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脑梗死的概述
Chinese Practical Journal of Rural Doctor 2021 Vol.28 No.l专题笔谈脑梗死的诊疗主持人:齐中华编者按:脑卒中祖国医学俗称“脑中风”,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老年人群中的高发病和多发 病。
在我国,尤其是在北方及广大钇村地区,在基层医院中,脑卒中无论在门诊、急诊还是住院患者中都占有很大比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脑卒中的治疗及后期的居家管理都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为此,笔者从占脑卒中发病较多的脑梗死疾病出发,对脑梗死疾病的概述、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期望对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有所帮助。
(齐中华)脑梗死的概述丁丽|齐中华2(i.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辽宁大连,116027, 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 内科)【摘要】文章对脑梗死的病因和流行病学等内容进 行介绍。
【关键词】脑梗死;病因;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I R7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7185(2021)01-0010-02doi: 10.3969/j.issn. 1672-7185.2021.01.002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各种原因 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 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进而出现相应神经功 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 的脑卒中类型,约占脑卒中的69.6%~70.8%。
根据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 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等类型。
I流行病学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慢性非【通信作者】齐中华,Email: qzhdl77〇***********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我国成人第一位死亡和致残病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复发率、髙经济负担等五大特点。
最新全球疾病 负担研究显示,我国总体脑卒中终生发病风险为 39.9%,位居全球首位,且发病呈逐年增多趋势,至2017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156/10万,患病率为1 981/10万,死亡率为149/10万。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一、症状体征: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 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
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
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
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天病情达到高峰。
1.主要临床症状:(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临床表现类型: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以下5 种类型。
(1)完全型脑梗死:指脑缺血6h 内病情即达到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一般病情较重。
(2)进展型脑梗死:指缺血发作6h 后,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此类患者占40%以上。
造成进展原因很多,如血栓的扩展、其他血管或侧支血管阻塞、脑水肿、高血糖、高温、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多数是由于前两种原因引起。
(3)缓慢进展型脑梗死:起病2 周内症状仍在进展。
(4)稳定型脑梗死:发病后病情无明显变化者,倾向于稳定型脑卒中,一般认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发作24h 以上,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72h 以上者,病情稳定,可考虑稳定型脑卒中。
医学-脑卒中溶栓患者的病例讨论
7-31 12:30 BNP4325.1ng/L,请内科会诊后诊断: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
房颤、心功能Ⅲ级,休克
7-31 22:38 22:38 出现发热38 ℃,伴大汗、憋喘 ,呼吸增快50次/分,
急查血气分析:Pco2 217mmHg,转入ICU治疗
3、治疗经过
时间
7-31~ 8-9 8-15
患者于2小时前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言语不 能,无意识丧失,无恶心、呕吐,无口角歪斜及口角流涎,无饮 水呛咳,无四肢抽搐及大小便失禁,被送至我院急诊,急诊行颅 脑CT示:“右侧小脑及放射冠区脑梗死”,于4:02收入院。
2、病例汇报
造影示:基底动脉闭塞 右椎动脉V4段夹层动脉瘤 左颈内动 脉起始段狭窄70% 左颈内动脉破裂孔段狭窄约50% 右颈内动 脉狭窄约50% 右颈内动脉破裂孔段及海绵窦段狭窄约30%, 未留有明显后遗症。
在ICU治疗,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病情稳定后脱机拔管,9 日转回病房
患者突然出现发热,伴腹痛、查体:右上腹压痛、无反跳 痛,白细胞计数19.1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30%, 普外科会诊为“胆囊炎”
8-22
患者转入普外科治疗
8-22 21:00 局麻下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置入引流管。
既往高血压20年,规律口服降压药控制可,冠心病、心肌梗死 12年,自服倍他洛克等药物,2019年3月曾因脑梗死在我科住院 治疗。
急症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 陈旧性下壁心梗 完全性右束支传 导阻滞
.
2、病例汇报
辅助检查
急症CT示: 小脑右侧及右侧 放射冠区脑梗塞
.
电解质、肾功、凝 血四项、心肌酶、 肌钙蛋白、D-二聚 体、血常规。
脑梗死患者护理查房
1例脑梗死患者护理查房护士长〔护师〕: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
脑梗死又可分为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是各种栓子〔血流中的固体、液体、气体〕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
脑血栓是颅内外供给脑组织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官腔狭窄形成血栓。
为了指导检查责任护士整体护理落实情况,提升护理专业知识和护理质量,现对24床郭成熙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查房,下面请责任护士杨琴汇报病史。
张曦〔护师〕:患者郭成,男性,87岁,系“(代〕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失语30年,加重伴饮水呛咳1周〞入院,患者30年前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失语,外院行头颅CT检查明确诊“脑梗死〞予以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治疗,仍遗留右侧肢体偏瘫、失语。
平时口服“拜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左旋氨氯地平〞,屡次病症再发加重入住我科。
1周前患者上述病症加重,同时出现进食呛咳,饮水时病症更明显,急来我院,门诊查头颅CT提示:多灶性脑梗死。
患者近2周时有咳嗽、咳痰,痰难咳出,无畏寒、发热,时有气喘。
近1周无呕吐、意识障碍,一直卧床,大小便不能自理,能进食糊状食物,睡眠尚可。
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一般,高血压病30年,口服“左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血压控制尚可。
慢性支气管炎40年,每年冬春季均有发作。
否认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T:36.3℃,P:68次/分,R:20次/分,BP:156/72mmHg,神志清楚,表情冷淡,运动性失语,呼吸尚平稳,营养中等,轮椅推入病房,骶尾部可见1cm×1cm大小Ⅱ期压疮,其上无渗出。
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诊断:1.脑梗死 2.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3.高血压病(很高危)4.褥疮〔Ⅱ期压疮〕5.食管肿瘤?患者高齡,既往有高血压和脑卒中病史多年,长期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目前脑梗死再发,同时存在气管感染和吞咽困难,住院期间随时可能病情进一步加重,有发生痰窒息、恶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甚至猝死等潜在风险,患者不能正常进食,也可能营养不良导致全身衰竭,压疮恶化,预后较差。
中医脑梗死后遗症病历
中医脑梗死后遗症病历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局部
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病变。
中医对脑梗死后遗症的治疗
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病历中,通
常会包括以下内容:
1. 病史,记录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疾病发病时间、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
2. 临床表现,包括患者在脑梗死后出现的各种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障碍、感觉异常、认知障碍等。
3. 辅助检查,包括MRI、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相关实验
室检查数据,如血液生化指标、凝血功能等。
4. 中医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中医医生
会进行相应的中医诊断,如中风证、痰浊阻络证等。
5. 治疗方案,记录患者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
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以及治疗过程中的观察和调整。
6. 疗效评估,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症状的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包括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总的来说,中医对脑梗死后遗症的治疗是个体化、综合化的,病历中会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及治疗过程,以便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脑梗死的治疗方法分析
脑梗死的治疗方法分析发表时间:2009-06-17T14:02:33.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8年10月第20期供稿作者:王力超[导读] 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脑梗死的治疗方法分析王力超 (五常市人民医院黑龙江五常 150200)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20-0035-02 【关键词】脑梗死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是脑病中的最常见类型,其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
大多数脑梗死是由于血栓堵塞脑供血动脉引起的,血流一旦完全阻断,持续数分钟神经元就会发生损害。
临床研究证明,要挽救脑组织就必须在其损害发生前的短短时间内恢复血流供应。
所以尽快做出正确的判断,给予及时准确、适当、针对性的处理,无疑将是治疗的关键。
1 临床表现发病突然或迅速,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由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表显为认知功能障碍(失语、忽视);肢体无力或动作不配合;脸部肌肉无力口角下垂,流涎;肢体和/或脸部麻木;颅神经麻痹等。
全脑症状和体征表现为头痛;恶心和呕吐;精神状态的改变(晕厥、癫痫发作、昏迷);血压升高和生命体征异常。
2 治疗脑梗死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情况制定具有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大、中面积脑梗死主要是抗脑水肿降颅内压、重症监护,时间窗内有适应证的紧急溶栓;小面积与腔隙性脑梗死主要是缓和地改善脑血循环;合并大血管病变者降压时要慎重、缓和,必要时扩容升压。
2.1溶栓治疗即发病后3~6小时以内进行。
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及其他明显早期脑梗死改变。
溶栓治疗可及时恢复血流,抢救梗死周围的半暗带组织,避免形成坏死。
但溶栓治疗有危险性和副作用,目前仍须签知情同意书。
脑梗死
疾病名:脑梗死英文名:cerebral infarction缩写:CI别名:脑梗塞ICD号:I63.9分类:神经内科概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部病变。
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
脑梗死发病24~48h后,脑CT扫描可见相应部位的低密度灶,边界欠清晰,可有一定的占位效应。
脑MRI检查能较早期发现脑梗死,表现为加权图像上T1在病灶区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MRI能发现较小的梗死病灶。
流行病学:我国1986~1990年大规模人群调查显示,脑卒中发病率为109.7/10万~217/10万,患病率为719/10万~745.6/10万,死亡率为116/10万~141.8/10万。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约为1.3∶1~1.7∶1。
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加,45岁后均呈明显增加,65岁以上人群增加最明显,75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岁组的5~8倍。
存活者中50%~70%病人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1990年张葆樽等进行的580多万人口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重症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为115.61/10万,患病率为256.94/10万,死亡率为81.33/10万,我国每年新发生脑卒中病人近150万人,年死亡数近100万人。
脑梗死病人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病因:脑血管病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病因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根据常规把脑血管病按病因分类分为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另外,临床上许多人即使具备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却未发生脑血管病,而一些不具备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却发生脑血管病,说明脑血管病的发生可能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和不良嗜好等。
脑梗死个人史的定义
脑梗死个人史的定义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
传染性无传染性
其他名称缺血性卒中,中风,卒中
发病部位大脑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
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占本病的40%~60%,后者称为脑栓塞占本病的15%~20%。
此外,
尚有一种腔隙性脑梗死,系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也有人认为少数病例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崩解导致的微栓塞引起,由于CT和MRI的普及应用,有人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占脑梗死的20%~30%。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
脑梗死患者治疗的注意事项都有哪些
脑梗死患者治疗的注意事项都有哪些脑梗死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它也被称作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的原因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通常是由于患者脑部缺血或者缺氧使得局限性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或者软化的现象。
脑梗死同时也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有七成的急性脑血病都是由脑梗死造成的。
很多中老年人都曾经出现过短暂的脑缺血现象,在检查时医生都会交代患者要尽早治疗防止出现卒中或者脑梗死的现象。
那么如果患上了脑梗死,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呢?以下将详细向大家讲解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注意事项。
脑梗死是什么?中医称呼脑梗死为卒中或者中风,引起这类型疾病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体脑部局部出现了血液供应障碍,使得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的现象,使得大脑局部坏死,在临床上表现为精神功能缺失。
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有几点:脑血栓的形成、脑栓塞以及腔隙性脑梗死等。
最常导致脑梗死的原因是脑内形成了血栓,约有六成的脑梗死患者都是由于脑内形成了血栓,这也是常听人讲脑梗死是由于脑血栓引起的原因。
然而随着CT和MRI的普及,人们逐渐发现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的概率也非常高,占脑梗死患者的三成左右,这种脑梗死是由于高血压小动脉硬化使得脑内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但也有人认为其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而导致的微栓塞。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病死率平均为10%-15%,具有非常高的致残率,并且治疗结束后复发的概率非常大,复发性中风的致死率将大幅度提升。
可以说脑梗死对如今人们生命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脑梗死发作的原因有哪些?脑血栓主要是由于人体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因此在进行体检的时候,如果检测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就要警惕了,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最常见的初期表现。
经过人们多年对脑梗死的研究以及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脑梗死风险中有90%都可以归结为一些简单的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长期吸烟、饮食不当、缺乏锻炼、糖尿病等等,可以看出这些危险因素都非常的小,并且通过有意的避免,这些因素都能够进行控制。
脑梗死试题及其解析
脑梗死试题及其解析一、选择题1. 脑梗死的定义是什么?A. 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坏死B. 脑部出血引起的一种疾病C. 脑部炎症引起的一种疾病D. 脑部肿瘤引起的一种疾病解析正确答案:A. 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坏死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
这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脑细胞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导致脑组织坏死。
2. 脑梗死的常见症状是什么?A. 剧烈头痛、恶心、呕吐B. 昏迷、抽搐、呼吸困难C. 面部麻木、言语不清、肢体无力D. 意识模糊、发热、呕吐解析正确答案:C. 面部麻木、言语不清、肢体无力脑梗死的常见症状包括面部麻木、言语不清和肢体无力。
这些症状是由于脑梗死导致脑部局部神经功能障碍所致。
其他症状可能还包括视力模糊、头晕、吞咽困难等。
二、简答题1.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什么?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坏死。
这可能是由于脑部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
脑部血管狭窄或闭塞可能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栓塞等原因引起的。
2. 脑梗死的诊断方法有哪些?脑梗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从而初步判断是否为脑梗死。
辅助检查包括脑部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脑部血液检查等,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脑梗死的部位、范围和原因。
三、论述题1. 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有哪些?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控制血压可以降低脑梗死的风险。
2. 控制糖尿病:糖尿病也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控制血糖水平可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3. 控制血脂异常:高脂血症会增加脑梗死的风险,通过控制血脂水平可以降低脑梗死的发病机会。
4.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与脑梗死风险增加相关,戒烟限酒可以降低脑梗死的危险。
脑梗塞
脊髓前A 椎A 脊髓后A 小脑下后A 椎-基底A (后循环) 小脑下前A 迷路A 基底A 脑桥A 小脑上A 皮层支 大脑后A 深穿支
椎-基底A供应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小脑
脑动脉的侧支循环
2、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及心电图:危险因素 (2)影像学检查:
CT :低密度灶;排除出血。 MRI:T1低信号,T2 高信号。DWI可示2h 病灶。 MRA、DSA、CTA:血管病变 (3) TCD:血管,溶栓检测。 (4)腰穿 (5)超声心动 :鉴别
OCSP临床分型标准
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 三联征,即完全大脑中动脉(MCA)合征的 表现: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 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等);同向偏 盲;对侧三个部位(面、上肢与下肢)较严 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多为MCA近段 主干,少数为颈内动脉虹吸段闭塞引起的大 片脑梗死。
(2)大脑中A闭塞综合征
①主干闭塞: 三偏征,失语、体象障碍 ②深穿支闭塞: 三偏征,失语 ③皮层支闭塞: 上部分支:对侧面部及上肢轻轻瘫及感觉 障碍,下肢不受累,Broca失语 下部分支:对侧同向偏盲,无偏瘫 Wernicke失语
(3)大脑前A闭塞综合征:
①主干闭塞:
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下肢瘫,小便障碍,精神 障碍,强握及吸吮反射,优势半球-Broca失语,上 肢失用。
辅助检查:2016-11-18急诊头颅CT示(口述):脑梗塞,脑萎缩。指测随机血 糖:13.4mmol/L。 心电图:房颤、ST-T段异常 初步诊断:1.脑梗塞 2.高血压病2级(很高危组)3、2型糖尿病 4、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律失常 房颤 心功能ⅢC 5、心脏起搏器术后 诊断依据:1. 患者:王淼,男,72岁,主因“右侧肢体活动障碍伴无法言语3小 时”入院。2.查体:T:36.2℃ P:77次/分 R:18次/分 BP:162/86mmHg,意识模糊, 被动体位,急性病容,表情痛苦,查体欠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未见出血点、瘀斑、 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巩膜无黄染,双侧瞳等大等圆, d:2.5mm,对光反射灵敏,口唇无发绀。颈软,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 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少量干湿性啰音,心率: 102次/分,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 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右侧上肢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1级。其他肢体肌 力正常,神经系统:生理反射存在,右巴氏征:阳性3.辅助检查:2016-11-18急 诊头颅CT示(口述):脑梗塞,脑萎缩。指测随机血糖:13.4mmol/L。心电图: 房颤、ST-T段异常4. 患者既往有“糖尿病20年余、心脏起搏器术后4年余”病史。
中风(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中风(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中风(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中风是一种疾病,主要症状是突然昏倒、失去意识,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导致偏瘫、偏侧肢体麻木、失语、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
诊断中风和脑梗死的标准有中医和西医两种。
中医参考《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的诊断标准和常见证侯分类标准,西医参考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治疗中风和脑梗死的常规是中西医结合的。
中医辨证分型和方药治疗是其中一种方式。
对于肝阳暴亢证,主要症状是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咽干、便秘尿黄等。
治疗方法是平肝潜阳、通经活络,方药是天麻钩藤饮加减。
如果头痛明显,可以加羚羊角粉3g,以清熄风阳;如果伴有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则可以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15g,减少栀子、黄芩。
如果偏瘫较重,可以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等通经活络之品。
如果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症,则可以减少黄芩、栀子,加丹参12g、桃仁12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
如果语言不利严重,则可以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中成药可以选用全天麻胶囊或醒脑静注射液等。
对于风痰阻络证,主要症状是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挛、头晕目眩等。
治疗方法是熄风化痰、通经活络,方药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舌苔白腻或薄白,脉弦滑。
中成药可以选用天麻素注射液等。
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可以更好地治疗中风和脑梗死,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3)方药: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2g,当归12g,熟地15g,川芎9g,桃仁9g,红花12g)。
如舌质暗或有瘀点,加桑枝9g,川牛膝15g,生地12g以活血通络;如手足肿胀明显,加茯苓12g,泽泻12g以利水消肿;如心悸自汗,加黄连9g,丹皮9g以燥湿止汗。
脑梗死患者的健康宣教
脑梗死患者的健康宣教
一、什么是脑梗死?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
二、引起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哪儿些?
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酗酒、肥胖、长期口服避孕药、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
三、脑梗死有哪些危险因素?
1、既往少见的严重头晕、呕吐
2、眩晕或平衡障碍
3、一侧或双侧视力丧失或模糊;双眼向一侧凝视
4、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5、瘫痪(一侧肢体无力、麻木)
怎样护理脑梗死患者?
饮食指导:
①以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血压、少食肥肉、猪油、奶油、蛋黄、动物内脏及糖果、甜食等。
多食瘦肉、鱼虾、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和含碘食物,提倡食用植物油。
②控制总热量,防止超量,饮
食要有规律,切忌暴饮暴食或过分饥饿。
③适当饮茶,因为茶中含儿茶酚胺、茶碱以及多种成分,可以增加血
管的韧性,改善血液循环。
④戒烟酒,烟草中是尼古丁可引起血管痉挛,造成血管壁损伤,长期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
安全指导
①建立舒适安全的环境,注意患者的安全,室内采光柔和,无危险物品,物品放置以方便患者行动为宜。
②行走训练注意防跌倒造成的骨折,保持地面平坦、干燥,浴室及厕所最好装有扶手,给患者穿轻便、防滑、合脚的软底鞋,在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料理时,给予充足的时间,切忌催促,不要让患者擅自离开安全环境,以防不测。
生活护理指导。
急性脑梗塞查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急性脑梗塞
概念
•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 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 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 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
• • • • •
1偏身肢体活动障碍 2偏身肢体感觉障碍 3视觉障碍 4语言障碍 5头痛头晕
护理措施
• • • • • 1、急性期严格卧床休息。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情况。 3、监测神经功能变化和出血征象。 4、遵医嘱实施治疗,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5、观察言语、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情况。流 食,保持大便通畅,密切观察有无出血。 • 6、室内温湿度适宜。
• 7、定时翻身、做好皮肤护理、指导做好功 能锻炼。 • 8、病情变化及时告知医生。 • 9、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情绪稳定。
脑梗死病人的护理
临床判断组织缺血后是否可逆、血管状况,以及血
液动力学改变。帮助选择溶栓患者、评估继发出血
的危险程度;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头颅CT扫描
头颅CT平扫是最常用的检查 对超早期缺血性病变和皮质或皮 质下小的梗死灶不敏感,特别是 后颅窝的脑干和小脑梗死更难检 出
低盐低脂饮食
低盐饮食:主要对于脑卒中、冠心病同时伴
有高血压的患者,要求每天食盐的总量控制 在6g以内,既可以防控高血压,又可以减轻 心脏的负担。
低脂饮食:脂肪特别是动物性脂肪,由于提供热量 高,而且胆固醇含量高,过食可引起肥胖,肥胖给 人带来许多疾病。同时胆固醇升高,又是高血压、 冠心病的发病因素。所以应选择低脂肪类食物,尽 量避免进食动物性脂肪。 每日脂肪量限于40g以下,禁用油炸物、肥肉、动 物油及含脂肪多的点心。食物烹调可采用蒸、卤、 煮、烩。可以少用油或不用油的方法来改善食物的 色香味。可选用脱脂奶或肉汤去油。
练,降低致残率,增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
量
脑栓塞
定义: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血液中异常的固体、 液体、气体)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引起 急性脑血流终端而出现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及脑功能 障碍。 栓子来源:心源性 最常见 非心源性 脂肪栓塞 气体栓塞 异物栓塞 来源不明
临床表现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2、通常发病无明显诱因,安静与活动时间均可发 病,以活动中发病多见。起病急是本病的主要特征 ,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 3、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局限性抽搐、偏盲、偏瘫、 偏身体感觉障碍、失语等,意识障碍较轻且容易恢 复,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全身抽搐,可因脑水肿或 颅内压增高继发脑疝而死亡。
病理切片脑梗死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坏死。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病理切片观察脑梗死的形态学变化,加深对脑梗死病理特征的认识,提高病理诊断能力。
二、实训目的1. 了解脑梗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2. 掌握脑梗死的病理学特征;3.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4. 提高病理诊断能力。
三、实训材料1. 脑梗死病理切片;2. 显微镜;3. 显微镜配件;4. 病理学教材。
四、实训步骤1. 观察切片(1)首先观察切片的染色情况,确保切片染色均匀,无染色过深或过浅现象。
(2)在低倍镜下观察切片的整体结构,注意观察脑组织的结构是否完整,有无异常区域。
2. 观察梗死灶(1)在高倍镜下观察梗死灶,注意观察梗死灶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2)观察梗死灶周围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如细胞肿胀、核固缩、细胞坏死等。
3. 观察血管病变(1)观察梗死灶周围血管的病变情况,如血管壁增厚、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内血栓形成等。
(2)观察血管病变与梗死灶的关系,分析血管病变在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4. 总结分析(1)根据观察到的病理学特征,对脑梗死的类型进行判断。
(2)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脑梗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五、实训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的病理学特征(1)梗死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颜色呈灰白色或黄褐色。
(2)梗死灶周围脑组织:细胞肿胀、核固缩、细胞坏死等。
(3)血管病变:血管壁增厚、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内血栓形成等。
2. 脑梗死类型判断根据观察到的病理学特征,判断本次实训所观察的脑梗死为急性期脑梗死。
3. 病因和发病机制分析本次实训观察到的脑梗死,病因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可能为血管壁增厚、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内血栓形成等,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引起脑组织坏死。
六、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对脑梗死的病理学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的方法,提高了病理诊断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是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主要是供应脑或脊髓的血管出现闭塞而引起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
脑梗死是常见的慢性病多发病,现已成为人类第三大常见致死致残病因,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对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2]。
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成上升趋势,对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卒中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脑梗死28天内病死率为21.3%,其中男女比例约为1.5:1[1]。
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国内外公认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塞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可迅速恢复血供、挽救缺血半暗带[3]。
目前针对静脉溶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溶栓药物、溶栓时机及rt-PA用量三方面。
目前我国最常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是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两种[4]。
普遍认为此两种药物疗效相当。
李欣[5]等将30例发病在4.5 h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rt-PA组、UK组、对照组,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I)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后rt-PA组、UK组各时间点NIHSS评分和BI指数均明显改善,表明急性脑梗死发病4.5 h时间窗内给予rt-PA或UK静脉溶栓治疗有效(P<0.05),而两种药物治疗效果相当(P>0.05)。
张恒等[6]研究也表明采用rt-PA及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无差异。
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病和卒中研究所(NINDS)的研究首次证实在发病3h 内静脉使用rt-PA溶栓治疗符合适应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而后来研究结果将溶栓治疗时间窗延长到4.5 h[7]。
针对时间窗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较多。
欧阳取平[8]选择发病在4.5h内,平均2.86土0.8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分为两组,溶栓组50例患者给予rt-PA 0.9mg·kg-1·d-1静脉溶栓,常规治疗组23例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治疗,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显示溶栓组治疗后24 h ,7d及14d 时,NIHSS评分较溶栓前及对照组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头颅MRI/CT及临床表现提示未出现症状性脑出血,表明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h内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有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3h内与3~4. 5 h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相当(P>0.05)[8],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发病时间窗是溶栓的关键,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实际能在4.5 h之内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仍然极其有限,因而,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延长能使更多患者获益.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可以预测rt-PA 静脉溶栓后出血风险的有关量表,并且已有报道表明,对于发病超过时间窗的病例,经过MRI筛选后再进行rt-PA溶栓治疗,此类病例颅内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
这是由于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的存在因人而异,发病时间不确切(如醒后卒中或部分发病4.5一12h的部分病例在经过MRI证实仍然有可能为AIS,少数病例甚至可以到24 h或更长。
而rt-PA的用量却存在一定争议,国际推荐用药量为0. 9 mg/kg,最大用药剂量为90mg/kg。
而日本多项研究发现( 0.6 mg/kg,最大剂量为60 mg)对于日本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与标准剂量rt-PA ( 0. 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对于西方人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似[9]。
而有些研究( rt-PA剂量为0. 6~0. 85 mg/kg或最大剂量为50 mg)却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果。
综上,我们可以得知采用rt-PA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而相对安全的方法,其治疗窗为4.5~6h,治疗剂量为0.6 mg/kg,最大剂量为60 mg或0. 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
(1)目的:(2)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意义:(3)为脑梗死寻求一种新型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从而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2.本项目研究方法2.1 一般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在我科进行静脉溶栓的1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样本中全为男性患者,,年龄58~68岁,平均(62.0±5.1)岁,合并冠心病2例,糖尿病3例,高血压病9例。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溶栓病例人选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的脑梗死患者,治疗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0》[10]。
同时溶栓组病例还需符合以下条件:①发病4.5h之内;②年龄鉴80岁;③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与体征持续存在超过0. 5h,且比较严重( NIHSS 4~24分);④头颅CT排出颅内出血;⑤患者或家属签定知情同意书。
溶栓组病例排除标准:① CT已经显示急性低密度病灶或脑沟消失范围>大脑中动脉供血范围的1/3;②血压>180/110mmHg(血压调控后即<180/ 110mmHg可入选);③近3个月内有脑卒中、脑创伤和既往有颅内出血病史,3周内有胃肠道或泌尿系统出血病史,2周内有接受较大外科手术,1周内做过动脉穿刺,有活动性内出血等;④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⑤病史中有凝血障碍或使用抗凝药物且INR>1.5;⑥溶栓前随机血糖低于2.8mmo1/L或高于22.2mmo1/L。
2.3 治疗方法选择rt-PA(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生产)按0.9mg·kg-1·d-1(最大量不超过90mg)给予所选患者。
首先将治疗总量的10%在1 min内静脉滴注完,剩余的90%在1h内滴完。
24h后经头颅CT证实无出血后,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d及氯毗格雷75mg/d,共10d后根据情况改为单一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并辅以调脂稳斑等治疗。
2.4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4d的NIHSS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如有无脑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皮肤豁膜及牙酿出血等。
其中颅内出血有症状性ICH( 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 )和无症状性ICH, sICH 是指CT证实的ICH并与患者临床症状恶化有相关性,NIHSS评分增加4分或以上的颅内出血。
2.5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来判定疗效[11]。
①基本治愈:NIHSS评分减少91%一100%,症状及体征恢复正常;②显著进步(显效):NIHSS评分减少46%--90%,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肌力增加Ⅱ级;③进步(有效):NIHSS评分减少18%一45 %;临床症状改善,肌力增加I 级;④无变化:NIHSS评分减少0一17%或增加不足18%为无变化;⑤恶化:NIHSS 评分增多18%以上。
无效为症状体征无变化或恶化。
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 例数/总例数x100%。
2.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内比较应用t检验,均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1] 洪震.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J]. 中国卒中, 2006, 1(8): 559-563.[2] 刘宏文,严济春,古贱秀,等. NIHSS在脑梗死静脉溶栓中的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25): 23-24, 27.[3] 陈春燕,张燕,陆学胜. rt-PA联合必存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35): 3-4.[4] 张鹏,高志强,孙高慧,等. 低剂量尿激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24): 4-6.[5] 李欣,李雯,刘凌云. rt-PA、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 吉林医学, 2014, 35(29): 6481.[6] 张恒,姚力,陈振杰,等. 小剂量rt-PA 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J].陕西医学杂志, 2014, 43(2): 222-224.[7] 陈娟,白青科,赵振国,等. 不同时间窗脑梗死溶栓后颅内出血及对预后的影响[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5(5): 123-124.[8] 欧阳取平. rt-PA静脉溶栓治疗50例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22(3): 142-143.[9] 孙旭红,Trouillas Paul,Bertiller Michel,等. 不同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后凝血指标的影响[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8(6): 710-713.[10] 中华医学会.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2): 146-153.[11] 中华神经科学,中华神经外科学.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0): 381-383.1. 一般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在我科进行静脉溶栓的1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8~68岁,平均(62.0±5.1)岁,合并冠心病2例,糖尿病3例,高血压病9例。
所有患者既往均无血液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或严重肝肾疾病,无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者,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2. 发病至治疗时间与治疗前后NIHSSS评分情况如下表可知,所有患者溶栓时间均在窗口期内,经t检验,溶栓治疗14后NIHSSS评分与溶栓治疗前 NIHSSS评分相比明显下降,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发病至治疗时间与治疗前后NIHSSS评分情况序号发病至治疗时间(h)治疗前NIHSSS评分治疗14d后NIHSSS评分1 3.5 16 52 3 10 13 2.5 16 84 2.5 17 115 2 16 06 4 8 57 2.5 17 178 3 6 09 3 18 2010 3 7 111 1.5 14 12治疗14d后用NIHSSS评价:11例患者中4例患者基本痊愈,2例患者显效,2例患者有效,2例患者基本无变化,1例患者病情进展行开颅手术治疗,总有效率72.8%,如表2。
表 2 疗效情况分析例(%)指标例数(N)百分比(%)基本痊愈 4 36.4显效 2 18.2有效 2 18.2无效 2 18.2进展 1 9.1所有患者在溶栓过程中及溶栓后未出现无脑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皮肤豁膜及牙酿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