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PPT介绍文稿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PPT精品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PPT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4e4dbd9aaef8941ea76e05ab.png)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19世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人类社会发 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预 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这种现象也普遍发生在被迫遵循苏联模式建设社会 主义的东欧地区,罗马尼亚齐奥赛斯库政权的垮台和人 头落地,导火索就是蒂米什瓦拉的匈牙利人问题;保加 利亚共产党的下台,则因大批土耳其人外迁引起的社会 问题而使反对党一举夺权;虽然捷克斯洛伐克的两大民 族“和平分手”,而南斯拉夫则在血与火的冲突中经历
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主讲人:刘艳华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概说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 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 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概说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 法。是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不同的 阶级、集团有不同的民族观,反映着不同的 阶级利益。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概说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辩 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 指导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以及如何科学地认 识和正确地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 原则和方法的总和。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在国家与民族的同步发展进程中,民族问题是人类 社会普遍存在的具有深厚历史根源和重大现实意义的 事务之一。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反对种族歧视
研究生课程PPT课件《马克思主义精典著作选读》
![研究生课程PPT课件《马克思主义精典著作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1424a4de50e2524de5187e3b.png)
• 二、《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 共产党宣言》 • 贯穿《共产党宣言》全书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 贯穿《共产党宣言》全书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 其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 其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 • (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 免的。 免的。 • “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 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 会里造成的。 会里造成的。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 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 上,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 这种生产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 这种生产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 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 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 •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 级自己了。 级自己了。” •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 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 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 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 • • • • • •
1、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从根本上讲是不可调和的。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从根本上讲是不可调和的。 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赖以生存的 基础,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 基础,“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资本的形成和 增殖;资本的生存条件是雇佣劳动。 增殖;资本的生存条件是雇佣劳动。” 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 “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 制。”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 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 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 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 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 现在支配过去。 现在支配过去。”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毫不奇怪, 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 底的决裂。 底的决裂。” 2、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会运用一切手段,尤 、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会运用一切手段, 其是国家机器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其是国家机器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起自 、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 己的统治才能实现。 己的统治才能实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PPT)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b235167a856a561252d36fa3.png)
24
“上帝越是万能,人就越是无能。上帝越是无 所不知,人就越是愚昧无知。总之,“为了使 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了无”
“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 成为这个对象化的、转换成为主体、人格的本 质的对象。这就是宗教之秘密。”
25
• 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
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的独特贡献,是对经 济领域中异化现象的揭示。
32
“劳动的实现竟如此表现为失去现实性,以
致工人从现实中被排除,直至饿死。对象化竟 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 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 是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 人只有靠最紧张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间歇才能 加以占有的对象。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 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 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 治。”
马克思主义经典 著作选读
主讲人:吴向东 教授
1
第一讲 我们还 需要马克思吗
2
一、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马克思
• 从性质和内容上看:马克思哲学是现代哲学 • 从当代影响力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在场。
3
西方学者的转身
德里达 :“没有马克思就没有将来”、“我们
都是马克思主义遗产的继承者”
詹姆逊: “今日的资本主义并没有发生根本的
36
“国民经济学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 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当然,劳 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 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 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 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 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 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 愚钝和痴呆。”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PPT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PPT](https://img.taocdn.com/s3/m/739106c05022aaea998f0f38.png)
综观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可 以看出,马克思始终从实践出发,从经 济关系入手,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 的发展,其宗旨就在于实现人类解放。 因而,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全过 程的一条红线就是追求人类解放,实现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毕 生的追求。 唯物史观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 志。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整个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过程中都具有决 定意义。
9.关注东方社会《人类学笔记》
马克思先是阅读了毛勒、哈克斯特豪森的著作,在生前的最 后几年,马克思又阅读了马· 柯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占有制, 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梅恩的 《古代法制史讲演录》、拉伯克的《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 态》、菲尔的《印度和锡兰的雅刊安人村社》,并均作了详细摘 录和评论。这五本笔记以及马克思给俄国女革命家维· 伊· 查苏利 奇的三封回信,构成了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的主体。在 这里,马克思对农村公社的特点及其解体、家庭及其发展形式、 “非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氏族的起源及其本质等进行了 科学阐述,弥补了在此之前唯物史观在史前社会研究方面的不足, 完善了唯物史观。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 (《德法年鉴》时期)
《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 新世界观(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巴 黎 会 晤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开始全面制定新世界观的, 《手稿》是新世界观的诞生地。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 义的秘密和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正面阐述了历史 的发源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唯物 主义的发展形态等问题,提出了“历史的发源地在尘世的粗 糙的物质生产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等重要思 想。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科学的实践观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全面制定和概述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件讲解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件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53c4e26526fff705cd170a9f.png)
关于费尔巴哈
? 费尔巴哈把实践活动 看成是“不洁”的、实 践活动中“我完全以自 私的态度对待事物”。
? 费尔巴哈:在自由知 性之光中,对象象金 刚石一样发出异样耀 目的光辉,象水晶一 样的清澈透明。
? (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 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 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
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 个人,实际上是属於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四、“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 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 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 “总之,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一 方面,因为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 的方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建造了 哲学的迷宫);另一方面,因为他给我 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 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
? 但是,尽管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哲学, 但并没有真正战胜黑格尔哲学,他对黑 格尔哲学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抛弃 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对待黑格尔哲 学的正确态度是扬弃它,克服它的唯心 主义,拯救出它的辩证法,而这个任务
? 1883年马克思逝世,这个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到了恩 格斯的肩上。恩格斯在《 费尔巴哈论》中系统地阐 述了马克思主义 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 之间的关系, 实现了马克思和他本人多年的愿望。
? 此外,恩格斯撰写此书也是当时思想斗争的需要。 19世纪70---80 年代,马克思主义在西欧社会广泛传 播,在工人阶级中产生广泛影响;但也遭受到资产 阶级思想家的误解和攻击,他们企图用新康德主义 和新黑格尔主义错误思潮取代马克思主义 哲学,在 当时引起了思想上的混乱。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哲学部分)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哲学部分)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66cffaee2bd960591c67701.png)
ppt课件
8
反杜林论
一、写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二)历史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一,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提高了党的理论水平;
第二,粉碎了杜林及其小集团分裂党的阴谋,维护了党 的统一;
第三,对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是各国 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ppt课件
4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新世界观。 (从《神圣家族》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
7、新世界观的检验和发展(《反杜林论》、《自 然辩证法》)。运用、发展和使新世界观系统 化、体系化,并开拓新世界观的研究领域。
8、丰富唯物史观,厘清新世界观的理论来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 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 言》)。
7、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检验唯物史观(《资 本论》及其手稿)。通过《资本论》及其手稿对一个 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分析、考察,达到了对整个人 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的把握,这既证明了唯物史观 不是一个假设,而是科学的理论,也丰富和发展唯物 史观的内容。
3、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思想政治斗争的直接 成果。
ppt课件
7
反杜林论
一、写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二)历史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揭露和批判了杜林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
主义理论上错误,给杜林的思想以毁灭性打击; 第二,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
并阐明了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所以是马克思主义 的概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 思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 法哲学批判〉导言 》,阐发了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 史使命等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a28f02b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37.png)
…… 这种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而 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 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生产决定的。
2、段意概括
❖ 在这一段中,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考察整个 社会运动及其规律的首要前提和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个 人”。
2、段意概括
❖ 第一,民族内外部关系结构的决定因素及其 间际关系 。
❖ 第二,分工的发展。 ❖ 第三,分工产生所有制 。 ❖ 第四,部落所有制 。 ❖ 第五,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 ❖ 第六,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
3、难点解析
❖ 第一,“社会结构” 。 ❖ 第二,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
4、重要理论观点阐述
❖ 第三,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
❖ “意识形态”
❖ 作为书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多次使用“意识形态”,有自己独 特的含义。今天我们所说的“意识形态”,是指同经济基础紧密联系、 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意识形式,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 哲学等形式。但马克思恩格斯在此使用的“意识形态”却不是这个意思, 而是有特殊含义的。19世纪初,法国哲学和经济学家D.特拉西在《意 识形态概论》中首先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认为意识形态是考 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规律的学说,并无褒贬之意。但特拉西与当时 的一批理论家都是自由资产阶级的代表,并极力反对拿破仑建立君主专 政政治,这激怒了拿破仑,拿破仑就以轻蔑的口吻称这批理论家为“意 识形态家”。从此,“意识形态”就有了特殊的含义,指一种荒谬绝伦 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瞎编乱造出来的东西,是脱离实际、没有 任何生动内容的幻想。对“意识形态”作这样贬义的解释,在马克思和 恩格斯合作这部著作时是很流行的,他们也正是在这种含义上使用这个 词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选读《资本论》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选读《资本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331712eefdc8d376ee3238.png)
• “林木盗窃” • “共产主义短评” • 《总汇报》——“虚幻的、卖弄风情的、向 共产主义频送秋波的夫人” • 《莱茵报》——“长舌妇”
• • • • • • • • • • • • • • • •
1818年,出生 法学哲 1842年,德国科伦,《莱茵报》主编(1843年3月退出) 1844年,伦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5年,布鲁塞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 ( 唯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 物 1848年3月,巴黎,共产主义者同盟委员会主席 史 政 1848年6月,德国科伦,《新莱茵报》 治 学观 ) 经 1849年6月,巴黎 政 济 1849年8月,伦敦 治 学 经 1850年,大英博物馆阅览室 济 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83年3月,马克思去世。 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出版,恩格斯整理 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出版,恩格斯整理 1910年,《资本论》第四卷出版,考茨基整理
(父生子)
• 收入÷利率=资本
(子生父)
为什么出现经济危机?
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价
值
为什么出现经济危机?
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价
值
统治
四、研究方法
1.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方法 2.研究文献,搜集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 3.引证方法。 4.抽象法。 5.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 6.构造理论体系的方法 7.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方法 8. 矛盾分析法。
• • • • • • • • • • • • • • • •
1818年,出生 1842年,德国科伦,《莱茵报》主编(1843年3月退出) 1844年,伦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5年,布鲁塞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 1848年3月,巴黎,共产主义者同盟委员会主席 1848年6月,德国科伦,《新莱茵报》 1849年6月,巴黎 1849年8月,伦敦 1850年,大英博物馆阅览室 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83年3月,马克思去世。 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出版,恩格斯整理 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出版,恩格斯整理 1910年,《资本论》第四卷出版,考茨基整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大纲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页PPT文档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大纲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页PPT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d8fe4d0fab069dc5122010e.png)
第二篇 马克思《资本论》
一、教学要求
本篇主要阅读《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跋》。通过阅读和讲解,使学生 确立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观 点,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目的、 方法,坚信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和 “两个决不会”论断的科学性,正确理 解《资本论》不仅提供了无产阶级社会 主义革命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社会主 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讲授要点
1、《资本论》的写作、出版概况
《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批判》的续篇,是马克思用了近四十年 时间研究写作的宏篇巨著。
2、《资本论〈第一版序言〉》的主要 内容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目的、方 法。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3、《资本论〈第二版跋〉》主要内容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资本论》 的研究方法--唯物 辩证法的实质。
75 年,发表于1891年的一部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献,是巴黎公社起义 后第四年为批判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哥达 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机会主义纲领而作。
2、本书的主要思想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和 基本特征的理论。马克思关于由资本主义 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 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3、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的评介 三、思考题
阶段;扩大知识面和视野,开拓思路;提 高理论素养,掌握科学思想方法,增强坚 持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本课程要求研究生具备本科所学知识
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各科的常用术语、基本概念 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发 展的历史知识和重大事件;人类发展特别 是近代欧洲、亚洲等主要国家发展的历史 知识;近现代德国、苏联、东欧以及中国 各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马列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ec79b9bb68a98271fefac6.png)
1、人对生产要素的关系(生产关系的基础); 2、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直接意义上的生
产关系); 3、人对产品的关系,即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表现)。
广义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 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导言》要论证两点:
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辩证统一 和相互作用,指出它们是一个总体的各个 环节(生产关系是一个体系)。
二、生产在这些环节中的决定地位:生产 不仅是这种统一的出发点,而且是决定因 素,而分配形式不过是生产形式的另一种 表现。
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 结成的相互关系;分三个方面:
•
• 1.19世纪40年代初至1844年。这一时期可 以称作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创 作的前史。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实现了从 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世界观、从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 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时期。
• 2.19世纪中、后期,1843年 底—1849年。这是马克思转向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并且与恩 格斯一起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 的时期。
斯密、李嘉图、卢梭和洛克的人性论被成 做原子主义:把人看作象原子一样孤立的 个体。研究人不能从人本身和孤立的个人 出发,相反只能从社会出发。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读演示文稿.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读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f925becd80eb6294dd886c53.png)
基本内容
• 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 一)揭露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 本缺陷。(第一条) • 旧唯物论承认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但否认主体的能动性。 • 唯心论看到了主体的能动性,但夸大了能 动性。
• 二)实践是现实的、感性的人的能动的对 象性活动;
• 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 ? • 第一,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 是“客观的活动”,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旧唯 物主义者不是把实践看作改造世界的客观的活动。 例如,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 人的活动”,而“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 观的活动”。
• (二)市民社会 • “市民社会”是十八世纪的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提出来的一个术语。他们用“市民社会” 这个名词来表示当时已经摆脱了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的财 产关系和经济关系,用“政治社会”这个名词来表示当时 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基础之上的国家和法律等政治关 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早期著作里使用过这一术语,通常 也是表示当时社会的财产关系、经济关系,有时在市民二 字上加上引号,这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在《提纲》 第九条中,是在经济关系、财产关系的意义上使用“市民 社会”的,在第十条中则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
•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二条中,着重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真 理的标准问题。首先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 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因此,不应该到理论认 识领域中去寻找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真理是人脑对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属于认识的范畴,如果把 认识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等于让认识自己检验自己, 这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以前的一些哲学家,从理论认识领 域中去寻找真理标准,因此,都没有科学解决真理的标准 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幻灯文字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幻灯文字](https://img.taocdn.com/s3/m/935a578725c52cc58ad6be13.png)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幻灯文字上篇关于学问与哲学第一讲:为学与“无用之学〞一,关于为学为学即研究学问或学术。
学问是系统的知识,来自于生活中的“学〞与“问〞。
学术那么包括研究方法。
梁启超云“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创造其真理也;术也者,取所创造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
〞说明了学术由原理与技术性的方法构成,同于体用;也说明了生活理论与书本的关系。
严复说“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
术者据既知之理,求可成之功。
学主知,术主行。
〞学术为知行关系。
中国古代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之说,把学问的理论取向界定为世事洞明,实际上说的是一种有别于理论理性的理论智慧。
人生在世即身心处世之活动,消费、交往、娱乐;感应于外而发于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此即感觉、观察、验证;相信、关心、谋划;言谈、回忆、期待;理解、评价、表达。
此即人自己造就并享用的文化生活。
原生态的生活理论,可不借助书面文字,为无字之书;但不能没有口头语言,而只有口头语言,在记忆、传播方面有很大局限,更不易积累和流传,严重阻碍文明的进步,于是把声音转变成文字就成了大事情,文字就是刻画下来的符号,中国有书画同源之说;还有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之说,足见文字的创造即有字之书是件大事。
中国民间过去也一直有敬惜字纸的传统。
口头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都是对人的可感或不可感〔可想可知〕的身心活动的转述与保存,是人的自我表达自我对象化的重要形式。
而书面文字那么是最为典型的符号。
书即以系统的符号记载的人类的经历、情感与智慧。
二,关于文化与教化中国人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说〔?左传?。
何以称此为“不朽“?人的自然生命是有朽的,但通过著书、立说,人的生命活动尤其是文化、精神生命即人的思想观念知识智慧就可保存下来,也就有了独立于个体之外而又存在于个体之间的文化世界的形成、延续和开展。
独立于个体之外,所以是客观的,而又存在于个体之间,所以是社会的;因此精神文化产品的客观,就是社会的普遍性,或主体间性。
马列著作选读2(PPT)5-1
![马列著作选读2(PPT)5-1](https://img.taocdn.com/s3/m/f296a28b79563c1ec5da71ab.png)
【豹子】?名豹的通称。 【鲍】(鮑)名①软体动物,贝壳椭圆形,生活在海中。肉可以吃。贝壳可入,称石决明。也叫鳆,俗称鲍鱼、鳆鱼。②()姓。 【鲍鱼】〈书〉名咸鱼:如入~之肆(肆:铺子),久而不闻其臭。 【鲍鱼】名鲍?的俗称。 【暴】①突然而且猛烈:~④()名姓。 【暴】动鼓起来;突出:急得头上的青筋都~出来了。 【暴】〈书〉糟蹋:自~自弃|~
3
【抱恨】动心中存有遗憾或怨恨的事:~终天(含恨一辈子)。 【抱愧】形心中有愧:在你困难的时候没能尽力,实在~。 【抱歉】形心中不安,觉着对不
住别人:因事负约,深感~。 【抱屈】动因受;广东陶粒厂 广州陶粒厂 广东陶粒厂 广州陶粒厂 ;委屈而心中不舒畅。也说抱委屈。 【抱拳】∥动一种礼节,一手握拳,另一手抱着拳头,合拢在胸前,表示问候、祝贺或辞别。 【抱厦】名房屋前面加出来的门廊,也指后面毗连着的小房子。 【抱身儿】〈方〉形衣服的大小、肥瘦正合体型。 【抱头鼠窜】形容急忙逃走的狼狈相。 【抱团儿】∥动抱成一团;结成一伙:咱们只能~,不能散伙儿| 几个人死死地抱成团儿。 【抱委屈】?抱屈。 【抱窝】∥动孵卵成雏:母鸡~。 【抱薪救火】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 【抱养】动把别人家的孩子抱来当自己的孩子抚养:他们无儿无女,~了一个孩子。 【抱冤】动感到冤枉。 【抱怨】?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做错事只能怪自己,不能~别人。 【抱柱对儿】名挂在圆柱子上的对联,用木板制成,稍曲,与柱体相合。 【趵】〈方〉跳跃:~突泉(在济南)。 【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概说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 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以及 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基本 观点、原则和方法的总和。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民族和 民族问题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是马克思主义在 观察、研究和处理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根本立场、观 点和方法论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可 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列宁斯大林从沙俄帝国的多民族国情 实际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社会主义 多民族国家的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民族理论,对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 论体系的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
纵观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实践,列宁领导的俄国十 月革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建立,毛泽东等老一代无 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的确立,都面对着正确处理和科学解决民族问题的重大任务。 在这一实践中,这两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国,都发生在资本 主义不发达、经济社会落后和无产阶级力量薄弱的国度,与马 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和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体 预见存在着时代、阶级条件和国情等方面的重大差别,包括处 理和解决民族问题在内的所有社会问题也都面临着新问题、如 何在条件迥异的具体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无 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考验。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随着前苏联解决民族问题的失败,无论是在前苏联东欧范 围,还是西方学界乃至中国学界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将苏联解 决民族问题的模式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实践、 甚至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本身的评判。事实上,苏联解 决民族问题的失败,是遵循还是背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 原理的结果,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得到理论上的充分回答。其重 要原因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观点的研究并不充分、并 不深入,甚至存在理解的误区。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 科学、准确和全面地理解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并从当时的历 史背景和客观条件出发加以阐释,是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 主义的前提。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确立阶段,时限为从1848年至19世纪70 年代。
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系统、全面地阐明了马克 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也阐明了他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 撰写了《论波兰问题》、《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国革命 和欧洲革命》、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反杜林 论》等著作,进一步深刻地阐明了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历史根源和 阶级根源, 分清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民族运动,揭露了资产阶级民族 解放运动的局限性, 提出了民族问题的彻底解决,只有依靠无产阶 级,而不能把希望寄托于剥削阶级等观点, 从而明确了民族和民族 问题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解放运 动的学说,标志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方面为 人类社会指出的根本方向和所持的根本立场:
‚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 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消失, 民 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在国家与民族的同步发展进程中,民族问题是人 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具有深厚历史根源和重大现实 意义的事务之一。 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类处理和解决 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始终没有触及到阶级统 治这一本质问题,某些开明的政策也仅具有缓解 民族矛盾的统治策略意义,不可能从根本上化解 民族矛盾,解决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主讲人: CICI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概说 民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 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 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斯大林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概说 民族观:
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是世界观 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不同的阶级、集团有不 同的民族观,反映着不同的阶级利益。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20世纪90年代,苏东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包含了解决 民族问题的失败,由此也导致了西方政要所谓‚民族主义战 胜 了共产主义‛的判断,所谓‚失败论‛、‚历史终结论‛等 论调纷 至沓来。然而,正当西方世界为‚共产主义大失败‛ 而弹冠 相 庆之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种族矛盾、 民族冲突、 民 族分离主义运动普遍高涨起来, 属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诸 多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分裂、种族冲突, 部族仇杀、教族矛盾 也纷纷爆发。这也导致了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等族际政治 理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范畴,其基本立 论基础是始终从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立场出发观察和论述民 族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 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探索、研究中,对民族现 象及其在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发展变化,对民族-国家时代的 国家关系、民族关系,对民族问题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对人类社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给 予了高度重视。并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然而事实上,‚自马克思主义陷入低潮后,任何 政治思想都未能提出复杂的思维和远大的目标。‛在 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方面也是如此。 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关于人类社会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 点,虽然距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今时代已相当 久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和成就,则在 不断证明着‚在世界上,马列主义是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在 中国,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也是能够解 决这个问题的‛。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初创阶段,时限为从19世纪40年代初至 19世纪40年代末,即《共产党宣言》的正式问世。
撰写了《论犹太人问题》、《德意志意识形 态》(1845年—1846年) 等文章。提出了犹太人的 民族平等问题,而且还开始对民族的形成问题、对 民族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 提出了‚三个过渡‛的科学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