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 依托优势 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农民增收

发展现代农业 依托优势 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农民增收
发展现代农业 依托优势 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农民增收

发展现代农业依托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农

民增收

【摘要】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就是生产发展,当前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依托于土地,如何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大举措。本文通过充分的调研,提出了要大力发展高效益的棚室生产;加快发展食用菌生产;突出发展绿、特色生产、无公害蔬菜生产;适当发展窖贮,返季节供应,增加农民收入;适当发展窖贮,返季节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着重发展观光农业;努力发展特色养殖,做好“笨”字头文章、加快培训农民经济人队伍和全力推进农民组织化程度,从而全面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关键词】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农民增收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发展好现代农业就必须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从而全面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伊春市的农业规模较小,但幅员较大,全市从南到北积温和无霜期差别较大,因而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千差万别,所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突出特色,全面促进农民增收。

冷水溪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冷水溪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生产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首要任务。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乡始终把质量和效益放在农业发展的首位,广泛开展市场调研,大力普及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不断加大我乡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极大的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第一章概况 冷水溪乡总面积142.6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3万人。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0.7亿元,财政收入178万元。全乡生产总值2.5亿元,粮食作物播面1746公顷,水稻、玉米规X化栽培达90%以上,总产9721吨,较2009年9320吨增产4.3%,产值3754万元,同比增长5 %,其中夏收作物产量2226吨,秋收作物产量7495吨。油菜播面150公顷,产量177吨。完成肉类产量1252吨,畜牧业产值2540万元,较2009年2352万元增长7.99%元,其中大牲畜存栏4262头,出栏890头,;生猪存栏11080头,出栏10800头,能繁母猪存栏368头;山羊存栏2705只,出栏2724只;家禽存笼37300羽,出笼79900羽,禽蛋产量168吨;渔业产量76吨,产值80万元。境内资源丰富,现建有四家大鲵驯养繁殖场,有“中华大鲵之乡”之称。我乡党委、政府立足实际,以“走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特色经济”的农村经济工作新思路,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全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积极招商引资,引导、扶持、发展已经

成形的地方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并逐步把这些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努力实现品牌战略。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切实抓好优质中药材、烤烟、生姜、畜牧、果业、水产五大产业,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并通过各种会议把这一思想贯穿于全乡各项工作之中。 第二章必要性分析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新时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内容和应采取的重大举措,也是党和政府当前所极为关注、推进的一项重大农村经济工作。 加快产业调整步伐是对乡情和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是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需求的前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产业化、产业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农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农业仍停留在以量取胜的发展阶段,农业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在于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标准化农业,不仅要求农产品品种、生产技术、生产管理标准化,而且要求农产品加工技术、市场运作、经营方式标准化。现代农业是生态农业,不仅注重经济社会效益,也要注重生态环境效益,降低资源消耗量,提高生态贡献率,最终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乡是个农业大乡,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实现农产品向特色商品的转化的目标,实现农业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突出农产品的地域特点,以优势特色农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占领农产品市场。以高效化提升产业水平,以生态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摘要: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目前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农产品不适应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认识、现存问题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几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hina's agriculture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s faced with many new contradictions and new problems, which highlights one of the problems is that the marke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not suited to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How to solve these new contradictions and new problems, is placed in front of us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is article from the knowledg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several aspects, were discussed. 关键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Keywords: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正文: 我国农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之所以说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是因为:从农业生产来看,我国农业已由资源约束为主转变为市场约束为主。从追求目标来看,农业发展由以追求产量为主转变为以追求效益为主。从发展动力来看,农业发展由体制推动为主转变为技术推动为主。从政府作用的形式来看,农业发展已由过去的行政领导为主转变为政策引导为主。从销售市场来看,沿海省份已呈现由过去的国内市场为主,逐步转变为国际市场为主的趋势。这一系列的改变,使得我国农业发展必须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 所谓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中各产业的构成比例。它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生产结构,主要表现为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如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二是产品结构,主要表现为同一生产部门中不同产品之间的结构,如种植业中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等作物之间的比例;三是品种结构,主要表现为某一产品中不同品种之间的比例,如小麦当中的硬质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比例,大豆当中转基因品种

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常政发[2009]144号附件 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2009-2015) 常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十月

一、序言 《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自2004年颁布实施以来,对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规划引导作用,在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和规模化、组织化生产、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挑战;全国总体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常州农业要适应新形势,率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快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确保城市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拓展对城市的多元服务功能。要紧紧抓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机遇,乘势而上,科学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奋力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修订《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调整农业的功能、战略重心和发展目标,明确政策和财政扶持重点,更为科学、合理地引导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基础、机遇和挑战 1.主要成就和发展基础 自2004年规划实施以来,全市农业保持着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加快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125.7亿元和68.3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39%和36%。水稻单产连续6年居全省第一,花卉苗木、时鲜水果、茶叶、水产品、特色畜

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及重点和重大项目建议

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及重点和重大项目 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外向型农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粮食、畜牧、水产、蔬菜、食用菌等传统产业。 一、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科研优势,农业科技支撑十分关键。 农业科研是农业发展的源泉,缺少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及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力度,着力加强科技创新,进一步扩充种质资源,不断选育出高产优质的玉米新品种,以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信息引导,

建立信息网络,及时整理和发布农产品供求状况和价格涨跌信息,介绍新技术、新品种,保证广大农民群众生产活动始终沿着市场需求这条主线运行,通过对市场的准确掌握,达到设施农业效益最**。 三、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树立“科技兴农”的理念,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农民建立长期联系,实现农民、专家“面对面”,农民有地方科技咨询,专家有指导服务对象,从而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抓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培训,重视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管理者对新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使他们尽快掌握农业科技管理技术,真正成为农业方面的技术人才、行家、甚至专家。 四、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农业,以项目建设带动培植区域性现代农业增长极,逐步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我市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优势特色高效农业和产业化经营,加快种养结合和多模式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全市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粮食作物研究室中长期及近5年发展规划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整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整调研报告正式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整调研报告正 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根据镇人大主席团XX年工作要点和主席团会议的安排XX年6月1日早,在镇人大主席敖菲同志的带领下,对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辣椒生产 XX年全镇共种植辣椒XX0亩,品种主要以“长虹”、“足法”、“甜杂一号”等品种为主。辣椒育苗在3月20日结束,大田移栽在5月30日结束。 2、万寿菊生产

**镇在XX年共种植万寿菊9000余亩。技术人员在各村委会负责好技术指导,按规格移栽,已结束。 3、南瓜生产 古城村委会根据自身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等有利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XX年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寻找新的突破口,找准市场,由村委会租地200亩,发展南瓜新型产业。5月20日移栽结束。 4、浅水藕生产 浅水藕生产XX年的生产分别在淑足、海晏2个村委会,种植面积为200亩,3月25日种植结束。 5、水稻抛摆秧生产 XX年分别在大堵、长桥、大同、捏龙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作者:宜都市农业局王本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来稿) 一、什么是现代农业? 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二、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取得的成效 (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今年计划新发展多经面积2万亩,其中:柑桔1.1万亩,茶叶8000亩,桑园1000亩。截至10月中旬,各乡镇处已收柑桔苗木定金83.69万元,预计发展面积44221亩,已定植35400亩;已收茶苗(或茶

籽)定金104.12万元,预计发展面积9963亩;已收桑苗定金22.85万元,预计发展面积1962亩。到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可实现人平拥有1亩经济林的发展目标;种植业和水产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明显加快;农村从事二、三产业人员不断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二)科技入户显见成效。通过办《宜都农业》报、农业“科技110”热线、农业科技短信、科技宣传车、技术培训和精品园示范等形式,扎实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积极创建、培育科技示范户,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市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到田率达到了80%以上。 1、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扎实。组织市、乡两级农技干部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82场(次),累计培训农民18.3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3.4万份。编印发行《宜都农业》22期、8.8万份;编发《农民读本》8万册,发送农业科技短信息140万条(次)。推广玉米、水稻等各类良种18万公斤,合格率95%以上;引进推广农作物良种25个,选推高效种养模式17类。开展品比、肥效试验共计50项;创办油菜“一菜两用”基地100亩、“无盘抛秧”核心基地500亩,全市“无盘抛秧”面积达到了2000亩,推广面积居宜昌市首位;举办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阳光工程在行动”两个电视专题栏目。市水产局组织水产技术培训58场(次),培训60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400份,先后邀请13名专家教授深入库区指导网箱养殖。今春库区鮰鱼遭遇暴发性鱼病危害,由于防治及时,措施得力,成活率仍然达到70%以上。 2、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今年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 4项,引导农民新购置农田耕整机械、水稻插秧机械、粮油牧草收割机械、茶叶修剪采摘机械、新型植保机械500台(套),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5.01万千瓦。今年完成机械耕整10万亩,机械收割5万亩,机械插秧3.09万亩,机械植保30万亩,机械化修剪茶叶 1.5万亩。池塘机械化清淤、水产养殖等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市农机局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主持词_1

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主持词 同志们: 这次贯彻落实市委工作会议精神暨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认真传达贯彻近期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等有关精神,专题研究部署明年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县上领导和相关部门深入乡村,实地调研,现场规划,研究提出了明年农业结构调整的规划方案、目标任务和产业布局。特别是今天上午召开的座谈研讨会上,6个部门和3个乡镇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调整优化结构布局,加快我县西北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前瞻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建议意见,达到了统一思想认识、突出发展重点、明确目标任务的预期目的,对于加快西北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全县经济均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下午的会议主要有两项议程。 首先,请县委副书记张自杰传达市委工作会议和市委、市政府近期召开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经验交流暨表彰会议等五个会议的主要精神。 第二项:请陈县长安排部署明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刚才,张书记传达了市委工作会等五个会议的主要精神,陈县长就明年产业结构调整做了重要讲话,县政府还要印发XX年全县和西北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两个规划,请大家按照陈县长的讲话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必须准确把握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近年来,全县各级始终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助农增收、富民强县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坚持不懈地推进“5318”产业开发工程,走出了规模扩张、管理增效、龙头带动、品牌推介、一体发展的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路子,特别是果品产业实现了从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到出口创汇的三步跨越,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打响了静宁绿色果业的品牌,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亮点,为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回顾总结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第一,加快静宁发展的基础在农业,农业的出路在产业,产业的优势在果业,只有牢固树立产业富民的思路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第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是前提,群众是主体,引导是

2021年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县政协农业委员会根据工作安排, 于XX年3月中旬至下旬, 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专题调查,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经济结构日趋合理。XX年, 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6.87亿元, 比1997年的4.72亿元增长45.55, 平均每年递增7.6。 其中, 农业产值38217万元, 林业产值518万元, 畜牧业产值24790万元, 渔业产值4086万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了37.6、12、53、55.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189元上升到XX年的2875元, 上升了31.34。农村经济结构中, 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持续下降, 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加。其比例由1997年的0.8:0.2变化为XX年的0.6:0.4。全县粮食、经作、畜牧、渔业四项产值的比例由1997年的33:25.9:35:5.6调整到XX年的16.89:41.34:36.1:5.97。经济作物产值比值上升了15.44个百分点, 粮食产值比重下降了16.11个百分点,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四大主导产业成效显著。XX年, 全县农业土地使用面积49.3万亩(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42万亩), 用于粮食生产的面积27.9万亩, 占57, 用于多经及生态农业的面积21.4万亩, 占43。粮食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转变发展 方式,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期。为明确“十三五”农业发展的目 标任务和方向重点,进一步夯实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根据 **市“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求,对接上级主管部门规划,制定《**市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现实背景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旅游兴市、城市发展、产业支撑总体工作布局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一核一极三区三基地”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态 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我市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建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药材、生姜产业两个“**第一市”建设,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 园区,强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产,奋力推进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发展,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成功 争创**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万吨,油料总产万吨,种植中药材万亩,生姜万亩,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场镇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发展“一 村一品”特色水果万亩;初步形成东北部低山区中药材、生姜基地, 东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优质粮油基地,中部浅丘区商品蔬菜和特色 水果基地三大板块;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 证种植业基地面积万亩。 ——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家,其中省级重点家、**市级家,产值过亿元的家,农民专合社家,家庭农场拥有各类农业产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及对策和建议 2014年以来,水城县立足“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四个最大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了产业布局日趋合理、比重日趋协调的农业生产新格局。预计到2016年初,全县“核桃、猕猴桃、茶叶、蔬菜、刺梨、中药材、红豆杉、特色经果、烤烟”等八大经济作物将突破76万亩,全县粮经比将从40:60调整到20:80。 一、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水城县辖30个乡(镇、街道),境内喀斯特地貌突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种植以玉米、土豆、水稻为主,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按照人均年收入3028元的国家新扶贫标准,水城县至今仍有22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25.58%。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 (一)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或一乡一特”要求,对具备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基础条件的地区,现行发展了一批规模适度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形成了猕猴桃、刺

梨、核桃、茶业、特色经果、蔬菜、红豆杉、烤烟等8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在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目前,正形成加工、冷链、物流、研发、旅游、电子商务等基础功能齐全、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的综合性高效发展平台,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接二连三”。 (二)全面推进“三变”工作。如何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让农村封闭式经济向开放型经济提升。 三、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集约化水平偏低。当前,制约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弱、相关政策短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科技成果推广难等方面。具体表示如下: 受传统农业思维定势的影响,部分地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小打小闹”的特色农业推进模式比较突出,基地零碎分散而不集中,管理粗放而不精细,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升。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优。经过多年来的结构调整,尽管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以往的结构调整,还只是一种适应性调整,

(完整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第一讲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农业发展的阶段分析 一、原始农业阶段 1、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生 动机:环境变化引起新的食物来源的需要 产生:驯化野生动植物 标志:“神农氏”的出现(约6000年前) 过程: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 2、原始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刀、石斧之类,这些都是用来砍伐树木。 3、原始动物的驯养 (1)由于狩猎的需要,最先驯养的动物可能是狗。(2)到四、五千年前,家畜饲养进一步发展,狗、猪、牛、羊的数量增加。(3)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和鸡在成了饲养的家畜、家禽,后世所称的“六畜”此时都已被人们驯养了。(4)种植业和养殖业开始发展。 二、传统农业阶段 (1)产生:奴隶制后期至蒸汽机发明之前时期。 (2)内涵:在生产过程中以精耕细作、农牧结合、利用自然环

境条件进行生产经营;不使用合成农用化学物资,充分利用有机肥进行地力培肥,保持土壤良好的结构性和耕性,延长土壤的使用寿命;采用农业和人工措施,如多种种植、增加天敌、人工捕捉、合理倒茬和换茬、筛选和种植抗病品种等措施,进行病虫草害防治,逐步地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农业耕作体系。 (3)特点: 1、铁制农具和畜力的广泛使用。 2、畜牧业出现以放牧或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 3、经济形式以自给自足、生产规模小的自然经济为主体。 三、石油农业发展阶段 “石油农业”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这一模式之所以被称为“石油农业”,是因为它大量地使用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 特点:追求产量,不计成本和环境破坏。 后果: 1、破坏土壤,加速水土流失。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由土壤流失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 2、化肥农药造成环境污染。美国31个州存在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农村钦用水中63%被农药污染。 3、单一作物种植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单一作物种植造成了农业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减退,病虫害加重。

实施方案: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要求,根据××县××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安排部署会议精神及县下 达的农业综合考核目标任务,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思路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扶贫”这一目标任务,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动力,推动乡乡镇镇有农业园区、村村社社有经营主体、家家户户有增收门路,着力部署××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发展茶叶、辣椒、烤烟、有机高粱、经果林、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革命性重大突破,推动区域发展,实现精准脱贫。 二、工作目标 实现新增辣椒2000亩,完成烤烟种植1400亩、有机高粱种植10000亩、茶叶种植3500亩,确保调减玉米3400亩,实现镇内主要公路沿线、其他区域茶叶、蔬菜、有机高粱等产业全覆盖,强力推动农业规模化、特色化、商品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三、规划布局 (一)调减玉米规划 1、主要公路干线

在镇内主公路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调减玉米1400亩,重点发展茶叶、有机高粱。 2、其他区域 调减玉米2000亩,重点发展有机高粱、茶叶、烤烟、辣椒。 (二)辣椒种植规划 辣椒种植以××村、××村、××村、××村、××村、××村、××村7个村为主要种植区域,发展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种植大户及农户种植。 四、工作重点 (一)优势特色产业 1、蔬菜(辣椒)产业。在扎实抓好冷链物流和产销衔接的基础上,采用供应辣椒种的模式及农户自行采购种子两种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及农户种植辣椒2000亩。 2、经果林产业。新增以猕猴桃、清脆李为主的经果林基地,猕猴桃产业重点以××村为主。 3、食用菌产业。充分利用恒大援助建设的扶贫大棚,引进龙头企业建设食用菌精深加工厂和菌棒(袋)生产厂,采用龙头企业统一提供菌棒(袋)、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保护价回收、统一品牌销售,由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种植。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现有香菇大棚种植规模。 4、中药材产业。新增种植中药材1000亩,重点发展以太子参为主的中药材产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前言 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 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特别是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农业和农产品面临严峻市场冲击,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总结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律牲,坚 持和遵循科学严谨的态度,系统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的科学、合理优化,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乡地处**县中北部,属浅山丘陵区,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长 年以来,农业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红薯、黄豆、高粱等为主,农民收入没有保障,难以提高。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 些特色产业正在逐渐形成、壮大。该调查对**乡进行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的教训、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乡今后的调整提出了建议,对其它地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内容摘要 一、**乡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乡地处**县中北部,属浅山丘陵区,是典型的“望天收”的山岗地,农业自然条件恶劣,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成为困扰**乡农业发展的一个难

题。 二、**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近年来,**乡紧抓机遇,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抓住了乡域特色,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些特色产业逐渐形成、壮大。 一是建成立体种养园区; 二是建成食用菌基地; 三是建成红薯生产加工基地; 四是建成养殖小区; 五是建成大枣基地。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明显,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以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原因 一是担心赔本吃亏,不敢调整。改革开放以后,**乡大部农民仅仅是解决了吃饭问题,停留在“吃饭种田,种田吃饭”的低层次水平,在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情况下,农民不肯去冒险,认为种“老六样”“老两茬”保险,宁可亏本挣吃喝。还有的农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抱有太高的期望值,急于求成,认为农业产业结构一调就灵,一调就富,结果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同时,一部分乡镇干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怕担风险,怕负责任,一定程度

XX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XX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期。为明确“十三五”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向重点,进一步夯实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根据**市“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求,对接上级主管部门规划,制定《**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现实背景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旅游兴市、城市发展、产业支撑总体工作布局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一核一极三区三基地”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我市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建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药材、生姜产业两个“**第一市”建设,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强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产,奋力推进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发展,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成功争创**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万吨,油料总产万吨,种植中药材万亩,生姜万亩,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场镇商品蔬菜基地万

亩,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水果万亩;初步形成东北部低山区中药材、生姜基地,东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优质粮油基地,中部浅丘区商品蔬菜和特色水果基地三大板块;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种植业基地面积万亩。 ——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家,其中省级重点家、**市级家,产值过亿元的家,农民专合社家,家庭农场拥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个,带动农户万户,联结基地万亩;农产品初加工以上,精深加工以上。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有序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到2015年底,土地流转面积达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进一步完善合作经营机制,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12年底,全市经工商注册的专业合作社达311家,注册资本12.2亿元,合作社入社农户和带动农户占总家庭承包经营农户的61.8%,成为组织生产和联系市场的重要纽带。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到2015年底,全市培育10—100亩以上规模种植大户11560户,其中种植100亩以上大户达到586户,种植面积9.1万亩。

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及举措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及举措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及重要举措研究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一是现代农业理念深入人心。中央连续5年以1号文件部署“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加快建立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优势,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农业农村领域出现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二是支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的惠农政策,提前免除“农业税”,将公共财政向农业农村延展、扶农资金向优势产业倾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激励、调控、支持和促进政策体系,始终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直辖以来,市级财政对“三农”投入年均增长24.3%,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三是农业发展方式积极转变。现代生产要素加速引进,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45%,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14%。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建成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1315万亩,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7家,主要农产品商品率达60%,粮油优质率达50.8%。外向型农业快速发展,与全国和世界农业关联度显著提高。四是现代农业基础初步奠定。过去5年,农村经济总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2%、6.9%,2007年分别达1391 亿元、3509元。农业增加值303.1亿元,农林牧渔业结构调整为 53.6,4.8,38.1,3.5,粮经结构调整为72.9,27.1,从事一、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比调整为59,15,26,粮食、肉类、蔬菜产量分别为1088万吨、159.3万吨、855.3万吨,人均占有量增加到343公斤、50.2公斤、270公斤,其他农,畜、水,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建成中型水库17座,开县鲤鱼塘水库和“泽渝”一期15座中型水库建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同名35299)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同名35299)

新店乡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工作情况的 报告 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组: 根据丘政办发〔2008〕11号《丘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丘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新店乡高度重视,组织了农、牧、林、水等相关单位和人员,对全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结合实际,对今后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作了认真的定位和思考。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情况 近年来,按照中央“三农”政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工作要求,新店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放在农村工作的首位,协同全乡所有力量,结合新店实际,以畜牧养殖业、种植业为工作重点,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及畜牧养殖贴息贷款的发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等相关的优惠政策为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最终确定畜牧、林业两项产业为全乡的支柱产业,农业种植业为基础性产业,冬季农业(冬早蔬菜)、烤烟、甘蔗、辣椒、西瓜为开发性产业。目前,畜牧、林业、农业各项工作重点和布局已成雏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进一步凸现。具体布局情况是:畜牧以新店、大路边、

冲头3个村民委为主;林业以小平地、冲头、蚌厂3个村民委为主;冬季农业以小江口、蚌厂2个村民委低热河谷地区一带为主;烤烟以新店、大路边2个村民委及冲头村民委的部分村寨为主。各项工作重点是:畜牧以养殖山羊、生猪为主;林业以红豆杉为主,辅之以花椒、膏桐、核桃等品种。截止2007年,共有生猪存栏14037头,山羊存栏27209只,大牲畜存栏10908头,家禽存栏37830只,肉牛出栏1552头,家禽出栏38557只。实现粮食总产量796.3吨,粮经比例从2006年7.2:2.8调整为6.9:3.1。 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发展思路:紧紧围绕林业、畜牧两大优势产业,全力实施现有资源(水能、矿产、旅游)优势开发,狠抓基础设施、烤烟、集镇开发、扶贫四个工作重点,实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努力构建和谐新店。简称为“2142”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目标任务:到2012年,争取实现下列目标。冬季农业开发2500亩(主要以冬早玉米为主,1000亩)。甘蔗3590亩。林业以红豆杉、核桃、花椒、膏桐为主,红豆杉种植2万亩;核桃5万亩;花椒3000亩;膏桐14万亩。烤烟2500亩。人均出栏一头猪,户均出栏一头牛。粮经比例达到6:4。解决所有村寨的人畜饮水困难。 采取的主要措施: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及对策和建议 2014年以来,水城县立足“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四个最大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了产业布局日趋合理、比重日趋协调的农业生产新格局。预计到2016年初,全县“核桃、猕猴桃、茶叶、蔬菜、刺梨、中药材、红豆杉、特色经果、烤烟”等八大经济作物将突破76万亩,全县粮经比将从40:60调整到20:80。 一、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水城县辖30个乡(镇、街道),境内喀斯特地貌突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种植以玉米、土豆、水稻为主,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按照人均年收入3028元的国家新扶贫标准,水城县至今仍有22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25.58%。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 (一)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或一乡一特”要求,对具备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基础条件的地区,现行发展了一批规模适度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形成了

猕猴桃、刺梨、核桃、茶业、特色经果、蔬菜、红豆杉、烤烟等8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在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目前,正形成加工、冷链、物流、研发、旅游、电子商务等基础功能齐全、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的综合性高效发展平台,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接二连三”。 (二)全面推进“三变”工作。如何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让农村封闭式经济向开放型经济提升。 三、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集约化水平偏低。当前,制约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弱、相关政策短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科技成果推广难等方面。具体表示如下: 受传统农业思维定势的影响,部分地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小打小闹”的特色农业推进模式比较突出,基地零碎分散而不集中,管理粗放而不精细,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升。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优。经过多年来的结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什么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农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地追求“粮经比例”指标,而是要把确保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文章要做在优质高效农业上。实践证明,结构调整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它必须随着市场变化不断进行。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什么?

赵亚夫

过去我们谈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眼点一般都放在减少粮食作物面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上,即所谓“粮经比”,把它作为考核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绩的主要指标。我觉得,应该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按照全面实现小康的要求来衡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能仅仅是少种多少粮食,多种多少经济作物就行了;不能仅仅是每亩地的年收入比原来种粮收入有提高,农民收入有一些增加就行了。

务农人的收入要达到从事二三产业人们的收入水平

全面实现小康的具体指标有许多条,说法也很多,我觉得就农业、农村、农民来讲,最重要也最容易理解的一条应该是:全面实现小康,应该是务农的人们收入水平能接近或达到同地域从事二、三产业人们的平均水平;率先实现现代化,应该是务农的人们收入水平能达到或超过同地域从事二、三产业人们的平均水平。如果一个全面实现小康的社会,一个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地区,农业很低效,务农人的生活与城里人有着较大的差距,成了“上等人”从事二、三产业,“下等人”从事农业;或者在所谓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地区,当地人从事二、三产业,穷地方来的人从事农业,其后果必然是没有人愿意搞农业;农业上不去,也就是农业的萎缩。这样的社会不能算是全面实现小康的社会,更不能算是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地区。

全面实现小康的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一定要有一个与整体现代化的社会协调发展的高效农业,高效的现代农业成为整体实现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位从英国考察回来的专家讲,英国农民平均收入已经超过全体国民平均水平,是全体国民平均水平的1.5倍。按全面实现小康,率先实现现代化要求来衡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出来的农业产业,必定要是高效的农业产业。所谓高效,就是要高到农民的收入能赶上同地域从事二、三产业人们的平均水平。这才是我们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

两种类型的高效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能不能调出高效农业?这是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回答是肯定的。比如江苏省句容市大棚栽培的草莓,已连续多年亩收入在万元左右,夫妻二人种3亩大棚草莓,年纯收入2-3万元的已不是少数,甚至有的大户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种大平棚优质葡萄,种优质桃的大户,年纯收入2-3万元的也不少,也有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的。另外,即使是种植亩收益较低,每季只有千元左右的蔬菜花卉种子,如果有较大规模(10亩以上),也能年纯收入2-3万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