词中意象与情感,并分析“窗”这一意象的作用及其蕴含的情感;难点:结合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引导学生理解李清照的“临窗情结”。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月落乌啼月牙落孤井。

”听得人身临其境,想踏足江南美景,那同学们知道这首《声声慢》改编自哪里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声声慢》,以“窗”为媒介,轻启词人心。

通过播放《声声慢》音频,引入本节课课题——《声声慢》(寻寻觅觅)二、整体感知(一)初识作者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

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是婉约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二)写作背景北宋末年李清照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

这首词是作者南渡后晚年的作品。

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凄。

亡国之恨、流离之痛、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聚心头,无法排遣。

(三)初读课文听音频范读,再抽读。

注意读出李清照晚年那种凄愁之感。

(四)注释译文翻译过程中点明手法,初步赏析情感。

三、深入研读(一)任务一:情境创设,文笔挑战请同学们接下一句:我透过窗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起来,同学们都文采斐然。

那老师想问大家,词人李清照,透过窗户看到了什么呢?(二)任务二:临窗何所见,悲景显悲情窗的词典释义是:房屋通风透气的装置。

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窗”是否仅是指“房屋通风透气”的装置?李清照透过窗子见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李清照临窗所见,提炼相关意象,并完善表格,进而思考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3《声声慢(寻寻觅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声声慢(寻寻觅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声声慢(寻寻觅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酒"、“秋风”等常用意象,体会词人抒发的情感。

2.领悟词中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教学重难点:1. 通过“酒"、“秋风”等常用意象,体会词人抒发的情感。

2.领悟词中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唤起阅读的欲望揭示课题:①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晚年词作。

(展示课题)②这首词和李清照前期的词情感上有什么不同?(从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切入把握)③词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二、知人论世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李清照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展示:李清照简介(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两人情趣相投,你吟诗来我作对。

赵明诚还热衷于金石的研究,李清照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李清照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年),其夫赵明诚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

中晚年的李清照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三、初读,理清思路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的诵读,要求(展示出来):①有感情的诵读,初步体会词人在词中的感情。

(用一个字概括)②结合预习情况,快速把握词人借哪些意象抒发情感?2.分组交流(展示“愁"及意象)词人在词中的感情:“愁”选取的典型意象酒秋风雁黄花雨梧桐四、再次诵读,赏析诗句。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这是一首诗歌,借用了“声声慢”的词句,通过描写寻觅追忆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2. 教材特点:诗歌用语优美,抒情深沉,富有音乐性。

通过描写个人情感和抒发诗人的哲思,以启迪读者的思维和情感。

3.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熟悉该诗歌的内容和背景,培养学生感悟诗意、欣赏诗歌的能力。

4.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与主旨,培养学生感悟诗意的能力。

5.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感悟诗歌的意境与主题。

二、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导入诗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感悟能力。

2. 归纳与演绎法: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归纳总结诗歌的主旨和意境。

3. 审美式教学:通过欣赏诗歌的美感和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2.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3. 分析诗歌的篇章结构,解读诗句的含义。

4. 分组讨论,共同感悟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5. 欣赏诗歌的音乐性和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 小结与评价,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反思学习收获。

四、教学辅助1. 教学工具:课件、多媒体设备、音乐播放器。

2. 教学素材:课文原文、诗歌解析、诗歌欣赏材料。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教学和讨论活动,观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品味。

2. 提供练习和作业,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定期反馈和评价。

六、教学反思此教案结合了诗歌的特点,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归纳演绎法和审美式教学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力、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鉴赏诗歌。

同时,教学过程中注重评价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学习收益。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声声慢》新授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声声慢》是词人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她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全词围绕一个“愁”字,把词人复杂而深沉的愁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二、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内涵,学会抓住意象品味诗歌情感。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语言,把握本词中的意境以及李清照的婉约风格。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刻体会诗人的愁情。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二)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深刻体会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知人论世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善用白描,语言清丽。

有《漱玉词》辑本。

明代杨慎评价她:“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

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

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

《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

”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生平经历】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

18-42岁: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人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42岁:北宋末,朝廷腐败,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43岁: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46岁: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

47岁: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高中语文】《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李清照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词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重点:词中意象的解读,如“黄花”、“梧桐”、“黄昏”等;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词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的掌握。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形式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包括《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原文、注释、译文、赏析等。

2.电脑用于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3.教学板书用于总结和提炼重要知识点。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授《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创作背景、主题和意象等基本知识点,为学生理解打下基础。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互相交流和思维碰撞加深理解。

3.诵读法: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等多种形式,感受词的音韵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词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和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词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20分钟)•介绍《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通过诵读,感受词的音韵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讲解词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巩固练习(15分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小组讨论:如何理解“黄花堆积,憔悴损”等意象的含义?它们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口头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声声慢》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在中国文坛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天真浪漫,浅唱“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哀婉惆怅,低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人比黄花瘦”却也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铮铮铁骨,她大声呐喊“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是谁呢?她就是一代词宗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她的千古名篇《声声慢》。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词的句式、节奏自由灵活的特点;品味词的声韵美;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典故的内涵,把握词的主旨和情感;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声声慢》对愁绪的渲染手法;赏析豪放词和婉约词的不同风格特点;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词中寄托的词人的生命感悟与人生态度。

三、学习提示助读一般认为,豪放和婉约是词的两种典型风格。

品读本课的三首宋词,感受其不同的风格特点,体会这些词作是如何表现词人不同的思想情感的。

《声声慢》[1](寻寻觅觅)以朴素清新的口语入词,抒写词人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通篇写“愁”,徘徊低迷,婉转凄楚。

要注意揣摩词人因外物触发的内心波澜,体会词作是如何渲染这种愁绪的。

这首词手法独到[2],起句便用十四个叠字[3],反复诵读,体会叠字中包孕的情感及其递进层次。

与律诗相比,词的声韵、句式、节奏等有着更多的变化,显得更为自由灵活,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一点。

四、助读资料(一)作者简介“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好学多才,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词主要是反映她在少女、初为人妇时期的美满生活,表达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对丈夫的相思之情。

这些词格调优美,热情明快,天真活泼,委婉含蓄。

后期的词主要写她在离乱中的孤独生活和国破家亡后的悲苦心情,深厚的故国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使她的作品风格突变,社会意义也随之扩大了。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

书)
例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憔悴飘零的菊花——孤
苦飘零的自己。
鼓励学生在词中寻找愁情,读出词人内心深处的愁绪。
2.总结全词。
3.朗诵李清照的颁奖词。(配乐)
三、归纳主旨,课堂小结
整首词以叠字起笔,移情于物,通过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夜雨
等意象,即使我们隔着千年的云涛星海,依然能够感受到一代词国皇后的凄婉和
1.全词通篇写愁,词人的“愁”外化为哪些物象?这些物象有什么特点,营
造了什么氛围?

一句中的
(意象)或者
(一词),我找到
了“愁”的影子,我彷佛看到了李清照
(画面),体会到

愁。我还想到了
(相关的诗词曲赋)
预设 1: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中的七组叠词中找到了
愁的影子,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若有若失、心神不宁的李清照,我还想到了推愁不
依,我还想到了秋雨梧桐叶落时。
2.总结意象构成的画、梧桐细雨、残秋黄昏,一系列特写镜头组
成了一幅天然的悲凄画面。选取了牵动人们愁思的景物,成百倍得加浓女主人公
得内在愁绪。最后,在难以名状、无法解脱得苦闷中,顿时汇成一句: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身世经历,体会其身世经历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 2.通过知人论世法领悟词作的意境,体会作者“愁”情。 3.抓住意象营造的意境,揣摩词人因外物触发的内心波澜,体会词作如何渲染 愁绪的。
教学重难点:把握典型意象的具体内涵,体味词作蕴含的“愁”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如梦令》,并配有音乐。 从《如梦令》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什么样的李清照? 明确:活泼开朗。 【过渡】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 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李清照在后期写出了与 《如梦令》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她用“豪情”“才情”“薄命”装 扮了宋词的美丽,使宋代词坛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她用纤美的文字无数次拨动 了我们心灵深入那根最敏感的情弦。她被誉为“词国皇后”。这首词哀婉凄苦, 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孤寂、凄凉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变故?今天,让 我们再一次走近她,来品读她用生命和血泪谱写的时代悲歌——《声声慢》。 二、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我是朗诵家,寻找词眼

9.3 声声慢(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9.3 声声慢(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古诗词中的经典作品,我自己很喜欢古诗词,对李清照的词更是情有独钟,自己业余也创作一些古诗词自娱自乐。

如最近看到校园桂花开得正盛,创作一首《咏桂》“入夜秋山静,但闻桂清芬,叶密芳姿掩,馨香欲断魂。

”我希望通过此词的学习,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能让学生领悟到此词的精妙,也让学生能管中窥豹,进一步了解诗词鉴赏的方法。

教学工具学生要了解此词的大致意思,不是很困难,但是要了解词的意象、意境、情感及语言的精妙,需要老师的引领和点拨。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素养目标:一、通过诵读体会婉约词的特点及风格。

二、从语言建构的角度赏析叠词的妙处。

三、感受作者营造的凄美意境,注重审美体验,体会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教学重难点通过意象感受作者营造的凄美意境,注重审美体验,体会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板书设计声声慢李清照诵诗词品诗情亡国之恨绘意境愁孀居之悲探愁因沦落之苦教学过程素养目标:一、从鉴赏形象(人物、景物形象)的角度赏析《声声慢》。

二、从语言建构的角度赏析叠词的妙处。

三、感受作者营造的凄美意境,注重审美体验,体会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重难点:从鉴赏形象(人物、景物形象)的角度赏析《声声慢》。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一片落叶,萧瑟飘零,一滴秋雨,孤寂冷清,一朵菊花,憔悴飘落,一声雁叫,万里秋听。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的《声声慢》,去倾情感受这首词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初诵诗词,品诗情。

好的诗词,需要诵读,才能体会此词的精妙,首先,请一位同学诵读一下这首词,找出词的韵脚,初步体会一下词人的情感。

诗歌的韵脚赋予了诗歌情感的内核,入声韵脚急迫短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命运的改变而改变。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赵明诚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
四、早期作品的内容与风格——闺情与思夫
五、 作家前后期作品风格总结
六、探究诗歌的抒情方式——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淡酒 急风
旧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声声慢》—寻寻觅觅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体会词人在前后期作品中表达的不同别样愁情。
2.学习词人借助诗歌典型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掌握并巩固意象的含义和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2. 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词人孤高的灵魂。
教学过程
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济南人,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名门,知书善文。18岁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的生活美满,二人志趣相投,经常在一起读书品诗,收集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书画等。
秋风渲染愁情, 过雁象征离愁、思乡, 黄花比喻憔悴的容颜, 梧桐:牵愁惹恨 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
读准节奏 语速缓慢 读出抑扬 读出情感
九、四读诗词,回味涵咏
十一、作业布置
参考梁衡作品,给李清照写一段颁奖词。

《声声慢(寻寻觅觅)》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声声慢(寻寻觅觅)》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9.3《声声慢(寻寻觅觅)》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具体写作时间待考。

有人认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有人则认为是中年时期所作。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文学赏析: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

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

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

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

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

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情分析】本词是三单元第9课的第3篇词作,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作,在学习本词时注意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体会并探究豪放派词作与婉约派词作的区别。

学习本首词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和体会词人心中的愁情。

基于此前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对古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已有一定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在引导学生理解本词的叠词手法运用时,可适当给出思考的角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和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和体验感,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体会古代诗词的魅力。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吟诵,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

思维发展与提升:联系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探究词人表达愁情的手法,理解和体会词人心中的愁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探究叠词手法在诗词中的表达效果。

文化传承与理解:掌握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理解词人复杂深沉的愁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探究叠词手法在诗词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掌握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理解词人复杂深沉的愁情。

【教学方法】点拨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一、课前任务完成预习:知人论世、朗读诗歌。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语《毛诗序》中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可见,情感不仅是诗歌创作的动力,也是诗歌魅力的源泉。

“愁”是《声声慢》的主旋律,词人开篇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抒发心中的愁情呢?叠词手法。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叠词手法的表达效果。

2、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品味语言,探究叠词手法在诗词中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掌握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理解词人复杂深沉的愁情。

(二)重难点探究1、知人论世(1)思考问题:如果用12个字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可以用哪12个字呢?(2)预设答案: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3)点拨:此时,易安正处在“中经丧乱”时期,她正在经历国破家亡、丧夫之痛、颠沛流离之苦。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声声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

2. 理解《声声慢》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 学习赏析诗词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体会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愁绪。

2. 难点:理解词人运用叠词和意象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和意境。

2. 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词句,体会词人的情感。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对词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作以婉约风格著称,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李清照的词作多以爱情、离别、相思为主题,反映了她对生活和爱情的独特感受,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李清照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

李清照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后来,李清照经历了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等一系列变故,境遇孤苦。

但她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创作了更多感人至深的词作。

李清照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她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二)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其写作背景与她当时的生活经历和心境有关。

李清照在经历了北宋灭亡、南渡避难、丈夫去世等一系列变故后,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

在这样的处境下,她写下了这首词,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愁苦和哀怨。

这首词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用叠词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孤独、凄凉的心境。

整首词情调凄婉,充满了哀怨和愁苦之情,反映了李清照晚年生活的孤独和苦闷。

《声声慢》既是李清照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一种反思。

9.3《声声慢》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

9.3《声声慢》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

《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探究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及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深入了解婉约派和“闺怨诗”,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

2. 欣赏并评价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分析其多样化的抒情手法。

3. 解读诗词中的意象,理解景物与情感之间的联系,领略诗词的意境之美。

4. 感受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历经离乱时的深沉哀愁,领悟她坚韧不拔、孤傲高洁的精神风貌;5.学会写文学评论。

教学重难点1. 感受词人的忧伤,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独特属性。

2. 剖析李清照在表达情感时运用的技巧手法;3. 学写文学评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学校校刊新开了一个文学评论栏目,现面对全体高一学生征集文学评论,请在学习完《声声慢》以后,制作一份文学评论,并向校刊投稿。

二、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了解背景知识,写好文学评论1.了解“婉约派”(1)婉约派:作为中国宋代词坛的一个重要流派,婉约派以婉转含蓄著称。

(2)特点:该流派的作品多聚焦于描绘男女情感,结构精巧而细致,音韵悠扬和谐,语言流畅而清雅,展现出一种柔和的美感。

(3)代表诗人:包括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以及李清照(宋代最杰出的女性词人)等。

2.了解“闺怨诗”唐宋时期的词作中,有一个传统主题,即描绘闺中女子的哀怨之情,这类作品被称为“闺怨词”,专门1用来展现女性的生活与情感世界。

然而,这些词的创作者大多为男性,他们所作的词被称作“代言体”,意即他们代为表达女性的心声。

李清照作为词坛上一位杰出的女性词人,她的“闺怨词”则不同,她以自己的真实经历和内心感受为蓝本,抒发了自己想要表达的话语。

因此,她的出现为词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意。

3.了解“易安体”李清照的词作继承了婉约派的风格与技巧,同时融入了她个人的创新与拓展。

她的作品在苏轼的豪放、柳永的通俗、周邦彦的律动之外,独树一帜,展现出既婉约又不失力度,清丽脱俗且充满遐想的特色。

她的词情感真挚,语言清新脱俗,流畅如珍珠串联,音韵和谐悦耳,因此在当时享有盛名,被誉为“易安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3《声声慢》
教学设计
《声声慢》选自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古典诗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词的意境和感情,体会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宋词的能力。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让学生感受诗歌中凄美的意境。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以问题为路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让学生感受诗歌中凄美的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高一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

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接触,刚刚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课前要多引导学生诵读,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声声慢》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

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

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

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

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
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一种深深的愁思
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
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
(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补充: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

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

(语速缓慢低沉)(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
——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

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

(3)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
——《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

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

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

(板书意象雁)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分析意象
刚才讲到,“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在此词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淡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黄花:
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

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
梧桐:
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再看这一句: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

四、用诗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意境
就让我们闭上双眼,随着音乐把自己化身为李清照,走进她为我们营造的凄美画境,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番。

然后,请你用诗化的语言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我们。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总结。

要点:抓住词的语言,可作适当联想。

确实,李清照在情景交融方面取得一愁未了一愁添,一愁却比一愁深的效果,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能深切感受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的词人内心深处的痛。

五、分析完了这首词,体会了词人的情感,让我们带着感情再读此词。

生读
范读
六、拓展练习。

南乡子[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

(2分)
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2分)
答案: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分)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2分,“景”1分,“作用”1分)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2分,含义与作用各1分)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