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典籍种提要
禅宗参考书目
一、禅宗原典要目: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姚秦)鸠摩罗什译2、《佛说维摩诘经》(又名《维摩诘所说经》)(姚秦)鸠摩罗什译3、《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隋)慧能4、《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唐)玄奘译6、《大佛顶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7、《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简称《圆觉经》)(唐)佛陀多罗译8、《大乘起信论》马鸣造、(南朝陈)真谛译9、《肇论》(东晋)僧肇10、《楞伽师资记》(唐)净觉11、《五灯会元》(宋)普济12、《景德传灯录》(宋)道原13、《古尊宿语录》(宋)赜藏主14、《宋高僧传》(宋)赞宁15、《祖堂集》(五代南唐)静、筠二禅师二、禅宗史要目:《中国禅宗史》印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中国禅宗通史》杜继文、魏道儒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洪修平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或1994年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禅宗思想史纲》或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禅学思想史》)《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麻天祥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或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禅宗思想史略》)《中国禅学通史》高令印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中国禅宗思想历程》潘桂明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葛兆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唐五代禅宗史》杨曾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宋元禅宗史》杨曾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禅思与禅史》杨惠南(台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顾伟康知识出版社1990年6月《中国禅学思想史》【日】忽滑骨快天朱谦之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中国禅宗史》【日】阿部肇一关世谦译(台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禅与中国》【日】柳田圣山毛丹青译三联书店1988年《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册)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9年三、佛禅研究要目:《中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潄溟商务印书馆《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徵中华书局1979年、2006年《中国哲学十九讲》牟宗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心体与性体》(上、中、下)牟宗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新唯识论》熊十力中华书局1985年《佛家名相通释》熊十力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中华书局1983年《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中华书局1982年《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中国佛教史》(3册)任继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985、1988年《佛教史》杜继文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陈垣中华书局1988年《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佛教哲学》方立天人民出版社1986年《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傅伟勋三联书店2005年3月《游戏三昧:禅的终极关怀与终极实践》吴汝钧台北学生书局,1993年版《中国佛性论》赖永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8月《印度佛教哲学》黄心川《中印佛学比较研究》李志夫中社科出版社2001年《禅宗思想渊源》吴言生中华书局2001年6月《禅宗哲学象征》吴言生中华书局2001年6月《唐代佛教》范文澜人民出版社1979年《唐音佛教辨思录》陈允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禅外说禅》张中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顾随说禅》顾随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门外谈禅》葛兆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禅学讲话》【日】日种让山《通向禅学之路》【日】铃木大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禅与西方思想》【日】阿部正雄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禅宗语录辑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906页49.50元《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石峻、楼宇烈、方立天中华书局四、禅与艺术要目:《佛教与美学》王志敏、方珊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佛教美学》祁志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第一章禅宗理论要旨
• 重释“定慧”“禅定”
• 慧能反对定慧的割裂,主张“定慧一体”。 • “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 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 慧能否定了原来意义上的“定”而突出“慧 ”。
禅意的生活化
• 禅师们禅意的生活,重要表现形式有两种: 游观山水自然和体力劳动。 • 推究其本是他们对生活“无心”“自然”的 态度。
• 《五灯会元》: • 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 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 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二、慧能禅的理论要旨
• “心性”的本体特征
• “佛性”的人性化
• “明心见性”的顿悟
(一)“心性”的本体特征论 • 心性本自清净 • 《坛经》中反复说到这点:“人性本净 ,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 净”(一八);“世人性本自净,万法 在自性”(二O);“《菩萨戒经》云: ‘本元自性清净’”(一九、三O)等; • 最著名的悟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 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八)
禅心的艺术化
• 艺术的境界不一定是禅的境界,但真正的 禅的境界同时也一定是艺术的境界。 • 诗歌意境创造的“禅心本真状态” • 审美心胸的“空静论”
鹿柴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声和光无时不在变化中,演绎着无常。 声音是虚渺的,光影也是虚渺的。处于“有 ”“无”之际,把人心从有引到无。在瞬间或 许能对世界的真实和虚幻获得一种生动的体验 与感悟。
寻春 •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 •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春日 •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禅宗典籍种提要
禅宗典籍种提要禅宗作为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经典著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奥。
本文将对禅宗典籍进行提要,概括介绍其主要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初步了解禅宗思想。
一、《坛经》《坛经》是禅宗主要经典之一,由泰西古称所撰写。
该经以对话形式展开,阐述了禅宗的实修方法与境界。
其中,泰西古为《坛经》的主要讲述者,通过对禅宗的言传体系进行阐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禅宗的基本教义和修行方法。
二、《禅宗启蒙录》《禅宗启蒙录》是禅宗创始人达摩传世的一部重要文献。
该书主要以问答的形式,记录了达摩传授给弟子的教诲,阐释了禅宗的实修要点。
这部典籍通俗易懂,内容深入浅出,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
三、《禅门正宗》《禅门正宗》是南宋僧人宗璨所编撰的禅宗经典总合。
该书内容广泛,包括了禅宗的起源、发展以及相关术语和修行方法等。
宗璨对禅宗各家流派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归纳,对于研究禅宗的演进历程和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法华经》《法华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也是禅宗重要的经典之一。
该经阐述了佛陀教导众生实现佛果的法门,其中包含了禅修的要点。
禅宗将《法华经》视为禅修的支柱经典,认为通过修持《法华经》中的法门,可以获得更深层次的禅悟体验。
五、《禅宗心地觉照经》《禅宗心地觉照经》是中国禅宗最早的一部禅经,被视为禅宗主要的基础经典之一。
该经从禅宗的观点出发,详细论述了心性觉照的境界和实现方法。
禅宗强调通过内观自性,觉知自己的本源,实现心境的纯净和觉照。
六、《碧岩录》《碧岩录》是禅宗宗匠宗杲所著,收录了他对禅宗诸家思想的批判和总结。
该书内容广泛,论述了禅宗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等。
宗杲以自己的觉悟体验为基础,对禅宗的历史和教义进行了深入探讨。
七、《五灯会元》《五灯会元》是中国禅宗史上最重要的一本经典,是对五祖弘忍及他的四位弟子的事迹和教诲进行编纂的集大成之作。
该书详细记载了禅宗祖师们的传承与教诲,对于了解禅宗的发展轨迹和禅宗思想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禅宗典籍是禅宗思想的重要载体,经过多代禅宗宗匠的努力传承和总结,形成了丰富的经典文献。
《景德传灯录》版本源流考述
元延祐三年(1316),释希渭重刊《景德传灯录》,其时去宋室之亡不足四十
年,其所据之底本与校本应皆为宋本,故可据此刻之校刊记与卷末所附之前代跋
语考察宋代刊刻之情形。延祐本校文所提及之宋本计有三种:即洪州旧本、福州
本与浙本。
1、旧本
此“旧本”,即元延祐三年释希渭刻本所依据之底本,即是所谓之“庐山稳
庵”刻本。何以知之?首先,此“旧本”在元刻校文中共出现十六次,而“福州
[1] 宋居简《北磵集》卷七《跋严太常编〈传灯〉》云:“公十八登科,官居余暇。取《传灯》 千七百则佛祖机缘言句之切于日用者,搜英猎华,手抄巨编。”由此可知,一千七百则公案 乃指《景德传灯录》所载一千七百人之机缘,非实指公案之数目。《佛光大词典》“公案”条 云:“一般以公案之总数约计一千七百则,然实际未必真有一千七百之数,且通常所用者约 仅五百则而已。”已将其作为公案之实际数目。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公案条”云:“自 古以来,有若干种集录此种公案而成之作品,如《碧岩录》、《从容录》二书,即各收录百则 禅门公案。《无门关》也收录四十八则。诸书所收公案,加上《景德传灯录》等五部灯录所 载,公案之数总计约有一千七百则左右。”更集数种典籍,以凑成一千七百之数,实为无谓。 [2] 杨亿《武夷新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文为日人石井修道所发见,见《宋代 禅宗史の研究》第一章《〈景德传灯录〉の历史的性格》,大东出版社,1988 年。
山稳庵旧本翻刊于道场禅幽庵。”校文中所称“旧本”或即是此“稳庵旧本”之
省称。另,此“旧本”有时又称“洪旧本”。如卷三《菩提达磨》章“师曰:‘汝
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于行,内外非明,何名
为戒。’彼曰:‘我有内外,彼已知竟。既得通达,便是戒行。’”下有校文云:“浙
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禅思想
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禅思想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禅思想吴言生内容提要:“即心即佛”是大乘经典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禅宗内部普遍流行的思想。
在禅宗史上,马祖道一大师由于标举“即心即佛”而使得“即心即佛”进一步为禅门所重,引起了禅宗对其意义的长期探讨与追寻。
在马祖禅思想中,与“即心即佛”相联系的“非心非佛”,也同样引起了禅宗的高度重视。
本文通过对禅宗典籍中有关“即心即佛”的资料进行梳理,以期对宗门对“即心即佛”的禅体验作较为全面的了解。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梳理的方法,力图将“即心即佛”放在禅宗语境中予以审视,以禅宗文献的自身来“说明”其意义,以禅说禅。
关键词:马祖道一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见性成佛破除执著作者简介:吴言生,陕西师范大学佛教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禅学》主编一“即心即佛”的思想溯源1.大乘经典《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六十华严》卷十)《楞伽经》:“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马祖开示时称引《楞伽经》的这两句经文,见《景德传灯录》卷六。
圆悟克勤评论道:“‘马大师尝举《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乃云:‘诸人要识佛语心么?只尔如今语便是心,心便是佛,故云佛语心乃是宗也。
此宗无门乃是法门,古人太煞老婆,拖泥涉水。
若一举便透,犹较些子。
或穷研义理,卒摸索不著。
”’(《圆悟录》卷十五,参《圆悟录》卷十六、《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四)指出这两句出自《楞伽经》的,则有《碧岩录》卷二、《无门关序》、《宗镜录序》、《宗镜录》卷一、卷五十七、卷八十三、卷一百,《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等。
2.唐前禅者2—1.傅翕小b王铭》:“慕道真士,自观自心。
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心明识佛,晓了识心。
离心非佛,离佛非心。
非佛莫测,无所堪任。
执空滞寂,于此漂沉。
”(《善慧大士录》卷四《心。
王铭》,《景德传灯录》卷三十,《联灯会要》卷三十,《五灯会元》卷二,《禅门诸祖师偈颂》下之上,《居士分灯录》卷上)2—2.宝誌《大乘赞》:“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
宋代目录书所收禅宗典籍
日 :吾 所抄 书今 若干卷 , 汇而 目之 。饥 , “ 将 读之 以当
肉。寒 , 读之 以 当裘 。孤 寂 而读之 , 以当朋友 。忧而 读之 , 以当金 石琴瑟 也 。 [6 ”2 ]
在《 遂初 堂 书 目 》 , 教 著 作 列 入 子 部 “ 氏 中 佛 释
石 头和 尚参 同契 一卷 忠国师语 一卷
Vo . 7 No 3 13 , .
Ma 2 0 y。 01
宋 代 目录 书所 收 禅 血 刁 桌 籍
哈 磊
( 四川 师 范大 学 文 学 院 , 都 60 6 ) 成 1 0 8
摘 要 : 代 刊 刻 了多 种 佛 教 藏 经 , 收 录禅 宗 典 籍 很 少 , 门著 述 中 也 缺 乏 相 对 全 面 的描 述 , 个 缺 憾 在 宋 代 宋 但 禅 这
天 台 国 师 百 会 语 要 一 卷 庞 居 士 歌 一 卷
类 ” 可具 体统计 的有 8 余 种 。与 全书各 类相 同 , , O 均 不注 卷 数 、 者 , 分类 , 有 小 序 与解 题 。现全 文 作 不 没
附录 如下 : 释 家 类
僧齐 宝禅 要三 卷
百 文 广 语 一 卷 无 住 和 尚说 法 记 二 卷
宿觉 传 一卷
达 摩 血 脉 一 卷
见道 讼 一卷⑦
1 8部 、 2 3 6 7卷 。包 括 大 小 乘 经 、 、 疏 、 录 、 论 经 语 史 传、 杂著 等 , 种 各 附 卷 数 。此 中不 少 书 籍 现 已失 每
收 稿 日期 :0 90 —6 2 0 —81
永 嘉一 宿 觉禅 宗集 一卷 法 眼禅 师集 一卷
有佛教 书 目, 涉及 多少 不等 的佛 教著 作 。
珍贵的禅宗史书——读武汉大学吕有祥教授点校的《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
收稿日期:2023-06-14作者简介:刘晓(1988 ㊀),中州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副编审㊂珍贵的禅宗史书读武汉大学吕有祥教授点校的‘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刘㊀晓(中州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河南郑州㊀450000)摘㊀要:‘僧宝正续传“和‘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相继辑录了从北宋末年到明末清初,前后近600年重要禅师的言行资料,弥补了以往灯录传记的缺失与不足,承续了‘禅林僧宝传“,有其特有的风格和重要的史料价值㊂‘僧宝正续传“和‘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的整理出版为学术界研究中国佛教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以期推动相关学术研究的开展㊂关键词:‘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禅师;灯录;史料价值中图分类号:G256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7-0136-031㊀学术背景㊀㊀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㊁传承好㊁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㊁弘扬民族精神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古籍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1]㊂㊀㊀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合刊本,由中州古籍出版社于2021年12月出版,2023年5月‘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荣获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一等奖㊂‘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的点校出版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㊂中州古籍出版社是专业从事古籍整理及学术著作出版的地方出版社,建社以来出版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学术及古籍整理图书㊂由中州古籍出版社策划㊁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㊁中国佛教史著名专家杨曾文教授及黄夏年教授主编的‘中国禅宗典籍丛刊“系列丛书,已经出版多部,其中‘禅源诸诠集都序“‘大慧书“‘马祖语录“‘禅林僧宝传“‘正法眼藏“等,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好评㊂‘正法眼藏“(上下册)荣获 2016年全国优秀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 ,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㊂㊀㊀禅宗,又名佛心宗或心宗,以古代印度的菩提达摩为第一世初祖㊂禅宗的名称开始于唐朝㊂初祖菩提达摩传承衣钵至第二世慧可,慧可传承衣钵至第三世僧璨,僧璨传承衣钵至第四世道信,道信传承衣钵至第五世弘忍禅师门下,后分成北方以神秀为代表的渐悟说和南方以慧能为代表的顿悟说两个宗派㊂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北方以神秀为代表的渐悟说宗派逐渐走向式微,而南方以慧能为代表的顿悟说逐渐盛行㊂禅宗是印度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出现的最典型㊁流传最广㊁影响最深远的佛教流派,对宋明理学的产生㊁发展㊁成熟具有重要影响㊂‘水浒传“第四回: 智深不晓得禅宗答应能否两字,却便道: 洒家记得㊂ 明徐渭‘次苏长公雪“诗之一: 翩如巾舞玉人纤,皎似禅宗戒律严㊂ 禅宗虽然自称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见性成佛 ,但实际上记述历代禅师言行且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比其他佛教流派多,卷帙浩繁,体裁各异,有单人专集,有多人合集,有大型语录集(如各种‘传灯录“)等㊂在浩繁的禅宗文献资料中,‘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承续‘禅林僧宝传“,有其特有的风格和较高的史料价值㊂631第43卷第7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年7月2㊀基础文献补缺漏㊀㊀武汉大学吕有祥教授常年从事中国佛学教学与研究,校注译释多部佛教典籍,已出版的‘古尊宿语录“‘出三藏记集“‘佛说本生经“‘大慧书“‘禅林僧宝传“等被学术界广泛参阅利用㊂吕有祥教授还参与了国家重点古籍整理项目‘中华大藏经㊃续编“的点校工作,独立承担了‘中华大典㊃哲学典㊃佛教哲学卷“‘中华大典㊃宗教典㊃佛教义理卷“的编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佛教典籍整理经验㊂㊀㊀吕有祥教授点校的‘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点校精当,注释言简意赅,对两书重要的文献进行了研究和整理,重新整理了两书目录,介绍了两书作者和内容价值,书后辑录的古今有关评论的文献资料,如:清超永编的‘五灯全书“卷第七十三‘临济宗南岳下三十五世随录广润巨灵自融禅师“,清潘耒的‘遂初堂别集“卷二‘广润巨灵禅师塔铭“,陈垣的‘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六‘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㊂㊀㊀‘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以收录在‘卍续藏经“中的版本为底本,对原书疑有衍㊁脱及误刻字㊁通假字㊁异体字均作了校勘记,对书中的生僻字和部分名词作了适当注释[2]㊂对现存‘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进行整理,虽然以禅宗史为主,但文献中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包括社会㊁人文及禅僧与朝野儒者士大夫的交往㊁儒佛的交流等,为读者了解禅宗史提供了便利㊂因此,两书的校注出版为佛学研究者和佛教爱好者提供了可靠㊁方便利用的文本㊂3㊀内容丰富记述全㊀㊀宋代禅师觉范惠洪为补以往灯录很少记述禅僧事迹之缺,创新编撰‘禅林僧宝传“,独具风格,自成一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记言与记事兼顾㊂以往的僧传着重记述高僧的生平行事而略于记述语录,灯录则着重于记述禅僧机缘语句而略于记述生平行事[3]㊂‘僧宝正续传“记言与记事并重, 既载其语言,则当兼记其行事 ,较完整地记载了禅师的思想言行,充分展现了禅师的面貌风骨㊂二是对禅师言行的记述篇幅相对平衡㊂点校本‘僧宝正续传“卷二宝峰文准㊁卷四圆悟克勤禅师㊁卷六径山宗杲禅师等禅师的言行有4~5页,其他禅师的语录有2~3页,相对平衡,而灯录对言行的记录偏轻偏重,有的内容较多,有的内容较少㊂三是 依仿史传,各为赞辞 [4]㊂两书仿照‘史记“‘高僧传“‘续高僧传“的方式,在人物传记后作一简要评语,对传主进行评价㊂评语既有助于加深对传主的认识,也能展现作者的见识与境界㊂四是时序为主,兼顾平衡㊂在人物的编排顺序方面,以往灯录按禅门法脉相续之次第编列,而‘禅林僧宝传“则以时序为主,兼顾同派禅僧,相对集中㊂‘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与‘禅林僧宝传“一脉相承,为学者了解禅师思想言行提供了较全面的史料㊂4㊀史料内容属上乘㊀㊀‘僧宝正续传“和‘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相继辑录了从北宋末年到明末清初重要禅师的言行资料,弥补了以往灯录传记的缺失与不足㊂4.1㊀‘僧宝正续传“的相关情况㊀㊀‘僧宝正续传“7卷,南宋禅师祖琇(生卒年不详,大约在南宋初期绍兴至隆兴年间)为补续‘禅林僧宝传“而编撰㊂‘禅林僧宝传“收录81人传记,始于唐末曹山本寂禅师(840 901),迄于北宋末黄龙惟清禅师(? 1117),少数是唐末五代禅僧,多数是北宋禅僧㊂‘僧宝正续传“辑录的禅师传记,按生卒年记载,最早为卒于北宋末年的圆通旻禅师(1046 1114),最晚为卒于南宋初期的径山宗杲禅师(1089 1163)㊂‘僧宝正续传“辑录两宋百年间的禅师,是对惠洪‘禅林僧宝传“的补续[5]㊂该书初写于1159年以前,由于寄给正贤禅师(? 1159)审阅,后增入正贤㊁宗杲㊁道震的传记,全书的完成应在宗杲禅师卒后,即1163年后㊂㊀㊀‘僧宝正续传“共收录30人传记㊂前六卷收录南岳下十二世至十五世临济宗禅师27人传记㊁青原下十二世曹洞宗禅师一人传记;第七卷收录2人传记,作者得之于无尽藏 异书 ,视之为唐末传奇僧人,故 特撰次之 ;卷末附 代古塔主与洪觉范书 ,驳斥觉范的古塔主有 三失 的言论,为古塔主辩解㊂4.2㊀‘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的相关情况㊀㊀‘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15卷,清代自融(1615 1691)鉴于明清灯录迭出,但 其文不一且繁 , 参差疑滞,似又莫能释而定之 ,为正本勘误,自融历经20余年, 采考宋建炎以至明末五百岁尊宿不可唐捐之实录 ,弟子性磊加以拾遗补辑而成㊂关于‘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所收录南宋㊁元㊁明三代禅师的人数,自融在‘南宋元明僧宝传序“中称97人㊂性磊在‘南宋元明僧宝传后叙“中说,自融所集者53人,磊所补者41人,合为94人㊂㊀(下转第140页)731刘晓:珍贵的禅宗史书㊀方式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即 叶子 的出现㊂程大昌在‘演繁露“中提道: 古书皆卷,至唐始为叶子㊂ [8]人们开始认识到装帧方式与文献的内容与功能相适应的重要性,旋风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作诗工具书的使用需求而产生的,是书籍从 卷子 向 册子 转变的过渡时期,开启了册页装的先河,是卷轴装向蝴蝶装㊁包背装转变的基础㊂旋风装的外表虽然仍未脱离卷轴的形式,但改变了收卷方向,转变为翻阅式阅读㊂旋风装的第一页全幅粘在底纸上,次页紧挨左侧粘贴,形成了视觉上的连续性;次页翻开阅读完背面后第三页又紧挨粘贴,使阅读具有连续性㊂这种活页的设计方式对于后世的双面书写册页书籍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旋风装作为册页装的最初形式,是我国书籍装帧方式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一步㊂4㊀结语㊀㊀装帧方式的变化与社会需求密不可分,在唐代诗歌兴盛的情况下,卷轴装与书籍的使用产生矛盾,唐代诗歌兴盛使文人对类书和韵书的使用更加频繁,旋风装的出现满足了唐代作诗时对书籍翻检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唐诗的繁荣㊂旋风装作为我国古籍装帧方式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其出现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卷轴装形制从唐代起开始向积叶成册 演变;阅读方式开始由单页 展开式 向多页面 翻阅式 转变[9]㊂参考文献:[1]㊀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11.[2]㊀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45.[3]㊀刘鹏宇.唐代图书形制发展研究[J].兰台世界,2013(23):135-135.[4]㊀欧阳修.归田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42.[5]㊀张邦基.墨庄漫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98.[6]㊀王恽.玉堂嘉话[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68.[7]㊀钱曾.读书敏求记[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83.[8]㊀程大昌.演繁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272.[9]㊀叶筠筠.梵夹装对中国册叶装书籍形制的影响[J].装饰,2009(1):95-97.(编校:孙新梅)(上接第137页)㊀这是因为卷二 祖㊁奇二首座 二人合传,卷十 楚石㊁愚庵㊁梦堂三禅师 三人合传,所以比自融说的97人少了3人㊂准确地说,‘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有94篇,收录97人㊂如果加上最后 拾遗 中的一人,全书收录98人传记㊂在该书收录的98人中,南岳下十五世至三十三世共十九代临济宗尊宿87人,青原下十三世至三十五世共二十三代曹洞宗尊宿11人,其中宋朝禅僧45人,元朝禅僧15人,明朝禅僧38人㊂所收禅僧起自佛灯守珣(? 1134)㊁真际德止(1100 1155),迄于博山元来(1575 1630)㊁天童圆悟(1566 1642)㊁雪峤圆信(1571 1647)㊂从序记可以看出,‘南宋元明僧宝传“大概成书初刊于1664年,再刻于1677年,重刻于1685年㊂5㊀结语㊀㊀‘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两书承续衔接,辑录宋末到明末清初近600年120余名重要禅师的言行,是考察和研究禅宗历史和思想的宝贵史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㊂陈垣先生在‘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将‘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列为主要佛教史书之一,对其名目㊁异名㊁著者的履历㊁卷数的异同㊁版本源流㊁内容体制及历史上有关的其他问题等,运用丰富的历史史料,引经据典,加以考辨分析,同时言及祖琇的‘僧宝正续传“及其他撰述[6]㊂‘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㊁创新性发展,加强古籍抢救保护㊁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促进古籍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㊂ [7]‘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仅见于20世纪初日本刊行的‘卍续藏经“,未见单行本流传㊂因此,两书的点校整理出版为学术界研究中国佛教史㊁中国禅宗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㊂参考文献:[1][7]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EB/OL].[2023-05-04].ht-tps:///s?id=1729809137117220239&wfr=spider&for=pc.[2][3][5]㊀祖琇,自融,性磊.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M].吕有祥,点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21:1-11.[4]㊀慧洪.禅林僧宝传[M].吕有祥,点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11.[6]㊀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62:158-159.(编校:孙新梅)041张惠:从唐诗兴盛看装帧方式的演变。
禅 宗
4、西土传承: 迦叶以后,经阿难、商那和修、优婆鞠多、 提多迦、弥遮迦、婆须蜜、佛陀难提、伏 驮蜜多、婆栗湿婆、富那夜奢、阿那菩提、 迦毗摩罗、那伽阏剌树那、迦那提婆、罗 侯罗多、僧伽难提、伽耶舍多、鸠摩罗多、 阇夜多、婆须槃头、摩拏罗、鹤勒那、师 子菩提、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罗, 至菩提达磨,凡二十八人,是即本宗西天 二十八祖。
禅宗
一、禅宗源流
1、禅宗: 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 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 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 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 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 “南能北秀”。
2、溯源:拈花微笑
《联灯会要》释迦牟尼佛章曰:“世尊在灵 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 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 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 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3、宗要:“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5、中国传承: 菩提达摩 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六祖:“南能北秀”:慧能、神秀
“一花开五叶” 沩仰宗。沩山灵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其修行理论继承和发扬道一、怀 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认为万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 临济宗。义玄创立。因义玄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而得名。提 出“三玄”(三种原则)、“三要”(三种要点)、“四料简”(四种简 别)、“四照用”(四种方法)等接引学人。因其机锋峭峻,别成一家。 曹洞宗。洞山良价及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其教法“五位君臣”说,从理事、 体用关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 云门宗。文偃创立。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县北)光泰禅院而 得名。其禅风被称为云门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 浪”。常用“顾”、“鉴”、“咦”三种表示,接引学人,表现出“刚劲” 的宗风。 法眼宗。文益创立。南唐中主李璟赐谥其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提出 “理事不二,贵在圆融”和“不著他求,尽由心造”的主张。以“对病施药, 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概括其宗风。
禅宗剖析资料
禅宗剖析一、禅宗的历史和起源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分支,起源于印度佛教的某些教义。
在传入中国后,禅宗吸收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据传菩提达摩为禅宗的创始人,被尊为初祖。
其后,经过几代禅师的传承和发展,禅宗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之一。
二、禅宗的核心思想禅宗的核心思想是“心性本净,佛性本有”。
它主张通过修行,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觉悟出不需外求的清净自心。
禅宗的信仰是人心本来清净,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
这种思想体现了禅宗对于心性、佛性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三、禅宗的修行方法禅宗的修行方法主要包括禅定和参禅。
禅定是一种通过静坐冥想的方式,使内心达到平静、清净的状态。
参禅则是在禅师的指导下,通过参悟一些禅机或公案,达到心性的觉悟。
此外,禅宗还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随缘任运的态度,让禅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禅宗的悟性和境界禅宗的悟性是指通过修行和参悟,达到对于宇宙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这种理解超越了常规的逻辑思维和经验认知,是一种心源性的觉悟。
禅宗的境界则是指通过修行和悟性,达到的一种心灵上的自由、超脱和圆满的状态。
这种境界超越了生死的轮回和烦恼的束缚,是一种永恒、和平的境界。
五、禅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禅宗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禅宗吸收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其次,禅宗对于中国的艺术、文学和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禅宗的“无我”思想对于中国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禅宗的“心源说”也为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六、禅宗的争议和批评尽管禅宗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首先,禅宗的修行方法和理论对于一些人来说过于神秘和难以理解。
其次,禅宗的某些极端思想可能被一些人利用为逃避现实、追求个人自由的借口。
此外,禅宗的某些分支可能存在派别之争和传承上的争议。
禅宗内容提要
禅宗是隋唐以来最重要的中国佛教宗派之一,而且也是汉地佛教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
禅宗一反隋唐以来其他宗派拘泥于经典和陷于繁琐的名相分析的习气,而是标榜“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以彻见心性之本源,(“见性成佛”)为宗旨,自以为是“以心传心”的“教外别传”。
因此禅宗又叫佛心宗。
禅即禅那,或译静虑、思维修,它是思维心虑的方法,就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深密思维的状态。
佛教大乘、小乘都要修禅,但他们修习的方法和达到的境界往往不尽相同。
禅宗的得名,首先由于他它对禅修的实践的高度重视,与其他佛教宗派将重点放在经典。
理论的解释和研讨等截然不同,禅宗初期所传的教法就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收摄精神,这些与禅的要求没有区别,故称为禅宗;其次是它对于禅修的理论和时间都有重大发展,比如荷泽宗的宗密区分禅法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如来清静禅等五种,后世的禅师又以六度所设之禅为如来禅,达摩所传的心印为祖师禅,这些都对以后的禅学有很大影响。
禅作为一种宗派的称呼,始于唐中叶以后。
禅宗重视实悟而轻视理论,在单纯哲学思辨层面并无多少建树,其理论基础主要是继承《楞伽经》、《大乘起信论》等思想,以自身本具的如来藏自性清净新为世界万物之本体。
禅宗的特点体现在实践层面,它是以自身本具的真心为修为的基础;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无有染着为修正的目标;以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为修道的宗旨;以不立文字,以心印心为传到的准则;以棒喝、机锋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为接引学人的方法。
(一祖)迦叶直到28代菩提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璀(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慧能的思想在禅宗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就是后来被推为六祖的慧能。
慧能(638-713),又作惠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据说慧能早年丧父,家贫,靠砍柴担水奉养寡母。
一天担柴到了市里,听客诵读《金刚经》,当下开悟。
慧能于676年,复于南海法性寺,依印宗法师出家。
中华禅宗千字文
中华禅宗千字文禅宗思想体系发展中国佛教肇始于汉小乘为初积识为宗东汉明帝秘法之宗三四世纪译经始争佛学著作道家释意格义为法类比相通五世佛学大师方出鸠摩罗什道家语行有无之说有为无为印度佛学有唯识宗华夏佛学乃中道宗道家秘合相辅相成佛经汉译大乘小乘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痛苦之源无知无明贪嗔痴恋逃脱死生色受想行识为五阴平治城堑度诸险难解脱束缚苦行时雨内寂其心方便禅思万劫不复觉悟菩提解脱涅宇宙心同大乘性宗有二谛义万物是有俗谛为称万物是无真谛至成非有非无否定一统庄子境界坐忘涅鸠摩罗什居长安城大师译经凡有百种两位弟子僧肇道生著述肇论不真空论万物若无则不起应起则非无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无非真非实再不迁论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不昔灭因不来今二层二谛般若无知不灭不来不迁致明道生禅师学识渊博顽石叩首雄辩悟颖庐山讲学佛学中心善不受报顿悟成佛道之无为无心而为无所贪执与无一同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万滞同尽宇宙心同亦皆涅法华经疏返迷归极归极得本大乘之悟不舍生死言到彼岸若到彼岸便是未到此岸生死大开方便彼岸涅禅宗起源禅宗起源源于禅那梵文音译沉思虑静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释迦牟尼菩提达摩二十八代禅宗初祖慧可二祖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宗派传承两大弟子南北二宗北宗神秀登堂入殿慧能坐南乃为六祖空宗与道达至高峰空宗三谛禅谓一义超越万物或用静默以示其无无言立义是第一义修行之法不修之修不造新业无心作事善不受报累业消尽平常无事著衣吃饭困来即卧相信自己一切放下不必如此别有用功别有修行抛弃努力无须努力抛弃有功达到无心顿悟成佛飞跃见道知是妄觉不知无记太虚廓然岂强是彼与道一同一切无别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知之知如桶底脱悟后得道不疑之道无得之得顿悟所得前迷今悟今悟前迷骑驴觅驴当下识得除觅驴病一切声色尽是佛事狂心遂息语默动静何处觅佛不可更之头上安头嘴上安嘴圣人常人自迷而悟平凡入圣入圣之后从圣入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悟佛工禅宗传承本宗传承释迦尊者灵山一会拈花示行摩诃迦叶微笑悟法以心传心付法相承迦叶以后再经阿难商那和修优婆鞠多提多迦佛弥遮迦佛婆须蜜佛佛陀难提伏驮蜜多婆栗湿婆富那夜奢阿那菩提迦毗摩罗那伽阏剌迦那提婆罗侯罗多僧伽难提伽耶舍多鸠摩罗多?^夜多佛婆须头摩罗佛鹤勒那佛师子菩提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罗菩提达摩二十八人西天圣祖汉传佛教主导宗派大法西传乃来东土初抵建业始于达摩禅宗初祖心性本源见性成佛大乘传宗专意坐禅统为禅宗兼含天台三论二系然不契机壁观婆罗意为觉法同称三士宝志禅师傅大士也梁代三杰一苇渡江北上魏都洛阳无缘闻名天下开创禅宗二入四行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坐禅之法理入行入理入为思洞之觉观行入实践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藉教悟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理入为主行入为助达摩大师以楞伽经参禅印证曰楞伽宗果自然成达摩弟子三人各精张扬门风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总得肉僧副得皮慧可求法诚心动天神光立雪断臂至诚终得心印史称二祖痛快淋漓见机知能通达老庄精研三藏博览群书少为儒生有广福寺福田众生传法三祖僧璨初章此处略。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 禅宗文化
禅宗文化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2句表明自己中年以后厌弃尘俗,信奉佛教 的心理。 3-4句是说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賞景怡情,自 得其乐,不求人知,但求自己心会其趣。
禅宗文化
5-6句写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竟 来到流水的尽头,坐下看“云无心而 出岫”的妙境。 7-8句写遇林叟。“无心的遇合”更显自 然。 全诗写出诗人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 风采,那种随缘任性,笑傲浮生的禅 者风姿跃然纸上。
禅宗文化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 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 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佛祖传 给摩诃迦叶尊者的这种伟大佛法, 据说就是“以心传心”的禅宗宗旨。 摩诃迦叶也就成了禅宗的开山祖师, 被尊为 “头陀第一”。迦叶之后, 禅宗在印度共传了二十七代。
禅宗文化
到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时,迦叶 一脉在印度已不很吃香,所以达摩 东渡重洋,宣传禅旨。传法给慧可, 后经僧灿、道信、弘忍,到慧能时 经历一次革新。
禅宗文化
禅宗文化
柳宗元也偏爱静寂荒冷、色彩幽暗 的景物。他在《永州龙兴寺东丘记》 中曾把让人感到畅适之景概括为两种: “游之适,大率有二:奥如也,旷如 也。如斯而已。其地之凌阻峭,出幽 郁,寥廓悠长,则于旷宜。抵丘垤dié, 伏灌莽,迫遽回合,则于奥宜。”
禅宗文化
他的诗中多次出现“幽”、“寒” 等充满凄冷意味的景色。例如: “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 (《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 “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 (《新植海石榴》)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眼渐昏昏耳渐聋,满头霜雪半身风。 已将身出浮云外 ,犹寄形于逆旅中。 觞咏罢来宾阁闭,笙歌散后妓房空。 世缘俗念消除尽,别是人间清净翁。 ——(《老病幽独偶吟所怀》)
禅宗思想百科知识总结
禅宗思想百科知识总结禅宗思想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教义和实践,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对禅宗思想的百科知识总结,包括其历史背景、核心概念、实践方法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禅宗思想起源于6世纪的中国,是由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产生的。
禅字最早在《周易》中出现,意为静心思考。
禅宗的正式建立可以追溯到6世纪中期,当时南印度的僧人鸠摩罗什将禅宗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核心概念禅宗思想的核心概念包括“佛性”、“无我”、“直指人心”等。
禅宗认为人人本具佛性,即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能,只需通过禅修来觉悟。
禅宗强调超越自我、超越对物质和名利的追求,追求解脱和觉悟的境界,即“无我”之境。
禅宗主张通过直接体悟人心,而非依赖经典和逻辑推理来寻求真理。
三、实践方法禅宗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坐禅和看公案。
坐禅是禅宗最重要的实修方法,通过打坐静心来觉察自己的身心,进一步觉悟佛性。
禅宗的坐禅强调身心的一致,即在禅定中要达到身心的统一和自我意识的消失。
看公案是禅宗的一种特殊实践方法,通过直接观察公案中的问答来触发直指人心的体悟。
四、禅宗的影响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禅宗强调直接经验和体悟,反对理性主义和经院哲学,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禅宗在中国文学、绘画和园林艺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审美观念。
再次,禅宗对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文化和哲学传统产生了显著影响,成为日本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综上所述,禅宗思想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直接经验和佛性觉悟,通过坐禅和看公案等实践方法来达到这一目标。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文化艺术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也具有重要影响。
禅宗楔子一览
禅宗楔⼦⼀览4、⼆⼗四禅图,觉悟梦中⼈!01. ⽆⽣秘义佛陀住世时,有⼀位⿊⽒婆罗门,两⼿托着两个花瓶,前来供佛。
佛对⿊⽒婆罗门说:“放下吧!”婆罗门便将左⼿托着的花瓶放下。
佛陀⼜说:“放下吧!”婆罗门⼜将右⼿托着的另⼀个花瓶放下。
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吧!”这时,⿊⽒婆罗门问道:“我已经两⼿空空,请问您还要我放下什么?”佛陀说:“我不是让你放下⼿中的花瓶,我是让你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
你将它们统统放下,便可超脱⽣死,永出轮回。
”⿊⽒婆罗门当下悟到了⽆⽣法忍。
02. 初⽰宗旨菩提达摩祖师到东⼟时,受到梁武帝的迎请。
梁武帝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少,有何功德?”达摩祖师答道:“实⽆功德。
这些只是福德,算不上真正的功德,只能获得⼈天⼩果。
”梁武帝问:“如何才是真正的功德?”祖师答道:“若得根本智慧,清净空寂,圆融⽆碍,才是真正的功德。
真正的功德,不是以世间有为法所能求得的”梁武帝⼜问:“请问圣僧,什么是圣谛第⼀义?”祖师并不直接回答,却说:“法界空寂,本来⽆圣可⾔,更不必说圣谛了。
”梁武帝不解地问:“现在⾯对着朕的不是圣⼈,⼜是谁呢?”祖师知其不识禅机,只好摇头说:“不认识。
”03. 断臂求法禅宗⼆祖慧可禅师,青年时为⼈豁达豪爽,博览群书,因不满⾜于儒道易数,四处访贤求道。
听说有位天竺来的神僧达摩住在少林寺,便前往拜访。
慧可虽时时伺机参问,但达摩整天⾯壁禅坐,并不向其开⽰。
慧可只好守候在洞外。
深冬季节,⼀⽇,天降⼤雪,慧可仍然挺⽴在洞外风雪之中。
达摩祖师问道:“你因何事,久⽴不去?”慧可眼⾥含着泪⽔说:“只求和尚为我开⽰⽆上妙法。
”达摩见多了那些谈⽞猎奇,⽆志实修的知解之徒,对他淡淡地说:“如来⽆上妙道,⾮同世俗学问,需要具备能⾏难⾏、能忍难忍的毅⼒,以及坚持不懈、百折不回的恒⼼,⽅可学修。
贪图⼩智,⽆德⽆义,谄曲轻慢者,不能受持。
”此时,慧可毅然以⼑⾃断左臂,并置于达摩祖师⾯前,以表决⼼。
[禅宗的主要思想]禅宗思想
[禅宗的主要思想]禅宗思想第一篇禅宗思想: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原以后,对中国古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将诗作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
自汉代以来,佛教东渐,经过长期发展,在中国独立发展出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即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其中以禅宗性格最为独特,对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思想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禅宗又称宗门,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
唐朝的很多文人都与佛教姻缘密切,进而影响到其文学创作,其中尤以王维最为突出,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他把自然景物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富有静默、空寂的特点,主客体合二为一,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
笔者在研读王维诗歌作品的基础上,分析了佛教尤其是禅宗对王维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王维与佛教王维,唐代诗坛上与李白、杜甫齐名的著名诗人,以五言诗成就最高,又因他精通音乐,故其诗作容易合乐,传播广泛,声名颇高。
通读王维的诗篇,不难发现经常含有隐逸倾向,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种倾向归于逃避现实和消极厌世,他的这种状态其实是对死亡、异己力量的隐忍、退让与调和,是对人生和生活的另一种领悟,充满了禅机和佛老思想。
王维与佛教的渊源很深,他的全家尤其是他的母亲均笃信佛,《请施庄为寺表》中有记载,“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受家庭的影响,王维早年即信佛,一生虔诚,常素食素服,,《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使他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
归隐后,他更是常与高僧交游,谈经说道。
王维所交游的僧人很多,见诸于诗文的就有道光禅师、道一禅师、瑗公上人及神会禅师等十余僧,且几乎均为禅僧。
对于潜心向佛的王维来说,对方外高人的参访及与意气相投的道友们的共修,自然而然地成为他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旧唐书本传》中记载王维经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禅宗全书目录
(001~032文殊出版社、001~100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1990)第一册一、楞伽师资记(大正藏本)附:传法宝纪(大正藏本)二、历代法宝记(金九经校定本)三、曹溪大师别传(卍续藏本)四、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原书十卷,仅存七卷)(宋藏遗珍本)五、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卍续藏本)六、全唐文禅师传记集七、祖堂集(日本·花园大学藏本)第二册景德传灯录(普慧藏本)第三册一、传灯玉英集(残卷)(宋藏遗珍本)二、传法正宗定祖图(江北刻经处本)三、传法正宗记(江北刻经处本)四、传法正宗论(江北刻经处本)第四册一、建中靖国续灯录(卍续藏本)二、禅林僧宝传(卍续藏本)三、补禅林僧宝传(卍续藏本)四、僧宝正续传(卍续藏本)第五册一、天圣广灯录(卍续藏本)二、联灯会要(卷一~卷十五)(卍续藏本)第六册一、联灯会要(卷十六~卷三十)(卍续藏本)二、嘉泰普灯录(卍续藏本)第七册五灯会元(上)(点校本)第八册五灯会元(下)(点校本)第九册一、五家正宗赞(卍续藏本)二、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卍续藏本)三、禅宗正脉(卍续藏本)四、教外别传(卍续藏本)第十册指月录(卷一~卷十)(天宁寺本)第十一册指月录(卷十一~卷二十二)(天宁寺本)第十二册指月录(卷二十三~卷三十二)(天宁寺本)第十三册续指月录(卷一~卷十)(金陵刻经处本)第十四册一、续指月录(卷十一~卷二十)(金陵刻经处本)二、禅灯世谱(卍续藏本)三、居士分灯录(卍续藏本)第十五册一、佛祖纲目(卍续藏本)二、皇明名僧辑略(卍续藏本)三、正宗心印后续联芳(卍续藏本)四、先觉宗乘(卍续藏本)第十六册一、续传灯录(卍续藏本)二、增集续传灯录(卍续藏本)三、五灯会元续略(卍续藏本)四、建州弘释录(卍续藏本)第十七册五灯严统(卷一~卷十五)(卍续藏本)第十八册一、五灯严统(卷十六~卷二十五)(卍续藏本)二、继灯录(卍续藏本)三、祖庭嫡传指南(卍续藏本)四、佛祖宗派世谱(卍续藏本)五、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卍续藏本)第十九册一、续灯存稿(卍续藏本)二、佛祖正传古今捷录(卍续藏本)三、祖灯大统(卷一~卷十四)(普慧藏本)第二十册祖灯大统(卷十五~卷五十一)(普慧藏本)第二十一册祖灯大统(卷五十二~卷九十八)(普慧藏本)第二十二册洞上祖宪录(普慧藏本)第二十三册一、径石滴乳集(卍续藏本)二、宗统编年(卍续藏本)第二十四册一、续灯正统(卍续藏本)二、普陀列祖录(卍续藏本)三、黔南会灯录(卍续藏本)四、缁门世谱(卍续藏本)五、南岳单传记(卍续藏本)第二十五册五灯全书(卷一~卷三十三)(卍续藏本)第二十六册五灯全书(卷三十四~卷七十三)(卍续藏本)第二十七册五灯全书(卷七十四~卷一二○)(卍续藏本)第二十八册一、揞黑豆集(卍续藏本)二、佛祖心灯(卍续藏本)三、诸家宗派(卍续藏本)四、正源略集并补遗(缺卷一)(卍续藏本)五、锦江禅灯(卍续藏本)第二十九册高僧传习禅篇汇编(上)(1)唐高僧传习禅篇(金陵刻经处本)(2)宋高僧传习禅篇(金陵刻经处本)(3)补续高僧传习禅篇(卍续藏本)(4)大明高僧传习禅篇(卍续藏本)第三十册一、高僧传习禅篇汇编(下)(5)新续高僧传习禅篇(标点本)二、清初僧诤记(标点本)三、虚云和尚年谱(一二○岁本)第三十一册一、禅源诸诠集都序(大正藏本)三、宗镜录(大正藏本)三、万善同归集(大正藏本)第三十二册一、宗门十规论(卍续藏本)二、临济宗旨(卍续藏本)三、林间录(卍续藏本)四、林间后录(卍续藏本)五、注沩山警策(卍续藏本)六、青州百问(卍续藏本)七、雪堂行和尚拾遗录(卍续藏本)八、感山云卧纪谈(卍续藏本)九、罗湖野录(卍续藏本)十、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卍续藏本)十一、人天眼目(卍续藏本)十二、丛林公论(卍续藏本)十三、丛林盛事(卍续藏本)十四、人天宝鉴(卍续藏本)十五、通玄百问(卍续藏本)十六、禅苑蒙求(卍续藏本)十七、枯崖和尚漫录(卍续藏本)十八、十牛图颂(三种)(嘉庆·永来重刊本)十九、禅林宝训(嘉兴藏本)第三十三册一、宗门千字文(禅学大成本)二、禅宗决疑集(卍续藏本)三、初学记(卍续藏本)四、山菴杂录(卍续藏本)五、慨古录(卍续藏本)六、祖庭钳锤录(卍续藏本)七、湛然禅师宗门或问(卍续藏本)八、五宗原(卍续藏本)九、五宗原(普慧藏本)十、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说(卍续藏本)十一、金刚般若波罗蜜五家解(日本·花园大学藏本)十二、缁门警训(嘉兴藏本)十三、万法归心录(卍续藏本)第三十四册一、禅关策进(点校本)二、宗门玄鉴图(卍续藏本)三、博山和尚参禅警语(卍续藏本)四、沩山警策句释记(卍续藏本)五、沩山警策注(卍续藏本)六、禅门锻炼说(卍续藏本)七、千松笔记(含禅宗合论、楞严击节)(卍续藏本)八、云门麦浪怀禅师宗门设难(卍续藏本九、禅林宝训音义(卍续藏本)十、禅林宝训顺硃(卍续藏本)十一、禅林宝训笔说(卍续藏本)十二、禅林宝训合注(卍续藏本)十三、禅林宝训拈颂(卍续藏本)十四、圣箭堂述古(卍续藏本)十五、法门锄宄(卍续藏本)第三十五册一、宗门宝积录(仅收序、凡例、目录)(卍续藏本)二、禅海十珍(卍续藏本)三、正名录(普慧藏本)四、野云映禅师宗统颂(嘉兴藏本)五、禅宗直指(标点本)六、大事因缘(标点本)七、五家宗旨纂要(卍续藏本)八、御製拣魔辨异录(卍续藏本)九、宗范(卍续藏本)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二卷本)(卍续藏本)十一、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一卷本)(卍续藏本)十二、禅海塔灯(标点本)第三十六册一、绝观论(禅文化研究所本)二、四行观三、四行论(日本·花园大学所藏高丽本)四、无心论(大正藏本)五、少室六门(大正藏本)六、善慧傅大土传录(金华丛书本·卍续藏本补)七、最上乘论(日本·花园大学所藏高丽本)八、观心论(日本·花园大学所藏高丽本)九、大乘五方便(北宗)·附:无题(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校本)十、大乘无生方便门(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校本)十一、大乘北宗论(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校本)十二、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金九经校本)十三、荷泽大师神会遗集(胡适校本)十四、新校定的敦煌写本神会和尚遗著两种(胡适校本)十五、神会和尚语录的第三个敦煌写本:《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刘澄集》(胡适校本)第三十七册六祖坛经诸本集成(上)(1)《六祖坛经》研究论文集(2)敦煌本(3)兴圣寺本(4)金山天宁寺本(5)大乘寺本(6)高丽传本(7)明版南藏本(8)明版正统本(9)清代真朴重梓本(10)曹溪原本(11)流布本(12)金陵刻经处本第三十八册一、六祖坛经诸本集成(下)(13)六祖坛经笺注(无锡丁氏本)(14)法宝坛经解义(标点本)(15)坛经校释(中华书局本)二、禅宗永嘉集(大正藏本)三、永嘉禅宗集注(光绪·李培桢刊本)第三十九册一、北山录(大正藏本)二、四家语录(日本庆安年间刊本)三、大珠禅师语录(长沙刻经处本)四、庞居士语录(日本承应二年刊本)五、赵州和尚语录(嘉兴藏本)六、玄沙师备(宗一)禅师广录(卍续藏本)七、玄沙师备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八、雪峰真觉禅师语录(日本元禄年间刊本)九、五家语录(嘉兴藏本)十、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卍续藏本)十一、观心玄枢(卍续藏本)十二、注心赋(卍续藏本)第四十册一、石霜楚圆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二、杨岐方会和尚语录、后录(大正藏本)三、白云守端禅师广录(卍续藏本)四、白云守端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五、法演禅师语录(大正藏本)六、蒙山法语(日本·花园大学藏本)七、明觉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镡津集(四库全书本)九、投子义青禅师语录(一卷本)(卍续藏本)十、投子义青禅师语录(二卷本)(卍续藏本)十一、荐福承古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二、汾阳善昭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三、云菴真净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四、法昌倚遇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五、慧林宗本禅师别录(卍续藏本)十六、开福道宁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四十一册一、保宁仁勇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二、丹霞子淳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三、长灵守卓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四、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卍续藏本)五、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佛果圜悟真觉禅师心要(刘书晋校本)七、黄龙慧南禅师语录(黄龙四家录之一)(卍续藏本)八、宝觉祖心禅师语录(黄龙四家录之二)(卍续藏本)九、死心悟新禅师语录(黄龙四家录之三)(卍续藏本)十、超宗慧方禅师语录(黄龙四家录之四)(卍续藏本)第四十二册一、无门慧开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二、虎丘绍隆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三、真歇清了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四、自得慧晖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五、应菴昙华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六、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大慧禅师禅宗杂毒海(卍续藏本)八、古尊宿语要(日本·花园大学藏本)第四十三册古尊宿语录(嘉兴藏本)第四十四册一、续古尊宿语要(卍续藏本)二、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卍续藏本)三、天童宏智觉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普菴印肃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四十五册一、佛海瞎堂禅师广录(卍续藏本)二、东山慧空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三、济颠道济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四、密菴咸杰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五、曹源道生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六、痴绝道冲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七、松源崇岳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八、破菴祖先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九、月林师观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运菴普岩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一、天童如净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二、天童如净禅师遗录(卍续藏本)十三、吴山净端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四、无明慧性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五、西山亮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六、大川普济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七、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八、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九、兀菴普宁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四十六册一、北磵居简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二、偃溪广闻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三、率菴梵琮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四、石溪心月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五、石溪心月禅师杂录(卍续藏本)六、希叟绍昙禅师广录(卍续藏本)七、希叟绍昙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八、西岩了慧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九、淮海原肇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断桥妙伦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一、介石智朋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二、初物大观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三、虚堂智愚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四十七册一、环溪惟一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二、剑关子益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三、绝岸可湘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四、无文道燦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五、虚舟普度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六、横川行珙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七、云谷和尚语录(卍续藏本)八、高峰原妙禅师禅要(卍续藏本)九、高峰大师语录(嘉兴藏本)十、雪岩和尚语录(嘉兴藏本)十一、龙泉介清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二、因师集贤语录(卍续藏本)十三、月江正印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四、月磵和尚语录(卍续藏本)十五、云外云岫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六、樵隐悟逸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七、海印昭如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四十八册一、天目中峰和尚广录(频伽藏本)二、天目明本禅师杂录(卍续藏本)三、古林清茂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四、方山文宝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元叟端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笑隐訢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昙芳守忠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八、即休契了禅师拾遗集(卍续藏本)九、石屋清珙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四十九册一、天如惟则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二、千岩和尚语录(嘉兴藏本)三、无见先睹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四、南堂了菴欲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穆菴文康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六、平石砥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七、楚石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了堂惟一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九、万峰和尚语录(嘉兴藏本)第五十册一、恕中无愠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二、无幻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无趣老人语录(嘉兴藏本)四、紫柏尊者全集(卍续藏本)五、紫柏尊者别集(卍续藏本)第五十一册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卍续藏本)第五十二册一、天宁法舟济禅师剩语(嘉兴藏本)二、湛然圆澄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三、天真毒峰善禅师要语(嘉兴藏本)四、松隐唯菴然和尚语录(嘉兴藏本)五、愚庵智及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六、呆菴普稼庄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七、密云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大沩五峰学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三峰藏和尚语录(嘉兴藏本)十、晦台元镜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五十三册一、古庭禅师语录辑略(嘉兴藏本)二、曹溪一滴附:梦语摘要(嘉兴藏本)三、大巍禅师竹室集(嘉兴藏本)四、浮山法句(嘉兴藏本)五、彻庸和尚谷响集附:净土偈(嘉兴藏本)六、寿昌无明和尚语录(嘉兴藏本)七、见如元谧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八、龙池幻有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天隐修和尚语录(嘉兴藏本)十、蘷州卧龙字水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一、南石文琇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五十四册一、聚云吹万真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吹万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三卷本)(嘉兴藏本)四、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二十卷本)(嘉兴藏本)五、三宜盂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五十五册一、密藏禅师遗稿(嘉兴藏本)二、费隐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象田即念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紫竹林颛愚和尚语录(嘉兴藏本)五、燮云玑禅师国清无畏堂语录(嘉兴藏本)第五十六册一、石雨禅师法檀(嘉兴藏本)二、瑞白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博山无异大师语录集要(嘉兴藏本)四、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卍续藏本)第五十七册一、朝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铁眉三巴掌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法玺印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楞严法玺印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国清大庾韬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南岳山茨际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雪峤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锦屏破石卓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伏狮园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神鼎云外泽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一、兴善南明广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二、鸳湖用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五十八册一、季总彻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万如微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雪关和尚语录(六卷本)(嘉兴藏本)四、雪关禅师语录(十三卷本)(嘉兴藏本)五、鼓山永觉和尚广录(嘉兴藏本)第五十九册一、大休珠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林野奇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天界觉浪盛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嘉兴藏本)五、天界觉浪盛禅师嘉禾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册一、千山剩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懒石聆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大沩密印寺养拙明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古雪喆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伏狮义公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长庆宗宝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撄宁静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灵隐文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别牧纯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白云象林本真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一、憨予暹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二、高峰乔松亿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一册一、浮石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录萝恒秀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云山燕居申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祖亮启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沩山古梅冽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笑堂和尚语录(嘉兴藏本)七、芝岩秀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百痴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二册二、月幢了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方融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为霖道霈禅师秉拂语录(卍续藏本)五、为霖道霈禅师餐香录(卍续藏本)六、为霖道霈禅师还山录(卍续藏本)七、为霖道霈禅师法会录(卍续藏本)八、为霖禅师旅泊菴稿(卍续藏本)九、雪窦石奇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黄连东岩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一、大博乾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二、达变权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三册一、三塔主峰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灵瑞尼祖揆符禅师妙湛录(嘉兴藏本)三、灵瑞禅师岩华集(嘉兴藏本)四、普光坦菴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纯备德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明觉聪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大方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牧云和尚七会馀录(嘉兴藏本)九、南岳继起和尚语录(嘉兴藏本)十、自闲觉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一、虚舟省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四册一、介庵进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隐元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天童弘觉忞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弘觉忞禅师北游集(嘉兴藏本)五、玉林禅师语录(昭庆寺本)第六十五册一、蔗菴范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嘉兴退菴断愚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一初元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天则能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雪峰如幻禅师瘦松集(标点本)六、石霜尔瞻尊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佛古闻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青原愚者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六册一、参同一揆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破山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莲月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玉泉莲月正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云腹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云叟住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石关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天台通玄寺独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无依道人录(嘉兴藏本)十一、苏州竹菴衍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二、海幢阿字无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三、香岩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四、云幻宸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五、石璞质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七册一、普庵禅师全集(标点本)二、庐山天然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八册一、寒松操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天岸昇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古宿尊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翼菴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九册一、灵树远禅师云岩集(嘉兴藏本)二、敏树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古瓶山牧道者究心录(嘉兴藏本)四、终南山蟠龙子肃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鹤林天树植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护国启真诚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慧觉衣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法澜澂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天王水鉴海和尚六会录(嘉兴藏本)十、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嘉兴藏本)十一、天王水鉴海和尚住金粟语录(嘉兴藏本)十二、草堂耨云实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册一、奇然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秀野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丹霞澹归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浦峰法柱栋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赤松领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三峰半水元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林我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不会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浦峰长明炅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调实居士证源录(嘉兴藏本)十一、佛冤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一册一、即非禅师全录(嘉兴藏本)二、华严圣可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青城竹浪生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云峰体宗宁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玉泉其白富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法幢远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性空臻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二册一、滦州万善晖州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神鼎一揆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嵩山?竹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益州嵩山野竹禅师后录(嘉兴藏本)五、盛京奉天般若古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香岩洗心水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正觉润光泽禅师澡雪集(嘉兴藏本)第七十三册一、晦岳旭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天翼翔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空谷道澄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智覃正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盘山朗空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昭觉竹峰续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大悲妙云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博山粟如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四册一、元洁莹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百愚斯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内绍种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五册一、南海宝象林慧弓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宝持总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耳菴嵩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山晖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鄂州龙光达夫禅师鸡肋集(嘉兴藏本)七、永济融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密行忍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通天逸叟高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古檀溪寺梓舟船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六册一、介为舟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三山来禅师语录(原目二十八卷,卷十七下缺)(嘉兴藏本)三、兜率不磷坚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古林如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佛语御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东山破峰重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文穆念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斌雅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侣岩荷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迳庭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七册一、印心佛敏讷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长目电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鹤峰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华岩还初佛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盘山了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知空蕴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云峨喜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华岩不厌乐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灵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幻住明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一、昭觉丈雪醉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二、寂光豁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八册一、观涛奇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雍正御选语录(卍续藏本)第七十九册一、艸峰宪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彻悟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三、虚云和尚法彙(标点本)第八十册来果禅师语录(达本彙编本)第八十一册一、敕修百丈清规(卍续藏本)二、禅苑清规(卍续藏本)三、入众须知(卍续藏本)四、入众日用(卍续藏本)五、百丈清规证义记(卍续藏本)第八十二册一、丛林校定清规总要(卍续藏本)二、禅林备用清规(卍续藏本)三、幻住菴清规(卍续藏本)四、丛林两序须知(卍续藏本)五、丛林祝白清规科仪(鼓山涌泉寺本)六、高旻寺库房规约(民国手抄本)第八十三册一、高旻寺客堂规约(民国手抄本)二、高旻寺禅堂规约(民国手抄本)第八十四册一、金山江天禅寺规约(民国·莲舟手抄本)二、祖庭事苑(杂集部)(卍续藏本)第八十五册一、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卍续藏本)二、雪菴从瑾禅师颂古集(卍续藏本)第八十六册一、从容录二、请益录(卍续藏本)三、空谷集(卍续藏本)四、虚堂集(卍续藏本)五、柳塘外集(四库全书本)第八十七册一、禅宗无门关(卍续藏本)二、佛果击节录(卍续藏本)三、大光明藏(卍续藏本)四、正法眼藏(卍续藏本)五、心灯录(蒋氏慎修书屋校印本)第八十八册一、禅林类聚(卍续藏本)二、宗门统要续集(嘉兴藏本)第八十九册一、碧岩集定本(日本·伊藤猷典校定本·序文为大正藏本)二、拈八方珠玉集(卍续藏本)第九十册宗门拈古彙集(卍续藏本)第九十一册列祖提纲录(卍续藏本)第九十二册宗鉴法林(上)(卍续藏本)第九十三册一、宗鉴法林(下)(卍续藏本)二、重编曹洞五位显诀(卍续藏本)三、定慧相资歌并警世(卍续藏本)四、禅门诸祖师偈颂(卍续藏本)五、禅宗杂毒海(卍续藏本)第九十四册一、信心铭(标点本)二、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注(光绪·李培桢刊本)三、王锡《顿悟大乘政理决》序说并校记(选堂集林本)四、东坡禅喜集(日本·森大狂校定本)五、宝镜三昧本义(卍续藏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典籍种提要禅宗典籍562种提要1.【肇论】2.【xx论】3.【善xx大士语录】4.【心xx】5.【无心论】2.【xx论】3.【善xx大士语录】4.【心xx】5.【无心论】6.【观心论】7.【二入四行论】8.【少室六门集】9.【第六门血脉论】10.【绝观论】11.【信心铭】12.【入道安心要方便xx】13.【xxxx诗集】14.【xx】15.【最上乘论】16.【楞伽师资记】17.【传法宝xx】18.【xx要诀】19.【大乘无生方便门】20.【大乘五方便】21.【真妄颂】22.【大乘xx宗论】23.【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24.【xx】25.【六祖坛经】26.【xx大师xx】27.【xx证道歌】28.【证道歌注】29.【禅宗xx集】30.【xx禅宗集注】31.【神会禅话录】32.【神会xx遗集】33.【显宗记】34.【xx道一禅师广录】35.【顿悟入道要门论】36.【了元歌】37.【xxxx灵佑禅师语录】38.【xx警策】39.【xx警策句释记】40.【xx警策注】41.【xx警策指南】42.【xxxx寂禅师语录】43.【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44.【xxxx传】45.【百丈xx清规】46.【百丈清规证义记】47.【黄檗断际禅师xx】48.【临济录】49.【xxxx语录】50.【兴化存奖禅师语录】51.【四家语录】52.【原人论】53.【禅源诸诠集都序】54.【禅门师资承袭图】55.【xx居士语录】56.【船子xx拨棹歌】57.【xx录】58.【十玄谈】59.【xx悟本大师语录】60.【xx五位显诀】61.【宝镜三昧歌】62.【宝镜三昧xx】63.【宝镜三昧本义】64.【宝镜三昧原宗辨谬】65.【xxxx元证禅师语录】66.【xxxxxx寂禅师语录】67.【xx义存禅师语录】68.【xx师备禅师广录】69.【xx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70.【宗门十规论】71.【禅月集】72.【五家语录】73.【祖堂集】74.【xx】75.【万善同归集】76.【xxxx觉禅师唯心诀】77.【注心赋】78.【观心玄枢】79.【永明xx禅净四料简】80.【投子xx青禅师语录】81.【空谷集】82.【xx英集】83.【xxxx禅师语录】84.【xx法语】85.【祖庭事苑】86.【禅林僧xx】87.【补禅林僧xx】88.【林间录】89.【石门文字禅】90.【xx夜话】91.【临济宗旨】92.【僧宝正续传】93.【xx野录】94.【云卧纪谈】95.【xxxx禅师语录】96.【虚堂集】97.【真歇清了禅师语录】98.【自得xx禅师语录】99.【xxxx禅师广录】100.【荐xx语录】101.【xx倚遇语录】102.【xx本禅师别录】103.【xx净端禅师语录】104.【xx深广录】105.【入众日用清规】106.【人天xx】107.【xxxx禅师语录】108.【禅苑清规】109.【xx方会xx语录】110.【xx守端禅师广录】111.【xxxx禅师语录】112.【xx四家语录】113.【晦堂祖心语录】114.【超xx禅师语录】115.【死心悟新语录】116.【xx禅喜集】117.【xxxx禅师语录】118.【五祖法演禅师语录】119.【xxxx录】120.【明觉禅师语录】121.【雪xx直注】122.【xx文禅师语录】123.【圆悟佛果禅师语录】124.【开xx禅师语录】125.【佛眼清远禅师语录】126.【xx昙华禅师语录】127.【xx觉禅师语录】128.【xx觉禅师xx说】129.【xx觉禅师年谱】130.【宗门武库】131.【禅宗杂毒海】132.【正法眼藏】133.【率庵梵琮禅师语录】134.【十牛图】135.【xx津文集】136.【传法正宗记】137.【xx拾遗录】138.【xxxx禅师语录】139.【瞎堂xx禅师广录】140.【xx道济禅师语录】141.【月xxxx语录】142.【传法正宗论】143.【传法正宗定祖图】144.【xxxx禅师语录】145.【自得禅师语录】146.【真歇清了禅师语录】147.【xx禅师语录】148.【破庵xx禅师语录】149.【宏智正觉禅师广录】150.【xx古直注】151.【密庵xx语录】152.【天童如净禅师语录】153.【天童如净禅师遗录】154.【虚堂xx语录】155.【人天眼目】156.【xx公论】157.【xx盛事】158.【xx禅师语录】159.【xx亮禅师语录】160.【xx普济禅师语录】161.【xx广闻禅师语录】162.【xxxx禅师语录】163.【介石智朋禅师语录】164.【初物大xx语录】165.【xx行端禅师语录】166.【痴绝道冲禅师语录】167.【xx外集】168.【五家正宗赞】169.【石屋珙禅师语录】170.【真心直说】171.【xxxx禅师颂古】172.【大梵天xx决疑经】173.【xx灯录】174.【传灯xx】175.【xx广灯录】176.【xxxx】177.【联灯会要】178.【嘉泰xx灯录】179.【五灯会元】180.【五灯会元补遗】181.【五灯会元续略】182.【xx语要】183.【xx语录】184.【xxxx要】185.【佛祖正法直传】186.【xx】187.【击节录】188.【从容录】189.【无门关】190.【请益录】191.【xxxx禅师语录】192.【禅苑蒙求】193.【禅宗颂xx珠通集】194.【xx问】195.【xx百问】196.【初学记】197.【xx禅师语录】198.【无准xx禅师语录】199.【xx薰禅师语录】200.【拈八方珠玉集】201.【xx昙禅师广录】202.【枯崖xx漫录】203.【大觉禅师语录】204.【xx了xx师语录】205.【xx昙禅师语录】206.【xx昙禅师广录】207.【兀庵xx禅师语录】208.【无文道灿禅师语录】209.【虚舟普度禅师语录】210.【一山国师妙xx大师语录】211.【大光明藏】212.【禅林xx】213.【禅林xx音义】214.【禅林xx合注】215.【禅林xx珠】216.【禅林xx笔说】217.【禅林xx拈颂】218.【xxxx禅师语录】219.【龙源介清禅师语录】220.【xxxx】221.【佛光国师语录】222.【长xx禅师语录】223.【垂语百则】224.【xx昙禅师广录】225.【清拙xx禅居集】226.【xx道生禅师语录】227.【佛法大明录】228.【禅门诸祖师偈颂】229.【xx如珙禅师语录】230.【运庵普岩禅师语录】231.【元xx性禅师语录】232.【xx月禅师语录】233.【xx月杂录】234.【xx庆禅师语录】235.【月xx禅师语录】236.【xx禅师语录】237.【破庵xx禅师语录】238.【无准xx禅师语录】239.【无准xx禅师奏对语录】240.【断桥xx禅师语录】241.【环溪惟一禅师语录】242.【xxxx禅师语录】244.【剑关子xx禅师语录】245.【绝岸可湘禅师语录】246.【因师集贤语录】(龙泉集)247.【xx及禅师语录】248.【xx文琇禅师语录】249.【xx风月集】250.【宗门千字文】251.【禅宗决疑集】252.【宗门统要续集】253.【xx原妙禅师语录】254.【xx禅要】255.【xxxx广录】256.【xxxx杂录】257.【拟寒山诗】258.【佛祖历代通载】259.【百丈清规】260.【天如xx语录】261.【xxxx语录】262.【禅门xx录】263.【了庵xx语录】264.【月xx禅师语录】265.【笑隐大诉禅师语录】266.【蒲室集】267.【xx梵琦禅师语录】268.【即休契了禅师拾遗集】269.【了庵清欲禅师语录】270.【昙芳守xx禅语录】271.【xxxx禅师语录】272.【月涧xx禅师语录】273.【海印昭如禅师语录】274.【无见先睹禅师语录】275.【方山文宝禅师语录】276.【xx如砥禅师语录】277.【万峰xx语录】278.【樵隐悟逸禅师语录】279.【石屋清珙禅师语录】280.【千岩xx语录】281.【云外岫禅师语录】282.【无xx经禅师语录】283.【了堂惟一禅师语录】284.【缁门警训】285.【禅林类聚】286.【续传灯录】287.【增集续传灯录】288.【禅宗正脉】289.【宗门xx】290.【xx灯录】291.【禅关策进】292.【道余录】293.【二隐谧禅师语录】294.【xx禅师法xx】295.【密xx禅师语录】296.【xx中无愠禅师语录】297.【无趣如空禅师语录】298.【元幻性冲禅师语录】299.【笑岩集】300.【xx禅师语录】301.【xxxx字水禅师语录】302.【浮石禅师语录】303.【xx禅师语录】304.【xx禅师语录】305.【xx牧道者究心录】306.【xx禅师语录】307.【朝宗忍禅师语录】308.【大方禅师语录】309.【xx法舟济禅师语录】310.【湛然圆澄禅师语录】311.【三宜盂禅师语录】312.【xx禅师法xx】313.【象田即念禅师语录】314.【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315.【xx见如谧禅师语录】316.【xx天然禅师语录】317.【xx剩人禅师语录】318.【xx淡归禅师语录】319.【入就瑞白禅师语录】320.【xx】321.【xx开禅师遗稿】322.【铁蒺藜】323.【正宗心印后续联芳】324.【吹xx禅师语录】325.【五宗原】326.【五宗辟】327.【五宗救】328.【天童xx辟妄救略说】329.【指月录】330.【续指月录】331.【竹窗随笔】332.【皇明名僧辑略】333.【八十八祖道影传赞】334.【xx无异禅师广录】335.【xx大师宗教答响】336.【xx警语】337.【xx笔记】338.【xx门麦浪怀禅师宗门设难】339.【xx尊者全集】340.【憨山大师梦游全集】341.【宗门或问】342.【古今禅藻集】343.【教外xx】344.【黄檗无念禅师语录】345.【居士分灯录】346.【禅灯世谱】347.【禅门拈颂集】348.【呆庵xx禅师语录】349.【古庭禅师语录辑略】350.【xx禅师语录】352.【xx语】353.【佛祖纲目】354.【吹万禅师语录】355.【永觉xx广录】356.【洞xx辙】357.【禅林疏语考证】358.【xx禅师语录】359.【五灯严统】360.【五灯严统解惑篇】361.【祖庭钳锤录】362.【继灯录】363.【xx释录】364.【xx国师语录】365.【禅门锻炼说】366.【还山录】367.【圣箭堂述古】368.【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369.【佛祖三经指南】370.【续灯存稿】371.【铁壁机禅师语录】373.【密行忍禅师语录】374.【揞黑豆集】375.【秉拂语录】376.【xx会灯录】377.【普陀xx录】378.【五家宗旨纂要】379.【xx禅师语录】380.【xx禅灯】381.【续灯正统】382.【佛冤禅师语录】383.【宗统颂】384.【天童xx/心禅师语录】385.【xx锄宄】386.【佛祖宗派世谱】387.【宗门拈古汇集】388.【xxxx禅林僧xx】389.【xx单传记】390.【缁门世谱】391.【御选语录】392.【御制拣魔辨异录】394.【天童xx/心禅师北游集】395.【祖灯大统】396.【xx统编年】397.【正源略集】398.【佛祖正传古今捷录】399.【径石滴乳集】400.【xx提纲录】401.【铁笛倒吹】402.【五家参详要路门】403.【五灯全书】404.【居士传】405.【xx宗派】406.【八指头陀诗集】407.【禅宗直指】408.【佛祖正宗道影】409.【万法归心录】410.【禅门日诵】411.【xx】412.【鸳湖用禅师语录】413.【xx茨际禅师语录】414.【万如禅师语录】415.【雪xx禅师语录】416.【xxxx七会语录】417.【天岸升禅师语录】418.【破山禅师语录】419.【百痴禅师语录】420.【xx禅师语录】421.【xx雅禅师语录】422.【介为舟禅师语录】423.【笑堂xx语录】424.【永济融掸师语录】425.【xx园禅师语录】426.【xx禅师语录】427.【二隐谧禅师语录】428.【芝严秀掸师语录】429.【懒石聆排师语录】430.【法玺印禅师语录】431.【xx继起xx语录】432.【昭觉丈xx师语录】433.【xx瞻禅师语录】435.【鸡肋集】436.【法澜澄禅师语录】437.【天王水鉴海xx六会录】438.【天王水鉴海xx五会录】439.【天王水鉴海xxxx语录】440.【xx进禅师语录】441.【一初xx语录】442.【莲月印正禅师语录】443.【月幢了禅师语录】444.【断愚真xx语录】445.【达变权禅师语录】446.【方融如玺禅师语录】447.【不禅师师语录】448.【xx外泽语师语录】449.【xx舟禅师师语录】450.【虚舟行禅师师语录】451.【xxxx野竹禅师后录】452.【xx禅掸师语录】453.【自闲禅祥师语录】454.【予暹禅师语录】456.【xx远禅师xx集】457.【云腹xx语录】458.【xx住禅师语录】459.【xx破峰重禅师语录】460.【秀野林禅师语录】461.【绿萝恒秀林禅师语录】462.【寂光豁禅师语录】463.【独郎行日禅师语录】464.【xx质禅师语录】465.【奇然xx语录】466.【xx总禅师语录】467.【xxxx符禅师xx】468.【xx禅师xx华集】469.【xx禅师语录】470.【xx可禅师语录】471.【广xx胜觉寺密xx禅师语录】472.【草堂耨云实禅师语录】473.【佛冤禅师语录】474.【xx敏讷禅师语录】475.【憨休禅师敲空遗响】476.【远庵澧禅师语录】477.【xx禅师语录】478.【xx禅师语录】479.【xxxxxx禅师语录】480.【xxxx禅师语录】481.【长目电禅师语录】482.【xx还初佛禅师语录】483.【xx内护国寺启真诚禅师语录】484.【xx蟠龙xx禅师语录】485.【xx天树植禅师语录】486.【知空蕴禅师语录】487.【xxxx禅师语录】488.【xxxx禅师语录】489.【翼庵禅师语录】490.【隐xx语录】491.【莲峰禅师语录】492.【xx师般若语录】493.【xx真在禅师语录】494.【大悲xx禅师语录】495.【晦狱xx禅师语录】496.【华严不厌乐禅师语录】497.【xx禅师语录】498.【林我禅师语录】499.【xx禅师语录】500.【即非禅师全录】501.【xx竹浪彻生禅师语录】502.【密行忍禅师语录】503.【xxxx般若xx禅师语录】504.【xx其白富禅师语录】505.【幻住xx语录】506.【纯备xx禅师语录】507.【参同一揆禅师语录】508.【xx禅师语录】509.【xxxx禅师语录】510.【灵机禅师语录】511.【xx师语录】512.【敏树禅师语录】513.【赤松领禅师语录】514.【侣岩荷禅师语录】515.【淡崖超原禅师语录】516.【xx洗心水禅师语录】517.【xxxx州xx禅师语录】518.【性空xx禅师语录】519.【何一自禅师语录】520.【xxxx禅师语录】521.【华严起宗真禅师语录】522.【xx如禅师语录】523.【xxxx楷禅师语录】524.【善一纯律师语录】525.【善权位禅师语录】526.【空谷道澄禅师语录】527.【xx禅师语录】528.【xx了宗禅师语录】529.【迳庭xx禅师语录】530.【xx禅师语录】531.【xxxx禅师语录】532.【昭觉竹峰续禅师语录】533.【雨xx语录】534.【xx禅师语录】535.【百愚样师语录】536.【xx奇禅师语录】537.【xx禅师语录】538.【蔗庵范禅师语录】539.【xxxx禅师语录】540.【xx禅师语录】541.【频xx禅师语录】542.【寒松操禅师语录】543.【海幢阿字无禅师语录】544.【xx迸如瀚禅师语录】545.【角虎集】546.【xx正宗源流颂】547.【xx积录】548.【xx来禅师语录】549.【xxxx亿禅师语录】550.【万峰xx禅师语录】551.【大笑崇禅师语录】552.【xx禅师语录】553.【xx必禅师语录】554.【xx暐禅师语录】555.【xx杂录】556.【祖庭指南】557.【禅乐府】558.【禅苑蒙求拾遗】559.【洞上xx】560.【禅宗全书】561.【xx髓】562.【xx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