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论文——以西安为例

合集下载

城市更新和历史名城文化保护结业论文

城市更新和历史名城文化保护结业论文

城市更新和历史名城文化保护结业论文试评西安西大街沿街城市设计西安:有古城墙没有古城的“古城”西安城是一座奇怪的城,号称中的十三朝古城。

但很多人来了西安之后恐怕都是要失望的,因为在城市中你几乎找不到古城的痕迹,除了城墙和钟楼、鼓楼这几个散点外,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让这座城市和其它城市没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会说西安的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棋盘式布局。

的确,这个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但是棋盘式路网和古城的感觉是完全不能画等号的。

很多大型的居住区、校区、工业区都是棋盘式布局,如果不再建筑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区别,这种总平面上的说法很难让人信服,大多只是给人留下一个城市印象,很难和古城联系在一起。

而且很多人,如果没有仔细研究地图或者别人告知不说,他们自己走在路上是不会自觉感受到西安横平竖直的道路的。

总之,棋盘式路网作为一种手法,也不是古代特有的。

首先西安太大,大到已经成为一个区域,而不是通常意义的城市。

这种向特大城市发展的趋势是西安发展中的一个必然的过程,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西安事变、骊山、华清宫、兵马俑这些和西安市区相距遥远的景点,给中外游客造成了第一影响的误解。

其次,出了火车站看到城墙的那种冲突会逐渐被城市里面各色各式建筑冲淡,越深入了解西安往往越发失误。

在我看到90年代大雁塔的老照片之后,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居然是今天的大雁塔广场的前身。

这里不得不提到曲江模式在此处的成功。

最后,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西安在值得我们骄傲的同时也有很多让我们惋惜和遗憾甚至是愤怒的事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可能还要简单地从历史上梳理:唐朝安史之乱、黄巢之乱让长安城遭受了空前的浩劫,被彻底破坏。

长安从此失去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下降为一般性的地方都会。

明西安府城是明王朝在唐末韩建所筑新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于洪武七年重修西安城墙,以加强军事防御能力,形成了今天西安老城的格局。

清代西安府城的总体规模仍和明代一样,以钟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成辐射状通向四门。

近代以来西安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历程研究

近代以来西安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历程研究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在近代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些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挑战。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全球性关注的问题。
研究西安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历程,对于保护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THANKS
感谢观看
限制
由于历史文献资料有限,且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研究范围和限制
02
西安城市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西安的自然地理环境
位于中国西北地区,黄河流域中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西安的历史地位
西安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文物周边环境恶化
02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物周边环境逐渐恶化,如违章建筑、交通拥堵等。
缺乏专业人才和资金
03
文物保护需要专业知识和资金投入,但目前西安在这方面存在较大缺口。
历史文化街区逐渐消失
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历史文化街区逐渐消失或被破坏。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
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时,需要合理开发利用,以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举办有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国际会议和论坛,吸引全球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和研究西安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问题。
举办国际会议和论坛
通过文化交流、艺术展览等形式,加强与世界各地城市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古都建筑对其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以西安为例

古都建筑对其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以西安为例

古都建筑对其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以古都西安为例城市是人类历史的承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资源。

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从城市发展的高度进行考虑,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有利于城市整体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建筑是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很重要的内容。

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被保护的建筑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和由于各种原因而需要保护的其他建筑物两大类。

保护这些历史建筑遗产的建筑意义在于,它们对构成和表现城市某方面的特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古都西安为例。

从了解古都西安的几处历史性地标建筑开始,进而了解现代西安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受到此类古建筑的影响而采取的一些积极措施,如大明宫遗址保护、西大街建设、皇城保护计划等等。

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到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每一个具有古老文化遗产的城市或者地区,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并由此为自身的发展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又结合现代的理念,持续不断地发展。

西安城市发展的定位是将自己打造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并成为西安人的精神象征等等。

以下分几个层次,阐述古都西安在保护其古建的情况下,进行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做法。

一、古都西安的几处地标性建筑1.大雁塔历史地位: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位于西安市区南郊,为唐代长安城内保留至今的重要建筑之一,也是今天西安市的标志。

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

塔的特征: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3年(公元625年),塔高64米,底边各长25米,为7层现状之塔。

塔身结构为砖砌单层塔壁,塔内各层架木楼板,设木楼梯直通顶层。

塔外壁砖砌立柱,表现开间数目。

各层挑檐用砖砌作叠涩牙子。

塔顶为宝瓶葫芦。

大雁塔造型雄伟稳健,风格朴实。

▲大雁塔近景▲大雁塔远景▲大雁塔底层门楣石刻2.小雁塔历史地位:小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门外的荐福寺内,属于保护比较好的著名唐代佛塔,是唐朝都城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建筑之一。

文化自信视角下历史城区保护利用研究——以西安为例

文化自信视角下历史城区保护利用研究——以西安为例

1012024.02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

历史城区作为见证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对文化自信的解读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认真剖析和扬弃上,更体现在城市整体保护、城市精神塑造、城市文化复兴等各个方面。

文化自信渐失导致历史文化名城存在保护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两个问题:一是对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或错位开发,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单一,过度保护造成活力流失、城市空间品质下降;二是拆真建假,对历史遗址的盲目过度旅游开发,出现大批假古董。

历史文化及其相关信息呈现破碎化和零散状态[1],文化认知度低,未充分体现文化自信。

历史城区不仅是名城格局、风貌集中保护区域,还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担负着遗产保护传承、风貌特色延续、空间品质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等多重责任[2]。

张松[3]认为,对历史城区进行“大拆大建”等过度开发的做法,不仅导致城市环境容量急速扩张,城市的宜居性和包容性也越来越差,而且还破坏了城市的历史环境、地区文脉和场所精神。

阳建强[4]认为,需要从更广的多维视角和尺度去认知历史城区,逐步从“风貌特征保护导向”向“价值内延续和功能品质提升导向”转变。

可以看出,必须基于对历史城区的综合价值与作用的认知,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将两者结合好。

2 文化自信与历史城区保护利用的关系2.1 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及其传摘要 历史城区是城市和区域文化的核心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价值,同时具有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

保护历史城区必须以文化自信为导向,保护其外在物质形态。

文章重点探讨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如何保护利用历史城区,从三个视角辨析文化自信与历史城区保护利用的关系。

文章以西安历史城区为例,提出五方面的保护利用策略,从而彰显历史城区的价值,焕发城区活力,树立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坚定文化自信。

古都西安的保护与更新

古都西安的保护与更新


环境,发展组团,基础先行,改善中心”的原则,使 考验,面临着旧城改造的的压力。西安古城内大面积
·
古都的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三次城市总体规划为西 的危棚、简屋被置换成一幢幢高大的现代建筑,在改

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奠定了基础。
善住房问题的同时也失去了许多传统民居,破坏了古

1.2 2004年~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historic city of our country, through 安的风貌是今人的历史责任。
盛景,建设六片、八河、十条路,凸显大水、大绿、
absorbing the domestic and abroad successful experience, the planning way of “new and
·
护对象。城市主要向东南、西南两个方向发展,开辟 用相结合,而不再是单纯的保护(图2)。

新的功能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环境。但 2 西安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实践

城市形态依然呈单中心、圈层式发展,城市文化对城
绿 化
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未能得到足够体现。
2.1 面临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西安在进行第三次城市总体规划
·
邮 编 430070
收稿日期 2007 05 24
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 熟理论来领导变革。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 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 是一项科学而又长期的工作,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
138 华 中 建 筑 第25卷 9 /2007
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 分流问题,广场设计以“三线、二面”来合理组织 交通:三线是地下商城一线、下沉式商业街一线、 骑楼一线,这三线都是西与北院门相连,东侧汇集 到下沉式广场;二面为绿化广场和下沉式广场。并 且,钟鼓楼广场在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 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 到传统文化的气息。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在城市更新中的生存与发展研究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在城市更新中的生存与发展研究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在城市更新中的生存与发展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城市更新中西安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凸显出的种种矛盾。

西安历史城区保护要求其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现代城市要求的是高效与便捷。

如何协调新与旧,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将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标签: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更新;生存;发展城市的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价值的不可替代的资本,保护城市遗产是延续历史文脉,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保护文化遗产与发展现代城市两种不同的城市功能叠加在同一空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矛盾。

保护文化遗产要求其真实、完整,发展现代城市要求其高效、便捷。

如何协调新与旧,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就需要正确认识历史遗产保护的观念和价值,准确把握历史遗产保护的尺度和方法,推进城市保护实践的有序发展。

1 文化遗产的认识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贡献。

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对过去文化、智慧的继承和总结之上,通过文化遗产,人们才能够认识自己从何处来,认识祖先如何走到今天。

它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并具有符号和象征的作用,与人类的文化感情、群体认同和民族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类文化遗产的观念也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而演进变化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此概念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所提出来的。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公约》根据这一定义,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未来城市文化空间——以西安城墙为例

未来城市文化空间——以西安城墙为例

CENTRAL ISSUE区域治理未来城市文化空间——以西安城墙为例*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谭书蔚,王紫薇人的行为活动正在塑造城墙的现时历史,却也应该清楚认识到,保护是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2005年10月21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五届大会在西安通过的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保护的《西安宣言》,对古城墙的保护以及周边的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大都是为物理空间上对西安城墙切实科学的保护措施,而对其文化意义的保护鲜有提及。

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除注重保护文化遗产本体之外,还应将保护和改善环境同市民生活结合起来,为保护注入文化内涵。

西安城墙不仅应作为历史遗存而加以保护,还应将其视为市民生活场域,让市民享受到保护带来的实惠[1]。

将市民及市民生活划入保护和发展范围,必将定义其未来城市文化空间新概念。

一、技术与文化相结合的未来城市文化空间——西安城墙空间的类型有物理空间、数字空间、宇宙空间甚至是网络空间等等[1]。

通俗来讲它是相对稳定的“场域”,一节车厢、一幢房屋、一片广场都能满足“空间”所需的要素。

当然,空间并不是无意义地随机而存在,相反,它能通过场域中物质间的共同作用而存在相应功能与意义。

以空间为逻辑起点的城市空间并不是单一的固定模式,导致各地城市空间不同城市形态的“催化剂”是“历史”(此处“历史”并非对应狭义上的历史学科,而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通过《说文》中对“城”的释义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城市”,不难得出城市空间与人休戚相关这一结论,二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塑造和整合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城市空间自形成期始,它的形态和功能呈现出不断演变的状态,以时间为轴,或发展或变异[2]。

“文化”不能独立存在,现实中没有哪一种物质或现象称之为文化本身,也即文化的体现需要借助媒介作为载体。

因此,西安明城墙可以被描述为“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载体”,是相对稳定的“场域”,具有空间的功能。

城市有机更新理念在遗址地区规划中的应用——以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地区整体改造为例

城市有机更新理念在遗址地区规划中的应用——以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地区整体改造为例

城市生活质量大为下降,也严重影响了城市中心功能作用的发挥。

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城市中大量工业制造业外迁至城市边缘和郊区,以金融、商业、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据城市经济主导地位和城市中心区。

城市更新的有效手法是赋予原有设施新的功能并加以再利用,将废弃的交通运输码头、工厂拆除开发成新的用途或改造成博物馆.展览馆及商业综合体等公共服务空间。

例如,芝加哥的海军码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基本处于闲置状态,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其进行再开发,并引入贸易展示等功能,使其逐步发展为由水晶宫、节日大厅、公园和家庭宾馆组成的多功能公共设腌,聚集了娱乐、购物、休闲,餐饮和展示等城市功能,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码头地区带来了再次繁荣。

西方发达国家的旧城更新特别注重对城市历史文化要素、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各个国家均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保护历史街区的政策性法规。

在旧城建设中除注重对旧建筑的单体保护外,还加强了对历史街道、广场等城市空间和城市肌理的保护;通过划定历史保护区,对城市历史文化遗址地图1区位图段和历史街区整体环境进行保护。

1.2国内城市有机更新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历经了30年的大规模建设和快速扩张。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城市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展转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城市将步入以更新、再开发为主的发展阶段。

然而,因经验不足和认识的滞后,城市更新往往采用大拆大建、推到重来的更新改造方式,结果导致更新后的城市功能结构、社会肌理和环境氛围与城市原有的部分不相协调。

20世纪90年代,杭州旧城改造在汲取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原有城市功能和空间肌理的保护与继承利用,事实证明是十分成功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用地功能的改变上较谨慎,较大规模的用地功能改变仅限于原工业与教育用地,未对居住区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保护旧城区的城市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城市历史街区更新探究——以西安北院门为例

城市历史街区更新探究——以西安北院门为例

412023.06 / Urban-Rural Spatial Renewal and Optimization 城乡空间更新与优化资源难以维持城市空间的发展,历史风貌特征随之衰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形象,街区内更新改造迫在眉睫。

最初西安市坐拥13个历史文化街区,随着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其中已破坏10处,如今仅存北院门、三学街和七贤庄3处。

又因为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占地面积大、功能复杂、人口聚集、文化交融等特点,导致街区更新难度大,难以将原始的市民生活风貌保留至今。

以往历史街区更新通常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模式,破坏了历史文化风貌。

随着有机更新、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引入,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实践上,以小修小补为核心的“微更新、微改造”逐渐成为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主流模式。

 2街区基本特征2.1历史沿革关于北院门的内容从唐代就已有记载,该街区本来是唐长安皇城的内殿中省、左武卫和尚书省所在的位置,属于当时政府的重要行政区域[1]。

清朝初年,陕甘总督部院行署和巡抚部院行署恰好位于鼓楼的南北两侧,位置相对。

所以,巡抚部院俗称“北院”,与北院大门相对的那条南北向大街,被称为北院门[2]。

根据《明清西安词典》记载,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鼓楼重新修建之后,北院门大街正式形成[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期间,北院门被人们称为北院门街,它的范围向东到鼓楼,向南到西大街。

后来由于不同时期对城市功能分区的调整,北院门渐渐成为西安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的中心区。

2.2现状特征北院门地处西安老城核心区域内,现在的建设控制地带界线为:东边延伸至北大街,西抵西安城墙,南边紧邻西大街,北边扩展到莲湖路。

规划保护的建设范围为224 hm 2,其中核心保护范围约为73.4 hm 2,其余建设控制面积约为150.6 hm 2 [4](见图1)。

地段的用地性质比较复杂,属于商业和住宅混合的传统旧区。

商业区主要分布在街道的两侧,街区的内部却依然以居住功能为主。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以西安市为例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以西安市为例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以西安市为例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以西安市为例
傅雨濛
【摘要】【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是祖先几千年留下的宝贵遗产。

在城市迅猛发展的今天,城市原有的许多功能满足不了人们的诸多需求,城市改建、扩建迫在眉睫。

如何在实施过程中,既实现了人们的建设预想,又使几千年的名城文化不受影响,将是值得人们深刻探讨的课题。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议从提升商业活力、区域立体开发、步行交通体系的合理再利用、牢记历史传承几个方面发力。

【期刊名称】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6(029)004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城市保护;城市更新;小寨;商业发展;传统街区
历史文化名城记录了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作为中国几千年城市文明的见证,是中华先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政府对历史文化名城的评定和保护,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持这些城市的历史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民俗特色,反映城市自身的发展历程、城市文化的时空连续,确保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其工作重点是保护好文物、历史地段、历史遗址和历史风貌。

在此,以西安为例,探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

一、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西安的沿革与发展
1.西安的历史地位。

西安,陕西省省会,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素有“八水润西安”的说法。

西安古代称长安,先后有西周、秦、西汉、。

城市规划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以西安莲湖历史风貌区为例

城市规划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以西安莲湖历史风貌区为例

城市规划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以西安莲湖历史风貌区为例摘要:历史文化保护是城市规划设计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本文以西安莲湖历史风貌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资料,了解城市规划设计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初步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相关措施。

关键词:地域文化;传统历史街区;城市规划设计;保护策略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城市的魅力在于其个性与特色,探索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历史遗留下的建筑空间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们以物质的形态进行展示,是城市传统与特色的继承,对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西安来说尤为重要。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资源稀缺性问题的突出,导致在许多城市一些传统院落在迅速消失,因此保护这一街区迫不及缓。

历史文化保护问题成了旧城改造中备受争议的问题。

一、历史文化名城西安西安是历史悠久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在沣河两岸建立丰镐二京,从此揭开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辉煌史,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

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

在《史记》中西安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是中华文明史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都城。

使西安拥有一批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诸多著名旅游景观以及独特的市俗风情、民间艺术、街巷民居等现实文化资源。

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关系,如何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挥西安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展古都风貌、促经济发展,是摆在西安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西安市为例[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优秀论文]

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西安市为例[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优秀论文]
图3-3庸仕女打马球像I堇I34丝绸之路群雕3.3.3.3恢复与发扬
因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或游牧文明的产物,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原先的功能,而淡出人们的生活。对于这些已经消失的优秀文化传
54
统,如传统戏剧、工艺、古乐、曲艺、庙会活动等,应该加以发掘和恢复,使他们重新回到人们的城市生活中。这种方式对于激发历史城镇活力、增强城镇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西安的仿唐歌舞,以及南门的入门仪式,还有绍兴市提出要恢复古代社戏;国外许多知名的历史城镇在一定区域内恢复马车等传统的交通方式。这样既给城市增添了新的文化景观,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3.4.1法律法规的建设
我国的法律制度采取的是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的形式。由于国家立法只规定了一些原则性的内容,将国家法律深化、具体化并具有针对性的地方立法对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3.4.1.1地方立法的意义
以与我国历史保护法律制度相似的日本为例,其整个法律体系实质上是以地方立法为核心的,“国家立法保护的对象往往只是确定由中央政府负责的全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最重要的部分,而更广大的地区由地方政府通过地方立法确立保护”1641,而且,地方立法的内容甚至更为广泛,反过来还推动国家立法的发展。例如,日本的《古都保存法》中为涵盖的历史街区和历史村落的保护工作,在一些城镇通过制定条例的方式先后开展起来。1968年《金泽市传统环境保存条例》、《仓敷市传统美观保存条例》为最初的尝试。1971年有《柳川市传统美观保护条例》,1972年有《京都市市接地景观保存条例》等保护条例的制定。由于声势浩大的市民保护运动和地方自治体制定的各种保护条例的推动,1975年7月《文化财保护法》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订I“。
在我国,一些城市和地区的保护立法对文化遗存的保护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城市现代化发展背景下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分析

城市现代化发展背景下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分析

城市现代化发展背景下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分析摘要:202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在城乡建设中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要求要系统完整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因为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进程中不断传承、发展与创新的成果,西安自建国以来经历了四轮城市转型的整理体规划,西安城市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不断提高,西安城市的知名度、重要性和战略地位不断提高,而历史文化遗产也逐渐成为西安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城市现代化背景下,西安如何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动态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西安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为出发点,提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阐明出西安在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现代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一、城市现代化背景下西安城市发展规划概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城市是经济、文化、政治、科技发展的核心区域,城市是现代化水平的集中体现。

城市现代化指“拥有高素质的城市居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经济、高层次的城市社会、高端的城市居民生活方式、高水平的城市治理能力、高品质的城市文化产业体系、适宜生存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高效能运转的城市基础设施。

”[1]而西安在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新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安总共编制了四轮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即《西安市1953-1972年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2008-2020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在这几次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西安极大地改变了城市面貌,正式进入了现代化都市发展的新时期。

在推进大西安全面建设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为历史文化遗迹及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危机,如何在城市现代化背景下,有序推进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利用是西安在新时代打造文化名片的关键。

2.西安老城更新与历史环境保护模式 王旭辉

2.西安老城更新与历史环境保护模式 王旭辉

第一章:课题研究背景 第二章:老城历史环境现状 第三章:老城改造与历史环境变化模式分析 第四章:历史环境保护困境的根源探析 第五章:发展建议纲第一章:课题研究背景1.站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西安做出的重要抉择!(1)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我国已走上“文化强 (1)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已走上“文化强 国”的发展之路。

法国学者尚 ·皮耶· 瓦尼耶认为:“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 化产品在全球层面的流通。

化产品在全球层面的流通。

” 左上图一是中国人在德国设计建成的中国园林 —— 清音 园,荣获93年国际园林博览会金奖。

左上图二是“华盛顿第 十二届中国文化节”举行的盛况。

中国正在向世界输送多类型文化产品,在文化全球化发 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已走上“文化强国”的发展之路。

德国斯图加特清音园华盛顿第十二届中国文化节(2)改革开放30年,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逐步提升 的文化产业经济发展; 重点培育 的文化产业骨干建设; 逐步出台 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百花齐放 的文化产业品牌战略; 极具潜力 的文化产业推动系统;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此时中国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积极发展的时期。

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历史歌舞《杨贵妃》(3)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中,将西安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西安结合自身优势,提出 “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我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01第一章:课题研究背景2.千年文化帝王都!—— 略观西安的“都城文化”西安的历史文化特色 可以概括为 “都城文化” 四个字。

四个字自唐朝之后,长安城逐渐衰败,但“都城文化”却在西安这片沃土 上传承与繁衍。

关中中平原上的第一座座都城《西周都城城沣镐》 第一个统一王朝的都城《秦咸阳》体现礼制王权思想 西周 体现礼制王权思想,西周 都城沣镐;都城布局“法 天上星汉”的秦都咸阳; “被山带 “被山带河,四塞为固, 塞为固 金城千里”的汉长安城; 布局顺应“乾卦六爻”, 城址融汇“八水灵气”的 ” 世界级大都使唐成安城。

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以西安钟楼为例

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以西安钟楼为例

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以西安钟楼为例摘要: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遗留,凝结着城市的历史,体现着城市的性格,针对城市文化遗产及其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需要提出专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案。

文章以西安市钟楼为例论述了从宏观、微观两方面考虑,与城市管理规划相结合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方法。

关键字:城市文化遗产;钟楼城市内的文化遗产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内涵与特色,代表一个城市的悠久历史和文明程度。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建设活动的过度开展,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之管理者的不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

如何进行城市文化遗产管理,使文化遗产的各类价值能可持续传承,满足当代人和未来人享受的精神需要,就成了当下文物保护工作者及城市管理者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西安市的文化遗产类型丰富,涉及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西安钟楼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 距今有600余年的历史。

在古代,城市中的钟楼主要起到报时、报警的作用,同时兼具军事、政治功能,所以多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成为城市的标志。

西安钟楼高36米,整个结构由台基、楼身主体组成。

钟楼下部台基为青砖砌成,近正方形,东西长35.59米,南北长36.68米,高8.6米,四面开有高、宽均为6米的劵洞;楼身主体为两层木结构,在整个建筑中所有构件是使用榫卯套结技术连接在一起的,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有着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形制斗拱,该结构属于屋顶与柱子之间的过度部分,其功用在于将屋顶的重量逐层传递到柱子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钟楼楼体的重量主要由36根大红木柱承担;钟楼屋檐形式为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

西安钟楼是中国现能看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钟楼,被誉为“古城明珠”。

钟楼的保护工作由来已久,1953年至1958年人民政府拨款对钟楼进行大规模维修,加固了钟楼台基,拆换了楼梯、地板,增添了栏杆。

论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及城市景观设计-景观设计论文-设计论文

论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及城市景观设计-景观设计论文-设计论文

论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及城市景观设计-景观设计论文-设计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城市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象征,是历史文化中的载体。

西安这座拥有浓厚文化历史的古都,面对如今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才能将自身的历史遗迹与当今时代融合,和城市的景观设计更好的结合,创造更好的特色文化,本文参照最新的与文化遗迹、旅游景区、商业街道修复整合例子,运用城市现代建设和设计理念,探究西安如何能让其在保留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遗迹同时在城市景观设计当中有更大发挥,为之后类似的历史文化城市的改造提供案例。

【关键词】西安;历史文化遗迹;城市景观1前言城市文化景观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92提出的一个概念,并被正式列入到世界遗产当中。

城市景观主要的侧重点是:地域、历史、文化以及具有特色的城市改造和再现。

随着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城市无论是内在的精神文化还是外在的街道建筑,也都在悄然发生变化,然而在我国拥有深远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历史的文化遗迹却在某些时候成为了城市设计的最大阻碍,因此,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城市的改建成为了我国城市设计研究课题当中的城市建造和改建主要问题。

这自然也是历史古都西安所在面临的问题,这座独具特色的自身发展历史,城市的设计是主要部分,但是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本文将如何在城市设计当中维护历史文化遗迹,又如何在文化历史遗迹当中发展城市设计等问题作为主要探究对象。

2对西安历史文化景观和遗迹的探究文化是一个城市区别与另一个城市的独有的特色文明,其一般包括:艺术作品,风俗传统,学术思想,工艺技术,文学著作等人类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

是一个城市对于文明的记忆,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的表现,是城市景观以建筑的形式对历史的传承,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中许多的历史文化已经慢慢消逝了,许多历史遗迹需要修复还原,例如:西安的城墙是我国至今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城墙,在明代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经过西安改造和开发,成为了西安城市官的代表性建筑,还有小雁塔,寒窑遗址公园,大明宫等一些经过原地遗迹修建的休闲娱乐场所和主题公园都成为了西安城的独特历史文化景观,可以看出在西安的城市设计和改造中,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被保护,只有通过修复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运用现代的景观建筑观念来设计,以景观讲述历史表示场景,才能够让前来参观的人对城市的文化传承有很深入的了解,了解不一样的历史故事和文化。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在城市更新中的生存与发展研究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在城市更新中的生存与发展研究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在城市更新中的生存与发展研究摘要:为了更好地应对城市更新条件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其不再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而成为城市重要资源和特色,从城市更新的概念和西安市的城市更新现状入手,采用实例分析和理论研究的方法,对西安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结合其他省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西安市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出一些具体措施,使西安文化遗产可持续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西安;城市更新;文化遗产保护前言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既可以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更加完整、安全和协调的保护环境,使其恢复生机或呈现新貌,又可能因为无序及不科学、不合理的更新措施,造成历史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的消失,甚至是本体的破坏,从而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合理地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使之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也可使其成为促进城市更新、恢复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一环。

一、介绍城市更新的概念及内容1、城市更新的概念城市存在着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在解决了自身问题的同时,改善着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实际上,城市从产生开始,就不断进行着更新,维持着其自身的健康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则是在工业革命后才逐渐被提出并开始研究的。

城市更新(Urban Regeneration),实际上就是对城市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和建设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城市恢复活力,推动社会进步。

早期的城市更新主要是对城市客观存在的实体进行改造,包括对城市破败地区的推倒重建,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新建,以及对现有建筑的修缮改造等。

随着对城市发展认识的深入,城市更新所包含的内容进一步涉及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等非物质环境的改造和延续。

2、西安市的城市更新西安市已有3 000 多年的建城历史,无论是在唐迁都之前作为都城,还是后来作为王城或者府城,城市更新都伴随着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变迁。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的思考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的思考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的思考傅功振;李之馨【摘要】In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of Xi'an, the new streets are constructed mostly on the cost of demolishing old houses and destroying relics, including old imperial city.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sis for the necessity of protect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uts fro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ts protection. The authors think that the famous city, towns and their streets should not only be super- vised by the government, but also be taken as the matter all the public can participate in,and they should be protected as the living relics. The authors also suggest that these famous towns can be protected in other places and more museums should be constructed so that the cultural tourism of Xi'an can be further developed.%鉴于西安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基本上是拆旧盖新、拆新盖新,这种建设方式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古城遗址(包括皇城遗址),在分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保护的建议:名城及村镇街区的保护既是政府主管主导,又是全社会公众参与的共同事业;应以“活态遗产”保护,对西安周边古村镇可以进行异地保护与各类博物馆的建设;以史前文化遗址为基地,推动西安文化旅游业大发展。

例谈城市交通改造与历史文物保护

例谈城市交通改造与历史文物保护

例谈城市交通改造与历史文物保护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对城市交通的高强度投入、快节奏建设,西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准、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有力地支撑着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目前,以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绕城高速、东西轴线、南北轴线及八条射线为骨架的城市道路网络已基本形成;通过对城市道路的改建、新建,城市其它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也同步进行了建设和改善,城市道路面貌发生了巨大改观。

经过多年的努力,西安市的城市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尚存在不少问题,难以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城市道路建设方面,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道路的建设速度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城市部分区域道路交通负荷过重,交通拥堵现象时常发生。

古都西安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很有价值。

城区内外遍布历史遗迹不胜枚举,耳熟能详的有钟鼓楼、城墙、大雁塔、秦始皇兵马俑等等。

如此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发展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在现代化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改造提升的同时合理保护好历史遗迹,让二者和谐共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文物古迹的保护、历史地段的保护、古城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延续、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首先是对物古迹的保护。

文物古迹包括类别众多、零星分布的古建筑、古园林、历史遗迹、遗址、杰出人物的纪念地,还包括古木、古桥等历史构筑物。

其次是对历史地段的保护。

历史地段包括文物古迹地段、历史街区。

文物古迹地段指由文物古迹(包括遗迹)集中的地区及其周围的环境组成的地段。

古城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延续包括古城空間格局、古城自然环境、城市建筑风格三部分。

古城空间格局包括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轴线、道路骨架、河网水系等。

它们能反映城市的文化景观、规划布局思想、历史发展、社会文化模式;古城自然环境包括城市及其郊区的重要地形、地貌、原野、与重要历史有关的特征。

城市的自然环境与城市的景观、文化、生态紧密相联,建筑风格影响城市风貌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後記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我想说点题外话。 小时候坐着公交车“进城”的时候,就会看到高大雄伟的城墙。那时候父母 就会指着车窗外不远处的城墙告诉我,“宝贝,这就是西安城墙,全中国只有咱 们有城墙,几百年前就有了,一直在这里保护西安城里的人,日本人的飞机大炮 都没打垮它。” 父母讲的不全是对的,除了西安,平遥、南京、开封都有自己的城墙;西安 城墙也早不是明清的西安城墙了,1984 年修缮之后才有了西安城墙今天的模样。 然而每当你对一个西安人提起城墙的时候,他们脸上都会闪现出一股毫不掩饰的 自豪,不论他们身处西安的哪条街,都能毫不犹豫的抬手指出城墙所在的方向。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我已经不再是妈妈怀抱里懵懂无知的孩子。从灞桥实 验小学到西安铁一中学,每一堂中国古代历史课,似乎都是老少两代唠着家常。 关于在这座城市里发生过的事,我们早已知道的不少于讲台上的老师。来到武汉, 来到华中大,在西十二楼的教室里,当建筑史老师讲起中国古代,讲起咸阳,讲 起长安,讲起大明宫、骊山行宫、秦始皇陵、曲江池,这些左右前后的同学需要 认真记忆的词汇于我来说,无非就是某个朋友家,某学校的对门,某路车终点, 某年看烟火的地方。 但当心中的自豪感散去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作为一个在西安生活了二十年 的人,我从来没有登上过西安城墙!儿时父母的讲述又回荡在耳畔,环城公园里 靠着城墙晨练的老人、每年元宵节远远望见的城墙彩灯,坐在车上无数次穿越的 城门…… 一桩桩一件件历历在目。可是,城墙上到底是什么样的?从城墙上向下看,
通过建筑高度的控制与风格的控制,避免了现代建筑对古城视觉的干扰和破 坏,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3.2.3
在西安城区内,也保留了很多标志性建筑,如钟楼、大雁塔等,为了能使这 些建筑有很好的建筑景观效果,提升城市的古城印象,保护规划开辟了文物古迹 通视走廊。按照《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规定,通过对钟楼至东、西、南、 北门通视走廊宽度的控制和其间建筑高度的控制,如规定城楼钟楼至东门城楼通 视走廊宽度为 50 米,通视走廊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 9 米,通视走廊外侧 20 米以 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 12 米等技术规定,切实提升了通视走廊的景观效果。
在风貌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基础上,规划还对古树名木进行了保护。按照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对所有古树名木进行登记、注册、定级、编号, 并针对每棵树的具体生长环境和观赏环境,确定其环境控制措施,建立档案。从 细微之处切实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3.4
西安作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经历了三个阶段的不同发展时 期。分别对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古城风貌特色进行整体保护规划,与此同 时,注重继承和发扬历史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近些年,规划 过程更加突出法制化、公众参与性,使规划切实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
西安及其附近地区,地上地下遗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的 文物古迹。根据存在的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类:(1)古人类遗址,如蓝田猿人遗 址;(2)城市遗址,包括现今格局完好的明城和周、秦、汉、唐四大遗址;(3) 古宫殿遗址,如秦阿房宫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华清宫遗址等;(4)陵墓遗址, 包括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和其它朝代的帝王陵寝等;(5)文物建筑,包括大慈恩 寺、大雁塔、小雁塔、古代民居、近代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建筑等。 1.2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遗产的保护仅是政府单一的事务,与自己关系不大。 而政府往往将目标更多地关注在遗产的文化价值上,忽视其内在的经济价值。大 明宫的保护规划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资金来源方面,融入民间资本, 实现了多元参与的开发模式和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局面。在保护技术方 面,借鉴国内外保护规划经验,运用先进的电脑科学技术进行复原规划等。大明 宫就是有选择性地借鉴了日本平城宫的经验。 3.2
古城墙内建筑高度和风格实行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控制采用分区梯级控制的 布局,建筑采用传统风格,保持了西安明清时代的古城风貌。按照《西安历史文 化名城保护条例》规定,古城墙内侧 100 米以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 9 米,建筑形 式应当采取传统风格;100 米以外,采用以梯级形式过渡,过渡区的建筑形式采 用青灰色全坡顶建筑等。
3 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 規劃內容與評析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主要包括三方面:古遗址区域的保护、古城墙及 其以内区域的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 3.1
古遗址区域包括古代所遗留下来的村落、城苑、宫殿等基址保护区域。它们 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具有重要的考古、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西安城市发展 的见证。这些遗址主要包括蓝田猿人遗址、秦阿房宫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等。
古城墙及其以内区域是保留修复完好的明城墙区域和城墙以内的区域。 3.2.1古城格局
4
在古城格局的保护规划中,主要规划手法如下:(1)继承了唐代以来棋盘式 方格网状的道路格局。(2)保护并发展了城市中轴线,保持了城市整体对称的格 局。中轴线以市中心的钟鼓楼为中点,贯穿北城门、南城门,向南方向延伸。(3) 保护和修复明城墙。明城墙、环城绿化、护城河、环城路四位一体的环城工程的 实施,给西安带来了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做出了很大贡献。 3.2.2
II
前言: 西安 ——古稱鹹陽、長安,作 十三朝古都享譽世界。
西周的 豐鎬 大秦帝國的 鹹陽 漢唐盛世的 長安 明 以來的 西安 中華民族璀璨的歷史中 它仿佛壹顆無比閃耀的明珠
這 的故事 說不 道不完
摘要: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具有综合协调城市历史空间布局、管理和控制历史文 化遗产的重要职能。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结合西安的历史和古城现状,一 方面是对城市的传统格局,重大遗址历史风貌的直接保护,另一方面是体现在城 市功能调整、整体布局上的间接和宏观上的保护。 关键词: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5
3.3 在唐皇城范围内,存在着一些诸如北院门、三学街历史街区等重要的城市特
色风貌区。这些街区内存在着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是城市历史 文化价值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北院门街区现存的实际情况令人堪忧,如市政基础设施较差、乱搭乱建较为 严重、历史建筑遭到破坏、道路交通系统不完善等。2008 年,西安市城市规划 研究院对其开展了环境整治保护规划工作。考虑到人们“围寺而居、依坊而商、 前店后宅”的生活习俗,这次规划采取了“政府主动引导、居民自我更新、近期 实施项目以利用公产改造为切入点”的保护模式。规划强调统一规划、重点突出、 分期实施,完善基础设施和保护宗教文化与传统饮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另外,值得肯定的地方还包括一些规划保护理念,比如将公众参与的理念贯穿于 整个保护规划过程中。
《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 規劃 況和見解》
目錄
前言: .............................................................................................................................. 1 摘要: .............................................................................................................................. 1 1 西安歷史文化名城城市 況...................................................................................... 2
行了修葺工作,编制了西安市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的历史沿 革,沿袭了唐长安城以来所形成的棋盘式路网和轴线对称的整体格局。另外,城 市发展特意避开了周、秦、汉、唐四大遗址地区,避免了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对这 些历史遗迹的破坏,也为现在遗址的开发复原等建设提供了可能,为今后西安历 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坚实的的基础。 2.2
西安保持了自唐长安城以来的总体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明确 的城市中轴线;(2)完整的明城墙;(3)平直整齐的方格网城市道路系统;(4) 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江湖水系;(5)周、秦、汉、唐四大遗址,相对独立完整, 是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的体现。
2
2 西安歷史文化名城規劃保 的歷史階段
2.1 1950 年—1980 年间,西安市人民政府分别对鼓楼、大小雁塔等文物古迹进
1982 年,西安市被确认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随后的城市总体规划中, 都重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行了说明。1980 年到 2000 年,规划提出了“保护 现存明城的完整格局,显示唐城的宏大规模,保护周、秦、汉、唐的重大遗迹” 的保护战略,对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城市风貌进行了全面保护。这一阶段为西 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实施了明城墙、环城绿化、护城河、环 城路四位一体的环城工程,对保护古都风貌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该阶 段通过制定各种法规,如《西安市周丰镐京、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和唐大明宫遗 址保护管理条例》、《西安市控制市区建筑高度的规定》等,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规划法制化,确保了规划的严肃性和可实施性。 2.3
1
1 西安歷史文化名城城市 況
西安是世界久负盛名的文化古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2011 年国务院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西安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基地”。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拥有 3100 多年的建城史和 1200 年的建都史,先后有 13 个王朝在此建都。西汉时起,西安就成为了中国与世界 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来往的重要城市。 1.1
1.1 文物古迹 ................................................................................................... 2 1.2 城市格局 ................................................................................................... 2 2 西安歷史文化名城規劃保 的歷史階段.................................................................. 3 2.1 第一阶段 ................................................................................................... 3 2.2 第二阶段 ................................................................................................... 3 2.3 第三阶段 ................................................................................................... 3 3 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 規劃內容與評析.................................................................. 4 3.1 古遗址区域的保护 ................................................................................... 4 3.2 古城墙及其以内区域的保护 ................................................................... 4 3.3 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 ........................................................................... 6 3.4 结语 ........................................................................................................... 6 4 後記 ............................................................................................................................... 7 參考文獻: ......................................................................................................................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