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汇义项分类详解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词义

文言文词义

文言文词义
实词:
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2.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3.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等的词。

4. 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程度的词。

5. 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6. 量词:表示事物计量单位的词。

7. 代词:具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虚词:
1.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和语言行为的工具或依据的词。

2. 连词:表示人或事物关系或过渡的词。

3. 助词:表示语音、语气的词,在文言文中起到音节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

4. 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的词。

此外,还有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者”、“也”、“乎”、“哉”等,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和意义,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结构非常重要。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解析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解析

①到,去:至海陵,如高沙(指)
②如同:固不如也(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①加倍:尤倍重于三十年前(黄)
②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

①道歉:至鸿门,谢曰(鸿)
②辞别:乃谢客就车(信)
③拒绝:阿母谢媒人(孔)
④告诉:多谢后世人(孔)
⑤凋落:花之既谢(芙)

①心意,意图:吾意决矣(赤)以此下心意(孔)

①最崇高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师)有天下七十一圣(察)
②封建时代美化皇帝的说法: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谭)

①愚昧、愚蠢:愚益愚(师)
②谦词(自称):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

①脚:非利足也(劝)
②足够,充足: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其中有足乐者(送)
③值得,够得上:竖子不足与谋(鸿)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告诉:而语女曰(记)不可不语(鸿)

①名字,名称: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芙)盖当时未有雁荡山之名(梦)
②取名,得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而此独以钟名(石)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梦)

①说:乃谓秦王曰(廉)遽契其舟曰(察)
②叫作,称作:曰师曰弟子云者(师)曰颜佩韦、杨念如……(五人)

①文字:其文漫灭(游)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①恐怕:秦王恐其破璧(廉)恐不任我意(孔)
②害怕:舟人大恐(石)

①完尽:录毕,走送之(送)毕礼而归之(廉)
②都,全:靡不毕现(屈)

①步兵:旦日飨士卒(鸿)率罢敝之卒(过)
②死:鲁肃闻刘表卒(赤)
③终于:卒相与欢(廉)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五)
④通"猝":成仓卒莫知所救(促)卒然边境有急(论)

文言词汇义项分类详解

文言词汇义项分类详解

文言词汇义项分类详解(本文详细介绍了古文学习中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等容易混淆的基本义项分类概念及其区别。

共4页,1700字)词的本义是指某个字在造字时的意义,它以最早在文献中使用的义项为依据。

要注意和基本意义的区别,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是是它在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意义。

比如,“兵”的本义是“兵器”,基本义是“士兵”。

“汤”的本义是“热水”,基本义是“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钱”的本义一种农具,基本义是“钱币”。

“婴”的本义是妇女的颈饰,类似项链。

基本义“婴儿”。

二、词语的引申义词的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派生出来的意义。

这种派生和发展,笼统地说,就叫做引申。

我们说某词义是某词的引申义,这个词一定是个多义词。

比如“引”的本义是“拉开弓”,引申出:1.端着,引壶觞以自酌。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举起,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荆轲刺秦王》;3.掉转,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拉开,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5.引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出师表》)词的引申义具体可分为一下几种情况:1.由具体到抽象“道”本义是“道路”,如:怀其璧,从径道亡。

引申为“途径、方法”,如: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又引申为“学说、道理”,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过秦论》)又引申为“道理、规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果”字,由果实,引申为结局,结果再虚化为副词、连词“果然”。

“会”本义是聚会,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虚化为介词“适逢”。

如: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2.由个别到一般“末”字本义是树梢,引申为末端,再引申为细小。

裁本指剪裁衣服,《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后引申为裁剪、删减一切东西,如“裁军,裁员”。

匠:原指木匠,《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名叫石的木匠),后来所有手工业工人即可叫“匠”。

文言文实词精讲: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文言文实词精讲: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文言实词精讲一、文言实词主要出题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一是同音通假,如“以”通“已”;二是双声通假(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胡”通“河”;三是叠韵通假(两个字韵母相同)如“属”通“嘱”等。

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在课本中常见的通假字表现形式为“×通×”(或“×同×”)。

通假字与本字一定是音同或音近的,联系上下文字意思讲不通时,可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指定某字为通假字。

高考文言文高频通假字: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文言文虚词18个虚词义项分析

文言文虚词18个虚词义项分析

• 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 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 门宴》) • 9)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 学而不问。《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 岁《孟子》 • 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 系。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 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关系。可译为 “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 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 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 听。(《促织》)
•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 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 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 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 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 亡(《六国论》) •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 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 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 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 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 (二)、代词
•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 “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释:①妪每 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②业 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③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 像”。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 相通。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 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 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二)、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排比、对偶,对这类句子,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如2001年卷第11题的d项(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败逃者。又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与“箭”相对,可判断它是名词,意义是“奔马”。又如“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失”与“纵”相对,“奉”与“敌”相对,敌是敌人,为名词,那么“奉”也是名词,据此可推断“奉”为“机会”之意。
见①显露:图穷而匕首见·(荆)
②果实:用实者成实时采(梦)
③实际: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芙)
今以实校之(赤)。
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另: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也可根据“田”字旁也能帮助推出“田地”之意。3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
4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赢”也与上句“余”处在相同的位置,也是“ 多” 意思。)Leabharlann (三)、利用语法结构辨别
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词性、活用及意义。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汇总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汇总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汇总
众所周知,我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思想工具,其历经漫漫时间长河的涤荡,已衍生出诸如诗词歌赋、文言文、散文等变化,一般而言,我们常说的语言即由一个个词(词语)组成,主要包括实词和虚词。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表示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在文言文中,可通过字形、通假字、词语结构、互文、随文引申、对文、上下文、填补省略成分等来进行释义。

为便于系统学习,特将文言文中常用实词列表,以供借鉴和参考。

文言文常用实词重要义项举要

文言文常用实词重要义项举要

高二文言文常用实词重要义项1.坐:①触犯,犯罪:坐法去官。

②因为2.左右:①帮助: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

②侍从:左右欲刃相如3.卒:①士兵②死:永和四年卒③完毕,结束:语卒,而单于大怒。

④终于,最终:卒有所闻⑤通“猝”,仓促,突然4.族:①类:士大夫之族。

②灭族。

族秦者秦也。

5.诸:①众:诸少年结束而出。

②之于:献诸抚军。

③之乎: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6.治:①整训:今治水军十万众。

②整理:治装而行。

③对付,抵御:共治曹操。

④惩治:不效则治臣之罪。

⑤太平,安定:一治一乱。

7.致:①送:致敬亭于幕府。

②表达: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③招来:致食客三千。

④得到,取得:无从致书以观。

⑤达到:致万乘之势。

8.知:主持,管理9.造:①往,到。

②拜访11.阴:①暗中②山北水南12.易:①交换:请易璧。

②改变:世易时移。

③轻视:是以古人易财。

④代替,替换:是以某某易其首者。

⑤很,非常:待之恐不易易。

13.要:①邀请:要项伯。

②相约:虽与府吏要。

③求取:不违义以要功。

④要挟:惟死罪无可要。

14.幸:①宠幸:妇女无所幸。

②皇帝到某处:幸东宫。

③希望:幸可广问讯。

④侥幸。

⑤幸亏、幸而。

15.信:①真实:美言不信。

②诚实:牺牲玉帛,必以信。

③确实,实在:烟涛微茫信难求。

④随意:低眉信手续续弹。

⑤守信用:言必行,行必信。

⑥信用:信义著于四海。

⑦可靠的,忠诚的:信臣精卒/信誓旦旦。

⑧使者,媒人:遣信求救。

⑨shēn,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⑩shēn,伸出: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24.谢:①推辞,谢绝:辞谢不就。

②道歉,谢罪:蚤自来谢项王。

③辞别:谢家来贵门。

④劝告:多谢后世人。

⑤请问:使君问罗敷,宁或共载否。

⑥凋谢,衰亡:及花谢。

25.相:①观察:伯乐相马。

②辅助:无物以相之。

③你、我、他(偏指动作一方)26.微:①精妙,深奥:其文约,其辞微。

②如果没有/不是,除了: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不,不是: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④隐瞒:其徒微之。

120个文言实词常见义项(简洁易记版)

120个文言实词常见义项(简洁易记版)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常见义项:1.爱,ài(1)名词,恩惠(2)动词①给人恩惠②喜爱③怜惜,同情④吝惜,舍不得⑤通“薆”,隐蔽,躲藏(3)形容词,吝啬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②安稳③安定,舒适(2)动词①安身②安置③抚慰,安抚④使……安定⑤安心(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3.被,读音一:bèi(1)名词,被子(2)动词①覆盖②遭受(3)介词,表示被动;读音二:pī,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②披散4.倍,bèi(1)动词①背向,背着②违背,背叛③加倍(2)数词,一倍(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4)副词,更加,倍加5.本,běn(1)名词①草木的根②根本,基础③本业,常代指农业④书本,稿本,版本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2)量词(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4)副词,本来6.鄙,bǐ(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2)动词①以……为边界(边邑)②轻视,瞧不起(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7.兵,bīng(1)名词①兵器②士兵③军队④战争⑤战略战术,用兵策略8.病,bìng(1)名词①重病②弊病,缺点(2)动词①生病②使……成病态③担心,忧虑④责备,羞辱(3)形容词①困苦②疲劳9.察,chá(1)动词①观察,仔细看②看清楚③详审,考察④了解,弄清楚⑤考察后加以推荐(2)形容词,精明10.朝,读音一cháo(1)动词,朝见,朝拜(2)名词①朝廷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读音二:zhāo名词,早晨11.曾,读音一céng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读音二zēng(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2)动词,通“增”,增加(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12.乘,读音一chéng(1)动词①驾,坐②升,登③冒着④连接,一个接一个(2)介词,趁着,凭借读音二shèng(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2)量词,辆(3)数词,四13.诚,chéng(1)名词,诚心诚意(2)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14.除,chú(1)名词,台阶(2)动词①去掉,除去。

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常用义项例析(212页)

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常用义项例析(212页)

释义 穿在身上或 披在身上
披散
4.倍
词性
例句
释义
动 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违背,背 叛
副词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 九日忆山东兄弟》)
更加,倍 加
5.本
词性
例句
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
名 易。(《狱中杂记》) 词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
本.。(《谏太宗十思疏》)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 走路,赶路 动 壁之战》)
词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说,讲
故园谁道.有书来?(《南海旅次》) 料想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称道 (《五人墓碑记》)
20.得 词性 名 词
动 词
例句
释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 心得,体会
读音二:zòng
词性
例句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
名 得。(《活板》)
词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
赂秦。(《过秦论》)
释义
指堂房亲属
通“纵”,南北 方向,也特指合 纵的盟约
17.殆 词性 形 容 词
副 词
例句
释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精神疲倦
殆.。(《论语》)
而无所得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传》)

16.从 读音一:cóng
词性
例句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
动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
行》)
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1察①细看:徐而察?之(石)②考察:子是之不察?(《卖柑者言》)乐①高兴、快乐:王与百姓同乐?(孟)以中有足乐?者(送)乐(yuè):今王鼓乐?于此(孟)异①和“同”相对:成述其异?(促)迨诸夫异?爨(项)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芙)②奇怪:成述其异?(促)生①生长:蓬生?麻中(劝学)竹之始生?(《文与可画谷偃竹记》)②与“死”相对,生存:生?亦我所欲也(孟)③与“熟”相对:则与一生?彘肩(鸿)④读书人:东阳马生?君则(送)庑下一生?伏案卧(左)可①适合: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②约计:高可?二黍许(《核舟记》)备①完备:前人之述备?矣(岳)请备?述之(芙)②防备、准备: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芙)豫备?走舸(赤)秋①秋天:秋?天墨墨向昏黑(茅)枫叶荻花秋?瑟瑟(琵)②年,时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穰岁之秋?(五)能①才能:细疏其能?(促)②擅长:非能?水也(劝)兼同时进行或具有:操军兼?以饥疫(赤)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去①离开: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沛公已去?(鸿)②距离:去?北军二里余(赤)相去?四十里(赤)③去掉: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去?死肌(《捕蛇者说》)师①军队:九国之师?(过)劳师以袭远()②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有司业博士为之师?(送)③学习:不耻相师?(师)传①传记: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黄)②注释经义的文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③驿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廉)传①传送、传递:传?之美人(廉)②传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③流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道①道路:有碑仆道?(游)从径道?亡(廉)②道理,规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臣之所好者,道?也(庖)③学说、思想: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训)④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⑤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受①接受:项王则受?璧(鸿)②遭受: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③授予,给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左上》)惑①迷惑:内惑?于郑袖(屈)不亦惑?乎(察)②疑惑:惑?之不解(师)贱①物价低:食贱?则农贫(《商君书?外内》)②卑贱,地位低:其辱人贱?行(五)贫贱?有此女(孔)③谦词:贱?妾留空房(孔)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2目①眼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②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不敢以说书目(看待)敬亭③递眼色:范增数目项王(鸿)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毛)④列:而不在使者之目(指)分①分开,区分:五谷不分(论荷)②分给,分配: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分名分,职分:予分当引决(指)忍①忍耐:隐忍以行(指)②忍心:忍能对面为盗贼(茅)间①中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论语》)②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茅)间①间隔,间或:间以诗记所遭(指)②离间:谗人间之(屈)③小路: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道芷阳间行(鸿)贼①强盗:贼二人得我(《童区寄传》)②害:天下之大贼也(论)③对敌人蔑称:骂逆贼当死(指)贼氛方炽(黄)曲①弯曲:其曲中规(劝)梅以曲为美(病)②不正直、理亏:宁许以负秦曲(廉)争曲直(指)下①与“上”相对:郦元以为下临深潭(石)吾羞,不忍为之下(廉)无①没有:臆断其有无(石)然有根无树(芙)②无论:士无贤不肖(信)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③不要: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史记李斯传》故①与“新”相对:故垒西边(念)②交情,老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特示故人意耳(记)③缘故: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④故意: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就①靠近,趋向:乃谢客就车(信)金就砺则利(劝)②完成:然羸欲就公子之名(信)过①经过:秦师过周北门,过瓜洲扬子桥(指)②拜访:愿枉车骑过之(信)待①等待:皆待公子举酒(信)荆轲有所待(荆)②对待:以季孟之间待子(《论语》)急①与“缓”相对:急趋之(促)②迫切,紧急:江都围急(梅)冀缓急或可救助(谭)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③迅速,快:急湍甚箭(与)度①量长短标准: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②衡量:度足而居(治)③限度:用之亡度(论)④制度,法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度估计,揣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相如度秦王虽斋(廉)辞①告辞:今者出未辞也(鸿)我自去年辞帝京②推辞,拒绝: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③言词:其辞微(屈)④文辞:皆好辞(屈)存①存在: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海内存知已②问候,思念:公子亲数存之(信)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隆中对》)独①单独,独自:公子独与客留赵(信)②表反问(虚词):独不怜公子姊邪(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骑脱身独骑(鸿)骑骑兵,骑马的人:左公从数骑(左)沛公旦日从百余骑(鸿)涕泪:涕落百余行(孔)汪然出涕(《捕蛇者说》)为①做:吾见其难为(庖)②作为,当作:为除不洁者(左)霓为衣兮风为马(梦)③是:人为刀俎(鸿)已停止:学不可以已(劝)老夫已矣(左)厚①与“北相对:刀刃者无厚(庖)②看重:公子遇臣厚(信)③厚道:宽厚而爱人(信)④丰厚:厚币委质事楚(屈)欲厚遗之(信)通①通行,通过:会天大雨,道不通(赤)②精通:通五经(张)③畅通:政治未毕通也(论)④全部:通计一舟(《核舟记》)制①构造:其牙机巧制(张)②控制:履至尊而制六合(过)③制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3书①书信:使人遗赵王书(廉)是时曹操遗权书(赤)②书写书法:凭几学书(项)③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汉书艺文志》)④书籍:积书满架(项)无从致书以观(送)请①请求:(秦王)固请(廉)②谦辞:臣请完壁归赵(廉)对①回答:对曰“臣尝有罪……(廉)奏对称旨(谭)②对着:对酒当歌(《短歌行》)幸①幸而:大王亦幸赦臣(廉)故幸来告良(鸿)②宠爱: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如姬最幸(信)③宠信:君幸于赵王(廉)许①答应、允许:宁许以负秦曲(廉)②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高可二黍许(《核舟记》)负①倚仗、凭借:秦贪负其强《廉》负势竟上(与)②承担:宁许以负秦曲(廉)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黄)③背弃:决负约不偿城(廉)④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吾上恐负朝廷(左)⑤背肉祖负荆(廉)王负剑(荆)⑥败胜负之数(六)立①即刻、马上:赵立奉壁来(廉)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鸿)②站立:故久立与其客语(信)提刀而立(庖)③直立:大石侧立千尺(石)立土动即百尺(梦)交①交情:为刎颈之交(廉)②交往:臣以为布衣之交(廉)交游士林(赤)③相交、交互:叶叶相交通(孔)疏条交映(与)设安设,设置:设九宾于廷(廉)引①引导:左右引相如至(廉)②牵引、拽:或欲引相如去(廉)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察)③后退:相如引车避匿(廉)引次江北(赤)恐①恐怕:秦王恐其破璧(廉)恐不任我意(孔)②害怕:舟人大恐(石)备①完备:前人之述备矣(岳)请备述之(芙)②防备、准备: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芙)豫备走舸(赤)秋①秋天:秋天墨墨向昏黑(茅)枫叶荻花秋瑟瑟(琵)②年,时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穰岁之秋(五)能①才能:细疏其能(促)②擅长:非能水也(劝)兼同时进行或具有:操军兼以饥疫(赤)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去①离开: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沛公已去(鸿)②距离:去北军二里余(赤)相去四十里(赤)③去掉: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去死肌(《捕蛇者说》)师①軍队:九国之师(过)劳师以袭远②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有司业博士为之师(送)③学习:不耻相师(师)传①传记: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黄)②注释经义的文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③驿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廉)传①传送、传递:传之美人(廉)②传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③流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道①道路:有碑仆道(游)从径道亡(廉)②道理,规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臣之所好者,道也(庖)③学说、思想: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训)④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⑤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受①接受:项王则受璧(鸿)②遭受: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③授予,给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左上》)惑①迷惑:内惑于郑袖(屈)不亦惑乎(察)②疑惑:惑之不解(师)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4营①经营:常数月营·聚(训)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②谋求:百计营·谋不能脱(促)望①远看:吾令人望·其气(鸿)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梦)②名望:卿为清望·官(训)先达德隆望·尊(送)③盼望:日夜望·将军至(鸿)④月光满盈: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前赤壁赋》)节①节操: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梅)守节·情不移(孔)②时节、季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好雨知时节·(《春夜喜雨》)③节约: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训)盗①强盗:忍能对面为盗·贼(茅)②偷窃:居乡必盗·(训)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信)见①看见: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梅)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②会见:未得与项羽相见·(鸿)③表被动:臣诚恐见·期于王而负赵(廉)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见①显露:图穷而匕首见·(荆)①推荐,介绍:胡不见·我于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见·其二子焉(论语)先①在前: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恐为操所先·(赤)②祖先:思厥先·祖父(六)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毛)③一般:称已死的长辈或国君:先·君子尝言(左)先·帝创业未半(《出师表》)列①分、割:列·缺霹雳(梦游)②位次,行列:陈力就列·(论语)不欲与廉颇争列·(廉)③一般:大王见臣列·观(廉)止①停止、留住:止·子路宿(论语)不能者止·(论语)②阻止,禁止:臣舍人蔺相如止·臣(廉)固①坚固(指地形险要或城郭坚固):据函之固·(过)兵劲城固·(《荀子王制》)②乃辞谢,固·请(廉)③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后①国君:夏后·皋之墓也()(?予后·,后·来其苏《书仲虺之诰》)②王后:西后·阻挠之士(谭)③与前相对:后·岁余(促)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芙)寡①少: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财寡·也(五)②国君自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孟)③丧夫妇女或老而无夫: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史记司马相如传》)④独居妇人:寡·妇起彷徨(孔)问询问:君子之学必好问·(问)执经叩问·(送)勤辛劳:勤·而无所()四体不勤·(论语)废废弃,停止: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欲①欲望:鱼,我所欲·也(孟)秦之所大欲·(六)②想要:余方心动欲·还(石)而欲·投吴巨(苏)舍①房屋:同舍·生皆被绮绣(送)②住宿,居住:舍·相如广成传舍(廉)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舍放弃,舍弃:舍·问其奚决焉(问)舍·鞍马(赤)甚厉害,严重:王之好乐甚·(孟)又弗如远甚·(邹)恶①与善相对: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窦)岁恶·不入(论)②与美相对: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五)娇儿恶·卧踏里裂(茅)恶厌恶:死亦我所恶·(孟)患①灾祸,忧患:诸侯之所大患·(六)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②提忧: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此数者用兵之患·(赤)身①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经》(体:四肢)②自身:向为身·死而不受(孟)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论荷》)③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五)将军身·率益州之众(《隆中对》)④妇女怀孕:且以汝之有身·也(与)以①认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②用:贤不必以·(涉)③虚词中介词、连词(略)少①不多:人民少·而禽兽众(五)险以远,则至者少·(游)②稍微:愿大王少·假借之(荆)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食①食物:小鸟时来啄食·(项)一箪食·,一豆羹(孟)②吃:民食·果蚌蛤(五)其谢也可食·(《礼记檀弓》)食供养,饲养:谨食·之(《捕蛇者说》)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说①说话,讲述:说·书虽小技(柳)②说法:用芽者自从本说·(梦)说①游说,说服:说·权曰(赤)宾客辩士说·王万端(信)说①高兴:秦王必说·见臣(荆)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五)决①决定,决断:日中不决·(毛)②告别,通诀:予分当引决·(指)与王诀(决)曰(廉)③决战:孤当与孟德决·之(杂)论讨论,研究: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势力众寡又不可论·(赤)多①与少相对:又多·豪右(张)②乐赞:天下不多·管仲之贤(《管晏列传》)众庶莫不多·光(《汉书霍光传》)劳①辛劳:劳·苦而功高如此(鸿)念母劳·家里(孔)②慰劳: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赤)帝亲自劳·军(《汉书文帝纪》)薄①少:事力劳而供养堡(五)②与厚相对:堡厚之实异也(五)物堡而情厚(训)③草木丛生处:露申、辛夷死林堡兮(涉)④迫近:芳不得堡兮(涉)执①捉捕:执·之白下(梅)②持、拿:执·经叩问(送)诸郎中执·兵(荆)③掌管: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柳)臣①臣下:君臣·之义(论荷)②奴隶: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五)③官吏对君主自称: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廉)臣·战河南(鸿)处①居住:幽独处·乎山中(涉)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五)②处于:譬若锥之处·囊中(毛)③安排,处置: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怀①安抚:行仁义而怀·西戎(五)怀·敌附远(论)②心里包藏某种想法:内怀·犹豫之计(赤)③怀抱,揣: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国①国家:国·事至此(指)国·胡以相恤(论)②国都: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③诸侯王封地:国·王骄奢(张)拜①行礼:拜·送书于庭(廉)②授官: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公车特征拜·郎中(张)数①几个:此数·者用兵之患(赤)不数·岁薄产累尽(促)②旧指命运:胜负之数·(六)数①计算: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②责备: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数屡次:数·请魏王(信)目①眼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②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不敢以说书目·(看待)敬亭③递眼色:范增数目·项王(鸿)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毛)④列:而不在使者之目·(指)分①分开,区分:五谷不分·(论荷)②分给,分配: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分名分,职分:予分·当引决(指)忍①忍耐:隐忍·以行(指)②忍心:忍·能对面为盗贼(茅)间①中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论语》)②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茅)间①间隔,间或:间·以诗记所遭(指)②离间:谗人间·之(屈)③小路: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道芷阳间·行(鸿)贼①强盗:贼·二人得我(《童区寄传》)②害:天下之大贼·也(论)③对敌人蔑称:骂逆贼·当死(指)贼·氛方炽(黄)曲①弯曲:其曲·中规(劝)梅以曲·为美(病)②不正直、理亏:宁许以负秦曲·(廉)争曲·直(指)下①与上相对:郦元以为下·临深潭(石)吾羞,不忍为之下·(廉)无①没有:臆断其有无·(石)然有根无·树(芙)②无论:士无·贤不肖(信)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③不要: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史记李斯传》故①与新相对:故·垒西边(念)②交情,老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特示故·人意耳(记)③缘故: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④故意: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就①靠近,趋向:乃谢客就·车(信)金就·砺则利(劝)②完成:然羸欲就·公子之名(信)过①经过:秦师过·周北门()过·瓜洲扬子桥(指)②拜访:愿枉车骑过·之(信)待①等待:皆待·公子举酒(信)荆轲有所待·(荆)②对待:以季孟之间待·子(《论语》)急①与缓相对:急·趋之(促)②迫切,紧急:江都围急·(梅)冀缓急或可救助(谭)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③迅速,快:急·湍甚箭(与)度①量长短标准: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②衡量:度·足而居(治)③限度:用之亡度·(论)④制度,法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度估计,揣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相如度·秦王虽斋(廉)辞①告辞:今者出未辞·也(鸿)我自去年辞·帝京②推辞,拒绝: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③言词:其辞·微(屈)④文辞:皆好辞·(屈)存①存在: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海内存·知已②问候,思念:公子亲数存之(信)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隆中对》)独①单独,独自:公子独·与客留赵(信)②表反问(虚词):独不怜公子姊邪(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骑脱身独骑·(鸿)骑骑兵,骑马的人:左公从数骑·(左)沛公旦日从百余骑·(鸿)涕泪:涕·落百余行(孔)汪然出涕·(《捕蛇者说》)为①做:吾见其难为·(庖)②作为,当作:为·除不洁者(左)霓为·衣兮风为·马(梦)③治理: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④是:人为·刀俎(鸿)已停止:学不可以已·(劝)老夫已·矣(左)厚①与北相对:刀刃者无厚·(庖)②看重:公子遇臣厚·(信)③厚道:宽厚·而爱人(信)④丰厚:厚·币委质事楚(屈)欲厚·遗之(信)通①通行,通过:会天大雨,道不通·(赤)②精通:通·五经(张)③畅通:政治未毕通·也(论)④全部:通·计一舟(《核舟记》)制①构造:其牙机巧制·(张)②控制:履至尊而制·六合(过)③制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兵①兵士:得选兵·八万人(信)五万兵·难卒合(赤)②军队:而秦兵·又至矣(六)吴起制其兵·《过》③武器:收天下之兵·(过)非兵不利(六)余①剩余: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②整数后零头:后岁余·(促)去北军二里余·(赤)③第一人称代词:余·方心动欲还(石)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亡①死亡:刘表新亡·(赤)或人间长者先亡·(祭)②灭亡:燕虽小国而后亡·(六)此亡·秦之续耳(鸿)③丢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④逃跑:从径道亡·(廉)追亡·逐北(过)⑤通无:亡·何,国变(柳)北①北面,北方: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北·收要害之郡(过)②战败而逃:追亡逐北·(过)③指元朝:北·虽貌敬(指)金①金属:金·石可镂(劝)②古代计算货币单位:予我十金·(《狱中杂记》)③金属制的乐器、兵器或器物: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铸以为金·人十二(过)信①确实、实在: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②信物:今行而无信·(荆)③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何也(《论语》)④信任:怀王贪而信·张仪(屈)利①利益:天时不如地利·(《孟子》)②锋利:非兵不利·(六)蚓无爪牙之利·(劝)③顺利: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势①力量:其势·弱于秦(六)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赤)②形势:攻守之势·异也(过)将军大势·可御操者(赤)③势头、趋向: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④权势: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五)破①残破:亡国破·家相随属(屈)②战败:六国破·灭(六)破·曹军必矣(赤)力①力量,势力:赂秦而力·亏(六)势力·众寡又不可论(赤)②有能力:力·能窃之(信)思①思考,想:吾尝终日而思·矣(劝)思·厥先祖父(六)②思念:国乱则思·良相(《史记魏世家》)起①站起,起来:起·视四境(六)起·,立而饮之(鸿)②兴起,发动:将军起·兵江东(赤)弱①与强相对:天下非小弱·也(过)且秦强而赵弱·(廉)终①完结,终了:惜其用武之不终·也(六)②始终: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廉)与①给予:则与·斗卮酒(鸿)②结交,亲附:与·羸而不助五国也(六)与参加:蹇叔之子与·师()速①迅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不速去(左)②招致:始速·祸焉(六)败①与胜相对:战败·而亡(六)豫州新败·(赤)②衰落、凋残:霜中败·叶(芙)③残破:于败·堵丛草处(促)使①使者:大王遣一介之使·(廉)以祈请使·诣北(指)②出使:臣愿奉璧往使·(廉)使北营,留北关外(指)③派遣:使·人遗赵王书(廉)使·使如秦受地(屈)爱①爱:宽厚而爱人(过)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②吝惜:三国各爱·其地(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盛①与衰相对:其意气之盛·(伶)②盛大: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廉)盛盛·以锦囊(怜)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荆)困①困窘,困难:天下诸侯已困·矣(过)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屈)②被困,围住:数十伶人困·之(伶)③疲倦:牛困·人饥日已高《卖炭翁》微①不显露:微·行入古寺(左)②暗暗:微·指左公处(左)③深奥,含蓄:其辞微·(屈)④如果没有:微·太子言(荆)微·斯人(《岳阳楼记》)。

高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分类汇编及解题指导

高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分类汇编及解题指导

古今异义词分类(1)词义扩大: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

即词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扩充或重新获得新的意义和用法。

①范围扩大。

例:色(古:脸色;今:颜色)皮(古:兽皮;今:皮肤-表皮)病(古:重病;今:病)江(古:长江;今:江河)兵(古:士兵、兵器;今:军队-战争)②义项增多。

例: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好(古:女子貌美;今:美好的感受)(2)词义缩小: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①范围缩小。

例:臭(古:气味;今:坏气味)丈人(古:老人;今:岳父)金就砺则利(古:泛指一切金属;今:专指黄金)瓦(古:泛指一切陶制品;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②义项减少。

例: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怜(古:爱,怜悯;今:怜悯)(3)义项转移(指词义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相关的乙类事物上去了)。

例:涕(古:眼泪;今:鼻涕)偷(古:苟且;今:偷窃)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走(古:跑;今:步行、行走)狱(古:案件;今:监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4)感情色彩变化(指词义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相关的乙类事物上去了)。

例: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爪牙(古:武臣、得力帮手;今:坏人的党羽)恨(古:遗憾;今:仇恨)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锻炼(古:玩弄法律陷害别人;今:锤炼)解法指导1.语言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判断。

如: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说:同“悦”,高兴)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文:花纹)C.下之疾其上甚矣(疾:痛恨)D.宗君而处身(宗:尊崇)解析:“文”有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四种用法,“土事不文,木事不镂”,上下句子结构相同,“文”和“镂”相对,词性应该相同,课本中学过“金石可镂”,可知“镂”应为动词,据此可推断出“文”也应是动词,装饰花纹。

120个实词义项

120个实词义项

[高二语文园地之四:每天抄写一个常见字义项]常见文言实词义项第一部分:(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1、爱:义项: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2、安:义项: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

什么,什么地方;⑥怎么,哪里。

3、被:义项: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4、倍:义项:①一倍,加倍;②背向,背着;③违背;④背叛,反叛。

5、本:义项:①草木的根或茎干;②根源,来源;③根本、基础的东西;④特指农桑业;⑤本来的,原来的;⑥副词,本来。

⑦根据,掌握;⑧自己一边的,现今的;⑨底本,版本;○10本钱(后起意义);○11封建社会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后起意义);○12量词。

株,棵,丛,撮。

6、鄙:义项:①边疆,边远的地方;②庸俗,浅陋;③看不起,轻视;④谦词,谦称自己。

7、兵:义项:①兵器,武器;②用兵器伤害人;③军事,战争;④军队;⑤兵士。

8、病:义项:①病,生病;②筋疲力尽;③毛病,弊病;④担心,忧虑。

9、察:义项:①观察,仔细看;②看清楚;③考察;④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10、朝:义项:①音同“招”,早晨;②音同“招”,一日,一天;③朝见;④接受群臣的朝见;⑤朝廷;⑥拜见;⑦官府的大堂;⑧朝代;⑨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

第二部分:(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11、曾义项:①音同“增”,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②副词。

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连……都……”;③曾经;④通“层”。

重叠。

12、乘义项:①驾车,驱马拉车;②乘船;③登,升;④趁着,凭借;⑤压服,欺压;⑥追逐;⑦计量,计算;⑧计算的一种方法,即算术中的乘法;⑨shèng(剩)。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10乘车驾四马,所以“乘”有时作为“四”的代称。

○11顶着,冒着。

13、诚义项:①真心,不虚伪;②确实,的确;③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果真”。

常见文言实词的义项

常见文言实词的义项

120个文言实词的义项、例句及释义1爱①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译文:爱护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②喜欢,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③舍不得,吝惜,爱惜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舍不得,吝惜)《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六国论》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④爱慕,欣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译文:我却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⑤恩惠古之遗爱也(恩惠)《左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⑥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译文:却隐藏起来找不到,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⑦怜惜,同情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怜惜,同情)《左传》2安①安全,安稳,安定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失街亭》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谢庄遂安(安全、安定、安稳)《冯婉贞》译文:谢庄于是安全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六国论》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②安抚,抚慰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③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失街亭》译文:距离山十里地有王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寨。

④使---安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⑤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赤壁之战》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沛公安在(哪里)《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哪里)《陈涉世家》译文:燕子麻雀哪里知道大雁的志向呢?⑥养生衣食所安(养生)《曹刿论战》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3被读音一:bèi①被子(名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杨修之死》译文: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上了。

120个文言实词的义项、例句及释义[1-17]导学课件

120个文言实词的义项、例句及释义[1-17]导学课件
自京都冒着风雪,到达泰安。


⑤凭恃、依仗。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希望能驾御(依仗)长风踏破万里波涛。


⑥交加,连接。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战争、旱灾相继而来,社会的财富极其缺乏。其中“屈” 通“缺”。

⑦佛教的教义。大乘佛教。




(二)shèng
(1)名词 ①一车四马的总称。
我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更加思念家 乡的亲人。




5.本 běn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我听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



②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摇晃树干来看它(栽得)是疏松还是密实。



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



3.被 (一)bèi (1)名词 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 上了。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大雪越过南岭。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



②遭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6.鄙



(1)名词。 边境。 蜀之鄙有二僧。 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 (2)动词 ①边邑,用作动词,把远地当做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 难的。 ②轻视。 孔子鄙其小器。 孔子轻视他器量狭小 (3)形容词 鄙陋,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 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汇总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汇总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汇总
众所周知,我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思想工具,其历经漫漫时间长河的涤荡,已衍生出诸如诗词歌赋、文言文、散文等变化,一般而言,我们常说的语言即由一个个词(词语)组成,主要包括实词和虚词。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表示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在文言文中,可通过字形、通假字、词语结构、互文、随文引申、对文、上下文、填补省略成分等来进行释义。

为便于系统学习,特将文言文中常用实词列。

课内外文言实词含义归类

课内外文言实词含义归类

课内外文言词语含义归类(一词多义)一、常见实词归类1.《陈情表》除除臣洗马(录用,授职。

)登自东除(台阶。

)攘除奸凶(清除。

)卒保卒余年(终。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士兵。

)卒成帝业(终于。

)卒然边境有急(通“猝”.突然。

)2.《祭十二郎文》致乃能衔哀致诚(动词.表达。

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来。

)诚乃能衔哀致诫(名词.真心实意。

)诚知其如此(副词.若是.果真。

)所谓天者诫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副词.确实.实在。

)就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动词。

趋.赴。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动词.就职上任。

)知而寿者不可知矣(动词.预知。

)死而有知(名词,指灵魂。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动词.明白。

)3.《愚溪诗序》居或日:冉氏尝居也(动词.居住。

)得泉焉.又买居之(动词,存,积蓄。

)凡愚泉凡六穴.皆出lII下平地.盖上出也(共。

)故凡为愚者,莫我假设也(凡是。

)类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动词.仿佛。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名词.万物。

)4.《赤壁赋》歌扣舷而歌之(动词.唱。

)歌日(名词,歌词。

)倚歌而和之(名词,歌声。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克,打下。

)苏予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与“上”相5.《逍遥游(节选)》志《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标记。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高贵的志向节操。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憎哉(志向。

)图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谋。

)不图子自归(预料,料想到.多用于否定。

)普法交战图(地图。

)图财害命(贪图。

)6.《滕王阁序》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全数。

)潦水尽而寒潭清(干枯.没有。

)那么智者尽其谋(竭尽。

)聊乘化以归尽(止境。

)即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依附。

)胡天八月即飞雪(就。

)且勇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就。

)凌气凌彭泽之樽(超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

)终刚强兮不可凌(侵犯.欺侮。

)机所赖君子见机(通“几”.预兆。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机会.机遇。

文言重点实词常考的义项(按字母顺序排列)

文言重点实词常考的义项(按字母顺序排列)

A.1、爱:吝惜,吝啬,舍不得。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2、谙:熟悉,熟识。

例如:不谙世事3、按:考察。

巡行、巡视。

用法同“案”B.4、拔:超出。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攻取。

例如:其后秦伐赵,拔十城5、罢:通“疲”。

例如: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6、拜:授予官职。

7、颁:通“斑”。

例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班:返回。

例如:班师回朝9、宝:视……为宝,珍爱。

10、薄:迫近。

例如:日薄西山轻视。

例如:厚古薄今11、北:败北。

逃跑的人。

例如:追亡逐北12、倍:违背。

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3、比:勾结。

例如:朋比为奸排列。

例如:鳞次栉比14、俾:使。

例如:俾众周知15、逋:拖延,延迟,怠慢。

例如:责臣逋慢欠交,拖欠。

16、壁:军营。

例如:作壁上观17、必:倘若。

例如: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

18、蔽:概括。

例如:一言以蔽之C.19、从:使……跟从。

例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0、臣:使……做臣子,臣服。

例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21、陈:通“阵”,排兵布阵。

例如: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22、诚:如果真的。

例如: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

23、齿:并排,并列。

例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24、乘:登上。

例如:俱乘高台趁着。

例如:乘胜追击D.25、夺:改变。

例如:舅夺母志26、多:称赞。

例如:天下不多管仲而多鲍叔牙能知人也。

27、次:驻扎。

例如:师退,次于召陵。

28、贷:宽恕。

例如:严惩不贷。

29、逮:等到。

例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30、耽:沉迷。

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31、道:谈论,说。

例如: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32、短:说坏话,诋毁。

例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3、笃:严重。

例如:则刘病日笃。

很,非常。

笃好文章。

坚定。

笃志而体。

34、德:感激。

例如:以功受赏,臣不德君。

35、第:只。

例如:大司马刘公在河北,必能相施,第持我书往。

36、吊:安慰。

例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高考文言实词特殊义项一网打尽

高考文言实词特殊义项一网打尽

高考文言实词特殊义项A【谙】①熟悉,知晓。

例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例2、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性。

(《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②熟记,记诵。

虽复一览便谙。

(《南齐书·陆澄传》)【按】①查看,察看.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雁荡山》)②审查,核查。

例1、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例2、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上奏要求放他们出狱。

)③巡查,巡行。

例1、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

(2007福建卷,高启《书博鸡者事》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有一个姓臧的,新近做了高官,将要巡查所管各州郡,来到袁地。

)例2、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明史·海瑞转》刚才胡公巡查所部地区,命令经过的地区不要办礼物准备招待。

)④压抑,止住。

按助强弱。

⑤于是,就。

【案】①通“按”,察看,查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通“按",考察,核实。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互相矛盾)。

③通“按",巡行,巡查。

宣王案行其营垒,曰:“天下奇才也。

"④通“按",用手压或按.例1、案灌夫项令谢(道歉)。

例2、(高进之)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

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

”(2007广东卷,高进之此时用手按住腰间的刀窥探檀道济,如果他有异言,就杀掉他。

檀道济快步走下台阶,叩头说:“武皇帝在上,我檀道济如有异心,就赶快诛杀我。

”)⑤文书,案卷。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暗】①愚昧,糊涂。

例1、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柳毅传》)例2、刘璋暗弱。

(《三国志·隆中对》,昏庸无能,胆小懦弱.)例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②悄悄地,默默地.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行》)群书万卷常暗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词汇义项分类详解
(本文详细介绍了古文学习中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等容易混淆的基本义项分类概念及其区别。

共4页,1700字)
词的本义是指某个字在造字时的意义,它以最早在文献中使用的义项为依据。

要注意和基本意义的区别,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是是它在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意义。

比如,“兵”的本义是“兵器”,基本义是“士兵”。

“汤”的本义是“热水”,基本义是“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钱”的本义一种农具,基本义是“钱币”。

“婴”的本义是妇女的颈饰,类似项链。

基本义“婴儿”。

二、词语的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派生出来的意义。

这种派生和发展,笼统地说,就叫做引申。

我们说某词义是某词的引申义,这个词一定是个多义词。

比如“引”的本义是“拉开弓”,引申出:
1.端着,引壶觞以自酌。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举起,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荆轲刺秦王》;
3.掉转,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拉开,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司马迁
《廉颇蔺相如列传》);
5.引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出师表》)
词的引申义具体可分为一下几种情况:
1.由具体到抽象
“道”本义是“道路”,如:怀其璧,从径道亡。

引申为“途径、方法”,如: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又引申为“学说、道理”,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过秦论》)又引申为“道理、规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果”字,由果实,引申为结局,结果再虚化为副词、连词“果然”。

“会”本义是聚会,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虚化为介词“适逢”。

如: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
2.由个别到一般
“末”字本义是树梢,引申为末端,再引申为细小。

裁本指剪裁衣服,《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后引申为裁剪、删减一切东西,如“裁军,裁员”。

匠:原指木匠,《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名叫石的木匠),后来所有手工业工人即可叫“匠”。

“党”其本意是:古代的一种居民单位。

《周礼》中说,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后引申为由利害关系而结成的集团,常含贬义。

如:朋党、死党、党羽、结党营私。

“江”、“河”本专指“长江、
黄河”,后泛指大的河流。

3.因果引申
“虚”的本义是大土山,如: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诗·鄘风·定之方中》)物体大了就容易空,所以虚可以引申为“空虚”:虚其心,实其腹。

(《老子》)
三、词语的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也属于由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就是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

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面产生的新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手足情深”中的手足本义是“手和脚”,比喻义是“兄弟”;“草菅人命”中的“草”,本义为“草本植物”,比喻义“(像小草一样)不值得珍惜的事物”,“股肱”本义是“大腿和胳膊“,比喻义是得力的大臣。

“鼎沸”本义指水在鼎里沸腾,比喻义是“人心浮动或形势动荡”。

崩:本义是山倒塌,比喻义“古代的统治者把天子的死说成是犹如大山倒塌一样,指皇帝的死亡”。

“风”本指自然界中空气的流动,在“高风亮节”中比喻节操、品质、作风。

四、词的假借义
所谓词的假借义分为两种,一种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一种是本无其字的通假字。

先说,本有其字的通假义。

由于文言
文存在着通假字,通假字临时借用本字的意义的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本字的现象。

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

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

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鸿门宴》)中“蚤”通“早”,其假借意义为“提早”;“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中的“莫”通“暮”,其假借意义为“夜晚”。

这叫做本尤其字的通假义。

另外还有本无其字的假借义,一些虚词的意义难以表达,常借实词而为之。

如: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耳本义是耳朵,后假借为语气词。

北本义是脊背,假借为东西南北的北。

其本义是簸箕,假借为虚词,表代词,疑问副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