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郊祀歌_考论

合集下载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歌辞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歌辞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12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庙歌辞 踏歌 苏轼 抄本 张岱 宗教职能 天地贯通 和陶诗 周作人 古代帝王 《杨白花歌辞》 《杨白花》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科研热词 音乐 郊祀歌辞 郊祀歌 郊祀制度 郊祀仪式 邹阳 邹衍 邹子乐 运用 联章歌辞 涵蕴 汉 民间体式 杜甫 朝日夕月 文学再现 敦煌 太阳崇拜 国家祭祀 佛教 "行"诗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科研热词 敦煌 佛教 调名 语言结构 诗歌 艺术风格 胡部新声 程式 祭祀诗 祭祀文学 祭祀 界定 清乐 汉魏六朝 汉译佛经偈颂 汉 朝鲜朝 曲子词 文学 文体 敦煌文学 接受 影响 庙祭歌辞 庙堂文学 国语文学 唐代 变雅 仪式 乐府体 三教入雅 《诗经》 《归去来兮辞》

论郊祀与《汉郊祀歌》

论郊祀与《汉郊祀歌》

言 句式 与典 雅 的 祭 祀语 言 相 配 合 . 造 出一 种 祀神 的 肃 穆 氛 围 . 营 这 与 《 经 》 诗 的凝 重 、 严 风 格 十 分 类 似 。 正 如 梁 启 超 所 说 , 诗 颂 庄 汉 《 祀 歌 》 体 裁 和气 格 , 点 出 自《 经 》 三 《 》 , 最 少 也 郊 “ 有 诗 的 颂 ”“ 是 熔 铸 三《 》 《 歌 》 别 成 自己 的 生命 ” 。 祀 歌 典 雅 的 特 征 , 颂 、九 。 问郊 还 明 显 地 反 映 在 词 汇 、 句 上 。诗 薮 内 编 一 说 : 《 祀 》 辞 锻 造 “郊 炼 字 . 深 无 际 , 雅 有 馀 ” 又 说 汉 《 祀 歌 》 辞 极 古 奥 , 极 幽 幽 古 : 郊 “ 意 深 , 以流 丽 ” 汉 诗 总论 》 说 它 “ 衍 宏 博 ” 用 字 艰 深 。汉 郊 错 。《 也 奥 , 祀 歌表现出来的典雅特征与郊祀类 乐歌 的文体特 点及其传统 的 要 求 有 关 . 时 又 与汉 代 经 学 的 兴 盛 有 关 . 学 的 风 气 必 然 影 响 同 经 到郊祀 诗歌之 中, 司马迁曾说 : 今上 即位 , 《 “ 作 十九章 》 通一经 , 之 士 不 能 知其 词 . 会集 五经 家乃 能 讲 习” 皆 。 汉 郊 祀 歌 又 明 显 地 受 到 楚 辞 的 影 响 。《 汉诗 总论 》 “练 时 日》 :《 《 华烨 烨 》 天 f开 》 《 - 1 ,多源 于楚 《 》 。 实 际上 并 不 限 于 这些 诗 骚 ” 篇 , 们 可 以认 为 , 了 前 面 所 说 的 八 首 四 言 ( 转 第 1 5页 ) 我 除 下 5
论 郊祀与 《 郊祀歌 》 汉
罗 焕 玉 ( 安康 学 院 中文 系 陕 西 安 康 7 5 0 2 0 0)

《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三

《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三

《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三《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三《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三【北齐五郊乐歌】《隋书·乐志》曰:“齐五郊迎气降神并奏《高明乐》。

”又曰:“礼五方上帝并奏《高明之乐》,为《覆焘之舞》。

”沌意:历代吟谱曰:陆仰,陆卬。

字云驹。

累迁给事黄门侍郎、吏部郎中。

齐之郊庙诸歌。

多仰所制。

【青帝高明乐】岁云献,谷风归。

斗东指,雁北飞(1)。

电鞭激,雷车遽。

虹旌靡,青龙驭(2)。

和气洽,具物滋。

翻降止,应帝期(3)。

【自解】(1)岁云:经年之云。

谷风:谷风,东风。

《尔雅·释天》:“东风谓之谷风。

”邢昺疏引孙炎曰:“谷之言穀,穀,生也;谷风者,生长之风也。

”斗东指:北斗指向东方。

(2)电鞭:闪电。

雷车:亦作“靁车”。

雷神的车子。

雷声。

遽jù:急促。

送信的快车或快马。

虹旌:彩虹之旗。

靡:风靡。

或靡丽,奢华,美盛。

(3)具物:所有物品。

万物。

翻:翻腾。

降止:犹光临。

应帝期:应和天帝的期望。

【赤帝高明乐】婺女司旦,中吕宣。

硃精御节,离景延(1)。

根荄俊茂,温风发。

柘火风水,应炎月(2)。

执衡长物,德孔昭。

赤旂霞曳,会今朝(3)。

【自解】(1)婺wù女:星宿名,即女宿。

又名须女,务女。

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之第三宿,有星四颗。

司旦:报晓。

中吕:古乐十二律的第六律。

其于十二月为四月,因亦用以称农历四月。

硃精:朱精。

应指太阳。

御节:主掌季节。

离景:日影。

离:八卦之一,象征火。

《易·说卦》离,为火,为日。

景,古同'影’。

(2)根荄gāi:亦作“根垓”、“根核”。

植物的根。

俊茂:英俊茂盛。

温风:和暖的风。

热风。

柘火:柘木之火。

出自'钻木取火’。

郑玄注引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后因以“柘火”代指季夏的火星。

风水:风和雨。

炎月:暑月,暑日。

(3)执衡:执掌权衡。

乐府诗之郊祀歌(1)

乐府诗之郊祀歌(1)

乐府诗之郊祀歌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一共十二类,今天先讲郊庙歌辞郊庙歌辞其实很早就有了,就是颂。

诗经楚辞都有。

周礼乐崩坏之后,礼乐制度就一直没有得到完善,直到汉以后,郊庙歌辞分为两大类,郊祀歌和庙祀歌。

郊祀歌歌咏的对象是天神地袛,庙祀歌的歌咏对象就是先祖先圣先师。

汉初,最高神依然是五帝。

南齐书·乐志说明堂祠五帝,明堂就是君王祭祀的地方,汉代,郊庙歌辞保存得不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

前者是庙祀歌,后者是郊祀歌。

汉朝诗人有一个的习惯,就是喜欢用四言诗来写郊祀歌。

所以四言郊祀歌辞在汉朝很常见。

郊祀歌的体制改革是由南朝宋国人谢庄所带来的。

这里要讲到一个东西叫依五数。

五数是指五行之数。

谢庄制定的依五行数是木数用三,火数用七,土数用五,金数用九,水数用六。

(五行这种东西就得看月令了,《礼记·月令》可以看看。

月令是上古一种文章体裁,按照一个12个月的时令,记述政府的祭祀礼仪、职务、法令、禁令,并把它们归纳在五行相生的系统中,)郊庙歌辞和长短句不一样。

比如:【送神歌】蕴礼容,馀乐度。

灵方留,景欲暮。

开九重,肃五达。

凤参差,龙已沫。

云既动,河既梁。

万里照,四空香。

神之车,归清都。

璿庭寂,玉殿虚。

睿化凝,孝风炽。

顾灵心,结皇思。

郊庙歌辞在乐府诗集的收录之中有十二卷,数量仅次于相和歌辞,从汉魏晋南北朝到唐宋都有在写,尤其是唐朝,写作数量最多。

若没记错的话,郊庙歌辞一共在乐府诗集里面有八百首左右,唐代的就占据了40%以上。

而且到了唐代,礼乐制度已经和政治有了充分的联系。

所以内容也变得格外丰富。

(祈谷)、(明堂)、(雩祀)、(五郊)、(朝日)、(夕月)、(祀圜丘)、(享昊天)、(祭方丘)、(禅社首)、(祭汾阴)、(祭神州)、(祀风师)、(祀雨师)、(享先农)、(享先蚕)、(蜡百神)、(享太庙)、(享龙池)、(享孔子庙)、(释奠武成王)、(封泰山)。

论《汉郊祀歌》十九章

论《汉郊祀歌》十九章

论《汉郊祀歌》十九章
《汉郊祀歌》十九章是武帝郊祀时所用的乐歌。

因其是时代的产物,它客观地反映了西汉人特有的政治观念:君权神授思想和封建大一统思想;因其郊祀所唱,又自然流露汉人宗教观念特征:三一并祠、黄帝降位、泰一至尊、高帝配享等。

使我们了解到西汉贵族的精神追求和政治信仰,以及天人合一思想在政治和宗教领域的统摄地位。

回归文本,才是解读文本的正确之路,这也是我为此文的方法。

此外结合《史记》、《汉书》等史料佐证,寻找诗歌产生的现实土壤,还原诗歌表现的真实思想;根据思想内容和实际用途,对郊祀歌分类,以期做到从微观到宏观的把握,是本文的出发点和深层追求。

对《帝临》之“帝”的考查是本文拨乱反正、除旧布新的一次尝试。

作为贵族乐府的《汉郊祀歌》十九章,其文学价值不容忽视。

它和民间乐府一道,构成了完整、丰富的汉代乐府诗歌。

它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值得我们推敲、研究。

神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形象、典雅的语言、虚实相映的手法,以及自由活泼的形式堪与楚辞媲美。

这些前代学者研究的偏废和空白,理应由当代学者去填补和完成。

《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四

《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四

《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四《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四【北齐明堂乐歌】《隋书·乐志》曰:“齐祀五帝於明堂。

先祀一日,夕牲,群臣入自门奏《肆夏》,太祝令迎神奏《高明乐》《覆焘舞》,太祖配飨奏《武德乐》《昭烈舞》,五方天帝并奏《高明乐》《覆焘舞》,辞同迎气;牲出入、荐毛血并奏《昭夏乐》,群臣出、进熟、群臣入并奏《肆夏》,辞同初入;进熟、皇帝入门及升坛并奏《皇夏》,辞同用;初献、裸献并奏《高明乐》《覆焘舞》,饮福酒奏《皇夏》,太祝送神奏《高明乐》《覆焘舞》,还便殿奏《皇夏》。

”沌意:上古于立春日祭青帝,立夏日祭赤帝,立秋日祭白帝,立冬日祭黑帝;后汉除祭四帝外,又于立秋前十八日祭黄帝。

用以迎接四季,祈求丰年,谓之“迎气”。

还便殿也有礼乐,上便所呢?北齐人滥用礼乐可见一斑。

【肆夏乐】国阳崇祀,严恭有闻。

荒华胥暨,乐我大君(1)。

冕瑞有列,禽帛载叙。

群后师师,威仪容与(2)。

执礼辨物,司乐考章。

率由靡坠,休有烈光(3)。

【自解】(1)国阳:国家阳气盛。

崇祀:崇拜奉祀。

严恭:庄严恭敬。

华胥:指理想的安乐和平之境,或作梦境的代称。

荒华胥暨,乐我大君:荒废安乐以来娱乐我的天子?大君:天子。

(2)冕瑞:我疑为‘冕端’。

大冠和玄衣。

古代帝王、贵族的礼服。

冕瑞有列:来参加祭祀的各路诸侯列队而行也。

载叙:记载叙述。

有书为‘恭叙’。

群后:四方诸侯及九州牧伯。

泛指各路王爷。

后,夏王称后。

这里泛指群王。

师师:人多成队伍貌。

庄严恭敬貌。

容与:从容相与。

(3)执礼辨物:执礼节辨物类。

司乐考章:掌管礼乐考核乐章。

率由:遵循。

率由旧章。

靡坠:不要坠落。

休有烈光:修德有烈绩和荣光。

沌意:‘荒华胥暨’不知理解对否。

禽帛载叙:记载和报出所带来的禽类和布帛。

想来这些来参加祭祀的各路诸侯是不能空手而来,他们带来的祭品是要宣报和记载在案的。

【高明乐】祖德光,国图昌。

祗上帝,礼四方。

辟紫宫,洞华阙。

龙兽奋,风云发(1)。

汉《郊祀歌》十九章作者辨证

汉《郊祀歌》十九章作者辨证

汉《郊祀歌》十九章作者辨证一、《郊祀歌》十九章作者众说《郊祀歌》十九章是汉武帝时期创作的一组朝廷乐歌,用于郊庙祭祀。

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中国古代社会中,这组乐歌无疑有崇高地位。

但自《史记》以来,关于《郊祀歌》的作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郊祀歌》曲作者为李延年,而辞作者未明。

此说见于《史记·乐书》: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声,拜为协律都尉。

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

这段话由于“作十九章”的主体不明确,因而造成了后人的不同理解。

第二种观点认为,《郊祀歌》十九章作者为司马相如等人。

此说见于《汉书·礼乐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

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这一观点,对后代研究影响较大。

如罗根泽先生的《乐府文学史》认为:“郊祀歌泰半出司马相如等……邹子四章……司马相如等十五章。

”[1](P20—21)张永鑫先生的《汉乐府研究》在肯定为司马相如作的情况下,还具体列出“等数十人”的一些名单:“《郊祀歌十九章》的作者除司马相如外,还有数十人,其中包括吾丘寿王、东方朔、枚皋、董仲舒、萧望之、邹阳等人。

”[2](P164)第三种观点认为,《郊祀歌》十九章中有汉武帝的作品。

如萧涤非的《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郊祀歌》则非出自一人之手……据上引《史记》,知其中有武帝之作。

”[3](P42)逯钦立先生则在其辑录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明确地指出了汉武帝所作《郊祀歌》的具体篇章:“此乐歌如《天马》、《景星》、《齐房》、《朝陇首》、《象载瑜》诸篇,《武纪》悉谓武帝作。

……惟乐章既不容分割,歌辞亦经人删定,故今统编阙名卷中,不再析出。

《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一

《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一

《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一《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一【北齐南郊乐歌】《隋书·乐志》曰:“齐武成时,始定四郊、宗庙、三朝之乐。

大禘圜丘及北郊,夕牲,群臣入门奏《肆夏乐》;迎神奏《高明乐》,登歌辞同;牲出入、荐毛血并奏《昭夏》;群臣出、进熟、群臣入并奏《肆夏》,辞同初入;进熟、皇帝入门奏《皇夏》,升丘奏《皇夏》,坛上登歌辞同;初献奏《高明乐》,奠爵讫奏《高明之乐》《覆焘之舞》,献太祖配飨神座奏《武德之乐》《昭烈之舞》;皇帝小退,当昊天上帝神座前奏《皇夏》,辞同上;饮福酒奏《皇夏》,诣东陛、还便坐奏《皇夏》,辞同初入门;送神降丘南陛奏《高明乐》,之望燎位奏《皇夏》,辞同上;紫坛既燎奏《昭夏乐》,自望燎还本位奏《皇夏》,辞同上;还便殿奏《皇夏》,群臣出奏《肆夏》,辞同上;祠感帝用圜丘乐。

”沌意:“武成”是北齐皇帝高湛的谥号。

所谓古代郊庙乐曲的‘五夏’:《昭夏》、《皇夏》也称‘王夏’、《诚夏》、《需夏》、《肆夏》,至今我只看到三夏:《昭夏》《皇夏》《肆夏》。

《诚夏》、《需夏》居然查不到。

这里的‘夏’是‘华夏’之意。

‘肆夏’,应是‘祭祀华夏’之意。

《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出入则令奏《王夏》,尸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

”北齐将《肆夏》的作用稍作修改,用于群臣出入。

是不是这时祭祀已没有了尸的说法?《覆焘之舞》:覆焘,亦作“覆燾”,焘覆。

犹覆被。

谓施恩,加惠。

覆盖滔滔大恩也。

奠爵讫:应是‘祭祀的酒爵终了’?祭酒完毕?还是‘奠酬’?古代饮酒的一种礼节。

主人敬酒,宾客置之而不举,称“奠酬”。

配飨:配享。

享,通“饗”。

合祭;祔祀。

古帝王祭天,以先祖配祭。

昭烈:昭明武烈大功?文昭武烈?诣东陛:到祭坛东厢台阶。

圜丘:古代帝王冬至祭天的地方。

后亦用以祭天地。

如天坛的圜丘。

【肆夏乐】肇应灵序,奄字黎人。

乃朝万国,爰徵百神(1)。

祗展方望,幽显咸臻。

礼崇声协,贽列珪陈(2)。

《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南朝梁郊祀歌之二

《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南朝梁郊祀歌之二

《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南朝梁郊祀歌之二羽籥《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南朝梁郊祀歌之二【南朝梁登歌】登歌者,祭祀燕飨堂上所奏之歌也。

《礼记·明堂位》曰:“升歌《清庙》,下管象《武》。

《仲尼燕居》曰:“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

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以相示。

”《郊特牲》曰:“奠酬而工歌,发德也。

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

”《周礼·大师》职曰:“大祭祀,帅瞽登歌,令奏击拊。

”《小师》曰:“大祭祀,登歌击拊。

”《尚书大传》曰:“古者帝王升歌《清庙》,大琴练弦达越,大瑟硃弦达越,以韦为鼓,不以竽瑟之声乱人声。

《清庙》升歌,歌先人之功烈德泽。

苟在庙中尝见文王者,愀然如复见文王。

故《书》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

’此之谓也。

”按登歌各颂祖宗之功烈,去钟撤竽以明至德,所以传云其歌之呼也。

曰:“於穆清庙。

”於者,叹之也。

穆者,敬之也。

清者,欲其在位者遍闻之也。

《隋书·乐志》曰:“《大戴》云:‘《清庙》之歌,悬一磬而尚搏拊。

’在汉之世,独奏登歌。

近代以来,始用丝竹。

旧三朝设乐,皆有登歌。

梁武以为登歌者,颂祖宗功业,非元日所奏,於是去之。

后以其说非通,复用於嘉庆。

后周登歌,备钟磬琴瑟,阶上设笙管。

隋亦因之,合於《仪礼》荷瑟升歌,及笙人立於阶下,间歌合乐,是燕饮之事也。

祀神宴会通行之。

若大祀临轩,陈於坛之上。

若册拜王公,设宫悬,不用登歌。

释奠则唯用登歌而不设悬。

梁南北郊、宗庙、皇帝初献及明堂,遍歌五帝,并奏登歌。

”沌意:登歌的解释我是越来越糊涂。

也许皇帝出现的所有礼仪场合的出场歌都叫登歌吧?梁元帝《纂要》曰:‘堂上奏乐而歌曰登歌,亦曰升歌。

”下管:古代举行大祭等仪式,奏管乐者在堂下,故称管乐器为“下管”。

象《武》:《象武》。

原来《诗经》里提到的‘象舞’居然是‘象武’。

周武王时代的乐舞。

《诗·周颂·维清序》:“《维清》,奏象舞也。

论《郊祀歌》的神仙思想

论《郊祀歌》的神仙思想

( 郊把 歌) 十九章 中 , 第一 章( 时 日) 练 和第 十九
察 。……微 感 心攸通 修名 , 周流 常羊 思所并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章( 赤蚊) 别 为迎神 曲和送 神 曲 ,青 阳》《 明》 分 《 、朱 、 < 西颢 )( 冥) 、玄 四首为 把 四 季之 神 ,天 地 》 《 泰 《 、惟
烨> 封禅望祀 蓬 莱 ,天 马》< 星 》《 房) ‘ 记 《 、景 、齐 、 朝 陇首' ( 、象载瑜 》 为颂 瑞 之 作 。惟 《 临》 篇 稍 显 帝 一
意外 , 里 的“ 指 天 子__ 3 . 这 帝 2 9 这一 章 是 总写 武 f 6 帝 莅临 祭坛 乞请各路 神祗 降福 赐恩 的 , 子乃天 之 天 子, 只有 他才最 有 资格 代 表人 礼 遇 天神 , 样 原 始 这 社会成 员共 同参 与礼拜 神祗 的节 日活动 . 进人 阶级 社会 后变为 少数人 所垄 断和 吓唬人 的工具 了。
翔 , 摇 曼旗 . 类宾将 。 招 九
— —
书> 所言。 通一 经之 士不能独 知其 辞 , 皆集会 五经家 相 与共讲 习读 之” 。究 其原 因 , 一是 思想 内容 驳杂 ,
所祀 神祗 无姓 名可 考 ; 是语 言艰 翟 , 糅 了 巫术 二 杂
《 帷奏元》
赤 雁 集 , 纷 曼, 翁 杂 , 采 文 。井 所 六 珠 五
见 , 祉 福 , 蓬 莱 , 元极 。 施 登 结
— —
方士神仙 家语 。但 ( 郊祀歌) 毕竟 经过 司马相 如 、 邹
子等大 手 笔 润色… , 术上 取 得 了相 当高 成就 , 艺 思
想 内容 也 大 有 可 观 者 。

汉《郊祀歌》作者考——兼谈司马相如的诗人身份及其诗体创作

汉《郊祀歌》作者考——兼谈司马相如的诗人身份及其诗体创作

【内容摘要】司马相如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以往学者研究司马相如多集中在讨论其人其赋,忽略了其于诗歌方面的创作。

本文从《郊祀歌》入手,通过对传世文献的搜集考证,分析司马相如作品与《郊祀歌》的一致之处,进而论证司马相如是《郊祀歌》的作者之一,表明其不仅是汉代的赋家,亦是诗家。

《郊祀歌》是先秦礼乐制度于汉时继承和创新的表现,司马相如《郊祀歌》对汉诗体裁的开拓以及对后世“郊庙歌辞”诗歌类型的构建,体现出司马相如的诗体创作在中国诗歌史、文学史中独特的地位。

【关键词】司马相如郊祀歌诗体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9)09-0107-062019年9月社科纵横Sep ,2019总第34卷第9期SOCIAL SCIENCES REVIEW VOL.34NO.9在中国文学史上,司马相如的文学地位主要由其赋作奠定。

据《汉书·艺文志》的著录可知,司马相如至少有赋29篇,今存《美人赋》《子虚赋》《上林赋》《哀秦二世赋》《大人赋》《长门赋》6篇。

此外,由史书记载可知,《谏猎书》《报卓文君书》《谕巴蜀檄》《难蜀父老》《封禅文》为司马相如的文作。

但除此之外,《汉书》和《乐府诗集》中所收的汉代《郊祀歌》,在文献的记载中表现出与司马相如有若干联系,那么司马相如究竟与《郊祀歌》有何关联?是否参与了《郊祀歌》的创作?就现有研究成果看,学界对司马相如的研究以其人其赋为主,对《郊祀歌》的研究较少。

本文认为司马相如参与过《郊祀歌》的创作,其诗人身份是赋与文之外的又一特征,司马相如的诗体创作以《郊祀歌》为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显著。

一、汉《郊祀歌》作者考汉《郊祀歌》共19章,最早被收录于《汉书·礼乐志》,宋人郭茂倩将其编入《乐府诗集·郊庙歌辞》,是西汉武帝时期以郊庙祭祀为目的所作的一组乐歌。

《郊祀歌》想象丰富、气势恢宏,艺术水准较高,是汉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西汉社会转型视野下的《郊祀歌》十九章研究

西汉社会转型视野下的《郊祀歌》十九章研究

西汉社会转型视野下的《郊祀歌》十九章研究《郊祀歌》十九章与文景武之际社会政治、文化转型有密切关系。

本文将《郊祀歌》十九章放在文景武之际社会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中考察,细致深入地研究这组诗歌文本内涵、诗体特征,剖析《郊祀歌》产生的过程和文学史意义。

论文主要研究四大问题:一、文景武之际社会转型及其对《郊祀歌》的影响。

剖析文景武之际政治、文化转型情况,认为其对《郊祀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求促成郊祀的兴起。

文化上,儒学代替黄老学说成为官方主流文化,儒学与其余各家学说对神权系统、天人关系、郊祀礼的阐释,为郊祀活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统治阶级的礼乐观促成了《郊祀歌》的产生。

具体而言,文景武之际社会转型直接影响了《郊祀歌》的内容、风格和体式。

二、汉神权体系的建立对《郊祀歌》的影响。

将《郊祀歌》十九章分别置于汉武帝构建神权体系的三个阶段上,来追索《郊祀歌》文本产生、使用的时间和内涵。

元光二年至元鼎三年,汉武帝祀五帝。

作于此期的歌诗反映了汉初“顺天应时”观念和汉武帝政治革新的雄心壮志。

元鼎四年至元鼎六年,汉武帝祠后土,尊太一为至上神,构建了汉新神权体系。

作于此期的歌诗颂后土、太一,祈求平息水患、威服四夷,注重对祭祀乐舞的描述,张扬大一统帝国的盛世气象。

考辨此期的诗歌,认为《华烨烨》是祭后土的迎神曲,《五神》乃颂五帝及群神之歌,《天地》是祭泰一的迎神曲,《天门》是祀泰一后的谢神曲。

随着黄帝获鼎——封禅——升仙传说的完善,汉武帝追求长生的欲望不断增强,作于元封元年封泰山后的歌诗以求仙长生为主要内容。

考辨《日出入》,认为其乃作于太始三年的祭日神歌。

三、从《郊祀歌》看汉武帝时期的郊祀乐舞。

梳理《郊祀歌》中对音乐、乐器、舞蹈的描述,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汉武帝时期的郊祀乐舞以元鼎四年为转折点:元鼎四年前的祭祀乐继承传统的雅乐风格,多用传统雅声乐器,以楚舞为郊祀舞;元鼎四年后,祭祀乐以新声为主,开始使用竽笙等民间乐器,楚舞作为郊祀舞渐趋成熟,技巧更高超、场面更宏大。

_汉书_艺文志_歌诗_考论

_汉书_艺文志_歌诗_考论

《汉书·艺文志》“歌诗”考论黄丽媛(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汉书·艺文志》的《诗赋略·歌诗》著录了“歌诗二十八部,三百一十四篇。

”《诗赋略·歌诗》中著录的歌诗,“基本都是乐府诗”,可按其民歌性质进行分类。

第一类诗既有郊祀乐,又有文人诗。

第二类是被冠以地名的无主名歌诗,即乐府民歌。

班固《汉志》开始将文学从史学和经学中分离出来,将“歌诗”专列一类,但是,不像其他五略的各个种类,《诗赋略·歌诗》并无叙论,班固未曾对“赋”及“歌诗”各个种类作出阐释。

儒家正统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对文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强烈是其未作阐释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汉书·艺文志;歌诗;分类;班固;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14(2010)01-0032-03《汉书·艺文志》秉承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从汉代几次收集和整理所得的大量图书中,把其中一类相近的图书挑选出来并归集为一起,称之为“歌诗”。

《诗赋略·歌诗》著录了歌诗二十八部,三百一十四篇。

《说文解字段注》:“歌,咏也,言部,曰咏歌也,二字为转注。

从欠哥声。

”[1]“诗,志也。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2]“歌诗”,用现代语言解释,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歌唱的诗。

“从《诗经》到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明清以来的各种民间戏曲等等,大都是可以歌唱或者可以入乐的,所以歌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是占有重要的地位的。

”[3]如前所说,诗是用来歌咏不同的“志”的,《汉书·艺文志》记:“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4]《诗赋略·歌诗》中著录的歌诗,“基本都是乐府诗”,[5]下面按其民歌性质进行分类,分别作以论述。

一《诗赋略·歌诗》著录的歌诗二十八部,三百一十四篇。

乐府诗集(卷一:汉郊祀歌 )

乐府诗集(卷一:汉郊祀歌 )

汉郊祀歌练时日练时日,侯有望,爇膋萧,延四方。

九重开,灵之斿,垂惠恩,鸿祜休。

灵之车,结玄云,驾飞龙,羽旄纷。

灵之下,若风马,左仓龙,右白虎。

灵之来,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

灵之至,庆阴阴,相放怫,震澹心。

灵已坐,五音饬,虞至旦,承灵亿。

牲茧栗,粢盛香,尊桂酒,宾八乡。

灵安留,吟青黄,遍观此,眺瑶堂。

众嫭并,绰奇丽,颜如荼,兆逐靡。

被华文,厕雾縠,曳阿锡,佩珠玉。

侠嘉夜,茝兰芳,澹容与,献嘉觞。

帝临帝临中坛,四方承宇,绳绳意变,备得其所。

清和六合,制数以五。

海内安宁,兴文匽武。

后土富媪,昭明三光。

穆穆优游,嘉服上黄。

青阳青阳开动,根荄以遂,膏润并爱,跂行毕逮。

霆声发荣,壧处顷听,枯槁复产,乃成厥命。

众庶熙熙,施及夭胎,群生啿噬,惟春之祺。

朱明朱明盛长,敷与万物,桐生茂豫,靡有所诎。

敷华就实,既阜既昌,登成甫田,百鬼迪尝。

广大建祀,肃雍不忘,神若宥之,传世无疆。

西颢西颢沆砀,秋气肃杀,含秀垂颖,续旧不废。

奸伪不萌,妖孽伏息,隅辟越远,四貉咸服。

既畏兹威,惟慕纯德,附而不骄,正心翊翊。

玄冥玄冥陵阴,蛰虫盖臧,草木零落,抵冬降霜。

易乱除邪,革正异俗,兆民反本,抱素怀朴。

条理信义,望礼五岳。

籍敛之时,掩收嘉穀。

惟泰元惟泰元尊,媪神蕃釐,经纬天地,作成四时。

精建日月,星辰度理,阴阳五行,周而复始。

云风雷电,降甘露雨,百姓蕃滋,咸循厥绪。

继统恭勤,顺皇之德,鸾路龙鳞,罔不肸饰。

嘉笾列陈,庶几宴享,灭除凶灾,烈腾八荒。

钟鼓竽笙,云舞翔翔,招摇灵旗,九夷宾将。

天地天地并况,惟予有慕,爰熙紫坛,思求厥路。

恭承禋祀,缊豫为纷,黼绣周张,承神至尊。

千童罗舞成八溢,合好效欢虞泰一。

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

璆磬金鼓,灵其有喜,百官济济,各敬其事。

盛牲实俎进闻膏,神奄留,临须摇。

长丽前掞光耀明,寒暑不忒况皇章。

展诗应律鋗玉鸣,函宫吐角激徵清。

发梁扬羽申以商,造兹新音永久长。

声气远条凤鸟翔,神夕奄虞盖孔享。

日出入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

《乐府诗集》南朝宋郊祀歌之三

《乐府诗集》南朝宋郊祀歌之三

《乐府诗集》南朝宋郊祀歌之三南朝宋武帝刘裕《乐府诗集》南朝宋郊祀歌之三○宋宗庙登歌(王韶之)《宋书·乐志》曰:“武帝永初中,诏庙乐用王韶之所造七庙登歌辞七首。

又有七庙享神登歌一首,并以歌章太后,其辞亦韶之造。

”沌意:以歌章太后,以歌表彰太后。

章太后可能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继母萧文寿。

刘裕年少丧母,由继母萧文寿含辛茹苦一手养大。

刘裕登基后每天都有去请安,年岁大了也一样,其母子情深可见一斑。

【北平府君歌】绵绵遐绪,昭明载融。

汉德未远,尧有遗风。

於穆皇祖,永世克隆。

本枝惟庆,贻厥靡穷。

【自解】北平:南朝宋的北平不知是哪里?遐绪:遥远帝业。

昭明载融:昭明又融洽。

汉德:刘汉之德。

南宋是刘汉的遗支。

於穆:呜呀肃穆。

克隆:能够盛隆。

本枝:亦作“本支”。

同一家族的嫡系和庶出子孙。

贻:遗留。

赠送。

靡穷:无穷。

【相国掾府君歌】乃立清庙,清庙肃肃。

乃备礼容,礼容穆穆。

显允皇祖,昭是嗣服。

锡兹繁祉,聿怀多福。

【自解】相国:古官名。

春秋战国时,除楚国外,各国都设相,称为相国、相邦或丞相,为百官之长。

秦及汉初,其位尊于丞相。

后为宰相的尊称。

掾yuàn:掾为各曹之正,史为副。

据汉碑题名所举,掾及史以外,尚有“守属”。

《续汉书》述三公府属吏,有掾、史、属三等。

可知汉之诸曹,掾、史以下,尚有属或守属。

【汉典】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清庙:周朝至汉朝,太庙的称呼。

显允:显赫允信。

【汉典】英明信诚。

嗣服:谓继承先人的事业。

指继承帝位。

《诗·大雅·下武》:“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郑玄笺:“服,事也。

明哉,武王之嗣行祖考之事,谓伐紂定天下。

”锡兹:赐此。

繁祉:繁多福祉。

聿怀:始怀。

【汉典】《诗·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聿本助词,然后人常以“聿怀”为语典,用为笃念之意。

聿:【康熙字典】又《玉篇》遂也,述也,循也。

《正韻》惟也。

《傳》聿,遂也。

论《郊祀歌》的神仙思想

论《郊祀歌》的神仙思想

论《郊祀歌》的神仙思想
曾祥旭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
【年(卷),期】2002(022)001
【摘要】<郊祀歌>的神仙思想和汉武帝等人的崇祀封禅活动密切联系着,它主要表现为人神交接、长生不老、福瑞祥祗等神秘理念,它的前因是跟战国以来神仙思想的发展尤其楚辞艺术的哺育有关,它的后果是直接刺激了我国游仙诗的成长和成熟.
【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曾祥旭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南阳,473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论郊祀与《汉郊祀歌》 [J], 罗焕玉
2.汉至唐郊祀制度沿革与郊祀歌辞研究 [J], 张树国
3.政治文化视野下的汉代贵族乐府——以《郊祀歌》和《铙歌》为中心 [J], 刘博予;向晋卫
4.《诗经·周颂》与《安世房中歌》、《郊祀歌》之比较 [J], 李玲玲;刘永红
5.汉《郊祀歌·天马》与祥瑞观念、神仙思想 [J], 赵沛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乐府诗集》卷一《郊祀歌辞》(序)

《乐府诗集》卷一《郊祀歌辞》(序)

《乐府诗集》卷一《郊祀歌辞》(序)《乐府诗集》卷一《郊祀歌辞》(序)《序》《乐记》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

是以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

”明其有损益。

然自黄帝已后,至於三代,千有馀年,而其礼乐之备,可以考而知者,唯周而也已。

《周颂·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之乐歌也,《清庙》,祀太庙之乐歌也,《我将》,祀明堂之乐歌也,《载芟》《良耜》,藉田社稷之乐歌也。

然则祭乐之有歌,其来尚矣。

两汉已后,世有制作。

其所以用於郊庙朝廷,以接人神之欢者,其金石之响,歌舞之容,亦各因其功业治乱之所起,而本其风俗之所由。

武帝时,诏司马相如等造《郊祀歌》诗十九章,五郊互奏之。

又作《安世歌》诗十七章,荐之宗庙。

至明帝,乃分乐为四品:一曰《大予乐》,典郊庙上陵之乐。

郊乐者,《易》所谓“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上帝”。

宗庙乐者,《虞书》所谓“琴瑟以咏,祖考来格”。

《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也。

二曰雅颂乐,典六宗社稷之乐。

社稷乐者,《诗》所谓“琴瑟击鼓,以御田祖”。

《礼记》曰“乐施於金石,越於音声,用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是也。

永平三年,东平王苍造光武庙登歌一章,称述功德,而郊祀同用汉歌。

魏歌辞不见,疑亦用汉辞也。

武帝始命杜夔创定雅乐。

时有邓静、尹商,善训雅歌,歌师尹胡能习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总领之。

魏复先代古乐,自夔始也。

晋武受命,百度草创。

泰始二年,诏郊庙明堂礼乐权用魏仪,遵周室肇称殷礼之义,但使傅玄改其乐章而已。

永嘉之乱,旧典不存。

贺循为太常,始有登歌之乐。

明帝太宁末,又诏阮孚增益之。

至孝武太元之世,郊祀遂不设乐。

宋文帝元嘉中,南郊始设登歌,庙舞犹阙。

乃诏颜延之造天地郊登歌三篇,大抵依仿晋曲,是则宋初又仍晋也。

南齐、梁、陈,初皆沿袭,后更创制,以为一代之典。

元魏、宇文继有朔漠,宣武已后,雅好胡曲,郊庙之乐,徒有其名。

隋文平陈,始获江左旧乐。

乃调五音为五夏、二舞、登歌、房中等十四调,宾祭用之。

《乐府诗集》南朝宋郊祀歌之二

《乐府诗集》南朝宋郊祀歌之二

《乐府诗集》南朝宋郊祀歌之⼆谢庄画像《乐府诗集》南朝宋郊祀歌之⼆南朝【宋明堂歌】《南齐书·乐志》⽈:“明堂祠五帝。

汉郊祀歌皆四⾔,宋孝武使谢庄造辞,庄依五⾏数,⽊数⽤三,⽕数⽤七,⼟数⽤五,⾦数⽤九,⽔数⽤六。

案《鸿范》五⾏,⼀⽈⽔,⼆⽈⽕,三⽈⽊,四⽈⾦,五⽈⼟。

《⽉令》⽊数⼋,⽕数七,⾦数九,⽔数六。

蔡邕云:‘东⽅有⽊三⼟五,故数⼋;南⽅有⽕⼆⼟五,故数七;西⽅有⾦四⼟五,故数九;北⽅有⽔⼀⼟五,故数六。

’⼜纳⾳数,⼀⾔得⼟,三⾔得⽕,五⾔得⽔,七⾔得⾦,九⾔得⽊。

若依《鸿范》⽊数⽤三,则应⽔⼀⽕⼆⾦四也。

若依《⽉令》⾦九⽔六,则应⽊⼋⽕七也。

当以《鸿范》⼀⼆之数,⾔不成⽂,故有取舍,⽽使两义并违,未详以数⽴⽂为何依据也。

《周颂·我将》祀⽂王,⾔皆四,其⼀句五,⼀句七。

庄歌太祖亦⽆定句。

”《宋书·乐志》⽈:“迎送神歌依汉郊祀,三⾔,四句⼀转韵。

”沌意:原来每⾸歌的长短是按照五⾏之说有严格规定的。

只是我不懂其计算⽅式。

不知从何时起有这些规定的?‘庄歌太祖亦⽆定句’说明也有时不遵守这些规定。

‘四句⼀转韵’之说也不知啥时开始的?难道⾃周代就有?不会吧?【迎神歌】地纽谧,乾枢回。

华盖动,紫微开(1)。

旌蔽⽇,车若云。

驾六⽓,乘絪缊(2)。

晔帝京,辉天⾢。

圣祖降,五灵集(3)。

构瑶戺,耸珠帘。

汉拂幌,⽉栖檐(4)。

舞缀暢,钟⽯融。

驻飞景,郁⾏风(5)。

懋粢盛,洁牲牷。

百礼肃,群司虔(6)。

皇德远,⼤孝昌。

贯九幽,洞三光(7)。

神之安,解⽟銮。

景福⾄,万宇欢(8)。

【⾃解】(1)地纽:地纪;地维。

乾枢:天枢。

犹乾轴。

紫微:即紫微垣。

星官名,三垣之⼀。

《晋书·天⽂志上》:“紫宫垣⼗五星,其西蕃七,东蕃⼋,在北⽃北。

⼀⽈紫微,⼤帝之座也,天⼦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

”也指帝王宫殿。

(2)六⽓:⾃然⽓候变化的六种现象。

谓朝旦之⽓(朝霞)、⽇中之⽓(正阳)、⽇没之⽓(飞泉)、夜半之⽓(沆瀣)、天之⽓、地之⽓。

北朝郊祀歌辞留存状况考

北朝郊祀歌辞留存状况考

北朝郊祀歌辞留存状况考闫运利【期刊名称】《唐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29)2【摘要】郊祀歌是天子郊祀天地神灵所用的乐歌。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北朝郊祀歌辞六十五首,其中北齐三十七首,北周二十八首,无北魏郊祀歌。

据现有文献记载,北朝郊祀歌辞远不止这些。

文章在梳理北魏、北齐、北周郊祀活动概况的基础上,详细考证北朝郊祀歌辞的留存状况。

%Jiaosige is the song used by ancient emperors to sacrifice to gods.Sixty-five Jiaosigeci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are collected in The Anthology of Yuefu by Guo Maoqian in the Song Dynasty,of which thirty-seven were created in the Northern Qi Dynasty,and twenty-eight in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but no Jiaosige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were included.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documents,Jiaosigeci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are far more than these.The thesis is in-tended to study the preservation of Jiaosigeci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the Jiaosi activities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the Northern Qi Dynasty,and Northern Zhou Dynasty.【总页数】6页(P64-69)【作者】闫运利【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相关文献】1.汉至唐郊祀制度沿革与郊祀歌辞研究 [J], 张树国2.论魏晋郊祀歌的留存状况和音乐形态 [J], 闫运利3.仪式理论视域下的魏晋南北朝宗庙祭祀歌辞 [J], 李敦庆4.汉《郊祀歌》作者考——兼谈司马相如的诗人身份及其诗体创作 [J], 王志翔5.魏晋南北朝相和歌辞之"四方"书写——论"四方"与情感牵系 [J], 韦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郊祀歌》 排列顺序的内涵
萧涤非先生谈到 《郊祀歌》 写作年代时说 “ : 据 《汉书》 , 以 《朝陇首》 为最早 ,作于元狩元年 ( 公元前一二二 ) ,以 《象 载瑜》 为最晚 , 作于太始三年 ( 公元前九四 ) , 两作前后相 距 ,至二十八年之久 ,可知十九章者 , 至太始末年始论定 。 今 《汉书》 所录次第 ,似不以时代为先后 。如 《朝陇首》 作于 元狩元年 ,而列在第十七 《天马歌》 , 二首 , 一作于元狩三 年 ,一作于太初四年 ( 公元前一 0 一) ,而列在第十 ,不知何 ⑨ 故 ? 岂当日经武帝排定固如是耶 。 ” 萧先生提出的问题 很有意思 。从 《史记・ 乐书》 提到的祀太一乐章 《青阳》 《 、朱 明》 《 、西颢》 《 、玄冥》 排列次序以及二首 《天马》 的排列顺序 看 ,其排列与 《汉书・ 礼乐志》 的排列顺序是相吻合的 ,就是 υ λ 说 , 这是经汉武帝刻意安排而形成的 。 “武帝定郊祀之 礼” ,一个 “定” 字也表明了 《郊祀歌》 祭祀对象的先后次序 是汉武帝亲自制定的 。 《史记・ 乐书》 云“ : 至今上 ( 指武帝) 即位 ,作十九章 ,令 侍中李延年次序其声 ,拜为协律都尉 。通一经之士不能独 知其辞 ,皆集会五经家 ,相与共讲习读之 , 乃能通知其意 , 多尔雅之义 。 ” 《郊祀歌》 的文字并不深奥 , 为什么 “通一经 之士不能独知其辞” 呢 ? 于情理上讲不通 。注意 : 这里的 “辞” 与下文 “乃能通知其意” 的 “意” 是同义词 。这段话可 能是说 ,通一经之士对 《郊祀歌》 整体的排列秩序显示出的 意义不理解 。质言之 ,在 《郊祀歌》 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显示 意义的内在结构 ,而这个结构的深微只有集会五经之士 ,
所作的两首 《天马》 是可能的 。 泰 是祭祀太一的地方 ,武帝用亳人谬忌祠太一方以 后 ,太一神格不断上升 , 五帝成了他的陪衬 。因为郊泰 时要演奏 《郊祀歌》 ,很可能宣帝在 “盛车服 ,敬齐祠之礼” , 耳听 《天马》 时触景生情 ,一时诗兴大发 ,对 《天马》 进行了 修改 。因武帝是宣帝的曾祖 ,故不便明言是自己修改 。 这种修改的痕迹是明显的 ,它只能出现在武帝一朝以 后 。武帝求仙有着黄帝情结 , 凡黄帝足迹所至的昆仑 、 泰 山 ,武帝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并身体力行尽可能地去追踪 黄帝的足迹 。修改后的第二首 《天马》 以 “逝昆仑” 、 “游阊 阖 ,观玉台” 隐射武帝锐意神仙事 ,其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武 帝崇敬之情 ,因此 ,这只能是十分推崇武帝事迹的人来干 , 由于宣帝热心于 “修武帝故事” ,又 “颇作诗歌” , 这就有可 能出自宣帝之手 。遗憾的是 , 现存的汉诗不见宣帝诗歌 , 这就使我们无法从文体风格上作进一步的考证 。 据 《史记・ 封禅书》 , 武帝锐意神仙的地点有昆仑 、 泰 山、 蓬莱等 ,但把昆仑 、 阊阖 、 玉台等拧结到一起是在西汉 后期 。近年来出土和发现的汉画像石 、 画像砖讲飞升成仙 的题材很多 ,其基本倾向是把昆仑 、 阊阖 、 玉台与西王母 、 东王公联系在一起 , ⑧这些汉画像石 、 砖经鉴定被确定为 西汉后期的作品 。它给我们提供的佐证是 , 既然把昆仑 、 阊阖 、 玉台拧结在一块是在西汉后期 ,在 《天马》 中出现昆 仑、 阊阖 、 玉台等意象也应在西汉后期 , 进而言之 , 是在昭 帝以后 。 西汉后期好神仙的帝王不是一个两个 ,但像宣帝这样 热心武帝故事 ,又通音律 ,能诗善赋的 ,唯宣帝一人 。从这 一点上讲 ,这也应该是宣帝修改 《天马》 的一个证据 。 综上所述 《郊祀歌》 , 的辞作者应该有武帝 、 司马相如 等以及宣帝和匡衡 ,歌 ( 曲 ) 作者应有李延年 、 邹子和民间 鼓舞乐等 。
Ξ收稿日期 : 1997 - 05 - 06
97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它处的记载印证而得来的 。 值得注意的是 《史记・ , 乐书》 中的两首 《天马》 歌辞与 《汉书》 记载的 《天马》 歌辞不太一样 。从歌辞的内容看 , 《汉书》 中的 《天马》 歌辞 ,一是本于 《史记・ 乐书》 ,二是应经 过他人的修改 。那么 , 是谁修改的呢 ?《汉书・ 礼乐志》 有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 , 略论律吕 ,以合八音之调 ,作十九章之歌” 一语 , 似表明司 马相如等有可能参与到 《天马》 的修改之中 。但我以为不 太可能 “造为诗赋” , 是创作诗赋的意思 , 是说司马相如等 迎合 “武帝定郊祀之礼” ,将汉武帝写下的 《天马》 五章六首 镶入他们完成 《郊祀歌》 十九章的体制 ,而不是修改武帝写 下的 《天马》 五章六首 ,因为中尉汲黯曾以 “凡王者作乐 ,上 以承祖宗 , 下以化兆民 。今陛下得马 , 诗以为歌 , 协于宗 ① 庙 ,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 为由 , 反对武帝将二首 《天 马》 荐于宗庙 。他的言论引起了武帝的不高兴 , 而丞相公 ② 孙弘曾向武帝进言道 “ : 黯诽谤圣制 ,当族 。 ” 在这种情况 下 ,司马相如等如何有胆量修改武帝的 《天马》 呢? 此外 ,修改后的 《天马》 第二首有 “徐时” 一词 “ , 徐时” 是太岁在辰之称 ,太初四年 ( 前 101) 为庚辰 ,故第二首 《天 马》 只能作于太初四年以后 。是时 ,司马相如早已去世 ,故 不可能为司马相如改写 。显然另外有人 。 查 《汉书・ 礼乐志》 ,明确地讲对 《郊祀歌》 作改动的只 有匡衡 。班固在 《郊祀歌・ 惟泰元》 题下注 “ : 建始元年 , 丞 相匡衡奏罢 ‘鸾路龙鳞’ ,更定诗曰 ‘涓选休成’ 。 ” 班固又在 《郊祀歌・ 天地》 题下注 “ : 丞相匡衡奏罢 ‘黼绣周张’ , 更定 诗曰 ‘肃若旧典’ 。 ” 建始 ( 前 32 — 前 28 ) 是汉成帝的年号 , 匡衡曾为成帝师 ,以精通 《诗》 闻名于世 。匡衡改动 《郊祀 歌》 是为了行郊祀之祀 ,据 《汉书》 本传 , 成帝即位不久 , 匡 衡 “奏正南北郊” , ③这一年就在建始元年 。匡衡是否可能 改动 《郊祀歌》 的其它乐章呢 ? 结论是不可能的 。其理由 如下 : 一 、 匡衡一惯认为 《诗》 的礼乐精神是雅颂 ,故反对郑 ④ 声 ,反对淫祀 。 明确有修改痕迹的只有 《天马》 两首 ,改动 后的 《天马》 更加突出了神仙思想 ,这一内容恰好是匡衡坚 决反对的 。二 、 匡衡如果改动了 《天马》 的话 , 班固的 《汉 书》 应有所记载 ,不会对此讳莫如深 。 从 《天马》 修改的情况看 ,修改的人首先应像汉武帝一 样 ,热衷于长生不死的神仙术 ; 其次非一般的身份 ,即不是 像匡衡那样上奏折请求修改 ,而应该是接受了皇帝对其改 动的圣旨 ,或者是皇帝亲自去修改 ; 其三 ,应有一定的诗歌 ⑤ 修养 ,并且与楚辞有一定的关系 。 依据这三条 ,我们查阅史料发现 , 宣帝修改 《天马》 的 可能性最大 。 《汉书・ 郊祀志下》 云: “明年 ( 元康四年 , 前 62) 正月 ,上始幸甘泉 ,郊见泰 ,数有美祥 。修武帝故事 , 盛车服 ,敬齐祠之礼 ,颇作诗歌 。 ” “修武帝故事” 一语值得 玩味 ,武帝追求长生术 ,一生孜孜不倦 ,其行宫甘泉几乎就 是武帝追求长生不死的代名词 ,宣帝步武帝的后尘 ,从 《汉 书・ 宣帝纪》 中可以看到 ,行幸甘泉 ,热衷祭祀是宣帝不倦 的追求 。因此 “ , 修武帝故事” 是有所指的 。宣帝 “师 受 《诗》 《 、论语》 、 《孝经》 ” , 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 又能诗善 赋 ,精通音律 。如他即位不久 ,便在本始二年 ( 前 72 ) 六月 ⑦ 庚午 ,迫不急待地 “尊孝武庙为世宗庙” 。 此外 ,宣帝模仿 武帝有亦步亦趋之势 ,如武帝根据祥瑞灾变不断地改元 , 宣帝也常依据祥瑞改元 《后汉书・ , 光武帝纪》 云“ : 孝宣帝 每有嘉瑞 ,辄以改元 ,神爵 、 五凤 、 甘露 、 黄龙 ,列为年纪 ,盖 以感致神祗 ,表彰德信 。 ” 把这些综合到一起 ,再把 “郊见泰 , …… 颇作诗歌” 联系在一块 ,则应该说宣帝修改了武帝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第 20 卷
1998 年第 3 期 ( 总第 80 期)
・ 文史考辨・






》 考

Ξ
摘 要 《郊祀歌》的辞作者除汉武帝 、司马相如 、匡衡等之外 , 还应有汉宣帝 。歌 ( 曲) 作者除李 延年 、邹子外 , 还有来源于民间的鼓舞乐 。 《郊》在排列顺序的内涵上极有深意 ,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不断 升 格 , “太一 — 天地 — 五帝”的宗教神学体系与阴阳五行说 “一 — 阴阳 — 五行”形成对应关系 , 反映在 《郊》中则映照着从高祖刘邦到武帝刘彻宗教神学思想变革的过程 。 《日出入》在《郊祀歌》中扮演着主题 转换的角色 , 也映现着汉武帝的游仙思想 。 关键词 郊祀歌 汉武帝 宗教神学 太一 游仙 中图法分类号 I20612 西汉乐章备文载入班固 《汉书・ 礼乐志》 的只有汉初唐 山夫人的 《安世房中歌》 和武帝时期的 《郊祀歌》 。 “郊祀” 是帝王尊祖敬神之举 ,它以 “对话” 的形式祈求神灵降福 , 向世人宣示帝王不可动摇的权威性 。但 “汉武帝颇造新 哥 ,然不以光荣祖考 、 崇述正德为先 , 但多咏祭祀 、 见事及 ( 宋书・ )对 其祥瑞而已 ,商周 《雅》 《 、颂》 之体阙焉 。 ” 《 乐志》 《郊祀歌》 的批评源于 《史记・ 乐书》 ,它给我们提出的思考 是 ,不同于传统的 《郊祀歌》 建立着什么样的宗教神学体系 呢 ? 鉴于此 ,本文打算就 《郊祀歌》 的作者及排列内涵等问 题作一些论述 。 作 。从歌 ( 曲) 的角度看 , 除李延年外 , 还有邹子和民间鼓 舞乐 。如 《汉书・ 礼乐志》 在 《青阳》 《 、朱明》 《 、西颢》 《玄 、 冥》 的标题下注有 “邹子乐” 三字 。 《史记・ 封禅书》 “ : 其春 , 既灭南越 ,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 。上善之 ,下公卿议 , 曰‘ : 民间祠尚有鼓舞乐 ,今郊祀而无乐 ,岂称乎 ?’ 公卿曰 : ‘古者祠天地皆有乐 , 而神祗可得而礼 。 ’ 或曰 ‘ : 太帝使素 女鼓五十弦瑟 ,悲 ,帝禁不止 ,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 ’ 于是 塞南越 ,祷祠太一 、 后土 ,始用乐舞 ,益召歌儿 ,作二十五弦 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 ” 这里提供的证据是武帝 “定郊祀之 礼” 时 ,还采用了民间的鼓舞乐 。从 “祷祠太一 、 后土” 之语 中又可知 《郊祀歌》 , 中的 《天地》 《 、后皇》 《 、五神》 等的音乐 是用了民间的鼓舞乐的 。 此外 《汉书・ , 礼乐志》 中对 《郊祀歌》 的辞作者也提出 了新说 ,其中 《天马》 二首 《景星》 , 《 、齐房》 《 、朝陇首》 《 、象 载瑜》 的题下都有一行文字 ,将其文字与 《汉书・ 武帝纪》 及 其它文献对照 ,可知此五章六首的作者是汉武帝 。 班固是严谨的史学家 , 因私修国史下狱 , 东汉明帝奇 其志 , 除兰台令史 , 不久又迁为郎官 , 典校秘书 , 自永平 ( 58 — ( 参见 ) 。由 75) 中受诏撰写 《汉书》 《后汉书・ 班固传》 于他采用的史料大部分来源于皇家档案 ,应该说他将 《天 马》 五章六首的著作权归于汉武帝是有所本的 。 至于司马迁 《史记》 不说明 《景星》 《 、齐房》 《 、朝陇首》 、 《象载瑜》 为武帝所作的时间 ,我以为可能与司马迁认为这 是人所皆知的缘故有关 。如他在 《史记・ 乐书》 中说 “ : 春歌 《青阳》 ,夏歌 《朱明》 , 秋歌 《西 》 , 冬歌 《玄冥》 。世多有 , 故不论 。 ” 此可作为司马迁不记明 《景星》 等四章写作时间 和写作内容的佐证 。另外一个证据是 ,有关 《天马》 二首的 写作时间司马迁也没有明确郊祀歌》 作者考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