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管县改革对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合集下载

“市管县”与“省管县”利弊比较分析

“市管县”与“省管县”利弊比较分析

“市管县”与“省管县”利弊比较分析通过对“市管县”和“省管县”进行理论界定。

井比较分析了“市管县”和“省管县”各自的利弊,指出“省管县”在理论上仍不具有成熟性,在实践探索中仍应耐心试点,尤其是要分别选取东、中、西部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试点,只有试点成功后方可在全国推行。

标签:“市管县”;“省管县”;利弊1基本概念的理论界定1.1“市管县”体制“市管县”体制是指以中心地级市对其周围县实施领导的体制。

“地级市”分为兰种:一是地市合并型,即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省直辖市与地区行署合并;二是合并升级型,即地区行署与所在的县级市合并升格为地级市;三是县改市型,即将新设的县升格为地级市。

我国“市管县”体制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全国地方政府基本上都实行了省政府领导下的“市管县”体制。

1.2“省管县”体制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研究员张斌介绍,“省管县”有两层含义:一是财政意义上的“省管县”,在财政预算编制上,由省直接对县编制预算,在收入划分上,也由省对县直接划分;二是完整的政府管理体制上的“省管县”。

最先在我国实施“省管县”改革的是浙江省,其进行”省管县”改革是从“县财省管”开始,即财政上的“省管县”。

而我国目前只有海南省实行了完整意义的“省管县”,仍维持了省——市(县)——乡(镇)三级地方政府体制。

2实行“市管县”后产生的利弊2.1“市管县”体制之利我国的“市管县”体制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在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产物,是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在特定的时期内对于密切城乡关系、加强城乡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而言,“市管县”体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在政治方面,它将省县之间一级政权由虚置变为实权,从而加强了对县域的行政管理,适应了改革初期相对落后的时代条件,避免了由省直管县的幅度过大、负担过重而导致的管理低效问题,在经济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乡分割的局面。

修改——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利弊分析

修改——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利弊分析

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利弊分析摘要: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县经济差距的缩小,市县矛盾日益加剧,使得“市管县”财政体制不能调动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体制上的障碍。

近几年来,“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试点与实践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与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和积极重视。

实施“省管县”财政体制会产生诸多正面效应,但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应该如何完善?因此,本文以浙江省“省管县”财政体制模式为例具体分析,探讨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利弊,为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完善提出配套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利弊分析Implementation of direct control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county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gap of cities and counties is narrow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ities and counties is growing, the "city governing counties" fiscal system can not able to mobilize county government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itiative, the coun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creation of an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In recent years, "Provincial governing County," fiscal system reform and practice quickly caught the pilot community and the general concern of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active attenti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vincial governing counties," the fiscal system would have many positive effects, but it can also produce some negative effects, it should be how to improv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 Zhejiang province, "provincial governing county" for example the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to explore the province, counties pros and cons of the fiscal system, but to save the financial system of counties suppor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put forward.Key words:provincial governing County; the fiscal system;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一、引言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县经济差距的缩小,市县矛盾日益加剧,使得“市管县”财政体制不能调动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体制上的障碍。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浅谈“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邵阳县国税局根据省委省政府湘发[2010]3号文件,我省自2010年1月1日起,推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开展相关业务工作。

作为一项立意在扩权强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于规范省县之间财政关系、提高财政运行效率、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具有积极意义。

但由于县情、民情不同,改革对地方的影响各异,对国、地、财各部门的影响程度也各有差异。

一、“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我县国税的影响(一)、国税收入情况及提供的县级财政可用财力影响国税征收的税种中,将增值税地方部分纳入省县按25:75的比例分享,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地方部分由省县按30:70比例分享,原属省级收入的电力、石化、冶金、有色金属等增值税下划省县分享。

以2010年1-8月完成情况及全年预计完成情况分析比较如下图:单位:万元由此可见:一是改革后我县国税管辖范围未发生变化,但县电力局税收下划后,县级增值税范围扩大,县级税收总规模扩大500万。

二是县财政分享的地方收入实际减少562.7万,短期内会按照保既得利益原则弥补.从长远看,县级财政在增量分享上明显下降。

(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落实国税征管的影响一是带来正面的积极影响。

能促进县乡两级政府更加重视国税税收征管工作。

国地分设后,尤其是我县设立乡镇金库后(现为乡财县管体制),许多乡镇领导和干部片面认为国税是国家的,只有地税才是地方财政收入,因此忽视国税工作。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县乡两级政府更充分认识到国税与地方财政的利益关联关系,对国税工作的支持力度必然加大。

二是会给国税的税收征管带来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改革方案明确:非税收入由省县分别分享,即省里不参与县市固定非税收入的分享。

因此,从我县看,目前实行的对矿产资源税费的统征改革中,国税征收的比例偏低,一些规费的征收比例高,颇有费挤税的嫌疑。

煤炭税收在统征的基础上,目前我局已形成了一个按税收政策再补征的操作模式。

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精选)

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精选)

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日前,财政部公布了《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提出2012年底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推行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通过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方面的改革,实现省财政与市、县财政直接联系。

我们认为,这种“扁平化”的财政体制改革有利于逐步完善中央、省、县(市)三级财政体制,是扩权强县的突破口,是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契机。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农村是我国最大的潜在内需所在,发展县域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20 70个县域经济体,其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5%,其总人口占全国的74%,其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其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4%。

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县域经济体吸纳了65%。

县域经济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特殊的区位和特殊的部门功能决定了县域经济在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特殊地位。

因此,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不但是扩大内需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客观要求,而且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妥善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及中央一号文件中都多次提出,要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应该注意到,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管县”体制下县级政府权责不对等、经济管理权较弱、自主发展的空间较小。

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市管县”体制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发展背景,通过提升市的地位促进了要素集聚和市县之间的经济协调,在增强中心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以及加强管理等方面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乡分割、条块割裂的局面。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其弊端也逐渐显现:一是过多的行政层级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出现“市卡县”现象。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及其对县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及其对县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
作 用 。“ 省直 管县 ” 确实 改 变 了原 有 的资 源 分配 格 局 ,但
1 市对改革县的支持力度减弱 . 2

些地方在地级市权力下放后将市级财政的财力更多
地 投 向市 区 ,帮 扶 县 ( )发 展 的 积 极性 有 所 降 低 ,项 市
目 要求的配套资金迟迟不能到位或划拨给了另外地方,一
( ) 一 级 。 “ 直 管 县 ” 财 政 体 制 有 利 于 提 高 行 政 效 市 省 率 ,加大 了省 级 财政 对 县 级 财 政 的支 持 力 度 ,有 利 于 县
2 “ 直 管 县 ” 财 政 体 制 对 县 域 公 共产 品 供 省
给 的影 响分 析
21 县 级 财 政 自 主 权 扩 大 后 ,县 域 内 无 序 开 发 、重 复 . 建设
大 ,地方 发展 经济 的 内在 激励 效应 越大 ,但也 容易形 成 地 方税 收竞 争 的过度 激烈 。
22 “ . 省直 管县 ”并 不一 定能解 决 县财 政困难
县财 政 困难 是 取消农 业税 后 、县 乡财 政收 入骤然 减 少
而 导致 的一种 相对 “ 收不 抵 支 ” 的财 政现 象 。 “ 管 县 ” 市 本 身并非 县乡 财政 困难形 成 的根本 原 因 , “ 直 管 县” 只 省
的省 内县域经 济不 发达 ,县级 财政 困难 比较普 遍 ,并且 情
1 “ 直 管 县 ” 财 政 体 制 改 革 的优 点 及 其 存 省 况 各异 ,省财 政能 否及 时 、准 确掌握 各县 市财 政 的实际 情 在 的问题
“ 省直管县” 财政体制是指 :省 、市 、县行政管理
关 系 由 “ 一市一 县 ” 三 级管 理 转 变 为 “ 省 省一 市 、省一

“省直管县”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

“省直管县”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

“省直管县”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党的十七大提出: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也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

这些为探讨省直管县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标签:省直管县;市管县;改革;条件;建议从2003年到2005年,山东、福建、湖北、广东、河北、吉林等众多省份,纷纷出台了以“浙江模式”为主要框架,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政府文件,一些地方迫不及待地提出了“抢抓扩权强县机遇”的口号。

在瞄准经济“强县”的同时,人们也把目光盯在了政治“扩权”上——“省管县”。

目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

“省直管县”被中央在重大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

1“强县扩权”风头正劲“省管县”比较早的经验出自浙江,浙江省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与体制不无关系。

浙江省虽然在名义上实行市领导县体制,但除宁波市外,浙江省其他县(市)的财政和党政一把手却直接由省管理,是实际上的“省管县”体制。

由于避免了市对县的财政截留,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非常明显。

2003年度、2004年度、2005年度全国百强县中,浙江均占30个,稳居全国第一。

浙江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强县扩权”是一项具有积极效应的政策选择,其意义在于:一是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有利于行政决策和管理更加贴近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二是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公平的机会,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平台,无论是对决策沟通、信息交流,还是对把握竞争机遇、争取发展空间,都产生了积极作用;三是提高了县域行政管理的效率,有利于管理者能更加直接地、近距离地为市场主体提供有效的服务。

试论广东实行省管县体制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

试论广东实行省管县体制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

1 .%, 互之 间 的经 济摩 擦激 烈 , 59 相 区域整 体 规划 难 以推 进 。 ( ) 推卸 包 袱 。有 的地 级 市将 事 权 下 4市
移 , 卸应 该承 担 的责任 , 推 即将一 些本 应该 自己承 担 的公 共 事务 推 给下 面县 区政 府 。例 如 , 的地 市 有
只负 责一 到 二所 重点 中学 , 余 几万 多 名教 职 工 的工 资 、 其 校舍 的改造 , 由县 区承担 , 至将设 市 前 离 甚 退 休老 干部 的社 会保 障甩 给 县 区。
为政 , 复建 设 和产业 结 构趋 同 的问题 突 出 , 低 了 区域 发 展 的整体 实力 。 资料 显示 ,0 1 重 降 据 2 0 年底 原
南 海 、顺 德 市 G P分别 占佛 山市 域 G P的 3 .%和 3 . ,而原 佛 山市 区 G P仅 占佛 山市 域 的 D D 69 67 % D
了扩权 县推动 经济社 会发展 的积 极性 。本文在 对广 东市 管县体 制存在 弊 端分析 的基 础上 , 探讨从 市
管 县体 制走 向省管县 体制 的必要性 和 实现路径 。


市管 县体 制面临 的主要 困境
市管县 体制 是指 以地级 市 为 中心 , 周 围若 干 县 ( ) 为下 级行 政单 元 对其 实施 领 导 的体 制 , 将 市 做 即市 领导县 体制 。改 革开 放初 , 了打破 城 乡分割 、 为 条块 分 割 的格局 , 密切 城 乡关 系 , 进 区域市 场 促

6 ・ 2
《 . 》 09年 第 4期 跨 彰学 20
公兵 行政 成 了 424 市里 市里 的配套 比例却 又不 能兑 现 。( ) 与市抗 3县

“省直管县”适用性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省直管县”适用性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收稿 日期 : 1 —0 2 2 1 4— O 0 作者简介 : 郝靖戎( 9 6一) 女 , 18 , 河南焦作 人 , 东北财 经
历史上 , 中外学 者从不 同的角度 给制度做 出不 同定义 。 在诺斯看来 , 制度就 是一 种规 范人 的行 为 的规则 , 与康芒斯 对制度 的含义界定 基本 相 同。而 为人们所 普遍接 受的则 是 美 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 制度 与人 的不断提 高的经济 价值》 中提 出的观点 , 即制度 是管束人们行 为的一系列规则。 任何制度都有利弊 两个方面 , 谓“ -N必有一 弊” 所 兴 。 制度选择首先有一个“ 机会成本 ”选择这种制度就意味着必 , 须放弃另一种制度 。再者 , 的功能存在着一个 效用 递减 制度 的规律 , 随着效用的递减 , 其利会成为弊 。这说 明, 制度 任何 都 不是完美 的。另 外 , 任何制 度都 是时 间和条件 的产物 , 随 着 时间的流逝和条 件的 变化 , 制度 环境 会随之变 化 , 度的 制
3 从“ 制度均衡 ” 省直管县” 看“ 的可行性
这种外部利润存 在 , 就表明社会资源还没 有达 到帕累托最优 配置 , 就存在帕累 托改进 的空 间。而实 现帕 累托改 进 , 获取 外部利润就必 须进行 制度创新 , 目的就 是将现有 制度结构 其 之外的外部利润 内部化 以达 到帕累托最优状 态。
关键词 : 省直管县 ; 制度 变迁; 机会成本 ; 制度 需求 ; 制度供给 中图分类号 :6 4 D 2
l 引言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64— 3 12 l ) 3— 0 2— 4 17 64 ( O 1 0 0 6 0
础 上, 确定市 、 财政各 自的支 出范 围, 县 不得要求对 方 县 市、 分担应属 自身事权范 围内的支 出责 任。按照规范 的办法 , 合 理划分省与市 、 县的收入 范围。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影响探讨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影响探讨

政 体 制 改 革 ,鼓 励 有 条 件 的省 份 率 先 减 少行 政 层 次 ,对 于 减 少管理 层 级 、提 高效 能 、壮 大县 域 经 济 、促进 城 乡经 济 融 合 、加 快 城 市化 进程 ,都具 有 重要 的 现 实 意 义 。 本 文 就 此 对 区域 与 城 市在 当前 的 财 政 体 制 改 革 推 动 下 , 如 何 协 调 发 展 进 行 了探 索和 思 考 , 并 得 出相 关 结 论 , 以 期 对 今 后 的 相 关研 究 有 所
改革开放 以来 , 在全球 化、 场化 、 市 城 市 化等 多种 因素的复合作 用下 ( 京祥 , 张 20 , 0 8) 我国地方政府 , 尤其是地级市 一县 级 层面的行政建制关系发生了多次重大变 化。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将 这种市 一县行政 关系的变化 ,视为行政建制关系对区域管 理体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适应性调整。
1 现状城 镇体系格 局及存 在的 问题 。 . 市管县体 制下 ,我 国大多数地 区形成 以地
级 市 为 中心城 市 ,县城 为 支撑 ,重 点 镇 为
纽带 ,一般 乡镇和中心 村为基础 的城 镇体 系格局。我国推行市管县体 制的 目的 ,是 希望通过建立市与县之间的行政领导 关系
内容 摘 要 :推 进 省直 接 管理 县 ( ) 市 财
通过省财政下达 到县 。省财政直接办理对 县财政资金往 来和资金调度及其结算 。市 县之间原财政债权债务 ,经双方清理确认 后报省级财政部 门备案。
对域城发 的响讨 区与市展影探
省 管 县 财 政 体 制 改 革 对 区 域 与城 市发 展 的 影 响
( )城镇 体 系格 局 的 变 化 一
马拉大车”的现象较为普遍 , 一些规模小 、

省直管县的利弊分析

省直管县的利弊分析

1、利 大于弊
2、根据 县的规模、 经济合理, 最终要求 促进县域 经济发展, 达到协调 城乡发展
省直管县的利弊分析
廖亮 2015、12、17
含义
背景 利益分析 弊端分析 总结



"省直管县"体制是指: 省、市、县行政管理 关系由"省--市--县"三级管理转变为"省--市、 省--县"二级管理,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 管市--市领导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 "省直管县"。



优化组织结构、减少 要改革县乡财政的 理顺省级以下财政 推进省直接管理 行政层级,条件成熟 管理方式,具备条 县(市)财政体制 管理体制,有条件 的地区可以实行省直 件的地方,可以推 的地方可实行省级 改革,将粮食、 管县的财政体制。 进'省管县 '的改革试 直接对县的管理体 油料、棉花和生 "有条件的地方 点。 制。 猪生产大县全部 可加快推进'省 纳入改革范围。 直管县 '财政管 理体制改革
1、节约行政资源和成本 2、减少贪腐 3、提高行政运行效率 4、缓解市县争利不良局面,减轻部分市对 县的掠夺,增强了县级财力 5、改善县级责权不对等的情况 6、调动了县级政府的积极性
7、加强区域竞争的多样性和区域竞争的激 烈程度
1、削减了市级帮扶县(市)发展的积极性 2、短期内增加了县级行政运行成本 3、难以理清省、市、县的管理体制 4、不利于小县获取资源
1节约行政资源和成本2减少贪腐3提高行政运行效率4缓解市县争利不良局面减轻部分市对县的掠夺增强了县级财力5改善县级责权不对等的情况6调动了县级政府的积极性7加强区域竞争的多样性和区域竞争的激烈程度1削减了市级帮扶县市发展的积极性2短期内增加了县级行政运行成本3难以理清省市县的管理体制4不利于小县获取资源大于弊2根据模经济合理选择有序开展省直3省改县市行政改革趋势最终要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达到协调城乡发展

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利弊整理版

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利弊整理版

韩颜明:中国省直管县的利弊作者:韩颜明时间:2010-09-28 浏览次数:2215 次省直管县是近年地方政改中的热点,在乡村直选试验偃旗息鼓之后,省直管县就成了政改内容里面惟一还能够引人关注的事情。

省直管县政策出台的直接原因在于地方财政的分配比例:在市管县体制下,大部分地方的财政资源都过分地向市一级集中,导致县财政贫血,县域经济发展乏力。

市财政对县财政的“侵占”在中西部地区比东部沿海地区严重,在经济落后地区比经济发达地区更严重。

财政资源越少的地方,市一级机构截留的比例越高。

市管县的利弊市管县曾经是作为地方行政管理的先进模式加以推广,它代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对地方放权的政改思路。

在市管县体制下,市一级管辖区域增大,取代了以往地区一级行政管辖权力。

市管县之后,市机构(地级市)事实上承担起了两种不同特点的地方事务的管理角色,一个是区域中心城市的管理者,另外一个身份是广域范围(包含下辖县区)的地方事务管理者。

两种身份既有冲突,也有协调。

从冲突的角度讲,中心城市与其它县区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各自有自己的利益受众和区域特色,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在经济结构、发展方式上差异巨大。

市机构同时兼任两种区域的管理者,厚此薄彼的情况几乎难以避免。

从协调的角度讲,在地区体制下较为分散各自为政的县域经济在市管县后彼此关联度加强,通过市一级的整合,在中心城区与县区之间,以及各县区之间可能形成较紧密的合作关系。

在经济较发达,中心城区辐射能力强的市较有可能形成市县区的发展联动,从而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

市管县后发展良好,比较成功的例子是苏州、无锡、宁波、温州等经济发达的城市,苏州的GDP在2002年超过了天津,2004年超过深圳,仅落后于上海、北京、广州三个特大级城市,无锡、宁波、温州也在全国百强城市榜中排名靠前。

因为上述这些成功的例子,市管县在此后二十年间被广为推广,目前全国333个地级机构中,市管县的比例已经达到85%,总数为283个。

中国“省管县”体制改革的现实审视——广东省“省管县”改革的路径选择

中国“省管县”体制改革的现实审视——广东省“省管县”改革的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 6 D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0 2 3 9 (0 0 0 一 0 5 0 10 — 2 12 1 )1 O 3 — 7


研 究 背景
新 中国成 立 后一 直 沿 用 民 国时 的行 政 划 分 制
度 。 9 2年 , 国为 了发挥 城市 的中心辐 射作 用 而 18 我
平 级 , 一 种 无 论 在财 政 体 制 上 , 是 在 人 事 权 、 是 还 审 批权 、 济社 会 管 理权 上 都 由省 与 县 直 接 打 交 经 道 的体 制 , 降 低 政 府 的行 政 成 本 、 强 县 域 经 以 增 济 活力 为 目标 。行 政直 管 实 质是 削 减政 府行 政 层 次 , 以前 “ 管 县 ” 的 城 市 “ 有 化 ” 直 接 加 使 市 中 虚 , 强 省 对 县一 级 的管 理 , 使 县 一 级 更 加 具 有 自身 促
企业融资。
修 改 日期 :0 9 l— 6 2 0 一 1 2
作者简介 : 王丽娅 , , 女 河南平顶山人 , 经济学博 士 、 东外语 外 贸大 学经 贸学院教授 。研 究方向 : 广 公共投 资、 国际金 融、 基金项 目 : 东外语 外贸大学 2 1工程 项 目“ 港澳区域 协调 发展 中的政府合作研 究”2 0 0 )广 东外语 外贸大学科 广 1 粤 (0 94 ; 研 团队课题“ 粤港 澳地 区金融生 态环境和谐共生机制研 究” G 06一T 一 0 2 。 ( W2 0 A 02 )
理 , 行 政 区划 体 系 中最 基 本 的 要 素 ; 是 幅 员 , 是 二 即政 区的统 辖 范 围 ; 三是 边 界 , 即政 区 与政 区 之 间
省、 、 市 自治 区 已实行 市 管 县 ( ) 制 ,6 个 地 级 市 体 28

广东加快实行由省直管县的探讨

广东加快实行由省直管县的探讨

大部分人 口,是 国家最基本 的经济社会单元 ;县域涵盖城镇 与乡村 ,是承上 启下 、沟通条 块、联结城 乡的枢 纽 ;县域兼 有 农业与非 农产 业,是宏观和 微观 、城市和农 村的接合部 , 是 统筹城乡 发展 的关键载体 。县域经济是经济 发展的重要组
成 部 分 。所 谓县 域 经 济 ,主 要 是 指 以县 级 行 政 区 划 为 地 理 空
广 东 加 快 实 行 由 省 直 管 县 的 探 讨
一 文/ 刘建 民
“ 乃 国 之 基 ” , “ 县 治 、 天 下 安 ” 。 县 域 生 活 着 县 郡
本 相 近 的 山 东 、 河 北 、 河 南 、湖 北 等 省 多 许 多 。 目前 广 东 省 、 市 、 县 三 者 之 间 的 行 政 管理 关 系 和 内地 绝 大 部 分 省 区一
虽然广东县域经济 的发展取得 了可喜成 效 ,但制约广 东
县 域 经 济 发 展 的 矛 盾 依 然 突 出 , 尤 其 是 发 展 不 平 衡 、经 济 总
象:七是 市管 县往往背 离市带县、工农互补 的初衷,变成重
工 轻农 、 厚 城 薄 乡 ( 下 表 ) 。 见
量小等 问题 依然存在 ,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全 省经济发展 的 质量 ,全省 县域经济发展落后 的局面并没有得 到根本改善 , 总体形势不 容乐观 。主要表现 在:一是广 东县 域的人 口、土 地 面积等与 其产 出明显不成 比例。 目前广东县 域土地资源 占 全省 比重超 过8 7 0o ,人 口资源 占全 省 比重超过 5 7 0 ,但 却 只 o
的大县 如阳江 、清远 、揭阳升格设立 为地 级市 ;将珠三 角一 些经济 发展迅猛的县如 东莞、 中山升级 为地级市 。到了9 年 0 代 世纪之后 ,这 种 “ 管市——市领 导县 ”的行政管理 体制 1 省 的弊端 开始不断显现 出来,尤其是在 中央要求大力 发展县域 经济 、促进 农村发展 、增 加农 民收入 的背景下 ,这种矛 盾更 加突 出。因此 ,必须在行 政管理体制 上进 行大胆 的尝试 ,改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分析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分析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分析【摘要】“省直管县”是近几年来行政管理体制中最受关注的改革模式,并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点。

本文分析了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在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省、县协调性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缓解县级财政困难,提高行政效率方面的作用,并针对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省直管县,作用,建议一、“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作用(一)“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能够更加有效地统筹地区之间的发展。

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后,由于我国现行分税制没有规定地方税如何在省以下四级地方政府间划分。

地方四级间,这些年实际上已落入了讨价还价的“分成制”与“包干制”状态,并形成“事权重心下移,财权重心上移”的演变,使分税制在省以下难以落实,并引发县乡基层财政困难。

因此,政府财政层级改革显得越来越迫切,其核心措施之一便是推行“省直管县”体制,省和县两级政府之间直接搭建财力分配框架,逐步将政府财政层级从五级简化为三级。

这是中国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制度创新和必然选择,也是下一阶段力求建立统一规范、上下贯通的分税分级体制之关键所在。

(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能够增加财政管理透明度,调动县级的积极性。

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2070个县域经济体,占人口的7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0%。

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县域经济吸纳了近70%。

近年来部分地区进行的“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一方面增强了县域经济的财力。

县级财政由省级统筹,加大了省对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了一些经济基础较弱的农业大县的财政实力,提高了县级财政对资金的分配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强化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管理权力下放到县,提升了县政府发展县域经济,提升业绩的主动性,也增强了县级政府的调控能力,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能够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运转效率和财政管理工作效率。

省直管县的利弊

省直管县的利弊

“省直管县”的弊端
• 一是由于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不一致,导致地方 政府工作不协调。由于地市与县区间财政上是平 行关系,行政上又是隶属关系,地市事权和财权 分离,造成政令不统一。 • 二是地市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些想法难于实现。 • 三是管理半径延长,出现了“鞭长莫及”的问题。 • 四是地市人力资源、行政资源浪费。 • 五是限制中等城市的发展速度。
• “省直管县”改革要注意哪些问题 省直管县” 省直管县
• 1.警惕地级市“跑马圈县”现象 警惕地级市“跑马圈县” 警惕地级市
•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说,当前要警惕“跑马圈县” 现象,现在地方上已有一些苗头,一些地级市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随意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一些地级市想方设法将所辖的经济强县变 成一个区,可以说,控权不放成为某些地级市应对“省管县”的办法。
1.目标责任制考核,省直管县后,由于县级的考核目标确定、预算安排、 支出方向等都由县级完成并对省负责,与地市没有关系,所以如果是 县级原因导致地市完不成任务,责任也不能由地市承担,省对地市党 政领导考核只能考核市本级部分。另外,地市权力下放不一致,也容 易造成管理混乱。如有的部分权力下放,有的下放了权力但没下放职 能,有的按项目下放权力等。 3. 黑龙江面积45.4万公里,辖13个地市,68个县(市)。实行“省直管 县”后,由于省管理范围扩大,管理半径延长,产生管理不到位的问 题,将给省级财政增加一定的压力和难度。而且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 各县情况迥异,也将给省级和县级在协调工作方面带来一定的困难 4地市各部门机构编制的确立、人员标准的选定,均由过去行署改制设立, 并按照“市管县”的管理体制需求设置。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 后,管理职能削弱,管理范围缩小,出现了人力资源闲置、国有资产 闲置、资源浪费的现象。 5.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规划以及我国城市发展远景计划来看,中等城市 的发展对区域的发展至关重要。实行“省直管县”,地市对辖区各县 (市)失去经济发展规划的统一管理,减弱了宏观调控能力,对地市 的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

省直管县体制分析

省直管县体制分析

省直管县体制“省直管县”体制是指: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省——市——县”三级管理转变为“省——市、省——县”二级管理,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领导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直管县”。

实行省直管县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

一、省直管县改革的基本情况目前省直管县改革主要包括:一是“强县扩权”改革;二是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

关于“强县扩权”改革。

我国从1992年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浙江、河北、江苏、河南、安徽、广东、湖北、江西、吉林等省份陆续推行了以“强县扩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对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进行了扩权,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一些重点县。

海南省出于土地面积和人口较少的因素,已经实行了“县市分治”,市只管理城市本身,县则由省直接管理。

关于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

2005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改革县乡财政的管理方式,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管县’的改革试点。

”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

《国家第十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

”二、对目前省直管县体制的几点思考(一)要客观评价市管县体制。

目前,各种媒体对市管县体制几乎出现了一边倒的指责之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管县”体制缺少法律依据。

宪法规定,我国地方政府管理层次为“三级”,即“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在省与县之间没有“中间层次”。

二是“市管县”体制增加了层次,加大了行政管理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

三是市管县体制下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普遍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

市管县的主要目的是以中心城市的优势地位拉动所辖县的经济发展,但是,并非所有的市都能起到这一作用。

对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对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二 、省 直管县的改革与县域经济发展
从 全 国百 强 县 发 展 来 看 这 些百 强 县 的发 展 有 着 内外 的各 种
具 有 极其 重 要 的 战略 意 义 .可 以说 是 从 根本 上 解 决 三农 ” 问题 因素 .分 析 这 些 因 素 对 我 们 展 县 域 经 济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意 义 发 的需 要 .是 实 现 城 乡协 调 发 展 的必 然选 择 .是 实 现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这些百强 县发展的经验主要可 以概括 为以下几个方面 : 社 会 目标 的必 由之 路 。 级 经 济 对 国 家 政 治 的 稳定 、 县 政权 的巩 固 ,
财政体制有关。从 19 年 以来 . 4 9 浙江实行省直管地同时直管县 的
体 制是 从 高 度 集 中的 计 划 经济 体 制 延 续 而 来 .强 调 中心 城 市 对 省 模式 .即 “ 市县分 治” .市 只管 区。地区一级财政 只对省财 政有 级 行 政 代 理 的 产 物 。市 管 县 出现 的直 接 原 因 是 为 了保 证 以 经济 建 结 算 关 系 ,而 且 其 预 算 内 财 政 收入 仅 限 于地 级 政 府 所 在市 .而 与
性 。县 域 经济 是 以县 城 为 中心 ,乡 镇 为纽 带 ,农 村 为腹 地 的 区域 另 一方 面 ,官 员任 期 制 和 干部 年轻 化 的年 龄 约 束 ,助 长 了政 绩 短 经济 . 有一 定 的相 对 独 立 性 和 能 动 性 .是 功 能较 为 完 整 的综 合 期行为 更进一步强化了市管县体制下 的城 乡分治倾 向。在这种 具
展却带来了一定 的负面效应。严格地说 .市 管县 的地级市政府是 县 。权限下放 打破 了计划经济时代很 多经济权限按行政层次划

比较分析市管县和省管县体制

比较分析市管县和省管县体制

比较分析市管县和省管县体制省直管县还是市管县,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过程中,都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省直管县还是市管县,实质上市县发展的优先地位问题。

优先发展城市还是优先发展县域,实质上又是区域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城市是社会发展效率的载体,坚持效率导向,就要优先发展城市。

县域发展是社会公平的保障,我国县政府管辖下的人口占据总人口的70%左右,中西部省份县域人口比例更高,没有县域的发展,就不能保障我国多数群众的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下,优先推进了城市的发展,县域发展相对滞后。

但是,在当前我国“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城乡差距比较显著的背景下,加强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迫切性。

省直管县体制的探索与实践表明这种体制有利于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必须处理好与中心城市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另外,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全世界人口的30%以上集中在离海岸线100公里的城市里,6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离海岸400公里的城市里,发展城市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从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优先发展城市仍然是一条正确的战略选择。

因此,不能只考虑眼前的需要,要从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和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这个高度,来认真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

我们的结论是,在选择省直管县还是市管县体制时,关键是看是否有利于区域内城市总量的发展。

一、市管县体制的诞生按照我国《宪法》的规定,政府层级主要以四级制为主,只是在较大的市和自治州才实行五级制。

中共中央1982年第51号文做出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决定,首先在江苏省试点,随后在全国试行。

实行市管县体制,是为了打破市县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城乡分割、工农分离的格局,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农村的拉动作用。

在此之前,中国绝大部分县市都是由省级政府派出的专区专员公署或是地区行政公署代为管辖。

从1982年推行市管县体制以后,我国政府层级已经由四级制为主变成五级制为主,即中央政府—省级政府(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地级政府(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县级政府(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林区)—乡镇政府(乡、民族乡、镇、苏木、民族苏木)。

试析“省管县”体制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

试析“省管县”体制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

工 业 化 阶 段 , 际 之 间经 济 联 系 不 紧 密 , 此 孤 立 。 ( ) 业 化 初 区 彼 2工 期 , 边 缘 区域 的人 力 、 金 、 资 向核 心 区域 流 动 , 心 地 区也 阶段 资 物 核 不 断 向边 缘 区域 扩 展 , 就 是 城 市 化过 程 。 () 业 化成 熟 阶 段边 也 3工 缘 区域 内部 相对 优 越 的地 方 便 会 出 现规 模 较 小 的 核 心 区域 ,次 一 级核 心 区 域 的形 成 ( ) 工业 化 阶段 。 心 区 域对 边 缘 区域 的 扩散 4后 核 作用 加 强 , 核 心 区域 需 要从 边 缘 区到 更 多 的原 材 料 和农 产 品 , 如 其 规模 经 济 所 产生 的剩 余资 本 也 投 向边 缘 新 的 发 展 区 ,核 心 区 域 的 先 进 技 术 将 向更 大 的范 围扩 散 , 因而 出现 资 金 、 术 、 息 等 从 核 技 信 心 区域 向边 缘 区域 流 动加 强 。 在 浙 江 , 这种 “ 散效 应 ” 扩 十分 明 显 , 并 且 还 呈现 出梯 度逐 级 推 移 的 特点 。上 海 接受 世界 跨 国 经 济战 略 性 调 整 和产 业 的 扩散 转 移 ,浙 北 的 中心 城 市既 接 受 上 海 的扩 散 又 接 受 国 际经 济 的 辐射 ,而 中心 城 市 下 辖 的 县级 市 ,则 接受 国际 经 济 、 海 和浙 北 中 心 城市 等 的 多级 混 合 辐射 。 此赋 予 一 些经 济 发 上 因 达 的 直辖 市 、省会 城 市 、 中心 城 市 附 近 的 县级 更 多 的权 力 和 独 立 性 , 利 于更 好 的 搞 活经 济 , 现 “ 质化 ” 有 实 均 发展 。
网络 , 一种个体经济最初在此崛起。浙江人或许都听说过浙商 的 “ 四千 精 神 ” 即 历 经 千 辛 万 苦 、 遍 千 山万 水 、 遍 千 方 百 计 、 , 走 想 说 尽 千 言 万 语 , 正 是 对 这 种 人 文精 神 的精 辟 概 括 。 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管县改革对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摘要:与市管县体制相比,省管县体制使得县级政府获得了更大的财政自主权以及行政管理权,有利于县域财政收入的增长。

广东省省管县优先进行行政管理权下放,随后进行财政直管,探索出一条适合省情的改革道路。

在省管县改革之前,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并且省内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通过近两年来的省管县改革,广东省县级政府行政及财政自主权扩大,发展经济的积极性高涨,县域经济发展也开始提速,这说明省管县体制对广东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省管县;行政分权;体制改革;财政分权;县域经济广东省总体经济实力排在全国首位,但其县域经济实力却相当薄弱。

广东省从2004年开始,将经济发展的重心移向县域经济领域。

为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广东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多种措施,比如向县域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以及省直管县试点改革等。

广义的“省直管县” 既包括财政直管,也包括行政直管。

而狭义的“省直管县”是指“财政直管县”。

2005年刘凌波将“省管县”改革具体模式分为以下五种类型:全面放权的浙江“省管县”改革,有倾斜的山东“省管县”改革,先扩权再直管的湖北“省管县”改革,稳妥渐进的安徽“省管县”,以及注重制度创新的吉林“省管县”改革。

[1]2009年广东省在佛山顺德区试点“行政直管”改革,2010年在南雄市、紫金县、兴宁市、封开县实施“财政直管县”试点改革。

广东省管县改革路径可归纳为:先扩权后试点,行政省管县试点先于财政省管县改革,省管县改革伴随着撤县设区的浪潮。

本文围绕着广东省管县改革的实践,通过分析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探讨省管县改革对促进广东县域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广东省管县改革进展状况(一)先扩权后试点,行政省管县试点先于财政省管县改革广东省在正式实施省管县改革之前,先公布了多项向县域下放权力的政策措施。

比如,2004年上半年出台《促进县域经济财政性措施意见》、《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两项政策,以及财政、项目审批及干部行政级别的三项配套改革政策。

2005年又公布了《广东省第一批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事项目录》,其中涉及市场准入、企业投资、外商投资、资金分配和管理、税收优惠、认定个人的技术资格及部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共214项。

其中,由县(市)直报省审批(审核、核准)、报市备案事项176项。

上述放权政策的实质是,缩减地级市的管理权,相应扩大县域管理权,目的是为实施省管县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其他省区先财政省管县试点后行政省管县改革不同,广东省首先在顺德区试点行政省管县改革,之后在其他地区实施财政省管县改革试点。

2009年8月,广东将佛山市顺德区作为行政体制综合改革的实验区,从此行政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正式启动。

县区除了党委、纪检、法院等以外,所有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均被赋予地级市管理权限。

试行省直管县体制,进一步扩大了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2010年10月1日,广东将南雄市、紫金县、兴宁市、封开县确定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试点。

试点方案指出,县(市)的地方税收及非税收入,除中央和省级收入外,归县(市)财政所有。

转移支付、税收返还、所得税返还等由省财政直接核定并补助到县(市)。

取消地级市与县(市)之间日常的资金往来关系,确立省与县(市)之间的财政资金直接往来关系。

地级市与县(市)之间如有结算事项,必须通过省财政办理。

(二)撤县设区,强县成为了省管县改革中利益争夺的焦点在省管县改革过程中,广东省出现了撤县设区的浪潮。

如深圳的龙岗、宝安,广州的增城、花都,汕头的潮阳、澄海,惠州的惠阳,珠海的斗门等,无一例外地都由县(市)改为区。

而最轰动的,要数顺德、南海这两个全国百强县排名前五名并拥有“准地级市”待遇的县(市),与高明、三水一起被收归为佛山的市辖区。

有些大中城市以城市发展空间不足,或者与周边的县(市)在经济布局和市政建设上出现产业雷同、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问题的存在为由,将周边的经济较发达的县重新划归为城区。

但这里也不乏市与省之间争抢强县管理权的利益争夺问题。

如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谭炳才说,澄海与汕头地理位置上相距较远,把澄海撤县改区就有点牵强,这是一种“抢地盘”式的疯狂区县划分行为。

广东省管县改革步伐非常缓慢,不管是财政省管县改革,还是行政省管县改革,至今为止也只算是介于省管县与市管县中间的过渡状态。

省管县改革对广东县域经济能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呢?二、广东县域经济概况广东省共有67个县(包括县级市,下同),本文将上述67个县分为珠三角地区县域、东西两翼县域以及北部山区县域等三大区域。

珠三角地区县域包括广州、深圳、东莞、佛山、肇庆、江门、珠海、惠州、中山等地的15个县;东西两翼地区县域指湛江、阳江、茂名、汕头、汕尾、揭阳、潮州等地区的22个县;北部山区县域是指韶关、河源、清远、云浮、梅州等地区的30个县。

广东县域经济与发达省份相比整体发展水平落后,并且差距较大;省内不同区域间县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依然缓慢。

(一)广东县域经济落后于其他沿海发达省份广东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其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落后,尤其近年来,基本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

广东67个县的人口约占全省的63%,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18%,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7%。

江苏省52个县的人口约占全省的67%,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50%,财政收入约占全省的34%。

而浙江县域经济约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70%,财政收入约占全省44%。

[2]在全国百强县评比中,广东省也远远落后于浙江、江苏、山东、福建等省份。

在2001年的全国百强县中,广东有15个县,但在2005年和2006年只有增城县入围到百强县,从2007年至今也只有增城和博罗两个县位列全国百强县。

近几年广东百强县数量锐减与百强县中有6个已改成市辖区有关,但是,更主要的是与县域总体经济实力下降有关。

(二)省内不同区域间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1.县域生产总值分布不均,增长速度差异显著。

2009年广东省县域生产总值为7186.88亿元,与2004年的4192.84亿元相比增长了71.4%。

全省县域生产总值中,珠三角县约占35%左右,东西两翼约占40%,北部山区仅占25%。

2004年至2009年生产总值增幅最高为北部山区,达96.5%;珠三角和东西两翼,分别为64.6%和64.2%。

北部山区县域生产总值虽然远低于珠三角和东西两翼地区,但是,增长幅度却最高。

2.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差异越拉越大。

2004年珠三角县域人均生产总值比东翼、西翼、以及北部山区均约高于6000元,但是在2009年珠三角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其他地区约50000元,在5年内差距拉大了10倍左右。

2004年至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增幅最高为西翼,达7.17倍;最低为珠三角,仅为4.04倍。

3.县域一般预算收入增速较快,但是区域差距越拉越大。

珠三角地区县域一般预算收入总值和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区域,北部山区县域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幅度高于东西两翼。

2009年广东省县域一般预算收入为294.91亿元,与2004年的88.16亿元相比增长了235%。

2004年县域预算收入中,珠三角占43.1%,东西两翼占29.5%,北部山区占27.4%。

而在2009年珠三角占46.2%,东西两翼占26%,北部山区占27.8%。

县域一般预算收入增幅最高地区为珠三角地区,在2004至2009年增长了258%,北部山区增幅达240%位居第二,东西两翼县域一般预算收入增长最缓慢,仅为195%。

珠三角虽然只管辖15个县域,但其生产总值和一般预算收入均高于北部山区的30个县域。

北部山区的县域生产总值和一般预算收入在全省所占的比重较低,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在2004年以来的近5年内其增长速度已超过了全省县域平均水平。

最近几年,东西两翼县域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其发展速度不如北部山区,甚至达不到全省县域总体平均水平。

广东省县域经济在最近几年虽然有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尤其北部山区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竞争力依然落后,且省内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

如何快速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以及缩小省内不同区域间差异是广东省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近些年出台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以及省管县改革对改善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程度如何呢?三、省管县改革对广东县域经济的影响(一)理论分析:权力下放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由于广东省省管县改革开始于2010年,故此,尚无法对其财政分权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

但学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二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有学者认为县际竞争是中国经济奇迹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3]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三十年发展与政府分权改革离不开。

[4][5]有学者对政府分权改革是否促进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进行经验研究,其中Lin and Liu (2000)、Jin et al. (2005)发现了财政分权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证据, [6][7]史宇鹏和周黎安以计划单列市为例,考察行政性分权所带来的效果,结果表明地区行政性分权对经济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8]省管县体制改革是一种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它具有强烈的分权性质。

经济管理权限下放使得县级政府拥有更多的经济自主权,有利于快速准确地做出经济决策。

在地方官员晋升激励的作用下,[9]可以保证经济权力下放带来的灵活性被更好地用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卢新波等以实证方法验证了浙江省省管县改革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下放权力、固定资产投资、人口密度、工业化、储蓄水平等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均显著大于零。

他们发现,改革虚拟变量与时间虚拟变量交互项(du×dt)的系数与人均GDP之间的相关性水平达到了5%的显著水平上。

考虑未加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中发现该交互项的系数为0.03,它表明在保持其他投入不变的条件下,改革政策可以使人均实际GDP平均提高3%。

[10]李夏影以实证分析方法得出了湖北省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与县域经济发展正相关的结论。

[11](二)数据分析: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与促进县域经济政策结合以上理论,我们分析2004-2010年间广东县域经济在全省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和县域生产总值增长幅度,观察权力下放政策与经济发展趋势间的相互衔接性。

2005年县域生产总值为3912.50亿元,到2010年时已达到8561.14亿元的高水平。

县域生产总值在5年内增长2.18倍。

而且从2007年开始县域生产总值在全省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呈现连续上涨的趋势,由2007年的17.4%上升到2010年的18.6%。

2006年之前县域生产总值增长幅度一直低于全省增长幅度,但是2007年之后县域生产总值增幅超过了全省生产总值增长幅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