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 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个税课程设计

个税课程设计

个税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知识,包括税率、扣除标准、计算方法等,培养学生运用税收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税收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定义、作用和意义。

2.掌握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扣除标准、计算方法。

3.了解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4.能够运用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计算不同收入水平的纳税人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5.能够分析税收政策变化对个人所得税负担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意识。

2.培养学生运用税收知识分析和评价社会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扣除标准、计算方法。

3.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4.税收政策变化对个人所得税负担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税率、扣除标准等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讨论法:教师学生就税收政策变化对个人所得税负担的影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个人所得税相关章节的内容。

2.参考书:个人所得税政策法规、案例分析等。

3.多媒体资料:税收政策变化的相关新闻报道、讲座视频等。

4.实验设备:计算器、电脑等辅助教学设备。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高中个人所得税教案

高中个人所得税教案

高中个人所得税教案在当今社会,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个人所得税作为直接税的一种,与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为了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税收制度,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原则和计算方法,本节课将深入探讨个人所得税的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将从个人所得税的定义开始,明确它是指对个人所获得的各种收入征收的税种。

接着,我们会详细介绍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以及财产租赁和转让所得等。

通过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学习,学生们将能够初步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

接下来,课程将重点讲解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包括累进税率和固定税率。

我们将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根据不同的收入水平应用相应的税率,计算出应缴纳的税额。

此外,我们还会介绍一些常见的税收优惠政策,如起征点、专项扣除等,这些都是影响最终税负的重要因素。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本节课还将设计一些互动环节。

例如,通过模拟案例,让学生扮演不同收入水平的纳税人,亲手计算自己的应纳税额。

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税收制度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除了计算方法,我们还将讨论个人所得税的作用和社会意义。

个人所得税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还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功能。

通过对这些宏观层面的知识进行讲解,学生们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税收的重要性。

最后,课程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法避税和合理规划个人财务。

我们会介绍一些合法的税务筹划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理性的经济人,合理运用税法规定,规避不必要的税收负担,是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技能,还能够深刻理解税收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培养合法纳税和财务规划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内容既符合高中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

总之,个人所得税作为一项重要的税收内容,其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财税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兴趣,为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个人所得税教案范文

个人所得税教案范文

个人所得税教案范文【教案目标】1.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政策;2.理解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3.学会如何正确填报个人所得税申报表;4.掌握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适用条件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一、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个人所得税的定义及其意义;2.个人所得税的分类: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等。

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1.个税计算表和个税税率表的使用方法;2.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税率的确定;3.免税额的确定;4.计算个人所得税的具体步骤。

三、个人所得税申报表的填报方法1.个人所得税申报表的基本内容和填写要点;2.个人所得税申报表的填报步骤;3.常见错误和注意事项。

四、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适用条件和计算方法1.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政策和适用条件;2.个人所得税抵扣、减免政策的适用条件和计算方法;3.个人所得税特殊优惠政策的适用条件和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2.实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个人所得税申报表的填写方法和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3.讨论互动法:通过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加深对个人所得税相关政策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通过举例引入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和意义;2.针对学生的疑问,概述个人所得税的分类。

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30分钟)1.介绍个税计算表和个税税率表的使用方法;2.讲解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税率和免税额的确定;3.按照具体的案例,讲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三、个人所得税申报表的填报方法(30分钟)1.介绍个人所得税申报表的基本内容和填写要点;2.按照实际情况,演示个人所得税申报表的填写步骤;3.分析常见错误和注意事项,并进行解答。

四、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适用条件和计算方法(40分钟)1.讲解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政策和适用条件;2.介绍个人所得税抵扣、减免政策的适用条件和计算方法;3.分析个人所得税特殊优惠政策的适用条件和计算方法;4.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具体操作。

个人所得税说课教案

个人所得税说课教案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税收基础》(第三版),国家规划教材中的第四章《所得收益税制》第二节《个人所得税》的内容,该节课是中国现行税制中除流转税制外的又一重要内容之一;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环节。

2、学情分析:学生在充分掌握《企业所得税》计算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容易,但该节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因税率和计算方法的变化较多,故真正掌握也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工资、薪金应税所得额的确定及应纳税额的计算难点:个人工资薪金中全年一次性奖金的计算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将该节课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1、知识传授目标:理解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征税对象、税率及计税依据;掌握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以及所得税额的计算。

2、能力培养目标: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税收问题的素养。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税收服务意识,树立自觉纳税意识,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四、说教法与学法:1、教法:案例教学法,启发—探究式—自主合作2、教学手段:税收图片、多媒体课件3、学法:(1)设置问题,完成观察—比较—归纳—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样性、深刻性、严谨性(3)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如何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五、说教学过程:展示图片、提出问题:教学导入:(情景展示,引入课题)教学导入:(情景展示,引入课题)教学导入:(情景展示,引入课题)这组图片,描绘的是什么场景?(抗震救灾、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各地捐款支援等);财政从何而来?其中就包括公民的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

那么什么是工资薪金所得税呢?(引出课题)相关概念: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人因任职或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

个人所得税教学设计

个人所得税教学设计

个人所得税作者:admin发表时间:2009-11-2517:55:29《个人所得税》教学设计所用教材、版本:《财政与税务基础(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蔡少优主编一、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理解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纳税人、征税对象及税率,掌握个人所得税中偶然所得的计税方法。

2、技能目标:能判断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对生活中的各种偶然所得情形知道该不该纳税,应纳多少税。

3、情感目标:激发对个人所得税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分析:个人所得税是税务基础部分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个人所得税概述和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教材从中等财经类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本着“懂原理、会应用”的原则,设计了案例分析、课堂练习、自测题和一些扩展的知识点,将抽象的理论附着生动的载体,实用性较强,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个人所得税全部内容计划用4课时。

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个人所得税的概念、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和偶然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其中纳税人及偶然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这两部分内容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因为个人所得税的概念浅显易懂,不需深入讲解,而征税对象和税率这两部分的内容不适合单独学习,把每一种征税对象和与它对应的税率及计算方法放在一起学习,内容会显得生动些。

本节课只讲一种征税对象,所以征税对象和税率不是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特点(1)在此之前,学生对个人所得税都有所了解,但主要集中于工资薪酬的所得税,对其他所得税知道一点,却不知道如何纳税。

所以偶然所得的计税方法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

(2)由于税务课程既不属于高考科目,也不属于考证科目,所以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

(3)该年龄段的学生开始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追求新颖活泼的内容。

所以要求教学方法多样化,并且不能拘泥于形式。

个人所得税教案1

个人所得税教案1

个人所得税教案1个人所得税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

2.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税率的确定。

3.理解个人所得税对个人经济活动的影响,并培养正确的纳税意识和财务规划能力。

教学重点:1.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

2.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税率的确定。

教学难点:1.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个人所得税对个人经济活动的影响的讨论和分析。

教学准备:1.个人所得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2.案例分析材料和计算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引入个人所得税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对个人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即个人从各种经营与劳务所得中按一定比例缴纳的税款。

2.教师介绍个人所得税的适用范围,包括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个人劳务报酬等。

三、税率和计算方法(20分钟)1.教师介绍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和计算方法,包括起征点、阶段性递增税率和综合计算方法等。

2.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演示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税率和计算方法的运用。

四、案例分析(30分钟)1.教师给学生分发个人所得税的案例分析材料。

2.学生结合案例分析,讨论个人所得税对个人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3.教师带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汇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五、小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教师布置拓展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了解个人所得税的相关政策和国际比较。

六、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1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练习,加深对税率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分析自己家庭的个人所得税情况,并制定合理的财务规划。

教学反思:个人所得税是一个复杂而且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将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个人所得税的知识,培养正确的纳税意识和财务规划能力。

个人所得税教案1

个人所得税教案1
(3)税目对应的税率
(四)
作业布置
完成习题集P120单项选择题
九、板书设计
个人所得税
1、概念(自然人)
自然人性质企业:
2、税目(11)
3、税率
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
十、教学反思
1、环节3中的讨论任务个数与小组个数安排不够恰当
2、自主学习导致学生照本宣科,没有融入自己的理解,需要多加引导
3、理论性较强,积极性不高
在税法及其构成要素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一个税必定有着三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率。
引导学生回顾税法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全班一起回答
(二)新课
环节1:了解个人所得税的概念。着重看“个人即自然人”的概念,强调解释“自然人性质的企业”也属于自然人,其中包括个体工商和、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此概念其实就是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
1、制作教学课件
2、对概念进行补充:自然人性质企业(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
3、对各个税目补充显而易懂的实例。着重区分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
4、准备六个小组的对应的讨论任务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一)导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四大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所、企业所得税),那在所得税中,除了企业所得税,还有哪一个是属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本节是税法中的重点节数之一,个人所得税是税法中我们着重学习的五大税种之一,只有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个人所得税进行基本的了解,才能顺利进行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个人所得税的概念、纳税义务人、税目及税率。并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税的自学模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得以活学活用。

个税教学反思

个税教学反思

个税教学反思个税,即个人所得税,是每个公民在取得收入时需要依法缴纳的税收。

在教学个税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方法、学生接受度以及教学内容的更新等方面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个税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个税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涉及大量的计算和法规条文,学生容易感到乏味。

因此,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至关重要。

我尝试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个税的计算方法和相关法规。

例如,通过模拟一个员工的月收入情况,让学生计算应缴个税,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加深了学生对个税计算的理解。

二、学生接受度的考量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同学生对个税的接受度存在差异。

有的学生对数字敏感,能够快速掌握个税的计算方法;而有的学生则对法规条文更为感兴趣。

因此,我在教学时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调整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方式中学习个税。

三、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个税法规会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而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我通过关注国家税务总局的官方网站和相关新闻,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同时,我也会在课堂上讨论最新的个税政策,让学生了解个税的发展趋势。

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个税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我鼓励学生通过实习、兼职等方式,接触真实的个税申报过程,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此外,我还组织学生参与模拟个税申报的活动,让他们在模拟环境中体验个税申报的全过程。

五、跨学科的教学尝试个税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财务和会计领域,它与法律、经济等多个学科都有交集。

我在教学中尝试引入跨学科的内容,如讨论个税对经济的影响、个税与社会公平的关系等,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反馈的及时性教学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我在每堂课后都会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个税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同时,我也会定期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个人所得税教学设计与反思

个人所得税教学设计与反思
五、例题讲解(10分钟)
案例中李教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1.工资及奖金收入应缴纳个人所得税额=(3400+3000—3500)×10%-105=185(元)
2.稿酬所得应缴纳个人所得税额=19000×(1-20%)×20%×(1-30%)=2128(元)
3.讲课报酬所得应缴纳个人所得税额=(3900-800)×20%=620(元)
该年龄段的学生开始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求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纳税人、征税对象及税率。
2.掌握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
3.掌握个人所得税的基本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案例法和例证法,让学生能判断纳税人对生活中的各种所得,知道该不该纳税,应纳多少税。
应纳税额=(每月收入额-3500元)×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劳务报酬所得;
(1)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800)×20%
(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1- 20% ) ×20%
(3)每次收入超过20000元的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1- 20% )×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布置作业
1分钟
习题集第十一章
板书设计
概念
征税对象
个人纳税人及税率
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
应纳税额劳务报酬所得
的计算稿酬所得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偶然所得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整体来说还不错,学生反映很好,比较满意。
2.这节课最满意的是在讲解案例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要求发言,相互之间讨论。精彩瞬间在于课堂练习中劳务报酬所得时,学生的发言与讨论。

个税计算教学设计

个税计算教学设计

个税计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个税计算教学目标:1.理解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3.能够根据个人工资收入,计算个人所得税。

教学重难点:1.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2.税率和税额的计算。

教学准备:1.教材: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2.教具:计算器、白板和黑板刷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个人所得税的概念,通过问题导入,例如:你们是否知道工资收入超过一定额度后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你们是否知道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2.激发学生对个人所得税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讲解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5分钟)1.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定义和作用,即个人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向国家纳税,用于国家的建设和社会事业。

2.介绍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即根据个人的工资收入,按照不同的税率计算出应纳税额。

三、讲解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15分钟)1.讲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即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详细介绍计算公式中的各个参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四、示范个人所得税的计算过程(20分钟)1.随机选择一位学生的工资收入作为示范案例,逐步进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过程。

2.通过黑板和白板演示计算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五、练习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25分钟)1.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练习。

2.监督和指导学生进行练习,解答学生的疑问。

3.选取部分同学的练习结果进行讲解和讨论。

六、总结与讲评(10分钟)1.总结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2.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给予鼓励和认可。

教学延伸:1.将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个人所得税对于国家建设和社会事业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的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情节紧凑,学生能够通过问题导入充分参与讨论,激发了学习兴趣;2.讲解过程中结合案例演示,使学生理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过程;3.练习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能力;4.教学延伸和反思能够增强学生对个人所得税的理解和认知。

对“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教学反思word精品文档3页

对“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教学反思word精品文档3页

对“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教学反思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知识结构、时空结构彼此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堂数学课传授知识成不成功,一般从学生的作业反馈中获得信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不代表全体学生对知识真正掌握。

因此,我一旦意识到问题所在就试图改变教学方法,当灵感突发时,就会在教案空白处写反思札记,并深入课堂弥补和强化。

案例:2005年我国公布了新的个人所得税标准,个人月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不超过500元的5%超过500元-2000元的部分10%超过2000元-5000元的部分15%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教法:本题是求个人所得税,学生对征税的标准理解有困难,教师阐释也不容易。

课堂上,我对超过1600元部分的征税标准,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描述。

我自以为分析得够清楚了,可从学生反馈的作业来看,至少有的学生不理解征税标准的含义。

错例:因为2500-1600=900(元),900×10%=90(元),所以爸爸应交税90元。

问题与反思: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的意图是把超过1600元部分划分三个等次。

从学生错例来看,一是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二是受出租车问题、交水费问题的负迁移影响;三是自己教学时没有把交税部分讲细讲透,板书不够明了、简洁,以为只要把图画好举例练习,学生就能够自行解决问题了。

实际上,学生的理解是900元已超过了500元,符合“超过500元-2000元的部分”的标准,所以应交10%的税,对题意“不超过……部分”“超过……部分”没有做深入细致的思考,对教师的指导处于分离状态。

为了降低思维难度,帮助学生找到解题路径,我决定重新思考教学解题方法。

如何帮助学生理清征税标准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生长点和关键点呢?我收集学生的共性错误,分析整理,决定采用一年级的“分与合”方法,把月收入超过1600部分按征税标准“分一分”。

个人所得税说课教案

个人所得税说课教案

个人所得税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征收范围。

2. 使学生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优惠政策。

3. 培养学生遵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1.1 个人所得税的定义1.2 个人所得税的性质和作用2. 个人所得税的分类2.1 工资、薪金所得2.2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2.3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2.4 稿酬所得2.5 劳务报酬所得2.6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2.7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2.8 财产租赁所得2.9 财产转让所得2.10 偶然所得3.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3.1 居民纳税人的征税范围3.2 非居民纳税人的征税范围4.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4.1 工资、薪金所得的计算方法4.2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的计算方法4.3 其他各类所得的计算方法5. 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5.1 免税项目5.2 减免税项目5.3 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分类、征收范围、计算方法和优惠政策。

2. 教学难点: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优惠政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分类、征收范围、计算方法和优惠政策。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个人所得税的具体计算和优惠政策适用。

3. 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材、案例和教学课件。

2. 收集最新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和法规。

3. 准备税收calculator 或相关软件,以便进行个人所得税计算演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个人所得税的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个人所得税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定义、性质和作用,使学生明确个人所得税的基本含义。

3. 分类讲解:分别讲解各种个人所得税的分类,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稿酬所得等,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所得的征税规定。

个人所得税申报教学设计

个人所得税申报教学设计

个人所得税申报教学设计引言个人所得税是一种按照纳税人个人所得额和税率确定的纳税制度。

对于许多纳税人来说,个人所得税的申报程序可能会感到复杂和困惑。

因此,为了帮助纳税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个人所得税申报,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个人所得税申报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法律法规;2. 掌握个人所得税申报的流程和步骤;3. 学会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方法和技巧;4. 培养纳税人的合规意识和纳税自觉性。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法律法规首先,介绍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涵盖范围,包括居民个人所得税和非居民个人所得税。

然后,解释相关的个人所得税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便学员对个人所得税有更全面的了解。

2. 个人所得税申报的流程和步骤介绍个人所得税申报的整体流程和关键步骤。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纳税人身份:介绍不同身份的纳税人需要遵循的不同申报规则;(2)选择申报方式:介绍纳税人可以选择的电子申报和纸质申报两种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申报方式;(3)填写申报表格:详细介绍个人所得税申报表的各个栏目的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4)计算个人所得税:以具体案例为例,演示如何根据所得税率表和扣除项目计算个人所得税;(5)提交申报表格:解释纳税人需要如何将填写好的申报表格提交给税务部门。

3. 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方法和技巧详细介绍如何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方法和技巧,包括以下内容:(1)掌握所得项目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所得项目,如工资薪金所得、稿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2)了解扣除项目的种类和限额:介绍可以抵扣个人所得税的各类扣除项目,如子女教育、住房贷款利息等;(3)熟悉税率表:解读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帮助学员理解不同所得额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的计算方式;(4)掌握纳税期限和其他注意事项:提醒学员及时申报个人所得税并遵守相关纳税规定。

对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教学反思

对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教学反思

对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教学反思个人所得税是一项重要的税收制度,对于每个纳税人来说都非常关键。

然而,当前对于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教学似乎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教学内容应该全面、系统地涵盖各个方面,从基本概念到具体操作,以便学生全面了解个人所得税的相关知识。

目前,一些教材或教学大纲没有明确界定个人所得税的范围和内容,导致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模糊。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修订教学大纲,确保教材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深化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个人所得税问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教学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训练。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运算方法和计算过程,我们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案例分析和计算练习,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引入互动教学方式传统的个人所得税问题教学往往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

因此,我们可以引入互动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演练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和交流,促进他们对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深入理解。

四、加强跨学科融合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教学应该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融合,以提供更全面的教学资源。

例如,可以将税法、会计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与个人所得税问题进行关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个人所得税知识。

五、实施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在学习个人所得税问题时存在着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我们可以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辅导方案。

同时,教师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加强实践环节个人所得税问题是一个动态、复杂的问题,单纯的理论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对实际操作的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实践环节,如实地调研、访问企业、参与实际税务案例等。

个人所得税说课教案

个人所得税说课教案

个人所得税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税率和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税收观念,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3.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4.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5. 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征收范围、税率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优惠政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征收范围、税率和计算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3. 采用讨论法,探讨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税收的概念和作用,引出个人所得税的话题。

2. 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情况。

3. 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使学生明确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和范围。

4. 讲解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让学生掌握不同收入层次的税率标准。

5. 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技巧。

6. 讲解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引导学生了解税收政策对个人的关怀。

8.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堂反馈:课后收集学生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讲解个人所得税与其他税种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税收体系。

2. 介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税收政策的演变。

3. 分析国内外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差异,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解答学生关于个人所得税的疑问。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税务人员、纳税人等角色,模拟实际纳税过程,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个人所得税思政教学设计

个人所得税思政教学设计

个人所得税思政教学设计一、引言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人在特定时期内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按照法定的计税方法和税率交纳的一种税收。

近年来,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和完善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个人所得税作为一项重要的税种,不仅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也与个人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思政教育中对个人所得税进行全面探究,对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税收意识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定义、特点和税率等基本知识,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了解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2. 能力目标:能够解读个税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理解个人所得税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影响,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纳税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和税收意识,以及积极参与税收的观念。

三、教学内容1. 个人所得税的概念与特点- 个人所得税的定义和范围- 个人所得税的特点和基本原则- 个人所得税的分类和征收对象2.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与界定- 税率和税额的计算- 个人所得税的减免和优惠政策3. 个人所得税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个人所得税的意义和作用- 个人所得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性- 个人所得税对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的作用分析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介绍个人所得税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提供学生所需的基本知识。

2. 实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个人所得税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针对个人所得税的相关政策、减免和优惠等内容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观看视频:引导学生观看与个人所得税相关的视频素材,加深学生对个人所得税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针对相关案例和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教案

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教案

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教案一、课题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的项目类别。

- 理解各项专项扣除的具体含义、扣除范围和标准。

- 能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包含专项扣除后的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探究性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的纳税意识,理解税收政策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的六大项目(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及其具体扣除标准。

- 能够正确运用专项扣除知识计算个人所得税。

2. 教学难点- 理解大病医疗专项扣除中的自负费用的界定以及扣除限额的计算。

- 在实际计算中,综合考虑多种专项扣除项目的叠加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专项扣除的概念和应用。

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模拟计算法:让学生模拟计算个人所得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张工资条,上面列有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等项目,以及代扣的个人所得税金额。

- 教师讲解:“同学们,大家看这张工资条,上面有一项是代扣的个人所得税。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个人所得税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涉及到的税种。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项非常利民的政策——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学习一下。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设置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吗?这对我们个人和国家有什么意义呢?”- 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初步想法,教师不做评价,只做记录。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发放资料- 教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份关于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的资料,资料上详细列出了六项专项扣除项目(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的基本内容。

个人所得税教学设计模板

个人所得税教学设计模板

个人所得税教学设计模板导语: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人按照税法规定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所得,依法应纳税并纳入税务机关征收的一种税收。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广大纳税人和税务工作者来说,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档提供了一个教学设计模板,帮助教师在教授个人所得税课程时有效进行教学。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法律依据;2. 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税率表;3. 能够根据案例进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和申报。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法律依据a) 个人所得税的定义和分类;b) 个人所得税法的基本原则和法律依据;c) 个人所得税的税款负担及重要性。

2.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税率表a) 个人所得税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b)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的解读和使用;c) 个人所得税申报和缴纳的流程和要求。

3. 案例分析和实操演练a) 针对不同收入情况进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b) 分析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适用条件和效果;c) 实操演练个人所得税的申报流程和填表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税法原则和税率表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

3. 实操演练法:通过实际操作税务申报系统,让学生熟悉申报流程和填报表格。

四、教学流程:1. 导入:介绍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个人所得税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税法原则和税率表的内容。

3.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和问题。

4. 案例分析:选取不同收入情况的案例,进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和分析。

5. 实操演练:通过税务申报系统进行个人所得税的申报和表格填报。

6.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并给予学生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评估方法:1. 参与度评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进行评估。

第八章个人所得税教案

第八章个人所得税教案

第八章个人所得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个人所得税及其作用;2.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3.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减免政策;4.认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

二、教学重点1.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2.个人所得税的减免政策。

三、教学难点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和问题解决法。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从生活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情况,如工资收入、奖金收入、投资收益等。

步骤二:概念解释通过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人依法支付的,对其取得的各种收入按规定比例缴纳的一种税收。

步骤三: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1.先容税法的适用范围,即哪些人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2.介绍个人所得税的计税方法,主要是综合法与分类法。

3.讲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如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的计算公式为: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速算扣除数)×税率-速算扣除数。

4.示范演算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的计算过程。

步骤四:个人所得税的减免政策解释个人所得税的减免政策,如子女教育、继续教育、赡养老人等支出可享受相应的减免政策。

步骤五: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1.介绍纳税人的义务,如按时足额缴纳个人所得税、申报个人所得税等。

2.讲解个人所得税的申报流程和注意事项。

步骤六: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步骤七:小结与反思对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并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指出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六、教学资源课件、教材、练习题、实例分析。

七、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评估。

八、教学拓展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所得税的实际计算练习,以增强他们对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的掌握。

同时,可以就实际纳税人的案例展开讨论,让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具体应用。

个人所得税说课教案

个人所得税说课教案

个人所得税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优惠政策。

3. 培养学生正确纳税的意识和法律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3. 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4. 个人所得税的申报和缴纳5.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3. 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特点、计算方法和优惠政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个人所得税的相关知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和优惠政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课后自主探究个人所得税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税收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

2. 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阐述个人所得税的定义、分类、税率等。

3. 讲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详细介绍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所得等计算方法。

4. 讲解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介绍免征、减征、抵免等优惠政策。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个人所得税知识的理解程度。

6.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和优惠政策,分享学习心得。

8. 任务驱动: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个人所得税的相关问题。

9.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10.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个人所得税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记录: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个人所得税
执教者
张士杰
课时
2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经济法律法规》(第三版)陈炳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十一章第二节
教材分析
《经济法律法规》(第三版)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必修课程,内容涉及经济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有较强的实用性,内容设计合理,符合中职学生的要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
2.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难点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分别采用提问法、案例分析法。
2.新知识点的学习主要采用讲解法和小组讨论法,教师讲授由浅入深、逐步分解进行剖析,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小组讨论,相互思考,实现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将所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了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思路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思考,容易接受和掌握。
学生自己学习,会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
老师的举例说明,会让学生容易理解,便于掌握。
巩固已学知识,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小结
2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及纳税人,纳税范围包括哪些?税率有几种?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是什么等内容。要求重点掌握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及稿酬所得的计算公式。
2.稿酬所得应缴纳个人所得税额=19000×(1-20%)×20%×(1-30%)=2128(元)
3.讲课报酬所得应缴纳个人所得税额=(3900-800)×20%=620(元)
李教授12月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额=185+2128+620=2933(元)
六、课堂练习(10分钟)
张某是我国一位医学专家,每月工资薪金收入7000元,其中包括政府特殊津贴600元。20XX年,张某与李某合作出书取得稿酬20000元,两人按5:5分成;张某购买某生物制药公司股票,年终分红取得4000元现金股利收入;张某为某医学院校做报告2次,每次取得收入2500元,全年共取得报告收入5000元。请计算张某应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
学情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学习接受能力比较差。《经济法律法规》是一门专业课,绝大多数学生没接触过企业、更没有相关经济法方面知识。所以学生要从基础知识开始,一点一滴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该年龄段的学生开始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求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畅所欲言回答问题
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自己通过看书填写表格内容学 Nhomakorabea举例回答
学生听讲并且跟随老师的思路,归纳总结出个人所得税的计算规律。
学生分组学习,相互评价。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过程。
做课堂练习
为引入新课作准备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安排
引入新课的讲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800)×20%
(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1- 20%)×20%
(3)每次收入超过20000元的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1- 20%)×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3.稿酬所得;
(1)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800元)×20%×(1-30%)(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
(2)受科普出版社委托,为其编写《心理咨询》一书。按照协议约定,出版社于12月20日支付给李教授稿酬19000元。
(3)12月25日,受科技公司培训部邀请,为该公司员工进行心理咨询讲座,科技公司支付给李教授讲课报酬3900元。
请回答:李教授应该缴纳多少所得税?
四、新课讲解(30分钟)
(一)个人所得税的概念
是以个人的所得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二)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共11类)
(三)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
区分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
(四)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1.比例税率20%
2.超额累进税率
(五)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1.工资、薪金所得;
应纳税额=(每月收入额-3500元)×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劳务报酬所得;
3.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总结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提问(7分钟)
二、导入新课(10分钟)
三、案例讨论(20分钟)
李教授系中国公民,现在国内某大学任职,20XX年12月份取得收入情况如下:
(1)当月工资收入3400元,奖金收入3000元。
同学们知道个人所得税是对什么进行征税吗?是如何征收的呢?请举例说明。
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要判断他是否应该交纳个人所得税,首先得搞清楚这么几个问题:什么是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对象以及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等等。
问题:案例中李教授工资、奖金所得,稿费和讲课报酬属于个人所得吗?
如果属于,属于哪一类?
为了理解和区分两类纳税人,让学生填写一张表格
纳税人
判定
标准
征收
范围
居民
非居民
大家看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主要有两种,你们知道哪些适用超额比例税率吗?哪些适用比例税率吗?
教师重点讲解,各种所得的计算公式。
老师要求学生认真看书总结。
案例讲解,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会正确计算。
巡堂指导,启发学生的思路,解决学生做题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1-20%)×20%×(1-30%)
4.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学生自学: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五、例题讲解(10分钟)
案例中李教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1.工资及奖金收入应缴纳个人所得税额=(3400+3000—3500)×10%-105=185(元)
1.理解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纳税人、征税对象及税率。
2.掌握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
3.掌握个人所得税的基本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案例法和例证法,让学生能判断纳税人对生活中的各种所得,知道该不该纳税,应纳多少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对个人所得税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学习,增强依法纳税的法律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