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圣吉的管理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彼得圣吉的管理哲学

摘要: 彼得·圣吉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他的管理哲学从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管理手段与管理目的、管理组织系统与管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四个维度全面揭示了管理科学的发展取向,深邃而富有内涵,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彼得·圣吉;管理;管理哲学

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 是“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之一”[ 1 ] ,他在系统思考和组织学习等方面颇有研究,并形成了一套先进而独特的管理哲学。他的管理哲学最大特点在于其善于从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出发,以企业的管理经验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的高度对管理实践加以概括。它对丰富和发展现代管理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关系问题

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关系问题直指管理哲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存在的价值,是管理哲学的首要问题。彼得·圣吉的管理理论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逻辑进路,坚持以实践为中心的管理本质论,实现着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成功结合,对现实的管理实践产生深刻影响。

1. 彼得·圣吉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彼得·圣吉是一位理论家,但他首先是一位实践家。他在在对企业进行辅导的过程中发现,知识更新愈来愈快的环境变化使得组织管理已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被动地适应环境的变迁,任何企业都得面向未来主动学习,以便将新的知识应用于不断创新的管理。“最强有力的学习出自直接经验”[ 2 ] (P25) ,彼得·圣吉以十余年的时间对数千家企业进行了详细研究或联合研究,这些经验直接建构起其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主体的理论体系的基础。

2. 彼得·圣吉的理论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在理论的定位上,彼得·圣吉先后提出了“学习型组织与行动密切相关”,[3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不是一种神妙和高不可及的艺术,而是有其具体可行的做法、技巧,与经由不断修炼便能熟能生巧的艺术”[ 2 ] (P17)等著名论断;甚至将其力作《第五项修炼》的副标题都取名为“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在理论的建构上,一方面,彼得·圣吉深入企业管理的微观层面,努力从一些最常见的企业案例或具有代表性的个案中去寻找管理的一般规律,以解决学习型组织理论等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其从荷兰壳牌石油公司和美国人民航空公司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中总结出了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内涵,构建出了一套以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相结合的学习修炼系统模型,而从螺栓生产、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等现象中诠释出影响组织学习的七大智障及其克服方式,以及第五项修炼的十一项微妙法则和系统思考的九大系统基模等诸多内容;另一方面,彼得·圣吉放弃了从理论到理论的推导,而选择了对促进组织学习的各种基本工具的开发。如他先后推广并发展了啤酒游戏、左手栏、深度汇谈等适合于组织学习的有效工具,多次强调着知识的演练及微世界这一模拟实验的使用。

3. 彼得·圣吉的理论也在实践中获得着成功和升华。管理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方式,它蕴涵着大量的现实问题,如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事的关系问题、企业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等等。而对这些问题的处理直接推动着管理方向、管理性质和管理内容等的发展。彼得·圣吉的管理哲学既然来自于实践、指导着实践,那么它也能在解决问题中求发展,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事实证明,它的确如此。作为一种创新而进步的理论体系,随着管理问题的日趋增多,彼得·圣吉的管理哲学也在不断地调适着自己,其回应现实需要的能力在进一步增强。现在它不仅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而且其

建立于“五项修炼”基础上的学习型组织更是成为一种适应时代的组织类型和组织活动方式,代表着一种新的管理思潮。

二、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关系问题

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是管理职能有效发挥的关键,二者的关系问题构成了整个管理哲学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 4 ] (P71) 。彼得·圣吉全面分析了管理组织系统中的各要素,不仅对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内涵进行了重新定位,而且也对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关系进行了再思考。在实现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重心的转移中,他实现了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对立统一。

1. 管理主体的新角色。管理主体是管理活动的主导因素,管理的发展需要管理主体角色的更新。彼得·圣吉认为,作为管理主体的领导者具有三种角色,即设计师、仆人和教师。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建立一种组织,能够让其他人不断增进了解复杂性、厘清愿景和改善心智模式的能力,也就是领导者要对组织负责”[2 ] (P392) 。具体说来,领导者是设计师,表现为其对组织结构、政策、策略、组织发展基本理念等的设计,以及对组织学习各项修炼的整合;领导者是仆人,表现为其对实现目标的使命感;领导者是教师,则要求其界定真实情况,协助下属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对每一个人学习的促进。

第2/6页

2. 管理客体的新内涵。管理客体是进入管理活动中的人或物,是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彼得·圣吉的管理理论在管理客体的研究上同样获得了突破性发展。一方面,他突破了传统管理理论将管理客体定位为人、财、物的局限性,而将知识也囊括其中。他所言知识泛指一切学习的内容,包括存在于组织内外的各种技术、技巧、管理经验等。他在著作中多次提及了“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2 ] (P4) 等观点,从侧面都充分说明了他对知识的关注。另一方面,与传统管理理论不同的是,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的人”之人性假设,认为学习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是能进行不断系统思考、不断进行自我超越、不断改善心智模式、并能积极参与组织学习以及在共同愿景下努力发展的;组织中的每一个人、每一群人对组织都有价值。为此他将人、特别是那些掌握丰富知识的人已上升为组织的第一资源。

3. 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关系思考。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内涵在变化,管理主客体间的关系也随之改变。彼得·圣吉的管理理论尽管对控制、对组织“共同承担企业复杂课题”能力等有所涉及,并特别提及对时间和注意力的管理,但它与传统管理强调自上而下的控制、强调一种有形的物化管理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因为在“人”与“事”的矛盾上,他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对“人”的管理。具体而言,彼得·圣吉的观点是,既然人是“学习型的人”,那么组织中的人都是能够学习和授权的。基于此,现代的管理就应加快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交流信息化、组织系统开放化的进程,让员工参与到管理中来,使员工与领导者的关系尽快由以前的从属关系变为现在的伙伴关系,真正做到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也都是被管理者,从而实现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最终统一。彼得·圣吉正确地处理了管理本体论中的这一主要矛盾。

三、管理目的与管理手段的关系问题

管理目的和管理手段关系的平衡实质上是管理主体需要与管理客体属性、功能统一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管理的最终目的,任何政治、经济、法律制度都是实现此种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彼得·圣吉的管理哲学通过学习型组织及相关理论与此达成了高度的一致。

1. 管理过程的本质得到了重新界定。管理过程的本质是管理与其它活动相区别的基础,也是管理目标、管理手段等加以确定的根本依据。彼得·圣吉认为,管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建立并不断发展的过程。依其观点,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和进步的组织,在其中, “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