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3-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经验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7751996eaf1ffc4ffe47ac6a.png)
第二,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剥削阶级被 消灭;
第三,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 的发展(全国工业 总产值1957年比1952年增加 128.3%,平均年增长18%, 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25%, 平均年增长4.5%.) ; 第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进社会进步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 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 丰富的历史经验。
创造了条件。
资本主义 工 商 业 的 改 造
创造出从初级到高级的 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 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
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
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
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
济破坏。
第三、用和平方式 进行改造。
企业、制度的改造
和平改造内容
人 的 改 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第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社 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基本建立;
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
逐步过渡的方式。
农 业 社 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及时总结农民的实践 经验,创造出互助组、 初级社、高级社等过 渡形式。
主 义
改 造
状点 合 渡 这 实 况和 农 的 种 践 。生 民 办 逐 证 产的法步明 力特符过,
在手工业改造方面的
手工业
改 造
逐步过渡,不仅保护 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 的发展,而且为手工 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课件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9e08893af45b307e971973e.png)
为什么要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 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 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 机都不能造。” ——“一穷二白”的国情
20
新民主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矛盾变化:
1949-1952 国家恢复时期
• 矛 盾:人民大众——地主阶级、
政治
经济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新民主主义
社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他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 社会之间,因而既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也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7
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
❖ 国营经济是通过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接收英 美在华企业(大银行、大工业、大的交通运输业 和大商业等)而建立起来的,是现代化的生产和 经营。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12月《为动员一切力量把
我国建设1成95为3.一12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形成了完整而准确的表述
18
总路线简称:“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对资
社
对农
本主
会
业、
义工 商业
主
手工
义
业的
工
社会
的改
业
主义
造
化
改造
◆特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即建设与改造并举。
❖新民主主义国家拥有这些企业,就掌握了 国家的经济命脉,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 成份,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主要经 济条件。
8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_2023年学习资料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_2023年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48fb7f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44.png)
2.基本特征:->经济形态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 级的联-合专政。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并存,而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占主-导地位。-> 思想文化形态上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首先,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教育。-其次,本着“量才使用 适当照顾”的精神,给-以必要的工作安排。-·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
1952一一1956年国民经济的发展-粮食总产量1955年比1954年增长8.9%,-1956年比1955 增长4.4%。-工业总产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了141%,-平均每年增长19.20-农业和家庭副业总 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2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1957年比1952年增长-42.8o全国农民收入1 57年比1952年增长了-30%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与基本阶级力量-国营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工人阶级-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个 经济-农民阶级-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国家资本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两条道路:资本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两个阶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舞-中国 0年代为-中国社会向-什么选择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转变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第二,关于转变的 件-√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
1.提出的历史背景-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与巩固-必经济上:-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的迅速发展的社会主 国营经济-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3新中国成立初期 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营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 资本主义形式-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5年最新版)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5年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aa8045b30029bd64783e2c66.png)
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 和经济破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 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 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土地改革后,农村农民
毛 泽
积极性高涨,能够也必
东 在
须积极引导;
家 乡
韶
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
山 与
活中居领导地位,可以
农 民
控制国民经济的脉搏。
座 谈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 家帮助。 ♣政策: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其他 中农,限制、消灭富农剥削。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 1956年底,中国生产资料私 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
1956 年的拖广1拉东机月省在某作1农3业日社使,用北新型京国药业全上行海业江南公造私船合厂万营吨,轮下水 乐松生手捧大红喜报代表北京市工商界人士向毛泽东报喜。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 会主义过渡
★政治上实现大陆的解放,建立各级 地方政府;
★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 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中共初步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4.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只只有有➢对实农实现业社现、会国手主工家义业工工和业业资化本化,主国,义家是工才商国能业独家进立独行和社立富会和主富义改强 造强,。才能在的中国物确质立基社会础主和义先制度决。条件
毛概第三章
![毛概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198e489c6edb6f1afe001f4f.png)
毛概论第三章知识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一是工人阶级,二是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三是民族资产阶级。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完成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12月,对总路线形成完整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三改”。
当时把工业化称为主体,把三大改造称为两翼(一翼是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一翼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一化”与“三改”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1953年12月,由毛泽东审阅通过的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文件《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提出两点依据:一是我国经济文化落后;二是我国有极其广大的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
毛概笔记
![毛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ef32074a26925c52cc5bf53.png)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早期认识: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将那克斯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2、提出命题:1938年毛泽东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3、形成全党共识:1942 整风运动后。
4、原因(必要性):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原因(可能性):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提供土壤。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定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只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近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和民族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935年遵义会议起,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发展,至1976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起,邓小平理论,至1992年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起,三个代表,至2002年十六大2002年至今,科学发展观两次飞跃(四大成果):第一次: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过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和经验总结;第二次: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两次飞跃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两次飞跃四大成果虽然形成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历史任务,但基本点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两次飞跃四大成果,及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版毛概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版毛概知识点梳理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eedf96fff121dd36a22d823e.png)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因为:2、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是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除国营经济外,还有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主要经济成分为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3、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5、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初步的设想: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
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13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013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df30ff7941ea76e58fa041c.png)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
马恩实现革命转变的理 论构想:在无产阶级 取得政权以后,只有 经过一个过渡时期, 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 义之间的“革命转变 时期”,才能建立起 社会主义制度,这是 马列主义的一个重要 观点。
6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是我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 主义的过渡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 性质: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是从属于社会主义 体系的过渡性的社会。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第三仗:粮食大战
陈云在上海周围完成了三道防线的部署,第一道是 杭嘉湖、苏锡常一线现有的存粮,第二道是从江苏、 浙江和安徽急速运粮,第三道由东北、华中、四川 组织抢运。他甚至向中央打报告,准备从国外增购4 亿斤大米。 正月初五一到,粮食交易市场上“红盘”开出,出 乎所有投机商的预料,粮价不涨反跌,而且连续数 日下跌。上海广泛开设国营粮店,持续抛售两亿多 斤大米,投机商不得不跟进抛出,损失前所未见。
毛泽东
3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主要矛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4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1840
1919
1949
1956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建国初期的形势
国民党时期滥发纸币,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困难。 对一切愿意为新中国效力的原国民党军政 人员和原官僚资本企业职员,国家一律 “包下来”,使得新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一些资本家趁国家财政经济困难和物资供 应不足,囤积粮食等物资,哄抬物价,牟 取暴利,严重干扰国民经济的恢复。
2018版毛概第三章
![2018版毛概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212fcebf0029bd64793e2c1f.png)
互助组向农业合作社学习, 了解耕牛入股情况。
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 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
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56年底,加入高级社的 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56年社员们利用工余时间 评分记分
第一步: 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步: 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 正确的阶级政策。
贫农和下中农约占农村人口的 依靠贫农、下中农, 60%到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 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 力量,从而解决了在农村依靠农民 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 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
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绝对优势)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农民和手业者 的个体经济
2018版毛概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018版毛概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3ea0fbfd5bbfd0a795673ac.png)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高级社 55年底--56年底
75.6万个
初级社 53年底--55年夏
67万个
互助组 51年底--53年底
830万个
入社农户 96.3%
到 1956 年 底 , 全国入社农 户占总农户 的96.3%。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三种主要经济成分: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社会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方 在职人员和资方代理人采取“包下来”的政策,以企 业为基地,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对 他们在政治上适当安排、工作上发挥作用、生活上妥 善照顾,通过改造阶级成分的方式达到从整体上消灭 资产阶级的目的。
1956年,荣毅仁经过 深思熟虑后,把自己 的商业帝国无偿交给 国家,为新中国的工 业振兴做出了卓越贡 献,赢得普遍的尊重, 曾任国家副主席。
——《毛泽东选集》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1953年12月,由毛泽东审阅通过的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 力量把我国建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 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指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 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过渡历史时期之所以必要,并且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是由于: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落后,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创造为保 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前提;二、我国有极其广 大的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 商业,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改造它们。”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2)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2)](https://img.taocdn.com/s3/m/98ccd26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d.png)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引言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核心任务是通过改革和革命手段,将私有制逐渐转变为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宝贵财富,对于探索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选择,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关键决策。
不同的国家在实践中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总体来说,可以分为渐进改革和革命改造两种主要方式。
渐进改革渐进改革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改造方式,通常采取渐进的步骤和政策措施,逐步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化。
这种方式通常在私有制已经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基础相对发达的国家较为常见。
渐进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法律和政策手段,逐步引导和推动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化。
例如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就采取了渐进改革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仍然存在大量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逐步引导和推动私有制的转变,通过合理的赎买和土地改革政策,实现农村土地的公有化,通过国家经济计划和国有企业的建立,实现工业和商业领域的公有化。
渐进改革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少社会冲突和阻力,降低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并为后续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革命改造革命改造是一种较为激进的改造方式,通常采取剧烈的革命手段,通过推翻旧的私有制统治阶级,建立起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这种方式通常在国家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私有制相对集中的地区较为常见。
革命改造的核心是通过武装起义或者大规模暴力行动,推翻旧的统治阶级,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例如俄罗斯的社会主义革命就采取了革命改造的道路。
在经历了俄国二月革命后,工人阶级和农民群众发动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随后,俄国进行了土地革命和国有化运动,废除了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
革命改造的优势在于迅速且彻底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转变,但也容易导致社会动荡和阶级斗争,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冲击。
毛概3-5章知识整理
![毛概3-5章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c08291a5f0e7cd184253623.png)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6),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原因),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即使中国“稳定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1949至1952,在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等,为全面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回忆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经历一个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利用国家政权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渡时期,这是一切走向共产主义的国家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毛概2021版笔记(简洁版)归纳
![毛概2021版笔记(简洁版)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8ffd9110508763230121222.png)
毛概2021版笔记(简洁版)归纳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1)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2)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4)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是实践基础2、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1)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2)成熟:遵义会议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趋于成熟(3)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4)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五四运动爆发标志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提出:《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2)革命对象1.帝国主义(首要对象,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2.封建主义(反对封建主义,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3.官僚资本主义(解放中国社会生产力)(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1.无产阶级——最基本的动力2.农民——革命的主力军3.城市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可靠同盟者4.民族资产阶级——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2.前途:社会主义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017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5年最新版)
![2017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5年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5b4e5290680203d8ce2f24c7.png)
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因而具有鲜明
的社会主义因素。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 的阶级依然存在,在经济、政治
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具有资本
主义因素。
在文化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新 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但资
产阶级文化、封建主义腐朽文化仍然广泛存在。
总路线的内容与关系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 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 主。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需 要经历一个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利用国 家政权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 逐步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并大力发展 生产力的过渡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 命的序幕,无产阶级要不停顿地把民 主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四马分肥
(个别公私合营企业的利润分配)
资本家红利 20.5% 企业公积金 30%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5.♣步骤
委托加工 第一步 初级形式 社会主义因素 国家资 本主义 高级形式 计划订货
统购包销
委托经销代销 第二步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步 全行业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性质
四 马 分 肥
定 息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国家资 本主义是一种特殊的、新式的国家资 本主义经济 • 第一,是在人民政府直接控制和支配 下的资本主义经济; • 第二,是服从于国营经济的领导,并 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 第三,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是 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概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概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d38ebaff524ccbff121842f.png)
(五)社会主义改造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围绕发展
生产力这个中心。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根本的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造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变革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生 产力的发展。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 心,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最根本的一条经验。
第四章
重点: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 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 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也是三大改造的重 点。
பைடு நூலகம்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社会 主义改造
概
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 始。新中国成立后仅3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 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 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新 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历史条件。 1953年6月,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总 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于1956年底成功地完成了生 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进入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 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指导这一社会变革实践的社 会主义改造理论,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 第二、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到1953年12月,全国参加互助合作组织的农户共4790多万 户,占总农户的43%;1954年春,全国已有初级社9.5万 个,到1955年4月,发展到67万个;到1955年秋,全国已 有高级社500多个,入社农户4万多户。1956年底,入社农 户11782.9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农业合作化在 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 第三、改造完成时间: 1956年底,基本完成。
(修订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详解
![(修订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6afd0f3bccbff121dd36837e.png)
在农村传 达毛泽东 “关于合 作化问题” 的报告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 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 路
农民积极报名参加合作社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情况,制定 正确的阶级政策
依靠贫下中农巩 固地团结其他中 农,发展互助合 作,由逐步限制 到最后消灭富农 剥削的农村阶级 政策。
见p92
1955年4月17日,周恩 来到印尼万隆出席亚非 会议受到热烈欢迎。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和形 式?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 性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什么?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 了社会主义?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社会?
❖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1、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来看
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半社会主 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 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 制度。
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 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 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华北区百货公 司等单位向私营企 业的订货档案。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步
主要实行初 级形式的国 家资本主义
主要实行个 别企业的公 私合营
实行全行业 的公私合营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郭琳爽在 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表态: “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 向工人阶级转”。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https://img.taocdn.com/s3/m/a41b563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2f.png)
初级形式 工业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商业中:经销、代销
高级形式—公私合营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20.5%
国家税收34.5%
企业公积金 30%
职工福利15%
定息制度
在分红问题上,国家对私股实行支付固定股息 制度,资本家按照合营时的私股份额每年领取 固定息率5%的“定息”。
3)在方法和步骤上,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实施 “一刀切”,淡化了工业化;
4)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就是国家下达指令计划,社 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建立起了无所不包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
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 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 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建国初期民族资本的构成状况
20%
0.1%
70%
80%
工业资本比重 500人以上工厂比重 10人以下工厂比重 手工性质的工厂
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 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民因经 营不善或天灾人祸等再次沦 为赤贫,农村中开始出现贫 富两极分化现象。
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
案例: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记者问: “ 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很快就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 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 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因 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自愿接受改造,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 主义的工作,我受到了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的尊重,得到了荣誉和地位。从物质生 活上看,实际上我并没有失去什么,我还是过得很好。”
2018版 毛概 第三章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2018版 毛概 第三章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f3233c25580216fc700afdc7.png)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依据♣方法
♣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后,剥夺过去的“剥夺者”,使 被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变成人民的财产,可以通过暴力没收和 和平赎买的方式。
♣方法:和平赎买
(2)必要性♣可能性
♣必要性: 1)社会矛盾转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2)民族资本主义的剥削性,破坏性逐渐显现出来。
♣可能性: 1)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2)中共与民资长期保持着良好的统一战线关系;
3)在政治和经济上,私人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有了依赖
(3)政策♣道路
农业合作化促进 了农业生产的发 展,兴修了许多 水利工程,农田 水利基本建设, 这就增强了抵御 自然灾害的能力
基本上保证了城 乡人民对农产品 的需求,也使农 民生活有所改善, 还为国家工业化 积累了资金
2、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方针:
“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由小到大、由低 级到高级的具体三个步骤
♣政策:
对资本主义的政策:利用、限制、改造
对资本家的政策:团结、教育、改造 ♣道路: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4)♣内容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在内容 上包括两个方面: 对企业的、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
企业、制 度的改造
和平改造
人的改造
自食其力的社 会主义劳动者
(5)♣步骤
第一步 初级形式 社会主义因素
毛概第三章教案(版)
![毛概第三章教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eb49b5d1f34693daef3e20.png)
教学重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及其经验;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络
教法与学法
讲授法、互动法;立体化的多媒体教学法
第一,(必要性)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因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而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是十分落后的,仅有一些轻工业,有些重工业也是残缺不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虽然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我国工业生产还是十分落后。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加快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一方面,个体经济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因此,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这是我国实行“改建并举”路线的主要原因。
2.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
第三节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 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
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
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
民集体所有、按劳付酬, 取消土地分红,具有完
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56年底,加入高级社的农 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56年社员们利用工余时间评分记分
2.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农民们成群结队报名入社的场面
第二,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政府向农民发放 国家基金贷款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 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依靠贫农、下中农,
团结其他中农,
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
公私合营经过了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 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
上海工商界代表荣毅仁 等带着申请书参加公私 合营大会
上海申新纺织 公司实行公私 合营,欢迎公 方代表进厂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社会 主义劳动者
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 郭琳爽在全国政协二 届二次会议上表态: “企业向国营商业看 齐,个人向工人阶级 转化。”
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 针,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引导手工业逐步过渡
第一步: 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步: 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步: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一 九 五 三 年 毛 泽 东 在 武 汉 与 小 商 贩 交 谈
在手工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 府采取说服教育、示范 和国家帮助的方法,使 他们自愿参加到手工业 合作社中来,从而把手 工业者的私有制改变为 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 渡的方式。
历 史 经 验
第三,用和平的方式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失误与偏差
“建国头七年的成 绩是大家一致公认的。 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 是搞得成功的,很了 不起。这是毛泽东同 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一个重大贡献。今 天我们也还需要从理 论上加以阐述。当然 缺点也有。从工作来 看,有时候在有的问 题上是急了一些。”
“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 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 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 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① “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就是说社 会主义改造在1955年下半年后明显地过急过 快,农村由初级社向高级社转变过急过快, 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时间 过于短促。
王凤英的父亲是地主, 她家也加入了合作社。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3.高级社 2.初级社 1.互助组
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 办初级社
生产资料仍属农民个人所有
互助组具有社会主 义萌芽性质
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 特点,实行集体劳动
② “工作过粗”,就是说在பைடு நூலகம்会主义改造高潮期 间,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工作方法,被搁 置一边,出现了“一窝蜂”的局面。
③ “简单划一”,就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在模式选 择上存在着问题。农村几乎是清一色的高级社, 城市几乎是清一色的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在改变 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急于求纯,形式过于简单 划一。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和手工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已 达1.17亿户,加入高级社 的农户占87.8%。
87.8%
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 总数的91.7%,产值占全国 手工业总产值的93%,全国基 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入社手工业产值
93%
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 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 “四马分肥”。
资方红利20.5%
国家所得税 34.5%
企业公积金 30%
工人福利费 15%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 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 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企业利润的分配仍为 “四马分肥”;国家派干部(即公方代表)进入 企业内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同工人、资本家 (私方代表)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 居领导地位。
整个来说,就其成绩和失误比较 起来,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 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 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 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 性胜利。
在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的指引下,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展顺利。 到1956年底,全国99%的工业企业, 82.2%的商业企业的分别实现了全 行业的公私合营。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历 史 经 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 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历 史 经 验
全国手工业总产值比例图
2、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初级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高级形式 (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国家资本主义:是在人民政府管理
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 济联系着的,并接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 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初级形式和 高级形式两个阶段
毛泽东接受工商 界代表乐松生呈 献的报喜信。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 计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
华北区百货公 司等单位向私 营企业的订货 档案。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在搞社会主义方面, 毛泽东主席的最大功劳是 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 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 践结合起来。我们最成功 的是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 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