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课件
2024/5/22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024/5/22
奇景
写出了暴雨之大,

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之急。
2024/5/22
指宋神宗熙宁五 年(1072)六月 二十七日。
望湖楼上喝 醉时写下的 作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 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2024/5/22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 散了满天的乌云,从望湖楼向 下看,一片汪洋,湖水像天空 那样广阔。
2024/5/2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人在黄沙岭道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 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 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 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024/5/22
我会写
2024/5/22
课文主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盛夏西湖 的奇景,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2024/5/22
练一练: 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
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说丰年”“听蛙声” 会想到什么景象?
2024/5/22
推荐阅读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2024/5/2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课件(共55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课件(共55张PPT)

2.填空。
从视察顺序来看,诗人苏轼视察的地点先在_楼___上__,后 在__船__中__;从写作内容上来看,这首诗描画了西湖上的四幅 画面:__云__翻__、_雨___泻__、_风___卷__、__天__晴__。
3.结合注释,根据你的理解分别说说两联诗的意思。
(1)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一样,还没来得及把山给遮挡住, 白花花的雨点落在湖面像跳珠一样,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纭地跳进 了船舱。
2.“卷地风来忽吹散”中“忽”字体现了夏季怎样
的特点?
“忽”字显示了风的巨 大威力,体现了夏天天气 变化快的特点。
3.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 写在楼上所见的雨景的?
诗人描写了云、雨、风、水、山、船、楼等景物。
“未遮山”“乱入船” “忽吹散”“水如天”
“翻”“遮”“跳” “入”“吹”
4.找出诗中的对偶句,并作赏析。
对偶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两句诗一方面抓住了日暮时分建德江畔的风景特点, 写出了自然之美:野旷、天低,写远景;江清、月近写近 景。另一方面,以野旷、江清之景烘托诗人羁旅的新愁旧 忧,情景交融:原野空旷,方显得远天低于树;江水清澈, 才见近人。旷野无限,乡关万里,诗人更觉寂寥凄凉;月 来相伴,平添安慰,却始终驱散不了那羁旅之人暮宿江舟 的种种愁绪。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 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 词人,是宋词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 生坚决主张抗金,力图恢复中原。其词抒 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 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主要作品 有《清平乐·村居》《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件(共12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件(共12张PPT)
七 八 个 星 /天 外,两 三 点 雨 / 山 前。 旧 时 / 茅 店 / 社 林 边,路 转 / 溪 桥 / 忽
诵读悟情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 想象,理解词的意思。
想象词中描写的景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仍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上阕
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 年,听取蛙声一片。
下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 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题目
背诵《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西江月 夜行黄沙 道中》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 收集并传唱经典咏流传——《西江月——夜 行黄沙道中》
❖ 积累辛弃疾的其它田园词——《清平乐—— 村居》。
❖ 3.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理解诗词的意思,感受词 描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 4. 通过反复诵读,能背诵本词。
初读感知
自由读词,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并画出节奏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 月 / 别 枝 / 惊 鹊,清 风 / 半 夜 / 鸣 蝉。 稻 花 香 里 / 说 丰 年,听 取 / 蛙 声 / 一 片。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充满,大方悲 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但他也有清新 自然的词作。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写于辛弃疾晚年退隐江
西农村之时。辛弃疾一直关心人民疾 苦,常常因农民的丰收在望而喜悦, 也为百姓疾苦而伤怀。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3课 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部编版 (共12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3课 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部编版 (共12张PPT)


西江月

明 月 / 别 枝 / 惊 鹊, 清 风 / 半 夜 / 鸣 蝉。

稻 花 香 里 / 说 丰 年, 听 取 / 蛙 声 / 一 片。


七 八 个 星 /天 外, 两 三 点 雨 / 山 前。
读 旧 时 / 茅 店 / 社 林 边, 路 转 / 溪 头 / 忽 见。
诗中情怀
这首词通过视觉、听觉、嗅觉三个感 官描绘了一片清新悠闲的田园风光,明月 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蛙声一片, 溪流小桥,构成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 图。平淡中蕴含着奇妙的构思和醇厚的感 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清平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和“西江月”是_词__牌_,“村居”和 “夜行黄沙道中” 都是_题_目__,“夜行黄沙道中” 意思是__晚__上__在_黄__沙_道__上_行__走_____
作者介绍
辛弃疾,南宋爱国 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写于辛弃疾晚年退隐 江西农村之时。
辛弃疾一直关心人民疾苦,常 常因农民的丰收在望而喜悦,也为 百姓疾苦而伤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诗的 意思,并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关心人 民,企盼丰收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在 望的喜悦心情以及闲适的心境。
我能行
1、背诵本首词。
2、这次夜行留给你最美好的记忆 是什么?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具 体生动的语言把作者的夜行经历写 下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3 古诗词三首 课件(共3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3 古诗词三首   课件(共32张PPT)
惊鹊 鸣蝉
明月别枝③惊鹊,清风半夜
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蛙声一片。


注释
③[别枝]横斜的树枝。
明月升上树梢惊飞 惊 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 鹊
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 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 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 来阵阵蛙声。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旧时茅店④社林⑤边,路转 溪桥忽见⑥。
注释
3 课后小结
课 后 小 结
在学习这三首古诗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首先,我深入了解了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感受到了 他们面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境遇时的思考与感悟。其次,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对唐诗、宋词等中国古 代文学经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体会到了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我还意识到了自己在古诗鉴赏方面的不足之处。例如,在理解古诗含义、分析诗 歌主题等方面还需要加强,需要更加注重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技巧。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
Click to edit Master subtitle style
《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 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 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诗(词)
景物
宿建德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孤舟 烟渚 旷野树江月④[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 ⑤[社林]社庙丛林。
社,社庙,土地庙。
天上的星星时隐时现, 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 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 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 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 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秀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秀PPT课件

黑云翻墨未遮山,


2024/5/23
白雨跳珠乱入船。


2024/5/23
打翻的墨汁。这里形容 黑云翻滚,好像浓墨。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鲜明对比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跳动的珍珠。这里 形容雨点大,杂乱 无序。
2024/5/23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诗意: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色的 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2024/5/23
朗读指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2024/5/23
妙解课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题解: 时间
地点 事件
2024/5/23
思考
诗中描写了 那些景物?这 些景物有什么 特点?
2024/5/23
宿
xiǔ (一宿)
例:妈妈昨天工作到很晚,只好在公司宿 ( )sù舍住了一宿( )。xiǔ
2024/5/23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2024/5/23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
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盛唐另一 山水诗人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 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 等内容,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 浩然集》三卷传世。
这首词写的 是什么季节的 景色?从哪里 可以看出来?
2024/5/23
鸣 蝉
2024/5/23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件(18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件(18张PPT)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历城)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 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会写的字
词语解释
建德江 别枝 茅店 渚 社林 望湖楼 西江月 见
词语解释
馥郁 摇曳 硕大无朋 琼浆 婆娑起舞 顾影自怜
书面词,形容香气浓厚。 轻轻地摇荡。 形容无比的大。 美酒。 形容盘旋跳起舞来飘速优美的样子。 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
佳句赏析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散开在绿茵中的花朵,就像 天上的星星一样繁多、耀眼,想象大胆而又奇丽,让人眼 前一亮。
赏析: 下片四句写得波涛变幻,林荫路曲。 前两句与上片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村野成趣 的乡土气息相吻合。后两句笔锋一转,小桥一过, 乡村树林边“茅店”的影子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 们的眼前。
《宿建德江》描写的是诗人停船夜宿建德江边时看到的景象, 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描写了骤雨急来急去的变 幻景象,表现了夏日西湖的气象万千,表达了诗人对西湖风景的 爱好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述了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见到 的美好景象及所感受到的乐趣,展现了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风景, 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2.《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风 景,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按照 由高到低的顺序写景,先写天空的广阔,再写高悬,映在水中 与人是那么近,此刻,人孤月单,互相安慰,更突出了诗人的 孤独、寂寞以及思亲之情。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所描写 的月夜风景以明快为主。上片中的“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 蝉”,月明以致惊醒鹊儿,夜半鸣蝉则更令人感到环境的清幽, 这两句中动中寓静,把月下风景描画得令人悠然神往。“稻花 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 由稻花香联想到来年的丰收景象,写出作者内心充满的喜悦。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3 古诗词三首 课件(共79张PPT)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3 古诗词三首 课件(共79张PPT)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3 古诗词三首课件(共79张PPT)(共79张PPT)古诗词三首3第一课时第二课时语文六年级上册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跟着老舍领略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欣赏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

我们这节课学习《古诗三首》,一起来欣赏月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山村夜晚的景色吧。

第一课时宿建德江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

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位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初读课文解诗题夜晚留宿在建德江边时间:夜晚留宿地点德dé竖稍右斜易错提示:不能漏掉“横”“罒”要扁结构:左右组词:德才兼备美德笔画:15部首:彳重难点字书写指导读古诗有韵味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省)的一段。

停船靠岸。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傍晚。

指诗人自己。

明诗意大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

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愁”呢?“移舟”和“日暮”之间有什么关系?奠定了全诗感情的基调。

思乡之愁,羁旅之思所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

原野空旷辽阔。

大意: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所见远景近景读完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诗人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有怎样的感受呢?诗眼面对黄昏的日落,诗人为何会涌起“新愁”?资料链接孟浩然早年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最终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质课件(共170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质课件(共170张PPT)

移舟泊烟渚,
这句诗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地点, 为下文的写景作铺垫。
日暮客愁新。
诗眼
“愁”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的小船停靠在 烟雾迷蒙的小洲边,眼见又是日落黄昏时,诗人 触景生情,一段新的忧愁油然而生。
思考
“日暮客 愁新”中的 “新”字有什 么特殊的内涵?
一个“新”字,让人觉得原来诗人本 有无尽的旧愁,今日在此停泊,又生出更 浓的新愁。
景物: 小舟 烟雾 沙洲 日暮
空旷的原野。
亲近。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意:旷野无边无 际,远处天空比树木还 低;江水清澈,明月来 和人相亲相近。
景物: 旷野 低树
江水
明月
移舟泊烟渚
这一句诗有什么作用?
行船停靠在江中烟雾迷蒙 的小岛,不仅点了诗题,而且 点明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 为后面写景抒情做了准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词牌名。
时间
[宋]辛弃疾
地点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豪 放派词人。在文学上,他与苏 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 称“济南二安”。作品有《清 平乐·村居》《青玉案》等。
默读诗词,读准字音。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què
chán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字面意义——月亮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江水里,仿 佛与人接近。
情感意义——精神、情感上的接近。
诗人当时孤身在外,举目无亲,思乡之情油然而 生,而月亮虽然远在天边,却像朋友一样陪伴着他, 所以作者感觉它非常之近,这是一种情感上的亲近。
移舟泊烟渚
宿 建
所感
日暮客愁新
触景生情 寓情 情景
德 江
所见

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句子分析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快,用"翻墨"写出云的来 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 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 骤雨才有的景象。 第四句写水: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 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风"对照,用"乱 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
词语解释
• 日暮:傍晚。 • 客:指诗人自己。 • 新:增添。 • 野旷:原野空旷辽阔。旷,空阔的意思。 • 天低树: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
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 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客子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 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相近。
望卷白黑宋楼六
湖 楼 下
地 风 来
雨 跳 珠
云 翻 墨
·
苏 轼
醉 书
月 二 十
水忽乱未

如吹入遮

天散船山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 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 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 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孟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 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特点
[1]名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写景形象生动,用字精当。 [3]语言浅近自然,释
•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 渚:水中何的小块陆地。 • 移舟:将船靠近岸边的意思。 • 泊:停船靠岸。 • 烟潜:雾气迷漫的江岸。潜: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精美课件(共100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精美课件(共100张PPT)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 是西湖盛夏时节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骤来骤去的奇丽景 色,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词牌名
时间
地点 [宋]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豪 放派词人。在文学上,他与苏 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 称“济南二安”。作品有《清 平乐·村居》《青玉案》等。
点了诗题,而且点明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 点,为后面写景抒情做了准备。
日暮客愁新 诗眼
这句诗中的“客”指的是—— 诗人
这句诗中的关键字是—— 愁
你觉得诗中是怎样的一种“愁”呢?
羁旅之愁
孤独之愁
一种前途渺茫之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拟人
这两句诗写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宁静 空旷 清远 孤寂
讨论:“江清月近人”一句中,“近”字 该如何理解?仅仅指实际距离的“近”吗?
说丰年 。 感受到的: 闲居乡村的宁静、喜悦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景物: 星星 雨滴 茅店 溪桥
流露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 明又一村”的惊喜之情。
对比阅读
《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 道中》这两首诗词中描绘的情景有何异同?
相同:都写了月夜的景色 不同:情感不同
《宿建德江》内心孤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喜悦欢快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月夜乡村美景 躲避即来山雨
声色兼备 感受细腻
丰静 收谧 的的 喜夏 悦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描写 作者夜行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写出了乡 村夏夜的宁静优美,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 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质课件(共100张PPT)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质课件(共100张PPT)

指狂风席地卷来。
形容湖面像天空一 般开阔而平静。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意: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漫天的 乌云,此时从望湖楼向下看,一片汪洋,湖 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
有何表达效果?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突出天色变化之快, 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再读诗歌,回答问题: 1.诗中共写了哪些景物?
zhǔ
移 舟/泊/烟 渚 , 日 暮/客/愁 新 。
野 旷/天 低/树 , 江 清/月/近 人 。
诗句解读
停船靠岸。 黄昏时分。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指诗人自己。
诗意:把船停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边,茫茫暮 色给我新添了乡愁。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思考:这两句交代了什么? 时间
词意:很远的天空闪烁着七八个星星, 山前滴落两三点雨滴。旧时熟悉的旅社、 社庙丛林,过了小溪 上的石桥转个弯儿便 看见了。
这首词的前两句用了怎样的表现手 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样的表现手 法有什么作用?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动静结合:它们与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 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词意:明亮的月亮升起来惊动喜鹊飞 离树枝,清爽的夜风伴随着蝉的鸣叫。 闻到稻花的香气,听到 青蛙的叫声,让人想象 出一派丰收的美景。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社庙丛林。社,社庙,土地庙。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用茅草盖的 旅舍。
同“现”。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 溪桥忽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精品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精品课件
3
初读古诗
住宿,留宿。 宿 建 德 江 [唐]孟浩然
zhǔ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
品读诗词
学习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宿建德江》,结
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 (1)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 (2)诗里的哪个字、哪些词在向你传递
愁 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13
时间
事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地点
苏轼

14
作者简介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 缘,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 苏堤造福于杭州百姓。《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 书》便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游览西湖时所作。
15
初读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7
对比阅读
《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少道中》都写了月夜 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江清月近人——水中月
月 表达了诗人在外地游历时内心的孤苦。
明月别枝惊鹊
表达了词人喜悦欢快之情。
38
书写指导
德鹊蝉
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右宽窄。
39
谢谢大家!
32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
拟人
稻田里传来阵阵蛙声,仿佛诉说着丰收的年景。
33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
34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喜悦
过去在土地庙树林边的茅店,拐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一个火热的夏夜, 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西瓜 。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 朋友们围坐在火炉旁闲聊 。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与好友登高望远,把酒言欢 。 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 与家人到田中劳作,收获果实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显得明月和人很近。
置身这样的情景,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孤寂愁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形容云层很黑。

雨点,形容雨点大,杂乱无序。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遮盖,遮挡。
大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 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指狂风席地卷来。
突出风的快 翻墨
讨论:云、雨、风、水在这四幅画面中有什么特点?
动静之间,一场暴雨戛然而止。
黑云翻墨图
白雨跳珠图
狂风散云图
雨后西湖图
课堂小结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 在楼头,迅速捕捉到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 雨泻、风卷、 天晴,写得有远有近 ,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 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课文精讲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①诗风豪迈。从这一场疾风骤雨中能感受到。 ②善用比喻。从“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这些词可以看出来。
课文精讲
作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时间
地点,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湖畔。
诗题:六月二十七日登上望湖楼饮醉时写下 的作品。
读一读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重点)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
美丽。(难点)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襄州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
世称苏东坡。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诗题材广 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 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 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有 《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写作背景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在杭州任通 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 到奇妙的湖光山色,登上望湖楼喝酒,写下了这 首五言绝句。
课文精讲
诗人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这天, 在望湖楼喝醉了以后写了这首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天快下雨了,天空里乌云密布,就像打翻的墨水一样,但是还没 有把山遮住。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像蹦跳的珍珠一样噼噼啪啪落到 船里。忽然一阵大风吹来,顿时云开雾散,雨也停了,望湖楼下的西 湖水一碧如洗,水平如镜。
自由读诗,圈出不理解 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 理解它们的意思。
明诗意
傍晚,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
宿建德江
洲旁,看到了空旷的原野,天空比树还要
低。江水清澈,月亮倒映在水里,离自己
[唐]孟浩然
很近。
zhǔ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个“愁”字写出 了诗人的仕途不顺,以
第一二句告诉我们诗人在做什么,第三 及旅途的孤单寂寞。
“孟襄阳”。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 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 《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写作背景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 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 德江》即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
整体感知—— 我会写

què chán
德 鹊蝉
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平静。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大意: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 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这首诗的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我们再来读一 读这首诗,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吧!
形容雨点,有声
有色。
黑云
写出了暴雨之大, 雨点之急。
望白黑卷湖雨云地楼跳翻风下珠墨来水乱未忽如入遮吹天船山散 黑白狂 雨云雨风 后翻跳散 西墨珠云 湖图图 比喻
板书设计
宿
泊舟烟渚

日落黄昏

旷野无边
借景抒写愁思

江清月明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教学课件
目录
第二节
整体感知
提示:点击标题进入详细讲解。
第四节 课堂小结
第三节 课文精讲
第五节 板书设计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自号东坡居士,
3.《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教学课件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课文精讲
提示:点击标题进入详细讲解。
第四节 课堂小结 第五节 板书设计
连一连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辛弃疾 孟浩然 苏轼 杜甫 李白
移舟:划船。 泊:停船靠岸。 烟:烟雾迷蒙。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日暮:傍晚。 客:指作者本人。
释诗题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zhǔ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指新安江流经 建德(今属浙 江)的一段。
明诗意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zhǔ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课文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 见日落黄昏,一股新的忧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 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像低压在树木 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只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 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安慰。
课堂小结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 秋江暮色 的诗。作者把小船停靠 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 舟泊暮宿 作 为自己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的 羁旅之思 。
四句是写了诗人看到的江边月夜美景。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 “客”?作者心里为什么会涌起“新愁”?

愁新
诗人漫游吴越,远离家乡, 把自己当做了异乡的客人。
远离家乡,仕途失意,暮宿小洲,这 样的氛围勾起了诗人思乡的乡愁。
假如你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想起了从前,想起了家乡,想 到了亲人和朋友,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