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字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字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古今字谜,初步了解各种类型的字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赏析,初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猜谜、制谜方法,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通过各种谜面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课前准备】

教师:1、搜集谜面,了解谜语的有关知识。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谜面,了解谜语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题:谜语,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堂课,老师就带着大家走进谜海,去初步认识谜语当中的一种类型——字谜。

二、学习猜字谜诗

1、古诗《风》

2、相传,北宋文学家苏轼一次到妹夫秦观家作客。苏小妹见哥哥来了,便大摆筵席,热情招待。饭后,苏轼到书房休息,这时,他看见桌上有一幅秦观的字谜诗,上面写着:“我有一物生得巧,半边鳞甲半边毛,半边离水难活命,半边入手命难保。”

苏轼看完以后,大笑:“妙,妙,妙!”于是随手也写了一个字谜诗:

“我有一物分两旁,一旁好吃一旁香,一旁眉山去吃草,一旁岷江把身藏。”

秦观看后,也拍着手说道:“真妙,真妙!”苏小妹听了,跑进书房,说:“什么东西如此之妙?”她俯身看完之后,沉思片刻,笑着说道:

“我有一物长得奇,半身生双翅,半身长四蹄,长蹄的跑不快,长翅的飞不好。”

苏轼、秦观听了,异口同声地说:“妙极了,妙极了!”

他们三人说的都是同一个字,这个字就是“鲜”。

3、讲解:(字谜诗,是以字为谜底的诗,也称瘦语诗、隐语诗。它的谜面主要是将字形分解,而将谜底隐藏其中,所用诗句多数着眼于字形,有的则兼释字义。有的字谜诗全篇同一谜底;有的则是一句诗一个谜底,全篇组成一句隐语。)

4、运用:古月照水水长流,

水伴古月度春秋。

留得水光昭古月,

碧波深处好泛舟。谜底:湖。

三、初识字谜,了解方法

1、下面先请同学们猜几个字谜,你可以自己独立猜,也可以和同学一起讨论,看谁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

课件出示:

(1)牛过独木桥(打一字)

(2)重逢(打一字)

(3)接一半,断一半,接起来,还是断。(打一字)

(4)二山在一道,猜出便错了。(打一字)

2、交流:你猜出了哪一个字谜?是使用什么方法猜出来的?

随机指导猜字谜的几种基本方法:

象形法:利用汉字的字形特点,用形象化的方法来猜。

会意法:通过解释、分析谜面的字、词含义,去探究谜底。

增损离合法:通过对汉字的偏旁部首笔画加、减、分、合,进行重新组合,得出谜底。

排除法:即按照谜面的提示,排除一种想当然的谜底,猜出一个另外的谜底。

3、师点:中国的谜语,浩如烟海,猜谜的方法也千变万化,这仅仅是其中几种根据汉字的字形规律,比较适合我们小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猜字谜方法。

四、尝试运用

师引:下面我们就来试着用这些方法再猜几个字谜,看看运用这些方法,能不能提高我们猜谜的速度。

1、象形法:

远看像头牛,近看没有头。(打一字)

2、会意法:

六十天。(打一字)

3、增损离合法:

功过各一半。(打一字)

4、排除法:

哥哥一半大,莫作可字猜。(打一字)

五、综合运用

师:猜谜的时候,不可能告诉你用什么方法去猜,需要大家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下面老师在给大家出几个字谜,猜的时候,可以和同学讨论。

1、刃。(打一字)

2、一木口中载,非杏也非呆。(打一字)

3、喜上眉梢。(打一字)

4、半部春秋。(打一字)

5、三颗疏星映扁舟。(打一字)

6、丢掉一撇。(打一字)

7、觉醒了的土地。(打中国城市名一)

8、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

六、制谜

师:同学们猜了那么多谜语,有没有同学想自己来制作谜语?

例:晶谜面:七十二小时

斌谜面:将相和谁能自己制作一个字谜?

七、趣味题

赏花

明代才子祝枝山家的花园里牡丹盛开,五色俱全。祝枝山邀好友前来赏花,并且要大家从各色牡丹花中选出一株,评点花中之魁。一时间,众说纷纭。只有唐伯虎赏而不言。大家都知道他是评花高手,要他发表高见。唐伯虎微微一笑:“百无一是。”大家听了觉得唐伯虎过于狂妄,,在这姹紫嫣红之中竟没有一株他看得上眼的。只有祝枝山听了连声附和:“高见!高见!花中自无一是。”

唐伯虎与祝枝山说的是同一个谜,你能揭开这个谜底吗?(白牡丹)

七、课堂小结,激发感情

师:上了这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师小结:是呀,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每一位炎黄子孙,一定要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研究祖国的语言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