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总结--理念促合作 活动助成长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念促合作活动助成长
——李咏琴名师工作室三年工作总结
为期三年的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在“研讨、培训、切磋、引导、交流”中“匆匆”而过,感慨良多。
名师工作室于2013年1月教体局授牌成立,2016年8月周期结束,回忆我们艰辛而又不断跋涉的步履,想想工作室以及各位成员所取得的进步及遇到的问题,经过三年地不懈奋斗,我们颇感欣慰:困难与责任同在,奋进与成就共生,我们一直在不断提升自己,也在不断影响他人。
针对我工作室开展此项工作的一周期的情况,特梳理如下,向各位汇报。
一、制定计划,明确职责。
及时制定《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及《年度的工作重点》,成员根据要求,随后制定了个人的《三年发展规划》及《年度具体研修计划》等为了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需要又先后制定了《工作室管理制度》《工作室考勤制度》《工作室评价制度》《工作室成员分工及职责》及《师徒磨课安排》等等。
有了制度的保障,三年来,使工作室的工作一直顺利进行,届终结集了《团队建设》一册。
二、理论引领,专业阅读。
我们首先制定了《理论学习计划》,采用个人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办法,并通过相互间的经验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每位成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主要阅读的书籍有《新基础教育》,窦桂梅老师的《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窦桂梅的阅读课堂》,王崧舟老师的《课堂语感教学策略》《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语文的文化品格》等多部教育教学论著,这样使工作室成员做到了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学习成为自己成长的一种内需,通过学习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
不断探求、感悟、反思,使自己逐步成为研究型、开拓型、全能型的教师。
三、课题研究,促进成长。
工作室的主课题是——语文教学主体性策略研究,学员根据自己所带的年级及自身特点再寻找小型课题进行研究,
(一)“主体阅读”教学研究
2013-2014年,根据当时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我们首先确立了母课题为《语文主体阅读》,成员们根据自己的所带的年级及自身的特长,确立了子课题:“开放性的课堂”、“自主质疑、互动探究、反馈升华课堂教学模式”等,课题研究反复研磨教材,在实践中落实课题理念。
重视对有效课堂的研究、实践,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了成长的方向。
(二)“类结构”教学研究
2015年,根据语文教学效率低的状况,工作室的课堂研究重点确立在“类结构”上。
“类
结构教学”就是按文体将教材进行灵活适时恰当的分散或集中重组成结构教学单元,按相同文体进行长程两段式的教学。
类结构教学体现了我们追求“教学结构”的理念,在对教材创造性地重组中,使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都形成特定的结构。
这种结构化的过程,除了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逻辑性、结构性和学习效率之外,还可以呈现这样的几个价值:一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二是教师发展的需要。
三是教研建设的需要等。
董丰迪老师首先展示了一节语文“单元类结构”教学的自读展示课——《莫高窟》。
课堂上,董老师以生为本,大胆地开放课堂,放手让学生自学,改变了以往教师领着学生的走的课堂形式,致力于学生的生命体验与成长,短短的一节课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结合这节课,工作室又做了语文“单元类结构”教学经验介绍。
我们选取典型的课文重组一个单元,作为点上的突破,进行研究:
类结构教学设计之一——托物言志类《夹竹桃》《广玉兰》
类结构教学设计之二——“走进古诗词”类《黄鹤楼送别》《清平乐.村居》
类结构教学设计之三——“名著经典”类《三顾茅庐》《黄河的主人》等,所研究的成果在不同的舞台上展示,均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研究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还形成了一篇篇的论文。
如林伟《关于“开放性”课堂的研究方案及反思》;王莉莉《学生主体性问题研究方案及反思》;李风《问题导读凸现主体》;郑丽霞《阅读教学中的“类结构”教学课题研究方案及反思》等
四、名师引领,研课磨课。
立足课堂教学的研究,名师引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问题探究、研训互动、示范模仿、现场诊断、参与分享等方式,提升了成员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
(一)发挥主持人的引领作用。
对于主持人来说,承担此项任务也是督促成长的一个平台,不仅仅指导他人,有时示范课更有一定的指导效果。
所以每个学期我也开一节示范课,先后指教了《莫高窟》《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一次抱母亲》《渔歌子》等等,工作室全体成员、实验小学的语文老师参加听课、交流活动。
他们认为:李老师的课挖掘教材深、透,环节设计紧密,师生互动流畅,为老师们做了示范。
其中,李风老师在听了《渔歌子》一课后写到:就像随李老师攀登诗词教学的顶峰,整节课我置身于词的情境中,一步一景,领略词人张志和的快乐、洒脱。
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响了,回顾整节课,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我对李老师那精湛的教学艺术无限仰慕。
老百姓中有句话:山有多高水就有多深。
观摩了李老师的课,听了李老师的交流,我从心底认识到,老师就像是山,学生就像是水,课堂上,老师引领到哪一个高度,
学生的素养就会到达哪个高度。
所以,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必定带来学生的精彩。
(二)借助新基础平台,提升自我。
为了提升“新基础研究”的深度,华师大教育专家定期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针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专家们毫不保留的为我们侦查辨析、排忧解难、答疑解惑,并与实验老师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
我们工作室成员都是我们学校教学的骨干,义不容辞的担起了上课的任务,借此平台,我们工作室人员一起研课、磨课,最后请专家跟实验学校的老师们一起听课、评课,教师们对“新基础”的相关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及时重建了自己的课堂,努力践行着“新基础教育”的理念要求。
成员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不断提升自我。
精彩回顾:
1. 2013年2月26日—27日,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专家到我校指导教学工作,借此机会工作室成员林伟展示了一节作文课《给别人画像》,课中集中体现了工作室成员专题研讨的成果——教结构,用结构。
专家们结合课堂教学实例,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和指导。
2. 2014年3月8日,工作室成员董丰迪老师执教《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
通过研讨交流,老师们对阅读教学的两课时如何安排有了清晰地认识,对于挖掘文本中的训练明确了方向。
3. 2014年4月24日,华师大“新基础教育”活动的专家吴玉如教授来校指导,工作室成员林伟老师执教了《莫泊桑拜师》一课,课后工作室成员积极参与了评课,主持人李老师把这课的磨课过程及设计理念做了细致的说明,使听课者对每一个环节的安排目的更加清晰。
吴教授针对六年级课堂教学就如何落实新基础教学理念做了细致有效的指导。
4. 2015年4月15日,“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李政涛教授到校指导。
董丰迪老师出示了叙事抒情单元的精讲导读课《我和祖父的园子》,郑丽霞老师出示了自学展示课《月光启蒙》,林伟老师出示了习作评改课。
单元类结构教学的三种课型呈现,体现了我们研究单元类结构教学的成长。
课后,李老师把工作室对于单元类结构教学研究的收获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汇报,随后,三位执教老师进行了说课反思,最后李政涛教授对于单元类结构教学怎样进行整体建构进行了细致的指导,从目标设定、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类文章的评价标准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三)三级教研
2016年4月21日,全省小学语文三级教研协同服务学校活动在崂山区实验小学召开。
从省市领导、专家,以及来自全省17地市的小学语文教研员参加了此次活动,工作室成员郑丽霞老师进行了课例《黄河的主人》的呈现。
我们在研究中梳理出了建构在单元整体上的三种基本课型:精讲导读课、自学展示课和拓展读写课。
郑老师的自学展示课,摒弃了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直指语言文字表达,课上指导学生运用在“精读导读课”上习得
的方法,采取自学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将课堂时间真正的还给了学生。
得到了各专家的认可。
推动了我们类结构研究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四)请专家到校指导、示范。
我们经常聘请青岛市语文教研员张兴堂老师及崂山区语文教研员韩玉兰老师到校指导。
1、2014年11月21日,聘请了青岛市张兴堂老师来校指导,崂山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
上午,工作室的林伟、郑丽霞两位成员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课堂展示结束后,专家张老师和参加活动的教师一起进行了评课和研讨。
张老师就两课的优缺点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尤其对一节课如何来制定目标给了具体的说明。
下午,张老师作了报告,题目是:小学语文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法。
让老师们明白了“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法可分为“六模块十环节”来落实,可操作性强,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也对语文阅读教学法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2015年3月24日,工作室举行了教材重组——“单元类结构”教学研讨活动,特邀请了市教研员张兴堂老师到校给予了细致地指导。
本次研讨,先是由三位老师展示了“类结构教学”的三种课型,其中,郑丽霞老师讲授了精读课——《夹竹桃》;林伟老师讲授了自主展示课——《广玉兰》;陈竹霞老师讲授了作文指导课。
然后,大家在一起进行了说课评课活动,张兴堂老师对本次展示的三节课进行了点评。
他肯定了这项研究的可行性以及美好的前景,并对三节课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指导。
3、2014年12月11日,邀请了青岛海逸学校的孙雅婷老师到实验小学送了一节课——《哪吒闹海》。
此节课是孙老师代表青岛市参加了第六届华东四省举办的优质课评选活动,荣获特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我们听到这一消息后,便迫不及待邀请她来校送课,分享她的课改成果。
课后,孙老师还就她的磨课过程呈现给了大家。
我们听后感受颇深:《哪吒闹海》一课,教学直奔“把故事讲生动”的教学目标,重点突出,设计环节层次清晰,学生课堂生成精彩。
可喜的是能看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短短30分钟,学生从磕磕绊绊能读书,到最后能投入地讲出人物的“语气”并加上“动作”讲故事,实在是精彩!
(五)与专家同上一课研讨活动。
为了加强国际交流,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2015年4.24日特举办“香港—台湾—青岛”两岸三地魅力课堂教学研讨会。
成员郑丽霞与台湾陈丽云共执教了《两兄弟》;成员董丰迪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共执教了《爱因斯坦跟小女孩》。
通过“同课异构”教学研讨和专题讲座,搭建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开阔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
五、研课磨课,加强反思。
“磨课”其实指的就是我们平时反复推敲,反复试讲,最后打磨出的一堂精品课。
每次打磨,老师们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谈自己的个人意见,并提出见解,再跟踪
听课,再研究,“一人上课,多人提高”,这是团队磨课的最大利益。
精彩回顾:
1. 2013年3月8日,工作室成员董丰迪老师展示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金子》两课时的阅读教学。
通过研讨交流,老师们对阅读教学的两课时如何安排有了清晰地认识,对于挖掘文本中的训练明确了方向。
2. 2014年4月11日,林伟老师执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
老师们认真倾听、热情参与。
3. 2015年6月8日,李风老师出示了一节三年级句群专项训练课。
课堂展示后,工作室的老师对于这段时间在句群研究摸索中的困惑提出来与大家研讨,李老师也给予了具体的指导。
4、2016年9月王莉莉指教了《天鹅的故事》一课,大家献计献策,越上越精彩。
林伟老师在反思中写到:我们可以形象地把磨课称之为“啄玉”——啄课堂设计自然之美,啄课堂教学细节之美,啄师生活动灵巧之美。
磨课是一个教师化蝶的过程,它是痛苦的,但痛苦的历程会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六、拓宽舞台,施展才能。
(一)送课下乡,互动交流。
为进一步发挥工作室成员的辐射作用,同时也是为她们提供一个锻炼的舞台,进行了下乡送课活动。
2013年5月工作室一行人首先到林蔚小学进行了送课活动,与本学校的语文老师一起聆听了王莉莉执教的《黄河的主人》一课,进行了研讨交流。
大家进一步意识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确立的重要性。
2014年6月,工作室一行人到花楼海尔小学进行了送课活动,李风老师执教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
课后,她在反思中写到:如果在你的教学中经历过“磨课”,那你就是幸运的一个,因为你已经拥有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磨课”可以让你收起烦躁的心,静静地去做好它,你会在“磨课”中更快、更稳地成长!这次经历了磨课的过程,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磨课、磨人的味道。
我在一次次的试教过程中磨教学环节、磨每个细节、磨我该说的每一句话……在这样的“磨砺”中,我得到了进步、得到了成长。
2015年4月,工作室的林伟老师到莱西水集街道前车小学,执教《给别人画像》一课。
整个水集街道各小学的语文教师五十多人全部前来听课。
这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的反映很热烈,也深受当地的语文教师好评。
(二)专题讲座,提升理念。
为了把理论学习内化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每位学员都要进行专题讲座,如林伟老师的《浅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李风老师的《关于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思考》王莉莉老师的《彰显学生主体,打造生命课堂》等等。
倾听专题报告后,工作室的成员都要进行交流,对所学理论如何落实到教学中更清晰明白了。
七、指导教师,师徒共赢。
为了提高工作室成员的辐射带动作用,工作室成员根据本校语文学科教师队伍的情况,进行了师徒结对,并制定了年度指导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每学期对每位徒弟至少指导两节课,及时指导、反思,年末进行总结。
林伟老师在年末总结中写到:本学年,我一直倾心关注着青年教师的成长,我和钟扬子、辛玉俊老师一起努力,我知道师徒结对不是一个虚空的形式,它将承载的是一份责任与一份自我体现。
我深深感到身上的责任和压力,在活动中,我也本着“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的理念,在互帮互助的学习中共同成长。
他们的磨课及反思等结集成册了《功夫在课堂》。
八、他山之石,拓展视野。
走出去,观摩大师们的课,聆听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独到见解,能让我们得到更大的提升。
因此先后到杭州、徐州、厦门等参加了活动。
2013年5月,一行7人赴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实效新课堂研讨观摩会”活动。
观摩了大师们的课,聆听了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独到见解,如何来驾驭课堂,他们为我们做了榜样。
2014年6月,工作室一行来到了厦门,参加全国第20届现代与经典小学古诗文诵读专题研讨会暨薛瑞萍工作坊活动。
薛瑞萍老师首先为我们展示了《望海潮》、《诗经选读》、《春雨》三节课。
课堂上摒弃了对古诗文的理性分析,以多种形式的读、吟诵、唱咏,让学生活泼生动地学习古诗文。
学生们在如此新颖的学习形式下兴趣盎然,或娓娓吟诵,或击掌而歌,学得不亦乐乎。
“现代与经典”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高品位的教学盛宴,指引语文老师们“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2015年11月,工作室人员一行5人赴秦皇岛参加了“随笔画作文展示”活动。
从古今中外母语教育发展演变的大视野中汲取智慧,认清百年语文久病不治的病因病理,从思想上澄清对语文教育的混乱认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2016年4月,一行5人赴南京参加了“第2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的活动。
活动期间,名师展示新课,知名专家介绍前沿学术成果;另特别邀请全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执教观摩课。
张祖庆老师的创意写作课《灵犬莱西》;王崧舟老师的国学课《天籁》等。
通过这两天半的学习,我们更加坚定了在今后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授人以鱼不如
授人以渔”!
除了利用听课间隙评课外,回来后,成员每人都写了此次听课的感受。
结集成了《活动进行中》一册。
九、利用网络,经验共享。
为了工作室网站各栏目内容能够好的与及时更新,特将各项分工如下:
1、研究动态——林伟
当前工作室的研修动态,可以有公告通知,开展活动的新闻图片等,每个月至少开展1次研修活动,每次研修活动结束,三天内上传图片,发表文字信息。
2、学习园地-----李风
成员学习名家名著,读书学习的体会、感悟及反思性文章、在教学研讨和学校管理过程中的随笔等,每人每学期至少提交2篇;
(备注:为了分散上传时间,本内容为期中之前一次,期末一次。
)
3、名师导教----郑丽霞
成员发表的导教类资源,每人每月至少提交1节,包括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学案或优质课实录等,以及一些教育名师的导教类资源。
4、课例打磨-----王莉莉
成员一起进行的课例打磨内容或一些教育名家的课例打磨过程,每人每学期至少提交2节;
5、课题研究--董丰迪
成员一起参与的课题研究从开题到研讨到结题的整个过程展示,每学期每人至少提交1篇论文或书面总结,两篇研究性反思。
6、博文论坛-----朱晓凤
包括网上研讨交流,工作室成员的博文展示,连接平台博客。
一学期每人一篇。
不仅按时完成任务,还要及时上网浏览学习,使网络成为我们成长的不竭源泉。
十、收获颇多,硕果累累。
三年来,工作室成员们忙碌着,辛苦着,成长着,收获着。
如:董丰迪老师参加区优质课比赛获得一等奖;王莉莉执教的《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获得区级二等奖;郑丽霞老师在市年会上及三级教研中分别执教阅读课;朱晓凤参加“和谐杯”说课大赛获得一等奖等。
李风老师撰写的论文《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经历阅读实践》获得山东省教科研成果二等奖;林伟老师的论文《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经历阅读实践》获得山东省教科研成果二等奖等。
郑丽霞论文《九色鹿是一只漂亮、路人皆知的鹿吗?》发表在国家期刊《课程教育研究》
上;王莉莉的论文《一个好汉三个帮》《省级省时高效的写字教学》在国家级刊物《现代阅读》上刊出等。
同时,董丰迪被评为《红蕾教育文摘》先进个人;王莉莉被评为崂山区优秀专业人才;李风被评为崂山区教学能手等。
三年来,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学员们的进步,体现在:她们对教材的理解深了;所学的理论能有较强的意识落实在实践上;课堂上她们把握教材、驾驭学生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教学的手段也更灵活多样了。
为了更好地体现成员成长轨迹的清晰度,所以每位成员还将每年的成长情况编辑成了《成长的足迹》,届终撰写了论文。
我们优秀成果分类结集,有《团队建设》《课题研究》《功夫在课堂》《活动进行时》《且行且思》《名师导教》《读书成长》《论文集》等等。
结束语:
工作室成立三年,之所以能够按照上级要求顺利的一路走来,我跟成员们一起成长着,收获颇多,在此诚心地感谢张校长大力的协助,才有了我们工作室更多的展现平台;也感谢我的成员们积极参与,分享着收获。
谢谢了!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