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基本知识
真正的地球知识点总结
![真正的地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953d7f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dd.png)
真正的地球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也是太阳系内的第三颗行星。
它是一个充满了奇迹和神秘的地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了解一些关于地球的知识点,包括地球的结构、地理特征、气候和环境等方面。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
在内部,地球可以分为地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和地壳。
其中地核和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下地幔和上地幔主要由硅和镁组成,地壳则主要由氧、硅、铝和铁组成。
地球的外部结构主要包括大气层、水圈和陆地。
地球的大气层主要由氮、氧和微量气体组成,水圈包括海洋、湖泊和河流等,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
地球的地理特征地球的地理特征包括大陆、海洋、山脉、河流、湖泊等。
地球上有七个大陆,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地球上还有五大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
地球上的山脉主要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河流包括尼罗河、亚马逊河、长江、黄河等。
湖泊包括美国的五大湖、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坦桑尼亚的维多利亚湖等。
气候和环境地球的气候和环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决定的。
其中包括地球的轨道倾角、地球自转、大气层成分、海洋地形等。
地球的气候可以分为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
地球的环境是我们居住的生态系统,它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地球的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保护地球的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对地球的破坏。
地球的历史和未来地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5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时期。
地球上有许多古老的地质痕迹,包括古老的岩石、化石等。
地球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地球的保护和治理。
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碳排放、减少资源消耗、建设可持续的城市等。
总结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需要尊重地球、保护地球。
地球的结构、地理特征、气候和环境都是我们需要了解和关心的事情。
希望通过学习地球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保护地球、让地球变得更美好。
区域大地构造49个复习知识点
![区域大地构造49个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576b8a0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e8.png)
区域大地构造49个复习知识点1.区域大地构造学与大地构造学的区别和联系(1)大地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全球岩石圈形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2)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区域地质特征总结、区域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质学分支。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学不仅工作范围局限,而且侧重于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
(3)大地构造学侧重于理论分析与建立,具有探索性。
(4)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学科。
首先,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需要先进大地构造理论的指导,第二,大地构造学需要区域构造的研究成果。
只有找出地球岩石圈不同区域的共性与差别,才能将岩石圈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最终分析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性,建立全球岩石圈构造运动和演化的模式。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是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环节。
2.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中国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历史一构造分析法、将今论古法、构造类比法3.历史-构造分析法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是物质运动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它们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岩石圈组成和结构就是研究大地构造的基本方法,即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
1.沉积特征分析2.岩浆活动分析3.构造变动分析4.变质作用分析5.成矿作用分析6.地球物理分4.地质建造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
按岩石成因类型地质建造可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等三大类;按大地构造类型则可区分为: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等。
地质建造反映特定的地质环境,有重要实用意义5.地球的圈层结构、大陆岩石圈的圈层结构大陆岩石圈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层圈:1.上地壳:由盖层和结晶基岩层两部分组成。
2.中地壳3.下地壳4.莫霍面也是一个过渡层6.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马宗晋等以不同的时间尺度韵律性的代表性事件为参考,划分出长韵律、中韵律、短韵律和微韵律四个层次,十二个韵律级别。
高考地理基础地球构造基础知识点清单
![高考地理基础地球构造基础知识点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7ce0a02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7.png)
高考地理基础地球构造基础知识点清单地球的内部结构1. 地球的三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2. 地壳:分为陆壳和海壳,陆壳主要由硅质岩石组成,海壳主要由镁铁质岩石组成。
3.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由厚达2900公里的固体岩石组成。
4.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地球的板块构造1.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被分为多个大块,称为板块。
2. 板块边界类型:包括大陆边界、海洋边界和大陆-海洋边界。
3. 板块边界的地质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4.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地球自转的影响。
地球的地壳变动1. 变动类型:包括构造抬升、构造沉降、构造断裂和构造变形等。
2. 构造抬升:指地壳隆起,形成山脉或高原。
3. 构造沉降:指地壳下降,形成盆地或海洋。
4. 构造断裂:指地壳发生破裂,形成断层。
5. 构造变形:指地壳岩石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形变的过程。
地壳的地貌类型1. 高原:由地壳抬升或侵蚀作用形成的平坦或凹凸不平的地形。
2. 平原:由地壳沉降或侵蚀作用形成的平坦的地形。
3. 山地:由地壳抬升或地壳运动形成的起伏的地形。
4. 盆地:由地壳沉降形成的中部平坦而四周高出的地形。
地球的水体分布1. 海洋:包括大洋和海。
大洋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2. 湖泊:由地壳抬升或火山喷发形成的淡水或咸水湖泊。
3. 河流:由降雨或冰雪融化形成的水流,汇入海洋或湖泊。
地球的大气环境1. 大气成分:主要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2. 对地球的作用:保持适宜的气候、生物活动和屏蔽宇宙射线等。
3. 大气层:由地球表面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和电离层等。
总结:地球的构造是地理学中的基础知识之一。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板块构造、地壳变动、地貌类型、水体分布和大气环境等基础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而深入探讨地理学相关的问题。
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2977770c79563c1ec5da71d6.png)
绪论1、大地构造:泛指地壳的组成和结构,一般认为大地构造是研究地壳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运动规律的科学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学科。
2、历史分析法: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壳—幔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
3、力学分析法:是从研究各种构造(包括显微构造)的力学性质、组构方位、组合特征、生成次序以及模拟构造成因机制等入手,推导或重塑形成各种构造的应力场及其演化规律。
1、岩石圈:又叫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
2、软流圈:从岩石圈底部向下延伸到700公里左右3、异常上地幔:具有低Pn速度的区域4、地槽:是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5、优地槽:靠近大洋一侧,基底属于洋壳,有火山岩浆活动的沉降区,地壳活动性强,有蛇绿岩,火山物质占重要成分,是优地槽。
6、冒地槽:靠近大陆,基底属于陆壳,无火山岩浆活动,没有蛇绿岩,缺少火山物质,以碎屑岩及碳酸盐沉积为主,是冒地槽。
7、地台: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即基底和盖层)。
8、结晶基底(褶皱基底):下构造层由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复杂岩系。
9、地台活化:地台发展晚期出现强烈活动的现象。
10、裂陷槽:由断裂大陆边缘的内角部位向大陆地台上延伸的、长期或,某些时期显著活动的、沉降较深的线性拗陷。
1、转换断层:转换断层是一种水平错动在两端突然终止并改变为另外一种方向和构造类型的断层。
2、海底磁异常的特征:正负磁异常条带相间排列,与洋脊平行,并与洋脊为轴两边对称。
3、威尔逊旋回:大洋从张开到闭合的整个过程称为威尔逊旋回。
二、填空1、五个学派创始人及相应理论名称张文佑——断块构造学说黄汲清——多旋回构造运动及准地台理论李四光——地质力学陈国达——地洼说及递进说张伯声——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典型槽型建造有_1、硬砂岩建造2、细碧角斑岩建造3、复理石建造4、磨拉石建造典型台型建造有_ 1、石英砂岩建造2、碳酸盐建造3、含煤—铝土—铁质岩建造4、红色岩建造5、陆相火山—碎屑岩建造6、暗色岩建造4、威尔逊旋回有_萌芽阶段___初始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残余阶段消亡阶段7、不同时期的地槽名称加里东系__额尔古纳褶皱系___祁连褶皱系华南褶皱系阿尔泰褶皱系__燕山系__喀喇昆仑--唐古拉褶皱系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那丹哈达褶皱系_ 8、吕梁运动时间早元古代简答地槽的基本特征:、形态特征:一般呈狭长带状,延伸具方向性、地貌特征:常为宏伟的长条形山脉,地形切割较强,高差很大。
地球的构造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构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d4dc75a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e.png)
地球的构造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也是太阳系中唯一知名存在生命的星球。
地球的构造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探讨了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对地球的构造知识点进行总结。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地壳:位于地球外部的一层固体外壳,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厚度约为30-70公里,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有所不同。
地壳由岩石构成,包括地壳的构造和运动,板块构造等。
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一层流动性的固体,厚约2800公里,由岩石构成。
地幔的上部和下部存在温度差异和化学成分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地球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动力来源。
地核: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外核位于地幔之下,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厚度约2270公里。
内核位于地核之下,是由固态铁、镍和可能是一些轻元素组成的固态岩石,厚度约为1200公里。
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的地壳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多个不规则的板块组成。
板块运动及其与板块边界的相互作用是地球内部热力学活动的产物。
根据地球板块的构造和运动,地壳可以分为亚洲板块、非洲板块、欧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板块等。
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解释了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山脉等现象,并为地壳的运动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地球的地壳运动地球的地壳运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相互移动的现象。
主要地壳运动有地震、火山、地质构造变化等。
地震是地球的重要自然现象之一,它是地球板块相互产生应力时,由于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而发生的地壳运动,产生地震波,造成地震。
火山是地球内部高温、高压岩浆喷发至地表的地质现象。
当地球板块运动使得地表岩浆上升至地表时,就会形成火山。
火山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但同时也为地球提供了新的岩石和土壤,促进了植被生长,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1e1b5a4659eef8c75fbfb3d6.png)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岩石圈中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2、岩石圈(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厚50-150km。
3、软流圈:岩石圈底部到700km深度左右,容易蠕动变形而能缓慢流动的区域。
是产生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场所,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中间圈:软流圈以下的上地幔和下地幔。
5、大地构造学说国际上:经典大地构造假说:隆起说;收缩说;深层分异说;膨胀说;地槽-地台学说;板块构造说;地体构造。
中国:地质力学(李四光院士1965,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断块构造说(张文佑1950,1:400万中国及邻国边境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多旋回说(黄汲清1950,1:3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地洼说(陈国达院士1960,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张伯声院士1970,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地壳的波浪桩镶嵌构造》)6、板块构造-新全球构造理论国外:魏格纳大陆漂移;霍姆斯地幔对流-热对流理论;赫斯大洋中脊;狄茨、瓦因、马修斯洋底扩张;柯克斯地磁年表;威尔逊转换断层和威尔逊旋回;勒皮雄岩石圈板块划分。
中国:尹赞勋引入,研究先驱李春昱、郭令智、常承发、王鸿祯、朱夏。
7、地槽-地台说地槽概念是美国的霍尔研究阿巴拉契亚山与中部平原时发现(1859)、丹纳定义。
定义: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与地台相对立,时间上一般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
基本观点: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水平运动时次要的,地壳运动的动力源是地球内部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物质受热变轻向上流动造成地表上升隆起,物质冷却变重下沉则造成地表下降凹陷。
大地构造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d1018f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0.png)
大地构造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大地构造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形成演化的学科。
在地质学中,大地构造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探讨了地球表面和内部的组成、结构和演化。
本文将围绕大地构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1. 地壳的结构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它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厚度约为20-70公里;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厚度约为5-10公里。
地壳的结构是不均匀的,不同区域的地壳结构和厚度有所差异。
地壳的结构和组成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起着重要的影响。
2. 地壳的运动地壳的运动是地球表面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原因。
地壳的主要运动方式包括构造运动、地壳的扭转和地震。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地壳变动,主要包括地壳的隆升和沉降、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壳的扭转是指地壳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形变。
地震是地壳内部能量释放的现象,它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3. 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构造学的核心问题。
根据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地球的初生地壳和现代地壳。
地球的初生地壳是在地球形成初期的地壳,主要由火成岩构成;现代地壳是在地球形成初期后的地壳,主要由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
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决定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特征。
4. 地幔的结构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为2800公里。
地幔的主要组成物质是岩石,包括岩浆和岩浆岩。
地幔的结构是由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物质相变形成的,同时地幔中存在着大量的熔岩和岩浆,这些物质对地球的热力和动力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5. 地幔的运动地幔的运动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热力和动力系统控制的。
地幔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岩石圈的运动和对流运动。
岩石圈是地幔中温度较低的层,它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特征起着重要的影响。
对流运动是地幔中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物质相变和熔岩岩浆的运动形式,它是地球内部热力和动力系统的重要表现形式。
大地构造复习要点
![大地构造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648b624ec850ad02de80412b.png)
*地壳分为克拉通(稳定区)和正地槽(活动区)克拉通:克拉通分为高克拉通(大陆地壳)和低克拉通(大洋地壳)1.地盾:大陆地壳上相对稳定的部分,长期相对上隆,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缺失或局部边缘有很薄的沉积盖层。
2.地台(或台坪):地壳长期或某些时期相对稳定下降,在前寒武纪基底之上,往往发育1-3公里沉积盖层,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
克拉通:地壳上已经达到稳定并在漫长的地质时期(至少古生代以来)已很少变形的部分。
在板块构造理论里,可以理解为近似刚性的大陆板块部分,是相对稳定的大陆块体,底部为大陆地壳。
正地槽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优地槽:离高克拉通远,有蛇绿岩及火山物质。
冒地槽:离高克拉通近,无蛇绿岩,缺乏火山物质。
地台的基本特征1.形态特征呈椭圆形或等轴形,可达数百至数千km。
2.地貌特征地势平坦,起伏不大,以平原、盆地、高原为主,仅边缘和局部有较高的山脉。
3.盖层地质特征(1)沉积简单;(2)构造简单;(3)岩浆活动微弱;(4)岩层一般无区域变质现象;(5)铁、磷、铝、煤、石油、膏盐等外生矿产。
地槽小结:沉积作用:陆屑、碳酸盐、复理石建造等,优地槽具蛇绿岩建造,厚度巨大。
岩浆作用: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浆活动十分强烈。
变质作用:区域变质十分发育。
构造作用:褶皱、断裂、片理、劈理等十分发育。
地槽褶皱区:位于两个大陆地台区之间或大陆边缘,具强烈活动的地区。
包括不同时期发育的、在空间上连成统一整体的若干地槽-褶皱系及其间的中间地块所组成。
地槽-褶皱系:是地槽褶皱区中相对强烈活动的地带,内部差异活动显著,构造、岩浆活动都很强烈,后期褶皱变质,并上升成为造山带。
造山作用:在挤压性构造体制之下,板块边缘或板块内部发生的所有地质过程的总和,包括断裂、褶皱、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总的效果是形成线形的加厚的地壳(岩石圈)。
造山带:由造山作用形成的地质体,通常出露地表,呈现山脉的形态。
造山带是地壳上的一种带状的构造单元,它以具备强烈的构造变形(线形褶皱和逆冲断层)为特征,而这些强烈的构造变形是侧向挤压作用的产物。
《大地构造假说》 知识清单
![《大地构造假说》 知识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e11bbc5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1a.png)
《大地构造假说》知识清单一、大陆漂移假说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
他在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的轮廓非常相似,就像是曾经拼接在一起的。
于是,他大胆地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大陆漂移的主要证据包括:1、大陆轮廓的吻合性:如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形状能够较好地拼合在一起。
2、古生物的相似性:在不同大陆上发现了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例如中龙化石在巴西和南非都有发现,而中龙是一种淡水爬行动物,不太可能跨越海洋迁徙。
3、地质构造的连续性:某些山脉在不同大陆上的地质构造和岩石序列具有相似性,如非洲南端的开普山脉与南美洲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
然而,魏格纳的假说在当时遭到了很多质疑,主要是因为他无法解释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
直到后来,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大陆漂移的动力问题才得到了更合理的解释。
二、海底扩张假说20 世纪 60 年代,赫斯和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假说。
该假说认为,大洋中脊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的地方。
地幔物质从大洋中脊顶部的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
新形成的地壳推着较老的地壳向两侧移动,使海底不断扩张。
海底扩张的证据主要有:1、海底磁异常条带:在大洋中脊两侧,岩石的磁性呈现出对称的条带状分布,这是由于地球磁场的倒转和海底扩张共同作用的结果。
2、深海钻探成果:通过深海钻探,发现洋底岩石的年龄随着距离大洋中脊的距离增加而变老。
3、转换断层的发现:转换断层是一种特殊的断层,它连接了两段不同方向的洋中脊,表明了海底扩张的方向和速度的变化。
海底扩张假说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板块构造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假说和海底扩张假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分割成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在软流圈上不断运动。
板块的边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离散型边界:也称为生长边界,如大洋中脊,地幔物质在此处上涌,形成新的地壳,导致板块分离。
地质构造知识点总结
![地质构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f9f7d5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f.png)
地质构造知识点总结1.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部分组成。
地核由外核和内核两部分构成,外核处于内核之外,呈液态态,内核呈固态。
地核和地幔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面,地壳包括陆壳和洋壳两部分,陆壳由花岗岩、沉积岩等构成,洋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2. 地球内部的热力学特征地球内部的热力学特征主要包括地热、地热流和地热梯度。
地热是地球内部的热量,地热流是指地球内部热量通过地表的输送速率,地热梯度是指单位深度内地温的变化量。
3. 地球内部的构造形态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力和力学活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板块构造、地震、火山和地形地貌的形成。
板块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主导形式,包括板块边界的类型和构造特征;地震是由地球内部构造变形和断裂所引起的地壳振动现象;火山是地球表面喷发的热液岩石或火山灰等物质的通道;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
4.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质作用。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内部及地壳的构造变动,包括地壳的隆升、沉降、推挤和折叠等变动;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变动过程,包括岩浆活动、岩石圈运动和地震等。
5. 地球内部的构造历史地球内部的构造历史主要包括地质年代和地质事件。
地质年代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历史年代划分,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时期;地质事件是指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包括地球形成、板块构造和古地理事件等。
6. 地球内部的构造力学地球内部的构造力学主要包括地壳构造力学和板块构造力学。
地壳构造力学是研究地壳内部的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包括岩石的应力应变和破裂性质;板块构造力学是研究地球板块的运动规律和地震活动,包括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对运动。
地质构造知识点总结到此结束,地质构造是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形态的总称,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地质构造的研究对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演化规律、预测地质灾害和开展资源勘探等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读者有所帮助。
八上地知识点总结
![八上地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178319e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19.png)
八上地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构造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星球,它的赤道直径要比极轴直径长。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岩石壳,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层,地核由内外核组成。
二、地球的运动1. 自转:地球绕自己的轴线自西向东旋转,使得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2.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年完成一次公转。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
三、地球的地理环境1.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呈现出多样性,受到纬度、海陆分布、海洋暖流等因素的影响。
2. 地球的地貌:地球上有大陆、岛屿、山脉、平原等不同的地貌特征。
3. 地球的水文:地球的水文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水的分布也呈现出多样性。
四、地球的人文环境1. 人口的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
2. 城市的发展:城市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场所,城市的发展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3. 地球的文化:地球上有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它们相互影响、交流、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五、地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基础,应该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
2.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地球的宝藏,包括煤炭、石油、铁矿石等,它们是工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原料。
3.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地球的生命之源,应该加强保护和恢复,建设美丽的家园。
六、地球的灾害1. 自然灾害: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它们给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2. 环境污染: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造成破坏,导致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
七、地理技术1. 卫星导航:卫星导航技术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得知自己的位置和前方的路况,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
2. 无人机技术:无人机可以在航拍、农业、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地理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以上就是地理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大地构造与板块运动高中地理必备知识
![大地构造与板块运动高中地理必备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096e008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a4.png)
大地构造与板块运动高中地理必备知识大地构造与板块运动地球是一个以地壳为表面的圆球体,而地壳则由一块块相对独立的板块构成。
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不断变化的相互作用,这种现象被称为“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是高中地理必备的知识之一,对于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球的构造地球的构造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岩石壳体,包括陆壳和海壳。
陆壳主要存在于大陆上,具有较大的厚度,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岩石。
海壳则主要存在于海洋底部,相对较薄,主要成分是玄武岩。
2. 地幔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由较厚的岩石组成。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非常高,岩石处于半固态状态,称为岩石圈。
岩石圈的运动对板块运动起着重要作用。
3. 地核地核位于地球的最内部,由铁和镍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地核的高温高压状态使得地幔和地壳的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力量,推动了板块运动的发生。
二、板块运动的类型板块运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边界运动、内部运动和地壳变动。
1. 边界运动边界运动指的是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
根据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特点,边界运动分为三种类型:接触边界、离散边界和滑移边界。
- 接触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接触带有互相挤压和相互俯冲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板块之间会形成山脉、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现象。
- 离散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脱离连接并相对运动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会产生地震和裂谷等现象。
- 滑移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滑动,但没有压缩和拉伸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会出现断裂和地震等现象。
2. 内部运动内部运动是指单个板块内部的运动,包括垂直上升和下降两种类型。
垂直上升是指板块内部出现上升现象,形成山脉和高原等地形;垂直下降则是板块内部出现下沉现象,形成洼地和海沟等地形。
3. 地壳变动地壳变动是指地壳内部的构造和地质过程的变化。
地壳变动包括隆升、下沉和变形三种类型。
隆升是指地壳内部出现上升现象,主要是由于地壳在地幔和地核的推动下而发生的。
认识地球的构造:地理知识点
![认识地球的构造:地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cf118b9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69.png)
认识地球的构造:地理知识点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构造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现象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以及板块构造等方面,介绍地球的构造和相关的地理知识。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围的一层,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陆地地壳主要由硅酸盐矿物构成,厚度约为30到65千米;海洋地壳由较厚的玄武岩构成,厚度约为5到10千米。
2. 地幔:地壳之下是地幔,地幔由固态岩石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
地幔的厚度约为2900千米,占据地球体积的约84%。
地幔的物质是可塑性的,可以流动。
3. 地核:地壳和地幔之下是地核,地核可以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液态的,由铁和镍组成,厚度约为2200千米;内核为固态,由铁和镍组成,直径约为2400千米。
二、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壳在长时间内涌现出的各种变动与活动。
地壳运动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构造的形成。
1. 地震:地震是地壳的一种突然的振动,是地球内部能量的一种释放。
地震的产生是由于地壳板块在地球内部长时间的运动过程中发生断裂和错动所引起的。
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指地壳上的火山口喷出岩浆、烟气、火山灰等物质。
火山喷发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地幔中的岩浆上升至地壳表面,形成火山口。
3. 地质构造的形成:地壳运动还可以导致地质构造的形成,包括山脉、高原、盆地等地貌的产生。
这些地貌的形成是由于地壳板块的碰撞、拆离等运动引起的。
三、板块构造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球地壳运动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表面上的地壳被分为若干个大板块,并且这些大板块在地球内部的地幔上漂移和相互碰撞。
1. 板块的类型:按照地球板块的性质和地理位置,板块可以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大陆板块主要分布在陆地上,而海洋板块则位于海洋中。
2. 板块的漂移: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板块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地幔上漂移。
2024年高二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高二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2篇)](https://img.taocdn.com/s3/m/48ec313b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75.png)
2024年高二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大地构造与板块构造1. 大地构造概念:指地球上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性质、演化以及地震、火山、地壳变动等现象的研究。
2.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由内向外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地壳又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3. 地幔运动与地壳变动:地幔流体的对流运动是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包括构造活动(地震、地壳变形等)和地貌发育(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两个方面。
4.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是由若干快速相对运动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之间的边界上存在着地震、火山等活动。
5. 板块构造类型:板块分为构造板块、地震板块和地貌板块。
按板块边界性质可分为三类:构造边界(地震带、地堑)、构造板块边界、地形板块边界(洋中脊、大断裂带)。
二、地球的水文环境1. 水圈与水文循环:水圈是地球上地表、地下、大气等各个部分的水资源总和。
水文循环指水在不同状态间的周期性地转移和储存过程。
2. 地表水资源: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泊、冰川、湿地等。
江河湖泊主要受降雨、融雪和地下水补给影响。
3.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主要通过渗流和地下水运动循环进行补给和补给。
地下水储量分为自由水、毛管水、结合水三个部分。
4. 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常规型水利工程建设(水库、引水渠道)、节水措施(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新型水利工程建设(蓄水区、河流生态修复)。
5. 水资源的问题与对策:地方性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地下水过度开采、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需要加大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力度。
6.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分布不均、水资源供应减少、水体退化加剧。
需要加强气候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适应措施。
三、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1. 自然灾害的类型:地震、洪涝、干旱、台风、沙尘暴、火山、地质灾害等。
2. 自然灾害的成因:地震由地壳运动引起,洪涝主要与气象因素和地形条件有关,干旱与气候因素相关,台风和沙尘暴与气象因素有关,火山与地质活动有关。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3651d99fd0a79563c1e72cc.png)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意义研究对象: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过程的综合学科。
研究内容:①区域或全球尺度的地壳与岩石圈构造变形特征及圈层相互作用,如:大洋-大陆相互作用、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造山带与盆地的形成过程等;②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的相互关系;③地壳与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④地球表面海-陆的形成与演变方式及过程;⑤地球深部作用过程及其机制。
研究方法: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需要综合利用地质学其他学科以及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与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研究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二、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固体构造几何学与构造运动学的研究。
固体地球的构造几何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成分及结构。
方法有:①研究暴露在地表的中、下层地壳乃至地幔顶部剖面,通过地质、地物、地化综合研究,揭示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物理性质、岩石矿物及元素的物化行为、温压条件、地热增温率、有关元素及矿物成分的聚散规律;②研究火山喷发携带到地表的深源包裹体,揭示深部物质与构造特征;③人工超深钻探直接取样(目前为止涉及最深深度12km);④地震探测:分为天然地震探测和人工地震探测,利用地震波的折射与反射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特征。
固体地球构造运动学:主要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与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
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可以利用古地理学(岩相、生物、构造)、古气候分区、地球物理学与古地磁学进行研究;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可以利用空间对地的观测与分析技术。
三、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实际应用意义:①大型成矿集中区(矿集区)等成矿构造背景、资源规划;②大规模破坏性地震产生于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与稳定性评价;③绝大对数大型、灾难性地震都发生在活动板块边缘带(区)上,或与板块相互作用有关的次级活动构造单元边界区域。
地球的结构知识点概括
![地球的结构知识点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584ab732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c.png)
地球的结构知识点概括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家园,它是宇宙中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星球。
地球的内部结构非常复杂,由不同层次的物质组成。
本文将概括地球的结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一、地球的组成地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地壳、地幔和地核。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两部分。
陆地地壳主要由硅酸盐类岩石组成,厚度约为30-70千米;海洋地壳则由较为密集的玄武岩组成,厚度一般不超过10千米。
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地球的中间层,也是地球最厚的一层,厚约2900千米。
地幔由固态的岩石和部分熔融的物质构成,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
3. 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处的层次,包含了地球的中心部分。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重金属元素构成。
二、地球的结构层次地球的结构层次分为大地构造和小地构造。
1. 大地构造:大地构造主要指的是地壳的分布和相对位置。
地壳主要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它们的相互作用形成了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格局。
同时,地球上还存在着构造带、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等现象。
2. 小地构造:小地构造主要表现为地壳内部的构造变形和地质现象。
地壳内部的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形成了山脉、河流、地形等地貌特征。
这种构造变形不仅影响了地形,还对地壳上的造山带、断层带和褶皱带形成产生了影响。
三、地球的热力活动地球的内部热力活动是地球内部特有的一种现象。
地球内部的高温状态导致了岩石的熔化和岩浆的形成,从而引发了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
这些活动是地球维持活力的表现,也给地球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四、地球的尺度与时间地球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其尺度和时间都非常巨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千米,而地球年龄已经超过46亿年。
这个巨大的时间尺度上发生着各种地质事件和演变,如地壳的形成、板块的漂移和地貌的变化等。
总结:地球的结构十分复杂,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0bc525b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5.png)
大地构造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组成: 陆壳为三大岩类,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褶皱).年龄:陆壳老(最老44-45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2.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十分平缓,具有十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2.地盾地盾: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至少自古生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一般具等轴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高原或盆地.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厚度小,变形微弱,未变质.基底:时代老,厚度大,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山作用演化形成地台.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比较稳定.4.地台区有自己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一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一定的继承性.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一些外生矿产.5.构造层构造层:地壳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构造单元里于一定构造阶段中形成的岩层组合.6.地质建造地质建造:地壳发展的某一构造阶段中,在一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产生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的共生组合.按岩石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第3章: 大陆漂移1.劳亚古陆北美欧洲亚洲(除阿拉伯半岛)2.冈瓦纳古陆非洲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第4章:海底扩张1.海底扩张说①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②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③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④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2.瓦因和马修斯假说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在正反向交替的地磁场中,形成交替磁化的玄武岩条带而产生的。
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https://img.taocdn.com/s3/m/45da2be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6.png)
--板块构造及沉积盆地
一、基本概念
大地构造学(Tectonics/Geotectonics):是 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 和变位)和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 地质学分支学科。(万天丰,2004)。
大地构造学是以整个地球和整个岩石圈作 为研究对象,也可称为全球构造学,侧重 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因而富于推理性和探 索性。其基础为区域大地构造学。
主要参考书目 杨桥.2004.地球科学概论.石油工业出版社. 陆克政等.2001.含油气盆地分析.石油工业出版社. 张恺.1995.中国大陆板块构造与含油气盆地评价.石油工业出版社.
Davies.G.F.1999.Dynamic and Mantle Conve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杨森楠,杨巍然。1985。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地质出版社。 程裕淇。1994。中国区域构造概论。地质出版社。 张宗命。1982。中国石油大地构造学。石油工业出版社。
示盆地内石油生成的数量与热体制有关。盆地 内温度高不仅有利于石油生成,而且有利于油 气运移。
热流值的常用对数衰变值(据Dickinson)
盆地沉积类型和构造型式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盆地的板块构造位置
自青海高原至四国海盆剖面,示地壳分异及 第三纪以来沉积发展(据王鸿祯)。 东部为过渡型地壳盆地,沉积类型属外海、边缘海和活 动陆棚类型沉积,然后从东而西为大陆地壳盆地类型, 分别属近海盆地、内陆盆地和山间盆地类型沉积。
国内外大地构造学的理论体系,有以下四种:
1)以区域地质学为主线:
杨森楠,杨巍然,1985,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地质出版社。
程裕淇,1994式为主线:
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提要(全文)
![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提要(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da2995086bec0975f565e20c.png)
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提要(全文)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是根据有关高校大地构造学教学课件和有关资料编写而成的。
现将它作为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提要奉献给地球科学爱好者阅读,并将其作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参考。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和指教!一、名词简要解释1、大地构造学研究岩石圈的的组成、结构、运动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岩石圈层。
3、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上地幔上部的塑性圈层、地震波速的低速带。
4、莫霍面地壳与上地幔之间的、地震波速通过后增大的界面。
5、地震波地震时从震源处释放出来、并向周围传播的弹性波。
6、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枕状玄武岩、远洋沉积物组成的“三位一体”岩石共生综合体。
7、TTG岩以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岩岩类的麻粒岩为主,构成古大陆和现代大陆地壳的主要岩石。
8、地幔柱在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呈柱状上升的热物质流。
9、热点地幔中相对固定和长期的热物质活动中心,为地幔柱在地表的显示。
10、地槽地槽是指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性(包括显著的差异升降和强烈的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多次内生成矿作用等)的狭窄长条状地带。
11、地台地台是指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具有双层结构(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的非长条状地区。
12、复理石沉积组合形成于大陆边缘、大陆坡麓,由浊积岩、深积岩、泥岩有规律交互组成的海相沉积组合。
13、磨拉石沉积组合板块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砂砾岩组成的岩石成熟度低、相变急剧的陆相沉积组合。
14、地背斜地槽内部或地槽之间沉积层变薄或缺失的相对隆起区。
15、优地槽靠海一侧、火山活动强烈的地槽。
16、冒地槽靠近大陆一侧、通常没有或只有极弱的火山活动的地槽。
17、造山运动地槽阶段出现的褶皱变动使地层强烈变形的地壳运动类型。
18、造陆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表现为大范围整体升降的地壳运动,在地层记录上表现为沉积间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降初期,随着形成一系列隆起(地背斜)和拗陷(地向斜),海侵淹没地 向斜,地向斜接受来自地背斜的陆源碎屑物质,由于下降速度快、幅度大,因而 在地槽下部形成厚度较大的陆屑建造(硬砂岩建造)。
第二讲 大地构造学基本概念及中国西北区域构造概要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地台发展可分为早、中、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差异升降较明显,特别在地台边缘升降差异较大,形成带状拗陷和隆 起,接受较厚沉积,并伴随有断裂和火山活动。地台内部差异升降微弱,形成开 阔隆起和拗陷,沉积不厚,厚度及岩相稳定 中期:相对稳定的发展期。地台整体以均匀升降为主,沉积厚度小,岩相稳 定,以滨海——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和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为主,发育地台 型沉积建造,是重要的外生成矿期。 晚期:较强烈活动时期。地台全区上隆,脱离海侵,地台内部常出现较明显 的断块差异升降,形成内陆拗陷或断陷盆地,可形成较厚的含煤、生油和含膏盐 地层,是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形成期。地台边缘断裂及岩浆活动较强烈,局部可 形成紧闭褶皱和地堑构造,有多次中酸性火山喷发和中酸——酸性岩的侵入活动, 末期有玄武岩喷发,是我国地台区重要的内生成矿期。
第二讲 大地构造学基本概念及中国西北区域构造概要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二、地槽
地槽是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包括差异升降和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和多次内生成矿作用等)的狭窄长条状强变形地带。地槽在演化发展上都表现出早 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的共同特点。 一般是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构造活动的地带。它与地台相对立、相比较
1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第二讲 大地构造学基本概念及中国西北区域构造概要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三、地台
地台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通常把前寒武纪(或 震旦纪)末期以前结束岩浆构造活动转化为稳定地区,统称为古地台,其基底为 古生代以前地层;而将古生代以来由地槽转化的相对稳定区,统称为年青地台。 年青地台基底属于早古生代称为后加里东地台;属于晚古生代即后海西地台;基 底有中生代物质称为后中生代地台。
(一)地槽的基本构造格架及组成
地壳按其岩浆构造活动强烈程度可分为克拉通(稳定区)和正地槽(活动区) 两大类构造区。 正地槽又可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 优地槽:位于离克拉通(稳定区)最远的地槽系内部带(内带),地壳活动性 强,有蛇绿岩(由超基性岩类以及辉长岩岩墙群,枕状熔岩和燧石等组成的复杂岩 体),火山物质为主要成分。优地槽一般由优地槽沟和优地背斜脊组成。 冒地槽:位于较靠近克拉通(稳定区)的地槽系外部带(外带),无蛇绿岩, 缺少火山物质,以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由冒地槽沟与冒地背斜脊组成。
(一)地台的双层结构
地台由下伏构造层和和上覆构造层组成。 下构造层由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复杂岩系,通常称为 结晶基底或褶皱基底。 上构造层由未变质的、产状平缓和厚度较小的沉积岩组成,一般称为沉积盖 层。 沉积盖层与结晶基底之间有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分隔开,标志着两者有完全不 同的地质发展经历。
报告人:张鸣放 2010年12月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第二讲 大地构造学基本知识
一、大地构造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二、地槽
(一)地槽的基本构造格架及组成 (二)地槽的基本特征 (三)地槽演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三、地台
(一)地台的双层结构
(二)地台的基本特征
第二讲 大地构造学基本概念及中国西北区域构造概要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构造复杂。褶皱强烈,多为紧闭倒转褶皱,走向逆断层和逆掩断层发 育,深断裂众多,深断裂常成为地槽及其内部构造单元的边界,对构造活动、岩 浆活动、变质作用和矿产分布起控制作用。
(3)岩浆活动强烈。地槽发育早期以海底喷发的基性——超基性岩浆为主; 中期以中酸性——酸性岩浆的大型侵入为主,花岗岩类岩基多侵位于复背斜核部; 晚期以碱性系列的喷发活动和小型浅成侵入活动为主。
(三)地台演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第二讲 大地构造学基本概念及中国西北区域构造概要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第二讲
大地构造学基本知识
一、大地构造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 运动、动力的一门学科。 大地构造学研究对象:是地壳和上地幔最顶部固体岩石圈的各种构造类型 及其特性。 大地构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各种不同构造单元中的沉积建造、岩 浆活动、构造变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等,特别是地壳和上地幔最顶部固体 岩石圈的各种构造类型及其特性。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地槽体系
第二讲 大地构造学基本概念及中国西北区域构造概要 (二)地槽的基本特征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地槽是地壳上强烈活动的构造单元,其活动性表现为一系列特征,它们是认 识和划分地槽的重要依据。地槽的主要特征如下: 1.形态特征 呈狭长带状,延伸长达数百至数千公里,宽仅数十至数百公里。 2.地貌特征 常为雄伟的长条形山脉,地形陡峭。如美洲的安第斯地槽和欧亚的喜马拉雅 地槽。 3.地质特征 (1)地层沿地槽走向呈狭长带状分布。岩性复杂,以海相沉积为主,常夹 有火山物质,厚度巨大,厚度和岩相变化大。典型的沉积建造有硬砂岩建造、细 碧角斑岩建造(是由海底火山喷溢形成的,以钠质火山岩为代表,如细碧岩、角 斑岩、玄武岩、安山岩和凝灰岩等,伴生岩石有各种硅质岩和硬砂岩等,又称硅 质——火山岩建造)、复理石建造(主要由厚度巨大的砂岩、泥质岩层交错组成, 韵律结构明显,分选性差,少砾岩,几乎不含化石,此建造与浊流作用和频繁的 地壳运动有关)、磨拉石建造(是一套以陆相为主的、厚度巨大砾岩和砂岩占优 势的沉积岩层。分选性很差,层理不规则,相变急剧,与地槽褶皱隆起,地形陡 峭,山前快速沉积有关,祁连山地槽有此建造 )和蛇绿岩套。
下降中期,内部差异活动强烈,断裂作用增强,在部分地向斜中发生大规模 已基性为主的海底喷发活动和基性——超基性岩(辉绿岩墙群)侵入活动,与深 海沉积的硅质岩(含放射虫)一起组成蛇绿岩套。伴随有各种内生矿产的生成。
下降晚期,海水淹没全区,形成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建造。
第二阶段:上升阶段,地槽总体呈差异性上升。 上升初始,地槽局部褶皱,部分地区升出海面,成为陆源物质供给区,而在 紧邻的拗陷中形成较厚的上部陆屑建造和复理石建造,并有少量以中酸性岩浆为 主的火山喷发和小型侵入活动。 随后,地槽全部褶皱上升,形成紧闭褶皱和一定程度的区域变质,并伴有大 量以花岗岩岩基为主的侵入活动和稍晚形成的小型浅成侵入体。 最后,地槽全区上升成为褶皱山系。在褶皱山系的边缘形成新的拗陷——边 缘拗陷,接受来自褶皱山系的大量粗碎屑物质,形成磨拉石建造,不整合覆盖于 地槽沉积建造之上,标志地槽生命的结束。 地槽上升阶段,可形成接触变质矿床和内生热液矿床。
第二讲 大地构造学基本概念及中国西北区域构造概要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
第二讲 大地构造学基本概念及中国西北区域构造概要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二)地台的基本特征
地台表现出与地槽强烈活动成鲜明对照的稳定发展特征,归纳如下: 1.形态特征 呈卵形或等轴形状,有时呈不规则形状,分布面积巨大,地台单元面积可 达数十万平方公里,甚至上百万平方公里。 2.地貌特征 地势平坦,以平原、盆地和高原为主,边缘多有较高山脉。 3.地质特征 (1)盖层沉积呈面状分布,岩性简单,主要为成熟度较高的碎屑岩和较纯 净的碳酸盐岩。地层厚度不大,岩相和厚度在大范围内变化不大。典型的地台型 建造有:石英砂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含煤-铝土-铁质岩建造、红色建造和陆 相火山-碎屑岩建造。 (2)构造简单。岩层产状平缓,褶皱宽缓(多为穹窿及短轴状背斜和向 斜),深断裂仅发育在地台边缘,与邻接地槽分界。
(4)沉积建造往往遭受一定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 (5)矿产丰富,以内生矿产为主。早期主要有与基性岩浆活动有关多金属 矿床和铁、铬、铂等;中期有铜、钼、钨等多金属矿床;晚期有稀有金属和多金 属矿床。
(三)地槽演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下面以祁连山地槽为例,归纳地槽的发展过程,基本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下降阶段,地槽总体呈差异性下降。
第二讲 大地构造学基本概念及中国西北区域构造概要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3)岩浆活动微弱,仅局部沿断裂有少量基性——超基性、碱性的小型侵 入体和玄武岩类的喷发岩等分布。 (4)一般无区域变质现象。 (5)以铁、锰、磷、铝、煤、石油、膏盐等外生矿产为主。
(三)地台的演化发展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