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道场音乐
崂山道教音乐
大诗人李白与道士吴筠及“竹溪六逸”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一齐由徂徕山东行游琅琊之后, 乘船至崂山太清宫等处。在太清宫北山之阳蟠桃峰下有一块巍峨形奇的大石头,传说这块石头是当年的太白星上 一块小石块陨落于此,故名太白石。李白至此地,得知这块石头的名字与自己的名字相同,大喜。便和朋友们提 着酒登上太白石顶狂饮唱和,并言他与崂山有缘,又见其峰顶王母瑶池巍峨神奇,于是趁酒兴之机,与吴筠席地 即兴,作歌一首,名曰《清平调·咏王母蟠桃峰》,随之传给太清宫道士。此曲从宋代以后成为白云洞、太平宫、 斗母宫和明道观等内山庙沿用至今的《步虚》——崂山韵殿坛经韵曲牌。此举太清宫曾有碑记,后毁于明代佛道 之争。李白和吴筠这次至崂山,是以一个虔诚的信道者前来参访的。李白和吴筠等受到太清宫道长的盛情款待, 李白与吴筠深受感动,便将南派大型经韵曲牌《三涂五苦颂》传给了太清宫道长詹兆升。此后,崂山的百姓和诸 庙道士们便将李白饮酒于太白石传为佳话。
政治经济颇为强大繁荣,朝廷又偏爱道教,在中唐时,宫廷演奏的乐曲启用道教音乐,于是,道乐地位也随 之提高,同样,崂山的道教音乐也空前兴旺。
太极最好听的十首
太极最好听的十首摘要:1.引言2.太极简介3.十首好听的太极音乐3.1《云水禅心》3.2《高山流水》3.3《平湖秋月》3.4《二泉映月》3.5《渔舟唱晚》3.6《庐山谣》3.7《阳春白雪》3.8《阳关三叠》3.9《梅花三弄》3.10《瑶族舞曲》4.结语正文:太极,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拳术,是一种融合了武术、气功、哲学等多种元素的文化现象。
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慢制快的特点,使太极在健身、养心、修身养性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而在太极的修炼过程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辅助。
它可以帮助习练者更好地感受太极的节奏,进入冥想的状态。
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十首好听的太极音乐,希望这些音乐能为您的太极修炼带来更深的体验。
1.《云水禅心》:这首曲子以清新脱俗的旋律,营造出一种空灵、宁静的氛围,非常适合太极的慢动作练习。
2.《高山流水》:这是一首描绘山水美景的音乐,通过流畅的音符,展现了太极动作的流畅与协调。
3.《平湖秋月》:这首曲子以柔美的旋律,表现出太极的柔和与内在力量。
4.《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深沉悠扬,给人一种厚重感,与太极的沉稳相得益彰。
5.《渔舟唱晚》:这首曲子以悠扬的笛声,展现了太极的轻松与自在。
6.《庐山谣》:这首曲子以宽广的音域,表现了太极的包容与大气。
7.《阳春白雪》:这首曲子清新明快,给人一种春天的气息,与太极的生机勃勃相呼应。
8.《阳关三叠》:这首曲子悠扬婉转,与太极的动作相得益彰。
9.《梅花三弄》:这首曲子以梅花的坚韧,寓意太极的刚柔并济。
10.《瑶族舞曲》:这首曲子热情洋溢,展示了太极的活力与韵味。
总之,音乐与太极的结合,使我们在修炼太极的过程中,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齐云山:紧扣“5A”“三地”打造传世名作
成 固定资 产投入 1 . 6 2 2 亿元 ,年均 增长 1 2 6 %: 累计 实现 旅 游 总收入 5 . 0 3 亿 元 ,年 均增 长4 1 %。 累计 接 待游 客
1 4 7 . 1 万 人 次 ,年 均增 长3 1 . 5 %:
络 ,为齐云 山景 区发展 带来 了前所 未有的机遇 。2 0 1 0 年
1 2 月 ,休宁县启动 了与祥源控股集团合作开 发的齐云山
生 态 文 化旅 游 区项 目,计 划 总投 资 达 1 O 5 亿元 。
今年9 月, 《 齐 云 山岩前服 务 区入 口地段 方案 》已 获省住 建厅批 隹,本 方案 规划范围主要集 中在齐云 山镇
南 岸 塘 头 至 青 春 、 公 司 自然 村 区 域 ,规 划 面 积 1 6 0 0 亩,
审, 《 齐云 山森林公 园总体 规划 》、 《 齐云 山月华街综 合整 治方案 》先后获 批。项 目建设 方面 ,先后完成齐 云
山横 江 大 桥 、 旅 游 公 路 等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和 登 封 桥 等 修 复 ;南 天 门 隧 道 贯 通 :齐 云 山地 质 博 物 馆 建成 开 馆 引
休 宁 县委 书 记 陆群 在现 场 察看 南 天 门 隧道 端 口服 务 区项 目
休 宁县 人 民政 府 县 长 金 涛 向澎 湖 县 政 府 参 议 赠 送 万 安 罗盘
发 展
观 等 ,预 计 建 设 投 资 1 5 f ' L 元 。 该 项 目将 于 9 月 底 全 面 开
工 。
进 了云 山诗 意 、博 明养 生之都 等 一批 项 目并正 加 快 建 设。 改造 了望仙亭、一天 门、五老峰、 云岩 湖等旅游景
点 ,对 齐 云 山 现 存 的 石 刻 、碑 刻 进 行 全 面 整 理 与 保 护 , 启 动 了 太 素 宫 等 修 复 工 程 。 组 建 了 道 乐 团 :齐 云 山 道
明清时期的宗教歌曲记录
明清时期的宗教歌曲记录2006年第3期总第74期《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JOURNALOFFUQINGBRANCHOFFUJIANNORMALUNIVERSITYSumNo.74明清时期的宗教歌曲记录李颖(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明清时期是宗教歌曲记录的重要时期.佛教歌曲,道教歌曲和西方赞美诗采用了不同的记录方法,大量刊行.关键词:明清;宗教歌曲;iL录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421(2006)03-0045—03明清时期是宗教歌曲记录的重要时期.随着记录方法的逐渐成熟,为数不少的佛教歌曲,道教歌曲得以记录下来.同时,由于中西音乐交流的加深以及世界格局的改变,西方宗教歌曲——赞美诗集从清朝后期开始大量涌现.一佛教歌曲佛教音乐是佛教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佛教宣传教义,净化身心,专一意念的重要手段,也是佛法,佛理传播的重要载体.佛事活动几乎都在音乐的配合之下进行.英国人麦唐纳在其作《印度文化史》中就指出"四种犬陀经及三种梵书,都是颂唱的圣经,经辞的音韵都是合音乐的"①.无论是佛教形成之初,还是佛教传人中国以后,音乐始终伴随着佛教文化的发展.具体说,佛教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声乐,即佛教歌曲,有独唱,齐唱,轮唱,齐唱与领唱相和等不同的方式.就曲调的格式而言,又有赞,偈,咒,白几种,各自的内容,句式,音乐风格都不尽相同.赞,用于颂赞佛之公德,多为长短句式的诗,音乐多典雅舒缓,旋律起伏跌宕;偈用于颂扬佛教教义,句式为四,五,六,七,九言不定,上下旬相对,常以四句为一段,偈类音乐多数旋律性较强;咒,为密语,真言,句式不一.曲调活泼;白,有直白,梵白,道腔白等,类似于散板吟唱.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文字,语言上使用的是印度的梵文,曲调具有印度音乐的风格.传人中国以后的佛教,为了适应中国文化,在文字,语言,音乐上都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从三国时期的曹植创作第一首中国式的"赞"开始,中国风格的佛教歌曲,或利用民间音乐进行改编,或创作新曲,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音乐的一部分.明清时期刊行的佛教歌曲主要有以下几种:《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朱棣颁布御制《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五十卷,通令全国佛教徒习唱.据《双槐岁钞》记载:"自是上(成祖)潜心释典,作为佛曲,使宫中歌舞之."①成祖编纂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共收佛教歌曲四千五百余首,其中大量的篇幅都是根据当时流行的南北曲的曲调来填词的,每一曲的佛曲名下注明相应的南北曲的曲调名称,如《宏法门》一《普天乐》dE曲),《超三昧》_-《山坡羊》(南曲).《大藏榆伽施食仪》:"大藏榆伽施食"也就是"放焰口"的佛事活动.《大藏榆伽施食仪》即对这种佛事活动的记载,其中包括"大藏榆伽施食仪歌谱",录入了仪式进行中的佛教歌曲,颂赞词,工尺谱以及打击乐器的伴奏乐谱一应俱全.《大藏榆伽施食仪》有清乾隆年间的套印本.《大悲心忏歌谱》:刊印于清代乾隆年间,与《大藏榆伽施食仪》同属于记录佛事仪式中的佛教歌谱.此外,还有清乾隆五十三年(1793年)抄本《七徵歌八环歌曲谱》,1905年顾介庠手抄《杂意清亡唱念》等.二道教歌曲道教音乐是道教在斋醮等仪式上使用的音乐,也称道场音乐.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与我国传统的巫教音乐,收稿日期:2005—11—10作者简介:李~(1979--),女,福建福鼎人,集美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助教,现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2006年5月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相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体系,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音乐的姿态成为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音乐大体上可分为"韵腔"和"曲牌"两大类,即声乐和器乐."韵腔"又有"阳调"和"阴调"之别,"阳调"是在宗教内部活动中使用的歌曲,其对象是神;"阴调"在宗教外部活动中使用的歌曲,对象是人.声乐形式是道教斋醮音乐的主要部分,包括"颂","赞","步虚","偈"等韵曲和独唱,合唱,吟唱,道白等各种不同的形式.明正统九年(1444年)颁行的《道藏》第三百三十三册中收录的《玉音法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词曲兼备的道教歌曲集.该曲谱原有三卷,记载了唐代到宋代流传的道教赞颂音乐曲谱五十首.《玉音法事》的记谱法十分奇特,即它的韵腔是用曲线来记录的,这种特殊的表示法只能体现唱腔的大致走向,而无法代表确切的音调.唱词则对应在每一曲线的上方.明代永乐皇帝朱棣所作的道教经韵《大明御制玄教乐章》是明清时期影响比较大的道教歌曲集.全书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醮坛赞永乐章》,含《迎凤辇》,《天下乐》(过声),《圣贤记》,《青天歌》,歌颂永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第二乐章《玄天上帝乐章》,赞颂"玄天上帝",记录八首《迎仙客》及《步步高》,《醉仙喜》;第三乐章《洪恩灵济真君乐章》,收《迎仙客》八首,通过歌颂灵济真君,号召臣子忠君爱民,忠于职守.三个乐章共计收录道教歌曲十四首,其中有不少当时流行的曲牌,如《迎仙客》,《天下乐》等.《大明御制玄教乐章》的第一,第二乐章都在唱词的左边用工尺谱记写了曲调,一个字配以一个音.清抄本《道教赞歌》也是以工尺谱来记录旋律的,但记录样式不同于《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其工尺谱字斜行排列在相应赞颂词的右边,与词成45.角,并注明了较详细的板眼符号.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贺龙骧,彭瀚然等人在四川成都二仙庵对蒋元庭编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道藏辑要》加以修订重刊,至光绪三十二年(19o6年)成书,称《重刊道藏辑要》.《重刊道藏辑要》之《全真正韵》收有全真道常用的曲目五十六首,每首唱词的右边,并没有记录唱诵经韵的曲调,而是用状声字"当"和"请"分别表示法器铛子和镲的伴奏谱,"当"指单击铛子,"请"指单击镣.这种记录称"当请记谱"或"当请板",对伴奏法器的配合以及基本的节拍进行规范,但唱诵的曲调全凭道士的口传心授.《全真正韵》不记旋律的做法大概也与全真道音乐秘密传承的传统有很大关系.《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是目前所见全真道仅存的道教音乐文献. 明清时期,佛教歌曲和道教歌曲使用的记录方法主要有三种:工尺谱,当请谱和曲线谱.三种之中,工尺谱使用最多,如佛教歌曲《大藏瑜伽施食仪歌谱》,《大悲心忏歌谱》,《杂意清亡唱念》,道教歌曲《大明御制玄教乐章》,《道教赞歌》等.当请谱和曲线谱都是比较特殊的记录方法.当请谱目前仅见于清末全真道的典籍《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之中.用曲线谱记录的实例有道教歌曲集《玉音法事》.《玉音法事》中的曲线分别记于每一个唱词的下方,唱词和对应的曲线成一直行从右至左竖排书写,有的曲线下面还附注了小字,可能是用来表示字腔声韵.在西藏喇嘛教中也有一种曲线谱,被称为"央移",相传为十四世纪布敦(1290~1364)和他的弟子宗喀P~,(1357—1419)所创.现见班禅四世手写的《札什伦布寺密宗下密园乐谱》即为"央移"谱.谱中有黑色藏字和红色藏字之别,黑色代表经文唱词,红色是衬字.班禅四世用了一百多种不同的曲线符号来表示音的高低,强弱,装饰音等.《札什伦布寺密宗下密园乐谱》中曲线谱的记录样式与《玉音法事》有所不同,曲线谱是按照从左到右的方向横写的,唱词则对应在曲线的上方或者右侧.三赞美诗集清末的西方传教士倚仗殖民主义的入侵,在中国大规模地展开传教活动.基督教,天主教,新教等各西方宗教教派在这一时期编印了大量的赞美诗集.天主教赞美诗集《圣事歌经简要》,基督教赞美诗集《公赞诗》,新教赞美诗集《圣山谐歌》,《圣诗谱?附乐法启蒙》以及《颂主诗歌》等是其中代表之作.仅这五本赞美诗集就分别采用了四种不同的记谱法.《圣事歌经简要》刊行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编印者不详.全书收二十三首赞美诗以及六段经文.这本《圣事歌经简要》采用了一种中西合璧的唱乐记录方式,即以四线谱记录为主,然后将中国工尺谱字镶嵌在每一个音符的符头里面,既可以按照音符在线谱上的位置来读谱,也可以根据工尺谱字来演唱曲调.歌词记在相应音符的下方,若一个音符对应多个歌词,就在歌词的下方划上一条横线.《公赞诗》是四声部合唱的基督教赞美诗集,由伍德儒夫1908年编印成书.《公赞诗》用五线谱来记录每一首赞美诗.五线谱也是当时出版的赞美诗集中使用最多的记谱法.《圣山谐歌》于1858年出版,是用五线谱记录曲调的四声部合唱赞美诗集.这是继《律吕正义?续编》后用五线谱第3期李颖:明清时期的宗教歌曲记录记录歌谱的实例.《圣诗谱?附乐法启蒙》系英国新教耶稣圣会女传教士狄就烈于1872年编辑出版.这部赞美诗集由《乐法启蒙》和赞美诗两部分组成.此书之序称"现在所作的这本书,是详细讲明各理各法,并有演唱的杂调小曲,又有三百六十多首圣诗调谱",三百六十多首圣诗调谱以及中国民歌《端阳节》,《凤阳曲》等二十五首演唱的杂调小曲都是用符号五线谱来记录的,《乐法启蒙》则介绍了包括符号五线谱在内的西方乐理知识.符号五线谱的记录与识读的规则类似五线谱,但符号五线谱的音符以七种不同的形状来代表音附的七个音.这样,音符的形状和位置都可以作为识谱的依据.1908年,狄就烈"将老本中的曲子,及演习调,删去约有三分之二","又添若干新兴的诗调",重刊了有三百六十余首四声部赞美诗的《圣诗谱》,重刊的《圣诗谱》也是以符号五线谱来记录. 1895年印行的四声部赞美诗集《颂主诗歌》采用了另一种西方的记谱法——梭发字母谱fr0nicSol—fa】.《颂主诗歌》中的四百多首赞美诗都是用这种梭发字母谱进行记录的.这种记谱法中音阶的七个音是以每个音唱名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是一种首调唱名法体系的乐谱.实际上,这一时期,并非只有西方传教士在中国陆续进行赞美诗集的编辑,出版.中国的宗教人士也开始加人到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赞美诗的行列中来.其中,可称得上是中国创作赞美诗曲调的第一人的便是席胜魔@.据《席胜魔传》的介绍,1886年席胜魔将他的赞美诗作品加以整理后发行,销量很好,得到了各地宗教人士的认可.席胜魔创作的大多数赞诗曲调具有很明显的山西民族的特点.另外,他的赞美诗中也有用外国赞美诗或中国民歌的现成曲调来填词完成的作品,比如,用外国赞美诗曲调填词的《耶稣领我海面浪路》以及用中国民歌《孟姜女》曲调填词的《奉主差遣》等等.席胜魔创作的赞美诗当时都用五线谱编配了四部和声,编配者不详,可能是个外国人.综上观之,明清时期,宗教歌曲——佛教歌曲,道教歌曲,西方赞美诗的记录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记录方法看都可谓是一个丰收的时期.参考文献:[1]林培安.佛教梵呗传人东土后的华化和演变【J】.音乐艺术,1998.(3).[2]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TheRecordofSacredSongsinMingandQingDynastiesLIYing(Co~egeofArtEducafion3imeiUniversity,Xiamen,China,361021)Abstract:TherecordofscaredsongsenteredanimportantperiodinMingandQingdynasties. Withvariousmethods,agreatdealBuddhistsongs,Taoistsongsandwesternanthemswererecorde dandpublished.KeyWords:MingandQingDynasties;SacredSongs;Record(责任编辑:薛世平)。
介绍安徽齐云山的导游词(六篇)
介绍安徽齐云山的导游词亲爱的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马上就要进入齐云山风景区了。
齐云山位于休宁县境内。
他有很好的头衔,请大家耐心听小王道来:齐云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景区。
它与黄山、九华山并称为皖南三大名山。
又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鹤鸣并称为中国四大道教圣地。
齐云山风景秀丽,就连清朝最风流雅气、爱江山也爱美人的乾隆皇帝在巡游江南时候,也称赞“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
我们明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游览齐云山,写下了《游白岳日记》。
我听到刚才又游客朋友问了,怎么是游白岳日记,不是游齐云山日记?是不是说错啦……其实我没有说错,徐老就更没错了,因为在古时候,我们齐云山就叫白岳。
有史为证“新安多佳山,以白岳为最”,但是又因为一句诗“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与碧云齐”故得名齐云山。
看来这得名还蛮有诗意的。
那么让齐云山得名的那一石又是哪一石呢,这里请允许我卖个关子,在后面的游览中我将会为大家解答这个疑惑。
想在我们已经到风景区了,请大家带好自己的物品下车,随我去领略齐云山的美景吧。
进入景区要从登封桥开始,前面就是登封桥啦。
她已经有____多年的历史了。
她是徽州知府古之堡倡议修建的。
关于这座桥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据《登封桥碑记》记载:在登封桥建成典礼的那一天,当地老百姓就邀请古知府来参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剪彩活动。
正在典礼进行到最热闹的时候,朝廷派使者送来了驿书。
这上面写什么啦?是给我们古知府升官啦,皇帝提他做广东按察司副史,那这又是什么官职呢?其实我也不是太清楚,就是给他升官来了呗。
当地百姓一听就乐了,今天还真是双喜临门啊,就在桥头立了个“登封”的华表。
祝贺古知府步步高升,封官拜爵,这就是桥名的又来了。
在休宁还流传这样的一种说法:登封桥上望一眼,升官拜爵福不浅;登封桥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九十九。
这话到底是真是假我们先不管,赶紧上去走一走,沾沾福气啊。
回头要是哪位回去就公司加薪,老板升官的也告诉我一声,好让我替你也高兴高兴啊!我们一路走来,看到了许多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搜体现了齐云山的美景,我觉得,这些文人留下的真情实感,实在是值得我们去回味。
齐云山因何成为道教名山?
汉晋以来,齐云山就有外来宗教文化活动的踪迹。
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齐云山西南部岐山石桥岩、万寿山一带始有佛教活动萌芽。
明《徽州府志》和《齐云山志》载:“岐山有天然石桥,又称石门,壁立千尺,古藤络其上,花时如锦。
石门寺因梦而建,置钟、鼓杂物具足。
”僧本立,锐意佛门,率为一方香火胜地。
至北宋,寺院颇具规模,香火兴盛。
南宋后期,齐云山月华街一带道教香火逐渐兴起,佛教备受冷落,日趋消沉,为齐云山的道教兴盛揭开序幕。
皇家镇岳齐云山开辟为道教名山皇家镇岳,始于南宋宝庆年间(1225至1227年),方士余道元自黟北(黄山)游至齐云山天门岩,得潜师天谷子印石“宜我室此”,筹资兴建佑圣真武祠于玉屏峰下。
相传真武大帝神像由百鸟衔泥塑立而成,昭世灵验,崇拜道教的居士信徒,纷纷解囊,献地输财,筑祠建观,香火日盛,道士渐增,奠定了道教基础。
明代以来,齐云山道教日趋兴盛,四方来祷者,络绎不绝。
明弘治、正德年间,齐云观道士汪泰元、方琼真等又大举兴工修建了道德岩、圆通岩等,在紫霄崖建有玉虚宫、天乙真庆宫、治世仁威宫,在桃花涧建净乐宫,在月华街建榔梅庵等,又于华林坞种植果树数百株,凿塘垦田,作为道士住持生活及祭祀香火之资。
明嘉靖、万历年间,齐云山真武道场进入鼎盛阶段。
嘉靖十一年(1532年)登基多年未得皇嗣的明世宗降旨求嗣,旨意称齐云山乃北极真神之福地,特遣妙应真人李得晟,恭诣神祠下,修建“金箓祈恩求嗣继绪保国大斋”七昼夜。
次年果然诞生皇子,且一发不可收,数年中又相继诞生数位皇子。
明世宗因此龙心大悦,对齐云山真武神的灵应深信不疑。
嘉靖十七年(1538年)六月,又遣第四十八代天师正一大真人张彦頨,前往齐云山北极佑圣真君神祠下,启建金箓大斋,酬谢神灵“锡嗣继统”之恩。
同月还启建“金箓祈恩保母安疾永寿延禧大斋”,为太后祈福。
又设玉箓大斋,祈求神灵消除皇帝疮疾。
至此,齐云山真武道场升格,成为列入国家祀典的场所。
其主体建筑齐云观更名为“玄天太素宫”,受皇上敕旨保护,并获得免税特权。
不落窠臼,遗世而独立——江西上饶民间音乐地方色彩浅析
09不落窠臼,遗世而独立——江西上饶民间音乐地方色彩浅析曾佑洲摘 要:“信美之郡”上饶,是镶嵌在赣东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①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古称信州,有着深厚的传统音乐文化底蕴,道教科仪、戏曲音乐、傩砚歌舞等极具汉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为上饶民间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养料,同时对该区民间音乐的风格与色彩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上饶传统音乐在乐曲结构、旋律音调、声腔音韵及节奏节拍等方面,呈现出有别于周边汉族地区山歌、小调、号子等民间音乐的别具一格的区域色彩。
关键词:文化基因;结构;音韵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曾佑洲(2000-),男,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所谓音乐的“色彩”是通引美术学相关术语,是指音乐本身从结构、调性、旋律、节奏等形式表征上展现出的,整体听觉上的某种区域风格,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悬殊,经济与文化水平不一的现实形成了我国音乐文化特有“南腔北调”乃至“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音”的特点,而音乐地方色彩的形成恰与地缘关系、语言音调及风俗民情等文化要素密不可分。
一、形成上饶民间音乐区域色彩的历史文化基因(一)庄严典雅的道家科仪仪式音乐(Ritualmusic)是源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与社会语境,在特定的仪式场域或仪式表演语境中生成的一种音声形态。
②上饶作为中国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三清山、葛仙山以及灵山望仙谷等皆为道教名山,其中众多保存至今的道观,为道家科仪音乐留存了诸多历史文化遗产。
道教音乐作为中国特有的宗教音乐,又称道场音乐、科仪音乐,是进行斋醮、祭祀等活动中使用的仪式音乐。
道教音乐在唐、宋、元时期,多运用于宫廷祭祀、酬神、皇位更替等重大活动中,南宋吴自牧撰《梦溪录》卷二载:“午时朝贺,排列威仪,奏恬乐于墀下,羽流整肃,谨朝谒于阶前,吟咏调章陈礼。
”③描述的正是当时道乐编排规模庞大,程序严谨的宏大场面。
彼时的道教音乐在皇室宫廷礼乐制度的影响下,展现出篇幅庞大、音响浑厚、气势磅礴的特点,凝练出典雅端庄的艺术形象。
丽水道教斋醮科仪及其音乐研究
十个大洞天 和三十六 个小 洞天 三大 块 , 其 中丽水 缙云 县括 苍 山洞就是在 十大 洞天 中排 名在 第 十位 的洞天 , 而 在三 十六 小 洞天 中, 丽水市缙云县仙都 山洞排名第 十一位 , 丽水 市青 田县
石 门 洞 排 名 第 三 十位 。
一
、
丽水 道教 斋 醮科 仪存 在种 类
夜之魂 ; 七 者三元斋 , 谢 三官之 罪。 ” 丽水青 田藉 道士李翁 方 , 他根据 自己多年 道教 的斋醮 科仪 活动情 况 , 把近代 道教 斋醮 科仪分为三大部 分。第一 部分 , 有醮 事 , 即坛 醮 法事 , 包 括祈 晴祷雨 , 公醮 、 清醮 、 雷醮 、 火醮 、 瘟醮、 监醮之 属 ; 还 包括清 事 、 亡事 、 放戒 等。第 二部 分 , 包 括 清 微发 递 、 灵 宝 发递 、 全堂 发 递、 扬幡发递 、 进表 、 全堂 表 , 抱 患告 斗 、 延 生 告斗 、 拔 亡告 斗 , 供天 、 亡供 天 、 祭天 , 解星 、 玉府解 星 、 移 星易 宿 , 地司 、 五 方镇 宅、 翻解 、 立狱 、 捉生代 替 , 驱 蛇发檄 、 五雷 发檄 、 招 魂发 檄 , 代 童度关 、 抱患度关 , 受篆 、 给篆 、 炼度 、 进笺 炼度 、 专炼 、 饯瘟 、 金 刀断索 、 起伏尸 , 火司朝 、 宿启 朝 、 青 玄朝 、 九幽朝 、 三朝 、 斋王、 款王 、 传经转 案 、 迎 真 度魂 , 生神 章 、 请经、 迎 鸾 接驾 、 皇坛 三 宝、 群仙 会 、 会诸司、 开方 、 九幽灯、 九阳、 大小 十 献 、 解结 、 召 饭、 上供 、 望 乡台 、 颁放、 度桥 、 招孤 魂 、 请 三宝 、 开启 、 寄库 给 牒、 行香放灯 、 送丧等。第三部分 , 有 小型法 事和经忏 、 法 事之 别。小型法事包括送鬼 、 暖材 、 开路 、 设 召、 起灵 斩煞 、 按神 、 安
安徽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一、民间文学(计1项)1 Ⅰ—1 桐城歌安庆市桐城市二、传统音乐(计6项)2 Ⅰ—1 当涂民歌马鞍山市当涂县3 Ⅰ—2 巢湖民歌巢湖市4 Ⅱ—3 五河民歌蚌埠市五河县5 Ⅱ—4 徽州民歌黄山市6 Ⅱ—5 大别山民歌六安市7 Ⅱ—6 道教音乐(齐云山道场音乐)黄山市休宁县三、传统舞蹈(计4项)8 Ⅱ—1 花鼓灯蚌埠市、淮南市凤台县、阜阳市颍上县9 Ⅲ—2 火老虎淮南市凤台县10 Ⅲ—3 灯舞(东至花灯舞)池州市东至县11 Ⅲ—4 傩舞(祁门傩舞)黄山市祁门县四、传统戏剧(12项)12 Ⅲ—1 徽剧安徽省徽剧团、黄山市13 Ⅲ—2 黄梅戏安庆市14 Ⅲ—3 庐剧合肥市、六安市15 Ⅲ—4 泗州戏宿州市、蚌埠市16 Ⅲ—5 青阳腔池州市青阳县17 Ⅲ—6 岳西高腔安庆市岳西县18 Ⅲ—7 徽州目连戏黄山市19 Ⅲ—8 贵池傩戏池州市20 Ⅳ—9 文南词安庆市宿松县21 Ⅳ—10 坠子戏宿州市22 Ⅳ—11 花鼓戏宿州市、淮北市、宣城市23 Ⅳ—12 二夹弦亳州市五、曲艺(1项)24 Ⅳ—1 凤阳花鼓滁州市凤阳县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计1项)25 Ⅵ—1 马戏(墉桥马戏)宿州市埇桥区七、传统美术(计4项)26 Ⅶ—1 盆景技艺(徽派盆景技艺)黄山市歙县27 Ⅶ—2 阜阳剪纸阜阳市28 Ⅶ—3 挑花(望江挑花)安庆市望江县29 Ⅶ—4 竹编(舒席)六安市舒城县八、传统技艺(计14项)30 Ⅴ—1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阜阳市界首市31 Ⅴ—2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芜湖市32 Ⅴ—3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黄山市休宁县33 Ⅴ—4 宣纸制作技艺宣城市泾县34 Ⅴ—5 徽墨制作技艺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歙县、屯溪区35 Ⅴ—6 歙砚制作技艺黄山市歙县36 Ⅴ—7 徽州三雕黄山市37 Ⅷ—8 漆器髹饰技艺黄山市屯溪区38 Ⅷ—9 纸笺加工技艺巢湖市39 Ⅷ—10 红茶制作技艺黄山市祁门县40 Ⅷ—11 宣笔制作技艺宣城市41 Ⅷ—12 绿茶制作技艺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六安市裕安区42 Ⅷ—13 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黄山市43 Ⅷ—14 桑皮纸制作技艺安庆市潜山县、岳西县九、传统医药(无)十、民俗(计4项)44 Ⅹ—1 珠算黄山市屯溪区、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程大位珠算法、珠算文化)45 Ⅹ—2 界首书会阜阳市界首市46 Ⅹ—3 抬阁(肘阁抬阁)六安市寿县、阜阳市临泉县47 Ⅹ—4 肥东洋蛇灯合肥市肥东县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类)四、传统戏剧(一)梨簧戏申报单位:芜湖市芜湖梨簧戏,具有近三百年的悠久历史,是芜湖人十分喜爱的“草根戏”。
明代茅山、齐云山的道教与官道
圣寿。
茅山与明朝的政治关联,在成祖主政时期得
到加强,永乐五年 (
1407)之后,朱棣曾先后五
次钦命使者上茅山元符观修设斋醮,祈求福祐。
永乐十六年 (
1418),成祖甚至亲临茅山致礼。⑦
这在明代诸道教圣山中是绝无仅有的。这说明在
迁都北京之前,由于地邻都城南京,茅山作为皇
室祝禧之地与皇室有着天然的亲近关系。然而,
收藏于大内库藏的茅山印、剑赐归茅山。
其次,我们在此再讨论茅山道教作为官道为
国建醮祝祷这一论题,因为这也是道教与王朝政
治的联接点。据明代 《茅山志》卷首记载,明太
祖洪武初,即将茅山元符宫广济龙王祠、句曲山
神祠纳入官方祀典,官府分别于农历惊蛰、三月
三日举行祭典,祈求五谷丰登。④ 书中还详细记
载了祭典所用的祭品、祭仪及祝文。这两处官祭
王拱时、史应侯六人均带大真人府赞教的头衔。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真的到龙虎山大真人
山,而是频繁出任其他皇室道场、国家宫观之要
职。这也意味着明代各官道网络的人材是互相流
通的。依据江永年于嘉靖年间增修的 《茅山志》
明代茅山、齐云山的道教与官道
的记载,明代茅山道官、高道有的出任国家宫观
神乐观、朝天宫、灵济宫等要职;有的出任武当
山真武皇家道场的提调官及龙虎山天师府之赞
教、掌书属官;有的则出任中央道录司之道官。
在明后期的万历年间受到朝廷重视,明代掌管国
家祭祀礼乐的机构太常寺,每年两次在九霄宫举
行国家祀典。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 (
1595)、万
历二十六年 (
1598)和万历二十七年 (
1599)三
次派人至九霄宫降祀并赏赐九霄宫金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一、民间文学(一)桐城歌申报单位:安庆市桐城市桐城歌是起源于安徽桐城的一种地方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同时又是一种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桐城歌由山歌、民谣、小调三大类组成。
具体类别可分为传说、风土、时政、劳动、生活、情爱、仪式、事理、趣味、灯歌、儿歌等。
早在明代以前桐城时兴歌(情歌)就流布于湖北黄梅一带和江浙吴语地区。
以其独特的七言五句式体式、委婉凝练的语言、优美动听的曲调等艺术特色,广为传唱,乃至刊布成帙(《明代杂曲集》及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均收录桐城歌),不仅成为安徽歌谣盛行时期的主要本土民歌,而且还影响到‚湘、鄂、赣以及浙西地区‛等更大空间,历史上形成了一种范围广泛的‚桐城歌谣文化带‛,尤其对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基因性孕育与塑造作用。
桐城歌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很多专家学者撰文给予高度评价,国家屡次编辑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亦作了充分肯定与介绍。
20世纪50年代搜集了大量桐城歌原生态音乐资料,80至90年代相继整理出版《桐城歌谣》、《桐城传统儿歌三百首》,先后举办六届桐城歌演唱会。
桐城歌是中国歌谣发展史上值得注视的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尚有很多原生态歌谣资料有待发掘,不少濒临失传的桐城歌曲调和吟唱表演形式,需要及时抢救与保护。
发掘、保护、研究桐城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
二、传统音乐(一)当涂民歌申报单位:马鞍山市当涂县当涂民歌起源和流传很早,据记载,在明末清初就有民歌的演唱。
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口头上创作了大量的民歌,干什么农活就唱什么歌。
这些民歌曲词优美,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方整,节奏轻盈明快,以其清越、悠扬、婉转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解放后,当涂民歌逐渐兴旺和繁荣起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
当涂民歌不仅数量多,而且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当涂民歌分布较广,由于地域差异较大,分平原、圩区、丘陵山区,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各不相同。
道教乐团组建方案
道教乐团组建方案1. 引言道教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之一,在音乐方面有着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风格。
为了传承和弘扬道教音乐,组建道教乐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介绍道教乐团组建的方案,包括组建目的、乐团人员设置、音乐曲目选择、排练和演出安排等内容。
2. 组建目的道教乐团的组建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传承和弘扬道教音乐,保护和开展道教音乐艺术;•通过演出活动宣传道教文化,增加公众对道教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和选拔具有道教音乐才华的年轻人才,为道教音乐事业的传承和开展做出奉献。
3. 乐团人员设置道教乐团的人员设置应根据需要和资源来确定,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成员:3.1 指挥道教乐团的指挥是乐团的核心和灵魂,负责统一指导乐团的演奏和排练工作。
3.2 乐团演奏人员乐团演奏人员是乐团的核心成员,主要负责乐器的演奏工作。
根据需要可以包括以下乐器:•锣鼓:负责乐团节奏的稳定和鼓点的打击;•铙钹:用于音乐的转场和渲染气氛;•箫笛:用于演奏乐曲的主旋律;•二胡、琵琶等弦乐器:用于演奏乐曲的伴奏和衬托;•锣锤、般假设板等打击乐器:用于演奏乐曲的节奏衬托;•其他道教特色乐器:如大鼓、竹板等。
3.3 合唱团成员合唱团成员负责声乐演唱,包括领唱和合唱。
他们的工作是与乐团演奏人员相配合,在演出中营造出浓郁的音乐气氛。
3.4 舞蹈团成员舞蹈团成员负责舞蹈表演,通过舞蹈的形式增加演出的艺术效果和欣赏性。
3.5 其他人员根据需要,乐团还可以配置其他人员,如道教音乐研究员、演出筹划人员、演出技术人员等。
4. 音乐曲目选择道教乐团的音乐曲目选择应根据不同的演出目的和演出场合来确定。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音乐曲目:•道教经典曲目:选择一些经典的道教音乐作品,如?青冥乐?、?海丰大鼓?等,用于传承和弘扬道教音乐的经典之作;•新创曲目:组织乐团成员进行新曲创作,根据现代观众的口味和喜好,创作出新的道教音乐作品;•民间歌曲:选择一些与道教文化有关的民间歌曲进行演唱,增加演出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合唱曲目:选择一些道教经典合唱曲目,让乐团演奏人员和合唱团成员合作演出。
中国道教音乐巡礼 高雅飘逸清音长——太岳武当山道乐
中国道教音乐巡礼高雅飘逸清音长——太岳武当山道乐蒲亨强;蒲亨建
【期刊名称】《音乐爱好者》
【年(卷),期】1995(000)004
【摘要】武当山,古名“太和山”、“参岭”,位于湖北西北部大巴山脉东段分支,起自湖北、陕西两省边境,止于襄樊市南,隔汉江和大洪山遥遥相对。
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山势峻耸,有上下十八盘等险路及七十二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蒲亨强;蒲亨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9.2
【相关文献】
1.中国道教音乐巡礼清丽苍劲映句曲——茅山顶宫道乐 [J], 蒲亨强;蒲亨建;
2.中国道教音乐巡礼断云浮月钟声寒——川西青城山道乐 [J], 蒲亨强;蒲亨建;
3.中国道教音乐巡礼月间仙曲霓衣裳——武昌长春观道乐 [J], 蒲亨强;蒲亨建;王红;
4.中国道教音乐巡礼——结束感言 [J], 蒲亨强;
5.中国道教音乐巡礼(四) 步虚声散瑶台空——海上白云观道乐 [J], 蒲亨强;刘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寺庙100座(中)
音乐:云水禅心E-mail文化传播网上海白云观位于上海市老西门西林后路,为全真道庙宇,目前是上海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道教全真派传入上海地区大约是在元代。
34.沪上道人-上海白云观龙华寺,据传最初建于三国时代吴赤鸟十年,清时于寺内建大悲阁,藏有明万历间御锡藏经珍本。
为上海第一大寺,寺塔七级为上海唯一佛塔,已成为上海之一地理标志。
塔型与苏州之北塔相似,为纯南塔风。
相传此塔为三国吴西竺康僧精修祈请得五色舍利,吴主教命建塔表之,于黄巢之乱时被毁。
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九七七年)吴越忠懿王重建,年久剥蚀,其后历加修茸,又于民国十年(公元一九二一年)重修之。
35.弥勒道场-上海龙华寺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江宁路口,因创寺之始是为供奉玉佛,故名。
清光绪八年(1882),普陀山慧根和尚到印度朝礼佛迹,途经缅甸募得玉佛五尊,奉请回国,原想将玉佛运至普陀山,但到上海后因无起重说备而搭建茅蓬供奉。
后将二尊大玉佛留沪,光绪廿四年(1898)募款建寺于江湾车站附近,名玉佛寺。
辛亥革命时,寺被占用,玉佛移放在公园内。
1917年募得槟榔路(今安远路)基地十余亩,集资重建。
1918年动工,1928年落成,历时十年。
玉佛主要建筑有弥勒殿、大雄宝殿、玉佛楼、卧佛堂、观音堂、方丈室、南北配殿等。
36.都市僧迦-上海玉佛寺茅山道教历史悠久,「三宫五观」遍及前山后岭。
宋元时期,计有宫、观、庵、院二百五十七房,可见其鼎盛。
「三宫五观」分别为: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崇禧万寿宫、德佑观、仁佑观、玉晨观、白云观、干元观。
以上三宫属道教正一派,五芫为全真派,却不全门户分歧。
茅戈各宫观合并为茅山道院。
37.第一福地寻踪-茅山道院座落在安庆市内城东江滨。
相传该寺姞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重修,光宗御书"护国永昌禅寺"。
清顺治七年(1650)重建后改称"敕建迎江寺"。
此后多次扩建、修缮。
齐云山
齐云山的地理成因 齐云山丹霞地貌发育于中白垩小岩组k2x1红色砂砾岩层中, 该区地貌发育主要受景德镇-祁门断裂带、江湾-街口挤压破 裂带和开化-淳安褶断带三大断裂带控制。在白垩世该地区 经历了地块沉降,成为陆上的断陷湖盆,由此接受了巨厚的 白垩系红色层堆积。在新构造运动中,该地区经历了隆升过 程,巨厚的白垩系堆积物变成海拔为500—600m的山体。白 垩系红色砂砾岩在经历了垂直节理发育,风华破坏阶段以及 剥蚀搬运阶段后,同时受岩性本身砂岩与砾岩在组分和结构 上的影响,差异性风化剥蚀显著,因此形成了壮观的峰林、 崖、洞、方山、城堡以及天生桥景观。该去585m、400m和 150m处的三级裂点,大致反映了该去在新构造运动中的仙洞府 〖真仙洞府〗 崖壁下有许多洞 穴,供奉各路神仙塑像,依次是 八仙洞、圆通洞、罗汉洞、雨君 洞、文昌洞。以前修行的道士就 居在洞中。它是齐云山风景精粹 之一。八仙洞供奉的是道教的八 仙;而圆通洞供奉的却是佛教中 的南海观音;罗汉洞供奉着真武 帝君,两旁却又供奉着十八罗汉。 应当说这都是道士们富有想象力 的创作;雨君洞供奉龙王;文昌 洞供奉文曲星,文曲星主宰功名, 竟被道教“收编”上了道教神坛。 从齐云山真仙洞府中可以感受到 浓厚的儒、道、佛合璧的气息。 颇有特色。真仙洞府崖壁上有很 多摩崖石刻,其中最为醒目的是 崖壁上的“天开神秀”四个大字, 气势不凡,为真仙洞府的显著标 志。
齐云风光
齐云山齐云山独具特色的丹霞地貌使整座齐云山显得紫衣赭裳群山如海,丹崖耸 翠的景观相互映衬,美不胜收。齐云山自晋朝至今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墨客、显 官巨贾纷至沓来,李白、朱熹、朱升、唐寅、海瑞、戚继光、徐霞客、郁达夫等 人慕名登山,以一睹齐云神山秀水为人生一大快事,他们寄情于峰岩之上,或赋 诗题词,或树碑为记,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珍贵文化遗产。除了道教的宫、殿、院、 坛、阁等108处外,尚有摩崖石刻和碑刻537处,主要分布于真仙洞府、石桥岩 和紫霄崖一带。其中,紫霄崖下明代江南大才子唐寅所书的《紫霄宫玄帝碑铭》, 高二丈四,字迹工整,风格苍劲,气势雄伟,堪称古碑精品。是山中道教集中
安徽齐云山风景区导游词5篇合集
安徽齐云山风景区导游词5篇合集大家去过齐云山吗?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齐云山的导游词,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齐云山风景区导游词1女士、先生们,我们今天将要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走过的行程。
385年前,这位伟大的旅行者三年内两度踏上徽州这方土地,二攀黄山、两上齐云,这在他一生的旅行生涯中是绝无仅有的。
因为他一生重复去过的山只有齐云、黄山、天台、雁荡四座。
由此可以看出齐云山在他心中的地位和份量。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曾作过一首诗:“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黄白游”黄指黄山,白指白岳。
齐云山古称白岳,明嘉靖时,明世宗因年过三旬还未生龙子,便命龙虎山正一派第四十八代天师张彦在白岳为他建醮求子,建醮就是做道场,结果应验,嘉靖喜得龙子。
因为他看到白岳的最高峰如“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就开了金口,把白岳改成了齐云山。
朋友们,不知你们是否上过黄山?黄山自然风光奇绝,所以大旅行家徐霞客说:“游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这句话被后人演绎为“黄山归来不看岳”。
但是恰恰又是徐霞客感叹过后还要上齐云,而且是三年两上,他为什么样要自相矛盾呢?现在就让我告诉你们其中的玄机,让你们先听为快。
在我们古徽州有一说:齐云山与黄山一南一北、一赤一黑、一暖一冷、一阳一阴,齐云山在南、色赤、为暖、属阳;黄山在北、色黑、为冷、属阴,攀黄山,上齐云,滋阴补阳,阴阳平衡,所以去过黄山还得再上齐云,才可避免阴阳失调。
阴和阳相比,阳比较容易缺失,所以国人老是感叹阴盛阳衰,现在咱们上齐云,请大家自己把握是该补还是该壮?跟大家开个玩笑。
齐云山位于黄山市休宁县境内,距休宁县城15公里。
休宁县仅清朝一个朝代就出过12名状元,占清代状元总数112名的百分之十还多,单县列全国第一,是个名符其实的状元县。
齐云山景区面积为110平方公里,分为横江、月华街、楼上楼、南山、云岩湖五大景区。
是一个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于一身、丹霞地貌、道教文化、摩崖石刻,湖光山色于一体的山岳风景区,与黄山、九华山鼎足皖南,相映生辉。
齐云山道教音乐的起源
齐云山道教音乐的起源*导读:道教是中国的土宗教,距今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鬼神崇拜。
东汉时期,张陵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道教是中国的土宗教,距今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鬼神崇拜。
东汉时期,张陵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创立了道教。
魏晋时期开始,道教逐渐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两个较大的层次。
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隋唐时期道教发展十分迅速,涌现了许多道教学者,如孙思邈、成玄英、李荣、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李荃、张万福、施肩吾、杜光庭等,他们对道教的教理、教义和修炼方术等方面作了全面的发展。
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道藏《开元道藏》,这一时期,道教宫观不仅遍布全国,且规模日益宏大。
北宋历代帝王承袭唐朝道儒释兼容和对道教崇奉扶植政策,宋徽宗则把道教定为国教,并创立了道学制度;宋室南渡以后,形成了南宋与金、元南北对峙的局面。
当时道教内部宗派纷起,在金元之际,北方先后出现了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天师道等道派。
在元统一全国之后,天师道在北方得到迅速传播,全真道在南方有较大发展。
其他力量较为薄弱的各道派则逐渐与天师道或全真道相融合,符箓各派(如茅山宗、阁皂宗等)融入天师道(龙虎宗)之后,统称为正一道,从而形成正一和全真两大道派。
明朝建立以后,道教承宋元旧制,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派系,官方发给不同的度牒。
正一道的政治地位居道教各派之首。
因为明太祖认为禅宗与全真道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习,无助于伦理教化,所以重视正一而贬抑全真。
因此全真道在明代政治地位下降,教团发展受限制,远远不如金元时期。
明代著名的道士有《太和文集》的著者邵元节、著名神怪小说《封神演义》的原作者陆西星等。
其中最为有名的道士是张三丰。
其人生卒年代不详,曾在湖北武当山(一名太和山)修道,后离武当山隐居。
武当道教音乐
天仙。曲调与曲词和谐统一,各种 曲式贯
通搭 配 .组成 了整 个法 事 活 动 。道 乐 中 的
乐器 几 乎 包括 了 汉 民族 乐 器的 全部 ,用 的
较 多的 是钟Biblioteka 、鼓 、磐 、钹 、铛 、木 鱼等 打 击 乐 ,笙 、管 、笛 、箫 等 吹 管 乐 ;古 琴 、 二胡 、板 胡 、阮等 弹 拨 乐 。 武 当道 乐 曲 目十 分 丰 富 .各 种 曲名 丰 富多采 。现保 存 有一 百 多 首 曲 目,收 录 于 《 中国 武 当山道 教 音 乐 》一 书 中 。
盛 时期 之 一 。 道 乐 由声 乐 和器 乐两部 分 组 成 ,表演 形 式 多 种 多 样 , 包括 独 唱 、齐 唱 、独 奏 、 合 奏 、伴 奏 等 形式 。声 乐是 道 教法 事 音 乐
的 主要 部分 .分颂 、赞 、步 虚 、偈 、吟咏
等 格 式 。颂 、 、步虚 、 是 单 独 的 曲式 , 赞 偈
武当山九宫之首
●
●
●
‘ ●
●
●
●
●
●
●
●
●
●
●
●
●
●
武 当道 教 音乐
武 当道 教 音 乐 是 中 国 道 教 音 乐文 化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简称 武 当道 乐 ,是 道教
进 行斋 醮仪 式 时 ,为 神 仙祝 诞 、祈 求 上 天 赐 福 、降妖 驱 魔 ,以及 超 度 亡灵 等 诸 法事
活动 中使 用 的 音 乐 。道 教 音 乐是 道 教仪 式
中不 可 缺少 的 内容 ,它具 有 烘托 、渲 染宗 教 气氛 ,增 强信 仰 者对 神 仙 世界 的 向往 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云山道场音乐
简介:休宁县齐云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道场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里,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超度亡灵等举行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是道教科仪里不可缺少的。
齐云山的正一派道场音乐作为齐云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道教各类大小斋醮科仪活动相辅相成,同系一脉。
齐云山道场音乐,来自民间,经历代道士加工、提炼、完善,形成自成一体的宗教音乐,以民间传统记谱法“工尺谱”(工、尺、上、乙、凡、五、六)进行演奏,韵律优美,缥缈飞扬。
主要由经韵音乐和曲牌音乐两部分组成。
经韵名目繁多,主要有为亡父母灵魂祈求升天的《超七科》、为儿女祈求易长易成度过难关的《过关科》、为求避免水火两灾难愿为善积德的《炼度科》、广度水陆各路一切幽灵的《水陆科》等25种。
曲牌音乐有《步虚韵》、《主云飞》、《送饭》、《送赦》、《真香初炷》、《大开门》等,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对其的运用却十分频繁。
演奏的乐器有鼓、大锣、磬、木鱼、二胡、琵琶、箫、笛、唢呐等。
齐云山道场音乐以其强烈而又独特的宗教信仰色彩,彰显出我国正一道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的魅力。
2008年,齐云山道场音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赏析:齐云山道场音乐的曲式结构比较丰富多样,有短小的单乐段,也有较大较为复杂的单二、单三甚至多乐段,还有用不同曲牌联结的套曲。
所用旋律都是五声调式为主,旋律比较平稳,音域较窄,大多没有什么起伏。
齐云山道教音乐的声乐“阳韵”一般在殿堂内部唱诵,其对象主要是
修道教徒及天灵地祇和各界神明,形态有吟诵、念唱、咏唱等。
例如《步虚韵》首先是简单的鼓点,笛子在高音上由羽音滑到徵,随后是人声围绕角音清唱,归韵到宫,之后紧接着是所有乐器以及人声,旋律大都围绕宫、商、角这三个音,用锣,鼓等打击乐规范节奏,吹管乐器拨弦乐器为伴奏,中间穿插单唱和齐唱,特别是有一部分,先由一人唱,然后众人相和,就好像一问一答,有一呼百应一样。
整首曲子歌词并不多,念词用的语言是徽州方言,在旋律的带领下拖韵,波音夹杂其中,听起来似言似唱,清新典雅,庄严肃穆,让人仿佛进入一种飘飘欲仙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