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速度隐身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dd89c6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e.png)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隐身技术,又称为隐形技术,是一种能够使物体不被探测到的技术。
它在各个领域中都有许多应用,包括军事、航空航天、通信、计算机等。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减少雷达反射信号1.使用吸波材料:吸波材料可以吸收雷达波并将其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反射信号。
2.减小物体的截面积:通过减小物体的截面积,可以减少雷达波在物体表面的反射。
这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角度和曲率来实现。
3.降低反射率:使用雷达反射率低的材料可以减少反射信号。
这可以通过使用低反射率的涂层或材料来实现。
4.减少边缘散射:减少物体表面的边缘散射可以降低雷达反射信号。
这可以通过使用雷达透明材料、边缘切割或边缘弯曲等方式来实现。
二、混乱热红外辐射隐身技术还需要应对热红外探测。
主要的原理措施包括:1.降低热红外辐射:通过选择低辐射率的材料、减少热源的温度或遮挡热源等方式可以降低热红外辐射。
2.混淆热红外辐射:通过使用热红外干扰器、发射干扰源或干扰热红外传感器等方式可以混淆热红外辐射,增加目标的隐身性。
三、抑制声纳探测隐身技术还需要应对声纳探测。
主要的原理措施包括:1.降低声纳反射:通过选择吸声材料、降低结构共振或表面形状等方式可以降低声纳反射。
2.混淆声纳信号:通过使用干扰器、发射干扰源或隐蔽传感器等方式可以混淆声纳信号,增加目标的隐身性。
3.减小水动力噪声:通过优化物体的外形设计、使用水动力垫片或调整潜艇的速度等方式可以减小水动力噪声,降低目标被声纳探测的概率。
四、对抗光学探测隐身技术还需要应对光学探测。
主要的原理措施包括:1.减小目标的可见光反射:通过选择低反射率的材料、使用光学吸收剂或使用反射率低的涂层等方式可以减小目标的可见光反射。
2.混淆目标的光学特征:通过使用光学干扰器、发射干扰源或使用光学迷彩等方式可以混淆目标的光学特征,降低目标被光学探测的概率。
以上是隐身技术主要原理措施的一些例子。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bfb1509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d1.png)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一、介绍隐身技术,又称为隐身术或隐形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来隐藏特定目标的存在,使其对外界无法察觉。
隐身技术在军事、情报、网络安全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及措施。
二、隐身技术的原理隐身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光学隐身原理光学隐身是利用材料的吸收、散射和反射等物理特性,使目标对可见光和红外光的探测和识别能力降低,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
常见的光学隐身技术包括抗红外热成像技术、抗雷达技术、抗光学观察技术等。
2. 电磁隐身原理电磁隐身是通过降低和模糊目标对雷达、无线电频谱等电磁波的散射和反射特性,使其在电磁波中难以被探测。
电磁隐身技术包括减小雷达截面积、降低雷达回波信噪比、干扰雷达信号等。
3. 声学隐身原理声学隐身是利用声音的传播规律和特性,通过减小或改变目标的声波反射、散射和吸收等特性,降低目标在声纳系统中的探测概率。
声学隐身技术主要包括降噪、声纳干扰、控制声波的传播方向等。
4. 热学隐身原理热学隐身是通过控制目标的热辐射和热传导等特性,使目标在红外探测中难以被探测。
常见的热学隐身技术包括降低热辐射、热绝缘、热红外干扰等。
5. 感应隐身原理感应隐身是通过遮蔽目标所产生的电磁、声学或热学信号,使目标无法被敌方感应设备探测到。
感应隐身技术包括降低电磁辐射、屏蔽热源、减小声音等。
三、隐身技术的措施隐身技术的措施是指实现隐身效果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涉及到材料、结构、设备等多个方面。
1. 材料措施隐身技术中常用的材料措施包括使用低雷达反射率的材料、减少电磁波信号的材料、降低热传导的材料等。
这些材料通过改变目标的物理特性,减弱目标对外部探测的响应,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
2. 结构措施结构措施是指通过改变目标的外形、几何结构和表面形态等,来减少目标的雷达截面积和电磁波的反射等。
常见的结构措施包括采用多面体结构、使用吸波材料、减少棱角等。
3. 设备措施设备措施是指通过使用隐身设备和系统,对目标进行干扰、屏蔽或模糊等处理,使其在探测设备中无法被识别。
名词解释隐身技术
![名词解释隐身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7c8e003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e0.png)
隐身技术一、引言隐身技术(Stealth Technology),又称隐身科技或隐身技巧,是一种通过减少或隐藏目标对电磁辐射的敏感度,以达到在电磁波谱中几乎无法被探测或无法被有效跟踪的技术手段。
隐身技术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航空、航天、舰船等领域,并对其他诸如侦察、情报收集等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隐身技术的概念、原理、分类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二、概念隐身技术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技术手段,使目标在电磁波谱中呈现出低反射、低散射、低辐射等特性,从而降低被探测和识别的概率。
其目的在于在战争、侦察等敌对环境中保护自身,增加生存能力和战斗优势。
同时,隐身技术也具备一定的平民应用领域,如反雷达设备、石墨烯涂层等。
三、原理隐身技术主要依靠以下几种原理来实现:1. 散射减小原理隐身技术的一项关键原理是通过减小目标对电磁波的散射,使其不会反射到目标探测器上。
这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的电磁性质、减小目标的尺寸、改变目标表面形状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采用低散射材料覆盖目标表面,能够大幅度降低雷达波的散射效果,从而减小被侦测的可能性。
2. 干扰技术与技巧隐身技术中的干扰技术和技巧是指通过产生与目标信号相同或相似的干扰信号,使得目标在干扰噪声中难以被探测。
这包括使用合适的干扰源、频率捷变、频率扫描等方式来干扰敌对的电子侦测设备,削弱其探测能力。
3. 伪装技术伪装技术是指通过给目标增加额外的电磁特征或改变目标的外形,使其在电磁波谱中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这包括采用适当的材料作为伪装涂层、使用光学干涉原理等方式来达到减小目标在电磁波谱中的可见性。
四、分类根据隐身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原理,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分类:1. 空中隐身技术空中隐身技术是指针对飞机和无人机等空中目标的隐身技术。
其中最著名的是飞机的雷达隐身技术,采用低散射材料、航空外形设计、涂层技术等手段来减小目标的雷达反射面积,从而实现在雷达探测范围内的低可探测性。
隐身技术及其特点
![隐身技术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c30c581f5335a8103d22003.png)
隐身技术及其特点隐身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的产物。
隐身技术,或称隐形技术(StealthTechnology),即“低可探测技术”或“低可观察技术”(LowObservableTechnology),是指在一定遥感探测环境中采用反雷达探测措施以及反电子探测、反红外探测、反可见光探测和反声学探测等多种技术手段,降低飞机、导弹、舰艇、坦克等目标的可探测信号特征,使其在一定范围内不易或难以被敌方各种探测设备发现、识别、跟踪、定位和攻击的综合性技术。
隐身技术不仅要求隐身,还要求隐声、隐光、隐电、隐磁,是一门综合性技术。
一、隐身技术是低可探测技术和反探测技术从本质上说,隐身技术就是你苛探测技术(LowObservableTechnology)。
所谓探测(Detection)是对目标进行观察和测量,对于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或现象借用仪器设备进行考察和测量。
对于能直接观察的事物或现象,称之为可观察;对于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或现象,若能间接观察,即借用仪器设备进行考察和测量,称之为可探测;若借用仪器设备容易进行考察和测量,称之为易探测或高可探测;若借用仪器设备不易或难以进行考察和测量,称之为低可探测;若供暖和仪器设备也根本不可能进行考察和测量,称之为不可探测。
一般而言,对于直接或间接观察的事物或现象,常统称为可探测或可观察(Observable)。
用于探测间接观察的仪器设备称之为探测设备。
探测技术是对目标进行观察和测量的一种技术,即根据目标辐射、反射、散射的电、光、声、磁能量而发现、识别目标的技术。
主要包括雷达探测技术、光电探测技术、声探测技术等。
低可探测技术是使目标成为低可探测的技术。
对于利用目标自身发出的电磁波、红外线或可见光对目标进行观察和测量的技术,称为无源探测技术(PassiveDetectionTechnology)或被动探测技术,反之,称为有源探测技术或主动探。
则在米波至毫米波范围工作的各种雷达和激光雷达则属主动探测。
隐身技术概述.
![隐身技术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c75ff9cf49649b6648d747fc.png)
降低听觉信号特征
• 噪声源:螺旋桨/旋翼的旋转和涡流噪声、 发动机进气、排气、燃烧的噪声、机体空 气动力尾流噪声、涡流噪声等 • 信号减缩方法:降低噪声级和改变噪声特 性。具体是指降低声响频率范围内的声功 率;修改噪 时的噪声衰减;对噪声采取遮挡和吸收措 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技术领域
(1)特征信号分析 分析目标的可探测性特征,包括无线电、 红外、光学、声学等,考查其在各种条件 下的可观测水平,为设计过程提供评估和 优化的基础 (2)低可探测技术 即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针对与武器系 统面临的威胁环境来有效地控制自身的目 标特征信号,使被敌方探测到的概率降到 很低水平
隐身技术的发展
• 一战时,德国空军曾用透明材料制造过飞机,使地面人员难以发现它们 • 雷达发明以后——1945年美国研制出一种吸收雷达波的涂料,代号为 MX-40,据说使用效果很好 • 1954年——U-2,设计时考虑了隐身,如在机身上涂满黑色的可降低雷 达波散射程度的“铁漆”涂料 • SR-71——翼身融合、双垂尾内倾、大后掠边条翼和三角翼,机身表面 喷涂 “铁漆”,并用了许多专门研制的特殊材料和涂层 • B-1B——蛇形进气道,内装两个加热导流片。新改进的机头雷达罩上、 机翼前缘天线罩、翼根整流罩、机翼后缘、高升力装置和尾翼上都涂有 雷达波吸收材料;座舱挡风玻璃上采用真空电子镀膜层;头部、机身和 平尾侧面涂有雷达波吸波材料;头部和后部雷达天线安装隔框做成倾斜 式的;在整体设计上采用翼身融合体结构
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1) 隐身是完全“看不见”——隐身技术只是缩 短探测器的有效作用距离,以达到有效压缩 敌方反应时间,增加自身在战场上的生存能 力和作战能力 (2) 需要全频段、全空域的隐身能力——不但在 技术上无法实现,实际上也是没有必要的。 只要抓住主要矛盾,避开不利的使用环境, 就可以用较小的代价获得较高的效益 (3) 隐身措施都是采用最先进的技术
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581f0f3a376baf1ffc4fadd3.png)
隐身技术科技前沿【摘要】隐身技术是当今世界战略防御中十分重要的一项科学技术。
文章粗略的介绍了隐身技术、隐身材料的分类、原理,以及现在的发展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隐身技术,隐身材料,分类,战略,应用,前景。
【引言】在如今的科技领域,隐身技术和隐身材料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隐身武器也是不断出现。
隐身技术到底是怎样的,在这里就来粗浅研究一下。
【正文】1.隐身技术1.1隐身技术定义隐形技术俗称隐身技术,准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
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使己方目标,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
1.2隐身技术分类隐身技术包括:雷达隐形、红外隐形、磁隐形、声隐形和可见光隐形等。
1.3隐身技术的主要技术途径采用独特的外形设计和吸波、透波材料,以降低飞机对雷达波的反射;降低飞机发动机喷气的温度或采取隔热、散热措施,减弱红外辐射。
雷达波吸收技术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及位置的装置,其工作原理是雷达的发射机不断产生高频脉冲形成微波波束,当波束遇到目标物时,其中一小部分反射回来被吸收后,就会显示目标物的距离、方向、高度及图像等。
雷达为了能发现目标,要求有强的目标反射,而回波强度将取决于目标尺寸与工作波长之比。
如何使雷达失去监视作用呢?一方面采用散射、干涉等手段破坏雷达所发散的波束,如通过设计飞机独特外形使电磁波散射。
另一方面采用能够吸收雷达波的复合材料和吸波涂料等隐身材料。
红外控制技术该技术是为了逃避红外传感器发现目标,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降低飞机的红外辐射。
具体措施为,降低发动机的喷口排气温度和改变喷口方向,使发动机排气更干净,烟道气更淡;采用喷气或气动雾化式装置,使燃油充分燃烧,以减少红外喷泄;在燃油中加入添加剂如二茂铁及其衍生物,提高燃烧速度,充分利用热能,减少排气中的红外辐射;在飞机表面涂盖放射性同位素如钋等,使放射出的高能粒子在飞机周围形成等粒子屏以达到屏蔽和吸收红外辐射等。
浅谈无人机雷达隐身技术
![浅谈无人机雷达隐身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aa081665daef5ef7bb0d3cf4.png)
• 132•无人机问世至今已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近年来随着防空力量需求的不断增加,东西方军事强国对现代无人机的研究与应用日趋深入。
而无人机的隐身性能直接影响其生存能力及军事任务完成与否,因此无人机隐身技术备受关注。
本文综述分析了现代无人机雷达隐身技术原理及其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探讨了无人机雷达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1 引言科技进步带来了现代通讯技术和雷达探测技术的突飞猛进,战争中敌对双方目标搜索、识别、跟踪、攻击的能力显著提高,攻防速度明显提升。
武器装备平台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所处的环境日趋复杂,传统武器系统的生存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考验,时刻受到来自敌对方的电磁干扰以及地面、空中的火力威胁,除此之外,敌方的雷达、红外、激光等探测器还时刻严密监视着己方的一举一动。
现代战争日趋呈现陆、海、空、天、电磁五位一体立体化,在战争中把握先机最重要和最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手段,就是发展隐身技术,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和纵深打击能力。
可以预见,隐身无人机必将成为21世纪军事斗争领域的“尖兵之翼”,在新式战争中担任重要角色,并对未来的战争形态、组织模式以及军事话语权的争夺产生深远影响。
2 无人机的雷达隐身技术信号,达到提高己方飞行器生存能力的目的,此项技术已在美国包括F-15、F-16、F/A-18和F-22在内的多款机型上装备使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是在目标的表面形成一层等离子云,照射到等离子云上的敌方探测性信号,部分被吸收掉、部分被改变传播方向,从而降低己方目标RCS 实现隐身;有源对消隐身技术的实现机理则是利用电磁波的干涉原理来减弱或消除反射回波,使敌方探测系统无法显示或判断目标的特征;智能蒙皮是采用基于纳米材料、传感器及计算机的具有自诊断、自监控、自修复、自校正和自适应环境变化的新型材料,感知环境及状态的变化,通过改变特性参数实现对外部刺激作出最佳响应,达到隐身目的。
总之,有源隐身技术主要是通过自身发出干扰或者对消信号抵消敌方探测信号来实现隐身,或者有意识改变自身的某些特征信号,使敌方探测产生虚假的信号,进而实现真实目标的隐身和突防。
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eef42db2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3.png)
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隐身技术是指可以使人或物体具备隐身能力的技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科学家开始研究隐身技术,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隐身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隐身材料的发展将是隐身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
隐身材料是隐身技术的基础,通过使用特殊的材料,可以使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和散射减小,从而达到隐身的效果。
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隐身材料,如纳米结构材料、金属材料和碳纤维材料等。
未来隐身材料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成本降低和实用性提高,同时也会深入研究材料的光学、电磁等特性,以实现更为完美的隐身效果。
其次,隐身技术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拓展。
目前隐身技术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用于战机、导弹等军事装备的隐身。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隐身技术将逐渐应用于民用领域,如汽车、建筑物等。
隐身汽车可以降低车辆的反射信号,减小被雷达侦测的可能性;隐身建筑物可以减少外部环境对建筑物的影响,提升建筑物的抗风防火等能力。
隐身技术的应用范围拓展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安全。
第三,隐身技术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多领域的交叉融合。
隐身技术的研究需要涉及到光学、物理、材料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未来隐身技术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如将电子技术与光学技术相结合,实现更为高效的隐身效果;将材料学知识与光学特性相结合,研究出更为适应不同环境的隐身材料。
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为隐身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突破口。
最后,隐身技术的发展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法律。
随着隐身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安全和伦理问题,如是否合法使用隐身技术、如何防止隐身技术被滥用等。
因此,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法律,确保隐身技术的应用符合社会的法律和伦理标准。
总之,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隐身材料的发展、应用范围的拓展、学科交叉融合和规范法律的制定。
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安全。
隐身的原理
![隐身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fb22c91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bb.png)
隐身的原理
隐身技术是通过控制光线的传播和反射来实现的,主要分为光学隐身和电子隐身两种方式。
光学隐身是利用材料的折射率负值来使光线绕过物体,从而实现隐身效果。
科学家们研发了一种名为“超材料”的材料,其折射率可以被精确调控。
当光线照射在超材料上时,它们会被弯曲和分散,从而绕过物体,使物体变得难以观察到。
这种技术实际上是将物体的光学特性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达到透明化的效果。
电子隐身则是通过操控电磁波来实现的。
利用电磁波的一种特性,即电磁波被物体吸收后会发生衍射和绕射,可以将物体的存在“抹去”。
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雷达隐身技术中,通过设计物体表面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特性,使其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吸收降至最低,从而使物体不被雷达探测到。
总的来说,隐身技术的原理就是改变光线或电磁波在物体表面的传播和反射方式,使物体在观测者的视觉或雷达探测中变得“透明”。
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对军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比如在民航领域可以提高飞机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5隐身那些事儿(上)——讲述隐身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故事
![5隐身那些事儿(上)——讲述隐身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0e77703bb68a98271fefa21.png)
现代隐身技术,又称为低可探测技术,是一门在军事对抗中发展而来、主要服务于军事的综合性尖端学科,其作用是针对现代雷达、光学和声学等主要侦测手段,采取降低雷达散射截面(RCS)、光电对抗、视觉伪装、消音和机动规避等主被动措施,降低被对手发现和跟踪的概率,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并藉此获取不对称作战的优势。
纵观隐身技术的发展历程,其技术驱动的特性十分明显,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探测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对应的反侦测、隐身干扰手段也会随之升级换代。
设想一下,丛林中浑身迷彩伪装潜伏的神枪手趁敌不察用消声枪械实施阻击,和具备低RCS 特征的战斗机静默状态下利用敌机雷达信号被动定位悄然逼近发起导弹攻击,从战术思想上来说二者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区别只在于隐蔽的手段和战斗的方式,一个是视觉伪装和消音,一个是雷达波低可探测性和无源侦测;一个是借助丛林掩护阻击,一个是利用隐身能力空战偷袭。
比较相同的是,两个案例中实现隐身所采取的手段均与对应的探测技术紧密相关或属同等类型。
本文侧重从主流隐身技术,特别是雷达隐身技术在军事航空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来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介绍,相关的依据和结论也可参照用于其他领域。
一、可见光隐身和声学隐身可见光领域视觉隐身和声学领域听觉隐身的方法是人类创造最早、适用最广、生命力也最持久的技术。
严格来说可见光视觉隐身只是光学隐身技术的一个分支,现代红外隐身技术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本文在后续章节中单独论述。
潜伏隐蔽、伪装突袭等手段很早就被人类发明创造出来用于战争,从冷兵器时代发展到近代两次世界大战,基本沿袭的都是色彩、外形的视觉伪装和静音消噪这两种路线,从未真正超出声学和可见光的范畴。
在这段漫长的时期里,隐身技术的种类和层次还远未达到构成独立学科体系的地步,在整个战争体系中的地位也完全属于配角,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被掩盖在各种战略战术和武器威力的光芒之下,声名不显。
视觉隐身的典型案例是各国空军战机伪装色的演变。
浅析进气道隐身技术
![浅析进气道隐身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5094a5e2524de518964b7d4a.png)
浅析进气道隐身技术俄罗斯五代原型机T50的首飞唤起了公众对于其航空工业实力的强烈关注,对T50设计思想分析和性能推测就没有停止过。
起初,由于只有T50首飞时的小段视频作为分析资料,对于T50的分析大多局限于整体而没有细节。
近日在网络上流传的T50进气道正面清晰照片为偶们分析T50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也成就了现在异常流行的“毛五悲剧”。
网友们对T50采用弯度很小的S形进气道恶评如潮,纷纷大呼“T50隐身性能悲剧了”,以至于上军网不顺便踩一脚俄罗斯五代机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
其主要理由就是现代隐身飞机为了遮挡发动机风扇叶片都采用了S形隐身进气道设计,而T50的发动机叶片竟然非常不和谐地裸露在众人的视野中。
其实,进气道乃至飞机隐身技术是隐身与各方面性能指标权衡的艺术,进气道隐身并没有固定模式可以遵循。
是否采用S形进气道对发动机叶片进行遮挡,也不是判断一型飞机隐身性能优劣的标准。
路人皆知的芙蓉姐姐总喜欢把自己的肉体扭曲成怪异的S形,难道性能尖端的五代作战飞机非要把自己的进气道也弄成神似芙蓉姐姐腰肢的模样就叫隐身了么?T50照片,图中能清晰的看到发动机叶片雷达隐身原理雷达隐身就是控制和降低军用目标的雷达特征,迫使敌方电子探测系统和武器平台降低其战斗效力,从而提高军用目标的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
狭义地说,雷达隐身就是反雷达的隐身技术。
一般说来,雷达隐身代表了各种相互矛盾的要求之间的一个折衷,其利和弊两方面最后应得以平衡。
例如,当修改目标外形设计以获得雷达隐身时,雷达截面在一个观察角范围内的减少通常伴随着在另一些观察角上的增加,并且外形的修改又往往会带来飞行器的气动特性方面的问题。
我们己经知道,如果使用雷达吸波材料,则可通过在材料内能量的耗散来实现雷达隐身,而在其他方向上的RCS电平可保持相对不变,但此时也是以增加重量、体积和表面维护问题为代价的,使目标的有效载荷和作用距离受到影响。
因此,每一种雷达隐身的方法都包含了它自己的折衷选择方式,而它们又决定于特定目标和武器平台的使用,以及其他诸多因素。
隐形战斗机的隐身原理
![隐形战斗机的隐身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a11c9ea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0b.png)
隐形战斗机的隐身原理
隐形战斗机的隐身原理是通过减少雷达反射截面以减少被雷达探测到的概率,使其在战场上具备较低的可探测性。
隐身技术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减小雷达反射截面、削弱红外辐射和减少声纳探测。
首先,减小雷达反射截面是实现隐身的关键。
雷达反射截面是衡量目标对雷达波反射能力的指标,目标越大、形状越规则,并且表面越光滑,反射截面越大。
因此,隐形战斗机采取了一系列设计措施来减小雷达反射截面。
例如,采用平滑曲面设计来减小边角等造型特征,安装带有角度的复合材料外壳,利用反射阵面并进行隐蔽布局。
此外,还采用了内置武器系统来减小悬挂载荷对雷达反射的影响。
其次,削弱红外辐射是进行隐身设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红外辐射是指目标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热辐射,是被红外导引系统照射目标的主要依据。
隐形战斗机通过采用红外抑制涂层、增加冷却系统和优化发动机排气系统等手段来削弱红外辐射。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控制发动机和其他热源的温度,减小对红外辐射的贡献,从而降低了被红外导引系统探测到的概率。
最后,减少声纳探测是隐身设计中的第三个关键方面。
声纳探测是通过接收目标发出或反射回来的声波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性质的一种技术。
隐形战斗机通过采用吸音材料、减少机体振动和优化发动机设计等手段来减少声纳反射。
这些措施使得战斗机在进行作战任务时更难被敌方的主动或被动声纳探测到,从而增加了作战的成功率。
总之,隐形战斗机的隐身原理是通过减小雷达反射截面、削弱红外辐射和减少声纳探测来提高其在战场上的隐蔽性。
隐身技术的发展不仅对战斗机具备更强的战场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为提高作战效果提供有力支撑。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cd195cc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2f.png)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隐身技术,也被称为隐逸技术或者隐容技术,是指在特定环境或情境下,通过使用其中一种技术手段,使目标物体变得不易被探测或识别。
隐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情报、航空航天等领域,主要用于减少目标物体的辨识度、探测度以及攻击性。
1.减小雷达截面积(RCS):雷达截面积是衡量目标物体被雷达探测到的有效反射面积。
为了减小雷达截面积,隐身技术采取了多种措施。
例如,使用斜面几何结构,能够将雷达波反射到其他方向,减小目标物体在雷达信号中的反射面积;还可以在目标表面覆盖吸波涂层,吸收雷达信号,减小反射;另外,采用空气动力学设计,可以减小目标表面的突出物,降低雷达波的反射。
2.减弱红外辐射:红外辐射是利用红外光波对物体进行探测的技术。
为了减弱红外辐射,隐身技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在目标物体表面覆盖特殊涂层或材料,能够吸收或散射红外辐射;使用低温热防护材料,减小目标物体的热辐射;控制目标物体内部的温度分布,减少热量被传导到表面。
3.降低声音和振动:声音和振动也是探测目标物体的重要指标。
为了降低声音和振动,在设计和制造隐身装备时,可以采用吸声或减振材料,减少噪音源;通过减小机械部件的质量和尺寸,降低振动的幅度;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安装,减少绕流和阻力,降低气动噪声。
4.干扰和欺骗探测系统:为了干扰和欺骗探测系统,隐身技术采取了多种措施。
例如,使用干扰发射装置,向雷达发射虚假的雷达信号,使其无法正确识别目标物体;使用光学干扰装备,可以发射强光干扰反制激光瞄准设备;在设计和制造目标物体时,使用不对称的几何结构和外形,能够干扰雷达和红外探测设备的探测能力。
5.其他技术手段: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技术手段,可以用于增强隐身效果。
例如,使用降水系统,可以通过喷洒雨水或雾气,减少目标物体的热辐射和电磁信号;在目标物体表面覆盖陶瓷层,具有良好的散热和吸波性能;利用高度自动化的设备,能够提高机动性和隐身性,使目标物体更难被追踪和攻击。
隐身技术的物理原理及其应用
![隐身技术的物理原理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d396ad05fbfc77da269b1ea.png)
隐身技术的物理原理及其应用段改丽 李爱玲 李 军(西安陆军学院 陕西 710108) 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是物理学中流体动力学、材料科学、电子学、光学、声学等学科技术的交叉应用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走向高技术化的发展和延伸。
利用隐身技术可以大大降低武器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
在现代军事侦察中,往往是多种技术侦察手段并用,因此在反侦察的隐身技术中也要针锋相对地同时采用多种隐身方法。
一、隐身技术的分类隐身技术按其物理学基础可分为无源隐身技术和有源隐身技术两类。
所谓无源隐身技术,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就是根据波的反射和吸收规律,在目标上采用吸波材料和透波材料,以吸收或减弱对方侦察系统的回波能量;根据波的反射规律,改变武器装备的外形与结构,使目标的反射波偏离对方探测系统的作用范围,从而使对方的各种探测系统不能发现或发现概率降低。
有源隐身技术就是设置新的波源,发射各种波束(如电磁波、声波等)来迷惑、干扰或抵消对方探测系统的工作波束,以达到隐蔽己方的目标。
例如施放光弹或电子干扰波使对方的光电探测系统迷盲,施放电子诱饵使对方的探测系统跟踪假目标等。
这类技术靠加强而不是减弱目标的可探测信息特征来达到目标隐身的目标。
二、隐身技术的物理原理由于波的共同特点,有时采用一种技术措施,可对几种侦察波同时起到隐身效果。
然而,由于各种波有其自身的物理特性,因此也要根据具体情况相应采取一些不同的隐身技术措施。
常用的隐身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雷达波隐身技术的物理原理“雷达”这个术语大家都很熟悉,它是由“无线电探测和测距”这一短语派生出来的。
雷达波实际上是天线发射的波长在微波波段的电磁波。
发动机将雷达波束朝某个方向定向发射,目标就会把雷达波反射到雷达接收器上。
由于目标的性质不同,所以会产生强弱不同的反射信号,雷达就是靠接收被目标反射的电磁波信号发现目标的。
波的反射定律指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入射角等于零,则反射角也等于零。
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750d5609a6c30c2259019e1e.png)
浅谈隐身技术发展与运用09-621(非合训)杨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隐身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
隐身技术是为了减少飞行器的雷达、红外线、光电、目视等观测特征而在设计中采用的专门技术,采用隐身技术是为了飞行器在突防时不易被敌方探测器发现,从而增强攻击的突然性,提高飞机的生存力和作战效能。
目前,最具挑战性的隐身技术是隐身涂料的开发与应用。
隐身涂料作为一种最方便、最经济、极强适应性的隐身技术已经在航空航天、军事装备上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美、英、俄、法等军事强国纷纷投入巨资加大隐身涂料的开发力度。
显而易见,隐身涂料的发展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领域的进步,而且关系到国防力量的巩固,现阶段存在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一、雷达隐身涂料由于雷达侦察是目前世界上用得最多、最有效的侦察手段之一,因此雷达隐身技术自然也就成为一种最重要的隐身技术,国内外有关部门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雷达隐身与反隐身对抗中,为了防止漏掉最危险的“目标”,必须对每个识别的可信度和威胁级进行综合考虑,因为这涉及到干扰对象的确定和干扰资源的分配,所以只能给出每个识别的可信度和威胁级,才能不贻误战机。
而雷达隐身涂料就要最大限度消除被雷达勘测到的可能性,雷达隐身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设计和吸波材料两个方面。
目前,应用于飞机吸波涂料比较多,如铁氧体吸波涂料价格低廉,吸收能力强,应用广泛;羰基铁吸波涂料为磁损耗型吸波材料,吸收能力强,应用方便,但面密度大;陶瓷吸波涂料,密度较低,吸波性能好;放射性同位素吸波涂料,涂层薄且轻,具有吸收频带宽、耐用性好、能承受高速空气动力等优点,是飞机用理想的吸波涂料;导电高分子吸波涂料涂层薄且易维护,吸收频带宽,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纳米吸波涂料成为隐身涂料新的亮点,它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涂料。
其一般由无机纳米材料与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通过精细控制无机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高聚物基体中,以制备性能更加优异的新型涂料。
现代战争中的隐身技术
![现代战争中的隐身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fe06ada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68.png)
现代战争中的隐身技术在现代战争中,为了更有效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隐身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
它已被应用于研制隐身飞机、隐身导弹、隐身坦克、隐身舰船等各种隐身武器,有的已研制成功并投入战场使用。
随着隐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未来战场上将出现愈来愈多的各种隐身武器。
这将大大提高武器装备的生存能力、突防能力和作战效能,打破已形成的攻防平衡,推动防御系统中的各种探测系统发生重大变革,刺激反隐身技术的发展。
隐身技术又称为低可探测技术或目标特征控制技术。
它是改变武器装备等目标的可探测信息特征,使敌方探测系统难以发现或发现距离缩短的综合性技术。
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它综合了诸如流体力学、材料学、电子学、光学、声学等众多领域的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新出现的重大军事技术项目之一。
主要是靠减少武器装备等目标的可探测信息特征,使敌方探测系统难以发现或发现概率降低,致使等到发现时防御系统已来不及反击的技术。
隐身技术分为无源(被动)和有源(主动),无源(被动)隐身技术有其固有缺陷,如隐身外形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飞行器的气动性能和弹药装载量;吸波涂层会增加平台和武器的重量,影响其速度和机动性。
有源(主动)隐身技术可有效地克服上述弊病,获得更佳的隐身效果,因此今年来越来越受到青睐。
实现有源隐身的主要技术途径有:1、采取有源抵消法。
近年来,随着射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探知雷达波信号的相位成为可能。
目标可在此基础上发射与敌方雷达波幅度相近、相位相反的电磁波,二者能量对消,从而使敌方雷达接受机合成方向图上的指示始终为零,雷达手无法发现目标。
美国的B-2隐身轰炸机所装备的ZSR-63电子战设备就是一种主动发射电磁波的有源对消系统。
2、采用低截获概率电子设备。
为尽量减少机载电子设备电磁信号被截获的机会,通常采用如下措施:机载雷达自主管理发射功率,捕获到目标后立即将辐射能量自动降低到跟踪目标所需要的最小值;在时间、空间和频谱方面控制电子设备的电磁波发射;采用频率捷变技术。
飞机隐身技术论文
![飞机隐身技术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bc9a32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17.png)
飞机隐身技术论文飞机隐身技术论文隐身是为了降低飞机被雷达探测到的可能性。
店铺整理的飞机隐身技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飞机隐身技术论文篇一飞机的隐身设计在现代战场上,探测手段日新月异,精确制导武器的打击精度迅速提高,突防的飞机一旦被敌方发现,往往难逃被摧毁的命运。
飞机的设计需考虑隐身性能。
目前根据所对抗的探测装置,飞机已成功应用的隐身技术包括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可见光隐身、声隐身。
由于当前用于发现及跟踪飞机的主要手段是雷达,且一部分地空导弹及空空导弹采用雷达制导,因此,飞机必须将针对雷达的隐身设计放在首位。
1、隐身的核心问题隐身是为了降低飞机被雷达探测到的可能性。
雷达通过发射和接收电磁波探测目标。
目标向雷达反射回波能力的大小,用雷达散射截面积(RCS)来表征。
根据雷达方程,雷达对目标的探测距离与目标散射截面积的四次方根成正比:R∝根据这个比例关系,假设一部雷达能够在100km处发现RCS为100平方米的目标,如果目标的RCS减小到10平方米,则探测距离下降为56km;RCS减小到1平方米,则探测距离下降为32km。
可见伴随目标RCS的减小,雷达对飞机的探测距离在缩短,这对突防的飞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假设一架飞机要攻击一个目标,沿途需要突破敌方的空中预警区,地面预警雷达、搜索制导雷达防御圈,要完成突防任务,是相当困难的。
如果换一架隐身飞机,假定它使雷达的探测距离缩短2/3,那么它就可以从容的突破防御系统,对目标进行攻击而不被发现。
因此,采用隐身技术设计的飞机可缩短雷达对其探测距离,从而有效提高飞机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
而雷达隐身的核心问题就是减小飞机的RCS。
目前,由于技术的限制,不可能使得飞机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向都有非常小的RCS,只能在重点方向上减小RCS。
由于飞机在突防中,只需穿越雷达网的间隙,就可以不被雷达探测到,因而很少有雷达能从飞机的正上方或正下方进行探测,所以只要将飞机水平面上下一定角范围内的RCS减小,就可有效降低飞机被雷达探测到的概率。
隐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隐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461a6f9941ea76e58fa049c.png)
隐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摘要:介绍隐身技术带来了军事装备的变革,并探讨有源和无源隐身原理,并重点介绍了无源隐身中利用理想对消特性、频率差将破坏相干性、相位差的影响、幅度差的影响,以规避雷达对目标的检测。
接着分析了隐身技术的现状及其原理,分别从可见光隐身技术、声波隐身技术、雷达隐身技术、激光隐身技术及红外辐射隐身技术方面介绍了当前所采用隐身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通过采用可见光、红外及激光隐身兼容技术,更好的达到隐身的效果,即可得隐身兼容技术才是隐身技术的发展方向。
隐身技术迅猛发展,新的隐身方法和技术应运而生。
仿生技术、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微波传播指示”技术及智能隐身技术丰富和扩展了隐身技术的领域。
在新的隐身方法中,重点介绍了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这一典型事例,通过介绍其原理、方法,以及在军事装备上的应用,以便我们把握这一隐身技术的发展方向。
隐身材料的开发和利用一直是隐身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飞机等隐身兵器实现隐身的基石,接下来介绍了正在研制开发的新型隐身材料:宽频带吸波剂、高分子隐身材料、纳米隐身材料、手征材料、结构吸波材料及智能隐身材料。
新的隐形材料的研制,必将推动隐身技术迈向新的台阶。
隐身技术与反隐身技术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无论哪一方有新的突破,都将引起另一方的重大变革。
最后,我们探讨了当今反隐身技术的发展,以及探讨反隐身技术的方法:采用长波低频雷达探测技术、采用激光雷达探测技术、采用光电探测技术、采用数据融合技术、采用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
希望隐身技术和反隐身技术,这对矛和盾,能够加快我国的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有效散射截面积(RCS)无源及无源隐身技术等离子体技术1 前言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空军F-117A隐身攻击机,共出动1296架次,但未损失一架。
它出动的架次只占联军出动总架次的2%,但它所击中的战略目标却占全部被联军击中的战略目标的40%。
造成这一非凡战绩的原因,除伊拉克防空系统的部署及运作上的不利以外,主要应归功于F-117A的隐身能力。
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
![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0dab010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d.png)
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
隐身技术是一种利用科技手段使物体能够避免被探测到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减少或遮挡物体反射、散射和辐射的能量,从而降低物体在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可探测性。
具体来说,隐身技术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减少反射:物体的反射率是指入射光线与其表面交互作用后反射出来的光线占入射光线总能量的比例。
隐身技术通过采用吸波材料、涂层或表面纹理等手段,减少物体表面反射的能量,从而避免被雷达等设备探测到。
2. 减少散射:物体表面的散射是指入射光线在物体表面反弹后以不同方向散射出去的现象。
隐身技术通过设计物体表面的形状和材料,使其散射光线的范围变小,从而降低其在雷达等设备上的反射信号。
3. 减少辐射:物体的辐射通常指其热辐射,即其表面温度辐射出的电磁波。
隐身技术通过采用冷却系统、热屏蔽材料等方式,减少物体表面的热辐射,从而避免被红外线探测到。
4. 遮挡信号:隐身技术也可以通过设备遮挡、干扰等手段,使物体在雷达等设备上的信号被混淆或干扰,从而达到避免被探测的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隐身技术往往需要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手段,为物体提供全面的隐身保护。
面对不断发展的雷达探测技术和武器装备,隐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速度隐身
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宇宙运动速度极限为光速,那宇宙力场微粒有没有可能超越光速运动呢?在超大质量中子星碰撞挤压喷射出力场微粒、黑洞内部加速挤压抛射力场微粒,当挤压力大于极限速度时空间阻力时这些力场微粒都有可能超过光速运动形成速度时间进而构成新时空。
运动极限速度光速形成宇宙光速时空即基本时空,力场微粒被加速到超过光速度时间时就与光速时间不相同,由此进入高级别时空,这些超光速力场微粒已经不在光速时空中运行而突然消失。
若超光速运动力场微粒没达到接近高级别时空速度上限,会在高级时空受到空间阻力使速度逐渐回落,回到宇宙光速基本时空即又回到光速以下,这些力场微粒又突然出现在我们感知时空中。
力场微粒进入高级别时空阶段成为隐身运动,回到基本时空我们可能看到宇宙空间再次出现这些力场微粒。
被加速力场微粒速度若接近高级时空极限速度,所受到空间阻力也几乎为零于是保持这一速度在高级别空间继续运动,不再回到宇宙基本光速时空了。
高速运动力场微粒在相互吸力下形成运动线体,线体弯曲成各种形状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再由基本粒子组成原子分子最终成为宏观物质,构成宏观物体力场微粒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存在本质区别。
宏观物体实质是力场微粒规则的空间运动团,宏观物体运动实质是整体力场微粒团向某个方向移动。
光速时空中宏观物体移动速度小于力场微粒绝对速度,宏观移动只是力场微粒产生在移动方向上的分速度同时减小其方向分速度实现的分速度调整,总绝对速度不变。
宏观移动速度增加或减少并不代表力场微粒绝对速度增加或减少,只是在绝对速度不变情况的分速度调整,宏观移动只改变力场微粒移动方向分速度与其他分速度大小转变。
移动速度越大力场微粒在移动方向分速度增加越多其他方向分速度减少越多,移动减速越小其他方向分速度增大。
当移动速度接近力场微粒绝对速度即光速时,移动速度与绝对速度接近于相等,则其他方向分速度均降到几乎为零,移动速度的增加实质是力场微粒分速度集中在移动方向而已。
当移动速度超过力场微粒绝对速度即超光速时,实质是力场微粒绝对速度增加,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就连接近光也不会发生。
因为原子基本粒子即线体必须保持空间运动形式,才具有基本粒子构成原子的基础才能形成宏观物体,若移动速度接近绝对速度其他速度分量几乎为零,所有力场微粒就变成定向流体态状,线体崩溃基本粒子更不复存在、原子分子及宏观物体也不复存在。
物体需要构成原子力场微粒团在相互强径引力与高速度扩张力平衡下处于平衡状态。
若宏观物体移动下力场微粒团在移动方向以外分速度减小到几乎为零将影响到原子结构,必需要保持基本粒子的空间运动形态。
若再度增加移动速度就必须提高绝对速度给予满足其他分速度,以满足空间运动所需的各方向分速度,这时力场微粒会受到空间运动阻力作用,力场微粒速度提升力越大受到空间阻力也越大。
因为原子基本粒子力场微粒各方向分速度在绝对速度中的占较大,在绝对速度不变情况下要使分速度保持不变、保持基本粒子空间运动状态,就必须降低移动速度。
若原子基本粒子增加移动速度会导致力场微粒绝对速度增加,会受到来自空间的巨大阻力,于是移动速度还远不及光速时力场微粒绝对速就已经超越光速了,就已经进入高级别时空运动,处在
高级别时空运行的原子基本粒子也并未达到光速。
较低速度运行飞行器当速度到达某个高度值时力场微粒绝对速度也可超越光速进入高级别时空,只要有办法提高飞行器原子基本粒子的空间运动速度到某个高度就可实现穿越时空,而不是提高飞行器移动速来达到增加力场微粒绝对速度。
由力场微粒相互吸引力形成电磁场与原子基本粒子,但这两种情况分速度分布和大小存在很大差别,形成电磁波力场微粒分速度只在环饼平面且较少大小均匀,而形成基本粒子的力场微粒分速度较多又分布在空间各个方向大小相差大。
电磁波是象悬挂在空中的静止环饼链条,除光线生成时向前延伸存在速度外并没有向前移动传递速度存在,向前生成延伸速度即光速,所以电磁波物质不能加速也就不存在进入高级别时空的隐身情况。
力场微粒形成线体也存在不同物质形式,他们在空间运动产生分速度数量和大小也有很大不同,产生力场微粒绝对速度增加时的移动速度也有不同。
线体物质也分两类:第一类是线体只作波形曲线移动,波形线体直接就是微观物质叫高能射线粒子,力场微粒各方向分速度数量少各矢量值不大;第二类是线体自身绕环圈曲线旋转且移动交进成为原子基本粒子,力场微粒各方向分速度数量多各矢量值差别较大,由此基本粒子才组成原子分子形成宏观物体。
高能线粒子移动速度就是运动速度,波形曲面内只有振幅分速度存在,并且在绝对速度中所占比例较小,在移动方向上分速度占比较大,绝对速度不变移动速度可达到很高;高能线粒子也有在空间各方向具有分速度情况,这时曲线成螺旋曲线,但分速度在绝对速度中所占比例仍然较小,在移动方向上分速度占比较大。
基本粒子是绕圈自旋转线体,移动方向以外分速度占绝对速度比例较大,移动方向占比相对较小,力场微粒绝对速度不变,移动速度远低于光速绝对速度也可接近光速。
高能线粒子移动速度仅次于电磁波速度而远大于原子、质子、中子基本粒子最大移动速度,基本粒子空间运动构成原子、原子空间振动再连接构成分子、分子经过空间连接构成宏观物体。
宏观物体是经过多级别各种微粒经空间组格形成,力场微粒保持绝对速度不变再经级别微粒空间运动形成多次分速度,使得提升移动方向分速度空间越加的少,也就是移动速度方向产生力场微粒分速度很有限,移动方向分速远低于光速时就已经需要提高绝对速度来保持空间运动了。
宇宙中某些星体碰撞如中子星碰撞就可能挤压出超光速移动的高能射线粒子、挤压出高速移动原子分子,高能射线粒子移动速度与力场微粒绝对速度更为接近,喷射速度几乎接近光速;基本粒子移动速度与力场微粒绝对速度没有稳定比例,其速度远低于力场微粒绝对速度,原子分子移动速度远低于光速时,为保持空间运动分速度力场微粒绝对速度就接近光速。
高能射线力场微粒移动分速度远大于原子分子移动分速度,若绝对速度不变高能射线移动速度远大于物体移动速度。
提高力场微粒绝对速度超过光速会进入高级别时空,将力场微粒绝对速度提高至超光速进入高级别时空,高能射线移动速度比原子分子移动速度高出许多。
高能射线进入高级别时空保持在较低速度阶段移动已是超出光速许多,在高级别时空中还处在低速移动阶段,受空间阻力逐渐降低速度又再回到宇宙基本时空。
高能射线经过一段时间隐身运动在宇宙基本时空再次现身,隐身阶段所花时间大辐小于光所需花的时间,经过来自同源天体的光和高能射线所花时间对比可得知隐身速度。
原子分子进入高级别时空保持较低速度阶段移动,虽然绝对速度已经超过光速许多,但移动速度很可能远没有达到光速,进入高级别时空经过一段隐身运动后又在宇宙基本时空再现,隐身阶段所花时间还是大于光所花时间即隐身速度小于光速。
经过来自同源种天体的未进入高级别时空物质所花时间对比会发现隐身提速现象,若原子分子力场微粒绝对速度继续升高到更级别时空运行时,移动速度可能超过宇宙基本时空光速,再现身宇宙基本时空所花时间也是会小于光所花时间。
构成物质力场微粒的绝对速度超过光速时在宇宙基本时空会突然消失进入高级别时空,因光电磁波是静止在空间的环圈饼链只存在延伸光速度,不存在加速问题也就没有进入高级别时空的可能。
光不可能提高速度更不可能超光速,是不会在基本时空中突然消失和突然重新出现这种隐身现象,被黑洞吞食不属隐身而是真正消失不存在,不会再从另一个地方冒出来,发出于同源天体电磁波正好可以检查发现超光速隐身物质。
隐身运动物质可以避开引力棱镜产生的运动轨迹偏移,也可穿越较大质量天体于无形不受阻挠,反过来可检查非隐身运动物质受大质量天体吸引情况,以此来发现新现天体或黑洞。
但要产生超光速移动物质非常不容易,如中子星碰撞挤压和黑洞吸附物旋转向心挤压等大质量天体才可能出现挤压力大于空间阻力强行发生增加绝对速度,给人们观察研究机会也非常有限,若能在物体低速移动或静止状态下人为产生力场微粒超光速,不单能增加研究机会还可能实现时空穿梭机器诞生。
写作人:周科祥男,籍贯: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氏;鄙人愿与大家一起分享浅谈速度隐身的想法,是否符合事实有待验证,2018年10月写于惠州。
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在百度文库中搜索《宇宙时空微粒新理论与平行宇宙》的相关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