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教案示例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教案第一节农业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五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4、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
教学难点主要农业区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重点1、主要农作物的分布;2、我国主要牧区的分布和主要的优良畜种。
新课教学新课导人:方案①: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原料?(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农业。
)对,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
方案②: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
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少有关农业的知识呢?方案③:同学们,如果让你一个星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你会怎样?(学生会有各种回答,只要基本相符,都要肯定。
)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在非洲,还有不少的居民长期处在饥饿之中,甚至死于饥饿。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低。
)在屏幕上展示出课本中将农业含义分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设问;以下活动,哪些属于农业生产活动: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水塘养鱼(答案为C)让学生齐声朗读“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这段阅读材料。
提问:读了这段文章之后,你对中国农业有什么认识?讲述“我国农业的发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问:我国农业是在汁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观看一段旧中国农民逃荒讨米的录像资料,不要很长,一分钟左右。
2021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名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名师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用实例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教学准备】自制相关课件、中国轮廓图【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就可以发展各种产业,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农业就特别重要了。
请同学们判断以下产业哪些属于农业?种植水稻、伐木、饲养牲畜、捕鱼、采草药、生产桌椅。
我们归纳一下,什么是农业?讲授新课: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产品大多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
观察图片“主要农业部门”,从反映的内容看,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什么是农业?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称为农业。
[提问]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发展农业非常重要,你能说一说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吗?这么多人需要吃饭、穿衣,粮食、棉花生产很重要;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料;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活动1]请你按照下面的提示再补充例证,具体说明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吃种植业能提供的食物畜牧业能提供的食物渔业能提供的食物林业能提供的食物穿用种植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用畜牧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用用畜牧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用林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过渡]我国是一个大国,东部、西部、南方、北方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造成农业的地区分布存在很大差异。
通过查找资料,并结合读图“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你能归纳出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吗?在读这幅图时,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2)它们的界线在哪里?(3)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6)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7)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8)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天然草场广布,大部分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重点 四、 教学重点难 点 难点
让学生掌握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第二课时 三.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 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这是影响农业 生产的基本条件,决定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2)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 土地价格、资金、管理等,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决定农业 生产的方式、效率、水平等。 (3)技术条件:主要包括机械、化肥、良种、冷藏等,通过影响自然 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4)环境因素:与其他因素共同影响农业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市场销 售。 2.中国的粮食问题和主要的解决途径 粮食生产是我国种植业的主体,在整个农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 为粮食是我国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我国有近 13 亿人口,粮食需求 量大。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粮食产量只有 400 千 克,刚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 少,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因此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是 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也是实现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的关键。’ 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有:①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 保护耕地;②实施科学种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和质量;③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面向市场,调整农作物品种和农业结 构,一方面满足人民生活的丰富多样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广大农民的收 人真正得以提高;④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量,如使用优良种子、 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 3.中国耕地面临的压力与合理利用、保护 (1) 面临的压力: ①耕地比重不大, 人均耕地少: 中国耕地面积有 1.28 亿公顷,约占总土地面积的 l3.7%,人均占有耕地不足 0.1 公顷,仅 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45%。②耕地的地理分布不均:中国耕地总面 积东南占 88.4%,西北占 11.6%。从人均耕地面积看,内蒙古、黑龙 江多于 0.3 公顷,而自然条件较好和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地区少于 0.07 公顷。③非农业建设用 农业建设用地增加:城市、能源、交通、水利、工矿等各项建设用地迅 速增加,使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④低产田所占比重太大:高产稳产 田占 l/3 左右,低产田也约占 1/3。 (2)合理利用与保护:中国耕地不足的形势严峻,要实行“十分珍惜、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具体措施有:①实行耕地 总量不减少措施; ②提高土地利用率, 一方面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 另一方面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③提高耕地质量,进行土 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4.走科技强农之路 (1)温室大棚 (3)推广农业机械化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课题
第一节交通运输
课型
时间
备课组成员
主备
课时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旁注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一下,现代运输方式主要指那些运输方式?在我国的交通运输线中,最重要的是铁路运输。引出课题‚铁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提问:暑假期间,家住北京的小明要和爸爸妈妈乘火车去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去旅游,你能告诉小明一家人该走那些铁路线最合理吗?
【活动】:画中国铁路干线分布简图(或设计旅游线路)
〖布置作业〗
填充图册
小组讨论交流。
回答问题。
自己阅读课本后,在书上杠出关键词语。
同桌讨论交流。
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
代表回答。
小组讨论交流。
课后反思:本节内容的教学我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导入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之后我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是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课中通过让学生读图、绘图、填图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眼、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地理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现代运输方式
运输线路
运输工具
运价
时速
运量
水运
河道或航道
陆运
铁路
公路
空运
航空线
2、教师归纳小结。
〖活动〗P86活动1、2
1、A.航空运输(飞机),B.铁路运输(火车),C.水路运输(轮船)。
2、(1)汽车,(2)汽车,(3)火车,(4)轮船,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
〖课堂小结〗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货物本身性质及运货量、运输距离、目的地位置、运输工具的特点等。由以上两组练习,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运人还是运货,在选择运输方式时,都要考虑交通工具的特点、运输距离、时间、运输目的、运输的人或物本身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教学设计
农业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首先以诗词“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导入本节课的课题。
然后以新闻播报的形式让两名学生扮演新闻播报员,报道中央一号文件。
二、学习目标明确任务,有的放矢。
三、新课讲授(一)探索新知1、根据我国部分省区主要食物来源的农业部门,以及地区的分布,得出结论:我国农业东西分布差异显著。
通过课本93页图4.10,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存在显著地东西差异。
2、根据我国耕地类型和温度带的分布,以及农作物的熟制,得出结论:我国农业存在显著地南北差异。
通过课本94页图4.11,我国农业南北分布差异在耕地类型、农作物熟制、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甜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等方面的表现。
这个部分以表格的形式清晰明了的呈现给学生。
3、我国的新型农业。
这个部分通过给学生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归纳新型农业的具体类型。
4、家乡农业。
用微课制作郯城县杨集镇的万亩荷塘的视频,以及用图片展现郯城县花园乡的狼墩草莓,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一1.发展种植业的不利因素有哪些?2.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二)合作探究二1.对照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地形特征?2.说出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分布状况。
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最主要的自然优势是什么?3.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主要农产品有哪些不同?试举例说明这样规划依据的自然条件。
(三)拓展延伸1、未来之路——新型农业订单农业、精准农业、旅游农业、保险农业、生态农业、外向型农业。
学生根据教师给的材料自主分析新型农业的具体类型。
2、家乡农业通过微课制作的微课《杨集万亩荷塘惹人醉》以及图片展示郯城县花园乡狼墩草莓,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四)厚积薄发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Ⅰ为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此线以西为我国区,此线以东为我国的区。
(2)四大牧区:A 、 B 、C D 。
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__第四章第二节教案
4、了解基础工业的概念,并掌握重要基础工业――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 工业、纺织工业的大体分布。
二、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经济和重要基础工业及其主要发展概况
三、教学难点 我国主要经济的主导地位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述法、讨论法
五、教具: 地图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人:
方案①:同学们,通过“农业”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农业给人们提供了基 本生存保障。但大家试想:如果只有农业,人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学生的答案 会有多样,教师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光靠农业 是远远不够的,其他产业部门,如工业、交通、商业等都必须大力发展,尤其是 工业,它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下面让我们开始学习“工业”。 方案②:
依次展示一些工业产品的图片:书本、纸张、文具、锅、碗、菜刀。瓷砖、彩电、洗衣机、化肥、收割机、投影仪、计算机、玻璃、水泥板、汽车、军舰、战斗机提问:同学们,上面展示的这些物品,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工农业生产、国家建设、国防安全关系十分密切,你们知道它们是由哪一产业部门生产的吗?(学生回答:工——用。)
[二]讲授新课
显然,对于交通和国防建设来说,其现代化水平同样取决于工业发展水平。 因此,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设问:由于工业生产如此重要,所以各个地区都想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 工
第二节 工业 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了解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较快,门类较齐全,布局日趋合理。认识新 中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3、学会运用示意图、统计图以及其他图表资料来分析和总结我国工业的发展状 况及其分布情况。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中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多的人口.有力的回应了外国经济学家关于“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发问。我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5、中国农业的奇迹
(小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认识多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
农业机械、农药、化肥、地膜等工业产品助力农业发展。
2、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展示部分棉、麻、丝、毛、皮制品;金锣和兰陵集团部分产品)。
我们告别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农业机械使得农业劳动大大减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
3、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消费市场
创意农业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及农业功能的拓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继发展起来:油菜地种出大龙袍、机器猫;稻田里种出白鹤、祥云、米老鼠……这些创意十足的农田不仅惊艳了游人,也让传统的农田身价倍增。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学习生活中的的地理知识.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得出结论。
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
中国人骨子里渗透了热爱种地的基因,尤其爱种菜:房前屋后,房顶阳台,甚至种到了非洲、美国、俄罗斯等地,风靡至今的网络游戏QQ农、牧场很好的反映了这一点,你能玩转农、牧场吗?
练习因地制宜布局农牧业.
第二节 农业ﻩ
课型
新授
单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备人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0—93页、95—9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2。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第二节 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农业知识系统认识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农业有所了解,但对其深层次的原理和现状认识不足。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衔接,从而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提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难点: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农业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农业案例材料,如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
2.准备投影仪、课件等教学设备。
3.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农业基础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差异较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农业生产区位因素。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PPT,介绍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如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生产等。
同时,分析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市场需求等。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 农业(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D.在山东大力开展海洋水产养殖
2.下列 地区的农业生产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 )
A.山地地形陡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可发展畜牧业
B.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耕作
C. 在地势低洼、河湖较多的地区,宜粮则粮
D.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宜渔则渔
3.在上海市郊区的农民,种植蔬菜,发展肉、乳、蛋、禽生产,主要是考虑
(讨论归纳)让学生结合以上分析,总结因地 制宜的概念。
(板书)因地制宜概念、原则
学生归纳后用投影打出因地制宜概念: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方。
(事例分析)用投影打出以下例子,让学生明白不同农耕区、林区,只要存在一方面自然条件差别都有可能导致农作物品种、林种的差异。
事例3: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湿地,包括一类保护珍禽黑颈鹤在内的140多种候鸟在此越冬。草海周围居住着3万多农民,人均不到5分耕地,农民生活贫困,人鸟争地,矛盾尖锐。
历史上的草海,水域面积45平方公里。上世纪70年代,人们围湖造田,水域面积减小到5平方公里。80年代重新筑坎蓄水,草海水域面积有所恢复,农民弃田上岸,骤感生计艰难。
(引导分析)为什么麻江能成为优质保健米“锌硒米之乡”?(这里的土壤富含锌硒元素,适合该种米的生长)(学生讨论)
事例2: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给学生放出照片。提问:在地势低洼的地方挖鱼塘养鱼;鱼塘周围植桑、种甘蔗,这种做法对不对?(对。在珠江三角洲中部,有许多地势低洼的地方,每逢暴雨便积水不退。后经人工改造,把洼地深挖成池塘养鱼,挖出的泥土堆在四周成“基”。“基”既可在暴雨洪水时防止塘水泛滥,又可在“基”面上栽培桑树、甘蔗、果树等。树叶等投入池塘可成为鱼的饵料,鱼类及微生物分解后的塘泥又成为“基”面上作物的肥料,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利用构成基、塘互养的水陆物质循环体系,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是我国农业生产上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改造自然的突出典型。
2021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设想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了解农业的地区分布及影响因素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前提,本课重点是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并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本设计试图通过“设计地图”、“读图分析”、“分组讨论”、“成果展示”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分类,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2.学会使用地图及图表资料,运用已学过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4.关注家乡农业生产的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读图、识图能力,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谈话法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书:第二节农业一、农业及其重要性(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请同学们闭目欣赏,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西村纺花那个东岗撒网北疆哟播种南国打场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争光2.同学发言,老师总结:小麦、高粱(种植业);果香(林业);荷塘(渔业);牛羊(牧业)。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农业情况。
(二)小组合作,探究原因1.学生活动一:搜集资料,感知农业与我们的联系(1)农业与生活、生产以及国民经济建设有什么密切联系呢?请同学们分组阅读教材、上网查资料、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2)学生展示:我们的吃、喝、穿、用都离不开农业。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4.2土地资源课程教学设计
第二节土地资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2.初步分析并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准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建立班级qq群教学课时:l课时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情景一: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之前,每当一位君王打下江山,都会给他的大臣以赏赐,其中最高的赏赐就是分封土地。
而春秋战国之后,则是加官进爵赏赐金银,而大臣们一旦拿到金钱首先就是大量购地。
情景二:电视剧《亮剑》的片段楚云飞离开大陆前只带走了祖国的一抔泥土。
提问:1、以上两个材料都反应了人们对土地的什么感情?2、人们为什么会对土地如此重视总结:土地,它给人类提供了山川、万物、衣食、财富;过去的一切得益于它,它更影响着人类的未来。
这就是土地,这就是土地资源。
课堂活动一:模拟土地开发教师:模拟情景分封土地,请每一组同学上前来接受土地(一张A4纸,里面有四种不同的土地类型)提问你将如何开发利土地学生:讨论这四种不同的土地如何利用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筑用地。
教师:由于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们对十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是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那么这几种土地在我国的分布是否平均呢?多媒体:展示我国土地类型分布图课堂活动二:小组探究土地利用类型我国的实际分布特征。
4.2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_农业教案第二课时
4.2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_农业教案第二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案《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概念,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2.认识我国农业地区的分布差异。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4.了解我国科技兴农取得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
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认识,树立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农业在地区上的差异。
2.农业生产的各种部门。
教学难点:1.气候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2.影响农业的发展因素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指导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课件]“情系…三农?谋发展”[教师提问]同学们,什么是“三农”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资料展示]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师生小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设计意图:关注“三农”,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承转]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你知道什么是农业?主要农业部门有哪些?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农业及其重要性[教师承转]同学们,那么什么是农业呢?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学生讨论]直观了解农业,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
[师生小结]农业概念。
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四个部门。
[出示板书]1.农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补充解释]农业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四个部分。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上第四章第2节《农业》优秀教案(4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上第四章第2节《农业》优秀教案(4页)“农业”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比如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形地势、气候特点,河流概况,水资源分布,土地分布等,并且,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使用地图、整合资料、分析归纳等的能力。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来讲,对农业的了解太少,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这也刚好是本节课将要突破的一个教学难点。
希望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在今后分析问题时思考范围更为全面、更为系统。
并且,本课对应的课标要求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希望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加深学生对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解,真正落实课标中“因地制宜”这一要求。
二、教学目标1、学生利用相关资料并结合日常经验,知道农业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感悟农业的重要性。
2、通过分组讨论学习,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指导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同时,不断提高互相协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通过模拟典型情景分析,学生了解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学习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任务一:做判断根据所学,判断题目所给内容是否属于农业,如果是,说明其属于哪个农业部门;如果不是,说明原因。
利用农业概念,读图判断进一步理解农业概念及其生产部门指导、点播举一反三,夯实基础,落实对概念的理解过渡很好,各组都赢得了任务一的智慧值,取得了开门红。
看看汤姆大叔又有什么吩咐。
播放汤姆大叔视频:“很好,你已经摸到窍门啦,继续!”农业的重要性任务二“找来源”。
屏幕上列出了“吃”“穿”“用”三个类别,请每组选择一个类别,对其中的日常物品进行还原,并说出其来自于哪个农业部门。
积极思考,组长选题并指派选手答题。
感悟国以农为本。
指导、点播,抓住时机进行农业重要性教育。
板书:国以农为本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日常用品为题,巩固前一环节所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悟农业的重要性。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农作物。
2.培养学生分析农业发展条件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增强对农业的重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主要农作物及其生长条件。
难点: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5.题型五:分析农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题目: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参考答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拓展学习: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帮助学生通过反思,促进自我提升。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对农业分布和农作物生长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观看现代农业技术视频,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思考现代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利用农业部门发布的统计年鉴,收集和分析农业发展数据,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为未来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参观当地农业示范园区或农场,实地了解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深对农业实践的认识。
-组织学生进行农村调研,了解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讨论区:布置成小组合作的形式,准备桌椅、白板或黑板,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记录。
-实验操作台:在教室一角或实验室设置实验操作台,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和试剂。
-教学演示区:确保投影仪、计算机和其他演示设备功能正常,以便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演示。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4章 第2节 第2课时
第二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及走科技强农之路【知识与技能】1.结合地图和相关资料理解我国农业的东西和南北差异。
依据地形、气候等知识了解不同农业类型的地区分布规律。
2.知道发展农业需要考虑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3.能够根据不同的条件合理安排农业类型。
4.分析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间的差别,了解我国走科技兴农之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进一步巩固读图、用图的正确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科技兴农的思想,并为农业发展好好学习,献计献策。
【重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难点】分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能根据生活实际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新课导入】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杨凌农业科技园区的视频):同学们观看视频后有什么感觉?学生:和传统农业不同。
教师:是的,新中国形成后,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自然条件差异大,人口众多,农业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国农业的发展条件。
知识点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95~P97的内容,自主完成)1.读教材图4.13,根据其中的描述,分析说明不同的地形所对应的农业部门,并思考除地形因素外,还要考虑哪些自然因素。
__答案:地形——一般说来,山地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适宜发展林业;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比较适宜发展种植业;部分高原、山地,降水较少,生长着牧草,可以发展畜牧业;在河湖地区适合发展渔业。
其他自然条件还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土壤等。
__ 2.读教材图4.14,思考除了自然因素外,发展农业还要考虑哪些因素。
__答案:除了考虑自然因素,还要考虑市场、交通、技术、国家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
__(教师点拨)(探究活动)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讨论交流)读教材图4.15,结合所学因地制宜知识,在A、B、C、D四地布局农业,并说明理由。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10126358-地理备课大师【全免费】
我国西部地区因为天然草场广布 ,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 .呈现出东西差异 - -东耕西牧 .形成了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四大牧区 .各牧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 ,形成了温带草原、高山、高寒三类草场 .不同的草场养育着不同的优良畜种:新疆的细毛羊、宁夏的滩羊、内蒙古的三河马和三和牛、青臧高原的牦牛 (皮厚毛长 ,耐寒 ) .那么西部地区是不是就只能开展畜牧业呢 ?显然不是 (出示我国土地利用图中耕地的分布图 ) ,这里也有种植业 ,只不过分布范围较小 ,这里
读图、思考、讨论、答复下列问题 .
欣赏图片 ,感受科技带来的农业成就 .
小结
要求学生自己给出结论、并提问 .
投影展示教师设计的知识结构 .
积极回忆所学内容 ,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
培养学生的总结和概括能力 .
布置作业下课
同步学习与探究的相关内容 .
完成课堂达标作业 .
稳固知识 .
3.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主要农产品有哪些不同 ?试举例说明这样规划依据的自然条件 .
要想农业得到更好的开展 ,实现优质、高效 ,就需要科技来助力 .优良品种的培育、温室大棚生产、机械化的生产、灌溉技术的进步等 .展示农业科技现状资料 .农民只有能沉着应对市场 ,才能真正实现增产增收 ,规模化和品牌化建设很重要 .
开展种植业的不利因素又有哪些呢 ?西北地区缺水 ,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 ,热量缺乏 .
种植业只在有水源的平原 (宁夏和河套平原有黄河水灌溉 )、绿洲 (河西走廊、天山山麓有冰雪融水 )、河谷 (青藏高原上的海拔低的河流谷地 ) .
思考食材的差异原因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知道农业生产的部门构成,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
2、记住农业的概念,理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3、知道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4、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4、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5、通过分析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说明我国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异,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6、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并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思想教育。
教学设想1、农业与我们,这部分内容我想这样引入,首先请学生想一想,你理解的农业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在结合图4.11补充说明。
为了避免学生概念模糊,可提几个产业,让他们判断是不是农业,例如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等,最终为学生归纳农业的概念。
2、关于农业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找实例。
可以结合99页的活动提问: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农业的产物?并将所举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归纳一下,它们属于那一类农业的产物。
3、农业的地区分布,引导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在读图的基础上讨论完成101页活动的表格,同时老师尽量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与前面所学的中国的气候、河流、资源、地形等知识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联系。
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展示出了农业的四个部门,并点明了农业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同时还指出人们的吃、穿、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农业。
本筐内容是全节的基础,叙述了三方面的内容:农业的部门、农业的概念、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这些内容先通过图片展示,然后又设计了“活动”,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材利用素描图和“我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以及读图练习等内容,使学生通过活动来了解这个问题。
教材在这个内容的最后还设计了填表练习题,让学生在反复的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粮食生产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各部门合理布局的关键,是解决农业一切问题的钥匙。
所以,教材将其作为专题讲述。
多种经营既发挥我国人多的优势,转变地少的劣势;又能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故教材也进行了重点论述。
教法建议教材的编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将着眼点从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观念教育上来,加强对学生观念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和意识。
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教师要充分利用书本中丰富的图像,在“导”字上下功夫,循循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读图比较,分析概括总结,让学生自己依据数据地理事实得出应有的结论。
2、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少讲道理,多用实例。
利用“种植业景观素描图”及“想一想”,从身边看得见的生活事例出发,使学生有一个直观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已学过的我国的气候特征,分析气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弄清我国南北方农业生产出现不同风貌的原因,并借助于“我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或其它的投影或图片等,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之后,在教材安排的“活动”表格的基础上增加几个栏目进行比较,让学生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3、在指导学生阅读农作物分布图时应抓全局,看总体的分布状况,而不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纠缠于某一点。
教学设计教学重点1.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理解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2、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计算机课件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有关知识,我们已经知道“交通运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有关农业的知识,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主要的农业部门有哪些?什么是农业?举例说明。
通过学生例举熟悉的例子归纳总结出农业的部门,农业的概念。
然后又反过来用概念判断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养蚕、养鱼等是不是农业。
我们首先要通过事例让学生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让学生看课本99页的“活动”,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完成,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展示】农机作业图片【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首先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其次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再次,我国是一个拥有8亿多农民的大国,因此农业是支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四个生产部门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
所以,狭义的农业也指种植业)【承转】正如同学们所知道的,我国北方人喜欢吃的主食是面食,南方人喜欢吃的主食是米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这与我国的哪些地理环境因素有关呢?【提问】气温除了影响我国粮食作物的生长外,还有哪些农作物会受到气温的影响呢?【提问】那么,除了气温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呢?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农作物的分布的因素:气温、水资源、地形、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
引导学生读课本100页图4.13,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加深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的理解。
让学生讨论完成课本101页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气温、降水、地形等对我国农业表现的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从而也为下一节的内容打下伏笔。
【总结】1、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2、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小结】(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板书设计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农业与我们1.农业的主要生产部门2、农业的概念3.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1、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2、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典型例题1、建国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增长不快,其主要原因是()A.粮食产量增长缓慢B.自然灾害频繁C.人口增长过快D.粮食浪费严重解析:人均粮食等于粮食总产量与总人口数之比值。
建国以来,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人口增长很快,增产的粮食很多用于新增人口的需要。
因此,人均粮食增长较慢。
此外,由于荒漠化、盐碱化、城市用地等使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也影响粮食总量和人均量的增加。
答案为C。
2、在丘陵地区发展种植业,首先要改造的自然要素是()A.热量B.水分C.地形D.土壤解析:丘陵地区其地表坡度大,耕作不方便,也不利于水分、肥料、土壤的保持,常发生水土流失,故改造地形,使坡度变缓为首要问题。
热量、水分、土壤则要针对具体地区,只有条件不好的需要改造。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丘陵地区在粮食问题压力不大时,应多发展林业更为有利。
答案为C。
扩展资料粗放农业把一定量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分散投入较多的土地上,采用粗放简作的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
这种农业主要依靠数量较多的土地和自然肥力较高的土壤来获得农产品与增加产量。
其农产品总产量的增长,主要通过扩大耕地面积的途径来实现。
因粗放农业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很少,故产出很低。
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一般在地多人少、边远偏僻、生产比较落后的地区,多采用粗放经营方式。
如非洲的干旱和沙漠地区,中国的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干旱或高寒地区和云南、贵州等边远山区均为粗放农业。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粗放农业将逐步向集约农业转化。
地貌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各种不同的地貌形态,如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沼泽、洼地,都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和布局。
一般以地形的高度、坡度、坡向、地面切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最明显。
(1)高度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水汽减少(迎风坡除外),地面辐射增加,温差大,日照强而长,还能使气团变形,改变风的性质,影响降水,因此出现农业生产垂直布局的现象,平地布局中的用地矛盾有时可以从垂直布局中得以解决。
如果绝对高度太大,终年积雪就难以利用。
此外,相对高度对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使用都有影响。
(2)坡度坡度在15°以上的地区难于使用大型机械;在30°以上地区,小型机械及大役畜难以使用;在45°以上地区,人畜难以活动。
根据概略的统计:坡度为8°时,履带式拖拉机的生产率比理想平原时的生产率降低13~15%,而燃料费增加12%;坡度为6°时,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生产率要降低一半,而燃料费亦增加一倍。
可见,坡度影响着耕作的难易程度,从而反映在劳动生产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