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岗村的故事
30年前率先土地大包干,30年后土地流转,我们不要这些形象工程,这是浪费,如果是小岗人自己做主,我们宁愿投资企业,变成活钱,自己造血。如果他们真的为农民着想,要多少地我们都给!
———村民严俊昌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中国十大名村之一,位于凤阳县东部约40公里处,距宁洛高速凤阳出口仅16公里。全村有849户3823人,土地面积13700亩,承包耕地面积8713亩。
1978年以前,已经实行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制度把全国农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大锅饭”的弊端毕现无疑,农业效率的低下到了让农民无法生存的地步。小岗村像全中国千千万万的村落一样只是安安静静坐落于安凤阳县的一个小村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一样守着祖辈留下的田地辛勤的劳作,不断的编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不同的是小岗村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的安徽,从春季就出现了旱情,全省夏粮大减产。小岗村的农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逼到了包产到户的这一条路上。这年11月24日晚上,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老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一个个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这份后来存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大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出人意料的是竟十分灵验,第二年小岗村就实现了大丰
收,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在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强力主持下,小岗村的大包干经验一夜之间在安徽全境遍地推广。此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革迅速蔓延全国,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
30年来,特别是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小岗村发生了可喜变化,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村内安装了数字电视、有线电视、广播和自来水,修建了村内水泥路;新建了村级活动场所、卫生服务中心和信息综合服务中心;第二居民小区和占地20亩的农贸市场即将竣工投入使用;双孢菇生产园区、优质葡萄示范园、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以及生猪繁养场和龙虾养殖场等“三园两场”建设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迅速;以“大包干”纪念馆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占地200亩的小岗村农家乐旅游休闲基地基本建成,小岗村被省旅游局和省农委确定为滁州市唯一一个农家乐旅游示范村,还被列为省市县青少年教育基地。近几年,小岗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比2003年的2300元增加了近2倍,年均增长近千元。 30年后的今天小岗村又掀起了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第一浪。2008年9月3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到小岗村考察。在那里的田间地头,胡锦涛指出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而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却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因此,胡锦涛在小岗村的讲话,发出了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强
烈信号。实际上,小岗村,以及中国大多数乡村,早就已经悄悄地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但是这次小岗村的意义,可能不是榜样,而是警示。
小岗村的故事很简单,30年前为了生存,30年后为了生活,不管今天的土地流转是好是坏,至少它反映了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巨大变化,反映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对中国农村的巨大影响,正是因为有了30年前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关于全党工作的着重点从一九七九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有了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公报,才有了我国农村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才有了全中国的各行业的迅速发展,才有了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所以我们纪念改革开放,永远的纪念,不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