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学第三版李昕主编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觉的概念
1、知觉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旅游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旅游者感觉器官的旅游刺激情境或旅游刺激物在人脑中的整体反映。
旅游知觉的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旅游知觉的理解性
旅游者在感知旅游对象时,总是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理解和解释,把它归入一定类别的范畴之内,并形成一定的概念,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旅游知觉的整体性
旅游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当旅游刺激情境的个别属性作用于旅游者的感官时,旅游者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们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知觉的恒常性
旅游者在知觉旅游刺激物时,虽然感知条件(如距离、位置、光线、时间等)发生变化,但知觉印象仍然保持不变,这就是旅游知觉的恒常性。
首因效应,即人们常说的“第一印象”,是指人们在第一次接触某种事物时所形成的印象,以及这种印象对以后进一步认识该事物所产生的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
晕轮效应是指由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整体特征,就象月晕一样,由于光环的虚幻作用,使人看不清其真实面貌,又叫做光环效应。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和印象。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知觉主要受下列四个因素的影响:
旅游景观、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可进入性
第一,旅游景观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力要素,这些要素要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欲望,使之形成旅游动机。为此,旅游景观必须具有独特性和观赏性。
第二,要使潜在的旅游资源成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实现其旅游价值,必须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
第三,旅游设施不仅是旅游目的地的接待设施,也可能成为旅游对象,所以必须安全、方便、舒适,在标准化的同时,注意特异性。
第四,要提供个性化服务,强调服务的超常性;将功能性服务转变成为情感性服务;完善旅游市场的经济环境,实现旅游信息的对称流动,倡导诚信服务。
旅游企业与从业人员为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形成良好的知觉形象应该好以下工作:
一是搞好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TDIS),塑造良好的旅游地形象。——传播美誉度
二是准确、详实、及时地将旅游地的信息传递给旅游者——扩大知名度
三是要着力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为旅游者提供美好的旅游体验——提高满意度
四是继续为完成旅程的旅游者提供售后服务——培养忠诚度
第四章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旅游的内部驱动力,是在旅游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人去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力。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认为,亲切感、自豪感、新鲜感是人生幸福的三大要素。
旅游动机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是个体的内在条件,即人对旅游的需要。
客观条件1. 时间条件2. 经济条件3. 社会条件
按照国际经验:
当一国的人均GDP达到800美元至1,000美元时,其居民普遍会产生国内旅游动机;
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至10,000美元时,居民通常会产生国际旅游动机。
如何激发旅游动机
1.倡导现代旅游观念,鼓励旅游消费
2. 加大旅游宣传的力度
3. 努力开发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自然性、民族性、独特性、社会性
4.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第五章
态度的概念
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个体对外界对象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一定的行为倾向,它的对象包括人、事物、思想和观念等。
旅游态度的定义:旅游态度是旅游者对旅游活动较为稳定的看法与评价。
态度的构成
在结构上,态度由知、情、意三个方面的因素组成即: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向因素认知因素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评价,包括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与理解。认知因素是态度形成的基础。
情感因素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对态度对象所做出的情感判断,即对态度对象持有的好恶情感。在态度结构中,情感因素是态度形成的核心。
意向因素具有外显性,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它是行为之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什么反应的思想倾向。
旅游态度的改变
一、更新旅游产品,改变旅游产品的原形象二、加强宣传促销,强化旅游产品的新形象
1突出信息的个性化。2利用旅游知觉的选择性。3提供满足需要的方式。4造成适度的恐惧。
第六章
个性的概念
人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先天遗传素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 社会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1)家庭环境对个性的影响(2)学校教育对个性的影响(3)社会文化对个性的影响
3. 社会实践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心理中心型
选择熟悉的旅游目的地;喜欢旅游目的地的一般活动;选择日光浴和游乐场所,包括;相当程度无拘无束的休息;活动量小;喜欢去能驱车前往的旅游点;喜欢正规的旅游设备,例如设备齐全的旅馆、家庭式的饭店以及旅游商店;喜欢家庭的气氛、熟悉的娱乐活动,不喜欢外国的气氛要准备齐全的旅行行装,全部日程都要事前安排妥当。
他人中心型
选择非旅游地喜欢在别人来到该地区前享受新鲜经验和发现的喜悦;喜欢新奇的、不寻常的旅游场所;活动量大;喜欢坐飞机去旅游目的地;旅游设备只要一般或较好旅馆和伙食,不一定要现代化的大型旅馆愿意会见和接触具有他们所不熟悉的文化或外国文化的居民;旅游的安排只包括最基本的项目,留有较大的余地和灵活性。
自我状态的三副不同面孔
感情用事的“儿童自我”;自以为是的“家长自我”;面对现实的“成人自我。
要想让人们去旅游,就要使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内心中的“儿童自我”动心,“家长自我”放心,“成人自我”省心。
自我状态与旅游决策
人的个性中的三种自我状态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共同参与决策。这三个“自我”分别用感情、权威、理智来支配人的行为,它们是人们内心世界中的三个不同的“行为决策者”。
第七章
社会角色是指人们在社会的各种组织和群体中的“身份”。
社会阶层的划分,通常是以收入、教育水平、职业状态、心理感受等项指标为依据。中外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和方法并不完全相同。
社会阶层与旅游行为
(1)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观念不同; (2)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内容不同;
(3)不同社会阶层获取和传播消费信息的渠道不同。
文化的特征
(1)无形性:社会文化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极不易察觉的。
(2)习得性:人的文化意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通过社会实践、学习形成的。
①濡化,即个人对自己文化的学习。②文化适应,即个人对其他民族文化或新文化的学习。(3)共享性
文化的共享性是指一种信念、价值观或习惯等特定的文化要素,并不是少数人的“私有财产”,相反,它必须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共同享有。
(4)动态性
文化必须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不断地发展和被修正,不能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5)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