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奈保尔及其作品《岛上的旗帜》

合集下载

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自1901年设立以来,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是文学界最为崇高的奖项之一,而近年来,奈保尔文学奖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备受关注的文学奖项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几部曾经获得过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的著作。

小说类2013年,美国著名作家爱丽丝·门罗获得了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该奖项历史上第二位获奖的女性作家。

她的小说作品《世界上最美丽的房子》以及《琉璃年代》等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灵魂描绘了普通人的生命,引起广泛的共鸣。

诗歌类2008年,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伦(Tomas Tranströmer)获得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歌作品以叙述古老传说和自然景观为主题,展现了深刻的哲学和信仰内涵。

戏剧类2015年,白俄罗斯剧作家斯维托兰·奈梅什(Svetlana Alexievich)成为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她的作品《二战后的清晨》、《苏联人的灵魂》等以访谈形式记录了二战后苏联的历史,以及人民的思想、信仰与命运。

散文类2019年,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因其作品中的叙事技巧和对文本的深入评论,获得奈保尔文学奖。

他的著作《歌唱我们的死亡》、《温和的废墟》等均具有深邃的哲学和现代性思想。

以上这些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戏剧、散文,在不同的文学类型中,都具有深刻的思考和对生命、自然、历史的探究。

它们通过深度的人文关怀,以及对艺术形式的精湛把握,展示了人类文化的多种面貌,朝着更加深刻、广泛的方向发展。

奈保尔游记《印度三部曲》研究

奈保尔游记《印度三部曲》研究

摘要维迪亚·苏莱普拉萨德·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是当代文坛一位优秀的后殖民作家。

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2001年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奈保尔的文学作品中“印度三部曲”是其著名的游记系列经典,作为研究奈保尔跨文化、跨种族、跨国界旅游纪行的素材,“印度三部曲”真实地记录了作家的所见所感,客观地反映了奈保尔的思想历程和文学造诣。

围绕印度三部曲中对印度社会问题及文化价值观的讨论,我们试图探寻奈保尔的作品中的对失落文明的同情、对文化陷落的困惑以及对普世文明追寻的人文思想。

“印度三部曲”多种叙事手段的创作风格和多重元素相互融汇使得其在叙事方式上独具艺术魅力。

在作品的价值意义上,“印度三部曲”记录了奈保尔三次回访印度的寻根之旅,是多元文化影响的产物,也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印度三部曲”为多种文化的和谐共存,追求人类的共同文明释放其重要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奈保尔,游记,印度三部曲,东方学,叙事模式Abstract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 is an excellent postcolonial yarn smith at the present age. He wrote a lot of very world-wide literatures and 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2001.The “trilogy of India” is the most famous literatures of his classical Journals, as a Journal material for research of the travel notes which crossed culture ,races and nations, The trilogy of India record faithfulness what is heard and seen and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ideology and literary attainment from the writer.Enclose the discuss about the society problem and cultural values in The trilogy of India. We try to quest the sympathy for the civilization lost, the bewildered for the culture failed and the humanitarian ideology for the universal civilization, in the writer’s literature. In the literature the writer use multi-way of recounting and the Culture ideology of “trilogy of India”, made it switched on the artistic charm. Depen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orks, the trilogy record Naipaul three times Call back to India for Root Exploration journey and they are affected by multiculture and also an East-West communication cultural bridge, The trilogy of India play it important literature value role for multiculture coexist harmoniously and in pursuit of the common culture.Keyword: Naipaul、travel notes、trilogy of India、Orientalism、narrate typ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引言 (1)一、“三部曲”中纠结错杂的思想倾向 (4)(一)古老的印度文明 (4)(二)关于贫穷的思考 (7)(三)先进而保守的新兴文化 (9)二、“三部曲”中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12)(一)多种文体元素的融合 (12)(二)多样化的叙事视角 (14)三、“三部曲”中思想与艺术独特之成因 (21)(一)奈保尔的三个家园 (21)(二)多元的文化身份 (24)四、“三部曲”呈现的当代意义 (29)(一)重新认识古老的现代国度 (29)(二)探索人类文明之旅 (30)结束语 (32)参考文献 (33)致谢 (35)引言维迪亚·苏莱普拉萨德·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是当代一位杰出的后殖民作家。

对维·苏·奈保尔文学作品中的后殖民时代解读

对维·苏·奈保尔文学作品中的后殖民时代解读

对维·苏·奈保尔文学作品中的后殖民时代解读作者:关智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7期摘要:享有世界声誉的维·苏·奈保尔著作丰厚,其作品选取了诸多后殖民时代的国家与人民生存发展状况及其各种诉求作为创作素材,后殖民话语充斥其中,彰显了后殖民时代的特征。

基于此,从条件和背景、具体内容和影响方面,探讨维·苏·奈保尔文学作品的后殖民时代解读的种种情形。

关键词:奈保尔;文学作品;后殖民时代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7-0112-02维·苏·奈保尔文学作品属于典型的后殖民文学类别[1],其作品如其人,作者结合自身所处的后殖民现实,根据自己的体悟,从题材、主题和素材人物等均把目光瞄准了后殖民国家和地区,比如印度,运用自己的文学才华和特殊经历,对后殖民时代做出了解读,解读了后殖民时代的人们、国家和历史状况等,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后殖民时代的种种情形。

1后殖民文学的起源与特征1.1后殖民文学的起源后殖民文学的指导思想源于当时盛行的新后殖民主义理论[2],这种理论信奉解放政治的话语,注重从历史视角分析后殖民时期的历史情形,并且引入了诸多新的概念,比如资本、阶级、暴力革命、性别阶层和全球体系等,这些增强了当时作家的理论引领与支撑力量。

后殖民文学还起源于当时后殖民批判理论,本身属于后殖民批评的一部分,充满了文化异质性的特点。

1.2后殖民文学的特征后殖民文学是一种与后殖民理论对应的文化思潮,后殖民理论用政治理论重新解读和诠释后殖民时代;而后殖民文学是在其支撑下用文学艺术的方式对后殖民时代进行解读,其话语特征一般具备以下几点[3]:一是对殖民地历史的重写与再现。

面对殖民地留下各种不好的历史记忆,殖民地作家的责任就是发挥其文学特长和力量,对自身过去的那段历史重新书写一番,力图从殖民地本身角度出发去书写。

奈保尔小说的叙事艺术探微

奈保尔小说的叙事艺术探微

奈保尔小说的叙事艺术探微奈保尔是英国20世纪的一位作家,他的小说以深刻的人物描写和独特的叙事结构著称。

本文将探讨奈保尔小说的叙事艺术,并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交替叙事奈保尔的小说经常采用交替叙事的结构,即在不同的章节中交替叙述两个或多个故事线。

这种叙事结构不仅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其中的复杂情节和人物关系。

二、多视角叙述奈保尔的小说中经常使用多个视角来叙述同一个事件,这种叙事方式能够提供不同的角度和观点,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三、抽象象征奈保尔小说中常常出现抽象的象征元素,如色彩、音乐、声音等,它们往往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和情绪。

四、情感描写奈保尔小说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描写非常细腻,通过深入地挖掘人物内心的渴求、矛盾和背后的故事,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人物的情感变化。

五、时间叙事奈保尔的小说对时间的叙述也非常独特和深刻,他经常使用回忆、梦境等非线性的叙述方式,这种叙事结构不仅增强小说的戏剧性和象征意义,也加深了读者对故事中人物情感的共鸣和理解。

六、叙事语言奈保尔小说的叙事语言极为精致和优美,他能用独特的笔触和流畅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复杂情感和内心世界,让读者沉浸其中,仿佛身临其境。

七、故事结构奈保尔小说的故事结构总是紧凑而有层次,用繁复的情节和动人的情感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意义的故事中去。

八、对话技巧奈保尔小说中的对话技巧精湛,他能够通过一句简短的话语揭示出人物的内心和情感状态,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故事中的人物。

九、主题表达奈保尔小说中的主题表达非常深刻和独特,他善于通过剖析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来探讨现代人的人生价值和存在意义,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综上所述,奈保尔小说的叙事艺术是伟大的,他将诗意与现实相结合, 深入描写人物内心世界,让读者置身其中,感受人物情感的流转与变化,这些都是其他作家所无法比拟的艺术创作。

1、交替叙事:奈保尔小说中的交替叙事结构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戏剧性和紧密程度,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浅析奈保尔在《在自由国度》中的双重批判

浅析奈保尔在《在自由国度》中的双重批判

摘要维·苏·奈保尔是当代著名印度裔英籍作家,其作品集《在自由的国度》曾获英国1971年布克奖。

在与该作品集同名的小说中,奈保尔既批判了前殖民者对被殖民国家的人民的压迫以及殖民国家在其殖民地推行的文化霸权政策,也讽刺了前殖民地人民对宗主国的模仿,对同胞的冷漠以及自身的残暴。

作者的这种双重批判的态度与他的混合文化身份是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在自由的国度》文化霸权双重批判A Brief Analysis of Naipaul 's Double Critique in "In aFree State"//Tang SiqiAbstract 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 is a famous In-do-Trinidadian-British writer whose novel "In a Free State"won the Booker Prize for 1971.In the story "In a Free State",Naipaul criticized the oppression of the Africans by the colonists and the cultural hegemonism toward the Third World of western coun-tries.Meanwhile Naipaul also satirized the indifference and cru-elty of the Africans.Naipaul's attitude of double critique toward both colonists and the colonized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his special Indo-Trinidadian-British identity.Key words "In a Free State";cultural hegemonism;double cri-tique1引言维·苏·奈保尔是当代著名印度裔英籍作家,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历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历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历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1901年作品《孤独与深思》,作者法国苏利·普吕多姆。

1902年作品《罗马风云》,作者德国特奥多尔·蒙森。

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作者挪威比昂斯滕·比昂松。

1904年作品《金岛》,作者法国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

1904年作品《伟大的牵线人》,作者西班牙何塞·埃切加赖。

1905年作品《第三个女人》获,作者波兰亨利克·显克维支。

1906年作品《青春诗》,作者意大利乔祖埃·卡尔杜齐。

1907年作品《老虎!老虎!》,作者英国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1908年作品《精神生活漫笔》作者德国鲁道尔夫·欧肯。

1909年作品《骑鹅旅行记》作者瑞典西尔玛·拉格洛夫(女)。

1910年作品《特雷庇姑娘》,作者德国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

1911年作品《花的智慧》,作者比利时莫里斯·梅特林克。

1912年作品《群鼠》,作者德国盖哈特·霍普特曼。

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饥饿石头》,作者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1915年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作者法国罗曼·罗兰。

1916年作品《朝圣年代》作者瑞典魏尔纳·海顿斯坦姆。

1917年作品《磨坊血案》作者丹麦卡尔·耶勒鲁普。

1917年作品《天国》,作者丹麦亨利克·彭托皮丹。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未颁奖1919年作品《奥林比亚的春天》,作者瑞士卡尔·施皮特勒。

1920年作品《大地硕果—畜牧曲》,作者挪威克努特·汉姆生。

1921年作品《苔依丝》,作者法国阿纳托尔·法郎士。

1922年作品《不吉利的姑娘》,作者西班牙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

1923年作品《丽达与天鹅》,作者爱尔兰威廉·勃特勒·叶芝。

浅析奈保尔文学作品中的东方文化形象——以“印度三部曲”为例

浅析奈保尔文学作品中的东方文化形象——以“印度三部曲”为例

个字眼……但我还是坚持要用‘模仿 ' 这个词,因为 方世界及东方形象褒贬不一。
味着奈保尔对母国的态度由排斥逐渐转化为认同,也 眼前的景象与他在西方书本中认识的东方世界是一致
引发了他思考黑暗印度内部的原因。本文主要以《幽 的,即东方世界是脏乱、贫穷和无秩序的。首次印度
暗国度》、《印度:受伤的文明》和《印度:百万叛变 之旅,母国给奈保尔的印象便是:脏乱和贫穷。在印
的今天》为研究对象,研究奈保尔笔下的东方文化形 度的乡村,“狭窄残破的巷弄;流淌绿色粘液的排水
喜马拉雅东南、华莱士线的西马来群岛”。萨义德曾 不是一座座景致优美的小村庄,而是一坨坨粪便 ... 我
得 出 结 论:“ 从 地 域、 道 德 和 文 化 的 角 度 而 言 他 指 的 是是亚洲或广义的东方。”②因此,一定程度上,我们
们能够,而且必须,向西方学习的一门科学就是公共 卫生。”③
可以将“东方”理解为“亚洲”,或者将“东方形象”
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
奈保尔笔下的东方形象也有奴性的一面,其特 的文化之根是西方文化还是印度文化时,奈保尔回答
征是软弱、愚昧和殖民地化。印度的种姓制度世界闻 说 :“我们可以由多种文化成分构成,我们并不停留
名,它是一种阶级划分,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奈保尔 于单一的文化,这并不像是你的身份护照,你只能选
极其反对这种不平等制度。在印度,“高贵”的人绝 不会去从事任何诸如端茶倒水之类“下贱”的劳动。“在
奈保尔接受的是英式教育,西方文化对他的影响

理解为“亚洲人”。对于奈保尔“印度三部曲”中的 东方文化形象,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印度人形象,因为
可谓深远。因此,他难免会以西方价值观来批判印度。 正如萨义德所说的那样:“东方被观看,因为东方的诸

奈保尔的成长历程与多元文化背景

奈保尔的成长历程与多元文化背景
.
一, 奈保尔的成长和创作历程 V . S. 奈保尔 , 全名维迪亚德哈 � 拉吉普拉萨 德� 奈保尔 ( V i di a dhav. Sur aj pr asad. N a i p aul) , 印 度裔英国作家, 19 32 年出生在英国殖民地西 印度 群岛 ( 加勒比海地区 ) 的小岛国特立尼达 ( 现名特 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 ) 的查瓜拉斯 ( C ha guana s) 镇. 其祖父以契约劳工的形式从印度移民该岛, 属 婆罗门种姓, 奈保尔的童年生活在有浓厚印度文化 的氛围之中. 一家移居首府西班牙港后, 奈保尔在 女王中学 ( Q uee n’ s Royal Coll ege) 上学.19 50 年, 十八岁的奈保尔以优异的成绩, 从特立尼达的殖民 地政府那里获得一笔丰厚的奖学金而前往牛津大 学攻读文学.19 54 年, 奈保尔结束在牛津的学业 , , 去伦敦寻找机会 从而迈出了自己人生旅途的关键 一步 .19 56 年 , 奈保尔成为 BBC 的自由撰稿人, 编 �加勒比之声 � , 辑了颇有影响的 表达了自 己对西 印度群岛人民生活和社会问题的看法. 同时 , 奈保 , 1 9 57 尔开始继续大学时代的创作 并于 年发表了 � , 第一部作品 神秘的按摩师�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 从创作时间和创作特点来看 , 奈保尔的作品大 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 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是前期. 这时期 他主要从事小说创作, 出版的小说作品有 : �神 秘 的按摩师 � ( T he Myst i c Ma sseur, 19 57 ), �埃薇拉的
摘要: 奈保尔是一个特殊的人, 复杂的人 , 他的成长历程自然也是复杂的 , 甚至充满传 奇色彩 .这与他的父亲息息相关, 是他的父亲引导了他, 教育了他, 使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而奈保尔成长历程的复杂性和身份的特殊性 , 让他具有了多元的文化背景 , 也从另一方面 成就了奈保尔. 关键词 : 奈保尔 ; 成长历程; 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 : I 56 1 . 0 7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6 73 -3118 ( 20 13 ) 0 2-0 0 6 7-0 4 ( T he Suf f r age of Elvi r a, 1 9 58) , �米格尔大 投票权 � ( Mi guel St r ee t , 19 59) ,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 街� ( A H ouse f or Mr. Bi swa s, 19 6 1) , �史东先生和骑士 伙 伴 �( Mr. St one a nd t he K ni ght C om p a ni on , 19 6 3) , � 岛上的旗帜 � ( A Fla g on t he I sland, 19 6 7) , � 模仿者 � ( T he Mi mi c Men , 19 6 7 ), �在 自由的 国 度� (I n a Fre e St at e , 19 71) , �游击队 � ( Gu e rr i ll as, 19 75 ), � 河湾� ( A Bend i n t he R i ver , 19 79 ) � 其间 的 19 6 0 年奈保尔受特立尼达政府的资助, 在加勒 比海地区考察并于 19 6 2 年出版了一部反映西印度 群岛和南美国家的殖民 和后殖民生活的�中间通 ( T he Mi ddle Pa ssage: I mp r e ssi ve of Fi ve Soci e 道� t i e s - Bri t i sh,Fr ench,and D ut c h i n t he W e st I ndi e s and Sou t h A m er i ca, 19 6 2) , 这是作家第一部以游记 2 年和 19 75 年奈 保尔又 的形式写的非小 说.1 9 6 两次踏上自己的"母国" 印度 , 写 下两部关于印度 �幽黯 国度 � ( An A r ea ofD a rk ness, 19 6 4) , 的游记 � : � ( I ndi a : A W ounded Ci vi li za 印度 受伤 的文明 t i on , 19 77) �此外, 还有一部研究特立尼达历史的 � ( T he loss ofEID ora do, 19 6 9) 著作 黄金国的失落� 和一部政 论文 集�拥挤 的奴 隶市 场 � ( T he Over cr owded B a rr ac oon , 1 9 72 ) � 2.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是中期 . 这时期奈 保尔主要从事游记创作, 他在前期旅行的基础上更

外国文学奈保尔PTT

外国文学奈保尔PTT

己写作的缘由和历程,试图对创作与人生感 弱势的曾经消失的历史重现的独特历观。
受作出自我剖析。
《浮生》(2001)和《魔种》(2004)延续奈
保尔长篇小说的一贯风格,描绘印裔移民在
1989年《抵达之谜》 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化背景下为寻找自身
说借助同名画作、意大利超现实主义大师基 价值所进行的不懈探索,是奈保尔晚年对移
二、 创 作 情 况
奈保尔祖籍印度,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18岁考取特立 尼达政府奖学金去牛津大学学习英语文学,并开始文学 创作。 截至目前,奈保尔一共创作了长篇小说12部、中短篇小 说集3部、游记7部、散文随笔集4 部、历史著作1部。

早期创作

主要以出生地西印度群岛特立尼达为背景,从不同侧面反映特立尼达的 社会生活和殖民地印度移民的奋斗、困惑和无奈,总体风格以幽默和喜 剧色彩为主。
三、代表作《河湾》
197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河湾》是奈 保尔中期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是奈保 尔冷峻现实主义之风的杰作,也是其描 绘非洲国家后殖民时代的代表性作品。
(一)内容概述
PANTINGS
小说共分四部分;
Click here to
"第二ent次er 反yo叛ur "
content,pleas
1957年《神秘按摩师》,是奈保尔真正进入长篇小说创作的的 标志。 以幽默口吻讲述一个特立尼达的印度移民甘纳西·拉姆修麦尔如 何从一名小学教师变成一名按摩师,最后成为特立尼达议会议 员并获得英帝国勋章的发迹史。 1958年《埃尔维拉的选举》
早期创作 1959年《米格尔街》(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米格尔街为故事背景,通过一个少年之口叙述,揭示在特立尼 达的印裔底层移民天真.愚昧而又无奈的生存状态以及殖民 地文化对人性的扭曲,是殖民地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 1961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被誉为"一部西印度群岛史 诗” 主题:拥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 这种房子的追求赋予他人生的目的和方向,是印度移民为追 求独立,自由身份的外在表现。

奈保尔小说的叙事艺术探微

奈保尔小说的叙事艺术探微

奈保尔小说的叙事艺术探微奈保尔是英国20世纪末的一位杰出小说家,其小说以鲜明的故事情节、饱满的人物形象、揭示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为其特点。

而奈保尔小说的叙事艺术则是全方位展示其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的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

本文将通过对奈保尔小说中的叙事艺术进行深入探讨,展现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一、描述奈保尔小说中叙事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分析奈保尔小说中的叙事线索,探讨其渲染氛围和情感压抑的技巧。

三、探讨奈保尔小说中的人物刻画,揭示其刻画思想、材料和技巧的特点。

四、评述奈保尔小说的叙事结构,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五、分析奈保尔小说中的符号意义,探讨其对作品主旨及读者的影响。

六、探讨奈保尔小说中的时空表现方式,揭示其呈现当代社会问题和人物命运的特点。

七、比较奈保尔小说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叙事艺术差异和相似之处。

八、评述奈保尔小说中的语言艺术,揭示其表现力和深度。

九、总结奈保尔小说的叙事艺术并对其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奈保尔小说的叙事艺术尽管复杂多样,但总体上强调情感表达、人物刻画、符号意义和语言艺术的统一整体性。

对其叙事艺术的深入探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欣赏奈保尔小说的魅力。

1. 描述奈保尔小说中叙事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奈保尔小说中的叙事艺术基于紧凑的情节结构和生动的人物刻画,运用多种叙述手法构建故事情节,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

其中,奈保尔小说惯用的手法包括设问、回忆、疏松、暗示、反讽、悬念、伏笔等。

2. 分析奈保尔小说中的叙事线索,探讨其渲染氛围和情感压抑的技巧奈保尔小说中的叙事线索往往叙述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现实,而气氛和情感往往通过对叙事事件的描述、人物行为的描写和对话的交流建立起来。

奈保尔小说的情感表达往往表露在细节中,其中一些甚至是隐晦的,这些手法往往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情绪冲击力和社会诘问力。

3. 探讨奈保尔小说中的人物刻画,揭示其刻画思想、材料和技巧的特点奈保尔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往往深入人物内心,展现出其丰富多彩的人性特征和个性魅力。

论奈保尔小说中的“海岛文化”

论奈保尔小说中的“海岛文化”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奈保尔的身份,分析小说中描绘的在其出生地特立尼达岛上出现的“海岛文化”。

特立尼达是一个英属殖民地岛屿,岛上居民长期受到外界阻隔,与世隔绝,在其独特狭小的空间里,又由于特殊意象的渲染,例如海浪、船舶、夜光等大海意象的熏陶,岛上的诗歌文化以及音乐文化多属于其本土的“海岛文化”。

据作家回忆,特立尼达岛的“海岛文化”是由一个舞曲组合和钢鼓乐队组成,属于即兴音乐表演模式,是在二战期间产生,体现其乐观态度,而岛上的人便认为此文化可以使自己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在早期和中期创作的小说中也展示了岛国人民独特的文化风格,例如《岛上的旗帜》就提到岛上的文化特点即模仿主题,可以模仿殖民宗主国的言语行为,从而丧失其本土特色。

另外发掘其出生地特立尼达岛作为其原殖民地对作者创作的影响,在《看,这个世界》中,体现了种族多样化,另一方面表明地理位置带来的狭窄视野局限其写作空间。

奈保尔的初期小说《米格尔街》中提到印度后期移居在岛上的居民,在岛上的生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这类人被英国殖民者压榨,也被原住地的居民区别对待。

奈保尔自出生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

而后期很多作品也揭示其前殖民和后殖民之间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座小岛屿存在多种文化相互之间的隔阂与问题。

并对作者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奈保尔;海岛文化;空间;殖民主义一、引言奈保尔曾叙写小时候的出生地特立尼达岛“地方狭隘,经济简单,养育出来的人思想狭隘,命运简单[1]。

”在奈保尔得到学校的资助后考上牛津大学,并定居在英国。

他的作品得到过无数的奖项。

作家是印度的身份,又在殖民环境下生长,而后在英国生活,从属于边缘作家要在西方的价值观世界观中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 李梦娇/江苏海洋大学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这样的第三世界为基础。

奈保尔的小说可以说存在着两位不同作家的思想。

一方面既表达作为来自殖民国家的居民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表达着发达国家的主流思想。

【毕业论文】迷失与彷徨——解读奈保尔的《河湾》

【毕业论文】迷失与彷徨——解读奈保尔的《河湾》

迷失与彷徨——解读奈保尔的《河湾》学科门类文学专业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院(系、所)文学院指导教师XXX 教授摘要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奈保尔是一个出生在特立尼达的印度后裔的英国移民作家,近五十年来创作了三十多部作品,这些作品是根据作家在特立尼达后殖民地的生活经历、在亚非拉第三世界后殖民地区的旅行生活及回归印度故乡的旅行考察等等而写出来的,作品的背景十分宽广,涉及了曾经遭受殖民统治如今深处后殖民境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

他的作品文体混杂,运用了虚构和非虚构两种方式,涉及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游记、日记、历史研究、随笔等多种书写方式,并且用带有浓厚自传色彩形式书写了作家在后殖民世界的生活、旅行和思考。

本文通过对代表作之一《河湾》的考察,运用后殖民研究、文化研究和文本细读等方法,从奈保尔复杂特殊的文化身份及其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无家可归的文化处境来探讨分析《河湾》里生活在这个非洲国家的人们文化身份的迷失和前途的彷徨的深层原因,探讨作家对非洲前殖民地人既爱又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双重心理。

本论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来展开论述。

第一章主要介绍文化身份的定义,奈保尔的复杂特殊的成长背景和无家可归的文化处境。

第二章论述《河湾》所描述的河湾所在国混乱无序的社会现状,以小见大,可以见出非洲后殖民地国家的社会现状。

第三章是论述《河湾》里面的前殖民地人自我身份的迷失及不知道“路在何处”的彷徨。

第四章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前殖民地人为什么会迷失和彷徨。

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他们遭受长期的殖民统治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他们自身的盲从心理和精神危机。

结论是:奈保尔眼中的河湾所在国现状动荡混乱,前殖民地人落后愚昧。

他既认为殖民主义是灾难性的,又认为非洲等前殖民地国家落后愚昧,认为他们无法重建好自己的国家。

虽然河湾所在国情况不尽如人意,但是否真的如他所说的那么糟糕?真的没有一点希望?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是有复杂的原因的,既有殖民者长期统治的原因也有前殖民地人自身的原因,还有奈保尔复杂的文化身份的原因。

压抑、冲突、逃离——奈保尔作品意象与文化身份研究

压抑、冲突、逃离——奈保尔作品意象与文化身份研究

yuwenjianshe001@45压抑、冲突、逃离——奈保尔作品意象与文化身份研究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余阳摘要:作为出生于特立尼达的印度裔作家,奈保尔游历各国,创作了数量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

本文以奈保尔的成长经历为线索,综合运用文化身份、意象主义等理论对其作品中的意象进行讨论、分析,探求造成奈保尔混合文化身份的原因及对其作品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奈保尔 意象 文化身份引言作为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及文学界多个奖项的获得者,维迪亚达・苏莱普拉沙德・奈保尔被认为是世界文学界最具声望的著名作家之一。

奈保尔1932年出生于特立尼达一个印度移民家庭,中学毕业后奈保尔前往伦敦继续深造,毕业后留在英国并开始了创作生涯。

作为一名同时具备东方及西方文化身份背景的作家,奈保尔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意象选择的矛盾态度,而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他具有特立尼达、印度和英国这三种不同的文化背景。

然而,奈保尔的文化身份并非由以上三种文化的叠加。

他在对待与自己身份密切相关的这三种文化时表现得既认同又背离,其作品呈现给读者的则是饱含矛盾的混合文化身份。

本文将对奈保尔作品中多次出现的典型意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包含的深层次内涵,从而全面理解奈保尔混合文化身份对其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一、纠结与压抑奈保尔创作中所体现出的意象与潜在的对立性实际上和他不断改变生活环境、身份地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旅行在奈保尔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生中游历了亚非拉美各大洲的众多地区,其作品无不体现着奈保尔在文化上的混合内涵以及矛盾的内心。

奈保尔的作品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意象的重复”,随之而来的则是他喜爱或憎恶的情感表达,对奈保尔作品中众多意象的分析和探讨可以帮助了解他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化内涵乃至文化立场。

例如,在奈保尔对祖籍印度进行描写的作品中,可以发现其对铁皮屋顶和黑暗意象的反复描述,这其实是奈保尔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祖国难舍的情节和对于现实中的印度的失望情绪。

评奈保尔的小说创作

评奈保尔的小说创作
2007 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月 第 15 卷 第 4 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J ournal of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Dec.2007 Vol.15 No.4
后殖民小说叙述策略的内涵和效果
— ——评英国作家 V.S.奈保尔的小说创作
秦银国
( 西安外国语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 陕西 西安 710128)
小说结构在传达主题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一内容通过不 同编排, 传达出不同的意蕴。传统小说在结构上讲究情节模式, 故事的发展和情节事件的排列是有先有后, 有因有果的。情节 串联支撑整个文本 。这种情节化的结构往往形成一个“序”, 有 序就有中心。但是, 后殖民作家是不相信中心的, 他们认为情节 化的结构是为了叙述的需要而强加的, 因而破坏了事物的本来 面目。后殖民小说往往背离传统小说的情节模式, 事件缺乏线 性发展和因果逻辑, 而代之以零散无序的叙事。与早期作品相 比 , 奈 保 尔七 八 十 年代 的 小 说, 就 体 现 出 这 一 特 点 。1987 年 出 版 的小 说 、2001 年 诺贝 尔 文 学奖 获 奖 作 品 《到 达 之 谜 》, 又 重 新 回到这个主题。《到达之谜》充满着惊奇感, 他自己与四分五裂 的文化背景相妥协。然而, 现在不仅殖 民地 世 界 陈旧 、复 杂 , 英 国和整个西方世界也显得陈旧、复杂。人们 看 到 的所 有 佛 教最 最残缺不全的, 都受到其他文化影响而分解崩裂, 混乱无序。奈 保尔在此书中引用了康拉德的名言: “被无知所恶化的虚荣。” 这 就 是 奈 保 尔 对 现 代 世 界 所 发 生 的 变 化 的 定 义 。在 东 西 文 化 之 中, 都存在着这种被愚昧无知所恶批了的虚荣。奈保尔在小说 中揭露了这种虚荣, 并且试图唤醒人们的惊讶感觉, 去驱散这 种虚荣, 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因此, 瑞典文学院在授奖辞中 写道: “《到达之谜》的作者塑造了一个不屈 不 挠 的文 学 形 象, 他 从容不迫地反映了旧殖民统治文化的瓦解, 以及欧洲街坊社区 的 崩 溃 。 ”这 的 确 是 一 个 恰 当 的 评 价 。

浅析奈保尔作品的创作风格

浅析奈保尔作品的创作风格

浅析奈保尔作品的创作风格奈保尔是出生于后殖民社会、定居在英国的印度裔作家,边缘人的身份使其只能融入到西方的主流社会之中,也注定使他受到东西方双重文化的熏陶影响。

奈保尔创作的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构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作品多是以亚、非、拉等第三世界社会为题材,向读者叙述着自己的观点。

在小说的写作中,奈保尔是两种作家的合体,一边指向第三世界的广阔疆土,一边返回日不落帝国。

标签:奈保尔、创作风格、多重叙事一、创作背景奈保尔出生于英国殖民地特立尼达,其祖辈从印度移民到该岛,特立尼达有很多印度移民,因此,奈保尔的童年是生活在有浓厚印度文化的氛围中的。

后奈保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牛津大学,专供文学专业,使其开始融入到西方的主流生活。

奈保尔的成长背景,使其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他的文学创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与此同时,奈保尔喜爱游历,他的一生到过很多地方。

从自己的出生地特立尼达到印度,英国,再到亚非拉等第三世界,他很自然的将不同时期的见闻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后殖民的论述。

此外,奈保尔的父亲对他的成功有很大的帮助。

其父亲并没有受到过多少正规的教育却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特立尼达一家报社的记者,还经常自己写一些短篇小说。

奈保尔曾经谈及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时说,童年时期,父亲常让他读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片段,如莎士比亚的剧本,狄更斯的小说等,慢慢的奈保尔就喜欢上了父亲喜欢的作品,并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一部“我自己的英国文学选集”。

阅读奈保尔在牛津大学与父亲的信件《父与子》,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出父亲对奈保尔的影响之大。

这些经历培养了奈保尔的文学素养,为其成为一名作家奠定了基础。

二、创作主题的多样性奈保尔的文学创作主题是丰富繁杂的,但是大多数学者将他的作品概括为三类。

一种是回忆往昔的作品。

代表作有《米格尔街》、《通灵按摩师》。

这类小说大都是以特立尼达为创作背景,故事大都和他在现实生活中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他在复原一个幻想中的家园世界,在幻想中那些地方是万物的起源,《米格尔街》正是这个家园的雏形。

21世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文素材

21世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文素材

21世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文素材(这是综合了各资料的结果,提取出来,为广大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总结得不是很好,大家还是多分析再应用到作文中,此处仅提供一个参考)2001年维·苏·奈保尔(1932~)印度裔英国作家。

1990年被英国女王授封为骑士。

主要作品有小说《神秘的按摩师》《米格尔大街》《大河弯》(2001年获奖作品)《岛上的旗帜》《超越信仰》《神秘的新来者》等。

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通过“敏锐而真实”的文学笔调向世人展示受压抑的历史现实。

”素材:1、奈保尔出生在特里尼达一个贫穷的印度移民家庭。

父母是雇佣劳工,父亲在他降生不久就离开了家庭。

奈保尔早年学习出色,获得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深造,有机会获得很好的职业,但理想令他最终选择了写作。

50年代,奈保尔经历了沮丧和忧郁。

“我穷困潦倒。

工作申请全都没有回音。

但我并不抱怨,一个作家是不能抱怨的。

”(与其抱怨不如做事)2、奈保尔嫖娼之事登在了《纽约客》杂志上,不久他的妻子帕翠西娅就知道了。

她为此感觉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最后郁闷而死。

后来奈保尔又与一位叫做娜蒂拉·阿尔维的女记者结婚。

娜蒂拉对奈保尔嫖娼的过去不仅理解而且接受:“我们不能要求伟大的作家像普通人一样,我读到作家艾萨克·辛格以及他在性生活方面的过失;我很吃惊而且失望,但也许这就是人类为创作所付出代价。

”(理解与接受他人)2002年凯尔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苦役日记》(2002年获奖作品)《非劫数》《惨败》《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祈祷》等。

200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划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素材:1、凯尔泰斯·伊姆雷从小就呆笨,学什么也不行,同学都喊他“木头”,他自己也默认,因为自己也太笨了。

除九岁以前因遵守纪律,老师奖励了一枚玩具螺丝钉,以后再也没有得过什么奖励。

奈保尔岛上的旗帜故事梗概

奈保尔岛上的旗帜故事梗概

奈保尔岛上的旗帜故事梗概【实用版2篇】篇1 目录1.奈保尔岛上的旗帜故事背景2.主要人物介绍3.故事情节梗概4.故事主题及意义篇1正文奈保尔岛上的旗帜故事背景:奈保尔岛是一个位于加勒比海的美丽小岛,岛上居住着一群热情友好的岛民。

在这个小岛上,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岛旗日,每年的这一天,岛民们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向他们的祖先表示敬意,同时展示岛上独特的文化。

然而,在近年来的岛旗日庆典中,出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岛民们对岛旗的尊重程度逐渐减弱,甚至有人在庆典中公开嘲笑和污蔑岛旗。

主要人物介绍:1.艾里克:奈保尔岛上的一名年轻教师,热爱家乡文化和历史,对岛旗日庆典中出现的不尊重现象深感忧虑。

2.萨莉:艾里克的女友,也是一名岛民,与艾里克共同关注着岛旗日的变化。

3.老威廉:奈保尔岛上的一位年长智者,了解岛上的历史和文化,对岛旗的含义和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故事情节梗概:艾里克在岛旗日庆典中发现了岛民们对岛旗的不尊重现象,他决定采取行动,唤起岛民们对岛旗的尊重。

在老威廉的指导下,艾里克了解了岛旗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并决定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传授这些知识。

与此同时,艾里克和萨莉也在岛民中展开宣传,呼吁大家珍视并尊重岛旗。

在一段时间的努力后,艾里克和萨莉成功地唤起了岛民们对岛旗的尊重。

在接下来的岛旗日庆典中,岛民们庄严肃穆地庆祝节日,向他们的祖先表示敬意,同时展示了岛上独特的文化。

故事主题及意义:《奈保尔岛上的旗帜》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化传承和尊重的故事。

通过艾里克和萨莉的努力,岛民们重新认识到了岛旗的重要性,并开始珍视和尊重它。

篇2 目录1.奈保尔岛上的旗帜故事背景2.故事的主要情节3.故事中的象征意义4.故事的结局及其启示篇2正文奈保尔岛上的旗帜故事,讲述了一个位于加勒比海的虚构岛屿奈保尔岛上,居民们为了独立而与英国殖民者展开斗争的故事。

这个故事反映了作者对于殖民主义的批判,以及对于民族独立的渴望。

故事发生在 20 世纪 50 年代,奈保尔岛上的居民在英国殖民者的统治下,生活贫困,权益受限。

试析奈保尔作品中的景物意象

试析奈保尔作品中的景物意象

试析奈保尔作品中的景物意象
何善秀;李宗试
【期刊名称】《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2)003
【摘要】通过分析奈保尔作品《河湾》和《抵达之谜》中的景物意象,探析奈保尔在长期的自我流放和漂泊中借助于文学文本想象和建构自己的家园,从边缘抵达了世界的中心.
【总页数】3页(P83-85)
【作者】何善秀;李宗试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外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华东交通大学外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67.4
【相关文献】
1.桥与信——试析赛珍珠作品中的两个沟通性意象 [J], 孙宗广
2.试析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夜”意象 [J], 殷宝为
3.流散者模仿者他者——试析奈保尔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边缘性 [J], 董岳州;胡健
4.从作品角度试析奈保尔的文化认同 [J], 徐慧玲
5.压抑、冲突、逃离——奈保尔作品意象与文化身份研究 [J], 余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奈保尔及其作品《岛上的旗帜》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奈保尔发表于1967年的短篇小说集《岛上的旗帜》中的同名中篇作品,以及作品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和奈保尔自身复杂的文化身份,旨在揭示一直贯穿奈保尔大部分作品中的那条线索——后殖民主义,并由此探讨了作品中旗帜这一意象的象征义和引申义,希望能以此认识奈保尔的写作风格和主题,并为日后奈保尔作品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殖民统治;殖民宗主国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提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我们会想到印度裔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和日裔作家石黑一雄,还有特立尼达印度裔作家维·苏·奈保尔,但其中奈保尔的文化身份是最为复杂的,所以对其文化身份做出归纳性的描述也更为困难。

评论家拉莫西·f·韦斯曾经如此评论奈保尔:一个为英国大都会写作关于加勒比和西印度群岛的亚洲裔殖民地特立尼达人。

像他的出生地特立尼达——一个英国前殖民地一样,奈保尔一部分属于英语世界,一部分不是,他是个在边缘写作的作家。

通过这段评价就能够分析出奈保尔文化身份的几个层面:第一,他是个作家;第二,他不是特立尼达本土人,而是亚洲裔移民的后代;第三,他是为英国大都会写作的;第四,他写作的内容是有关于他多年前离开的出生地的;第五,他处于两个世界之间,并在其边缘进行写作。

奈保尔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在英国生活,求学,写作,直至功成名就,可是却不曾拥有“家”的感觉:一方面,欧洲的文化价值观念深深植入他的内心,造就了他独特的西方之眼,使他的思想情感,文化立场和精神世界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彻底认同欧洲文化,前殖民地的历史陈痛让他时刻明白他与欧洲之间的距离,他常常用“局外人”的视角来审视和批判,这也成就了其作品的复杂性和对殖民社会的另类阐释。

贯穿奈保尔几乎所有作品的中心主题,都可以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进行解读。

尽管后殖民主义近些年来引发了众多的学术研究热潮,但它却仍然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术语。

从时间划分上看,后殖民这个词语中的“后”可意指种族隔离,瓜分和占领的终结——已成事实的终结或即将到来的终结。

它暗示着撤退,解放和重新统一。

如果说后殖民主义是一个时期,则就其实质而言,它应该是一个以怀疑进步为特征的时期。

后殖民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批判西方人眼中、心中、手中的“东方主义”。

一般指殖民主义者撤退后遗留的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和人们观念中的殖民主义因素——例如崇拜宗主国、轻视本土文化和自己的本土身份,等等——及这些因素带给殖民地人民长久的影响。

《岛上的旗帜》,收入了10个短篇和一个同名中篇,这些短篇小说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加勒比地区的文化冲突,占强势的西方文化对殖民地人的精神影响,种族歧视对个人职业选择的限制以及涉
及母子关系和作家童年经历的故事。

这部同名的中篇小说是奈保尔的第一部以后殖民时期的特立尼达为背景的小说。

这部小说主要聚焦于后殖民地人们对待新的政治环境所反应的态度,更关注后殖民地人的心理状况。

小说的基本主题是新老殖民主义对本土人的意识的影响,对加勒比岛屿的践踏。

历史上的殖民主义,其主要代理人是英国人;新殖民主义,其主要代理人是美国人。

小说展现了独立后的前一批殖民地人的实际身份地位没有改变,尽管摆脱了四个世纪前奴役它的英国,但是现在它又落入一个新的殖民主义者的掌控之中。

《岛上的旗帜》以一个美国人弗兰克作为叙述者,不仅运用了奈保尔先前小说不多见的意识流形式来传达叙述者纷乱的思绪,还运用了电影技巧来阐明小说的主题。

《岛上的旗帜》的叙述者弗兰克是一个美国士兵,二次大战期间曾驻扎在这个不知名的加勒比小岛上(显然是指特立尼达),作者讲述了弗兰克多年后旧地重游的所见所闻。

然而弗兰克并非专程来访,他乘坐的远洋客轮遭遇飓风,被迫滞留在岛上直到风暴过去。

尽管弗兰克拾起了曾在岛上生活的记忆碎片,但他有意避开重游旧地,害怕对老友、同事的记忆会被此次重访亵渎。

这使人联想到奈保尔自己对1960年重返特立尼达的恐惧。

《岛上的旗帜》无疑地是在试图理解这种恐惧。

奈保尔选用一个美国人作为叙述者,表明他试图获得一个局外人的视角。

通过弗兰克的叙述,把这个加勒比岛屿独立前后进行了对比。

小说一开始
就是个对照:原来卖朗姆酒的店铺现在已经变成现代化的美国建筑;大战时的美国士兵被观光游客所替代。

《岛上的旗帜》除揭示了长期的英国殖民统治给岛国居民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造成的影响之外,更多的反应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新殖民主义对岛国的巨大影响。

美国对特立尼达等西印度群岛的巨大影响不仅在经济上,还表现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

如跨国公司的进驻;本土咖啡无人问津,雀巢,麦斯威尔却大行其道。

布莱克怀特是岛上为数不多的接受过教育的人之一。

他除了教授学生速记和簿记之外,还从事写作,他似乎是黑人和白人的混合产物,正如他的名字“黑白”(blackwhite)所暗示的。

开始时布莱克怀特是一切英国事物的化身。

他不仅写英国人,而且实际上自称他是英国人。

他模仿英国小说,写一些以英国为背景的贵族老爷和小姐的小说,但却屡遭退稿。

弗兰克却认为其屡遭退稿的原因在于布莱克怀特过于白人化。

他极力主张布莱克怀特放弃写作二流的浪漫小说去写这个岛屿,布莱克怀特接受了他的建议,不过他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

布莱克怀特决定写黑人的故事。

他模仿美国黑人作家,写了一本小说《我恨你》,因此声名大噪。

由此,奈保尔讥讽的描写布莱克怀特,一个西印度群岛黑人作家,为了在宗主国活的成功,使用各种技巧,获得美国基金会的青睐和大笔金钱。

黑人作家布莱克怀特表达了这样的感受:一个殖民地被世界的其他地方遗忘了,它就停止存在了。

叙述者弗兰克渴望曾经一度是岛屿特色的安宁。

但重返小岛后
发现,整个岛国被白人消费者和殖民价值观所吸引。

新殖民主义在岛国造成极大的亵渎。

天启的预示的出现使得人们彻夜跳舞狂欢,甚至布莱克怀特也从老一套的种族角色和艺术的陈词滥调中释放
出来,终于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不再为据说手头掌握一百万美元基金的美国人伦纳德摆姿态。

但是天启没有出现。

飓风避开了岛屿,一切仍和从前一样。

故事的最终要旨就是说任何戏剧性的颠倒社会进程是不可能的。

岛国依旧被殖民主义所笼罩,特别束缚于它的美国化。

曾经的循环再度开始,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继续被超越他们控制的外来力量决定。

《岛上的旗帜》的结尾是悲观的:飓风并未带来戏剧性事件,人们无法逃离历史的遗产,岛上飘扬的象征独立的新旗帜无法掩盖星条旗无处不在的影响。

而这个旗帜就是殖民统治的象征,即使旗帜的更换甚至是拿掉,都对殖民地人根深蒂固的被殖民思想毫无动摇,殖民思想已经在各个方面控制了殖民地的居民。

但是旗帜的象征意义是否可以看成是作者的希望的寄托呢?尚无考证,值得商榷,出于作家自身的成长环境,虽然作家一直无根,内心无归属感,但是否内心仍渴望殖民地的崛起振奋,不排除作者的隐含之义。

这为以后的奈保尔小说研究提供了新的命题。

参考文献:
[1] 雷艳妮.英国20世纪的殖民和后殖民小说:一个宗主国视角.外国文学研究.2003(04)
[2] 邹颉.后殖民作家中的佼佼者——评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
获得者v.s.奈保尔的创作.外国文学.2002(01)
[3] 谈瀛洲.奈保尔:无根的作家.中国比较文学.2002(01)
[4] 孙妮.v.s.奈保尔小说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