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敬语的性质与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11月第21卷 第6期东岳论丛
Dong Yue Tribune Nov.,2000Vol 121 No 16
[收稿日期]2000-09-14
[作者简介]丁海燕(1963-),女,中共济宁市委党校教授。
【文学・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敬语的性质与特点
丁 海 燕
(中共济宁市委党校,山东济宁272003)
[关键词]中国古代敬语
[摘 要]中国古代敬语是指“五四”以前汉民族所运用的那些带有谦己敬人色彩的基本固定的词组。它
具有一般敬语所共有的情感性、礼仪性、受惠性、交际性、约定性、相对性等特点,而与中国现代敬语对比起来,它又具有原生性、传承性、典雅性、尊卑性、繁丰性等特点。
[中图分类号]H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0)06-0135-03
一
敬语,作为语言符号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符号,在当今世界语言研究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西方语言学家们所研究的V -T 系统,即第一人称的敬称通称,就是对英语敬语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东方日语研究者们对口语敬语的研究更是高出一筹。自60年代以来的二三十年间,日本出版的敬语词典、专著竟达四五十部,其研究成果实在令世人惊叹。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上备受称誉的礼仪之邦。我们的祖先在创造中国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了色彩纷呈、繁丰多样的敬语,构建了中国敬语的语汇大厦,装点了华夏民族的语言圣殿,为我们民族语言文明礼貌表达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养料。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还特地指出:“在古人书信中,谦词是特多的,差不多凡讲到对方都有敬词,凡讲到自己都用谦词。”例如:
1.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2.小人有母,未尝小人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3.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4.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
《前出师表》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6.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战国策・魏策》)7.陛下亦宜自谋。(诸葛亮《前出师表》)8.吾不能早用子,今急求子。(《左传・僖公三十年》
)9.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魏策》)10.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之。(杨恽《报孙会宗书》)11.徒属皆曰:“敬受命。”(《墨子・公输》
)12.曩者辱赐书。(司马迁《报任安书》
)上面例子中的词语,1-4是自我谦称之词;5-10是对他人的尊称之称;11-12是用来指称对方或自己行为
方面的表敬或表谦的副词。这些词语,都是带表谦或表敬色彩的敬语。
成伟均、唐仲杨、向宏业先生在《修辞通鉴》中指出:“敬谦语的使用,对于纯洁语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汉民族在使用谦敬语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这与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从我国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批判地继承历史上一些于今有益的谦敬语,借鉴并有选择地吸收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此类语汇,从而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时代的谦敬语,使它在社会上广为使用,蔚成风气,这对汉民族语言健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十分有益的。”近一些年来,有不少语言学家也正在大声疾呼要加强对中国敬语的研究,特别是对古代敬语的研究,以弘扬我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继承古代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遗产。以促进民族语言的文明、纯洁与健康,更好地发挥它的社会交际作用。
鉴于上述原因,本文特就中国古代敬语的性质特点、
5
31
类型、作用作一粗浅的梳理,以求教于大家。
二
所谓中国古代敬语,就是指“五四”以前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民族所运用的那些带有谦己敬人色彩的基本固定的词语。上文中所列举的敬语,都是晋代以前距今1000多年前汉民族所使用的基本固定的词语。
我们所称的敬语,有的称之为敬辞;有的称之为尊号;有的称之为美词;有的称之为礼貌式;有的称之为客气式;称说不已,名目很多。从国外敬语研究的状况来看,特别是日本敬语研究的情况来看,多以“敬语”称之。中国境内的语言学界也有称之为“敬语”的。不过,从述语的规范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还是以“敬语”称之较为妥当。这一方面便于同国外敬语研究所用的术语统一,另一方面也比较符合术语科学性、概括性的原则。因为带有尊敬礼貌色彩的词语,不仅敬词、谦词,还有婉词、祝词、颂词、美化之词等等。以“敬语”统称,高度概括,有利于术语的规范与使用。
中国古代敬语,毫无疑问,它具有一般敬语情感性、礼仪性、受惠性、交际性、约定性、相对性等共同特点。这里,我只是将它与中国现代敬语对比起来,简要地说明其特点:
11原生性
中国古代敬语是几千年前我国先民在创造远古、上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实践中,在使用远古汉语、上古汉语的过程中,独立创造出来的,以当时的汉语语言文字为凭借产生发展而形成的。不少语言学家早就说过,汉语在上古时期,就是已经相当发达的语言。中国古代敬语,正是由于有了当时就十分发达的语言,才得以形成的。我们所说的“原生性”,就是指它以汉语为母体而发展出来,不像日语敬语,要依靠汉语借词而建立其口语敬语体系,也不像我国现代汉语中的敬语,吸收外来的敬语。古代敬语,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封闭性状态,通过古代汉语的一般语汇进行引申、生发,而成言语交际中的常用的敬语。例如,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由当时的一般语汇而引申发展而形成的不少敬语语汇。下面,我们略举几例说明。
上帝(G od),有人以为这是从外国语中引进来的泊来品,其实,早在殷商朝期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是殷商时期远古先民对心目中至高无上的自然神———天帝和人格神———奴隶制最高统治者帝王的尊称。“帝”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是花蒂之形。花“蒂”之形的“帝”用来作为敬称,原生于中国远古先民的生殖崇拜。对此,王国维、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中都作过合乎逻辑的解释。
女士(Ms),不少论者认为,这个世界通用的对妇女的敬语,是美国妇女运动所创造的称呼。共实,这个词在上古时期的汉语中,就以用来尊称女子。《诗经・大雅・既醉》:“其仆维何,嫠尔女士,从以孙子。”朱熹在《传》中说:“女士,女子有士行者。谓生淑媛使之为妃也。……又谓生贤子孙也。”《辞源》更为明确地解释为“有士人操行的妇女……后来用于对妇女的敬称。”这说明,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女士”之称,也是在我远古汉语中发展起来的,并不是从国外女权运动后才使用的。陈原先生在《语言与社会生
活》中,说“女士”是从国外引进来的观点,恐怕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古代汉语中也有从外民族、外国语言中吸收敬语的现象,但这种敬语较之现代汉语中的敬语、其他语言中的敬语,要少得多。中国古代敬语的这种原生性,是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分不开的。中国敬语的这种原生性,有利于中国敬语保持它的中国特色与中国气魄,保留中国敬语的传统文化特色。
21传承性
敬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文化现象,都有它的传承性。中国古代敬语的传承性表现优为突出。不少产生于远古时期的敬语,所以能在今天的现代汉语中得以使用,靠的就是它的传承性。中国古代敬语的这种传承性,从内容上来说,不仅是敬语语词语形语义的长期沿用,还表现在敬语词组造方式的传承。例如:
北京解放后,一日,主席毛公忽见问曰:“闻子于逻辑有著述,得一阅乎?”蹴躇答曰:“此书印于重庆,与判党有关,吾以此上呈一览,是侮公也,乌乎可?”公笑曰:“此学问之事席何伤!”(《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61页,人民出版社, 1983年)
这是章士钊先生1959年5月写的一篇未用的《逻辑指要》的再版序言的一段,作者称毛泽东主席为“毛公”,毛泽东对作者则以第二人称尊称。“公”、
“子”都是早在远古时期就已产生的敬语,到三千年后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两个敬语词仍然活跃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之中,传递出言语交际双方的互相敬慕之情。
除了上述的以外,在当前的公文写作之中,往往称所联系的单位为“贵厂、贵校、贵乡、贵处、贵地、贵军、贵部、贵公司”,而自称则用“敝厂、敝校、敝乡、敝处、敝地、敝军、敝部、敝公司”,在外交场合之中,往往尊称国家官员为“陛下”、
“阁下”,称其妻子为“夫人”,称其女儿为“小姐”。所有这些敬词语,均是古代敬语流传下来的。
中国古代敬语在敬语构造方式上的传承性也是明显的。这些年产生的新的敬语,如“××嫂”、“××小姐”、“××爷”之类,实际上是古代敬语模式在现代汉语中的套用。
中国古代敬语的传承性,往往是与敬语的变异性相伴随的,传承性为现代汉语的形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变异性为现代汉语敬语的发展增加了活力。
31典雅性
中国古代敬语是受制于古代汉语词汇范畴的,古代汉语语汇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庄重与典雅,给人以古香古色的滋味。特别是其中有些敬语,与我国古代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心理状态、文化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着十分浓厚的文化蕴涵。中国古代敬语的这种特点,与现代汉语中的敬语在风格色彩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如果说古代敬语庄重典雅、古香古色,那么,现代敬语则是通俗平直、浅显易懂。这里,我们仅举王勃《滕王阁序》的开头的一段文字中敬语的运用来略加说明: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珍,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化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