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生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细胞学与超显微结构

神经组织rti两类细胞组成,即神经元(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两者的数目大体相等。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神经系统框架,并对神经元发挥组织营养的功能,不直接参与神经信息的传递。

神经元由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

神经元之间发生关系的微细结构,称为突触。突触由突触前神经末梢一终扣、突触后膜和两者之间大约20-50纳米的突触间隙所组成。

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髄组成。颅腔里的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椎管内的脊髓分31节。

外周神经系统

是屮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

植物神经系统

在脑、脊神经屮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

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

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片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

(神经纤维)组成。

在大脑中,灰质分布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

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新皮层。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颍叶。颍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

边缘叶:包括脐砥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

边缘系统:边缘叶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

统,具有内脏脑之称,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屮

枢。

在大脑髓质(白质)深部有一些神经核团,称基底神经节。尾状核与豆状核组成纹状体, 对机体的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间脑位于大脑与屮脑之间,被大脑两半球所遮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大部分组成。

丘脑是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整合中枢。它将传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整合后, 再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功能。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和内脏功能的调节中枢。底丘脑是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调节肌张力,使运动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中脑、桥脑和延脑统称脑干,它的腹侧由脊髄与大脑之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传递神经信息。其中最大的一束是下行纤维一皮质脊髓束,又称锥体束。它主要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脑干

的背侧面上下排列着12对脑神经核。屮脑的背侧有4个凸出,称四壳体,rh—对上丘和一对下丘组成,分别对视、听信息进行加工。脑干的背腹之间称被盖,由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和散在纤维中的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界的神经细胞组成,即脑干网状结构,其上下行纤维弥散性投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

小脑位于桥脑与延脑的背侧,其结构与大脑相似,外层是灰质,内层是白质,在白质的深部也有4对核,称Z为屮央核。主要功能是调节肌肉的紧张度,以便维持姿势和平衡,顺利完成随意运动。

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经典神经生理学通过实验分析的方法证明,脑活动是反射性的,每种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该反射的反射弧。是由传入、传出和中枢3个部分组成。机体的先天本能行为以遗传上确定的反射弧为基础,是同一种属共存的特异非条件反射活动。与此不同,后天习得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本能行为基础上,由暂时联系的机制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无论是非条件反射还是条件反射活动,在神经系统内都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按一定的规律发生运动,即扩散与集中和相互诱导的运动规律。

抑制分为非条件抑制和条件抑制两大类。任何刺激强度过大,不但不会引起兴奋过程, 相反会引起抑制,称为超限抑制。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周I韦I出现异常可怕的声音时,总会情不白禁地怔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种现象就是外抑制。简言之,现时活动以外的新异刺激所引起的抑制过程就是外抑制。超限抑制和外抑制都是先天的非条件抑制过程;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和条件抑制,都是条件抑制。

“全或无”规则:

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级量反应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

级量反应:

与上述规律相对应的是级量反应,突触后膜上的电位,无论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还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神经动作电位或细胞的单位发放后的后电位、感觉器官的感受器电位都是级量反应。在这类反应中,其电位的幅值随阈上刺激强度增大而变高,反应的频率并不发生变化,因为每个级量反应电位幅值缓慢增高后缓慢下降,这一过程可持续几十毫秒,且不能向周围迅速传导出去,只能局限在突触后膜不超过1平方微米的小点上, 但其邻近的其他突触后膜也同时发生EPSP,则两个突触后膜上的EPSP却可以总和起來。

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就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岀现发放的过程,即“全或无”的变化和“级量反应”不断交替的过程。

神经冲动传导的物质基础:

40多年前,细胞电生理学家根据这种过程发生在细胞膜上,就断定细胞膜对细胞内外带电离子的选择通透性,是膜电位形成的物质基础。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带电离子因膜内外的浓度差造成了膜内外大约负70- 90毫伏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极化现象)。当这个神经元受到刺激从静息状态变为兴奋状态吋,细胞膜首先出现去极化过程,即膜内的负电位迅速消失的过程,然而这种过程往往超过零点,使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这个反转过程称为反极化或超射。所以,一个神经元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迅速上升部分,是由膜的去极化和反极化连续的变化过程。

神经递质:

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所屮介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大都是分子量较小的简单分子,包括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等30多种物质。

神经调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