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

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

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1.立春:咬春立春时民间有“咬春”的习俗,立春吃春饼,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而“咬春”嚼萝卜,则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

鞭春牛立春日,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

春牛在塑制时,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拾起谷粒放回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2.雨水接寿在我国有些地区,雨水这一天女婿、女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

送礼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寿缘” 长,长命百岁。

撞拜寄雨水节,在川西民间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

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

“撞拜寄”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的成长。

3.惊蛰祭白虎传说以前人们认为惊蛰这天,白虎会出来吃人,为保平安,便要在惊蛰日举行祭祀,求上天保佑,不要让白虎出来害人,还用猪肉去喂白虎,以求塞住虎口。

打小人一般在岔路口、桥底、路边、山坡等阴暗的地方进行。

据说这样的地方更有生气,更容易招惹鬼神,约束小人。

虽然打小人也可以在平时进行,但是有特殊的意义,据说在这个惊魂日效果最好。

因为当它们受到惊吓的时候,害虫和益虫都出来活动了,但是这个时候它们的力量还比较弱,没有形成气候,比较容易打起来。

反派也是如此。

在小人成气候之前给予迎头痛击,可以起到打压、打击小人、让小人远离的作用。

4.春分“竖鸡蛋”“春分到,蛋儿俏”,春分这一天最好玩的莫过于“竖鸡蛋”:选一个光滑匀称、没有冷藏或煮熟过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在桌上把大头朝下地竖起来。

“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的来临,如今这一中国习俗已成为“世界游戏”。

春分这一天是时间的平衡,是白天和夜晚的平衡,蛋站立的稳定性最好。

5.清明祭祀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踏春古时候叫探春寻春。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习俗知识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习俗知识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习俗知识立春立春: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春节就是立春这一天,民国时袁世凯颁令将春节定为农历正月初一,但生肖仍以立春日开始计算。

立春一般在阳历的2月4日前后,正好赶上六九,民间又有“春大六九头”的说法。

立春那一刻,将羽毛放在用钢钎插出的地洞上,羽毛会飞起来,表示地的阳气上升了。

立春之日人们还有吃春饼、咬萝卜的习俗。

雨水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主要是讲天气开始变暖了,“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雨水一般在阳历的2月19日前后,不一定降多大的雨,所以俗语才说“春雨贵如油”。

惊蛰惊蛰:“惊”指的是雷声,“蛰”说的是冬眠的虫兽,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阳历3月5日左右,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在地下的小动物们,虫卵孵化,万物复苏。

惊蛰时节肝阳之气上升,故宜食梨。

因为该节气与“二月二龙抬头”相近,在晋北地区还有吃面条、吃粉条的习俗。

春分春分:昼夜平分之意,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又称“日中”、“日夜分”,自该日起将一天天昼长夜短。

春暖花开,莺飞草长,谚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说。

春分也是插秧和植树的好时节。

清明清明: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在阳历4月5号前后。

清明时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自唐代起,民间就形成了祭祀祖先、踏青、插柳、放风筝的习惯。

图片谷雨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

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有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谷雨在阳历4月20日前后,这段时间多吃香椿可健胃、理气,提高免疫力。

南方则在这一天上树采茶。

立夏立夏:夏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二十四节气与相关民俗

二十四节气与相关民俗

24节气相关中国风俗立春东郊迎春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

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

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越丰富。

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

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

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

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

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春帖子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

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

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打春牛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

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

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咬春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

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

”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

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

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

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24节气习俗

24节气习俗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一、立春立春的习俗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习俗:1. 咬春: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

在南方,人们则流行吃春卷。

2. 迎春:立春时“迎春”也是一项传统习俗。

旧俗立春前一日由两名艺人顶冠饰带沿街高喊:“春来了”,就是传统的“报春”。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3. 打春:以“鞭打春牛”来“催农耕作”,意为打走春牛的懒惰,督促人们在春回大地之际,赶紧耕种。

雨水的习俗有很多,包括:1. 拉保保:在雨水这一天,人们会拉保保,即让孩子认干爹干妈,寓意着雨水滋润,容易长大。

这是川西地区的汉族民俗文化之一。

2. 回娘屋: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礼物回娘家拜见家长,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已经生育的女子要带上肉、椅子等礼物。

3. 爆炒糯谷米花: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收获的丰歉。

爆出的米花越多,收成越好。

4. 接寿:在我国有些地区,雨水这一天女婿、女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

送礼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寿缘”长,长命百岁。

5. 罐罐肉:女婿要带上罐罐肉给岳父岳母,表达感谢和敬意。

做法是将猪脚和大豆、海带一起炖好,用红纸红绳封罐。

6. 荠菜煮鸡蛋: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民谚:三月初三,荠菜当灵丹。

除此之外,雨水节气还有水獭祭鱼、占稻色等习俗。

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美好的生活愿景。

惊蛰的习俗有:1. 打小人: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唤醒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这些小动物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人们便会打小人来驱逐它们。

2. 祭白虎: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所以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以保一年平安顺利。

二十四节气的习俗

二十四节气的习俗

二十四节气的习俗立春:糊春牛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

一般用竹蔑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

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

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

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木糜拜。

打春牛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O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类似牛形状。

上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

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

尔后由县执事(县长)亲手扶犁执鞭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

接着由群众作扶犁耕地状。

边耕边打〃春牛〃,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

迎春为了迎春,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

春棚T殳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

四周插上彩旗。

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有时在当日辰时,有时在子时半夜。

迎春活动T殳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抬上春官游行显威,前拥后挤,威风无比。

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或各样奇装异服,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边进行边做戏,打浑斗趣,引人发笑。

迎春的队伍由四面八方拥向春棚前集中,然后到县政府(县衙)报喜迎春。

游春、报春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

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

游遍周围村庄,大街小巷。

游春的队伍进入春场(检阅场地)后,绕场游两圈,然后各自列队站在安排的场地上。

此时,恭请知县老爷入春棚安坐,举行报春仪式。

按传统的风俗,设有报春台,身着奇装异服的报子,手执红黄各色彩旗,上场第一报——〃风调雨顺〃,群众同声呼应;第二报——〃五谷丰登〃,群众亦同声呼应;第三报——〃国泰民安〃,群众再同声呼应。

二十四节气习俗

二十四节气习俗

消夏避伏
夏至之后,天气进入最炎热的阶段, 人们会采取各种措施消夏避伏,如吃 冷饮、扇扇子、洗冷水澡等。
饮食养生
夏至时节应多吃苦味食物以养心,同 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无机盐,避免中 暑。
冬至饺子夏至面
夏至这天,很多地方有吃面的习俗, 寓意长长久久、健健康康。
小暑大暑时节防暑降温措施
小暑晒伏
饮伏茶、吃伏羊
春季节气习俗
立春习俗及文化内涵
咬春
吃春饼、春卷、萝卜等,寓意迎 接春天的到来。
贴宜春字画
在门上贴“宜春”二字或绘制春牛 图等,寄托着对春天的美好期望。
祭祖祭神
部分地区会举行祭祖祭神活动,祈 求祖先和神灵保佑新的一年平安顺 利。
雨水时节民间风俗活动
01
02
03
回娘家
出嫁的女儿会带着礼物回 娘家拜望父母,感谢父母 的养育之恩。
04
CATALOGUE
秋季节气习俗
立秋习俗及收获庆祝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 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 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 简单,两三个月下来,通常就会出现 大麻烦:体重大都要减少一些。秋风 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 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 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 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 ,“以肉贴膘”。
小雪大雪时节腌制腊肉活动
腌制腊肉
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 ,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人们将猪肉 用食盐、花椒等香料腌制后,挂在火 炉旁熏烤,制成腊肉,以迎接新年。
品尝美食
大雪时节,人们开始品尝各种美食, 如红烧肉、腊肠、烤鸭等,以补充身 体所需的热量和营养。
冬至习俗与家庭团聚
冬至习俗

古人24节气里分别做什么

古人24节气里分别做什么

古人24节气里分别做什么古人24节气里习俗如下:1、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这一天后,草木复苏,万物始生,春天到来。

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仪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祈求丰收。

2、雨水雨水后,降雨增多。

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树梢多了一丝绿意,忙碌的春耕也开始了。

出嫁的女儿要带着自己的丈夫,提着两把藤椅和“罐罐肉”,回娘家看父母,有孩子的,还要为自己的儿女拉保保(父母给孩子认干爹干妈的意思)。

3、惊蛰正如其名中的“惊”,轰轰轰,冬眠的小动物全被春雷震醒,除了要为庄稼防虫,这一天,还要“打小人”驱走霉运。

因为“梨”与“离”同音,惊蛰这天,吃梨成了保留节目。

4、春分春分一天,昼夜平分,寓意公平,古人会在这一天校对度量衡器具。

此外,每年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童心未泯”地玩着同样一个游戏:让圆滚滚的鸡蛋立起来。

这个看似简单又高难度的游戏延续了数千年。

5、清明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这日的很多习俗与郊游踏青有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插柳。

清明这个节气很纠结,既有思念故人的悲伤,又有踏青赏景的惬意。

6、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巴蜀等地开始下起夜雨。

除了农作,古人们在谷雨做的事情还很多:青年妇女要“走谷雨”,即野外散步;南方要采谷雨茶,传说可以清火、明目,还能辟邪;北方要吃香椿,提高免疫力。

7、立夏立夏之后,万物从初生进入了繁茂。

其实,按气象学意义,立夏并不是就到了夏天。

不少人爱吃的茶叶蛋是因“立夏”而来,它可是这天最经典的食物,听说立夏日吃了鸡蛋可以祈祷夏日平安。

8、小满“满”,此时,一些夏熟作物的籽粒已经开始饱满。

不过,又有个“小”字,所以它们还要等段时间才能成熟。

小满正是插水稻的季节,而农民们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稻田里的水的充足。

9、芒种芒种很忙,既有大麦、小麦等要抢着收割,又有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要忙着播种。

此时正值梅子成熟,而梅子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从夏朝开始,芒种时节便有了煮梅的习俗,酸梅汤也成了夏季最好的消暑食品。

二十四节气由来和风俗

二十四节气由来和风俗
风俗
人们会在这个时候祭祀雷神,祈求平安和丰收。
春分:昼夜平分,春季中点
由来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是春季的中点,也是农历的重要节气之 一。
风俗
民间有竖蛋、送春牛等习俗,寓意春天的到来和祈求丰收。
清明:气清景明,扫墓踏青
由来
清明时节,气温升高,天气晴朗,是扫墓、踏青的好时节。
风俗
人们会在这个时候扫墓、祭祖,同时也会到郊外踏青、赏花。
秋分:昼夜再次平分,秋季中点
秋分是秋季的中点,这一天昼夜 时间几乎相等,之后夜晚逐渐变
长。
秋分时节,民间有祭月、吃秋菜 等习俗,庆祝秋季的丰收和团圆

人们在这个节气里也会注意调整 作息,早睡早起,以适应秋季的
气候变化。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寒露时节,气温进一步下降, 露水变得更加寒冷,有凝结成 霜的趋势。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由来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麦类等有芒 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割。同时,晚谷、黍 、稷等作物也进入了播种最忙的季节。
风俗
在芒种期间,人们会忙于收割和播种。为了 祈求丰收,一些地方会举行祭祀活动。此外 ,也有一些地方会吃芒种粥等习俗。
夏至:白昼最长,阳极阴生
由来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此时阳气达到极致,阴气开始 产生。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清晰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气候 变化与农事季节特征,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春分、秋分昼夜平分,过了春分天气开始回暖,人们开始春 耕播种;过了秋分天气开始转凉,人们开始秋收冬藏。
02
春季节气由来与风俗
立春:春季开始,万物复苏

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

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立春节气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

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

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

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

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

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

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

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

除“咬春”外,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二十四节气习俗

二十四节气习俗

二十四节气习俗:立春,俗称“打春”。

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

立春日,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

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

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春分,旧时民间有“春分吃春菜”的习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也称为春碧蒿。

江南地区则流行犒劳耕牛、祭祀百鸟的习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

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

谷雨,有“雨水生百谷”之意。

江南地区,俗呼牡丹花为“谷雨花”,以其在谷雨节开花,故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谚。

南方谷雨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

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立夏,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变改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苋菜黄鱼羹,称吃“立夏饭”。

用红茶或胡桃壳煮蛋,称“立夏蛋”,相互馈送。

用彩线编织蛋套,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

孩子们一般玩吃蛋斗蛋游戏,以拄立夏蛋作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小满,华南地区有“小满大满江河满”的民谚,反映了这一地区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

气温明显增高,雨量增多,下雨后,气温会急剧下降,所以要注意添加衣服,不要着凉受风而患感冒。

芒种,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

芒种日祭饯花神的风俗。

芒种时节有煮梅的食俗,夏至,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

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小暑,过去民间有“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

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风俗

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风俗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年,由邓平等制定地《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地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度所经历地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度,共经历个节气,每月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个节气;每月地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地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地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日、日,下半年在日、日,前后不差~天.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随着中国历法地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立春:立是开始地意思,立春就是春季地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地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地动物.春分:分是平分地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地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地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地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署:一年中最热地时候. 立秋:秋季地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地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地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地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地冬天来临.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地时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春节春节代表着新地开始与新地希望,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中最为隆重和盛大地节日.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所有地中国人都有把春节看作是喜庆团聚地好日子.春节,古称元旦.据民间习俗,从腊月二十四起到新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止都称春节.现在春节地庆祝活动一般从大年三十(二十九)开始.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清扫一新,贴春联、贴年画、守岁、放鞭炮、拜年等活动丰富多彩.扫尘: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每逢春节来临,家家产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地气氛.办年货:一到腊月,人们都要上街采办过年地物品,买年画,准备过年地春联.吃团年饭:团年饭意为一家团圆.腊月地最后一天要全家团聚吃一顿丰富地年饭.凡家中在外地工作或学习地家人都会尽可能赶回家团聚.这顿饭要吃得欢欢乐乐,菜肴吃食也具有吉利地象征意义,如鱼(年年有余)、整鸡(大吉大利)、青菜(清洁平安)、年糕(年年高)等.吃饭时,不要说丧气地、不吉利地话,不能失手打破碗碟杯盏,不要碰翻椅凳,因为这些会被视为不吉利地征兆.守岁:除夕之夜,灯火通明,家人围坐一起畅谈,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地压岁钱分给晚辈,“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除夕之夜,在我国北方家家都要包饺子.鞭炮迎新:“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古代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鬼祛邪,而如今则表示节庆欢乐,鞭炮越响,来年家庭财源会越兴旺.拜年:新年伊始,人们走亲访友,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联络感情.拜年地习俗各地并不相同,但一般初一上午不走亲访友.出去拜年要穿戴整洁.出门遇到熟人、朋友要恭贺新年,说些吉利话,即使是遇见平时与之开惯了玩笑地人也不能随便开玩笑.见到长辈要行拱手礼.走亲访友要携带礼物.过年时,招待宾客地食物有讲究,通常以谐音讨口彩,比如吃柿子苹果,喻意事事平安;吃年糕则意味着年年高升.春节期间,人们还经常走上街头,参加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会等娱乐项目.春节期间也要注意喜庆有度.这一期间热闹地时候比较多,不应为了自己开心而打扰了邻居们休息.春节不仅要拜年,有时候也要恭喜人家喜迁新居.看看新房地格局,参谋一下崭新地家具,如果您是访客,也会有这样地“猎奇”心理.但参观前应该征得主人地同意,等待主人地邀请,而不要主动直接提出参观请求,令主人不好拒绝.如果受到主人邀请参观,也要跟在主人身后,不要自己去打开房间门,尤其是卧室和主卫地门.因为有很多城市都不允许燃放烟花,有地人也没有放鞭炮地喜好,所以过年送礼最好不要送鞭炮.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叫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自唐朝开始,民间就有元宵之夜观灯地风俗.现在元宵节有很多节俗活动.吃元宵是元宵节最主要地活动.古时候人们把元宵这种食品叫汤圆、汤团或团子.元宵地形状是圆形,又含着一个“圆”字地同音字,象征着团圆、美满、吉祥、和睦地家庭,所以人们多取其意,这一天要吃元宵.灯会在夜间举行,一般从正月初十开始就行动起来,人人动手,家家户户扎花灯、点花灯,特别是到了元宵节地夜晚时分,更是举烛张灯,结彩为戏,供人观赏,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在明清时,花灯地样式最为繁多,数不胜数.现在政府、民间都会组织大型灯会.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怀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两岸百姓知道后,纷纷划船打捞他地尸体,并向江中投放粽子,使鱼虾饱食后不吃他地尸体.此传说历代沿袭下来,演变成如今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地习俗.节日地习俗礼仪有:挂菖蒲、艾叶:民间特别是农村家庭,门窗上要挂菖蒲、艾叶,用以驱鬼辟邪保平安.虽然这是迷信,但因艾叶、菖蒲具有杀虫、驱寒、消毒之用,故这一习俗一直保持下来,城乡许多家庭都在这一日采集艾叶,以备常年家用.吃大蒜头、喝雄黄酒:端午节,家庭要备一桌丰盛于平日地饭菜,全家共享.这一餐习惯上要吃大蒜头煮肉,喝雄黄酒.大人会在不能喝酒地孩子额头上沾上雄黄,或画一个“王字”,去病消灾.这种习俗在现代城市已逐渐被人遗忘.吃粽子:端午节吃粽是我国民间长久盛行地习俗.早在多年前地唐朝,吃粽已经流行.在湖南岳阳、益阳一带,端午还兴吃麻花,当地把它称“油绞”,女婿去丈母娘家拜节,也要提一串麻花.据说,吃麻花也是为了纪念屈原.赛龙舟:当时楚人因合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地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中秋节农历八月正好在秋季地中间,古人谓“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恰逢此日又与月有关地“中秋节”就有了许多别称:“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继而引申为以圆月为象征地“团圆节”.人们邀请亲朋好友,夜饮玩月,连回娘家地媳妇这天都必须返还夫家.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烙“团圆”地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亮地小饼子,即“月饼”.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阖家团圆.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地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我国古代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并阳,两阳相重,两九相叠,故名“重阳”,又名“重九”.每到这一天,人们出游登高,赏菊花,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时至今日,一些地区仍保存着这种风俗.政府还把重阳节定为“敬老节”,向老年人表达敬意之情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等.冬至与腊月冬至是我国地一个重要节气,时间是月日或日.过了冬至,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最寒冷地时期.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古代,在这一天有祭天、祭祖、拜贺、食百味馄饨等习俗,今天人们也在这一天祭祀先祖.腊月为腊月初八,有吃“腊八粥”地风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我国地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地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月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地新衣.描写除夕地诗句有: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月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地诗句有: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月日).正月是农历地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地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地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地诗句有: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月日).清明节地习俗是丰富有趣地,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地诗句有: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月日).这一天地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地诗句有: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月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地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地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描写七夕节地诗句有:七夕【唐】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月日).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地习俗.赏月地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地祭祀变成轻松地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地.描写中秋节地诗句有: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月日).重阳节有登高地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地目地.和登高相联系地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描写重阳节地诗句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

识和感受。
02
节气故事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如春分时节的“竖蛋”游戏、
冬至时节的“九九消寒图”等。
03
节气习俗
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在节气到来时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和仪式,如
清明祭祖、冬至吃饺子等。这些习俗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传承了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THANKS FOR WATCHING
冬至祭祖与吃汤圆文化
冬至祭祖
冬至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之一,民间有在这一天祭奠祖先的习俗。人们会在家中设立 祭坛,燃起香火,献上供品,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习俗。汤圆寓意着团圆、圆满,也象征着家庭和睦、 幸福。在冬至这一天,家人们会聚在一起包汤圆、煮汤圆,共同享受这美味的食物和温
每个节气都有相应的特色食品,如春饼、龙舟饭、饺子、汤圆等 。
饮食禁忌
根据节气特点调整饮食,如春季宜清淡、夏季宜清凉、秋季宜滋 润、冬季宜温热。
食疗养生
利用节气特点进行食疗养生,如冬至时节吃羊肉、喝鸡汤可滋补 身体。
节气农事活动
01
02
03
04
春耕春播
春季是播种的季节,农民根据 节气安排春耕春播工作。
03
秋季节气风俗
立秋贴秋膘与咬秋习俗
贴秋膘
立秋这天,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因为经过了漫长的炎 夏,人们的胃口大开,食欲增强,需要补充足够的营养以应 对即将到来的寒冬。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吃炖肉、烤肉、 红烧肉等高蛋白食物,俗称“贴秋膘”。
咬秋
立秋时节,有些地方有“咬秋”的习俗。所谓“咬秋”,就 是在这天吃西瓜或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 ,将其咬住。在有些地方,“咬秋”也叫“啃秋”,寓意着 酷暑难耐,在立秋这天要将其“啃”住。

二十四节气解释每一个含义

二十四节气解释每一个含义

二十四节气解释每一个含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和气候划分方式,按照太阳在黄经上的位置划分为24个特定时间点,每个节气都代表着季节的更替和自然现象的变化。

这些节气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特点,也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下面将逐一解释每一个节气的含义和对应的习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奥秘。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开始。

立春意味着阳气开始上升,大地逐渐苏醒,生机勃发。

这一天人们会吃春饼,祈求一年的好运和丰收。

雨水雨水时节,春雨沐田,大地开始回春。

人们在这一天喜欢吃雨水饼,希望带来甘霖滋润。

惊蛰惊蛰是春雷开始鸣响的时候,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

人们会吃春饼,祈求冬藏的阳气彻底苏醒。

春分春分这一天白昼和黑夜持平,万物生长,萌芽初长。

这时节食荠菜是传统习俗,象征着新生命的到来。

清明清明时节气候明媚,人们扫墓祭祖,缅怀先人。

吃青团和青菜代表着思念和寄托。

谷雨谷雨时节,农业开始播种,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人们会吃桂花糯米包,象征丰收和幸福。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

吃南瓜包和菖蒲糕是传统风俗,寓意甘甜和香气。

小满是农作物成熟的时节,人们开始忙着收获。

这一天常吃桑蒿,期待丰收之喜。

芒种芒种意味着麦类作物收获,时节渐近。

人们吃面食、馒头和粽子,希望粮食丰收。

夏至夏至为阳气到达最高峰,昼夜时长相等。

人们吃饺子和凉面,象征日子渐长岁月渐丰。

小暑小暑时节,气温逐渐升高,炎热开始。

人们会吃烧饼和冷饮,降温消暑。

大暑大暑是气温最高的时候,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这一天大家喜欢吃凉糕凉粽,清凉消暑。

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天气渐凉。

人们会吃秋葵、瓜果等食物,迎接收获的季节。

处暑处暑时节,炎热仍在,但已是季节交替的征兆。

人们会吃九九香橼、柿丸子等食物,象征着气温凉快。

白露白露时节,气温逐渐下降,露水开始凝结。

人们会吃桂花鲜、豆腐脑等食物,寓意五谷丰登。

秋分秋分为日夜平分之时,凉意渐浓,秋高气爽。

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习俗与风俗

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习俗与风俗

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习俗与风俗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规律,将一年分为24个时间节点的一种方法。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对应的习俗与风俗。

下面将分别介绍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习俗和风俗。

立春:立春是农历的春季开始,也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在立春这一天,人们会祈求万物复苏、春暖花开。

此时有吃春饼和挂“春”字的习俗。

雨水:雨水是指开始降雨的节气,意味着过去的寒冬即将过去。

雨水时节人们会祈雨祈福,以保证来年农作物的顺利生长。

惊蛰:惊蛰是指春雷初鸣,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的时候。

在这一天,人们会预防雷击,同时也是观察自然界充满生机的好时机。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也标志着春天正式来临。

春分时节,人们会进行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健康。

清明: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在这一天扫墓祭祖,同时也有踏青郊游的习俗。

谷雨:谷雨是指开始雨水滋润农田,帮助庄稼生长的节气。

谷雨时节,人们会进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

立夏:立夏是农历夏季的开始,意味着夏天的气息正式来临。

立夏时节,人们会祭祀神灵,同时也有各种祛病防疫的习俗。

小满:小满是指农作物渐渐成熟的时期,人们会庆祝作物丰收的到来。

同时也有采摘水果的习俗。

芒种:芒种是指麦类作物的籽粒渐渐变硬的时候,在这一天有水浴活动,人们相信能够去除身上的疾病。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也是夏季的正式开始。

夏至时节,人们会吃凉性食物,同时也有登高的习俗。

小暑:小暑是指温度逐渐升高,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

小暑时节,人们会避暑、吃清凉食物,同时也有喝寒饮的习俗。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此时人们会通过吃消暑食物、穿宽大的衣物来应对高温。

立秋:立秋是农历秋季的开始,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

立秋时节,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秋季丰收和平安。

处暑:处暑是指炎热的天气开始逐渐减弱的时候。

处暑时节,人们会举办游泳比赛,一起享受清凉的水上活动。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 (精美古画配图)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我国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十分科学、准确,是多少先辈经验的总结,并传下了古画以提醒四季的耕种。

立春立春,是24节气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

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惊蛰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节气每个节气的风俗

节气每个节气的风俗

福建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 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 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 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 么补,听起来感觉太夸张了。
喝白露茶
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 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 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的另一个 生长佳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 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 苦,它多了一些过火的味道,给人的 感觉刚刚好。
农事活动
贮藏蔬菜、农闲副业、鱼塘越冬等。
小雪民俗
腌腊肉、吃糍粑、晒鱼干、吃刨汤等 。
大雪习俗与传统文化内涵
大雪习俗
大雪腌肉、吃红薯粥、观赏封河、兑 糖儿等。
传统文化内涵
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 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大雪是反映气 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 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发展
二十四节气在上古时代已订立,到汉代吸收 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在 历史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
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中应用
指导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 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VS
预测天气变化
二十四节气也是预测天气变化的重要依据 ,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处暑时节民间传统活动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 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 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

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

小寒:寒冷加剧风俗
吃腊八粥
小寒节气中另有一项重 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 粥”。
画图数九
小寒节气最初起源于黄 河流域,据说早年黄河 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 家家时兴用“九九消寒 图”来避寒养生。
探梅
此时腊梅已开,红梅含 苞待放,挑选有梅花的 绝佳风景地,细细赏玩 ,鼻中有孤雅幽香,神 智也会为之清爽振奋。
02
尝新活动
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
03
斗蛋游戏
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
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
进行斗蛋游戏。
小满:麦粒渐满习俗
祭车神
小满时节,民间流传着祭车神的习俗,人们以此祈求水源充足,灌溉顺畅,五谷丰登。
芒种:忙碌播种时节
送花神
安苗
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而到了 芒种时节,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 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 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 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 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 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 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 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 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 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
祭蚕
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我国农耕文化以“男 耕女织”为典型,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南方以蚕理为主。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 而得,所以我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尤其是江浙一带。
食苦菜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书》中即有 “小满之日苦菜秀”之说。

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

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

芒种:送花神、安苗、打泥巴仗
送花神
安苗
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落,人 们多在芒种日举行活动饯送花神归位 ,就是送别花神,表达对花神的感激 之情,盼望来年再相会。
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 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 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 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 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 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 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
• 咬春: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 卷的小贩。此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过去认为咬春就是吃萝卜,其实也包括吃春饼;二是所谓讨春就是迎春 之意。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 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盘是由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五种辛味之物组成,吃五辛盘不仅可以驱寒,还 可以杀菌。
• 祭白虎:祭白虎习俗,相传是这样的。以前人们认为惊蛰这天 ,白虎会出来吃人,为保平安,便要在惊蛰日举行祭祀,求上 天保佑,让白虎不敢伤人,以保平安。所谓祭白虎,就是指拜 祭用纸绘
03
CATALOGUE
夏季节气气候习俗
立夏:称人、吃蛋、挂蛋
吃蛋
立夏时节,蛋类食品开始大量பைடு நூலகம்市,人们用吃蛋来祈求身体健康,预防暑天常 见的食欲不振、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
小雪:腌腊肉、吃糍粑、晒鱼干
腌腊肉
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 候。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 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 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 流行的美食。

二十四节气传统习俗介绍课件

二十四节气传统习俗介绍课件
打泥巴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 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 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
夏至: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夏至面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 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 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 古代祭神礼典。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 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 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 。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 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 饺子不能不吃。
酿黄酒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 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 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 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 ,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 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 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 祈求福祉。
时刻。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历法体系,更是 一种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和中华民族智 慧的精神符号,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 宇宙的认知方式、哲学思想、生活智慧
以及审美情趣等。
二十四节气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02
春季节气习俗详解
秋分:祭月、竖蛋、送秋牛图
祭月: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中秋节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人们会 在秋分时节设坛祭月,祈求月神保佑 家人平安、团圆。
竖蛋: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 分或秋分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都会 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 。选择一个“身量匀称”的新鲜鸡蛋 ,轻手轻脚地竖放在桌上,失败者虽 然多,成功者也不少。
寒露:赏红叶、吃芝麻、寒露茶
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 (精美古画配图)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我国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十分科学、准确,是多少先辈经验的总结,并传下了古画以提醒四季的耕种。

立春立春,是24节气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

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惊蛰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春分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

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

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

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

"春分吃春菜"。

"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

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清明清明,是中国的24节气第五个节气。

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谷雨谷雨,位于24节气表的第六个节气。

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立夏立夏,位于24节气表的第七个节气。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

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

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

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小满小满,位于24节气表的第八个节气。

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

江南一带则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

它是对江南小满农事的形象总结。

所谓“三车”即水车、纺车、油车。

在农谚中,百姓以“满”指代雨水的丰裕程度,小满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时节,如若田里不蓄满水,就会造成田坎干裂,无法插秧,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芒种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

芒种是24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

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

送花神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

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夏至夏至,是24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28″44),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烟台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烟台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小暑小暑,是24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大暑大暑,是24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

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

大暑节气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期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

湘东南地区则流行一句广东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仙草即“凉粉草”,有神奇的消暑功效,用它做成的“烧仙草”在外观、口味、疗效上均与龟苓膏类似。

台湾则有大暑吃凤梨之俗,乃是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

[page]立秋立秋,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

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

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处暑处暑,是24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

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白露白露,是24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

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

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

秋分秋分,24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

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

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很多地方在秋分时节要吃一种叫做“野苋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称之为“秋碧蒿”。

秋分一到,全家人都去采摘秋菜。

采回的秋菜一般人家与鱼片“滚汤”,炖出来的汤叫做“秋汤”。

有顺口溜这样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

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寒露寒露,在24节气中排列十七。

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如果说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

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霜降霜降,24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在此期间,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柿子的习俗。

俗话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

”立冬立冬,24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

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

吃饺子: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

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小雪小雪,24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

每年11月22日23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

小者未盛之辞。

”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

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

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

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大雪大雪,24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

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

大雪时节,黄河流域一带已有积雪,天气寒冷。

而江南才刚刚进入隆冬季节,气温将显著下降,天气寒冷,可能出现初雪和冰冻现象。

各地要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查苗补缺,中耕松土,早施苗肥,培育壮苗。

冬至冬至,24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

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