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来到中国的起因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
代教育 的起 步与发展 。传教 士最初办教会 学校主要 这 使得西方传教士活动处 于多层色彩 的笼罩 下而变 集 中在 开放 的 五个通 商 口岸 、 港和 澳 门 , 17 得 愈加特殊 。 香 从 85 一方面我们应看到传教士传教是 随着西
年起 , 教会学校急 剧发展。 19 , 到 89年 教会学校达到 方 的殖 民主义 、 帝国主义的对外扩 张 , 随着血与火 伴 约 1 6 ,学生人数 增加 到三 万多人 。到 1 0 7 6所 9 0年 传播开来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正视西方传教士是近 后, 教会 学校 迅速发 展 , 表是 1 1 下 9 9年新 教传 教士 代 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 给封闭的 中国带来 了西 学校 和招生人数 , 中可看 出教会学 校在 中国教育 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与先进文化 , 从 也把中 国的文化传播 中所 占的份量 。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正视西方传教士是近后教会学校迅速发展下表是1919年新教传教士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给封闭的中国带来了西学校和招生人数从中可看出教会学校在中国教育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与先进文化也把中国的文化传播中所占的份量
历 ・0 史x■ 臻p ? 蹲 凝
西方传教士⑧ 中闽
口 李 芸 尹 国安
兴办慈善事业。传 教士兴办慈 善事业主要有行
10 年 《 丑 条约 》 91 辛 的签 订打 击 了中 国 的顽 固 医事业 、 慈幼事业与赈济救灾事业 等。 教会慈幼事业
守 旧势 力 , 西方传 教士进一步深入 内地传 教。 人们对 包括育 婴堂 、 孤儿 院 、 童学 校 、 哑学 校 等慈幼机 肓 聋 宗教的态 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由敌 视发 展为 承认乃 至认 同 , 信仰基 关 , 教士还经常地从事有计 划 、 组织的赈济救灾 传 有 督 教的人数也迅速增加 。 二 、西方传教士在 中国进行 了哪些活动 动, 目的在于 使中 国基 督教化 , 中国人 民了解 、 使 认 工作 , 12 如 9 0年 , 华北 5省发生 大旱灾 , 正定天主教
浅析1869年—1926年中华内地会在江西传教活动
浅析1869年—1926年中华内地会在江西传教活动中华内地会由戴德生创立于1865年,创始人戴德生出生于1832年,英国约克郡的邦士立镇的一个教会之家,戴德生的父亲是卫理公会地方牧师,母亲也是牧师之女,戴德生从小就在充满着浓郁宗教气息的家庭环境下长大。
他于1854年抵达上海,开始在中国传教,但是戴德生一直都想深入中國内地传教,但在当时清政府只开放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准许外国人人内地旅行,这使得戴德生喜出望外,不久就前往英国准备内地会创办事宜。
1865年6月27日,戴德生以“中华内地会”为户名,用十英镑在伦敦郡立银行开户,成立了中华内地会,并将内地会总部设在上海。
内地会与瑞典来华差会,瑞典圣洁会,瑞华盟会系,挪威来华差会,德华盟会系,芬兰自由会系,立本信差会和独立会系共同合作推进中国内地传教事业。
并真正成为了一个跨宗派的国际性传教组织。
内地会的一大特点是不太重视中国上层社会的传教活动,也不太重视教会学校尤其是教会高等教育的发展,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华内地会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影响力并不如其他一些传教差会。
但中华内地会却一直深入到中国边界的藏疆地区传教,并且独创性的让女性传教士前往内地传教,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基督教新教在江西的传播溯源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开放了汉口、九江、南京、镇江、营口、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等十处通商口岸,且明确规定给来华传道者予以保护,即其第二十九款:“耶稣基督圣教,又名天主教,原为劝人行善,凡欲人施诸己者亦如是施于人。
嗣后所有安分传教习教之人,当一体矜恤保护,不可欺侮凌虐。
凡有遵照教规安分传习者,他人毋得骚扰。
”《天津条约》的签订,让西方传教士在华的传教活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众多基督新教传教使团开始纷纷前往中国内陆传教。
清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
清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跨足了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很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包括了许多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
西方传教士最早进入中国是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当时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的传教士先后进入了中国。
在他们的努力下,基督教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
但是到了清代,西方传教士的数量和活动范围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清代初期,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了限制。
然而,随着清朝对西方的接触和开放,西方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展开各种各样的活动。
他们来到中国,除了传播基督教之外,还进行了很多其他的工作。
第一类活动是传教。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传教。
他们通过翻译或者学习中文,向中国人传授基督教的知识。
他们在中国建立了教堂和学校,传播了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
有些传教士还学习了汉语和古代文献,以便更好地传播基督教。
第二类活动是医疗和救济。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另一个重要活动是医疗和救济。
在当时,中国许多地方的医疗条件都比较落后,而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先进的医学知识和医疗设备能够对当地人的健康状况起到很大的帮助。
很多传教士都在中国建立了医院和救济站,为当地人提供医疗服务和援助。
第三类活动是研究和教育。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另一个重要活动是研究和教育。
他们学习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和文献,研究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状况,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提供了很多的数据和信息。
同时,他们还在中国建立了学校和大学,推广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受到了中国政府的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压制。
但是,他们的工作还是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们的医疗、教育和救助活动帮助了中国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他们学习中国的文献和研究中国史、文化等方面,也为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总之,西方传教士在清代中国的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宗教、文化、医学、教育、社会等。
鸦片战争时期外国传教士在华活动
鸦片战争时期传教士在中国的文化活动及其产生的积极作用对外汉语121班徐嘉莹 2012212680内容提要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是近代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列强获得了传教权。
西方传教士涉足香港和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为了传播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传教士文化活动进步鸦片战争时期,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尤其是中法《黄埔条约》其中一条要求允许传教士在通商口岸传教,法国人可以在五口建造教堂、坟地,清政府有保护教堂的义务。
英、美等各国传教士纷纷涉足东南沿海,从传教的目的出发,想要改变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1.创办报刊、杂志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刊的目的,是企图用“文字播道”的方法来宣传基督教,为殖民侵略服务。
用文字改变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观念。
在传教士看来,“别的方法可以使成千的人改变头脑,而文字宣传可以使成百万的人改变头脑”,只要控制住在中国出版的“主要的报纸”和“主要的杂志”,“我们就控制了这个国家的头和脊梁骨”。
○1因此这些报纸的内容除宣传基督教外,还有干涉中国政治,搜集中国情报,为殖民侵略服务的作用。
但是,由于传教士把介绍西学作为辅助传教的手段,因此, 这些报刊杂志客观上在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也起了积极作用。
大多数报刊都介绍了大量的有关政治、历史、地理、天文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如《格致汇编》、《万国公报》等。
《万国公报》还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介绍马克思及其《资本论》的刊物。
“试稽近世学派,有讲求安民新学(指社会主义)之一派,为德人之马客偲(马克思)主于资本者也。
”○2西方传教士对西方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介绍,客观上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加深了他们对西方的认识,了解了一些时事,学习到了新事物,推动了他们向西方学习的步伐,促进他们的觉醒。
清朝的外国人在华传教士商人与使节的活动
清朝的外国人在华传教士商人与使节的活动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一个与外国人交往频繁的时期。
在清朝的统治期间,许多外国传教士、商人和使节来到中国,他们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清朝时期外国人在华传教士、商人与使节的活动。
一、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在清朝时期,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希望传播基督宗教。
他们通过传教的方式,向中国人介绍基督教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将西方的科学知识带入中国。
这些传教士利用自己的医疗和教育技能,为中国人民提供帮助,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翻译了许多西方的文化经典,对中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外国商人的活动清朝时期,外国商人以贸易为目的来到中国。
由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外国商人只被允许在指定的贸易城市开展商业活动。
他们主要经营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特产,同时也将西方的商品引入中国市场。
外国商人的到来使得中国的商品得到更广泛的交易和流通,也为中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发展。
三、外国使节的活动清朝时期,许多国家派遣使节来到中国,与清朝政府进行外交交流。
这些外国使节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本国的权益,与清朝政府商讨有关贸易和边界问题等事宜。
外国使节在与清朝官员的交涉中,展示了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
同时,使节们也对中国社会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为本国提供了有价值的情报和信息。
四、外国人活动的影响外国人在清朝的活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外国传教士的活动推动了中国基督教的发展,引入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
其次,外国商人的到来促进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拓宽了经济交流渠道。
同时,外国使节的活动也让中国了解了外部世界的情况,增加了对外交往的认识和经验。
然而,外国人在清朝的活动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
一些外国传教士使用传教的名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侵犯和破坏,引起了一些社会动荡。
外国商人的活动也带来了贸易不平衡和经济剥削的问题,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清朝历史】清朝传教士是如何在中国传教的
【清朝历史】清朝传教士是如何在中国传教的?1644年,清王朝开始了对中国的统治。
鉴于自己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以在政治上尽量保存明代章法,以巩固其统治。
在顺康时期,教士活动自由,传教事业发展迅速。
最初,一般东来教士均属耶稣会派,意见比较一致,且东方传教权受葡萄牙一国保护。
罗马教廷也因东方教区初辟,对于教士传教方法任其自由,不予干涉。
到17世纪中叶,这种局面逐渐变化。
葡萄牙势力日趋衰落,不能独霸东方传教保护权,因而在中国除了耶稣会派,又出现了西班牙多明我派和巴黎外方传教会等派别。
积久,各派意见渐歧,纷争渐起。
17世纪中叶,法兰西崛起欧洲,与各国互争雌雄。
罗马教廷也欲借助法国势力,消弱葡萄牙独霸东方传教的地位。
1658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七世委派法国耶稣会教士巴流和另一教士兰贝尔特为专使,东来督察安南教务,并管理中国长江以南数处教会事业。
1660年,又派一名叫吉突兰的教士为专使。
督察南京教务,并管理朝鲜及中国北部数处教会事务,以扩大教廷的监督权。
但是葡萄牙人坚决反对教廷专使插手中国教务,双方矛盾发展。
1690年,教廷为了缓和矛盾,在中国境内划出南京、北京、澳门三大主教区,归葡人管理。
而葡人竟将中国各省尽数划归三大教区之内,致使教廷派来的专使、主教无插足之地。
对此,教廷深为不满。
1699年,教廷派出大批传教士为特使、主教来华,并明令葡人缩小其教区,而另辟八个主教区,归教廷直接管辖。
每一教区由教廷派遣一副主教,负责巡查监督中国教会。
为防止在华教士反对,教廷又专门发下通知说,必须服从教廷所派主教的管理,教中仪式亦须遵守教廷颁布的命令执行。
通过派遣专使、主教,教廷在东方布道事业中的统治权日渐增强。
正当罗马教廷开始着手削弱葡萄牙的东方保教权时,在华各派传教士,对中国的祭天、祭孔、拜祖等习尚风俗展开争论:一派认为中国教徒祭祖、祀孔崇拜偶像,触犯天主教十戒之一,教会决不容许;一派认为,凡中国习俗,与教仪并无大冲突者,均应不在禁止之例。
浅谈美国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传教活动
浅谈美国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传教活动作者:庄易来源:《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年第03期[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不仅遭遇了耻辱的侵略战火,同时还有文化入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
他们的传教活动虽然在“教化”中国基督教徒方面乏善可陈且异常艰苦,但他们的教会学校和医院等事业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不仅具有西方传教士的代表性特征,且在其活动目的和缘起方面独具特性。
本文就美国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传教活动进行简要的阐述和分析,以窥见美国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传教活动的全貌。
[关键词]美国传教士近代中国传教活动一、美国传教士何以到中国传教1.19、20世纪之交的美国兴起了出国传教热在19、20世纪之交,美国经历着基督教新教的“宗教复兴”,美国国内涌现出大量教会组织及学校。
随着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在世界的急速上升,以路德教会为主的美国基督教新教组织将传教运动扩展到全世界,尤其是非基督教国家,中国便是其中之一。
2.美国女性对“独立人格”的要求促使她们加入传教队伍伴随着基督教的“复兴”,女权主义运动也在美国兴起。
未婚女性对“独立”的需求促使她们进入由大量募捐组织给予经济支持的学费低廉的教会学校接受教育,毕业后会有良好的医疗或教育工作。
不仅如此,已婚女性(很多是牧师的妻子)也开始不能满足于单纯的基督教家庭生活,与教会产生联系,她们往往组成教区妇女团体。
女性的加入为传教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她们通过家庭的影响使教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少女性甚至把出国传教当作发展自身事业的重要机会。
3.美国国家利益的驱使也是“传教热”兴起的重要原因美国基督教文化的宗教扩张与本国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成为美国国家利益大举向全世界扩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传教士查尔斯·丹比所说:“传教士是打开贸易商业渠道的先行者。
……受到神圣激情感召的传教士们足迹遍及世界,不久外国商业以及贸易的发展也就随之而来。
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中的传播与影响
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中的传播与影响一、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与途径基督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那时候,中国与西方的接触开始增加。
最早被介绍给中国的是东方基督宗教,后来又有来自罗马天主教堂的耶稣会和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等宗教组织的传教士进入中国。
这些传教士们利用西方在科学、医学和艺术等方面的优势来吸引了不少受众,并逐渐影响了中国社会。
二、传播低谷与复兴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基督教面临了迫害和封禁的困境。
例如在明朝末年的“天启之变”中,西方传教士遭到清朝政府的限制与驱逐。
但是,基督教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在19世纪,在西方列强的帮助下,经历了一段复兴的历程。
三、基督教的影响力与社会变革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基督教重新引进了西方文化和科学,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在两次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可以说成为了中国社会改革的一股力量。
许多传教士投身于救助弱势群体和改善社会福利的工作中。
同时,基督教信仰也渗透到了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思想之中,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四、基督教教育与社会服务基督教在中国不仅仅是宗教信仰,还具有教育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基督教学校成为了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许多西方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通过基督教传入中国。
此外,基督教还致力于慈善和公益事业的推动。
许多教堂和修会不仅提供宗教仪式,也为社会提供救济和教育资源。
五、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基督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中,既发生了融合,也产生了冲突。
一方面,基督教的价值观强调人的尊严和平等,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道德理念相契合。
另一方面,基督教的宗教仪式和教义与中国传统宗教的习俗和信仰存在分歧。
这种冲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督教的发展,但也促进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与交融。
六、基督教在中国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和宗教环境的改善,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晚清传教士对中国现代化以及对外关系的影响
晚清传教士对中国现代化以及对外关系的影响清政府闭关锁国之时正值英国急需开阔海外商业市场,掠夺海外财富并不断向外扩张,争夺殖民地之时。
与此同时,大批的传教士纷纷意图进入中国传教,引起了纷争,带给时人和后人们一个困惑:传教士与外来宗教带给中国的更多是进步还是退步,是接受新思想文化的喜悦还是备受战争侵略的痛苦。
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传教士来华传教的主要目的以及他们与鸦片战争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
一、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目的笔者认为,早期传教士来华目的是要将福音传给国人。
18~19世纪以来,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新教兴起传教运动。
“各宗派先后成立向国外布道的差会组织,将新教传到世界各地,特别是亚洲和非洲地区。
在传教过程中,西方文化也随之向宣教区渗透。
一些传教士充当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先锋和谋士,把新教的‘世界主义’作为殖民统治和破坏民族独立运动的思想武器。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基督教的传教活动亦被作为特权列入条约,传教士遂以此为护符进入1/ 5内地,来华传教士人数亦随之剧增。
”由果索因,战争的结果是传教士进一步的进行传教,这么来看,即使传教士最初的目的只是单纯的传教而不是政治侵略的话,他们的心中也是支持本国的侵略战争的。
毕竟在这种宗教国家,对外国的侵略是对宗教发展自身有利可图的。
所以传教士即使不是政府派来的间谍,也至少是支持本国对外进行政治侵略的。
此外,当时来华的传教士面临这样一个困窘的局面,他们来到中国,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将福音传给国人,他们甚至甘愿为此目标而放弃一切,但是,他们当时却面临着一个不能传教的局面。
传教士既需要传教,也认为接受福音是中国人最大的需要,因此他们很自然地要求在母国政府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时,顺便将自由传教的权益附加在里面;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相当无可奈何的事。
总之,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主要目的是传教,只是特殊时期赋予了他们无奈的特殊使命,而这种特殊使命又恰好是自己有利可图,如此而已。
明末清初西方来华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西方来华传教士与西学东渐[摘要]16世纪中期,随着西方的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东西方文明交流迎来新的契机,自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入华以来,具有现代意义的西方科学与文化艺术传入中国,掀起了一轮西学东渐的高潮。
本文通过分析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的情况,对这一次西学东渐做简要评论。
[关键词]传教士;西学东渐;东西方文明1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背景1.1宗教改革与耶稣会的建立自两汉时期起,亚欧大陆的文化交流便被纳入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当中。
15世纪,肇始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理大发现开启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序幕。
1517年,德国人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天主教势力受重创,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遂将目标对准欧洲大陆以外的地区,借此扩张势力。
1535年,为了抗衡新教势力,天主教改革派西班牙贵族罗耀拉成立耶稣会,获得罗马教廷教宗的许可。
耶稣会最主要的任务是教育与传教,在欧洲兴办大学,培养出了许多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人才,著名的如科学家笛卡儿。
自耶稣会诞生后,在教皇和欧洲皇室贵族的支持下,许多传教士来到东方,他们以传教为目的,为以中国为主的东方世界带来了先进的西方科学与文化,史学上称之为“西学东渐”。
1.2传教士在中国的立足西学东渐的主角是传教士,但对于这些西方人来说,要想在中国立足并非易事。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独立发展起来的封建帝国,体系完备,个性鲜明。
明朝时,为了避免倭寇骚扰,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海禁政策,这就为传教士进入中国设置了障碍。
耶稣会创立者之一的沙勿略是首先到东亚传教的西方传教士,1549年,他踏上日本国土,使日本成为其在东方传教的重要基地。
沙勿略在日本站稳脚跟后,准备通过广东进入中国,怎奈明朝政府的锁国政策将其阻拦在广东近海的上川岛上,沙勿略不久病逝于该岛。
紧跟沙勿略脚步的利玛窦在他的札记中曾这样描述自己遇到的困难:“中国人害怕并且不信任一切外国人,他们的猜忌似乎是固有的……所有中国人尤其是普通百姓所共有的这种恶感在广东省的居民中间来得特别明显……他们的很多省份、海陆两面都在外国人面前暴露出来,碰到强盗和海盗的抢劫使他们经常遭受重大损失。
十九世纪德国传教士开始来华
十九世纪,德国传教士开始来华。
第一个来华的德国传教士是郭实腊,他决心为德国教会开辟中国教区。
传教士在中国主要从事布道、建立传教站、创办学校和举行医疗卫生事业等活动。
他们积极编撰文章,讲解教义,同时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并钻研中国思想文化,介绍到本国。
郭实腊原名卡尔‧古茨拉夫(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1803—1851年,中文名郭实腊,又译为郭实猎、郭士立等),德国人,出生于普鲁士,18岁进入柏林教会学校学习,1823年入荷兰布道会,欲到中国传教,未获批准,遂脱离布道会,转为伦敦布道会服务。
1831和1832年他三次探察中国沿海地区,收集军事情报,绘制航海地图。
郭实腊的三次探察活动公布后,震动了对中国感兴趣的欧美商人、政客及传教士。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按照郭实腊的建议贿赂中国官员,顺利地扩大了对华输入鸦片。
郭实腊以“归化华人”身份进入广州,穿中国服饰,取中国名字,讲汉语。
1833年8月1日,郭实腊在广州创办了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这是创建于中国境内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也是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份报刊。
花之安花之安(Ernst Faber,1839—1899年),生于德国科堡,19岁考入德国巴门神学院。
1864年加入礼贤会,受委牧师之职,并被派往中国。
1865年抵达香港,学习中国语言文字。
不久,入粤东内地宣传福音,并开办学校和医院,因在眼科手术上颇有成就,被当地人称为“圣手”。
他潜心研究中国典籍,著书立说,第一部中文著作是《西国学校》,介绍西方教育制度。
他也用德文写作并出版一系列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著述。
1883年,花之安移居香港,继续从事传教活动。
1885年,迁居上海,参加了“广学会”的筹办工作,并成为《万国公报》主要撰稿人之一。
1898年,因德国在青岛建立殖民地,花之安被委派到那里建立传教点。
但他刚抵达不久就生病故世,被安葬在青岛。
历史清末教会大量涌入中国山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历史清末教会大量涌入中国山东
导语: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由此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成批的外国传教士以“用十字架征服中国”为口号,对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宗教侵略。
山东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由此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成批的外国传教士以“用十字架征服中国”为口号,对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宗教侵略。
山东是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更是列强宗教侵略的对象。
济南洪家楼教堂
到山东的传教士,主要来自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俄国、荷兰、瑞典等国,其中德国人最多。
到1919年左右,山东有传教士500多人,教徒约15万人,教堂的数目在1900年发展到1300多处。
传教士的势力,几乎深入到山东的所有城镇和乡村。
青岛教堂
为了达到西方基督教文化控制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目的,传教士十分注重通过开办教会学校来进行宗教说教和奴化教育。
据统计,从1893年到1916年,外国教会在山东共创办学校70多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齐鲁大学。
平阴教堂
1864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在登州创办了“文会馆”,1882年改为专门的文科和理科学校。
1904迁到潍县,1917年在济南建立了新校舍,改名齐鲁大学,包括文、理、医3个学院。
齐鲁大学校友门
西方传教士在山东的宗教侵略活动,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山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帝国主义侵略活动服务的。
但历史的发展并不以侵略者的意志为转移,教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人走上了反帝爱。
第三讲_马礼逊及新教传教士入华
出版内容: 1815年:《神理》(连载),《圣经之大意》, 《解信耶稣之论》;在第二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 的预告性新闻,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 1816年:《古今圣史记》(连载至1820年),《进 小门走窄路解论》; 1817年:《万人有罪论》,《神主无所不知无处不 在论》; 1818年、1819年:《圣事节注》(连载); 1820年:《引圣录句证神原造大地》; 1821年:《圣书卷分论》,《旧遗诏书卷分》, 《论新遗诏书》。
——马礼逊及新教传教士入华 ——马礼逊及新教传教士入华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马礼逊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 马礼逊 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25年,在许多 方面都有首创之功,成为开创近代中 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他在中国境内首 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 使基督教经典得以完整地介绍到中国; 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成为以后 汉英字典编撰之圭臬;他创办《察世 俗每月统纪传》,为第一份中文月刊; 他开办“英华书院”,开传教士创办 教会学校之先河;他又和东印度公司 医生在澳门开设眼科医馆,首创医药 传教的方式。
马礼逊的后继者之一:米怜
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是继马礼逊 马礼逊之 米怜 马礼逊 后第二位来华的基督教宣教士。他们同样是英国 英国人, 英国 同样属于伦敦传道会 伦敦传道会。他于1813年来华。 伦敦传道会 宣教差会觉得派到中国 中国这种文化很深厚的地区的传 中国 教士,要像利玛窦 马礼逊 利玛窦、马礼逊 利玛窦 马礼逊那样有知识的人。而米 怜六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文化素质,知识水平都 很低。所以他们认为像米怜这种人去的话会好像损 坏神的面子。 米怜说:“你们如果觉得我没有资格的话,那我去 中国我可以作任何的工作”,他说:“我去洗衣服, 去烧饭,我来服侍马礼逊博士,让他可以专心地传 教,我愿意作任何仆人的工作。”
西方传教士东来
西方传教士东来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
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
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
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
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
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
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
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
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
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
五四运动之后,于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提出了“废孔学”、“废汉字”的主张。
他说:“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甚至说:“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他提出:“废汉文之后”,“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
利玛窦是干什么的 利玛窦来华的目的何在
利玛窦是干什么的利玛窦来华的目的何在利玛窦是干什么的利玛窦,是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同时也是一名学者,是中西文化的最早的交流者之一。
利玛窦从小笃爱神学,不惜违背父亲而加入了耶稣会,不断学习神学以及其他各种语言。
1578年,利玛窦被派往印度传教,2年后正式成为一名神父,之后前来中国传教。
利玛窦于1583年真正进入中国,与别的传教士在广东肇庆建立了第一个传教驻地,对外假称来自天竺,并身穿佛教僧侣的衣服。
利玛窦用中文翻译了包括《十诫》在内的多本天主教经典,同时还向中国人传播西方各种自然科学,比如出版中国第一份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
另外,利玛窦也折服于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对它的系统的学习。
没几年,利玛窦就被驱逐出了肇庆,之后他先后在韶州、南昌和南京建立了传教驻地。
期间,他不断向中国人传教,在实践中探索自己传教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不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中国的经典著作翻译成外文。
1596年,利玛窦被任命为耶稣会中国教区的负责人,第二年成为了主管。
来中国将近二十载之后,利玛窦终于在1601年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北京。
利玛窦通过向万历皇帝进贡了不少新奇的西方器物而得到了皇帝的信任,被准许长居北京进行传教。
此后,他就一直居住在北京,结交了许多中国士大夫,直到1610年病死。
利玛窦来华目的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因为来华传教而被中国人熟知。
利玛窦出生于1552年,从小在耶稣会开办的学校读书从而培养了他对神学的深刻喜爱。
即使父亲把他送去学习法律,后来他也中断了学习加入了耶稣会。
至此,他完全投入对神学的学习,此外还学习哲学、拉丁文等多国语言。
在来华前,利玛窦先被派往了印度传教,那是1578年。
在印度的两年,他一方面实践传教,另一方面继续学习各种自然科学和语言,从而使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神父并被举荐到中国去传教。
当时的中国还是明朝万历年间,因为朝廷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所以欧洲的传教士们居住并传教的中国也只是在澳门而已。
[讲解]传教士在中国
聖經翻譯的把關人富善
富善夫婦及兒女
富善牧師夫婦於1865年1月24日由紐約啟程,繞行大半個地球歷時六個月,才到達目的地中國上海。在上海稍事休息後再經天津抵達北京長駐,由差會安排宣教任務。
宣教士離鄉別井來到完全陌生的異文化地域,展開宣教聖工之前,當務之急,首重學習當地語文,否則一籌莫展。富善在求學期間已顯出對語文甚有深厚天賦恩賜之神速,實在令人驚異。初抵北京,為了與中國人打成一片,秉承入鄉隨俗;留長辮、穿長衫、予人有親切感。此舉除方便宣教外,對於學習中國語文亦產生事半功倍之效。1891年富善累積了豐富中文知識,出版了一本《中英袖珍字典》,內裏包括10,400個漢字。另外又出版了一本《官話特性研究》,更包
外出宣教
乡村小学
圣经翻译委员会
1890年在华新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全国会议,通过一项决议,由新教各宗派联合组成一个翻译班子,分成三组,分别负责文理、浅文理和白话文三种译本。经过28年的努力,在1919年出版,其中以白话文版的“国语和合本译本”最受欢迎,经过80个春秋,这部译本在中国仍广为使用,但分称“上帝”和“神”两种版本。
戴德生(清末英国来华传教士)
一、环境的有利条件:戴德生在中国传教的四十年,中国是比较安定的。因着条约的签定,宣教士在中国可 以自由出入内地一些省份,中国人在那时也有信仰的自由。
戴德生对神的爱亦体现在他对中国失丧灵魂之爱上。他初来华时,常遭地痞流氓之欺凌,他被欺压,在受苦 的时候却不开口。别人都有枕头的地方,但是戴德生游行布道,遭人歧视拒绝,甚至不得不夜宿街头庙前。为要 方便传福音,他不愿别人之误会和轻视,毅然改着中装染发蓄长辫。一八六六年,扬州的绅士反对西人住在本城, 他们诬陷戴德生及其同工,鼓动一群地痞流氓闹事。暴徒冲入他们的住处动武,李德教士为救戴夫人,眼被一块 砖击伤,戴夫人从二楼跳下,摔伤脚,流很多血,女秘书跳楼时伤了左臂。他们的东西几乎被抢光。戴氏去请来 官兵,暴徒才离开,但官兵一走,暴徒又至,如此几番,受尽煎熬。事过后,戴德生和大家满心感谢,因为被算 是配为主耶稣的名受辱。一点无报复之心,也不要求赔偿,只盼望早日再回扬州传福音。哪怕性命受威胁,都不 能动摇他向中国人传福音的心志。
确实,他把生命也为中国舍了,他的子女中,有二男二女在中国夭折,他的爱妻亦病死于中国。他并不是不 爱惜幼嫩的子女,他并不是忍心让爱妻积劳成疾,乃是他的心为内地无数未得救的灵魂所焚烧。
基于这焚烧的爱,戴德生创办了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内地会并不在基督之名已被传开 之沿海城市传福音,而要深入内地,叫没有听见的人得知神的救恩。在经济上,戴氏坚持不求助基金,不向人募 捐。他说:“出来遵行神的命令,做神的工作,仰赖 神的供应。你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加给你 们了。”他的信心是大的,神给内地会的祝福更大。戴氏第一次从英国回中国时,带来22位男女宣教士同工。不 到九年,内地会已在中国设立了50个教会,训练了不少中国同工。
中国天主教传教故事
中国天主教传教故事摘要:一、中国天主教传入背景二、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耶稣会传教士来华2.利玛窦与儒家文化的交流3.传教士对科技、艺术的贡献4.天主教在中国的地域差异三、天主教在中国的影响与挑战四、当代中国天主教会的发展五、结语正文:在中国历史上,天主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自从16世纪传入我国以来,便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丰富的传教故事。
本文将从中国天主教的传入背景、传播与发展、影响与挑战以及当代中国天主教会的发展等方面,详细探讨这一宗教在我国的传播历程。
【提纲】一、中国天主教传入背景天主教传入我国的历史可追溯至16世纪。
那时,欧洲的基督教国家逐渐走向繁荣,传教士们纷纷走出国门,将信仰传播至世界各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天主教传入了中国。
二、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耶稣会传教士来华最早来华传教的耶稣会传教士是罗明坚。
他于1583年来到中国,开启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历程。
随后,更多的传教士纷纷前来,将天主教的信仰传播给中国人民。
2.利玛窦与儒家文化的交流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精通汉语,积极与中国知识分子交流,将天主教信仰与儒家文化相结合,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3.传教士对科技、艺术的贡献传教士们在传播天主教信仰的过程中,还将西方的科技、艺术和文化带到了中国。
他们翻译了大量西方学术著作,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4.天主教在中国的地域差异由于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
例如,在南方地区,天主教与当地民间信仰相结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间天主教信仰;而在北方地区,天主教则更多地保留了西方的传统。
【提纲】三、天主教在中国的影响与挑战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不仅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和科技,还对我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它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如文化冲突、信仰观念的差异等。
四、当代中国天主教会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天主教会逐渐走向开放和自主。
法国传教士白晋来到中国之后有怎样的经历
法国传教士白晋来到中国之后有怎样的经历法国传教士白晋是在清康熙二十六年来到中国,是一位对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
那白晋来到中国之后有怎样的经历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白晋来到中国之后的经历,希望能帮到你。
白晋来到中国之后的经历白晋是1687年7月23日为法王路易十四选派第一批六名来华耶稣会士之一。
在出发前,他们被授法国科学院院士,并负有测量所经各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传播科学之任务。
这批传教士以洪若翰神甫为首于1685年3月3日从法国布雷斯特东渡,经暹罗(今泰国),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夏,抵浙江宁波,请求在华永久居留。
其中有一位神父被暹逻国王挽留,没有同行来中国外,其余五人最后于1688年2月7日抵达北京。
这五人即为洪若翰、李明、白晋、张诚、刘应。
当时的浙江巡抚金宏以这些人无护照入境,咨文礼部,拟遣送回国。
因当时任职钦天监的比利时教士南怀仁年事已高,康熙正物色新人接替,遂批准他们进京。
白晋和张诚两位神父当即被康熙帝留京供职,其他三人则获准前往各省自由传播福音。
1688年,张诚等进宫,进献了当时欧洲先进的天文仪器,包括带测高望远镜的四分象限仪、水平仪、天文钟,还有一些数学仪器。
康熙非常喜欢,下令置于宫内御室中,并传旨白晋、张诚学习满语,9个月后学成。
白晋、张诚在向康熙讲解所进仪器的使用的同时,还向他讲解一些天文现象,并介绍了法籍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和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德拉伊尔观测日食和月食的新方法,并绘图加以说明。
白晋还将法王路易十四之子梅恩公爵送给他的测高望远镜转呈给康熙皇帝。
白晋和康熙之间的故事1690年,张诚、白晋等系统地向康熙讲授过几何学和算术。
张诚、白晋编写了满文实用几何学纲要;后来,白晋、张诚的满文讲稿整理成册,并译成汉文,由康熙亲自审定作序。
这就是现在故宫博物院所藏满文本《几何原本》,而汉文本则收入了《数理精蕴》。
1691年,根据康熙皇帝的要求,白晋和张诚曾准备讲欧洲哲学史,但因康熙患病不能用功而未能按计划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西方传教士空洞的教 义宣传屡遭碰壁时,满足 乡土民众基本物质生活需 要的间接布道活动就成 为他们打开民众入教潮 流的简洁而有效的途径。
3.促进文化交流
部分传教士向中国介绍了一些西方的科学技术,并把 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并取得了中国官员和士大夫的信任和支持。
美国传教士
狄考文 (Calvin Wilson Mateer 1836— 1908) 美国宾夕法尼亚人。基督教北长 老会传教士。 1863年底来华, 1864年1 月到登州传教, 开办蒙养学堂。该学堂 1876年改称文会馆,由小学升为中学, 1881年开设大学预科,1904年迁潍县, 与英国浸礼会在青州办的广德书院大学 部合并,改称广文学堂(后成为齐鲁大学 一部分)。他多次利用回国休假机会为文 会馆募集资金和实验设备。1880年获汉 诺威大学荣誉神学博士学位。1888年获 伍士德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890年 基督教来华传教士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推选他为“中华教育会”首任会长。
德国传教士
邓玉函,(Johann Schreck, 1576年-1630年5月11日),天 主教耶稣会德国传教士。生于 康斯坦茨。1618年4月16日,随 金尼阁在里斯本启程赴东方。 1619年7月22日抵达澳门。同行 的传教士还有汤若望、罗雅谷、 傅泛际。1621年到杭州传教。 1623年到达北京。1629年,经 徐光启推荐在历局任职,1630 年病逝于北京,享年55岁。埋 葬在北京滕公栅栏。著有《远 西奇器图说》。他第一个把天 文望远镜带进中国。他还是伽 利略的朋友。
4.为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服务
认真
听讲
欧洲的天主教传教士是跟随殖民者之后来到中国进行 宗教活动的.他们当中,有人以传教作掩护,在中国测 绘地图,搜集情报,为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服务。
1886年11月,移居北京,受曾纪泽之天津临时任《时 报》主笔。次年10月,到上海接替韦廉臣为同文书会(广 学会)的督办(后改称总干事)。他与李鸿章、张之洞、 曾国荃、左宗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有过接触, 张之洞曾拨款1000两资助广学会,梁启超担任过他的中文 秘书。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期间,他积极 活动于上层人士之间,多次建议将中国置于英国“保护” 之下,聘请外国人参加政府,企图影响中国政局的发展, 结果都未如愿。他主张“更多地控制主要的大学、主要的 报纸、主要的杂志和一般的新读物。通过控制这些东西和 控制中国的宗教领袖,我们就控制了这个国家的头和背脊 骨”。他主持广学会达二十五年之久,出版<万国公报>等 十几种报刊,四十年间,出版2000多种书籍和小册子,成 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之一。
法国传教士
白晋 (Joachim Bouvent,1656— 1730),白晋(又作白进,字明远), 生于1656年。清朝时来到中国,和张 诚(热比雍,法国人,清朝来华的天 主教传教士)一起担任康熙皇帝的侍 讲,向康熙皇帝讲授天文历法、医学、 化学、药学等西洋科学知识。与张诚 等数十名教士绘制的中国第一张地图, 名为《皇舆全览图》。并参与将中国 的《中国古书中基督教教义之遗迹》、 《中国史初编》、《中国通史》、 《中国历史年编》、《蒙古史》、 《大唐史纲》、《鞑靼史》、《中国 兵法》、《中国古今音乐记》、《孔 子传》、《鞑靼记行》、《康熙帝 传》、《中国现状志》、《乾隆御制 盛京赋》等翻译成拉丁语在欧洲宣传 中国文化及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 是最早研究《诗经》的汉学家,著有 《诗经研究稿本》。1730年,白晋在 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