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研究现状及分析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选择竞争性
集成体的形成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是集成主体选择集成单元的依据,集成主体通过对有关信息的搜集、分析和评价,并根据集成体整体目标最优的原则确定集成单元。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集成主体要选择最好的集成单元,这时,竞争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选择的过程就是集成主体与集成单元之间合作—竞争的博弈过程。
图1企业资源层次结构图
(二)战略集成
战略集成是指在共同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行战略的整合。战略集成对于提高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使企业适应技术发展、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何实现战略集成,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我国学者王海峰、杜龙正、李向辉(2010)基于系统科学的视角,运用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对战略集成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们认为战略集成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战略目标、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控制。战略目标的集成包含整体目标—技术创新目标—企业家精神的集成;战略选择包括技术创新战略—关联战略—组织文化的集成;战略实施则需要考虑资源配置—组织创新—利益链的集成;战略控制需要考虑“硬”指标和“软”指标,定性和定量指标的集成。四个集成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直线联系,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关键字:集成;研究现状;分类;评价;
一、引言:
集成(integration)就是将孤立的元素或事物通过某种方式集中在一起并产生联系,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伴随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管理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各种以人、财、物、信息、资源、市场等为对象的管理理论层出不穷。而管理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集成管理以其“集合而成”的基本特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突出了一体化的整合思想,集成并不是一种单个元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元素互相渗透互相吸纳而成一种新的“有机体”,产生的效率和效果远远大于单个元素的简单相加。集成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3)知识集成的本质是知识创新的动态过程,知识集成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自主创新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不能为了集成而集成,必须充分利用知识的集成成果来推动自主创新活动,并创造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以促进新一轮知识集成过程;
(4)知识集成的目标就是打破知识壁垒,满足用户对知识及知识处理系统共享和互操作的要求,加强系统的问题求解能力,从而提高组织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集成的最终目的是构建组织核心竞争力。
二、集成的基本概念
(一)集成的提出
“集成”一词最早出现于计算机领域。美国人约瑟夫哈林顿1973年在《Computer IntegratedManufactur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的概念。但是在计算机领域,集成的内涵要比一般意义上的集成概念小得多。直到集成的概念引入到管理学界,管理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集成的内涵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戴汝为认为,集成就是把非常复杂的事的各个方面综合起来,集其大成。马士华、陈荣秋等认为,所谓集成,是在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在新的管理模式和生产工艺的指导下,把以往企业中孤立的工程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全部活动,借助数据库和通信网络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覆盖整个企业的综合系统。刘小强认为,集成是指一些事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李宝山等认为,集成从管理角度来说指的是一种创造性的柔和过程,即在各要素的结合过程中,注入了创造性的思维在里面等等。
4、知识集成的模式
知识集成模式主要用来描述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人之间、知识与过程之间的关系,是对如何进行知识集成的指导。知识集成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SECI模式
SECI模式是基于知识内容的知识集成模式。根据认识论的观点,企业中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指不容易表达出来的、高度个人化的、难以规范化的知识,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显性知识比较容易用文字或数字表达,易于沟通且易被竞争对手学到,难以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集成模型有四种:隐性知识之间的集成;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集成;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集成;显性知识之间的集成,即SECI模型。
(三)集成的特征
1、主体行为性
人是集成的主体,集成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有选择的行为。任何形式的集成都是为了实现集成主体的某一具体目的而将若干集成单元集合成一定的集成关系从而构成集成体的。
2、功能非线性
集成单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和必要的整合,提高了集成系统的整体功能,或者通过相互作用和必要的整合获得了集成体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即1+l>2。集成不是元素的简单堆砌或整合,它是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规则,在完成之后能够获得新的功能或收益。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以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隐性知识则是指无法被清晰表述的知识,例如人们做事行为中所包含的知识。隐性知识头脑中属于经验、诀窍和灵感的那部分知识,又被称为“隐含经验类知识”,是难以编码和度量的,并且是在不断演变的,或以数据、信息的形式无序地存放在某些地方。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可以互相转变,隐性知识转化到显性知识的过程,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人们通过相互交流分享知识并挖掘新的知识。而如何使隐性知识得到传递也是每个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3、关系动态性
集成单元以一定的集成模式或集成类型建立的集成关系不是永久性的,而是临时性的,而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集成单元自身发生进化,集成关系因为组织的改变而改变,新的集成类型或集成模式构成了新的集成关系,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4、单元泛化性
集成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集成不同于系统综合,一般的系统理论都强调系统具有特定的边界,将系统划分为内外两大部分,而集成却更具动态性的思想,它淡化、模糊乃至打破了系统具有的特定的边界,呈现一种“泛化”的态势。
1、知识的定义与分类
知识是指人们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其表现形式往往要借助于一定的语言或物化为某种劳动产品,它不仅包含在文档中或资料库中,而且还体现在组织的日常工作、流程、实践和标准中。知识是信息的进一步应用,知识只有作用于实践,才能给人们带来价值。同时,也只有通过实践,知识才能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图2SECI模式图
隐性知识之间的集成(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促成知识在不同员工、企业间的转移、共享和集成。这一过程实质上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隐性知识的集成,关键是员工如何积极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为集体共享。
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集成(外部化,Externalization)需要寻找有效的方式将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实质上是知识外部化过程。主要是语言和符号的比喻,将人的直觉或心灵顿悟表达出来,而在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综合和演绎法尤为重要。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集成对整个企业管理知识创新过程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三、集成的分类与研究现状
(一)资源集成
经济学中将资源定义为“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这一定义很好地反映了“资源”一词的经济学内涵。资源就是具有使用价值,可以为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资源分为物质资源(如森林、矿产等)、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
企业资源集成分为两个方面,分为内部资源集成和外部资源集成。高伟增(2004)认为,企业内资源集成,就是将企业内各种资源依照管理级别逐级用局域网连接起来。企业内资源集成不是简单的资源相加,设置了分级代理结构:企业有一个总代理,各个生产部门都有一个生产代理,每台加工设备都有一个设备代理。企业总代理根据各个部门发送的请求有选择地向外发送。各个车间生产代理根据生产任务选择设备。设备代理根据设备现状决定是否选用该设备:是,则用该设备完成生产任务;否,要求车间生产代理重选设备。企业外部资源集成是指企业本身所拥有的供应商资源、客户资源、研发资源,通过网络集成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从而敏捷地、能动地响应灵活多变的市场,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获得更大的市场利润。
(三)知识集成
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正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组织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创造、运用知识的能力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哈佛大学的学者们认为,当前的企业管理已经进入全球化和知识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持续成长成为管理的目标,知识管理成为管理的主题。知识集成作为知识创新的基础,是各类组织拥有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要实现集成,必须具有满足的集成背景、集成单元、集成界面以及集成环境,四者缺一不可。集成背景要做到清楚不模糊,准确无误,语言描述明白统一,没有歧义。集成单元要求完整、兼容、互补,并注意各个单元之间的联系程度以维持系统的稳定性。集成界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是决定集成体的复杂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选择标准、通用的集成界面,为集成单元的置换提供方便。集成环境与集成体需要采用共同的开放式的集成框架,以提高系统的兼容性和稳定性。
集成研究现状及分析评价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集ຫໍສະໝຸດ Baidu”一词已经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学术著作当中。对于集成的定义,专家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本文立足于文献资料,介绍了集成的不同定义、特征和分类等,并对主要的几种集成方式——知识集成、数据集成、信息集成和系统集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介绍了各自的定义和研究现状,并在最后对集成进行了评价:集成不是元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从整体有效性出发对集成单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整合,产生的效率和效果远远大于单个元素的简单相加。
3、知识集成的特点
从知识集成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知识集成有以下特点:
(1)知识集成的对象包括各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里包含了两个维度,一个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的集成,另一个是个人知识、群体知识、组织知识和组织间知识的集成;
(2)知识集成强调知识要素与实践要素的集成。知识集成不仅仅是思维领域内认知能力上的集成,更注重知识与实践的集成,知识与业务流程的集成。不管是组分知识到建构知识的集成,个人知识到组织知识的集成,还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集成,组织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的集成都离不开知识要素与实践要素的集成,都是认识中的实践整合,实践中的认识整合,把知识作为对象的本质而融入业务;
(二)集成的条件
集成是指在一定的集成背景条件下,集成单元之间在一定的集成环境中通过一定的集成界面形成集成体的过程。因此,集成背景、集成单元、集成界面以及集成环境构成集成的四要素。集成背景是一个集成系统生存所必须的基础,集成单元是指构成集成体的基本单位,集成界
面是集成关系形成和变化的基础,是集成单元之间、集成体与环境之间物质、信息与能量传导交换的媒介、通道或载体。集成关系存在的环境往往是多重的,不同种类的环境对集成关系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集成环境的影响往往是通过一些环境变量的作用来实现的。
2、知识集成的概念
知识集成是Grant在1996年正式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的第一角色,以及企业能力的本质,就是知识的集成。”知识集成概念的首次完整表述是Henderson和Clark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提出组织的两种知识:组分知识和建构知识。组分知识是指在某一产业内部已经存在但在产业外部常常不为人们所知的知识,而建构知识是指组织通过组合或整合不同类型的组分知识所形成的具有新结构的知识。Teese和Gary从组织能力的角度认为知识集成是组织的基本职能和组织能力的本质。Kugut和Zander认为知识集成是“对既有知识的新组合”以及“运用未开发的潜在知识”。Inkpen把知识集成定义为“知识的联结”,即个人与组织间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促进知识的分享与沟通,并使个人知识转变为组织知识。我国学者和延立、杨海成、何卫平、周竞涛区分了知识集成和信息集成,他们认为知识集成是信息系统集成的最终目标,因为系统之间交换的数据和信息都是知识的载体,因而知识集成也最具潜力和最难于实现,并分析了信息系统集成中的知识集成问题、方法和使能技术。王娟茹强调知识集成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综合,实施再建构,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新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经过集成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