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中医辨证论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及其预防与忌宜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是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之一。
一、肝炎的分型
肝炎,从临床病情病程可分为五种类型:①急性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②慢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③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④淤胆型肝炎。⑤肝炎后肝硬化。
从病原学分型亦可分为五种类型:①由甲型肝炎病毒(HAV)所致的甲型肝炎;②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的乙型肝炎;③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所致的丙型肝炎;④由丁型肝炎病毒(HDV)所致的丁型肝炎;⑤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所致的戊型肝炎。
其中甲型肝炎自愈率高,愈后良好,转为慢性者极少,如1987
年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在31万甲型肝炎患者中,仅有11人死
亡(其中有一人是自杀),占万,基本都获得痊愈。戊型肝炎的
临床表现和甲型肝炎基本相同,一般发病六周内痊愈,也不会转为慢性肝炎。其余的乙型、丙型、丁型三种肝炎,因其治愈率低、病程长、预后差,对人类的危害极大。不上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常由输血而感染,因此患病率比较低,但是乙型肝炎除血行感染外,还有唾涎、精液等接触感染,其患病率比较高,因此,下面重点谈谈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及其预防与忌宜。
二、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引起的一种世界性传染性疾病,它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病毒携带率高和易转慢性等特点。而且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亚洲、非洲和南欧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高达15-20%。我国则为10%左右。当今世界约有亿以上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我国竟达⒈2–⒈3亿人。因此,我国属乙肝病的高发区,有人称我国是乙肝大国。据有关资料报道,仅上海市区,每年因乙型肝炎而损失的劳动日约360万个,相当于在一年中有一万人因患乙型肝炎而病休。
由此可见,乙型肝炎已成为近十年来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党和政府对此十分关心,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把对于乙型肝炎的防治,列为我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由于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研究和技术的应用,对乙型肝炎病毒结构、检测方法、病毒复制、发病机理及感染过程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而且在某些方面(如乙肝疫苗的制备及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治疗方面,尚缺乏一种肯定有效的药物。
目前,国内外对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方法,不外有三个方面。有人认为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试图应用抗病毒化学制剂(如干扰素之类药物)来解决问题;还有人认为乙型肝炎与免疫学有关,采用免疫调节剂(如人参多糖、云芝胞内多糖、胸腺因子D之类药物)治疗;也有人认为,对于乙肝病人来说,保护肝脏极为重要,应用抗肝损伤药物(如慢肝灵等)进行治疗等等。
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尽管从多方面进行了努力,终因对乙型肝炎的致病机理尚未搞清,因而治疗进展十分缓慢,疗效亦非常有限。人们逐渐把注意力集中到中医中药,企盼从传统的中医学中探究出一种治疗乙型肝炎的有效方药。
在中医文献中,虽然没曾有乙型肝炎病名的记载,但是,对于肝病的治疗,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了“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辛散”“酸收”“甘缓”等三大治肝法则。其后历代医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如《难经•七十七难》根据中医五行生克乘侮的理论提出:“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的扶土抑木法。
汉代张仲景,继《黄帝内经》《难经》之后,提出了清肝、温肝、舒肝解郁等众多肝病的治疗法则,创立的一些方剂,比如小柴胡汤是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的、治疗肝病的有效方剂。在肝病的理论,亦有长足的发挥。
其后,唐代孙思邈、宋代的张元素及元代的李东垣等医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肝病的治疗,特别是清代王旭高,在其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一书中,把肝病扼要的分为“肝气”“肝风”“肝火”三大类型,以此为纲,提出了著名的“治肝三十法”,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多年临床实践表明,肝之为病,论其病因,有因于寒,有因于热;论其病性,有因于虚,有因于实;论其病位,有偏于上,有偏于下。但就其病机而言,则总以气郁为重。肝郁不除,疏泄不利,其病就难愈。因此,治疗肝病的的一个重要法则,在于解郁,实践证明,治肝
病若能抓住治郁这个关键就抓住了根本,就能提高疗效。如果忽视解郁这一环节,就要影响肝病的治疗。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对于肝病的治疗,在以气血分证的基础上,突出舒肝解郁的治疗原则,而且将这一原则贯穿于肝病的治疗始终。
(一)、气分肝病:气分肝病多见于乙型肝炎的早期和中期,根据其不同脉证可分为肝胆湿热、肝气抑郁和发肝郁脾虚三个类型。
1、肝胆湿热型
临床表现两胁胀痛,脘腹痞满,恶心不食,厌恶滑腻,或见身目黄染,小便短赤,大便粘腻,臭秽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治疗当清热利湿,代表方是柴胡解毒汤(自拟):柴胡10克、凤尾草12克、土茯苓10克、草河车10克、炙甘草6克、茵陈20克。
如黄疸较明显者,重用茵陈60克、田基黄10克。
如肝区疼痛明显者,加白芍2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
如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黄3~9克。
如恶心严重者,加竹茹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
如身黄身痒者,加赤小豆10克、地肤子10克、蛇床子10克。
如肝脾肿大者,加鳖甲10克、龟板10克、牡蛎10克。
2肝气抑郁型
主要表现为两胁及胃脘胀痛,不思饮食,气郁不伸,脉弦,舌淡红苔白。治疗当疏肝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柴胡10克、枳实10克、生白芍12克、炙甘草6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
如果气郁血脉不通引及肩背及两手臂麻木者,当加片姜黄10克、
郁金10克。
如果气郁化火而见口苦口干,心烦失眠,小便短赤者,加丹皮10克、栀子10克。
3肝郁脾虚型:
本型临床表现,在见有胸胁胀痛,精神抑郁,闷闷不语等肝郁症状的同时,兼可见到腹部胀满,纳呆不食,口淡乏味,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脉缓等脾虚之症,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和中,方用逍遥散: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白术克、薄荷10克(另包后下)、炙甘草6克、煨姜三片。
如果因脾虚而腹胀便溏者,治当疏肝温脾,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10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天花粉12克、牡蛎20克、炙甘草6克。
如果肝郁犯胃而见胃脘不适,嘈杂反酸者,可加吴茱萸10克、黄连6克。
(二)、血分肝病:血分肝病多见于乙型肝炎晚期或肝硬化。根据病情又可分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和瘀血阻络三种类型
1、肝肾阴虚型
主要临床表现,肝区刺痛,五心烦热,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腰膝酸软,口干舌红绛少苔,脉弦细数而有力,或见鼻衄龈衄,或胸部、面部及颈部蛛丝缕缕,或见两手掌发红(肝掌),治当滋补肝肾,方用柴胡鳖甲汤(自拟):柴胡3克、鳖甲方20克、牡蛎20克、生地10克、生白芍10克、茜草案10克、红花10克、土鳖虫6克丹皮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