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子路问强》..

合集下载

《子路问强》课件

《子路问强》课件
多角度思考
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子路问强》的主题和思想,探究其深层次 的意义。
比较阅读
将《子路问强》与相关文献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加深理解 。
实践应用
将《子路问强》中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体会和理 解其主题和思想。
《子路问强》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弟子子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 “强”的道理。这篇文章反映了孔子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强调了道德和 仁义的重要性,而非武力和权力的价值。
《子路问强》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要点一
主要内容
要点二
主题
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强?”孔子回答说:“不己知焉得 仁?斯可谓之强乎?”子路又问:“什么是刚?”孔子回 答说:“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可谓刚矣。”这段对话中 ,孔子阐述了“强”和“刚”的含义,强调了人的内在品 质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中的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阅读《子路问强》需要注意的问题
文义理解
对于生僻字词、难懂典故等,需要查阅资料,弄清其含义,避免 误解。
主题把握
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探究作者的创作 意图。
批判性思维
对于文章的观点和论述,要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不盲目接受。
如何深入探究《子路问强》的主题和思想
《子路问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子路问强》作为《论语》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的重要篇章,对后世文学、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
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
《子路问强》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如仁、义、礼 、智等,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
启迪后世的智慧
《子路问强》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对后世的文 人墨客、思想家、教育家等产生了重要启示,成为他们思 考和创作的源泉。

中庸(四书五经全文翻译)

中庸(四书五经全文翻译)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子路问政文言文翻译

子路问政文言文翻译

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

曰:“无倦。

”子路曰:“仲由问政,闻斯行之。

”子曰:“由!知之次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路问政于孔子。

孔子回答说:“先以身作则,再勤劳不懈。

”子路请求进一步的教诲,孔子说:“不要感到疲倦。

”子路接着说:“仲由问政,我只听说要照着去做。

”孔子说:“由啊!知道政事是第一步,但知道政事的人不如喜欢政事的人,喜欢政事的人不如以政事为乐的人。

”以下是《子路问政》的文言文翻译:子路问于孔子曰:“政事如何?”孔子答曰:“先以身作则,勤勉不懈。

”子路再请曰:“请益其说。

”孔子曰:“无倦。

”子路复问曰:“仲由问政,闻斯行之。

”孔子曰:“由也,知之次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路请教孔子关于政治的问题。

孔子回答说:“首先,你自己要身体力行,然后才能勤奋不懈。

”子路再次请求说:“请您进一步解释。

”孔子说:“不要感到疲倦。

”子路再次问道:“仲由问政,我只听说要照着去做。

”孔子说:“由啊!知道政事是第一步,但知道政事的人不如喜欢政事的人,喜欢政事的人不如以政事为乐的人。

”在这段对话中,孔子强调了政治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和勤奋精神。

他告诉子路,一个政治家首先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和带动他人。

同时,他还强调了勤奋不懈的重要性,因为政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的努力和付出。

此外,孔子还通过比喻的方式告诉子路,知道政事的人不如喜欢政事的人,喜欢政事的人不如以政事为乐的人。

这里的“知”、“好”、“乐”分别代表了知道、喜欢和以……为乐三种不同的心态。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将政事视为一种乐趣,那么他在政治上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段对话不仅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念,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以身作则、勤奋不懈的精神,同时培养对所从事事业的热爱,才能在各自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庸》第一章(5篇)

《中庸》第一章(5篇)

《中庸》第一章(5篇)第一篇:《中庸》第一章《中庸》第一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中庸》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读准字音,读通读顺第一章内容,进而熟读、背诵本章。

(2)理解“天命、率性、见、中、乎、节、致”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的意思。

(3)积累文言文的知识,理解第一章的意思,初步了解中庸之道。

2、过程与方法:(1)借助教师给出的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本章节的大概意思。

(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反复诵读,把握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古文的魅力,从读中进一步释义,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说明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慎其独”,再进一步引申“中”、“和”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精神。

(2)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意思和主题思想。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把握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对知识能学以致用,修养身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师:今学期,我们增添了一门新的学科——《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同学们,你们所了解的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呢?生各抒己见。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部国学经典——《中庸》,一起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简介《中庸》,浅知其意1、《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

其实是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中庸》第十章什么是真正的强—原文、注释及译文

《中庸》第十章什么是真正的强—原文、注释及译文

《中庸》第十章什么是真正的强—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子路问强①。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②宽柔以教,不报无道③,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④。

衽金革⑤,死而不厌⑥,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⑦,强哉矫⑧!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⑨,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10章)注释:①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

②抑: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

而:代词,你。

与:疑问语气词。

③报:报复。

④居:处。

⑤衽:卧席,此处用为动词。

金:指铁制的兵器。

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

⑥死而不厌:死而后已的意思。

⑦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

⑧矫:坚强的样子。

⑨不变塞:不改变志向。

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强。

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

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题解: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有体力的强,有精神力量的强,但真正的强不是体力的强,而是精神力量的强。

精神力量的强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

”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说起来,还是崇高的英雄主义,献身的理想主义。

不过,回到《中庸》本章来,孔子在这里所强调的,还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学中最为高深的道行。

中庸第10课子路问强心得简书

中庸第10课子路问强心得简书

中庸第10课子路问强心得简书一、引言《中庸》是中国古代思想名著之一,由中庸之道而得名。

其中的第10课通过子路问强的对话展示了孔子对于人性、道德以及修养的深刻见解。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庸第10课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我们对其的理解。

二、子路的问题及背景在《中庸》第10课中,子路向孔子提问:“子路问强。

子曰: ‘犬也’,‘弗及我者,其牙如犬之牙乎?’” 子路的问题是关于强者的品质和特征,以及强者与普通人的区别。

这个问题主要源于子路对于人性和道德的思考,他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成为强者,而有些人则相对较弱。

三、子路问强的深意子路的问题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后提出的,他考虑到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区别。

这个问题展示了子路对于道德修养和人性的关切,同时也揭示了他对于强者的尊敬和追求。

3.1 强者的品质与特征在回答子路的问题时,孔子用“犬”来形容强者。

这个比喻虽然看似简单,但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孔子认为强者具备与犬相似的特质,这包括警觉性、忠诚、机敏以及适应力。

强者在面对困境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不畏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取得成功。

3.2 强者与普通人的区别孔子回答子路的问题时强调了“弗及我者”,意思是强者与普通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强者凭借非凡的能力和品质,能够超越大多数人,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种差距在道德修养、智慧和能力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孔子认为强者具备人格的卓越品质,并且能够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追求自己的目标。

四、孔子的回答及思考孔子用“犬”来回答子路的问题,并回应道:“饞而不知其澤,躁而不察其理,弗及我者,其牙如犬之牙乎?” 孔子的回答充满了哲理,他希望子路能够深思熟虑其中蕴含的内涵。

4.1 对盲目追求的警示孔子在回答中提到“饞而不知其澤”,这是对盲目追求的一种警示。

他认为强者不仅有饥渴追求成功的愿望,还要能够洞察事物背后的真实意义和价值。

强者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

只有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并理解其中的道理,才能够真正获得成功。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
纲目 • 第1课 本末终始 • 第2课 修身为本 • 第二单元 修齐治平 • 第3课 诚意 • 第4课 正心 • 第5课 齐家 • 第6课 治国 • 第7课 仁人君子
• 第三单元 性与天道 • 第8课 率性修道 • 第9课 子强问路 • 第10课 君子之道 • 第11课 素位而行 • 第12课 达道与达德 • 第四单元 诚心体道 • 第13课 择善固执 • 第14课 至诚能化 • 第15课 至德凝道 • 第16课 至圣配天
经典诵读
第七课 仁人君子
唯仁人放流之,迸(bǐng)诸四夷,不与 中国同。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 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 退,退而不能速,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 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 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 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guǎ),为之者疾, 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 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fèn)事,一人定国。尧舜率 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jié)纣(zhòu)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经典诵读
第三课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恶(wù)恶 (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谦(qiè)。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 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国学经典《中庸》权威完整大字注音版(原文)

国学经典《中庸》权威完整大字注音版(原文)

zhōng yōng yě jūn zǐ ér shí zhòng
bù jí yě dào zhī bù míng yě wǒ
中 庸 也,君 子 而 时 中 。 不 及 也。道 之 不 明 也,我
xiǎo rén zhī fǎn zhōng yōng yě xiǎo rén zhī zhī yǐ xián zhě guò zhī bú xiào
驱而纳诸罟擭 陷 阱 之
zǐ yuē tiān xià guó jiā kě
子 曰:“ 天 下 国 家 可
zhōng ér mò zhī zhī bì yě rén jiē jūn yě jué lù kě cí yě bái rèn kě
中 ,而 莫 之 知 辟 也。人 皆 均 也,爵 禄 可 辞 也,白 刃 可
隐 恶 而 扬 善 ,执 其 两 端 ,
dì bā zhāng
第八 章
yòng qí zhōng yú mín qí sī yǐ wéi
用 其 中 于 民。其 斯 以 为
zǐ rì
huí zhī wéi rén yě
子 日:“回 之 为 人 也,
shùn hū
舜 乎!”
zé hū zhōng yōng dé yí shàn zé quán
仲 尼 曰:“君 子 中
1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yōng xiǎo rén fǎn zhōng yōng jūn zǐ zhī wǒ zhī zhī yǐ zhì zhě guò zhī yú zhě
庸 ,小 人 反 中 庸 。君 子 之 我 知 之 矣,知 者 过 之,愚 者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第9课 子路问强..

第9课   子路问强..

说一说
听完故事,你觉得故天我们怎样 才能做个强者呢?
这必须要从鼎的性质与功能说起。 铜鼎是在商周时代发明和发展起来的,但鼎这种器物远在新石器时代已 经出现,不过那时是用陶土作成的陶鼎。器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口沿上 有对称的两耳,是日常生活炊煮食物的用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青铜 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模仿陶器的器形来铸造青铜容器,有了形状各异的青 铜鼎。后来,奴隶制礼乐制度不断加强,它的性质与功能就起了根本变化。 在奴隶制礼乐制度下,赋予了不同等级的奴隶主贵族以不同的特权,使国家 权力得到有秩序的分配,反映了“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的区别,从而更有 效地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铜鼎是最重要的一种礼器,它和其它青铜礼器 一样,又称为青铜“彝器”,“彝器”就是“常宝之器”的意思。这时的铜 鼎已不再单纯是一种炊器了,而成为礼乐制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被视为统 治权力的象征和指示物,而广大奴隶和平民是绝对不能使用铜鼎的,甚至使 用陶鼎的权力也被剥夺了。铜鼎的政治价值对奴隶主来说犹如命根子一样重 要,所以,他们是极为重视的。 周定王时,周王朝已严重衰落,强大的楚国自有取周而代之的企图。楚 庄王问鼎,显示了他对周王朝的轻蔑,是向周王朝的挑战。而周大夫王孙满 为了维护当时已风雨飘摇的奴隶政权,自然是不允许楚庄王问鼎的轻重,必 然要说些硬话,说“在德不再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意思是周政 权还可以维持下去,还可以成为天下的共主,并警告庄王,今后不要问鼎的 大小轻重了。
第9课 子路问强
子路,孔子弟子仲由也。 子路好勇,故问强。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 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 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 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 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 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 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 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路问强》

《子路问强》

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
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
至死不变,强哉矫!”
(《中庸.第十章》)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发出了一个宣言:
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 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 年 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子路问强。子曰:“ 南方之强与?
北方之强与 ?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不报
《 中 庸 第 十 章
子 路 问 强

子 路
读:读顺文字。
(读懂字音,读好停顿)
解:读懂文章。
(对照注释,读读译文)
悟:读出感受。
(明白内容,有所感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
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
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
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
于首 回领 到幽 了禁西 长,汉 安吃尽 。尽忠 苦守 头节 ,的 绝英 不雄 投人 降物 。。 囚北 禁上 十匈 九奴 年, 后被 终匈 奴
杀 了 夏 明 翰 , 还 有 后 来 人 !
砍 头 不 要 紧 , 只 要 主 义 真 。
民 族 英 雄 —— 文 天 祥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死而不厌,北方 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
君子和而不流 , !中立而不倚, 强 强哉矫
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 哉矫!国有道,
道,至死不变 , 强哉矫!”
(《中庸.第十章》)
子路问强。子曰:“

国学宝典《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翻译

【导语】如果端正了⾃⾝的⾏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的⾏为,怎能使别⼈端正呢?下⾯是分享的国学宝典《论语》:⼦路第⼗三原⽂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路第⼗三【原⽂】 ⼦路问政,⼦⽈:“先之,劳之。

”请益,⽈:“⽆倦。

” 仲⼸为季⽒宰,问政,⼦⽈:“先有司,赦⼩过,举贤才。

”⽈:“焉知贤才⽽举之?”⽈:“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其舍诸?” ⼦路⽈:“卫君待⼦⽽为政,⼦将奚先?”⼦⽈:“必也正名乎!”⼦路⽈:“有是哉,⼦之迂也!奚其正?”⼦⽈:“野哉由也!君⼦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不顺;⾔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所错⼿⾜。

故君⼦名之必可⾔也,⾔之必可⾏也。

君⼦于其⾔,⽆所苟⽽已矣。

” 樊迟请学稼,⼦⽈:“吾不如⽼农。

”请学为圃,⽈:“吾不如⽼圃。

”樊迟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情。

夫如是,则四⽅之民襁负其⼦⽽⾄矣,焉⽤稼?”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其⾝正,不令⽽⾏;其⾝不正,虽令不从。

” ⼦⽈:“鲁卫之政,兄弟也。

” ⼦谓卫公⼦荆,“善居室。

始有,⽈:‘苟合矣。

’少有,⽈:‘苟完矣。

’富有,⽈:‘苟美矣。

’” ⼦适卫,冉有仆,⼦⽈:“庶矣哉!”冉有⽈:“既庶矣,⼜何加焉?”⽈:“富之。

”⽈:“既富矣,⼜何加焉?”⽈:“教之。

” ⼦⽈:“苟有⽤我者,期⽉⽽已可也,三年有成。

” ⼦⽈:“‘善⼈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也!” ⼦⽈:“如有王者,必世⽽后仁。

” ⼦⽈:“苟正其⾝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如正⼈何?” 冉⼦退朝,⼦⽈:“何晏也?”对⽈:“有政。

”⼦⽈:“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 定公问:“⼀⾔⽽可以兴邦,有诸?”孔⼦对⽈:“⾔不可以若是其⼏也。

⼈之⾔⽈:‘为君难,为⾂不易。

读《四书五经》有感(共5则范文)

读《四书五经》有感(共5则范文)

读《四书五经》有感(共5则范文)第一篇:读《四书五经》有感(共)读《四书五经》有感近段时间来,由于空闲时间比较多吧,把《四书五经》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基本看完了,我看《四书五经》绝不是为了用上面的一些哲理来附庸风雅,主要是想大体窥探一下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的精神支柱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这种东西几千年来为我们祖先所信仰,它的核心到底什么,为什么这种思想在当今的中国没有传承下来?我不是学文学的,也不是学哲学的,思考的很肤浅,其中的一些观点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看了之后,大可嗤之以鼻,我欣然接受。

总的来说,《四书五经》最为核心的东西就是中庸,强调中和,反对极端,反对矛盾,有一种比较柔弱的东西在里面,和当今人人都在强势的为自己争取利益有点相反。

比如,从政,“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强调明哲保身,进退自如,而当今政治,官员一天到晚是想着怎么把上面的人搞下台,自己好往上爬,政治越黑暗越好,自己就可以在黑暗中杀出一条血路,粉墨登场,而不是“默足以容”;做官要“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而我们现在的公务员,找他办事态度极其的不好,想别人欠了他什么似的,根本做不到什么“无倦”了。

做人方面强调“得饶人处且饶人”吧,而今天的社会绝不是这样的,别人给你一巴掌你绝对给人两巴掌;做学问方面,强调“士志于道”,而如今,教授不教书育人,不搞科研,而整天“走穴”;等等。

为什么中庸的品质在当今的中国是无法生存的呢,这种中庸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比较软弱,遇到矛盾采取一种回避矛盾的做法而不是去解决矛盾。

而中国经济在近几十年来高速发展,大家都知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高速发展的经济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社会矛盾的尖锐。

只有解决矛盾才能推动事物发展的。

中庸的品质只有在矛盾相对缓和的社会里才能生存下去,和中国现今高度趋利化矛盾尖锐化的社会是不相容的,俗话说钱是罪恶的根源,我说钱是矛盾的根源,钱牵连着矛盾的两边,你到商店买东西时,钱牵连着你和商店老板之间的矛盾,你在公司工作时,钱牵连着你和上司之间的矛盾等等,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显得更加的明显,在古代这种矛盾相对缓和些,基本没有什么商品经济,所以经济利益矛盾少些,顶多就是和封建地主和官僚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由于缺少经济利益之间的联系而使矛盾变得少很多,这就是为什么中庸思想能过在古代生存而和当今的中国是不相容的原因吧。

《礼记节选》译文及评析(三)

《礼记节选》译文及评析(三)

《礼记节选》译文及评析(三)礼记·哀公问【原文】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①何如?君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曰:"丘也小人,不足以知礼。

"君曰:"否!吾子言之也。

"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

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

君子以此之为尊敬然,然后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废其会节②。

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镂,文章、黼黻以嗣。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算,备其鼎俎,设其豕腊,修其宗庙,岁时以敬祭祀,以序宗族。

即安其居,节丑③其衣服,卑其宫室,车不雕几,器不刻镂,食不贰味,以与民同利。

昔之君子之行礼者如此。

"【注释】①大礼:礼的用处特别多,包含的礼数特别繁杂,故称为"大礼"。

②会节:行礼的日期。

③丑:正,整理的意思。

【译文】鲁哀公向孔子请教,说:"大礼的内涵是怎样的?为什么有知识的人都把礼说得那样重要呢?"孔子谦逊地答道:"我孔子是个平凡的人,识见还不足以知礼。

"哀公说:"不!请先生尽管说吧。

"孔子这才答道:"就我所听到的,在人类生活中,礼是至关重要的。

没有礼,便不能仪式庄重地崇拜天地神明;没有礼,便不能分出谁是君长谁是臣下,以及贵贱长幼的辈分;没有礼,便不能区别男女、父子、兄弟的亲情,以及在婚姻上和人际间的关系。

有知识的人因而把礼看得十分重要。

然后以其所了解的来教化百姓,不废除行礼的日期。

到了有成效的时候,再雕刻祭器,制作服饰,来区分出长辈和晚辈的等级。

并且依照这些等级来讨论丧祭之事,如何置备祭品,陈列牲体,修建祠庙,按时节举行严肃的祭祀,从而安定亲属的秩序。

就自己来说,要习惯于这种礼俗,整理的衣服,住矮小的房子,乘用的车不雕饰图案,用具不镂刻花纹,吃简单的饭食,以实现和人民共享利益。

四年级下册国学诗词经典积累打印

四年级下册国学诗词经典积累打印

第一周贾ji ǎ 生sh ēn ɡ李l ǐ商sh ān ɡ隐y ǐn宣xu ān 室sh ì求qi ú贤xi án 访f ǎn ɡ逐zh ú臣ch én , 贾ji ǎ生sh ēn ɡ才c ái 调di ào 更ɡèn ɡ无w ú伦l ún。

可k ě怜li án 夜y è半b àn 虚x ū前qi án 席x í, 不b ú问w èn 苍c ān ɡ生sh ēn ɡ问w èn 鬼ɡu ǐ神sh én。

诵s òn ɡ读d ú经j īn ɡ典di ǎn 之zh ī《中zh ōn ɡ庸y ōn ɡ》天ti ān 命m ìn ɡ之zh ī谓w èi 性x ìn ɡ,率l ǜ性x ìn ɡ之zh ī谓w èi 道d ào ,修xi ū道d ào 之zh ī谓w èi 教ji ào。

道d ào 也y ě者zh ě ,不b ù可k ě须x ū臾y ú离l í也y ě,可k ě离l í非f ēi 道d ào 也y ě。

是sh ì故ɡù君j ūn 子z ǐ戒ji è慎sh èn 乎h ū其q í所su ǒ不b ù睹d ǔ,恐k ǒn ɡ惧j ù乎h ū其q í所su ǒ不b ù闻w én 。

莫m ò见ji àn 乎h ū隐y ǐn ,莫m ò显xi ǎn 乎h ū微w ēi ,故ɡù君j ūn 子z ǐ慎sh èn 其q í独d ú也y ě。

中庸之强——《中庸》“子路问强”章诠解

中庸之强——《中庸》“子路问强”章诠解

2022年第2期(总第191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2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General.No.191哲学与文化研究中㊀庸㊀之㊀强«中庸» 子路问强 章诠解韩㊀㊀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ꎬ北京100872)摘㊀要:在历代代表性注疏基础上解读«中庸» 子路问强 章ꎬ可以得出结论:南方人㊁北方人由于地理环境㊁生活条件不同ꎬ形成了不同的个性气质㊁精神状态ꎬ进而形成了南方之强和北方之强ꎬ两者分别对应君子和强者ꎮ南方之强 不及 ꎬ北方之强 过之 ꎬ孔子认为子路应当追求合乎中庸之道的 中庸之强 ꎮ 中庸之强 有四种含义:和而不流ꎻ中立而不倚ꎻ国有道ꎬ不变塞ꎻ国无道ꎬ至死不变ꎮ孔子吸收融合了南方㊁北方之强ꎬ也受到了老子柔弱胜刚强思想的影响ꎬ形成了中庸之强ꎮ中庸之强不仅仅是一种人格修养境界和工夫ꎬ也可以被引申扩大到国家富强㊁民族强盛ꎬ既有硬实力ꎬ也有软实力ꎬ刚柔相济ꎬ文武兼备ꎬ敷政优优ꎬ百禄是遒ꎮ关键词:«中庸»ꎻ南方之强ꎻ北方之强ꎻ中庸之强中图分类号:B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22)02-0007-0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WTC018)作者简介:韩星ꎬ1960年生ꎬ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ꎬ历史学博士ꎮ㊀㊀一㊁ 强 的内涵人们都希望自己是个强者ꎬ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㊁富强ꎬ但是如何理解 强 ꎬ什么是有意义㊁有价值㊁应该被追求的 强 ?从古文字学来看ꎬ现在的简化字 强 ꎬ其在古代也有ꎬ«说文解字»记载: 强ꎬ蚚也ꎮ从虫弘聲ꎮ上彊下虫虫ꎬ籒文强ꎬ从虫虫从彊ꎮ 段玉裁注曰: 强ꎬ蚚也ꎮ下云蚚ꎬ強也ꎮ二字为转注ꎮ释虫曰:强ꎬ丑捋ꎮ郭曰:以脚自摩捋ꎮ叚借为彊弱之彊ꎮ从虫弘声ꎮ «尔雅 释虫»记载: 强ꎬ蚚 ꎬ郭璞注: 即强丑捋 ꎮ邢昺疏: 强ꎬ虫名也ꎬ一名蚚ꎬ好自摩捋者ꎬ盖蝇类ꎮ 强 的本义是一种小虫子ꎬ与强弱之强没有多大关系ꎮ古代相当于今天强弱的 强 是 彊 ꎮ«说文解字»记载: 彊ꎬ弓有力也ꎮ引申为凡有力之称ꎮ 本义是弓有力量ꎬ引申为强力ꎮ«玉篇»云: 彊ꎬ坚也ꎮ «尚书 皋陶谟»云: 彊而义ꎮ «伪孔传»云: 无所屈挠ꎬ动必合义ꎮ «广韵»云: 彊ꎬ健也ꎮ «周易 乾卦 象传»云: 君子以自彊不息ꎮ «集韵»云: 彊ꎬ胜也ꎮ «墨子 修身»云: 是故君子力事日彊ꎬ愿欲日逾ꎬ设壮日盛ꎮ«尔雅 释诂下»云: 彊ꎬ当也ꎮ 郭璞注: 彊者ꎬ好与物相当值ꎮ «增韵»云: 彊ꎬ壮盛也ꎮ «尚书 洪范»云: 身其康彊ꎮ 这些都是正面的含义ꎬ即强力㊁坚强㊁强健㊁强胜㊁相当等ꎮ然而ꎬ其也有反面的含义ꎬ如ꎬ«尔雅 释言»云: 彊ꎬ暴也ꎮ 郭璞注: 彊梁凌暴ꎮ «尚书 洪范»云: 彊弗友刚克ꎮ «伪孔传»云: 彊御不顺ꎬ以刚能治之ꎮ 强 与 彊 后来长期作为通假字ꎬ久而久之ꎬ 强 字渐占上风ꎬ 彊 字反而不太常用了ꎮ到了现代ꎬ 彊 字简化为 强 ꎬ遂被废止ꎮ㊀㊀二㊁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中庸»记载: 子路问强ꎮ子曰: 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ꎬ不报无道ꎬ南方之强也ꎬ君子居之ꎮ衽金革ꎬ死而不厌ꎬ北方之强也ꎬ而强者居之ꎮ故君子和而不流ꎬ强哉矫!中立而不倚ꎬ强哉矫!国有道ꎬ不变塞焉ꎬ强哉矫!国无道ꎬ至死不变ꎬ强哉矫! 关于这一章7的章旨ꎬ孔颖达疏曰: 明中庸之道ꎬ亦兼中国之强ꎮ子路闻孔子美颜回能择 中庸 ꎬ言己有强ꎬ故问之ꎬ问强中亦兼有中庸否?庾氏云:问强中之中庸者ꎮ 这一章引孔子的话讨论中庸之道ꎬ兼论中原华夏之强ꎬ让子路明白何为真正的强ꎬ即中庸之强ꎮ子路ꎬ名仲由ꎬ又字季路ꎬ鲁国卞人ꎬ孔子的得意门生ꎬ以政事见称ꎬ 性鄙ꎬ好勇力ꎬ志伉直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ꎬ除学诗㊁礼外ꎬ还为孔子赶车ꎬ做侍卫ꎬ跟随孔子周游列国ꎬ深得孔子器重ꎬ孔门七十二贤之一ꎬ后被称为 先贤仲子 ꎮ孔子曾评价子路 暴虎冯河ꎬ死而无悔 («论语 述而篇»)ꎮ当子路问孔子 君子尚勇乎 ꎬ孔子回答说ꎬ 君子义以为上ꎮ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ꎬ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ꎬ 好勇不好学ꎬ其蔽也乱 («论语 阳货篇»)ꎬ这些话都是很含蓄的批评和耐心的教正ꎬ但子路未必能够理解老师的深意ꎬ时常意气用事ꎬ平时崇拜强者ꎮ有一次ꎬ他向孔子请教什么是 强 的问题ꎬ于是有了孔子这段关于强的议论ꎮ郑玄注: 强ꎬ勇者所好也ꎮ 朱熹的«中庸章句集注»云: 子路好勇ꎬ故问强ꎮ 就子路的个性气质和思想倾向而言ꎬ他心目中推崇的 强 可能是一种外在的体质的强壮㊁强悍ꎬ对此ꎬ孔子心中很清楚ꎬ所以他以反问的方式启发子路ꎬ提出自己关于 强 的理解ꎬ即中庸之强ꎮ孔子对子路的教诲ꎬ继承了舜帝 隐恶而扬善ꎬ执其两端ꎬ用其中于民 的方式ꎬ通过 叩其两端而竭焉 ꎬ是对中庸之道的娴熟运用与精彩实践ꎮ由于孔子对子路的性格特点非常熟悉ꎬ所以能够因材施教㊁循循善诱ꎬ先对其所问之强 叩其两端 ꎬ提出 南方之强 和 北方之强 两端ꎬ让子路明白问题之实质所在ꎬ进而给出中庸之强的理想目标ꎮ世俗所谓的 强 有两种ꎬ即南方之强和北方之强ꎮ郑玄注: 南方以舒缓为强ꎮ 不报无道 ꎬ谓犯而不校也ꎮ 北方以刚猛为强ꎮ 孔颖达疏: 南方ꎬ谓荆阳之南ꎬ其地多阳ꎮ阳气舒散ꎬ人情宽缓和柔ꎬ假令人有无道加己ꎬ己亦不报ꎬ和柔君子之道ꎮ 北方沙漠之地ꎬ其地多阴ꎮ阴气坚急ꎬ故人生刚猛ꎬ恒好斗争ꎬ故以甲铠席ꎬ寝宿于中ꎬ至死不厌ꎬ非君子所处ꎬ而强梁者居之ꎮ 郑玄㊁孔颖达都没有具体说明南方㊁北方指哪里ꎬ只是大致说明南方人㊁北方人由于地理环境㊁阴阳之气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个性气质㊁精神状态ꎬ分别对应君子㊁强者两种人格ꎮ程颐说: 南方人柔弱ꎬ所谓强者ꎬ是义理之强ꎬ故君子居之ꎮ北方强悍ꎬ所谓强者ꎬ是血气之强ꎬ故小人居之ꎮ凡人血气ꎬ须要以义理胜之ꎮ [1]清代张伯行«困学录集粹»亦云: 以气血胜人者ꎬ小人之强也ꎻ以义理自胜者ꎬ君子之强也ꎮ 其认为南方人体质弱小ꎬ性情温和ꎬ聪明睿智ꎬ有理性ꎬ讲道理ꎬ所以是君子之强ꎻ北方人体质高大ꎬ强壮勇猛ꎬ脾气暴躁ꎬ逞血气之勇ꎬ所以是小人之强ꎮ这样的解释以义理之强对应君子ꎬ以血气之强对应小人ꎬ对北方之强增加了贬义ꎬ是原文所没有的ꎮ«礼记 乡饮酒义»云: 天地严凝之气ꎬ始于西南ꎬ而盛于西北ꎬ此天地之尊严气也ꎬ此天地之义气也ꎮ天地温厚之气ꎬ始于东北ꎬ而盛于东南ꎬ此天地之盛德气也ꎬ此天地之仁气也ꎮ 就是说ꎬ温厚之气盛于东南ꎬ此即天地之仁气ꎻ严凝之气盛于西北ꎬ此即天地之义气ꎮ杨时因此说: 天地之仁气盛于东南ꎬ义气盛于西北ꎬ故南北方之强ꎬ气俗如此ꎮ [2]南北方因地气习俗差异ꎬ南方之强体现了温厚之仁气ꎬ北方之强体现了严凝之义气ꎮ朱熹«中庸章句集注»云: 宽柔以教ꎬ谓含容巽顺以诲人之不及也ꎮ不报无道ꎬ谓横逆之来ꎬ直受之而不报也ꎮ南方风气柔弱ꎬ故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ꎬ君子之道也ꎮ 北方风气刚劲ꎬ故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ꎬ强者之事也ꎮ «朱子语类»还说: 忍耐得ꎬ便是 南方之强 ꎮ [3]1529朱熹的诠释合乎原意ꎬ认为孔子通过比较区分得出结论:南方人与北方人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ꎬ形成了不同的个性气质ꎬ南方风气柔弱ꎬ其人舒缓和柔ꎬ能够以隐忍之力战胜他人ꎬ属于君子之强ꎻ北方风气刚劲ꎬ其人刚猛好斗ꎬ能够以果敢之力战胜他人ꎬ属于强者之强ꎮ南方之强具有以柔克刚的特点ꎬ北方之强具有刚猛果敢的特点ꎮ为什么孔子要在这个问题上谈到南方北方?春秋时期的南方北方又指哪里?为什么南方北方有这样的差异?如果以孔子所在的鲁国为地理坐标ꎬ他所谓的南方应该指吴越荆楚之地ꎬ北方应该指燕赵或长城以北的少数民族活动区域ꎮ如果以8春秋时期周王室核心区域洛邑为地理坐标ꎬ 南方 即相对于 中国 (中原)而言ꎬ应指洛邑以南的地区ꎬ主要是巴㊁濮㊁楚㊁邓等南方诸侯国所在的江汉流域[4]ꎬ 北方 是与前面的 南方 相对的概念:一是指周王室核心区域以北的区域ꎻ二是指周王室分封的北疆的诸侯各国ꎻ三是指以北戎为核心的北方少数民族[5]ꎮ由于地理环境不同ꎬ生存空间和生存压力不同ꎬ生活于其中的人的个性气质不同ꎬ体现出来的强也自然不同ꎮ按照孔子的概括ꎬ南方之强是宽柔以教㊁不报无道ꎮ宽是宽容㊁宽怀ꎬ用现在的话讲就是雍容大度ꎻ柔是柔和㊁柔顺ꎬ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温良和善ꎮ南方人具有雍容大度的气度㊁温良和善的修养ꎬ这样ꎬ对于无道的人或事ꎬ不采取报复行为ꎮ这是君子具有的强ꎮ而北方之强以兵器﹑甲胄为卧席ꎬ枕戈待旦ꎬ随时准备与敌人拼杀ꎬ就是死了也不后悔ꎬ是一种英勇顽强的人所具有的强ꎮ对于这两种强ꎬ孔子都没有否认ꎬ但孔子似乎有南方之强 不及 ꎬ北方之强 过之 的意思ꎮ这一点被朱熹看出来了:㊀㊀问: 宽柔以教ꎬ不报无道 ꎬ恐是风气资禀所致ꎮ以比 北方之强 ꎬ是所谓不及乎强者ꎬ未得为理义之强ꎬ何为 君子居之 ?曰: 虽未是理义之强ꎬ然近理也ꎮ人能 宽柔以教ꎬ不报无道 ꎬ亦是个好人ꎬ故为君子之事ꎮ [3]1529-1530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比较起来虽然还达不到理义之强ꎬ但比较接近理义之强ꎬ也算得上是君子之强ꎮ«孔子家语 辩乐解»中有一章记述了孔子把乐分成中和之音㊁南方之音㊁北方之音三种:㊀㊀子路鼓琴ꎬ孔子闻之ꎬ谓冉有曰: 甚矣!由之不才也ꎮ夫先王之制音也ꎬ奏中声以为节ꎬ流入于南ꎬ不归于北ꎮ夫南者ꎬ生育之乡ꎻ北者ꎬ杀伐之域ꎮ故君子之音ꎬ温柔居中ꎬ以养生育之气ꎮ忧愁之感ꎬ不加于心也ꎻ暴厉之动ꎬ不在于体也ꎮ夫然者ꎬ乃所谓治安之风也ꎮ小人之音则不然ꎬ亢丽微末ꎬ以象杀伐之气ꎮ中和之感ꎬ不载于心ꎻ温和之动ꎬ不存于体ꎮ夫然者ꎬ乃所以为乱之风ꎮ昔者舜弹五弦之琴ꎬ造«南风»之诗ꎬ其诗曰: 南风之熏兮ꎬ可以解吾民之愠兮ꎻ南风之时兮ꎬ可以阜吾民之财兮ꎮ 唯修此化ꎬ故其兴也勃焉ꎬ德如泉流ꎬ至于今ꎬ王公大人述而弗忘ꎮ殷纣好为北鄙之声ꎬ其废也忽焉ꎬ至于今ꎬ王公大人举以为诫ꎮ夫舜起布衣ꎬ积德含和ꎬ而终以帝ꎮ纣为天子ꎬ荒淫暴乱ꎬ而终以亡ꎬ非各所修之致乎?由ꎬ今也匹夫之徒ꎬ曾无意于先王之制ꎬ而习亡国之声ꎬ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孔子指出ꎬ先王所制之音是 奏中声以为节 ꎬ是中和之音ꎬ传说舜作的«韶乐»就是中和之音ꎬ«竹书纪年»记载: 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 ꎬ孔子 在齐闻韶ꎬ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 述而篇»)ꎬ因为韶乐 尽美矣ꎬ又尽善也 («论语 八佾篇»)ꎬ其演变到明清两朝就是用于祭祀㊁朝会㊁宴会的皇家音乐 中和韶乐ꎮ«尚书 舜典»也记载: 帝曰: 夔!命汝典乐ꎬ教胄子:直而温ꎬ宽而栗ꎬ刚而无虐ꎬ简而无傲ꎮ诗言志ꎬ歌永言ꎬ声依永ꎬ律和声ꎮ八音克谐ꎬ无相夺伦ꎬ神人以和ꎮ 这典型体现了舜时乐教是以中和为基本精神的ꎮ这种中和之音随着虞舜对南方的开拓ꎬ开始向南方流传ꎬ演变为以«南风»为代表的南方之音ꎮ«史记 乐书»中说: 夫«南风»之诗者ꎬ生长之音也ꎬ舜乐好之ꎬ乐于天地同意ꎬ得万国之欢心ꎬ故天下治也ꎮ «礼记 乐记»说: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ꎬ以歌«南风»ꎮ 郑玄注: «南风»ꎬ长养之风也ꎮ 这里«辩乐解»主要是把南方之音㊁北方之音对立起来ꎬ前者是长养生育之气的君子之音ꎬ后者是充满杀伐之气的小人之音ꎻ君子之音带来国家稳定ꎬ人民安乐ꎻ小人之音则是乱世之音ꎬ导致亡国ꎮ比较起来ꎬ中和之音可对应于中庸之强ꎬ南方之音可对应于南方之强ꎬ北方之音可对应于北方之强ꎮ元代许谦«读中庸丛说»解读曰: 南方之强ꎬ虽君子之强ꎬ然亦未是中庸ꎬ是不及于强者ꎻ北方是过于强者ꎻ君子则为后四者之强ꎮ上君子字轻ꎬ下君子字重ꎮ君子之道中而止ꎬ南方之强不及中ꎬ北方之强过于中ꎬ固皆未至ꎮ然上言君子居之ꎬ则比强者居之者胜之矣ꎮ不及者勉强至中颇易ꎬ过者矫揉至中尤难ꎮ两君子ꎬ字虽不同ꎬ然言君子四强哉ꎬ终是接着君子说ꎮ南阳方ꎬ北阴方ꎮ阳舒散而阴收敛ꎬ舒散便和柔ꎬ收敛便刚劲ꎬ此盖大约言风气之偏ꎬ则风俗随异ꎮ其实南人岂尽柔弱ꎬ亦有9刚劲者ꎻ北人岂尽刚劲ꎬ亦有柔弱者ꎮ然宽柔以教ꎬ不报无道ꎬ是言柔之甚而善者ꎻ衽金革ꎬ死而不厌ꎬ是言刚之甚而过者ꎮ 这段话的大意还是南方属阳ꎬ阳舒散和柔ꎬ是君子之强ꎬ不及中庸ꎻ北方属阴ꎬ阴收敛刚劲ꎬ是强者之强ꎬ过于中庸ꎮ不及与过比较起来ꎬ不及者勉力达到中庸还是比较容易ꎬ而过者要矫正达到中庸则特别困难ꎮ南北方因风气之偏而风俗随异ꎬ但也不能绝对化ꎬ南方人以柔弱为主其中也有刚劲者ꎬ北方人以刚劲为主其中也有柔弱者ꎮ南方之强也称为君子之强ꎬ但其与中庸 四强 相比则较轻ꎮ另外ꎬ这里的 南方之强 与老子思想很接近ꎬ 老聃贵柔 («吕氏春秋 不二»)ꎮ老子说: 天下之至柔ꎬ驰骋天下之至坚ꎮ无有入于无闻ꎮ («老子»四十三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ꎬ而攻坚ꎻ强莫之能先ꎮ其无以易之ꎮ故弱胜强ꎬ柔胜刚ꎬ天下莫能知ꎬ莫能行ꎮ («老子»七十八章) 人之生也柔弱ꎬ其死也坚强ꎻ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ꎬ其死也枯槁ꎮ故坚强者死之徒ꎬ柔弱者生之徒ꎮ是以兵强则灭ꎬ木强则折ꎮ强大处下ꎬ柔弱处上ꎮ («老子»七十六章)可见老子提出的 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柔弱胜刚强 强大处下ꎬ柔弱处上 ꎬ概括起来就是 以柔克刚 ꎬ说明孔子的南方之强受到老子柔弱胜刚强思想的影响ꎮ罗祖基先生也曾经认为ꎬ 南方之强 是指正在形成中的道家ꎬ 北方之强 则是即将诞生的墨家徒众的行为特点ꎬ而孔子则以中庸之强介于南北之中ꎬ从而具有强中之强的特点ꎬ故以 和而不流 中立而不倚 亦异ꎬ并以 强哉矫 为赞[6]ꎮ㊀㊀三、中庸之强及其四种境界孔子接着问子路: 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孔子反问子路ꎬ提出除了南方之强㊁北方之强ꎬ还有第三种强是什么?孔颖达疏曰: 夫子将答子路之问ꎬ且先反问子路ꎬ言强有多种ꎬ女今所问ꎬ问何者之强ꎬ为南方ꎬ为北方ꎬ为中国ꎬ女所能之强也ꎮ子路之强ꎬ行中国之强也ꎮ 吕大临«礼记解»曰: 南方之强ꎬ不及乎强者也ꎻ北方之强ꎬ过乎强者也ꎮ而强者ꎬ汝之所当强者也 南方虽不及强ꎬ然 犯而不校 ꎬ未害为君子ꎻ北方则过于强ꎬ尚力用强ꎬ故止为强者而已ꎬ未及君子之中也ꎮ得君子之中ꎬ乃汝之所当强也ꎮ [7]91按孔颖达㊁吕大临之意ꎬ强主要有三种ꎬ这三种内涵不同:为南方ꎬ不及强ꎬ犯而不校ꎬ未害为君子ꎻ为北方ꎬ过乎强ꎬ只是强者而已ꎻ为中国ꎬ得君子之中ꎬ才是孔子希望子路所应当追求的强ꎮ就是说ꎬ南方之强不及ꎬ北方之强又过ꎬ孔子试图教子路行中国之强ꎮ中国之强即中原华夏应具有的合乎中庸之道的强ꎬ可以称为 中庸之强 ꎮ子路的性格ꎬ刚猛勇直过人ꎬ宽容柔顺不足ꎬ近于 北方之强 ꎬ孔子先以 南方之强 为药ꎬ纠偏补弊ꎬ此即憨山大师«中庸直指补注»所说的 先举有相之勇为病ꎬ后举君子之强为药 ꎮ但孔子又怕矫枉过正ꎬ使子路走向另一极端ꎬ遂循循善诱ꎬ让子路知道还有第三种 强 中庸之强ꎬ并提出了中庸之强的四种境界ꎬ期望子路不走极端ꎬ努力修为合乎中庸之道的强ꎮ君子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ꎬ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强ꎮ一是和而不流ꎮ孔颖达疏曰: 不为南北之强ꎬ故性行和合而不流移ꎬ心行强哉ꎬ形貌矫然ꎮ 和而不流 不是南北之强ꎬ其是指本性㊁行为和合而不随波逐流ꎬ心志坚强ꎬ形貌矫健ꎮ吕大临«礼记解»曰: 不羞污君ꎬ不辞小官ꎬ与乡人处ꎬ由由然不忍去ꎬ虽袒裼裸裎于我侧ꎬ尔焉能浼我哉?其 和而不流 者欤! [7]92 不羞污君ꎬ不辞小官ꎬ与乡人处ꎬ由由然不忍去ꎬ虽袒裼裸裎于我侧ꎬ尔焉能浼我哉 出于«孟子 滕文公下»ꎬ是说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为可耻ꎬ也不因官小而辞掉ꎻ同乡下人相处ꎬ高高兴兴地不忍离开ꎻ虽然有人露臂赤身地站在其旁边ꎬ也不能沾污他ꎬ这样的行为就是 和而不流 ꎮ许衡«中庸直解»云: 人若和顺易至于流荡ꎬ君子虽与人和顺而不至于流荡ꎬ其强之矫矫者ꎮ 君子 和而不流 ꎬ作为不南不北的中原人应有的 强 ꎬ为人要按照 和 的原则做事ꎬ善于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ꎬ既不与别人搞对立ꎬ也不被别人同化ꎬ更不是无原则地随声附和㊁同流合污㊁随波逐流ꎬ而是自主独立㊁和而不同㊁求同存异㊁相互尊重ꎮ这是一种难得的处世智慧ꎬ是中庸之道的最高境界ꎮ与 和而不流 相反的还有两种人格ꎮ一种是孔孟非常反感的 乡愿 ꎬ«论语 阳货篇»中孔子说: 乡愿ꎬ德之贼也ꎮ «孟子 尽心01下»中对乡愿做了具体描述: 言不顾行ꎬ行不顾言 阉然媚于世也者ꎬ是乡愿也ꎮ 非之无举也ꎬ刺之无刺也ꎻ同乎流俗ꎬ合乎污世ꎻ居之似忠信ꎬ行之似廉洁ꎻ众皆悦之ꎬ自以为是ꎬ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ꎬ故曰德之贼也ꎮ 显然ꎬ 乡愿 是指自以为是㊁没有原则㊁随波逐流㊁同流合污ꎬ是道德之贼ꎮ还有一种人个性很强ꎬ待人不随和㊁固执己见㊁自以为是㊁我行我素㊁恃才傲物ꎮ这两种都是偏颇的ꎬ只有和而不流才是中庸之道ꎮ二是中立而不倚ꎮ孔颖达疏曰: 中正独立而不偏倚ꎬ志意强哉ꎬ形貌矫然ꎮ 吕大临«礼记解»曰: 非其君不事㊁非其民不使ꎬ与夫独立不惧㊁遯世无闷者ꎬ其 中立而不倚 者欤! [7]92 非其君不事㊁非其民不使 出自«孟子 万章下»ꎬ是孟子对伯夷的评价ꎮ 独立不惧㊁遯世无闷 出自«周易 大过卦 象传»ꎬ泽灭木是大过ꎬ君子或者独立自主㊁没有忧惧ꎬ或者隐遁世外㊁人不知而不愠ꎮ朱熹认为ꎬ要做到 中立而不倚 ꎬ还必须具备硬健之性ꎮ他说: 中而不硬健ꎬ便难独立ꎬ解倒了ꎮ若中而独立ꎬ不有所倚ꎬ尤见硬健处 柔弱底中立ꎬ则必欹倚ꎮ若能中立而不倚ꎬ方见硬健处ꎮ 中立久而终不倚ꎬ所以为强ꎮ [3]1530一个坚强刚健的人ꎬ可以坚守中立ꎬ始终不依赖外在ꎬ所以是一个强者ꎮ那么ꎬ怎么算是 倚 呢?朱熹举例说: 凡或勇或辨ꎬ或声色货利ꎬ执著一边ꎬ便是倚著ꎮ立到中间ꎬ久久而不偏倚ꎬ非强者不能ꎮ [3]1530或者好勇好辨ꎬ或者好声色货利ꎬ执著于外在的任何事物ꎬ就是 倚 ꎮ所以要抵制外在的一切物欲诱惑ꎬ立于天地之间ꎬ持之以恒ꎬ始终不偏不倚ꎬ才是真正的强者ꎮ许衡«中庸直解»云: 人若中立ꎬ易至于偏倚ꎬ君子能卓然自立而不至于偏倚ꎬ其强之矫矫者 ꎬ是说为人要恪守中庸之道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 行必中正 («礼记 儒行»)ꎬ这样ꎬ才能不偏㊁不走极端ꎬ才能不倚㊁不倚仗某种势力㊁保持自己相对的独立性ꎮ这样的人有时似乎并不强大ꎬ甚至有点孤立ꎬ但因为他心里有中庸之道ꎬ就有中庸之行ꎬ就不会偏激偏颇ꎬ生命就有定力ꎮ有定力就能在外在的诱惑㊁多种力量的纠缠甚至冲突中安然处之ꎬ不去主动攀援㊁依附别人ꎬ这其实是很难做到的ꎬ所以孔子认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强ꎮ 中立不倚 与«礼记 儒行»所讲的 特立独行 的儒者接近: 儒有澡身而浴德ꎬ陈言而伏ꎬ静而正之ꎬ上弗知也ꎻ粗而翘之ꎬ又不急为也ꎻ不临深而为高ꎬ不加少而为多ꎻ世治不轻ꎬ世乱不沮ꎻ同弗与ꎬ异弗非也ꎮ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ꎮ 特立独行者志行高洁ꎬ不同流俗值ꎮ值得注意的是ꎬ 中立不倚 很容易被人们理解成 素隐行怪 ꎬ所以«中庸»下面接着又说 素隐行怪ꎬ后世有述焉ꎬ吾弗之矣 ꎬ那些钻牛角尖㊁行为怪诞㊁走极端㊁出风头㊁欺世盗名㊁试图流传后世等行为ꎬ当然是背离中庸之道的 过 ꎬ不是 中立不倚 ꎮ现在很多人容易把 特立独行 理解为 我行我素 ꎬ其实 特立独行 是 素隐行怪 的现代版ꎮ第三方面和第四方面可以放在一起讨论ꎮ吕大临«礼记解»曰: 塞ꎬ未达也ꎮ君子达不离道ꎬ故当天下有道ꎬ其身必达ꎬ不变未达之所守ꎬ所谓 不变塞焉 者也ꎮ [7]92朱熹«中庸章句集注»曰: 国有道ꎬ不变未达之所守ꎻ国无道ꎬ不变平生之所守也ꎮ此则所谓中庸之不可能者ꎬ非有以自胜其人欲之私ꎬ不能择而守也ꎮ君子之强ꎬ孰大于是ꎮ夫子以是告子路者ꎬ所以抑其血气之刚ꎬ而进之以德义之勇也ꎮ «朱子语类»进一步说道: 国有道ꎬ则有达之理ꎬ故不变其未达之所守ꎮ若国无道ꎬ则有不幸而死之理ꎬ故不变其平生之所守ꎮ不变其未达之所守易ꎬ不变其平生之所守难ꎮ [3]1531君子面对国家有道无道ꎬ即政治清明或者黑暗两种不同情况应该怎么做?如果国家有道ꎬ政治清明ꎬ他人生通达ꎬ有机会出仕ꎬ干一番事业ꎬ这个时候不要得意忘形ꎬ要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实现自己困窘时的理想㊁抱负ꎬ抵制各种诱惑ꎬ守住道德底线ꎬ不骄奢淫逸㊁贪图享受㊁以权谋私㊁贪污腐化ꎮ如果国家无道ꎬ政治黑暗ꎬ奸臣当道ꎬ社会动荡ꎬ他有能力㊁有机会就临危受命ꎬ努力改变危局ꎬ在面临民众利益和国君危难之时ꎬ会挺身而出㊁杀身成仁㊁舍生取义ꎻ无能力㊁无机会时ꎬ也会洁身自好㊁独善其身㊁坚守道德操守ꎮ这才是真正的强ꎮ吕大临又把 四强 与其他经典进行印证云: 柔而立ꎬ宽而栗 ꎬ故能 和而不流 ꎮ刚而寡欲ꎬ故能 中立而不倚 ꎮ 富贵不能淫 ꎬ故 国有11道ꎬ不变塞焉 ꎮ 贫贱不能移ꎬ威武不能屈 ꎬ故 国无道ꎬ至死不变 ꎮ是皆以己之强ꎬ力矫其偏ꎬ以就中者也ꎮ [7]91 柔而立ꎬ宽而栗 见于«尚书 皋陶谟»ꎮ 刚而寡欲 化用了«论语 公冶长篇»子曰: 吾未见刚者ꎮ 或对曰: 申枨ꎮ 子曰: 枨也欲ꎬ焉得刚?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ꎬ威武不能屈 见于«孟子 滕文公下»ꎮ吕大临认为 四强 是孔子告诉子路如何以中庸之强矫正南方之强和北方之强的偏向ꎬ以合乎中庸之道ꎮ朱熹认为这 四强 是孔子告诫子路应当遵循践行的强ꎮ朱熹在«四书或问 中庸或问»中进一步解释说: 所谓强者ꎬ又非世俗之所谓强也ꎮ盖强者ꎬ力有以胜人之名也ꎮ凡人和而无节ꎬ则必至于流ꎻ中立而无依ꎬ则必至于倚ꎻ国有道而富贵ꎬ或不能不改其平素ꎻ国无道而贫贱ꎬ或不能久处乎穷约ꎮ非持守之力有以胜人者ꎬ其孰能及之?故此四者ꎬ汝子路之所当强也ꎮ南方之强ꎬ不及强者也ꎬ北方之强ꎬ过乎强者也ꎻ四者之强ꎬ强之中也ꎮ子路好勇ꎬ故圣人之言所以长其善而救其失者类如此ꎮ 这四重境界的 强 是孔子告诫子路应当具备的 强 ꎬ与南方之强的 不及 与北方之强的 过 比较起来显然是一种符合中庸之道㊁刚柔相济㊁内外兼修的 强 ꎬ是孔子推崇的真正的 强 ꎮ而要做到这种强也很不容易ꎬ需要自我战胜私欲㊁抑制血气之刚㊁培养德义之勇ꎬ进而真正实行君子之强ꎮ因为子路好勇ꎬ所以圣人这样来教育他扬其长而避其短㊁长其善而救其失ꎮ朱熹还认为这 四强 是修养中庸之道的工夫ꎮ当有学生问: 此四者勇之事ꎮ必如此ꎬ乃能择中庸而守之否? 朱熹回答说: 非也ꎮ此乃能择后工夫ꎮ大知之人无俟乎守ꎬ只是安行ꎻ贤者能择能守ꎬ无俟乎强勇ꎮ至此样资质人ꎬ则能择能守后ꎬ须用如此自胜ꎬ方能彻头彻尾不失ꎮ [3]1530此四者不是能择中庸而守ꎬ而是能择中庸而后能守的工夫ꎮ能择能守ꎬ就能够战胜自我的私欲㊁圆满地践行中庸之道ꎮ此外ꎬ«中庸»中还有三处涉及孔子言 强 ꎬ即 勉强而行之 果行此道矣ꎬ虽愚必明ꎬ虽柔必强 发强刚毅ꎬ足以有执也 ꎮ对于 勉强 ꎬ孔颖达疏曰 勉力自强 ꎻ 虽柔必强 即柔可胜强ꎻ对于 发强刚毅 ꎬ孔颖达疏曰 发ꎬ起也ꎻ执ꎬ犹断也ꎮ言孔子发起志意ꎬ坚强刚毅ꎬ足以断决事物也 ꎮ这三处言 强 与北方之强㊁南方之强都不同ꎬ而是对中庸之强的进一步补充完善ꎮ后世学者对这一章的诠释大都是在汉唐宋明儒者基础上的认同和发挥ꎮ清初黄宗羲«庄裕徐养斋先生问»云: 南方之强ꎬ北方之强ꎬ皆有过不及之弊ꎬ而惟君子则和而不流ꎬ中立不倚ꎬ始可以言中庸ꎮ [8]孙奇逢«四书近指»卷二云: 君子之中和ꎬ是从戒惧㊁慎独ꎬ无须臾可离之时ꎬ见出此性道之本体ꎮ和为天下之达道ꎬ自不流ꎬ中为天下之大本ꎬ自不倚ꎮ以此不流㊁不倚者而阅乎有道㊁无道之世ꎬ当自有毅然不变者在ꎮ此强之所以超于南北ꎬ为而之所当强者也ꎮ四个 强哉矫 见君子以自强不息能中庸者ꎬ正是此等人ꎮ李光地«榕村四书说»解说: 和而不流ꎬ处俗而不自失也ꎻ中立不倚ꎬ则有以立身而矫俗矣ꎮ至于治而不变素守ꎬ乱而守死善道ꎬ则又极乎出处之大节而不可夺ꎮ此四者ꎬ自易而难ꎮ然易者其基也ꎬ自其易者勉之ꎬ则行有本末而将无难能之事矣ꎮ憨山大师«四书蕅益解 中庸直指补注»云: 非真勇ꎬ不足以载道ꎬ故先举有相之勇为病ꎬ后举君子之强为药ꎮ全知全仁之勇方名真勇ꎬ所以徧超知愚贤不肖之流弊 柔能胜刚ꎬ故南方亦得称强ꎬ所谓忍为力中最也ꎮ和则易流ꎬ不流方见真强ꎮ中立易倚ꎬ不着中道ꎬ不恃中道而轻两端ꎬ方见真强ꎮ隐居以求其志ꎬ行义以达其道ꎬ方见真强ꎮ笃信好学ꎬ守死善道ꎬ方见真强ꎮ如此之强ꎬ岂贤知者之所能过ꎬ故曰:过犹不及也ꎮ现代民间大儒段正元认为这一章 含上中下三乘教法ꎬ皆是孔子因材施教ꎬ循循善诱之大法门也ꎮ夫所谓南方之强者ꎬ因南方属火ꎬ火者文明之象ꎬ即是教人以真性用事ꎮ真性之强ꎬ天下孰能御之者ꎬ殆有仁者无敌之气象ꎬ故其立教ꎬ主于宽柔ꎮ如佛家以慈悲为本ꎬ普渡诸生为怀ꎬ行忍辱波罗蜜ꎬ庶几近之ꎮ其处无道也ꎬ不存报复之念ꎬ又不馁自强之心ꎮ如耶稣之博爱主义ꎬ替仇人祷告ꎬ是其旨也ꎮ如此之强ꎬ已居于充实光辉之境界ꎬ为君子人也ꎮ故曰南方之强ꎬ君子居之ꎮ至于北方之强ꎬ北方属水ꎮ水无火ꎬ则无既济之功ꎮ故虽有趋下之性ꎬ顺流不息ꎬ若水性一发ꎬ则横流泛溢ꎬ力强21。

《子路问强》

《子路问强》

子路之死
民 族 英 雄 —— 岳 飞
民 族 英 雄 —— 文 天 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 文天祥
那么我们要做怎样的
2.在生活上,我们· · · · · · 3.在学习上考得· · · · · · 4.在学习上考得好了· · · · · · · · ·
强者?
1.在班里,当我们跟其他几个同学对某一件的看法不同,· · · · · ·
5.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贫困 时的操守。
国有道,不变塞焉。
知识抢答
6.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国家政治黑暗,到死也不改变气节, 这才是真强啊!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
祍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孔子——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子路问强
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 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 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 汲取智慧。
1998年的时候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发出的一个宣言 。
子路问强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 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 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 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 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 /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 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学法指导:
注释搬家
文白对照
那么我们要做怎样的
2.在生活上,我们 3.在学习上考得不好不气馁然后加油 4.在学习上考得好了不骄傲,继续努力
强者?
1.在班里,当我们跟其他几个同学对某一件的看法不同,· · · · · ·

《礼记》中庸原文及译文

《礼记》中庸原文及译文

《礼记》中庸原文及译文以下是店铺编辑为您整理的《礼记》中庸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m./guoxue/)查看。

《礼记》中庸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中庸子路问强心得赞美顾客

中庸子路问强心得赞美顾客

中庸子路问强心得赞美顾客
子路问强,孔子答之:“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他以此告诫弟子们要通过努力,修身养性,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达到中庸之道的最高境界。

在现代社会里,赞美别人也是一种生存方式。

如果我们想成就事业,必须先学习子路,要懂得尊重和欣赏别人,对周围的每个人都应该用心去了解、关怀与帮助,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你真诚地给予关注和肯定。

那么,当你赞美或认同别人时,就会收获来自各方面的友谊,并且将这份感情延续传递下去。

从而赢得更多的朋友,取得更大的成功。

商人赞美顾客,不仅让其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还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教师赞美学生,既提升了自己的威信,又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沟通……总之,只有充分发挥出语言艺术的魅力,才能使赞美变得更加动听悦耳,令人难忘。

然而,怎样做才算是恰到好处呢?《论语》中记载着孔子回答子路的话——“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说,自己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再反省检讨自己,向别人指出缺点错误,这样就避免了互相埋怨。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刻哲理,它启示我们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工作学习,都要把握住度,掌控好火候,否则很容易引起矛盾冲突甚至导致双方的疏离隔阂。

正所谓“过犹不及”,任何事情都讲究适度原则,凡事太绝对化,往往结局不尽人意。

- 1 -。

国学第七册内容1~16篇诵读

国学第七册内容1~16篇诵读

国学第七册内容1~16篇诵读第一篇·本末始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二篇·修身为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三篇·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第四篇·正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第五篇·齐家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tì)者,所以事长(zhă ng)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gào)曰:“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zhòng),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lì),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fèn 败坏)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jié zhòu)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一说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的区别?
南方之强: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
北方之强:
衽金革,死而不厌
何为孔子眼中真正的“强者”?
(从译文中找一找。)
“君子与人和睦相处, 但并不随便附和流俗, 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 这才是真强啊!”
我们再来看看他们是不是生活中的“强者”?
1.在班里,当我跟其他同学对某件事的看法不一致时,我 还能跟他们和睦相处! 2.在生活上能够自立自强小学生们! 3.在学习上考得好了不骄傲,继续努力的学生! 4.妈妈失业了,但她继续找工作,她还说不经历风雨怎么 能见彩虹? 5.跌倒爬起来继续向前奔跑的孩子们! 6.别人故意找茬,我们不报复,而是用宽容敦厚去原谅他 们……
读经典读通 句子,读出文言 文的语感。
一.认读重点生字。
yú 与 rèn 衽
Zāi
南方之强与? 衽金革, 强哉矫!
哉 yǐ 倚
中立而不倚,
第9课
子路问强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 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 强也,君子/居之。衽(rèn)/ 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 流,强哉矫(jiǎo)!中立/而 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 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 不变,强哉矫!”
二、古今中译。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 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 强也,君子居之。衽(rèn) 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
译文:子路问孔子什么叫做“强”。 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呢?还是北方的 强呢?或者是你自己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敦厚 去教导别人,能忍受无理的侮辱而不予报复, 这是南方的强,君子信守这种坚强。时刻披甲 带刀,坐卧都不离身,到死也不厌倦,这是北 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信奉这种坚强。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jiǎo)!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 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译文:所以君子与人和睦相处但并不随 便附和流俗,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 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 清明,不改变贫困时的操守,这才是真 强啊!国家政治黑暗,到死也不改变气 节,这才是真强啊!
真正的强者有一颗“ 宽容,仁厚,容天地”的心!
自读《楚子问鼎》,思考:楚庄王为什么在王 孙满面前无言以对了?
治国在德不在鼎
鼎是象征国家政权的 传过之宝,凡占有此 王权之象征着,既有 君临天下的合法资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