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PPT介绍文稿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PPT精品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19世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人类社会发 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预 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这种现象也普遍发生在被迫遵循苏联模式建设社会 主义的东欧地区,罗马尼亚齐奥赛斯库政权的垮台和人 头落地,导火索就是蒂米什瓦拉的匈牙利人问题;保加 利亚共产党的下台,则因大批土耳其人外迁引起的社会 问题而使反对党一举夺权;虽然捷克斯洛伐克的两大民 族“和平分手”,而南斯拉夫则在血与火的冲突中经历
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主讲人:刘艳华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概说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 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 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概说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 法。是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不同的 阶级、集团有不同的民族观,反映着不同的 阶级利益。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概说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辩 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 指导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以及如何科学地认 识和正确地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 原则和方法的总和。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在国家与民族的同步发展进程中,民族问题是人类 社会普遍存在的具有深厚历史根源和重大现实意义的 事务之一。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反对种族歧视
研究生课程PPT课件《马克思主义精典著作选读》
• 二、《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 共产党宣言》 • 贯穿《共产党宣言》全书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 贯穿《共产党宣言》全书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 其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 其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 • (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 免的。 免的。 • “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 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 会里造成的。 会里造成的。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 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 上,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 这种生产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 这种生产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 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 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 •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 级自己了。 级自己了。” •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 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 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 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 • • • • • •
1、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从根本上讲是不可调和的。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从根本上讲是不可调和的。 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赖以生存的 基础,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 基础,“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资本的形成和 增殖;资本的生存条件是雇佣劳动。 增殖;资本的生存条件是雇佣劳动。” 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 “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 制。”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 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 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 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 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 现在支配过去。 现在支配过去。”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毫不奇怪, 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 底的决裂。 底的决裂。” 2、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会运用一切手段,尤 、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会运用一切手段, 其是国家机器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其是国家机器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起自 、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 己的统治才能实现。 己的统治才能实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PPT)
24
“上帝越是万能,人就越是无能。上帝越是无 所不知,人就越是愚昧无知。总之,“为了使 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了无”
“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 成为这个对象化的、转换成为主体、人格的本 质的对象。这就是宗教之秘密。”
25
• 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
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的独特贡献,是对经 济领域中异化现象的揭示。
32
“劳动的实现竟如此表现为失去现实性,以
致工人从现实中被排除,直至饿死。对象化竟 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 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 是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 人只有靠最紧张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间歇才能 加以占有的对象。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 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 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 治。”
马克思主义经典 著作选读
主讲人:吴向东 教授
1
第一讲 我们还 需要马克思吗
2
一、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马克思
• 从性质和内容上看:马克思哲学是现代哲学 • 从当代影响力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在场。
3
西方学者的转身
德里达 :“没有马克思就没有将来”、“我们
都是马克思主义遗产的继承者”
詹姆逊: “今日的资本主义并没有发生根本的
36
“国民经济学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 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当然,劳 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 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 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 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 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 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 愚钝和痴呆。”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PPT
综观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可 以看出,马克思始终从实践出发,从经 济关系入手,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 的发展,其宗旨就在于实现人类解放。 因而,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全过 程的一条红线就是追求人类解放,实现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毕 生的追求。 唯物史观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 志。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整个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过程中都具有决 定意义。
9.关注东方社会《人类学笔记》
马克思先是阅读了毛勒、哈克斯特豪森的著作,在生前的最 后几年,马克思又阅读了马· 柯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占有制, 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梅恩的 《古代法制史讲演录》、拉伯克的《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 态》、菲尔的《印度和锡兰的雅刊安人村社》,并均作了详细摘 录和评论。这五本笔记以及马克思给俄国女革命家维· 伊· 查苏利 奇的三封回信,构成了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的主体。在 这里,马克思对农村公社的特点及其解体、家庭及其发展形式、 “非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氏族的起源及其本质等进行了 科学阐述,弥补了在此之前唯物史观在史前社会研究方面的不足, 完善了唯物史观。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 (《德法年鉴》时期)
《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 新世界观(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巴 黎 会 晤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开始全面制定新世界观的, 《手稿》是新世界观的诞生地。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 义的秘密和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正面阐述了历史 的发源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唯物 主义的发展形态等问题,提出了“历史的发源地在尘世的粗 糙的物质生产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等重要思 想。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科学的实践观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全面制定和概述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件讲解
关于费尔巴哈
? 费尔巴哈把实践活动 看成是“不洁”的、实 践活动中“我完全以自 私的态度对待事物”。
? 费尔巴哈:在自由知 性之光中,对象象金 刚石一样发出异样耀 目的光辉,象水晶一 样的清澈透明。
? (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 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 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
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 个人,实际上是属於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四、“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 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 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 “总之,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一 方面,因为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 的方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建造了 哲学的迷宫);另一方面,因为他给我 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 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
? 但是,尽管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哲学, 但并没有真正战胜黑格尔哲学,他对黑 格尔哲学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抛弃 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对待黑格尔哲 学的正确态度是扬弃它,克服它的唯心 主义,拯救出它的辩证法,而这个任务
? 1883年马克思逝世,这个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到了恩 格斯的肩上。恩格斯在《 费尔巴哈论》中系统地阐 述了马克思主义 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 之间的关系, 实现了马克思和他本人多年的愿望。
? 此外,恩格斯撰写此书也是当时思想斗争的需要。 19世纪70---80 年代,马克思主义在西欧社会广泛传 播,在工人阶级中产生广泛影响;但也遭受到资产 阶级思想家的误解和攻击,他们企图用新康德主义 和新黑格尔主义错误思潮取代马克思主义 哲学,在 当时引起了思想上的混乱。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哲学部分) ppt课件
ppt课件
8
反杜林论
一、写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二)历史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一,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提高了党的理论水平;
第二,粉碎了杜林及其小集团分裂党的阴谋,维护了党 的统一;
第三,对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是各国 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ppt课件
4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新世界观。 (从《神圣家族》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
7、新世界观的检验和发展(《反杜林论》、《自 然辩证法》)。运用、发展和使新世界观系统 化、体系化,并开拓新世界观的研究领域。
8、丰富唯物史观,厘清新世界观的理论来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 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 言》)。
7、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检验唯物史观(《资 本论》及其手稿)。通过《资本论》及其手稿对一个 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分析、考察,达到了对整个人 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的把握,这既证明了唯物史观 不是一个假设,而是科学的理论,也丰富和发展唯物 史观的内容。
3、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思想政治斗争的直接 成果。
ppt课件
7
反杜林论
一、写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二)历史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揭露和批判了杜林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
主义理论上错误,给杜林的思想以毁灭性打击; 第二,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
并阐明了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所以是马克思主义 的概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 思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 法哲学批判〉导言 》,阐发了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 史使命等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PPT课件
…… 这种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而 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 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生产决定的。
2、段意概括
❖ 在这一段中,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考察整个 社会运动及其规律的首要前提和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个 人”。
2、段意概括
❖ 第一,民族内外部关系结构的决定因素及其 间际关系 。
❖ 第二,分工的发展。 ❖ 第三,分工产生所有制 。 ❖ 第四,部落所有制 。 ❖ 第五,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 ❖ 第六,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
3、难点解析
❖ 第一,“社会结构” 。 ❖ 第二,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
4、重要理论观点阐述
❖ 第三,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
❖ “意识形态”
❖ 作为书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多次使用“意识形态”,有自己独 特的含义。今天我们所说的“意识形态”,是指同经济基础紧密联系、 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意识形式,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 哲学等形式。但马克思恩格斯在此使用的“意识形态”却不是这个意思, 而是有特殊含义的。19世纪初,法国哲学和经济学家D.特拉西在《意 识形态概论》中首先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认为意识形态是考 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规律的学说,并无褒贬之意。但特拉西与当时 的一批理论家都是自由资产阶级的代表,并极力反对拿破仑建立君主专 政政治,这激怒了拿破仑,拿破仑就以轻蔑的口吻称这批理论家为“意 识形态家”。从此,“意识形态”就有了特殊的含义,指一种荒谬绝伦 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瞎编乱造出来的东西,是脱离实际、没有 任何生动内容的幻想。对“意识形态”作这样贬义的解释,在马克思和 恩格斯合作这部著作时是很流行的,他们也正是在这种含义上使用这个 词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选读《资本论》PPT课件
• “林木盗窃” • “共产主义短评” • 《总汇报》——“虚幻的、卖弄风情的、向 共产主义频送秋波的夫人” • 《莱茵报》——“长舌妇”
• • • • • • • • • • • • • • • •
1818年,出生 法学哲 1842年,德国科伦,《莱茵报》主编(1843年3月退出) 1844年,伦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5年,布鲁塞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 ( 唯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 物 1848年3月,巴黎,共产主义者同盟委员会主席 史 政 1848年6月,德国科伦,《新莱茵报》 治 学观 ) 经 1849年6月,巴黎 政 济 1849年8月,伦敦 治 学 经 1850年,大英博物馆阅览室 济 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83年3月,马克思去世。 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出版,恩格斯整理 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出版,恩格斯整理 1910年,《资本论》第四卷出版,考茨基整理
(父生子)
• 收入÷利率=资本
(子生父)
为什么出现经济危机?
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价
值
为什么出现经济危机?
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价
值
统治
四、研究方法
1.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方法 2.研究文献,搜集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 3.引证方法。 4.抽象法。 5.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 6.构造理论体系的方法 7.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方法 8. 矛盾分析法。
• • • • • • • • • • • • • • • •
1818年,出生 1842年,德国科伦,《莱茵报》主编(1843年3月退出) 1844年,伦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5年,布鲁塞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 1848年3月,巴黎,共产主义者同盟委员会主席 1848年6月,德国科伦,《新莱茵报》 1849年6月,巴黎 1849年8月,伦敦 1850年,大英博物馆阅览室 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83年3月,马克思去世。 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出版,恩格斯整理 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出版,恩格斯整理 1910年,《资本论》第四卷出版,考茨基整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大纲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页PPT文档
第二篇 马克思《资本论》
一、教学要求
本篇主要阅读《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跋》。通过阅读和讲解,使学生 确立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观 点,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目的、 方法,坚信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和 “两个决不会”论断的科学性,正确理 解《资本论》不仅提供了无产阶级社会 主义革命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社会主 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讲授要点
1、《资本论》的写作、出版概况
《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批判》的续篇,是马克思用了近四十年 时间研究写作的宏篇巨著。
2、《资本论〈第一版序言〉》的主要 内容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目的、方 法。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3、《资本论〈第二版跋〉》主要内容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资本论》 的研究方法--唯物 辩证法的实质。
75 年,发表于1891年的一部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献,是巴黎公社起义 后第四年为批判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哥达 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机会主义纲领而作。
2、本书的主要思想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和 基本特征的理论。马克思关于由资本主义 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 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3、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的评介 三、思考题
阶段;扩大知识面和视野,开拓思路;提 高理论素养,掌握科学思想方法,增强坚 持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本课程要求研究生具备本科所学知识
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各科的常用术语、基本概念 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发 展的历史知识和重大事件;人类发展特别 是近代欧洲、亚洲等主要国家发展的历史 知识;近现代德国、苏联、东欧以及中国 各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马列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 ppt课件
1、人对生产要素的关系(生产关系的基础); 2、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直接意义上的生
产关系); 3、人对产品的关系,即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表现)。
广义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 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导言》要论证两点:
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辩证统一 和相互作用,指出它们是一个总体的各个 环节(生产关系是一个体系)。
二、生产在这些环节中的决定地位:生产 不仅是这种统一的出发点,而且是决定因 素,而分配形式不过是生产形式的另一种 表现。
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 结成的相互关系;分三个方面:
•
• 1.19世纪40年代初至1844年。这一时期可 以称作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创 作的前史。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实现了从 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世界观、从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 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时期。
• 2.19世纪中、后期,1843年 底—1849年。这是马克思转向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并且与恩 格斯一起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 的时期。
斯密、李嘉图、卢梭和洛克的人性论被成 做原子主义:把人看作象原子一样孤立的 个体。研究人不能从人本身和孤立的个人 出发,相反只能从社会出发。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读演示文稿.
基本内容
• 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 一)揭露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 本缺陷。(第一条) • 旧唯物论承认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但否认主体的能动性。 • 唯心论看到了主体的能动性,但夸大了能 动性。
• 二)实践是现实的、感性的人的能动的对 象性活动;
• 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 ? • 第一,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 是“客观的活动”,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旧唯 物主义者不是把实践看作改造世界的客观的活动。 例如,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 人的活动”,而“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 观的活动”。
• (二)市民社会 • “市民社会”是十八世纪的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提出来的一个术语。他们用“市民社会” 这个名词来表示当时已经摆脱了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的财 产关系和经济关系,用“政治社会”这个名词来表示当时 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基础之上的国家和法律等政治关 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早期著作里使用过这一术语,通常 也是表示当时社会的财产关系、经济关系,有时在市民二 字上加上引号,这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在《提纲》 第九条中,是在经济关系、财产关系的意义上使用“市民 社会”的,在第十条中则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
•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二条中,着重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真 理的标准问题。首先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 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因此,不应该到理论认 识领域中去寻找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真理是人脑对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属于认识的范畴,如果把 认识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等于让认识自己检验自己, 这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以前的一些哲学家,从理论认识领 域中去寻找真理标准,因此,都没有科学解决真理的标准 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幻灯文字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幻灯文字上篇关于学问与哲学第一讲:为学与“无用之学〞一,关于为学为学即研究学问或学术。
学问是系统的知识,来自于生活中的“学〞与“问〞。
学术那么包括研究方法。
梁启超云“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创造其真理也;术也者,取所创造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
〞说明了学术由原理与技术性的方法构成,同于体用;也说明了生活理论与书本的关系。
严复说“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
术者据既知之理,求可成之功。
学主知,术主行。
〞学术为知行关系。
中国古代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之说,把学问的理论取向界定为世事洞明,实际上说的是一种有别于理论理性的理论智慧。
人生在世即身心处世之活动,消费、交往、娱乐;感应于外而发于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此即感觉、观察、验证;相信、关心、谋划;言谈、回忆、期待;理解、评价、表达。
此即人自己造就并享用的文化生活。
原生态的生活理论,可不借助书面文字,为无字之书;但不能没有口头语言,而只有口头语言,在记忆、传播方面有很大局限,更不易积累和流传,严重阻碍文明的进步,于是把声音转变成文字就成了大事情,文字就是刻画下来的符号,中国有书画同源之说;还有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之说,足见文字的创造即有字之书是件大事。
中国民间过去也一直有敬惜字纸的传统。
口头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都是对人的可感或不可感〔可想可知〕的身心活动的转述与保存,是人的自我表达自我对象化的重要形式。
而书面文字那么是最为典型的符号。
书即以系统的符号记载的人类的经历、情感与智慧。
二,关于文化与教化中国人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说〔?左传?。
何以称此为“不朽“?人的自然生命是有朽的,但通过著书、立说,人的生命活动尤其是文化、精神生命即人的思想观念知识智慧就可保存下来,也就有了独立于个体之外而又存在于个体之间的文化世界的形成、延续和开展。
独立于个体之外,所以是客观的,而又存在于个体之间,所以是社会的;因此精神文化产品的客观,就是社会的普遍性,或主体间性。
马列著作选读2(PPT)5-1
【豹子】?名豹的通称。 【鲍】(鮑)名①软体动物,贝壳椭圆形,生活在海中。肉可以吃。贝壳可入,称石决明。也叫鳆,俗称鲍鱼、鳆鱼。②()姓。 【鲍鱼】〈书〉名咸鱼:如入~之肆(肆:铺子),久而不闻其臭。 【鲍鱼】名鲍?的俗称。 【暴】①突然而且猛烈:~④()名姓。 【暴】动鼓起来;突出:急得头上的青筋都~出来了。 【暴】〈书〉糟蹋:自~自弃|~
3
【抱恨】动心中存有遗憾或怨恨的事:~终天(含恨一辈子)。 【抱愧】形心中有愧:在你困难的时候没能尽力,实在~。 【抱歉】形心中不安,觉着对不
住别人:因事负约,深感~。 【抱屈】动因受;广东陶粒厂 广州陶粒厂 广东陶粒厂 广州陶粒厂 ;委屈而心中不舒畅。也说抱委屈。 【抱拳】∥动一种礼节,一手握拳,另一手抱着拳头,合拢在胸前,表示问候、祝贺或辞别。 【抱厦】名房屋前面加出来的门廊,也指后面毗连着的小房子。 【抱身儿】〈方〉形衣服的大小、肥瘦正合体型。 【抱头鼠窜】形容急忙逃走的狼狈相。 【抱团儿】∥动抱成一团;结成一伙:咱们只能~,不能散伙儿| 几个人死死地抱成团儿。 【抱委屈】?抱屈。 【抱窝】∥动孵卵成雏:母鸡~。 【抱薪救火】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 【抱养】动把别人家的孩子抱来当自己的孩子抚养:他们无儿无女,~了一个孩子。 【抱冤】动感到冤枉。 【抱怨】?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做错事只能怪自己,不能~别人。 【抱柱对儿】名挂在圆柱子上的对联,用木板制成,稍曲,与柱体相合。 【趵】〈方〉跳跃:~突泉(在济南)。 【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概说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 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以及 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基本 观点、原则和方法的总和。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民族和 民族问题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是马克思主义在 观察、研究和处理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根本立场、观 点和方法论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可 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列宁斯大林从沙俄帝国的多民族国情 实际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社会主义 多民族国家的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民族理论,对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 论体系的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
纵观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实践,列宁领导的俄国十 月革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建立,毛泽东等老一代无 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的确立,都面对着正确处理和科学解决民族问题的重大任务。 在这一实践中,这两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国,都发生在资本 主义不发达、经济社会落后和无产阶级力量薄弱的国度,与马 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和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体 预见存在着时代、阶级条件和国情等方面的重大差别,包括处 理和解决民族问题在内的所有社会问题也都面临着新问题、如 何在条件迥异的具体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无 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考验。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随着前苏联解决民族问题的失败,无论是在前苏联东欧范 围,还是西方学界乃至中国学界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将苏联解 决民族问题的模式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实践、 甚至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本身的评判。事实上,苏联解 决民族问题的失败,是遵循还是背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 原理的结果,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得到理论上的充分回答。其重 要原因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观点的研究并不充分、并 不深入,甚至存在理解的误区。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 科学、准确和全面地理解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并从当时的历 史背景和客观条件出发加以阐释,是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 主义的前提。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确立阶段,时限为从1848年至19世纪70 年代。
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系统、全面地阐明了马克 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也阐明了他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 撰写了《论波兰问题》、《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国革命 和欧洲革命》、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反杜林 论》等著作,进一步深刻地阐明了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历史根源和 阶级根源, 分清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民族运动,揭露了资产阶级民族 解放运动的局限性, 提出了民族问题的彻底解决,只有依靠无产阶 级,而不能把希望寄托于剥削阶级等观点, 从而明确了民族和民族 问题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解放运 动的学说,标志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方面为 人类社会指出的根本方向和所持的根本立场:
‚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 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消失, 民 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在国家与民族的同步发展进程中,民族问题是人 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具有深厚历史根源和重大现实 意义的事务之一。 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类处理和解决 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始终没有触及到阶级统 治这一本质问题,某些开明的政策也仅具有缓解 民族矛盾的统治策略意义,不可能从根本上化解 民族矛盾,解决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主讲人: CICI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概说 民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 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 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斯大林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概说 民族观:
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是世界观 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不同的阶级、集团有不 同的民族观,反映着不同的阶级利益。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20世纪90年代,苏东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包含了解决 民族问题的失败,由此也导致了西方政要所谓‚民族主义战 胜 了共产主义‛的判断,所谓‚失败论‛、‚历史终结论‛等 论调纷 至沓来。然而,正当西方世界为‚共产主义大失败‛ 而弹冠 相 庆之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种族矛盾、 民族冲突、 民 族分离主义运动普遍高涨起来, 属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诸 多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分裂、种族冲突, 部族仇杀、教族矛盾 也纷纷爆发。这也导致了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等族际政治 理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范畴,其基本立 论基础是始终从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立场出发观察和论述民 族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 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探索、研究中,对民族现 象及其在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发展变化,对民族-国家时代的 国家关系、民族关系,对民族问题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对人类社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给 予了高度重视。并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然而事实上,‚自马克思主义陷入低潮后,任何 政治思想都未能提出复杂的思维和远大的目标。‛在 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方面也是如此。 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关于人类社会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 点,虽然距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今时代已相当 久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和成就,则在 不断证明着‚在世界上,马列主义是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在 中国,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也是能够解 决这个问题的‛。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初创阶段,时限为从19世纪40年代初至 19世纪40年代末,即《共产党宣言》的正式问世。
撰写了《论犹太人问题》、《德意志意识形 态》(1845年—1846年) 等文章。提出了犹太人的 民族平等问题,而且还开始对民族的形成问题、对 民族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 提出了‚三个过渡‛的科学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