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运动和位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1.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3.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4.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5.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难点】重点:1.能说出物体运动的依据。

2.能描述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说出物体运动与静止的依据【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小组:方向盘、软尺、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聚焦[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引入:出示一张小女孩池塘喂鱼照片,提问: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时,怎么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揭示课题【板书:运动和位置】二、探索——判断物体运动与静止探索活动一:(提示:引导学生说出判断时,需要与另一个物体比较位置。

教师可以用“和....相比”的句式,代替“参考物”概念的表述)(1)出示图片(在运动会上),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2)出示图片(在公交汽车站),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的证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3)出示图片(在大草原上),先出示第一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说说你的判断证据。

学生交流讨论再出示第二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再说说判断的证据。

各小组交流反馈汇报小结: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相比,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

【板书:物体位置:改变——运动不改变——静止】三、探索——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材料准备:方向盘、软尺若干个]1.探究活动二:当两人都静止不动时,学生同时获得方向和距离信息后确定自己的位置(提示: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对教室的8个具体方位有认识基础)(1)教师介绍方向盘、软尺的使用方法以及活动的要求。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地球上的水”19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地球上的水”19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

3.教师课件播放:河流和湖泊的视频。

4. 教师总结:河流是陆地表面较大的天然水流。

湖泊是被陆地围着的大片集聚起来的水。

河流和湖泊属于水体,水体是水的集合体。

5.教师提问:我国著名的河流和湖泊有哪些?
6.教师课件展示:我国著名的河流和湖泊。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区别,知道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有哪些。

环节三:陆地上还有那些水体?
教师活动
1.教师提问:河流和湖泊属于水体,陆地上还有那些水体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图片。

2教师总结:陆地上的水体包括江、河、湖、冰川、积雪、水库、池塘等。

5.教师图片介绍陆地上的水体。

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了解陆地上的水体主要有哪些。

环节四::课后拓展
教师活动
提出活动指向:在家长的陪同下实地考察家乡的水体,了解其对当地的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在家长陪同下考察。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家乡水体的认识。

6.板书设计
5.1河流和湖泊
河流:流动的
陆地上的水体。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观测云和雨》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观测云和雨》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观测云和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和雨的形状和颜色,通过观察云和雨来预测天气情况。

2.学习使用天气等级表,能够辨识不同天气等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能够感知大自然的魅力,培养观察和探究的习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观测云和雨》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云和雨的形状和颜色,能够通过观察云和雨来预测天气情况。

2.学习使用天气等级表,能够辨识不同天气等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教师:科学教材,天气等级表,云和雨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学生:课本,铅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教师使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形态和颜色的云和雨。

引导学生开展对自然界的观察,探究云和雨是如何形成的。

2.通过学生的阐述,引出本课学习的内容:观察云和雨,并通过它们的形状和颜色来预测天气情况。

5.2 讲解新知1.教师根据课本内容介绍云和雨局部的构造和形态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了解云和雨的基本特征。

2.教师讲解如何使用天气等级表,并通过实例向学生介绍不同天气等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学会辨别不同天气等级。

5.3 操作实践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窗外的天气理解不同天气类型的影响,并结合天气等级表让学生判断不同天气类型的等级。

2.教师通过云和雨的实例依次讲解如何判断天气情况,引导学生加深对云和雨的形态、颜色、位置等细节的观察,以便做出正确预测。

3.让学生在课后观察天气,根据所学知识,以铅笔或笔记本等方式记录所观察的云和雨的形态和颜色,确定天气类型。

5.4 总结反思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课程中所学内容,检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再次强调和解释重点知识点。

5.5 课堂练习1.请根据天气等级表选择一个天气类型,介绍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请回答一个问题:观察云和雨可以预测什么?六、教学扩展1.让学生自己观察云和雨,并结合天气等级表来预测天气情况。

2024年新粤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粤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粤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新粤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材,具体章节及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1 植物在我们身边1.2 动物在我们身边1.3 空气和水在我们身边2. 第二章:力和运动2.1 认识力2.2 认识简单机械2.3 运动与能量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身边的科学现象,提高科学素养。

2. 使学生认识力和运动,培养观察、思考、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植物、动物、空气和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掌握力的概念和简单机械的应用。

理解运动与能量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科学现象的能力。

学习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的使用。

了解运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和动物图片、模型空气和水实验器材力的演示器材、简单机械模型2. 学具:学生实验包画笔、纸张小车、斜面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空气和水,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植物、动物、空气和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力的概念和简单机械的应用,运动与能量的关系。

3. 随堂练习观察生活中的植物、动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动手实验,感受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的使用。

设计简单的运动与能量转化实验。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我们身边的科学、力和运动2. 板书内容:植物在我们身边、动物在我们身边、空气和水在我们身边力的概念、简单机械、运动与能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和动物,描述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动手制作一个简单机械,并说明其应用。

举例说明运动与能量的关系。

2. 答案:植物和动物特点、作用描述清晰。

简单机械制作正确,应用说明合理。

运动与能量关系解释准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分析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10篇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10篇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10篇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第三单元电的本领安全用电一、教学目标:1.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会查阅资料及其它信息资源,搜集和整理安全用电的相关资料。

3.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二、重点难点:1.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使学生知道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三、课前准备:搜集和整理有关安全用电方面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可提示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准备,一则使材料更加充实,二则可以促使家长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来,与孩子一起交流,一起学习安全用电常识,学生也可以根据教科书的提示自主搜集。

四、准备材料:教师也应准备一些与安全用电有关的资料,包括生活中的一些用电安全隐患及造成的危害等。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星期天你们在家里都干什么呢?有一位同学叫小明,我们来看看他星期天都干了些什么?出示投影;四幅图(图1小明在电线下放风筝,图2小明在电线上晾衣服,图3小明湿着手插插座,图4小明自己乱接电线)同学们讨论:1.小明这样做对吗?为什么?2.说一说电可以给人类带来那些危害?小组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讨论,汇报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报投影或放视频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补充,由于人是导体,所以不正确地用电,会导致人触电,轻者可以使人受伤或伤残,重者可以使人死亡,因此,我们要知道安全用电,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安全用电。

板书:安全用电。

(二)学习新课1.谈话:我们在生活中应怎样安全用电呢?2.教师提问:(1)在擦灯泡时应注意什么?(①关电源②用干布擦)(2)在拔插座时,手能碰到插座的金属部分吗?(不能)(3)遇到家用电器着火应怎么办?(①先切断电源。

②在灭火.)(4)电源开关外壳和电线绝缘有破损时,应怎么办?(让大人或电工修好,自己不能乱动。

)(5)用电淋浴器洗澡时,应注意什么?(一定要切断电源)(6)雷雨天时,能否在树下.电线杆下避雨。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

1.仰望天空【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重难点】1.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

【教学准备】观察圆筒、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导入:我们白天能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

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

1.分享我们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知识。

(1)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2)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与相关资料。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和月球的感性特征:①太阳、月球都很大,是球体。

②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

③太阳的温度很高。

④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斑。

⑤月球会发“光”。

⑥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教师提问:同学归纳了月球和太阳的特征,那么你们再来比较一下月球和太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维恩图的形式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3.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

(1)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44展开模拟实验。

(2)实验中,教师明确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一样大?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大小相差很大?(3)学生开展模拟实验,记录现象并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在维恩图中添加我们的比较。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总结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1)教师指名学生: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总结。

2.补充分享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知识。

(1)教师提问: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还想知道什么?(2)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补充分享更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备课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备课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天空的颜色和变化现象。

2. 掌握利用小手电筒进行光影变化实验的方法。

3. 掌握防范电线危险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天空的颜色和变化现象。

2. 教学难点:通过小手电筒进行光影变化实验。

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1. 天空的颜色和变化现象(1课时)
- 授课重点:了解天空的颜色、变化现象和原因。

- 教学方法:讲解、观察、设计实验。

2. 空气的存在(1课时)
- 授课重点: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

3. 防范电线危险(1课时)
- 授课重点:掌握防范电线危险的基本知识。

- 教学方法:讲解、情景教学。

实验安排
1. 光影变化实验(1课时)
- 实验目的:掌握通过小手电筒进行光影变化的方法。

- 实验材料:小手电筒、挂图、白纸、针孔板。

- 实验步骤:
1. 在暗室中放置挂图。

2. 将小手电筒打开,对准挂图打光。

3. 在挂图的白纸上观察光影。

4. 在针孔板上放大光影。

教学反思
此次备课中,我们充分考虑了三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了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实验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上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防止实验时产生危险。

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主要内容是关于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观察、实验、推理、总结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但是,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还相对较少,需要通过系统的教学来逐步建立和丰富。

此外,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总结等。

2.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表达和倾听他人观点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科学实验器材、课件等。

2.材料: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材料。

3.场地:实验室或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如魔术表演,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呈现(10分钟)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总结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自己在探究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和分享。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课堂讨论。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能。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实验一:水的溶解2. 实验二:磁铁的性质3. 实验三:空气的力量4. 实验四:光的传播5. 实验五:声音的产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问题。

2. 使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供直观的实验现象和图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发言和参与实验操作。

2. 学生理解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和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动手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创造性。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问题或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实验主题。

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边演示边讲解实验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

4. 观察与思考: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思考,尝试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5. 交流与讨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思考,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总结,梳理实验原理和科学知识,并进行相关拓展。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如实验仪器、试剂、观察工具等。

2. 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课件、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用于辅助教学和提供直观的实验现象。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一节:植物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种子的结构与传播第三节:植物的生长过程2. 第二章:动物的生活与适应第一节:动物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动物的运动方式第三节:动物的生活习性3. 第三章:空气与呼吸第一节:空气的成分与作用第二节: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第三节:空气质量与保护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分类及生活习性。

掌握空气的成分、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学会使用简单的观察、实验方法研究生物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关爱生物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和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空气的成分及呼吸系统的组成。

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生活习性。

空气质量对生物的影响。

呼吸系统的功能及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空气成分实验器材、呼吸系统挂图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利用实物、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

2.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植物、动物、空气与呼吸的相关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观察、实验、调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激励学生持续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植物部分:植物特征、分类、生长过程。

2. 动物部分:动物特征、分类、生活习性。

3. 空气与呼吸部分:空气成分、呼吸系统、空气质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植物观察记录表、动物分类图、空气质量调查表。

2. 答案:根据课堂讲解和实践活动,完成相应作业。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天空》这一单元,对地球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但是,对于太阳和月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

2.让学生建立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

2.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

2.实验材料: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等。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区别。

2.呈现(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特征。

实验一: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被手电筒照射到的部分,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实验二:用手电筒照射月球仪,观察月球仪上被手电筒照射到的部分,让学生了解月球的自转和公转。

4.巩固(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基本特征,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掌握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024年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4篇)

2024年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4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

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

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三、学生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但却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

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措施: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统整备课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统整备课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统整备课一、教学目标1. 了解第三单元的研究内容和重点。

2. 知晓学生在本单元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3.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教材:采用【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2. 教学用具:投影仪、PPT、学生教材、单元教材等。

3. 教学环境:教室内部的光线和空气流通良好。

4. 学生准备:学生需带齐研究用具,如铅笔、橡皮、尺子等。

三、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2. 动物的觅食与逃生。

3. 天空中的风和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动物的觅食与逃生,天空中的风和雨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2. 教学难点:如何生动有趣地向学生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种子的繁殖方式,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动物的觅食方式和逃生的机制。

五、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工具:通过使用投影仪和PPT,展示有关植物生长和繁殖、动物觅食与逃生、天空中的风和雨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2. 创设实践环境:通过实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觅食行为,帮助学生深入体验和理解生态环境中的相关现象。

3. 合作研究与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些实验和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性研究兴趣和动手能力。

4. 培养科学思维: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辨能力,引导他们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5. 激发研究兴趣: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以上是【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统整备课,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水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 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 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 干净的抹布、黑板, 一杯清水]出示一杯清水, 提问:这是一杯清水,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 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 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 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 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 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2.追问: 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小结:哦,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 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生举例)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 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 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 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学大纲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学大纲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1.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和物质的形态变化。

2.认识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认识简单的能源和能源的转化,了解能源在生活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

(2)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认识物质的颜色、形状、大小、硬度、柔软度等性质。

(3)了解物质的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等变化过程。

2.物质的构成和变化(1)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认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3)了解物质的化学反应,如氧化、酸碱反应等。

3.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1)认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种子发芽、根、茎、叶和花的生长。

(2)探究动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如昆虫的变态、青蛙的变异等。

(3)了解生物的生活规律,包括呼吸、进食、排泄等生命活动。

4.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认识简单的生态系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2)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了解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适应性。

(3)培养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意识。

5.能源和能源的转化(1)认识简单的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等。

(2)了解能源的转化过程,如水能转化为电能、光能转化为热能等。

(3)探索能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节能用电、开发新能源等。

6.科学实验(1)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实验能力。

(2)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的操作技能,加强实验设计和观测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基本规律。

2.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能源的认识和能源的转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探索物质的特性和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2.观察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学会用恰当的词汇描述天气。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环境的意识。

2.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学会用恰当的词汇描述天气。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的奥秘。

2. 运用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天气现象,学会描述天气。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天气的定义、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现象的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谈论近期的天气状况。

2. 新课导入:介绍天气的定义,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3. 观察与描述:让学生观察PPT中的天气现象图片,学会用恰当的词汇描述天气。

6. 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天气信息,了解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培养关爱环境的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观察与描述能力:评估学生在观察天气现象时的细致程度以及使用恰当词汇描述天气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天气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天气变化。

2.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天气科学的了解。

3. 开展家庭气象站活动,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关注天气,记录天气数据。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天气的定义,学会了如何描述天气,并认识到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对天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培养了关注天气、关爱环境的意识。

部编本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教材解读

部编本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教材解读

部编本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一、单元概述1.1 单元目标第二单元以"我的生活"为主题,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素材,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1.2 单元内容本单元共包含 3 篇课文,分别是《我们周围的物体》、《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大脑》。

二、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2.1 《我们周围的物体》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物体,如固体、液体、气体等。

-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能力。

重点难点:- 物体的分类和特点。

2.2 《我们的地球》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如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等。

-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的能力。

重点难点:-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

2.3 《我们的大脑》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脑的基本情况,如大脑的结构、大脑的功能等。

-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大脑的能力。

重点难点:-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3.1 教学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物体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体的分类和特点。

-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

-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3.2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不同的教学帮助。

- 激励教学:通过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 小组讨论: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资源- 教科书:部编科学三年级上册。

- 教学辅助材料:教学PPT、实验器材等。

以上就是对部编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的解读,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2024年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

2024年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

2024年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四章《力的世界》第一节“力的认识”。

内容主要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以及力的效应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方式,理解力的测量和效应。

2.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并能运用力的大小和方向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作用方式和测量。

难点:力的效应及力的方向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钩码、气球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钩码、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气球充气后爆炸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影响。

2. 新课导入(1)教师讲解力的定义、作用方式和测量方法。

(2)学生跟随教师动手实验,感受力的作用。

3. 例题讲解(1)教师展示小车受力运动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力的方向和大小。

(2)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4. 随堂练习(1)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力。

(2)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力的认识2. 板书内容:(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方式: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

(4)力的效应: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本书的力,并记录下来。

2. 答案:(1)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拉抽屉、踢足球、扔石头等。

(2)略。

(3)因为门把手离门轴越远,力的作用点距离门轴越远,产生的力矩越大,所以推门越容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力的测量工具,如电子秤、杠杆秤等,并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2. 认识天气与气候3.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4. 动物的特征与分类5.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6. 地球上的水资源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认识天气与气候,学会观察天气变化,了解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3. 掌握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过程,认识不同类型的植物及其特点。

4. 了解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培养学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5.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6. 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过程,动物的特征与分类。

2. 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地球上的水资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地球仪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观察天气变化、植物生长过程等。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验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教学主题:醒目地展示教学内容,如“认识天气与气候”、“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等。

2. 知识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列出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3. 图表:利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记录表: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植物观察报告: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和特点。

(3)动物分类图:根据动物的特征,制作动物分类图。

2. 答案:(1)天气观察记录表:根据观察,分析天气变化规律,提出合理的生活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

2一粒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长成一棵植物,这棵植物又能结出许多种子,植物的物种就是这样不断繁衍的。

3植物的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它们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相适应。

4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6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体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7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8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

花谢后结果,果实是由花发育来的。

9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10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过程与方法:
1种植和培育植物。

2使用放大镜。

3比较准确地测量植物植株的高度变化。

4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5以已有经验或观察的现象为依据进行预测。

6用适宜的方式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

7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发现产生的新变化。

8通过记录和比较描述植物所发生的变化。

9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

10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

2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

3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们能种植和培育植物。

2、通过种植和培养凤仙花,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了解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

3、知道植物器官的独特结构与生长过程中的功能相适应,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生长环境。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称为温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3、水在自然界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

4、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使水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循环运动。

教学难点:
1、以“玻璃杯壁上的水珠”为探究内容,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一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2、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转化”进行验证。

3、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分析整理和概括。

教学方法:
指导实验设计、讲解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第四单元:磁铁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2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3磁铁能指南北方向。

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4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两个磁极的作用是相互的。

5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6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

7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可以变成磁铁。

8磁铁的用途和它的性质是相联系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讨论和交流中,表达和倾听、贡献和分享想法。

2用简单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

3用记录表记录磁铁实验。

用实验获得的证据,进行思维加工,得出结论。

4想办法解决简单问题:辨
认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辨别磁铁的南北极,解决实验中和做指南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6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制作磁针,合作设计制作指南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乐于表达和交流的态度。

2体验认真实验、收集证据,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的科学过程和科学态度。

3体会在探究学习中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在了解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5培养发展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磁铁能指南北方向。

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3、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两个磁极的作用是相互的。

4、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1、用简单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

2、想办法解决简单问题:辨认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辨别磁铁的南北极,解决实验中和做指南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4、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制作磁针,合作设计制作指南针。

教学方法:
讲解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

七、主要教学措施: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做好教学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2、加强对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学习,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确保教学的有效、优效。

3、充分运用现有教育资源。

挖掘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实践能力。

4、做好观察、操作、制作、记录的有效指导,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和坚持力。

5、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过程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会探究。

6、将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两个单元交叉进行教学,既可解决观察周期长的问题,又可同进进行动植物生长的变化的观察,了解其相通之处,完成对生物生命周期的初步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