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手法
初中语文通感手法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通感手法总结归纳通感是一种能够唤起读者情感共鸣的写作手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运用丰富的描写语言、生动的形象比喻以及恰当的词语安排,通感手法能够有效地传递情感,增强阅读体验。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通感手法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此类技巧。
一、描写语言描写语言是通感手法中常见且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
通过对事物形象的生动描绘,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知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描写春天花开的场景时,作者可以运用如下的描写语言:春日的微风轻轻拂过,鲜花竞相绽放,芳香弥漫在空气中,仿佛走进了花的世界。
这样的描写语言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二、形象比喻形象比喻是通感手法的另一种常用方式。
通过将抽象的情感以具象的形象比喻出来,可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内涵。
比如,在描写一个人内心悲伤的时候,可以使用形象比喻来表达:他的心情像一片乌云笼罩着整个世界,暴雨随时可能降临,让人感到沉重和悲伤。
这样的比喻能够让读者立刻明白此人内心所承受的情感压力。
三、词语安排词语安排是通感手法中的关键环节。
不同的词语选择和安排方式能够对读者产生不同的情感效果。
例如,在描写一个人的乐观心态时,可以使用积极向上、明朗开朗的词语来表达,如阳光般的笑容、温暖的心情等。
而在描写一个人的忧郁时,应使用一些阴暗、压抑的词语,如低沉的目光、沉重的心情等。
通过巧妙地选择词语,可以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四、情节设置情节设置是通感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巧妙地安排故事情节,可以让读者沉浸其中,与故事中的人物一同经历种种情感的起伏。
例如,在叙述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时,可以先塑造一个充满挫折和困难的背景,然后通过努力和坚持,使人物最终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这样的情节设置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使之在阅读中获得愉悦和成长。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通感手法通过描写语言、形象比喻、词语安排以及情节设置等方式,能够有效地传递情感,增强阅读体验。
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又叫移觉,是修辞手法的一种,指用描述某一感觉的词来描述另一种感觉。
通感与比喻常连在一起使用,例: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和比喻兼用,主体为“通感”,副体为“比喻”。
通感与拟人也连在一起运用,例: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此句中表示颜色的红、绿和表示光线的明、暗互通,形成通感与拟人也连在一起的修辞。
通感手法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 吹笛 唐代: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 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 五月落梅花。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 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 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 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 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 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 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 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 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 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1
2 3
张权说的话听起来像蜜糖一样甜!
班主任的教导就像晴天霹雳一般,是 我心神俱惊!
王海杰放了一个非常绿的屁~
4
秦老师笑得很甜!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 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 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用一“闹”字,夸张地 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 绚丽鲜艳,热烈如火, 运用通感,唤起人们的 无限联想,将生机蓬勃 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 尽致。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羁 旅之愁,而是触物起兴,借杨花之随风漂荡、不能自 主,比拟自己往来赴任,离别家园。化虚为实,把羁 旅愁思溶化在具体的形象之中,读来情感突出,诗意 盎然。另外,诗人不仅将自己的转徙生涯和飘荡的杨 花作比,而且还要比出程度高低。“我比杨花更飘荡, 杨花只是一春忙。”结构上递进一层,使离情旅愁得 到有力反衬,更显深切感人。
石柔,宋朝人, 他一生远离故 土,辗转仕途, 曾任密州教授。
通感修辞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
通感修辞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一、听声类形,即以视觉写听觉“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槀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礼记·乐记》)这几句大意是:那些善于唱歌的人,歌声昂扬,如用力举物;歌声低沉,如物体坠落;歌声婉曲,犹如树枝弯折;歌声停止,好像枯木挺拔;直而折曲的歌声,方正如矩;委婉的歌声,圆曲如规,联贯起来正如一串珍珠。
歌声本来诉诸于人的听觉,但是却给人很多视觉感受:歌声高亢如用力举物,歌声下滑如物件下坠,歌声婉转如树木弯折,而歌声停止则如枯木兀立……所有这些,都是由听觉到视觉的迁移,听到的仿佛看到的一样,这便是听声类形。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山关。
”(高适《塞上听吹笛》)在明月当空的草原之夜,有人吹起《梅花落》的曲子,那阵阵悠扬的笛声,竟化成了落满关山的朵朵梅花。
在这里,诗人把听觉美的特征表现为与之相通的视觉美的特征,创造了梅花飘洒似的笛声这一通感形象。
“歌声/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臧克家《春鸟》)属于听觉艺术的“歌声”,本是缺乏具体形象感的东西,而诗人却将其转化为属于视觉范畴的星星,且能“听”出“灿烂”来。
在此,感觉的相互挪移,不仅刺激着人的听觉神经,而且使人的视觉神经也同时活跃起来,赋予“歌声”以最大的可感系数,形象地表现了“歌声”的音色美。
二、听声类声,即以听觉写听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居易《琵琶行》)在这里,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用来描绘琵琶声,是以声类声。
这里并未产生感觉的迁移,仍然用声音写声音,渲染烘托了一场精妙绝伦的琵琶演奏。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玉碎凤凰叫”,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
通感在高考作文中的妙用
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指的是在文章中使用一些形象、比喻或其他修辞方式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能力。
通感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至深,有助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且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在高考作文中,通感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可以有效地提升文章的表达效果。
下面是一些通感的常见用法:
1.比喻:在文章中比喻某种事物或现象,使读者能够联想到某种具体的形象或感受。
例如:「他的思想就像一颗火花,点燃了我们的热情」。
2.拟人:将某种物品、概念或动物等比作人来描述,从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它们的特
征、性格或情感。
例如:「树枝上的鸟儿唱着欢快的歌,像是在为我们欢呼」。
3.设像:将某种事物比作某种具体的形象或画面,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它的特征。
例如:「他的眼睛像两颗明亮的星星,闪闪发光」。
4.排比:在文章中连续使用相似的句式或词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句子之间的联系和
节奏感。
例如:「她走路的姿态优美,步伐婀娜,身材窈窕,气质高贵」。
5.运用形象语言:在文章中使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某种事物或现象,使读者能够直观地
感受到它的特征。
例如:「他的话语就像一道闪电,打在我的心里」。
使用通感的关键在于,能够恰当地捕捉读者的感官和情绪,并使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在高考作文中,适当使用通感可以让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
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
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
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请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虽然前者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摹声的。
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
因此,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
又如: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是视觉移植为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朦胧婆娑,相互映衬,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给人一种悠扬、优美,很近肉内的感觉,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将读者带到一种美好的幻景。
有人认为“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不然。
“通感”与“比喻”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
通感的修辞手法的句子
通感的修辞手法的句子通感的修辞手法是一种通过感官刺激来表达情感和意义的修辞手法。
它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的描绘,来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和联想。
通感的修辞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修辞手法常常被用来描绘景物、人物、情感和氛围。
通过对不同感官的描绘,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比如,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通过对颜色、光线、气味、声音和触感的描绘,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在描写人物时,通过对人物外貌、言行举止、声音和气味的描绘,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在描写情感和氛围时,通过对情感的色彩、声音、气味、味道和触感的描绘,可以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情感的真实和氛围的厚重。
通感的修辞手法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同时也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比如,在绘画艺术中,通过对色彩、光影、线条和形状的运用,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音乐艺术中,通过对音色、音高、音量和节奏的运用,可以使音乐更加动人、激昂,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舞蹈艺术中,通过对舞姿、动作、节奏和情感的表现,可以使舞蹈更加优美、动人,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总之,通感的修辞手法是一种在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形式中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感官的刺激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它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因此,在创作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和感染力。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通感手法-通感手法
如丝如缕的荷花散发的“清香〞,唤起人们内心微妙的情感,使两种作用 《水浒传》中的精彩片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又只一拳,太阳上正
不同的感官知觉,在心理反应上得到了自然的沟通,让馨香与妙音齐飞, 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钵儿、铙儿,一齐作响。〞奇
直入心脾,到达醉人的艺术效果。“塘中的月色并不匀称,但光与影有着 妙地从听觉器官设喻,“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形容各种声响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通感手法|通感手法
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叉,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 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心情。同样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中这
样写到:“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诗人听着琴声,好象观
通感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翻开文学巨著,不必说一卷 察在宽阔无垠的天地之间,浮云和柳絮悠悠扬扬地随处漂浮,这是听觉沟
有嚼头:这里词作家奇妙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将视觉体验化为听觉 穷。还有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
感受,既生动,又能强化意义的表达,掷地有声,令人回味无穷。
气好像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覆盖着我。〞写的是紫藤萝“淡淡〞
状物写景类的散文运用通感的范例当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微 的花香,要赞颂的却是它那“紫色〞的生命张力,因为紫藤萝瀑布从上到
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由笛声想到梅
第1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铿锵玫瑰》,颂扬了中国女足运动员坚韧拼搏的精神,让很多歌迷为之倾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用视
掌握“通感”的修辞手法教学设计和反思
使用通感修辞法,通过词语的移用,沟通人们的不同感觉,可以启迪人们的感觉联想,强化人们的心理感受,体味余韵。
三、通感的常见类型
(一)、由听觉移到视觉
所谓眼见为实,视觉是最直观也是传达性最强的感受。我们见到的东西往往更为真切,用视觉描绘将会达到深刻的体验。
女子们朗朗的笑声,像水上的波纹,在工地的上空荡漾开去。(钢焰《绿叶赞》)
二、从《荷塘月色》中学习通感的修辞手法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处运用通感将嗅觉移为听觉,写出荷香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等特点,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此处运用通感,由视觉转为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朦胧婆娑,相互映衬,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给人一种悠扬、优美的感觉,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将读者带到一种美好的幻景。
一、什么是“通感”?
通感即移觉,是一种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的形式沟通起来的特殊修辞方法。
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高一
课题名称
掌握“通感”的修辞手法
难点名称
“通感”的修辞手法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容易和比喻混淆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不易理解通感,容易把这个修辞手法当成比喻
难点教学方法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修辞手法通感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一、介绍怨、慕、泣、诉是修辞手法中的通感手法,通感是通过比喻和象征等手法,表达所感受到的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怨、慕、泣、诉是最常见的通感手法之一,它能够帮助文章表达更加丰富的情感,加深读者的理解和共鸣。
二、怨怨是指对不满、不平的情感表达。
通过怨这种修辞手法,作者可以表达出内心的愤懑和不满情绪,让读者对文章中描述的事物产生深刻的印象。
比如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中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压城、城欲摧,正是表达了作者的怨愤之情,通过对不满和愤懑的描述,加深了读者对情境的理解,使人产生共鸣。
三、慕慕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慕这种修辞手法,作者可以表达出对美好的向往和神往之情,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感动。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追求,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
四、泣泣是对悲伤和痛苦的情感表达。
通过泣这种修辞手法,作者可以表达出内心的悲痛和痛苦,使读者对文章中描述的情景产生共鸣和感动。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者通过对草木生死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生命无常和离别的悲伤之情,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感动。
五、诉诉是对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
通过诉这种修辞手法,作者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
比如现代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我无法忍受社会的黑暗”,作者通过对自己内心感受的真实诉说,引起读者对社会黑暗的共鸣和反思。
六、总结怨、慕、泣、诉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通感手法,它通过对情感的真实表达,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感动。
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怨、慕、泣、诉这四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这四种修辞手法,使文章表达更加精彩、贴近读者的内心。
怨、慕、泣、诉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通感手法,它们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能够将作者的情感直观地传递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
初中课文中通感例子
初中课文中通感例子初中课文中的通感修辞手法:揭示感官之间的神秘联系一、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同的感官体验相互交织,构建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巧妙地捕捉并表达了这种感官交融的现象。
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通感修辞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些生动的描绘不仅提升了语言的艺术性,还引发了我们对于感官世界的深入思考。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例子,以期引发读者对于通感修辞手法的兴趣和欣赏。
二、通感修辞手法的魅力通感修辞,又称为“感觉移借”,是一种在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通过通感,作者能够将一种感官的体验描绘成另一种感官的体验,从而拓宽了表达的维度,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初中课文中的通感修辞例子1.《荷塘月色》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朱自清将荷花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的歌声,使嗅觉和听觉相互交融。
通过通感的手法,荷花的清香变得如歌声般渺茫而美妙,增强了读者的感官体验。
2.《故乡》中的“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
”在这里,作者鲁迅将视觉与触觉相交融,将眼神比作利剑,生动地描绘出人物内心的疑惑和警觉。
通过通感修辞,使读者对人物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大明宫词》中的“你的笑容如阳光般洒落在我的心里。
”这一句中,作者将触觉与视觉相结合,将笑容带来的温暖感觉比作阳光的洒落,表现出了情感交流的深刻和温暖。
四、结论通过对初中课文中通感修辞手法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修辞手法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它能够突破传统的感觉界限,通过不同感官之间的交融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通过对通感修辞的掌握和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对通感修辞的欣赏和理解,我们也可以更好地领略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通感的现象。
例如,当我们听到某段悲伤的音乐时,可能会感到心里酸酸的;当我们闻到某种香气时,可能会回忆起某个温馨的场景。
古诗中的通感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
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
疑有碧桃千树花。
[注释] 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 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
“凤吹声如隔彩霞”
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就似乎 由此作想,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 超凡入神。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 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 它不是说声如彩霞,而是说声自彩 霞之上来;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 奏乐的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 新鲜。
“疑有碧桃千树花 ”
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与前“隔彩霞”呼应, 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 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十分繁复绚丽的景 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间的音乐,宜乎 如此奇妙的、非人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 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 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 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 它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 运用,而又避免对音乐本身正面形容,单就奏 乐的环境作“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幻想,从而 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运 用上算得是独具一格的。
通感的类型:
风随柳转声皆绿,麦受尘欺色易黄
——严遂成《满城道中》
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
——贾唯孝《登螺峰四顾亭》 ——黎简《春游寄正夫》 ——柳宗元《渔翁》
鸟抛软语丸丸落,雨翼新风泛泛凉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李白《酬殷明佐见赠》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语文修辞手法之通感(总结)
语文修辞手法之通感(总结)
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
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其实古诗文中也有,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
“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1。
通感修辞手法答题模板
通感修辞手法答题模板
通感修辞手法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多种感官的描述来传达信息,让读者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来感受
到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这种修辞手法常常用于文学作品和修辞文体中,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解释通
感修辞手法。
首先,通感修辞手法可以通过同时描述多种感官的感受来增强
作品的表现力。
例如,在描述一个风景时,作家可以运用视觉、听
觉和触觉的描写,让读者在想象中能够看到风景的美丽、听到风的
声音和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从而更加生动地感受到整个画面。
其次,通感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
感和意义。
通过多感官的描绘,作品能够更加全面地传达情感,让
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比如,通过描写食
物的味道、颜色和香气,作家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
情感和内心世界。
此外,通感修辞手法还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感知效果。
通过多感官的描绘,作品能够让读者产生更加深刻的共鸣和情感连
接,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感知效果,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通感修辞手法通过多种感官的描述来传达信息,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这种修辞手法,作家能够创造出更加生动、深刻的艺术形象,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感知效果。
通感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通感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通感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通过对感官的直接或间接描述,使读者产生感觉或情感共鸣。
通感的修辞手法可以带给读者多重感受,下面是几种常见的通感修辞手法和它们的表达效果:
1. 视觉通感:通过对景物、颜色、形状等视觉元素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图像的美感或场景的真实感。
例如:“细雨如烟,疏疏的细丝纠缠在窗前的枝叶上,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
”这种描写使读者产生了一种模糊而美妙的视觉感受。
2. 听觉通感:通过对声音、音效、声音的节奏等听觉元素的描述,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听觉上的感受。
例如:“夜幕降临,屋外传来树叶的沙沙声,微风拂过,远处有着微弱的鸟鸣声。
这静谧而安详的听觉体验带给人一种宁静和与自然和谐的感受。
3. 嗅觉通感:通过对气味、香气等嗅觉元素的描写,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想象出细腻的气味或特定环境的嗅感。
例如:“雨后的晨间,泥土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清新的香气使人感到一种自然与生命力的气息。
”
4. 味觉通感:通过对食物、饮品等味觉元素的描写,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够咂出味道的滋味。
例如:“饭菜香喷喷地端上桌,那浓郁的香气伴随着香脆的吮指声,仿佛能让人真切地品尝到美食的味道。
”
5. 触觉通感:通过对触感、温度、触摸感等触觉元素的描写,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虚拟的触觉感。
例如:“他轻轻地抚摸着羽毛,细腻而柔软的触感让人感到一种温暖和宽慰。
”
通过运用这些通感修辞手法,作家可以通过文字提供更全面的感知体验,增强读者的亲身感受,并且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或作品的主题。
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所谓“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
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请看:1.“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屡屡清香”与“渺茫的歌声”,虽然前者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摩声的。
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
因此,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
又如: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是视觉移植为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朦胧婆娑,相互映衬,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给人一种悠扬、优美,很近肉内的感觉,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将读者带到一种美好的幻景。
有人认为“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不然。
“通感”与“比喻”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
其修辞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
如朱自清写静态荷花,连用了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出月下荷塘荷花的静态美。
“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写出月光洒向满池荷花荷叶上的露珠,发出晶莹剔透的闪光;“刚出浴的美人”,给人以想象,如果把开放的荷花姑娘的脸庞,那么,翩翩翻动的荷叶就是姑娘们身着的裙裾,给人以荷花妖艳却不染纤尘的美质。
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作文
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作文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其实古诗文中也有,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其实古诗文中也有,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
湖水清澈、碧绿,宛若一颗镶嵌在群山中的宝石,在太阳光下熠熠生辉.西湖边上的柳树的嫩绿色的树叶青翠欲滴,枝条随着微风扭动着柔软的腰肢,舒展开细长的手臂,提起翠绿的裙摆,跳起了优美的舞蹈.由于游人很多,最后决定坐船到对岸.船大约有6米长.在微风中,船开始出发了.船夫在撑篙,我们坐在椅子上,尽情观赏西湖的美景.我们荡漾在西湖上,心里很兴奋.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碧波荡漾,泛起的水波在阳光的照射下像闪着银光的鱼鳞.我把手伸进水里,水流冲击着我的手,把手往后冲,感觉舒服极了.微风轻轻吹拂着脸,凉丝丝的,真惬意!小船在湖面上荡漾着,不知过了多久,此时,夕阳西下,出现了美丽的晚霞.我立刻兴奋起来,拿出相机,“啪!啪!”地把迷人的晚霞美景拍了下来――水天相接的地方被染成了橘红色,中间是还没落下去的金色的太,那里的湖水倒映着晚霞,湖水好像变成了橘红色的,美丽极了!不一会,橘红色消失了,天空中出现了一丝丝鱼肚白,又过了一会,天空变成了深蓝色.说的话听起来象蜜糖一样甜!2、月夜,清冷的月光铺满一地,淡淡的光辉似乎带有一种清冷的香味,而且可以感觉到那质地还是相当的光滑.3、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4、紫藤萝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5、紫藤萝的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6、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7、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8、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9、她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我对她说:“你的眼睛真闹啊,别眨了.” 10、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11、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如同鼓点有节奏的击打.12、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13、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