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身份认证
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身份认证中的应用研究

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身份认证中的应用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身份认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传统的身份认证方法,如密码、证件等,不仅存在安全性不足的问题,还易被伪造。
而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则通过采集个体固有的生物特征,如指纹、虹膜等,进行自动化识别,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因此,本文将对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身份认证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第二章: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概述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通过对个体的生物特征进行采集、提取和匹配,从而确定身份的一种技术。
常用的人体生物特征包括指纹、虹膜、人脸、掌纹等。
这些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不易伪造的特点,因此能够有效地应用于身份认证领域。
第三章: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原理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利用生物学特征在个体之间的差异来进行身份认证。
其主要包括特征采集、特征提取和特征匹配三个步骤。
特征采集是通过传感器或相机等设备对个体的生物特征进行图像或数据的采集。
特征提取是从采集到的图像或数据中提取出能够反映特征的特征向量。
特征匹配则是将提取到的特征与已有的特征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确定个体的身份。
第四章: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身份认证中的应用4.1 指纹识别技术指纹识别技术是最早被广泛应用的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指纹特征是人类手指皮肤上形成的独特花纹,其纹理、方向等特点使得每个人的指纹都是唯一且稳定的。
通过采集、提取和匹配指纹图像,可以实现对个人身份的快速准确识别。
指纹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边境检查、考勤管理、手机解锁等领域。
4.2 虹膜识别技术虹膜识别技术是利用眼睛的虹膜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技术。
虹膜是位于瞳孔边缘内侧朝眼角方向的一个环状组织,具有稳定性和唯一性。
虹膜识别技术通过采集、提取和匹配虹膜图像,能够实现对个体身份的高精度识别。
虹膜识别技术已被应用于银行、机场安检等领域。
4.3 人脸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是利用人脸的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
身份认证安全管理制度

####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本单位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保障单位业务正常开展,防止非法访问和数据泄露,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及访问本单位的第三方人员。
第三条本制度遵循以下原则:1. 防范为主,防治结合;2. 安全可靠,方便快捷;3. 严格管理,责任到人。
#### 第二章身份认证系统第四条本单位采用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确保所有用户身份的唯一性和安全性。
第五条身份认证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1. 用户注册与激活;2. 用户登录与权限控制;3. 密码管理;4. 身份验证;5. 访问记录与审计。
第六条用户注册时,应提供真实、有效的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
#### 第三章身份认证流程第七条用户登录:1. 用户使用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2. 系统验证用户身份,若验证失败,则拒绝登录;3. 验证成功后,用户可访问相应权限范围内的资源。
第八条密码管理:1. 用户密码应复杂,包含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2. 密码长度不得少于8位;3. 系统定期提示用户更换密码;4. 系统禁止用户使用与个人信息相关的密码。
第九条身份验证:1. 系统支持多种身份验证方式,如密码、指纹、人脸识别等;2. 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身份验证方式;3. 系统对身份验证结果进行实时监控,确保验证过程的安全性。
#### 第四章安全管理与责任第十条信息技术部门负责身份认证系统的建设、维护与管理。
第十一条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用户信息的收集、审核与更新。
第十二条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用户身份认证的安全负责。
第十三条用户应遵守以下规定:1. 不得将用户名和密码泄露给他人;2. 不得使用他人身份登录系统;3. 不得利用系统漏洞进行非法操作;4. 不得干扰系统正常运行。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身份认证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应及时报告信息技术部门。
第十五条违反本制度,造成单位信息安全事故的,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网络安全授课教案

成都大学教案
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系(教研室):软件工程授课教师:陈晓丹职称:讲师
成都大学教案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总学时第17 学时—第 20 学时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总学时第29 学时—第 32 学时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总学时第33 学时—第 36 学时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身份认证数字证书管理办法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财务有限公司身份认证数字证书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办法规定了财务公司身份认证数字证书及其载体购买、制作、用户绑定、权限管理、日常管理等各环节的管理办法。
第二条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办法。
(一)证书即身份认证数字证书,是核心业务系统识别人员登录身份的凭证,证书具有使用有效期。
(二)U-Key 证书的载体,证书通过加密算法存储其中,可以保证证书不被复制。
(三)密码即U-Key密码,用户在登录核心系统及进行资金支付时必须输入。
(四)密码信封装载U-Key初始密码的信封,必须由最终用户亲自开启。
(五)解锁当密码连续错误输入五次,U-Key即被锁住,须持相关手续到信息技术部解锁。
(六)柜员登录核心业务系统的财务公司操作人员。
第二章职责第三条财务公司总经理或授权分管副总经理负责确定证书实施方案。
第四条信息技术部负责核心业务系统及安全网关和验签服务器的技术实施及技术支持;负责证书及U-Key的购买;负责将证书导入U-key;负责U-Key初始密码的设定及密码信封制作;负责U-Key解锁;负责核心业务系统客户端证书相关技术支持。
第五条综合管理部负责财务公司柜员身份审核及权限分配。
第六条结算部负责成员单位U-Key申领、发放、权限设置、更换、注销等管理工作。
第七条以下操作流程均设经办岗和复合岗双人操作。
第三章财务公司柜员U-Key管理流程第八条申领柜员填写《陕煤化集团财务公司业务运营管理用户申请表》,经信息技术部和综合管理部确认后,信息技术部管理人员在核心系统中增加该用户。
第九条绑定柜员填写《陕煤化集团财务公司U-Key申领表》,经信息技术部和综合管理部确认后,信息技术部管理人员为该柜员绑定U-Key。
第十条权限分配及调整由申请部门填写《系统权限分配表》或《系统权限调整表》,明确岗位名称、岗位人员及岗位职责,综合部进行系统职责管理和系统授权管理。
第十一条解锁信息技术部接到综合管理部或其他业务部门《陕煤化集团财务公司U-Key解锁申请》,经审核无误后为指定柜员解锁。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第四章 数字签名与认证技术

密钥生成算法Gen
者消以息签对名(m秘, 密s)密为钥输S入k对,消输息出m0所或做1,的即 V签er名(P,k,即m,Ssi)g→(S{k0,,m1)}→,s如。果
签名生成算法Sig
s∈Sig(m),则输出1说明签名有效; 反之输出0,则说明签名无效
签名验证算法Ver
21:09:30
4.2 消息认证与哈希函数
第4章 数字签名与认证技术
21:09:30
第四章 数字签名与认证技术
在网络环境下,数字签名与认证技术是信 息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的重要保障,是公钥密 码体制的重要应用。信息的发送方可以对电子 文档生成数字签名,信息的接收方则在收到文 档及其数字签名后,可以验证数字签名的真实 性。身份认证则是基于数字签名技术为网络世 界中实体的身份提供可验证性。
21:09:30
哈希函数的结构
由Merkle提出的迭代哈希函数一般结构如图 所示,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哈希函数(MD5、SHA-1、
RIPEMD)的结构。其中,IV称为初始向量,CV称 为链接变量,Yi是第i+1个输入消息分组,f称为 压缩函数,L为输入的分组数,l为哈希函数的输 出长度,b为输入分组长度。
哈希函数的性质 哈希函数的结构 安全哈希函数(SHA) 消息认证
21:09:30
哈希函数的性质
定义 哈希(Hash)函数是一个输入为任意长的二元
串,输出为固定长度的二元串的函数。一般用
H(·)表示哈希函数,若输出是长度为l的二元串,
哈希函数表示为:
H(·):{0,1}*→{0,1}l
21:09:30
碰撞性(Collision Resistant),是指求出
任意M,M′∈{0,1}*,且M′≠M,使得 H(M′)=H(M)是困难的。
身份认证与生活

身份认证与生活摘要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信息也是独一无二的,现代信息安全关系到自身的利益,现实生活中处处都会用到身份认证就是确认身份是否本人操作,但是现在社会复杂有些不法分子利益网络信息的漏洞损害他人利益,身份认证技术作为网络资产的前线保护屏障掌握了解这些技术可以有效的保护我们的网络信息安全,本文主要论述身份认证技术的概念、常用的身份认证方式以及阐述身份认证技术的重要性。
关键词:独一无二;身份认证技术;网络信息安全第一章身份认证技术简述身份认证(即“身份验证”或“身份鉴别”)是证实用户的真实身份与其对外的身份是否相符的过程,从而确定用户信息是否可靠,防止非法用户假冒其他合法用户获得一系列相关权限,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合法利益;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互相之间认识最大的特征就是外貌,但在互联网世界计算机只是看脸,计算机网络世界会把你所有的信息或者独一无二的特征录入系统转换成计算机自己能够识别的一组数据,因为计算机网络不是人类没有感情只认,用户的一系列数据身份认证技术就是更好的帮助计算机准确识别是否本人,如何保证以数字身份进行操作的操作者就是这个数字身份合法拥有者,也就是说保证操作者的物理身份与数字身份相对应二者缺一不可,这项技术作为网络资产的第一道关口看似简单实则重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二章身份认证基本方法第一节“你知道什么”?用户需要拿出自己知道信息与计算机想要知道的信息进行精确匹配证明本人,就像你的父母同学朋友在看不见你的情况下突然向他们借钱,他们就问你和他们之间才知道的信息,比如生日日期或者某一件事情,证明你是本人不是骗子,才能取得信任,不然就不把钱借给你,当登录一个系统就需要密码和账号或者短信验证码,只有准确把信息输入才能登录。
第二节“你有什么”?拿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进行身份的证明计算机存储了你的关于你“东西”的信息,但你需要操作的时候拿出相应“东西”进行验证,拿出的东西和本人匹配系统才能认证通过,比如你是一名学校的学生但你要在校办理什么事情的时候,老师就如计算机的认证系统告诉你需要学生证和身份证才能进行认证办理,那就是属于你的“东西”,必须本人和东西同时符合条件才可以缺一不可。
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设计与实施指南

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设计与实施指南第一章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概述 (3)1.1 系统背景与意义 (3)1.2 防沉迷系统的发展历程 (3)1.3 国内外防沉迷系统现状 (4)第二章网络游戏用户行为分析 (4)2.1 用户行为分类 (4)2.1.1 按行为目的分类 (4)2.1.2 按行为方式分类 (4)2.1.3 按行为时长分类 (5)2.2 用户沉迷原因分析 (5)2.2.1 游戏本身的吸引力 (5)2.2.2 用户个体因素 (5)2.2.3 社会环境因素 (5)2.3 用户行为监测与识别 (5)2.3.1 数据挖掘技术 (6)2.3.2 用户画像 (6)2.3.3 智能预警系统 (6)2.3.4 社交网络分析 (6)第三章防沉迷系统设计原则与目标 (6)3.1 设计原则 (6)3.1.1 用户为中心原则 (6)3.1.2 简单易行原则 (6)3.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6)3.1.4 法律法规遵循原则 (6)3.2 设计目标 (7)3.2.1 提高用户自律能力 (7)3.2.2 降低沉迷风险 (7)3.2.3 保障用户权益 (7)3.2.4 促进网络环境和谐 (7)3.3 系统架构设计 (7)3.3.1 用户身份认证模块 (7)3.3.2 用户行为分析模块 (7)3.3.3 干预策略模块 (7)3.3.4 数据存储与处理模块 (8)3.3.5 系统监控与运维模块 (8)第四章用户身份认证与注册 (8)4.1 用户身份认证方式 (8)4.2 注册流程设计 (8)4.3 用户信息管理 (8)第五章游戏时长控制策略 (9)5.1 游戏时长限制设置 (9)5.2 时长控制算法 (9)5.3 时长调整与优化 (10)第六章消费行为控制 (10)6.1 消费行为分析 (10)6.2 消费限制策略 (11)6.3 消费预警机制 (11)第七章防沉迷系统实施策略 (11)7.1 技术实施策略 (11)7.1.1 实名认证系统 (11)7.1.2 时间限制与消费限制 (12)7.1.3 巡逻识别技术 (12)7.1.4 家长监管功能 (12)7.2 管理实施策略 (12)7.2.1 完善客服体系 (12)7.2.2 加强内部管理 (12)7.2.3 联合社会各界力量 (12)7.3 法律法规支持 (12)7.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12)7.3.2 加大执法力度 (13)7.3.3 落实法律法规执行 (13)第八章用户教育与引导 (13)8.1 用户教育内容 (13)8.2 教育方式与方法 (13)8.3 用户引导策略 (14)第九章数据分析与评估 (14)9.1 数据收集与整理 (14)9.1.1 数据收集 (14)9.1.2 数据整理 (15)9.2 数据分析方法 (15)9.2.1 描述性分析 (15)9.2.2 摸索性分析 (15)9.2.3 预测性分析 (15)9.3 防沉迷系统效果评估 (16)9.3.1 沉迷程度评估 (16)9.3.2 用户满意度评估 (16)9.3.3 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16)9.3.4 长期效果评估 (16)第十章防沉迷系统与家长监管 (16)10.1 家长监管功能设计 (16)10.2 家长监管操作流程 (17)10.3 家长监管效果分析 (17)第十一章防沉迷系统与政策法规 (18)11.1 政策法规对防沉迷系统的支持 (18)11.2 防沉迷系统与法律法规的协调 (18)11.3 政策法规的实施与监督 (19)第十二章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未来发展 (19)12.1 技术发展趋势 (19)12.2 系统优化方向 (20)12.3 防沉迷系统与行业合作 (20)第一章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概述1.1 系统背景与意义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Windows系统安全技术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烟台职业学院

Windows系统安全技术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烟台职业学院烟台职业学院第一章测试1.信息(Information)是指通过在()上施加某些约定而赋予这些数据的特殊含义,通常我们把信息理解为消息、信号、数据、情报和知识等。
A:信号B:知识C:消息D:数据答案:数据2.篱笆的入口相当于大门,采用虚拟专用网技术,这属于网络通信安全,也属于()。
A:网络级安全防护B:网关级安全防护C:桌面级安全防护D:服务器级安全防护答案:网关级安全防护3.对现代企业而言,信息是宝贵的资源和资产,例如()、人员、设备、公司形象和声誉都属于信息的范畴。
A:网络上的数据B:纸质文件C:物理环境D:软件答案:网络上的数据;纸质文件;物理环境;软件4.对现代企业而言,信息是宝贵的资源和资产,例如()、人员、设备、公司形象和声誉都属于信息的范畴。
A:纸质文件B:网络上的数据C:物理环境D:软件答案:纸质文件;网络上的数据;物理环境;软件5.现在的网络结构通常分为三个层次,桌面、服务器和网关。
()A:错 B:对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通常所说的计算机病毒是指()。
A:细菌感染B:生物病毒感染C:特制的具有破坏性的程序D:被损坏的程序答案:特制的具有破坏性的程序2.以下措施不能防止计算机病毒的是()。
A:保持计算机清洁B:先用杀病毒软件将从别人机器上拷来的文件清查病毒C:不用来历不明的U盘D:经常关注防病毒软件的版本升级情况,并尽量取得最高版本的防毒软件答案:保持计算机清洁3.所有恶意软件是由两个英文单词融合而成,分别是()。
A:WindowsB:MaliciousC:SoftwareD:information答案:Malicious;Software4.通过以防火墙为中心的安全方案配置,能将所有安全软件()配置在防火墙上A:身份认证B:口令C:审计D:加密答案:身份认证;口令;审计;加密5.防火墙是入侵检测系统的屏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生物识别认证
依据人类自身所固有的生理或行为特征进行识别。 生理特征(characteristics):人的指纹、声音、笔 迹、手型、脸型、血型、视网膜、虹膜、DNA,以 及个人动作方面的特征; 目前人们研究的个人特征主要包括:容貌、肤色、发 质、身材、姿势、手印、指纹、脚印、唇印等。
(5) P按要求实现(以咒语,即解数学难题帮助); (6) P和V重复执行 (1)~(5)共n次。
若P不知咒语,则在B点,只有50 %的机会猜中V的要求, 协议执行n次,则只有2-n的机会完全猜中,若n=16,则若每 次均通过B的检验,V受骗机会仅为1/65536。
零知识证明的基本协议
哈米尔顿回路
口令
口令验证简单易行,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身 份认证方法之一。 口令是双方预先约定的秘密数据,它用来验证 用户知道什么。 一些简单的系统中,用户的口令以口令表的形 式存储。
1.口令认证
(1)口令加密技术: 用单向散列函数对口令进行处理; 再采用加密技术对该散列码进行加密。 认证中心数据库中存储口令的的散列码 口令以散列码的密文传输到认证中心后解密 生成散列码 ,以此来核对身份 . 困难在于加密密钥的交换,涉及密钥分发管理问题. 攻击者仍可以采用离线方式对口令密文实施字典 攻击。
服务器端存储加密的口令
示证者 验证者
ID
口令p ID
q
比较
p’ ID
f
数据库中存放的是加密的口令
口令经MD5算 法加密后的密文
同样,由于未保护的口令在网络上传输,上 述方案容易受到线路窃听的攻击。所以,我们 应该综合前两个方案的优点。
同时对抗线路窃听和危及验证者攻击
示证者 验证者
口令p
f
p’ ID
A
B
设Petor知道咒语,可打开C和 D之间的秘密门,不知道者 都将走向死胡同中。
C D 图8-4-1 零知识证明概念图解
协议: (1) Vetor站在A点; (2) Petor进入洞中任一点C或D; (3) 当Petor进洞之后,Vetor走到B点;
(4) V随机叫P:(a)从左边出来,或(b)从右边出来;
防止重放攻击的实例-要求输验 证码
质询-应答(challenge-response)机制 -防止重放攻击
示证者 验证者 ID 口令p
p
f
ID
n
n
f
r’ ID
比较
上述方案称为询问-应答机制,较好的抵制了 重放攻击。但付出的代价是通信量的提高。若 是简单的应用还不成问题。但不适于用在一些 需要频繁认证的场合,如RPC服务。 另外,它还存在与以前类似的问题,防外 不防内。系统管理员可以很轻松地获得用户的 口令。而且,如果经过中间结点的话,还可能 遭受中间人(MAN-IN-THE-MIDDLE)攻击。
在前面的基础上增加对抗重放攻击
示证者
n 口令p ID
验证者
ID
p
f
r’
ID n
f
比较
上述方案中的n是一个非重复值,认证方负责 检查n是否以前曾被用过。若用过,则请求被拒 绝。非重复值可用的实现方法有时戳,随机数等。 若用时戳方法的话,则两边要维护时钟的同步。 很明显,时戳的精度越高,抵抗攻击的强度也越 好。若是在局域网上,精确同步还比较容易实现。 但若是延时较长的广域网,要时钟精确的同步就 比较困难了。 若用随机数的话,认证方必须保存以往用过 的所有随机数,避免重复,随着服务次数的增加, 这张表会越来越大。
示证者 口令p
验证者 ID
f
p’ ID
p
比较
ID
危及验证者的攻击
对口令系统的另一个潜在威胁是来自内部的 攻击。因为口令通常是存在口令文件或数据库 中。万一口令文件被攻击者打开看到,或是系 统管理员有意冒名用户。这些恶劣的攻击者就 可以为所欲为了。
前面的方案对此威胁都无能为力。因为认 证方都存着用户的密码。所以要设计一种机制, 使得认证方不直接保存用户的密码,又能验证 用户的身分。
第四章 身份认证
认证的分类
认证可分为消息认证(也称数据源认证) 和身份认证.
•消息认证:这消息真的是他发出来的吗?是不是 假冒的?有没有被篡改过? •身份的认证:和我通话/信的这个人真的是他吗? 是不是假冒的?是不是录音重放?
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的定义:
–户的真实身份与其所声称的身份是否 相符的过程
S/KEY 服务器
7. 传送口令 6. 产生本次口令 口令计算器
总结
设计认证协议时应注意的问题
1.有可能线路被窃听
2.有可能受到重放攻击
3.可能有口令文件被盗的危险
4.可能有恶意的管理员企图假冒
5.可能遭受中间人攻击
身份的零知识证明
通常的身份认证都要求传输口令或身份信息 (尽管是加密传输)。如果不传输这些信息,身 份也能得到证明就好了,这就需要零知识证明 技术(The proof of zero knowledge) 。 零知识证明是这样一种技术,被认证方P掌握 某些秘密信息,P想设法让认证方V相信他确 实掌握那些信息,但又不想让V也知道那些信 息
一次性口令(OTP,One Time Password): 用来对付重放攻击 主要思路:在登录过程中加入不确定因素,使 每次登录过程中传送的口令都不相同,以提高 登录系统的安全性
一次性口令认证机制
4. 输入私钥
1. 用户登录
客户端 5. 私钥与质询 输入计算器
2. 登录请求
3. S/KEY质询
认证是判明和确认交易双方真实身份的重要环 节,是开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条件。 只有确保双方身份的真实性、数据的完整性和 可靠性及交易的不可抵赖性,才能确保电子商 务安全有序地进行。
身份认证系统模型
一个身份认证系统一般由三方组成,一方是出示证件 的人(示证者),另一方为验证者,第三方是攻击者, 认证系统在必要时也会有第四方,即可信赖者参与, 经常调解纠纷。
最基本的口令认证模型
示证者 验证者 ID 口令 ID 口令 比较
网页上的用户登录- 基于最基本的口令机制
口令机制:明文口令表
用户输入PW 用户输入ID ID OK? Y 查找与该ID对应的PW PW‘ 相同? PW N 拒绝 N 拒绝 ID 身份标识 ID1 ID2 ID3 .... IDn 注册口令 PW1 PW2 PW3 .... PWn
(3)零知识证明技术
1. 示证者:Petor; 验证者:Vetor; 被认证方P掌握某些秘密信息,P想设法让 认证方V相信他确实掌握那些信息,但又不想 让V也知道那些信息(如果连V都不知道那些秘 密信息,第三者想盗取那些信息当然就更难 了)。
2. 零知识证明的基本协议
例[Quisquater等1989] 。
Y 接受
明文方式传输口令的缺陷
攻击者可能在传输线路上截获用户口令 利用网络嗅探软件(Sniffer pro)
用单向散列函数对口令进行处理后再传送;
示证者
验证者
口令p
f
p’ ID
ID
p’
比较
ID
其中,f(x) 是单向函数。即计算f(x) 是较为容易 的。而计算其反函数是不可能的。
上述方案的主要缺陷是:p仅是口令的单向函 数,如果把口令和id的连接串一起用单向函数加 密将使口令的密文更难破解
(1) A将G进行随机置换,对其顶点进行移动,并改变其 标号得到一个新的有限图 H 。因 G H ,故 G 上的 Hamilton回路与 H上的Hamilton回路一一对应。已知 G上的Hamilton回路易于找出H上的相应回路; (2)A将H的复本给B; (3) B向A提出下述问题之一:(a) 出示证明G和H同构, (b) 出示H上的Hamilton回路; (4) A执行下述任务之一:(a) 证明G和H同构,但不出 示H上的Hamilton回路,(b) 出示H上的Hamilton回路 但不证明G和H同构; (5) A和B重复执行 (1)~(4)共n次。
(4)提问/应答技术
用户登录系统时系统随机提示一条信息,用户 根据这一信息连同其个人化数据(种子密钥)共 同产生一个口令字。 它的基本特点是认证过程不传递任何秘密,而 是代以交换具有随机特征的数据来实现问答, 使攻击者无从下手。 避免静态密码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2.持证认证
持证认证是利用授权用户所持有物进行访问控制的认 证技术.如,身份证、信用卡等。 IC卡可简单地分为三种类型: 集成电路的类别,存储卡、逻辑加密卡、CPU卡。 通信的方式,可以分为接触型、 非接触型和混合型三类。
身份认证又叫身份鉴别、实体认证、身份识别 认证目的:
使别的成员(验证者)获得对声称者所声称 的事实的信任。身份认证是获得系统服务所必 须的第一道关卡。
身份认证的过程
认证的一般过程是,通信的一方声明他的身份, 而另一方对他的声明进行验证。确认身份后, 进行相应的服务。 认证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 所谓单向,即通信中只有一方向另一方进行认 证。 所谓双向,即通信中双方互相进行认证。
身份认证的常见方法
– –
–
– – –
口令机制、 一次性口令机制、 质询—应答机制、 基于地址的机制、 基于个人特征的机制 个人鉴别令牌。
认证技术的发展
基于地址的信任机制
基于口令的信任机制
口令结合物理或生物 特征的信任机制
基于地址的认证机制
基于地址的机制假定声称者的可鉴别性是以呼 叫的源地址为基础的。 在大多数的数据网络中,呼叫地址的辨别都是 可行的 这种机制最大的困难是在一个临时的环境里维 持一个连续的主机和网络地址的联系。地址的 转换频繁、呼叫—转发或重定向引起了一些主 要问题。 基于地址的机制自身不能被作为鉴别机制,但 可作为其它机制的有用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