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与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与应用指导原则一、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随着抗生素滥用的日益加居U,越来越多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浮出水面。
为规范和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保证抗生素的有效性,我国实行了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或本地区基本药物目录》,将抗菌药物划分为三类:A类、B 类、C类。
1.A类药物指对人体总体、各种临床分离菌株的治疗效果最好的药物。
A类药物细菌抗性相对较低,临床使用广泛。
主要应用于重症感染、创伤感染、深部组织感染等情况。
通常情况下,应优先选择A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A类药物有头泡菌素类、青霉素类等。
2.B类药物指对人体总体、各种临床分离菌株的治疗效果较好的药物。
B类药物细菌抗性相对较高,一般应在病原学或药敏试验结果明确后使用。
B类药物主要应用于一般感染、轻中度感染等情况。
常用的B类药物有氟晖诺酮类、氨基糖苜类等。
3.C类药物指对人体总体、各种临床分离菌株的治疗效果较差的药物。
C类药物细菌抗性相对较高,而药物自身毒副作用比较大,使用范围有限。
一般情况下,C类药物只在病因学和药敏试验的结果无法得出时使用。
常用的C类药物有甲硝嘤、环丙沙星等。
二、应用指导原则1.必须按照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抗菌药物抗生素的选择必须要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进行选择。
在不能进行药敏试验时,应优先选择具有较广泛敏感菌株覆盖率、毒副作用低的A类药物使用。
2.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规定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和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乱用、误用。
尤其是对于C 类药物,更应该谨慎使用,避免耐药问题的发生。
3.合理使用抗生素联合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联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和副作用。
但需要避免盲目使用和重复使用。
4.注意抗生素的剂量和使用时间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一般情况下,抗生素的使用不宜过长时间,以免出现耐药性和毒副作用等问题。
5.严格控制医疗机构内抗菌药物的配送和售卖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配送和售卖管理,避免出现抗菌药物的乱用现象,妥善控制抗菌药物的流通渠道。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抗菌药物是一类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可有效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但不合理的使用会导致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保护患者的安全并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各国纷纷制定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
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我国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
我国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合理使用原则:明确指出抗菌药物应该是在患者真正需要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并且要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来确定具体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2.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将抗菌药物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特殊级、限制级和非限制级。
特殊级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癌症化疗引起的感染等。
限制级抗菌药物适用于一般细菌感染,但使用时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必须有医生特批或药剂师审核。
非限制级抗菌药物适用于常见的细菌感染,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自行购买。
3.医疗机构规范管理要求:医疗机构要建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权限和管理要求,加强对医生和药剂师的培训,提高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知水平。
4.监测和报告系统:建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细菌耐药情况,为制定合理使用策略提供依据。
5.公众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宣传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知识,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认识,引导患者正确用药。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的实施对于改善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及防止抗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严格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减少因不必要使用抗菌药物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和药物耐药问题。
同时,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医疗成本,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我国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保护患者权益,合理运用医疗资源,保障公众健康意义重大,需要各级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积极执行,并结合科学研究不断完善。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 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而定
☺尤其住院病人,应在开始抗菌药物治疗前,先留取 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 药敏结果。
☺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确定和调整给药方案。
目前国内抗菌药物的选择多根据临床经验,细 菌培养及药敏送检率很低。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分级管理Fra bibliotek2019-08-27 17:30 心血管内科一病区∶王兰芳
1
主要内容
一、 抗菌药物使用现状
二、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2
一、抗菌药物使用现状
细菌耐药是当前临床抗感染治疗的热点和难点 ☺β-内酰胺抗生素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问题非常 严重,明显加重医药费用负担,甚至出现了无药可用的 细菌感染
二线药物 (限制性使用)
三线药物 (特殊使用)
1.疗效肯定, 2.不良反应小 3.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 4.价格相对较低 5.货源充足
1.疗效好 2.毒副反应相对较大 3.价格比较昂贵 4.耐药发展较为迅速
12..疗价效格好昂但贵毒性较大 3.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 4.一旦耐药即会产生严重
后果的品种
各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
主治医师
非限制性使用
副主任医师以上
1天临时性用量
限制性使用 特殊使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
各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
副主任医师以 上
非限制性使用
✓经由药事管理委员会认 定的抗感染专家、抗菌药 物专科临床药师或相关专 业专家会诊同意 ✓高级职称的医师签字
✓申请表
限制性使用 特殊使用
22
抗菌药物的分级选用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分级管理要求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分级管理要求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治疗感染症状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提高治疗效果,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分级管理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管理要求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滥用和误用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延缓耐药菌株的出现。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分级管理的相关要求。
一、分类标准根据药物的药理学特性、抗菌谱、耐药性情况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的级别,以便医护人员在临床应用时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体特点做出恰当选择。
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级别:1.一线药物:治疗特定的常见感染症状,疗效确切,耐药性较低。
2.二线药物:适用于常见感染症状的治疗,但使用时需要谨慎,应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测试结果进行选择。
3.三线药物:用于治疗罕见或多重耐药感染的患者,通常作为最后的选择,须在专家指导下使用。
4.备用药物:针对那些已知耐多药的细菌株而设计的药物,常用于处理对其他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情况。
二、使用原则1.合理使用:医护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原体的敏感性、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避免滥用和误用。
2.彻底治疗: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遵循完整疗程,不得擅自中断或减少药物使用量,以免造成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3.监测评估:对于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应进行监测评估,包括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管理要求1.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员和工作流程,确保抗菌药物的使用符合标准。
2.对于需要使用二线、三线及备用药物的情况,须有专家会诊或临床用药指导组的参与,确保使用安全和有效性。
3.医护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对于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意识和能力。
4.经常开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避免不当使用。
在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过程中,遵循科学合理的分级管理要求是确保患者安全和健康的关键。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范文(四篇)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范文目的: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对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问题,制定本制度范本。
一、管理原则: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仅在医生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使用,且仅针对敏感细菌的治疗。
2. 简化方案:尽量使用单一抗菌药物治疗,避免过度使用联合治疗。
3. 严守疗程:严格按照医嘱规定的用药剂量和疗程使用抗菌药物,不得擅自中断或延长疗程。
4. 限制用药:限制使用高级别抗菌药物,优先选择低级别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分级:根据药物使用的频率、耐药性和严重性,将抗菌药物分为以下四个级别:1. 一线药物:广谱抗菌药物,对多种常见病原菌高度敏感,低耐药性。
用于常见细菌感染的治疗,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2. 二线药物:相对较窄谱的抗菌药物,对一些耐药菌株也有较好的敏感性。
用于常见细菌感染的治疗,如皮肤软组织感染、中耳炎等。
3. 三线药物:针对特定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适用于复杂、严重细菌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
仅在临床需要时使用,且需谨慎使用。
4. 限制药物:高级别抗菌药物,对多种细菌有很高的耐药性,应仅在无其他治疗选择时才使用。
需特殊审批才能使用。
三、使用原则:1. 由医生负责抗菌药物的使用决策,确保药物的选择、剂量和疗程合理。
2. 抗菌药物使用前应首先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确定感染菌株的敏感性。
3.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使用,不得滥用抗菌药物。
4. 监测和报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性,及时调整抗菌药物使用策略。
四、教育和培训:1. 通过定期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耐药性问题的认识。
2. 定期举办病例讨论会,分享和总结抗菌药物的使用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
3. 加强对患者和公众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宣传教育,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社会意识。
以上是一个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范本,具体实施时需要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范文(二)是一种针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制度,旨在保护公共健康、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一、前言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显现了抗菌药物滥用、滥用导致的耐药菌株增多等问题。
为了合理、科学、安全地管理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提高药物应用效果,并有效防备和掌控耐药菌株的发展,特订立本管理制度。
二、目的与范围本制度的目的在于实施对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并规范各级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使用行为。
本制度适用于我司全部医疗机构内涉及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三、管理原则1.合理用药原则: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必需严格遵守医学实践指南和规范,确保抗菌药物的准确诊断和科学治疗。
2.分级管理原则:依据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和风险评估,将抗菌药物划分为不同级别,分类管理。
3.综合管理原则:需从医院层面、科室层面以及个体层面进行抗菌药物管理,形成合力,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使用和临床效果。
四、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1. 一级抗菌药物(1)定义:治疗常见感染疾病的首选药物,对多数病原体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副作用较小。
(2)适应症:常见的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2. 二级抗菌药物(1)定义:治疗细菌感染的备选药物,对多数病原体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但副作用较一级抗菌药物大。
(2)适应症:一级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或不适用时,在病原学及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后可选用。
3. 三级抗菌药物(1)定义:针对特定病原体耐药或多而杂感染的选择性抗菌药物,但副作用较二级抗菌药物大。
(2)适应症:经一、二级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或特殊感染情况下,由医院感染科专家批准后使用。
4. 四级抗菌药物(1)定义:用于治疗难治性或耐药细菌感染的最终手段,由医院感染科专家会诊后决议使用。
(2)适应症:治疗经三级抗菌药物无效的严重感染,如MRSA感染、重度肺炎、败血症等。
五、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流程1.医生开具抗菌药物应以书面处方形式进行,并注明药物名称、用量、用法、疗程等认真信息。
2.抗菌药物的使用需在医院内药事系统中进行登记,确保跟踪管理和用药审查。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合理使用所需掌握的主要内容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合理使用1. 引言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或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各国纷纷实施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合理使用政策。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合理使用的主要内容。
2.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2.1 分级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抗菌药物可以根据其重要性和有效性进行分级管理。
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线药物:对多种常见病原体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并且在治疗上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第二线药物:对某些常见病原体具有杀菌作用,但在治疗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限制或风险。
•第三线药物:对特定病原体或者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2.2 分级管理目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旨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通过合理的分级管理,可以确保一线药物的有效性,并在需要时保留第二线和第三线药物的疗效。
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3.1 适应证和禁忌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应证和禁忌证。
只有在明确存在细菌感染,并且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的最佳选择时,才应该使用抗菌药物。
同时,对于存在禁忌证或者潜在风险的患者,应该避免使用相关抗菌药物。
3.2 抗生素谱覆盖范围在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时,需要考虑其谱覆盖范围。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目标病原体具有杀菌作用且谱覆盖范围较窄的抗生素。
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以减少对正常微生态环境的干扰。
3.3 剂量和疗程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还需要考虑剂量和疗程。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等因素,确定适当的剂量。
同时,根据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制定合理的疗程。
过短的疗程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和耐药性发展,而过长的疗程则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3.4 联合用药对于一些复杂或难治性感染,可以考虑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可以增加抗菌活性,并减少耐药性发展。
但是需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以免增加不良反应和费用负担。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一、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根据中国卫生部发布的《抗菌药物分类指导原则》,可以将抗菌药物分为三个等级,即特殊级、限制级和非限制级。
根据抗菌药物的分级,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遵循以下原则:1.特殊级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重症感染或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的,包括危重病、医院获得性感染等。
其使用需严格按照临床用药指南和专家的指导,必须由主治医师或上级医师开具,患者需在住院期间接受医师的监测。
2.限制级抗菌药物是指治疗一般感染或特殊情况下的感染所使用的药物。
其使用需遵循指南和研究数据,并严格遵守医院的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政策,必须由有资质的医师开具,并有专门的系统进行审批和监控。
3.非限制级抗菌药物是常规治疗感染或口服治疗所使用的药物。
其使用需遵循药物说明书和医疗机构的规定,可以由执业医师开具。
为了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并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机制。
1.建立专门的抗菌药物委员会或专家组,负责制定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政策和管理办法。
2.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目录,明确每个等级的抗菌药物的范围和使用条件。
4.建立抗菌药物的使用审批机制,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开具和使用。
医院可以采用电子处方系统、临床路径等方式进行规范管理。
5.开展持续的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和评估,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和病原菌监测网络,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细菌耐药情况和感染防控效果等数据,为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6.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水平。
7.定期组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评估与总结,向医务人员反馈评估结果,并对不合理使用进行纠正。
总之,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可以有效遏制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保护抗菌药物的疗效,促进科学合理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滥用,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分级明细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分级明细1. 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和分级明细,以帮助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制度。
2. 分级管理的目的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旨在确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的发展和传播。
通过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可以更好地引导医生和患者的用药行为,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3. 分级明细3.1 一级抗菌药物一级抗菌药物是指对多种细菌具有良好疗效且耐药性相对较低的药物。
一级抗菌药物通常用于治疗常见的细菌感染,且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
3.2 二级抗菌药物二级抗菌药物是指对某些细菌具有一定疗效但耐药性较高的药物。
二级抗菌药物的使用需要谨慎,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临床判断和选择。
3.3 三级抗菌药物三级抗菌药物是指对少数细菌具有疗效但耐药性非常高的药物。
三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严格的适应症和使用指导,且通常作为最后的治疗选择。
3.4 限制级抗菌药物限制级抗菌药物是指对特定细菌或特定感染适用的药物,但因其耐药性和副作用较大,仅在特定情况下使用。
限制级抗菌药物的使用需遵守严格的监管规定。
3.5 非抗菌药物非抗菌药物指的是不具有直接杀菌或抑菌作用的药物,如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等。
非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需根据具体病情和病原体类型进行合理选择。
4. 使用原则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合理使用:根据感染类型、临床特征和药物效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 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情况和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个体化用药,尽量减少耐药性和副作用的发生。
- 监测评估:定期监测细菌耐药性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效果和安全性。
5. 结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分级明细是指导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依据。
我们应积极推广该制度,提高大众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共同抵制耐药性的发展和传播。
该文档以简明的方式介绍了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和分级明细,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范文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
然而,过度和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快速增加,而治疗效果的降低。
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保护公共健康,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被广泛采用和实施。
二、分级管理制度的原则1. 按照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2. 促进合理用药,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
3. 鼓励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
4. 加强药物管理,保证药物质量和安全。
三、分级管理制度的内容1. 一线抗菌药物一线抗菌药物是指在临床中广泛使用、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的抗菌药物。
这些药物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主要用于常见的细菌感染。
对于轻度感染,一线抗菌药物能够提供有效的治疗,且对耐药性的发展影响较小。
2. 二线抗菌药物二线抗菌药物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抗菌药物。
这些药物通常用于治疗对一线药物治疗无效的细菌感染,或者是用于治疗重症感染。
使用二线抗菌药物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临床证据支持、耐药性监测、药敏试验结果等。
3. 限制使用抗菌药物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是指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并由专门的医疗机构或专家组进行批准和管理的抗菌药物。
这些药物通常用于治疗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特殊感染、危重病例等。
使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需要严格的适应症和药物监测机制,以避免不当使用和药物滥用。
4. 临床研究和创新用药临床研究和创新用药是指新型抗菌药物或新疗法的试验和推广应用。
这些药物通常在早期只在临床试验中使用,随着临床数据的积累和审查,逐步推广应用。
在临床研究和创新用药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伦理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
四、分级管理的实施1. 严格遵守指南和规定,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2. 加强药师的参与,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咨询和指导。
3. 开展药物监测和评估,追踪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性的发展。
4. 加强医学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抗菌药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的发生和传播,提高临床疗效,特制定本分级管理制度。
一、适应症限制
1. 只有在确诊为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方可使用抗菌药物。
2. 对于病原菌未明确或细菌感染概率低的病例,暂不使用抗菌药物。
二、药物选择
1. 根据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择敏感且最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2. 优先选择窄谱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广谱抗菌药物。
三、使用时机
1. 尽量推迟使用抗菌药物,除非患者的健康状况需要立即进行
治疗。
2. 长期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评估是否继续使用抗菌药物。
四、治疗疗程
1. 在临床疗效明显改善后,应及时停止使用抗菌药物。
2. 抗菌药物治疗的疗程不应过长,以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
五、监测与评估
1. 对于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定期进行疗效评估和不良反应监测。
2. 定期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六、培训与宣教
1. 针对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和宣传。
2. 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知识普及,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用药意识。
以上为抗菌药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我们期望通过这个制度的实施,能够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耐药菌的发生,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原则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原则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原则是根据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级别,以确保药物的合理应用和管理。
以下是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的主要内容:1. 一线、二线和三线药物:根据药物的使用频率和临床价值,将抗菌药物划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药物。
一线药物是常见且疗效较好的广谱抗菌药物,临床上首选使用;二线药物是常见但疗效较一线药物弱的广谱抗菌药物,一般作为一线药物无效或耐药菌感染的替代药物;三线药物是疗效较好但使用频率较低的特定用途、有严格适应症限制的抗菌药物。
2. 抗菌药物的优先级:将抗菌药物划分为关键用药、重要用药和一般用药三个优先级。
关键用药一般是用于治疗重要或威胁生命的感染,其疗效确切且无其他治疗选择;重要用药是用于治疗一般感染,如对耐药菌种有较好活性且具有一定安全性;一般用药是用于治疗轻度、常见或对细菌种类不具选择性的感染。
3. 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合理使用原则,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医生应根据细菌药物敏感性、感染类型和患者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药物过量,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4. 广谱和狭谱抗菌药物的选择:在治疗感染时,应根据临床需要和细菌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广谱抗菌药物对多种细菌具有活性,但容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狭谱抗菌药物只对特定细菌有效,减少了细菌耐药性问题,但选择范围较窄。
5. 药物监测、评估和更新:对抗菌药物实施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根据不断更新的疾病流行情况、细菌耐药性和新药开发等因素,及时更新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原则。
总之,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原则旨在合理应用和管理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性的发展,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5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一)“非限制使用”药物(即首选药物、一线用药):疗效好,副作用小,细菌耐药性小,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二)“限制使用”药物(即次选药物、二线用药):疗效好但价格昂贵或毒副作用和细菌耐药性都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药物,使用需说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字方可使用。
(三)“特殊使用药物”(即三线用药):疗效好,价格昂贵,针对特殊耐药菌或新上市抗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等临床资料尚少,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的药物,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依据,需经有关专家会诊或本科主任同意,其处方须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四)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见附件)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指导原则和卫办医发〔____〕____号)的规定制定,该目录涵盖全部抗菌药物,新药引进时应同时明确其分级管理级别。
药事管理委员会要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抗菌药物轮流使用,具体由药剂科组织实施。
二、使用原则与方法(一)总体原则:严格使用指针、坚持合理用药、分级使用、严禁滥用。
(二)具体使用方法1、一线抗菌药物所有医师均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2、二线抗菌药物应根据病情需要,由主治及以上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3、三线药物使用必须严格掌握指针,需经过相关专家讨论,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____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4、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二级及以上药物。
(1)重症感染患者:包括重症细菌感染,对一线药物过敏或耐药者,脏器穿孔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伴发感染。
考核办法(一)药事管理委员会、药剂科及医务科定期开展合理用药培训与教育,督导本院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依据《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定期与不定期对各科室应用抗菌药物进行监督检查,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二)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检查内容和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分级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分级一、介绍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感染病患者的重要药物之一,而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在逐渐增加。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延缓耐药菌株的出现,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分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分级原则1. 一级管理一级管理针对普通感染病例,主要以符合指南推荐为原则。
在这个级别中,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守标准处方规范,避免滥用和不合理使用。
2. 二级管理二级管理主要应用于疑难感染病例,此时需要结合临床情况和细菌培养结果进行抗菌药物的选择。
在这个级别中,需要严格遵守抗生素使用原则,避免药物的过度使用和滥用。
3. 三级管理三级管理主要针对重症感染和特殊情况下的抗生素应用,需要由专家团队进行会诊,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抗菌治疗方案。
在三级管理中,对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更加谨慎和精准。
三、分级管理的实施步骤1. 制定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机构特点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分级,并明确各级别管理的具体标准和程序。
2. 建立评审委员会医疗机构应成立专家委员会或专家小组,负责参与和审查各级别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确保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 开展培训和宣传医疗机构应针对医护人员开展相关的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和水平。
4. 定期评估与调整医疗机构应当定期评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实施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四、结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分级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有效管理和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于预防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具有积极的意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共同努力,推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感染疾病的治疗效果,并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3篇)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是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而制定的一套规范管理措施。
本文将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进行详细介绍,并分析其意义和实施方法。
一、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意义1. 合理用药: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根据不同疾病的感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
2. 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可以限制将高效、广谱的抗菌药物作为首选药物,从而减少抗菌药物对细菌的选择压力,降低耐药性的发生风险。
3. 促进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可以鼓励药企投入更多研发资源,开发新型抗菌药物,以满足医疗机构在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时的需求。
4. 降低医疗费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可以推广使用价格较低的一线抗菌药物,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减轻社会负担。
5. 保护公共卫生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排放,降低环境中抗菌药物的浓度,减少对环境中细菌多样性的破坏,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维持。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法1. 制定抗菌药物分类标准:根据药物的抗菌谱、临床应用价值和临床安全性,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级别,如一线药物、二线药物和三线药物。
2. 设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查委员会:医疗机构应设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查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更新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对临床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评估和审查。
3. 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医疗机构应根据国家和地方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地区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其合理用药意识。
4.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滥用和不当使用的行为。
5. 开展药师参与抗菌药物使用工作:医疗机构应积极推广药师参与抗菌药物使用的工作,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评估、抗菌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等方面的指导,提高医务人员的用药水平。
三、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具体措施1. 一线药物的推广使用:一线药物是安全有效的药物,应作为首选药物使用。
2024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2024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目录2024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1)(一)分级原则 (2)(二)分级使用原则 (3)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1)有无指便应用抗菌药物;(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根据抗菌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当地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结合我院实际,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制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实施方案。
(一)分级原则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一)分级使用原则1、在使用抗菌药物前正确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力求做到有标必采,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或纠正原有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2、一般情况对于感染患者,住院医师可根据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
3、“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须由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医嘱)。
临床医师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及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4、“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须经抗感染或医院药事篁理委员会认定的专家会诊同意后,由具有高多专业本页文本下载后即可去水印或复制文本内容本页文本下载后即可去水印或复制文本内容本页文本下载后即可去水印或复制文本内容本页文本下载后即可去水印或复制文本内容本页文本下载后即可去水印或复制文本内容本页文本下载后即可去水印或复制文本内容本页文本下载后即可去水印或复制文本内容本页文本下载后即可去水印或复制文本内容本页文本下载后即可去水印或复制文本内容本页文本下蒙后即可去水印或复制文本内容本页文本下载后即可去水印或复制文本内容本页文本下蒙后即可去水印或复制文本内容本页文本下载后即可去水印或复制文本内容9、抗菌药物的疗程:一般感染待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3-4天,特殊感染患者按特定疗程执行。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4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
由于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合理使用和管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逐渐被建立和完善。
该制度旨在保护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延缓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1. 优先使用低级别抗菌药物:在治疗细菌感染时,应首先优先选择低级别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以确保对细菌的选择压力较小,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2. 临床需要为导向: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为依据,根据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和耐药情况,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3. 合理的联合使用:对于复杂和严重的感染,可以考虑合理的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以增加治疗的有效性。
4. 多学科合作: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临床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根据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和耐药性情况,通常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级别,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一线药物:一线药物是指对大多数细菌感染有效的抗菌药物,包括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
这些抗菌药物在细菌感染治疗中应首选使用,因其广谱性,疗效较好,并且耐药性相对较低。
2. 二线药物:当一线药物无效或耐药时,可以考虑使用二线药物进行治疗。
二线药物包括宽谱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林可霉素、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等。
这些抗菌药物对某些细菌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其广谱性较一线药物要差,耐药性较高,因此使用时应慎重考虑。
3. 三线药物:三线药物是指对少数耐药细菌具有特殊疗效的抗菌药物,包括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林可酰胺等。
这些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耐药菌株引起的严重感染,并且通常仅作为后备药物使用。
4. 限制使用药物:限制使用药物包括某些特定的抗菌药物,如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这些药物使用时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审批,通常仅用于严重耐药菌株感染的治疗。
2024年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2024年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是由相关部门制定的一项针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政策,旨在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和抗药性问题的发生。
该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二是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根据抗菌药物的药理特性、药效、毒副作用和抗菌谱等方面的特点,将抗菌药物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级别。
具体划分的原则是:一类药物为限制使用药物,主要用于严重感染疾病或耐药菌感染的治疗;二类药物为特定诊疗领域药物,主要用于特定部位感染疾病或特定细菌感染的治疗;三类药物为常规使用药物,用于常见感染疾病的治疗;四类药物为儿童专用药物,主要用于儿童感染疾病的治疗。
针对不同级别的抗菌药物,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要求。
一类药物的使用受到了最为严格的限制,只能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并需经过临床专家评审和报批才能使用;二类药物的使用范围较广,但仍需要医生的处方,并进行临床用药监测;三类药物则可以由医生自行处方,但需保证合理用药,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四类药物则专门针对儿童疾病,应由儿科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其次是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药性问题的发生,新制度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提出了具体的规范要求。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根据病原学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根据细菌的敏感性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二是应加强对医生的培训,提高其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的认识和能力。
同时,加强对医生的监督和考核,对滥用抗菌药物的医生予以惩罚和制度约束。
三是鼓励发展新型抗菌药物,并减少对已有抗菌药物的依赖。
鼓励科研机构和制药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开展对多药耐药菌的抗菌药物研究。
四是加强对抗菌药物的流通管理。
对于一、二类抗菌药物,要强化药品的追溯管理,确保其售出目的的合法性和使用的真实性。
综上所述,2024年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将有效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滥用和不当使用的行为,预防和控制抗菌药物滥用和抗药性问题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 第84号)
(2012年5月8日)第六条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报卫 生部备案。
4.关于印发安徽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
(2012版)的通知 卫医秘〔2012〕509号
(2012.7.27)
分级使用原则
临床疗效 药物特点 不良反应
非限制性使用
抗菌药物
细菌耐药性 药品价格
特殊使用
限制性使用
1.疗效肯定,
2.不良反应小 3.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 4.价格相对较低 5.货源充足
1.疗效好 2.毒副反应相对较大 3.价格比较昂贵 4.耐药发展较为迅速
1.疗效好但毒性较大 2.价格昂贵 3.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 4.一旦耐药即会产生严重 后果的品种
临床上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失败的病例并不 少见,迅速纠正和调整抗菌药物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失 败原因主要考虑有以下情况: 错用抗菌药物 抗 菌 药 物 的 剂 量 不 足 , 或 疗 程 不 够 , 不 足 以 控 制 致病菌 抗菌药物应用较晚 治疗不及时 机体抵抗力十分低下,防御机能不良 没有注意抗菌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合理使用
合肥友好医院 谢愈昌
1 3
背景与政策
2
分级 管 理 内容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
规范并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策略与方法
1
限制不必要的抗生素应用 制定医院抗生素应用指南
推荐强度* 2
组建抗生素应用质量促进小组
2
2 2 2
*依据来源于1个以上设计
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 依据来源于1个以上经过 良好设计的临床试验, 但试验不是按随机原则 设计的,或来源于大样 本或病例对照的分析研 究(尽量是多中心), 或来源于多个时间段的 临床试验,或来源于结 论明确的无对照试验 权威专家的观点,或以 临床经验为基础,或描 述性研究或论文,或专 家委员会的报告
++~+++
++ ++ + 肝、胆
+++
+ ++ +
++
+++ + + 肝、胆 肝、胆、子宫、 副鼻窦 ++ + 不耐
排泄
组织浓度高部位 影响菌群 出血倾向 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
体内代谢和 肾
皮肤、CSF、肝、 骨、CSF 胆、腹水 ++ + 耐 + ± 耐
抗菌药物无高级、低级之分,只有细菌对其敏感 不敏感之分,临床医生应根据不同细菌的感染选用相 应敏感的抗菌药物。广大临床医生对此已十分熟悉, 应注意细菌的检查与药敏试验,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
+++
+
+++
+++ +
++
+++— ++++
头孢他啶 CAZ
半衰期(hr) 蛋白结合率(%) 1.7 10-17
头孢三嗪 CTRX
8 95
头孢噻肟 CTX
2 35-45
头孢哌酮 CPZ
1.7 90
抗肠杆菌科
抗铜绿假单胞菌 抗 G +菌 * 厌氧菌
+++
++++ + — 肾 骨、腹腔、 皮肤、CSF ++ ± 耐
各地自行制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不同地区细菌耐药性存在一定差异 不同地区医疗保障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不同地区用药习惯存在一定差异。
可以避免因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品种过于集中引发的细菌
耐药问题。 卫生部也将结合各地目录实施情况以及对全国细菌耐 药形势的分析研判,适时对部分抗菌药物品种的管理级别 提出全国统一要求。
互作用,如协同、累加、拮抗和无关等情况。事实 上药物的剂量、剂型、给药途径与用药方案等均可
影响药效。选择合适的剂量、给药途径以及用药方
案以达到最佳疗效也是十分重要的。 就抗菌药物而言,根据药效动力学特点,按其 杀菌活性及其持续效应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浓度依赖性杀菌并具有抗菌后效应特性者, 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此类药物浓度越高杀菌率和 杀菌范围相应增加;同时此类药物具有抗菌后效应,即当 血药浓度随时间从峰浓度降至该药对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 度(MIC)以下时,仍有抗菌药物的后效应来阻止细菌的 继续生长。 如氨基糖苷类其血药峰浓度必须达到MIC的8-10倍才 能达到抗菌效果,因此欲达到良好的抗菌效果必须提高峰 浓度,又因其存在后效应,使用时可延长间隔期。
事实上,我们虽然选用了所谓合理的抗菌 药物,但临床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因而广义 的说合理使用要从 :①细菌的敏感性②药效学 特征③药代动力学④药物稳定性⑤患者的依从 性以及药物经济学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
(一)从细菌的敏感性考虑
这是临床医师在选用抗菌药物时首先 考虑的因素,基层常用抗菌药物大致有: ①β-内酰胺类 ②大环内酯类 ③喹诺酮类 ④氨基糖苷类
替可拉宁、利奈唑胺等(MRSA、MRSP)
④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 康唑、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等(念珠、曲菌)
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 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 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
第三部分“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第四部分“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 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 38号) 第三条: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以下药物作为“特殊使用”类别管理。医疗机构
可根据本机构具体情况增加“特殊使用”类别抗菌药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 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 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 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药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
务任职资格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分级不等同于分线
将抗菌药分为三类进行分级管理完全不同于 临床的一、二、三线用药的概念。
抗生素应用教育与培训 抗生素应用干预机制 多学科的诊疗指南
医院抗生素限制
应用窄谱与旧抗生素 定量细菌培养协助感染诊断 优化抗生素治疗效果
2
½ ½
2
智能系统避免不适当用药
抗生素联合应用 发挥抗感染专家的价值 抗生素循环使用
2
½ 2 2
3
特殊区域的抗生素经验治疗
抗生素合理预防应用 避免常规使用抗生素气道消化道去污
制订本院的分级目录。
安徽省的目录在卫生厅网站已公布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医师要经抗菌药物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才授予相
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
医疗机构应明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按分级
目录限定医师处方权限,应严格加强管理
建立分级管理品种遴选制度 抗菌药物分为三级管理,即:“非限制使用”、 “限制使用”、“特殊使用”
轻度与局部感染病人首 选
1.严重感染、免疫功能 低下者合并感染 2.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 抗菌药物敏感时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证 实对其他两级药物效果 不佳或耐药
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 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
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 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1天用量。 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证,并应当 于24小时内补充完成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
“此”限制非“它”限制
限制使用类药物指适应证的限制,适用患者人 群的限制等,所列限制的适应证不等同于该药的临 床适应证。
非限制使用类是指在分级管理时不设定处方医师
的权限,但仍需按各种药物适应证用药。
规范书写医疗文件
门急诊处方、住院医嘱及其他形式处方。 使用抗菌药物的病程记录,特别是换药、会诊、 使用特殊级时病历中应有较详细的文字表述。
序号 1 2
省份 青海 海南
公布日期 2012-4-18 2012-4-24
3
4 5 6 7 8 9 10 11
江苏
河南 广东 上海 浙江 安徽 贵州 湖北 内蒙
2012-5-31
2012-7-23 2012-7-27 2012-7-26 2012-7-26 2012-7-27 2012-7-27 2012-7-28 2012-7-30
分代
临床常用品种
抗菌活性 G+菌 G-菌
对β-内酰胺酶的 稳定性 金葡萄 G-菌
第一代
第二代
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唑林、 +++ 头孢拉定、头孢硫脒
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替安、 ++ 头孢尼西、头孢雷特
+
++
+++
++
+
++
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 头孢地嗪、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第三代 + 头孢匹胺、头孢甲肟、头孢磺啶、 头孢咪唑 第四代 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克定 ++
3
½ ½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7;44:159-177,Timothy H. Dellit
相关文件
1.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号)(省及院内都有配套文件)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