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案
一、概述乙型肝炎(Hepatitis 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
乙型肝炎可分为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学认为乙型肝炎属于“黄疸”、“湿温”、“疫毒”等范畴。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强调辨证论治,注重调理阴阳、疏肝解郁、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等治疗方法。
以下为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中医辨证论治1. 湿热蕴结证症状:发热,恶寒,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黄疸,皮肤瘙痒,小便黄赤,大便溏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药物组成:茵陈、栀子、大黄、黄柏、黄芩、白术、茯苓、泽泻、甘草。
2. 肝郁脾虚证症状:胁肋胀痛,胸闷不舒,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溏泄,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利湿。
方药:逍遥散加减。
药物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生姜。
3. 瘀血阻络证症状:胁下痞块,刺痛不移,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牛膝、柴胡、枳壳、甘草。
4. 脾肾阳虚证症状: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阳健脾,益肾利湿。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药物组成: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茯苓、泽泻。
5. 气阴两虚证症状:乏力,口干口渴,五心烦热,盗汗,头晕目眩,舌淡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莲子、甘草。
三、中医外治法1. 针灸疗法(1)体针:取肝俞、胆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冲、阳陵泉等穴位,采用泻法。
(2)耳针:取肝、胆、脾、肾、皮质下、内分泌等穴位,采用埋针法。
2. 拔罐疗法取肝俞、胆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位,采用走罐法。
3. 灸法取肝俞、胆俞、脾俞、肾俞等穴位,采用温和灸法。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一、疾病诊断慢性乙肝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病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较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状,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
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湿热蕴结证证候: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茵陈15~30g,栀子10~15g,制大黄6~15g (后下),滑石15~30g,石菖蒲15g,黄芩12g,车前草15g,射干9g,连翘9g,藿香10g。
中成药:乙肝清热解毒胶囊、肝泰舒胶囊、龙胆泻肝丸、茵胆平肝胶囊、鸡骨草胶囊、叶下珠胶囊、鸡骨草肝炎颗粒、茵栀黄颗粒、垂盆草颗粒等、双虎清肝颗粒等。
2、肝郁气滞证证候: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方:陈皮10g,柴胡12g,川芎15g,香附12g,枳壳12g,白芍15g,甘草6~9g,苏梗9g,丹参15g。
中成药:柴胡舒肝丸、逍遥丸、舒肝丸、丹芩逍遥合剂等。
3、肝郁脾虚证证候: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组方:柴胡12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薄荷6g(后下),甘草6g,生姜3~6g。
国医大师周仲瑛慢性乙型肝炎医案
国医大师周仲瑛慢性乙型肝炎医案
胁痛(慢性乙型肝炎)
程 XX,男,43 岁,干部。
初诊:(93 年12 月15 日)二对半三阳3 年,肝功能异常,SGPT 反复消长。
现肝区隐痛不著,间有脘痞,恶心,或心中嘈杂,口干,小便色黄,舌边尖红、衬紫,苔薄黄腻,脉小弦滑。
辩证:肝郁脾虚,湿热内郁,痰瘀互结。
治法:疏调肝脾,清化湿热,活血化痰。
方药:自拟肝毒净方加减,醋柴胡5 克、赤芍 12 克、炒黄苓 10 克、蒲公英 12 克、垂盆草 25 克、法半夏10 克、厚朴 5 克、煨草果3 克、桔皮 6 克、贯丛 10 克、蚤休 10 克、土茯苓 15 克、虎杖 20 克。
上方稍事加减连服 3 个月,临床症状消失,复查二对半 2 次均全部阴性,肝功能正常,治守原法出入,继服 2 月以资巩固,药用醋柴胡 5 克、赤芍 12 克、炒枳壳 10 克、虎杖 20 克、半支莲 20 克、田基黄20 克、炒玄胡 10 克、紫草 6 克、煨草果 5 克、厚朴 5 克、炒苍术 10 克、青陈皮各 6 克。
按语:周师对慢性乙肝,多从肝脾两伤,湿(痰)热瘀毒论治。
调补肝脾,脾虚用四君,脾湿用平胃散,肝郁予柴胡疏肝饮,肝阴虚予芍药、杞子,涉及肾者加黄精、桑寄生,清化湿热常选黄芩、蒲公英、垂盆草、半支莲等;化痰用半夏、厚朴、桔皮、草果;特别重视清化肝经瘀毒,常选贯丛、土茯苓、虎杖、赤芍、紫草。
并认为草果与紫草的合用具有重要作用,草果辛香辟秽,燥湿祛痰,宣透伏邪,紫草气味苦寒,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两相配伍,宣清相济。
不仅能互制偏胜,且有助于祛除深入肝经血分之湿热瘀毒。
治急慢性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方
治急慢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方
*导读:治慢性乙型肝炎方处方:黄芪、板蓝根各45克,毙参、白花蛇舌草、虎杖、苦参、败酱草、土茯苓各30克,蝉蜕、香附、青皮各20克,……
治慢性乙型肝炎方
处方:黄芪、板蓝根各45克,毙参、白花蛇舌草、虎杖、苦参、败酱草、土茯苓各30克,蝉蜕、香附、青皮各 20克,甘草10克。
按上药比例,研威细粉,每次服9克,每日3次,儿童减量,温开水或用夏枯草煎水送服,2个月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i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兼脾虚型,症见食欲不振,腹胀胁痛,乏力,肝脾肿大,肝区疼痛,舌红或淡红,苔黄腻,脉滑数。
华佳伟
芦根煎水治急慢性肝炎鲜芦根60-150克,水煎服,每日1剂。
芦根煎液可清热利尿、退黄护肝,对急慢性肝炎引起的转氨酶升高和肝功能异常均有较好的疗效。
第1 页。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一、前言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数量庞大,且多数患者处于疾病的不同阶段,治疗难度大,预后复杂。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对于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诊疗行为,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其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优势逐渐凸显。
中医诊疗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注重调整人体内部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诊疗标准,中医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推动中医在慢性乙型肝炎领域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高中医诊疗水平,本次专家共识的制定旨在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符合中医特色的诊疗方案。
本共识将围绕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治疗方法、疗效评价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我们期待通过本次专家共识的制定,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医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我们也欢迎广大中医药学者和临床医生积极参与,共同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诊疗事业贡献力量。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称之为“黄疸”“胁痛”“积聚”等,其病因病机涉及多个方面。
从中医角度来看,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与发展,多因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久则瘀血阻络,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正气不足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内在基础。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人体正气虚弱,卫外不固,则易感受外邪。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往往存在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减弱,易于感染乙肝病毒。
湿热疫毒之邪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外在条件。
湿热疫毒之邪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人体,如饮食不洁、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导致肝胆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9年第29卷第1期.附I••标准与指南•doi:10.3969/j.issn.1005-0264.2019.01.032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中医治疗;诊疗指南中医药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医药诊治慢性乙型肝炎一直被列为我国科技攻关的重点之一,并已取得诸多研究成果,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初步明确了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优势环节。
为进一步促进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的规范化,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可靠证据依据,确保中医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合近几年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防治进展,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在2012年《临床肝胆病杂志》公开发表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基础上,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系统文献荟萃和历代专家经验梳理,总结近五年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成果,形成《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指南》(后简称本《指南》),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医师参考。
表1基于证据体的临床研究证据分级标准分级设计类型或判别标准由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系列这4I a种研究中至少2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构成的证据体,且不同研究的结果效应一致1b具有足够把握度的单个随机对照试验Ila半随机对照试验或队列研究n i>病例对照研究IDa历史性对照的病例系列mb自身前后对照的病例系列IV长期在临床上广泛运用的病例报告和史料记载的疗法未经系统研究验证的专家观点和临床经验,以及没有长期在临床上广泛运用的病例报告和史料记载的疗法本《指南》规定了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依据及中医证候分型、中医辨证论治方案、中成药治疗方案和专家推荐意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和专家推荐意见、中医其他治法和专家推荐意见、疗效评价指标,为临床医生或相关人员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诊断治疗方案。
中医医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滋肾生肝饮与一贯煎合方加味治疗乙型肝炎合并经闭病案:周某,女,34岁,2014年10月29日。
主诉:乙肝病史10年,闭经半年。
病史:患乙型病毒性肝炎10年,曾用干扰素,拉米夫定等抗病毒药与保肝药。
肝功能时好时坏。
后经中药治疗,更医数人亦无明显效果,近半年月经闭止。
经妇科用黄体酮等药物治疗,月经仍未来潮。
初诊:体瘦颧红右肋隐痛腰膝酸软无力。
手足心热,口燥咽干。
失眠多梦劳累后加重。
平时眼目干涩。
舌嫩红舌体瘦,脉沉细。
化验单肝功:ALT84IU/L;二对半:HbSag(+);抗HBS (-);HbeAg(+);抗HBe(-);抗HBC(+);HBV-DNA定量≤105。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中医诊断:肝肾阴虚,肝郁络伤。
辨证审机:肝病日久,肝阴暗耗,肾阴亦伤,肝络失荣,滞而不畅。
治法:养血柔肝,滋阴补肾,和营通络。
方药:滋肾生肝饮与一贯煎合方加味生地20克枸杞子15克牡丹皮15克山药20克山萸肉15克五味子10克茯苓15克当归15克北沙参20克泽泻10克白芍15克生甘草10克麦冬15克广郁金10克泽兰15克茜草10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
七剂每日一剂,早晚温服。
二诊:2014年11月5日。
患者服药七剂,无明显好转与不适感觉。
唯觉服药后腹胀,纳食不佳,体瘦颧红,舌嫩红体瘦少苔,脉沉弦细。
肝肾阴虚未复,络脉滞而未畅,胃纳脾运馁而未健。
治法:柔肝滋肾,益胃运脾,和营通络。
原方减茯苓、泽泻、牡丹皮,加佛手、谷芽、鸡内金。
生地20克枸杞子15克山药20克山萸肉15克五味子10克当归15克北沙参20克白芍15克生甘草10克麦冬15克广郁金10克泽兰15克茜草10克佛手15克谷芽20克鸡内金10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
七剂每日一剂,煎两次,早晚温服。
三诊:2014年11月12日。
患者服药七剂后感觉右肋隐痛消失,腰酸腿软亦有明显改善,腹胀减轻,较以前有食欲。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证治疗方略薛博瑜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证治疗方略薛博瑜(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复杂而多变,缠绵而难愈,且易进展至肝硬化,并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结合近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及个人体会,提出一下几点方略,供临证参考。
一、谨守病机,审证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病机为邪实正虚并见,湿热瘀毒互结,肝脾两伤,但在临证之时,须分辨虚实,辨气血,辨主邪,观进退。
1.辨虚实主次一般而言,慢乙肝初起以邪实为主,进一步发展则见邪实正虚,后期以虚为主,兼有邪实。
全国肝病专业委员会曾定慢性肝炎常见证型,其中亦可见此变化,而在临床之时,解辨证型,细分类别,循规蹈矩,亦较繁琐,或被称作“学院派”理论滔滔,见效不高。
根据慢乙肝病机特点,结合临床体会,可较简捷地分虚实两端,实证为主者,以柴胡疏肝散、茵陈蒿汤加减,虚证为主者,气虚以归芍六君子汤加减,阴虚以归芍地黄汤加减,虚实夹杂则当兼顾。
如此可以执简驭繁,提纲挈领,有一定实用价值。
2.分气血所在慢乙肝临证首辨虚实,次应分气血。
病在气分者,多属脾胃受累,肝气不舒,如肝郁脾虚之类,治当疏肝理气健脾为主,常以逍遥散、四逆散加减;病在血分,分为病程较久,病情进展,胁痛固定或胁下癥积,多属瘀血留于肝脾络脉,采用活血化瘀之法,如桃红四物汤、失笑散、金铃子散等;瘀血重者可用王清任之血府、膈下、少腹逐瘀汤类,尤应注意病人出现黄疸,或黄疸较深者,多系病在血分,张仲景早已提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此时多用凉血化瘀疏肝利胆之品。
3.观病情进退仲景论黄疸,早就提出“黄疸之为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后瘥,反剧者为难治”,此亦提示有观进退,明预后之理。
慢性乙肝有轻、中、重度之分,且可进展至肝硬、,肝细胞癌,部分病人在病情急剧进展而成为重型肝炎,故在临证必须明察病情进退,如肝功基本正常,临床症状不重,尚属稳定;转氨酶高,病人出现胁痛、乏力、纳差,则系病情活动;如转氨酶高,又见黄疸或球蛋白升高、肝纤指标及凝血指标高于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则示病情进展,或向肝硬化移行;若见身热、重度黄疸或迅速加深、胆酶分离、胆碱酯酶、总胆固醇酯明显下降,则应高度警惕重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研究蒋俊民;赵朋涛;萧焕明;蔡高术;吴树铎;陈洁真;谢玉宝;田广俊;欧爱华;池晓玲【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in order to optimiz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cheme of chronic hepatitis B. Methods: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using Shuganjianpihuoxue Method combined with lamivudine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placebo-particles combined with lamivudine (the control group)through the clinic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follow-up research according to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linical epidemiology/DME methods. And the continuous treatment was for 72 weeks. Results: The liver function of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remarkable improvement in the early(12 weeks),the Shuganjianpihuoxue Method could improve symptoms obviously;In the 24 weeks and the 48 weeks,the clinical cur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virus nucleic acid complete respons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end. The scores of the QOL of both groups such asphysical,psychological,social relations,environment had significantly improvement after treatment,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Shuganjianpihuoxue Method combined with LAM (lamivudine) may be an antiviral optimization treatment strategies that is suitable for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method is likely to slow the disease progression in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by improving the general curative effect and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of drug resistance.%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评价,优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诊疗方案.方法采用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及随访研究,评价疏肝健脾活血颗粒+拉米夫定组与中药安慰剂颗粒+拉米夫定组连续治疗72周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早期(12周)肝功能改善方面具有显著疗效,疏肝健脾活血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治疗24周及48周,治疗组临床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病毒核酸完全应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等多个维度得分在治疗后均有显著提高,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抗病毒优化治疗策略.通过此方案优化治疗,可提高我国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总体疗效,减少耐药的发生,从而减缓疾病进展.【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2(021)012【总页数】4页(P1901-1903,1974)【关键词】疏肝健脾活血法;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作者】蒋俊民;赵朋涛;萧焕明;蔡高术;吴树铎;陈洁真;谢玉宝;田广俊;欧爱华;池晓玲【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病毒性肝炎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每年超过100万人死于病毒性肝炎,其感染人数是艾滋病人数的10倍以上[1]。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一、概述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造成的肝脏慢性坏死性炎症,可分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在中医学中归属于“黄疸”、“胁痛”、“郁证”、“癥积”、“臌胀”、“虚劳”等范畴。
二、西医诊断(一)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DNA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二)H 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 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根据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两型慢性乙型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①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②中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③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
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和/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血清白蛋白(A)降低、血清球蛋白(G)明显升高或A/G比值异常。
除前述条件外,凡A≤32g/L,总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中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重度慢性肝炎。
三、辨证分型(一)湿热中阻型右胁胀痛,脘腹满闷,恶心厌油,身黄或无黄,小便黄赤,大便粘滞臭秽。
或口苦、口干,或皮肤瘙痒,口中黏腻,腹胀、便溏,或齿龈红肿。
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肝郁脾虚型胁肋胀痛,精神抑郁,易怒而烦,面色萎黄,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腹痞胀,大便溏薄。
或疲乏无力,肢倦嗜卧,食入不化。
舌淡苔白,舌边有齿痕,脉弦缓或沉细。
(三)肝肾阴虚型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咽干,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
或见面黄无华,全身乏力,或见气促、心悸。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中药合理用药指导方案 2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中药合理用药指导方案一、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利湿推荐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方剂出处】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
由茵陈蒿六两(12克) 栀子十四枚(9克) 大黄二两(9克)组成。
能够泄热,利湿,退黄。
适应症临床表现为阳黄身热,面目、周身黄如桔色,小便黄赤短涩,大便不畅(或秘),腹微满,口渴胸闷,烦躁不安,或有头汗出,别处无汗,苔黄腻,脉滑数。
是主治湿热发黄的一张卓效方剂。
甘露消毒丹出自《医效秘传》。
组成:飞滑石十五两,淡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藿香四两,连翘四两,石菖蒲六两,白蔻仁四两,薄荷四两,木通五两,射干四两,川贝母五两。
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
或神面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药物组成】茵陈、栀子、制大黄、滑石、黄芩、虎杖、射干、连翘、薄荷、贝母等【饮片要求】处方中各饮片均应符合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均称《药典》)中相关的要求。
(有特殊要求的列出,未有特殊要求的遵照《药典》规定)【随症加减】便秘重者加大黄;胁痛者加柴胡,郁金;腹胀重者加厚朴,山楂[1]。
【方论】方中茵陈清热利湿,疏利肝胆为君;栀子清泄三焦湿热,并可退黄为臣;大黄通利大便,导热下行为佐,三药相配,使湿热之邪从二便排泄,湿去热除,则发黄自退。
【煎煮及服用方法】诸药混合,置入煎煮容器内,加水超过药材表面2-3公分,浸泡20-30分钟,大火煮开后,文火煎煮40分钟后将药汁沥出。
药渣加水后煮开,文火煎煮30分钟后,沥出药汁。
将两次的药汁合并,分早晚两次服。
茵陈蒿汤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2片,煎1沸,急泻出,临发热头痛时,去滓热服,仍须食后。
但此疟只发热,并初发时先壮热者,可服。
甘露消毒丹原方上药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禁忌】阴黄及湿重于热者不宜用,孕妇慎用。
二.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方剂出处】出自《伤寒论》。
由茵陈蒿六两(12克) 栀子十四枚(9克) 大黄二两(9克)组成。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13页。
肝积病系肝络瘀滞不通,肝体失却柔养,疏泄失职。
以右胁痛,或胁下肿块,腹胀纳少及肝瘀征候为主要表现的肝积类疾病。
(1)有肝着病史。
(2)以右胁痛,或胁下肿块,腹胀纳少及伴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表现,如:舌质暗红,舌边尖有瘀点、舌下静脉曲张,甚或有肌肤甲错、蜘蛛赤缕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异常升高。
(4)B超检查发现肝包膜粗糙,回声增密、增粗、增强且分布不均匀,血管走向不清等,或见门脉内径增宽、脾脏增大等;或肝纤维化扫描仪检查提示肝脏硬度增加;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见纤维组织不同程度的增生。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8月24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标准进行疾病诊断。
(1)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
病原学诊断参考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与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相关标准。
(2)临床表现: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轻症者可无症状;较重者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疲倦乏力、肝区不适或胀或痛、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舌质暗红或暗淡、脉弦细等。
(3)实验室检查: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HA,PⅢP或PCⅢ,ⅣC、Ⅳ7S或ⅣNC1,LN),以及AST/ALT比值、GGT、APRI等异常升高。
(4)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发现肝包膜粗糙,回声增密、增粗、增强且分布不均匀,血管走向不清等,或见门脉内径增宽、脾脏增大等。
(5)Fibroscan(肝纤维化扫描仪)检查提示肝脏硬度增加,F 达1~4级。
(6)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肝组织苏木精-伊红、Masson三色染色和(或)网状纤维染色,可见纤维组织不同程度的增生(S1~S4)。
表1肝脏纤维化程度分期标准纤维化程度期(S)纤维化程度无1汇管区纤维化扩大,局限窦周及小叶内纤维化2汇管区周围纤维化,纤维间隔形成,小叶结构保留3纤维间隔伴小叶结构紊乱,无肝硬化4早期肝硬化(7)危险因素:长期大量饮酒,患者病程较长与年龄较大,体重指数(BMI)增加、胰岛素抵抗、肝细胞脂肪变性、HIV感染与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乙型肝炎-中医治疗乙型肝炎方
乙型肝炎-中医治疗乙型肝炎方
乙型肝炎中药方-温肾活血解毒汤
【摘要】乙型肝炎、乙肝
【药方】仙灵脾陈皮各6~9克丹参黄芪麦芽山楂神曲各15~30克山豆根9~15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同时配用酵母片0.9克维生素E片0.1克每天2次内服3个月为1疗程
乙型肝炎中药方-灭澳汤
【摘要】乙型肝炎、乙肝
【药方】茵陈鸡骨草白花蛇舌草各30克桑椹山楂丹参各15克白芍12克柴胡枳实各10克玄胡郁金炙甘草各9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各服1次13岁以下用量酌减30天为1疗程
每1疗程结束后复查1次肝功能和乙型肝炎抗原同时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一般不超过4个疗程
乙型肝炎中药方-乙肝煎
【摘要】乙型肝炎、乙肝
【药方】黄芪丹参虎杖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皂角刺各25克露蜂房甘草各9克菌灵芝(研末冲服)5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30天为1疗程总疗程为3~4个月
中医学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没有内虚,外邪不能独伤人。
因此肝炎发病的初期,邪正相搏,一般邪气嚣张,当以祛邪为主,但等邪势稍减,即应佐以扶正,以助祛邪之力,正气渐复,外邪才能彻底被清除。
并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以调整机体状态为重点,调整阴阳,则不易屡犯“虚虚实实”之戒。
扶正需解毒,湿热疫毒要清除,从慢性乙肝的整个转归来看,病的发生是“因虚而病”,也就是外邪所以能够入侵,是以脏腑气血功能失调为其内在根据。
春季对肝病治疗要时时注意顺应肝之疏泄、条达、升发的特性,用药应酌加柴胡、青皮、夏枯草等,使肝气借自然之气而舒畅。
夏季暑热之气盛行,肝病以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为多,甚则邪热入营,治疗上应以清热解毒燥湿为重。
当代名医治疗慢性乙肝经验方有哪些
当代名医治疗慢性乙肝经验方有哪些化肝解毒汤:虎杖、平地木、半枝莲各15克,土茯苓、垂盆草各20克,赤芍、姜黄各10克,黑料豆10克,生甘草3克。
主治慢性迁延型乙型肝炎。
(周仲瑛方)健脾疏肝饮:苍术9克,白术9克,桂枝4.5克,茯苓9克,厚朴9克,郁金9克,木瓜6克,谷芽9克,麦芽9克,姜半夏9克,青皮6克,陈皮6克,甘草3克。
治疗慢性肝炎见以下症状者:消化能力差、腹胀、四肢乏力、大便异常。
(颜德馨方)犀泽汤:犀角粉(吞服)3克,泽兰9克,金钱草30克,土茯苓30克,平地木30克,败酱草15克。
治疗慢性肝炎见以下症状者:面色暗、烦躁易怒、五心烦热、伴有蜘蛛痣、出血点和肝脾大等症状,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升高。
(颜德馨方)复肝丸:紫河车、红参须各20克,郁金、炮山甲、炙土鳖虫各24克,三七12克,姜黄、鸡内金各18克,药物共研极细末。
另用糯稻根、石见穿、虎杖、蒲公英各120克,煎取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每次服用3克,每日3次,餐后服药,开水送服药丸,或以汤药送服药丸。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早期肝硬化患者。
(朱良春方)肝一方:柴胡15~20克,白芍50克,枳实15~20克,甘草15克,白术15~20克,茯苓15~20克。
治疗慢性肝炎伴以下症状者:肝区隐痛,腹部胀满,饮食不佳,全身疲乏,头晕心烦,眼睛干涩,手脚心热,小便色黄。
(张琪方)肝二方:当归20克,赤芍15克,生地黄20克,丹参20克,牡丹皮15克,桃仁15克,柴胡15克,甘草10克。
治疗慢性肝炎伴以下症状者:肝区、脾区有顶、胀、热、痛之感,心烦易怒,掌心热红或者色紫,眼睛干涩,视物不清,有时牙龈岀血、鼻子出血,面色黑,妇女月经异常,经期有发热感。
(张琪方)肝三方:人参15~20克,黄芪30克,当归25克,白芍3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枳实15克,郁金15克,丹参15克,山楂15克,甘草15克。
治疗慢性肝炎伴以下症状者:肝病病程久,体质瘦弱,呼吸气短,体衰乏力,食纳欠佳,腰酸腿软,眩晕耳鸣,上腹部胀满,大便稀。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证治疗方略
重型肝 炎 而病毒性 载量持 续在较 高水平 , F AP
渐次 增高 . 应 注意 排 除原 发性 肝 细胞 癌 。因 则
挈领 . 有一定 实用价值 。 1 分气 血 所在 :慢 性 乙型 肝 炎 临证 首 辨 虚 . 2 实 . 应分 气血 。病 在气 分 者 , 次 多属 脾 胃受 累 ,
慢 性 乙型 肝 炎 的基 本 病 机 为 邪 实 正 虚 并 见, 湿热 瘀 毒互 结 , 脾 两伤 , 肝 但在 临证 之 时 ,
须分 辨虚实 , 辨气血 . 主邪 , 辨 观进退 。
1 . 辨 虚实 主 次 : 般 而言 , 性 乙型 肝炎 初 . 1 一 慢 起 以邪实 为主 .进 一步 发展 则 见邪 实 正虚 , 后 期 以虚为 主 . 有 邪实 全 国肝病 专业 委 员会 兼 曾定 慢性 肝炎 常 见证 型 .其 中亦 可见 此 变化 , 而 在 临床 之 时 . 辨 证 型 , 分 类 别 , 规 蹈 解 细 循 矩. 亦较 繁琐 . 被称 作 “ 院派 ” 或 学 理论 , 见效 不 高 根 据慢 性 乙型 肝炎 病机 特 点 , 合 临 床体 结 会 . 较简 捷地 分虚 实两 端 , 证 为主者 , 可 实 以柴 胡疏 肝散 、 陈蒿汤 加减 , 茵 虚证 为 主者 , 虚 以 气 归芍 六君 子汤 加减 .阴虚 以归 芍 地黄 汤 加减 ,
汤之 类 : 祛瘀 破 血则 用 桃 仁 、 花 、 红 三棱 、 莪术 、 乳香 、 没药 等 。使用 时应 注意祛瘀 而不 动血 、 耗 血 阻络 伤 出血则 要配 合化瘀 止血 药如 三七 、 瘀
本 病病 理 性质 虽 属邪 实正 虚 并见 , 应 注 但
作 者 简介 : 薛博 瑜 (9 7 , , 15 一) 男 医学 博 士 , 主任 医师 、 士 研 究 生 导师 。 博
慢性乙型肝炎中药方剂,中医告诉你
慢性乙型肝炎中药方剂,中医告诉你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
临床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
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
病情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异常或持续异常。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中药处方(一)
〖辨证〗湿热邪毒内蕴,肝郁血瘀,脾肾两亏,营卫失调。
〖治法〗清化解毒,活血祛瘀,健脾疏肝,益气湿肾。
〖方名〗乙肝解毒汤。
〖组成〗方1:黄芪30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露蜂房15克,半枝莲15克,仙鹤草15克,土茯苓15克,仙灵脾15克,鹿衔草15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当归12克,生鸡内金12克,桂枝9克,甘草3克。
方2:雄黄30克(色赤如鸡冠者为上品,效高毒性小),生白矾(即酸矾)15克,五灵脂60克,共研细末装胶囊。
〖用法〗方1煎服,先将诸药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沸后再煎5分钟即可。
方2胶囊用汤药或温开水送服均可。
每次吞服0.3克(2粒),每日2次。
汤药、胶囊均6日一个疗程。
〖出处〗来春茂方。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医药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医药诊治慢性乙型肝炎一直被列为我国科技攻关的重点之一,并已取得诸多研究成果,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初步明确了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优势环节。
为进一步促进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的规范化,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可靠证据依据,确保中医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合近几年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防治进展,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在2012年《临床肝胆病杂志》公开发表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基础上,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系统文献荟萃和历代专家经验梳理,总结近五年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成果,形成《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指南》(后简称本《指南》),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医师参考。
本《指南》规定了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依据及中医证候分型、中医辨证论治方案、中成药治疗方案和专家推荐意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和专家推荐意见、中医其他治法和专家推荐意见、疗效评价指标,为临床医生或相关人员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诊断治疗方案。
本《指南》所用术语参照 GB/T 16751. 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 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 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规定的术语规范。
正文中有关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分为4个级别8个等次(见表 1) ,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表示。
表 1 基于证据体的临床研究证据分级标准分级设计类型或判别标准由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系列这4Ia 种研究中至少2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构成的证据体,且不同研究的结果效应一致Ib 具有足够把握度的单个随机对照试验Ⅱa 半随机对照试验或队列研究Ⅱb 病例对照研究Ⅲa 历史性对照的病例系列Ⅲb 自身前后对照的病例系列Ⅳ长期在临床上广泛运用的病例报告和史料记载的疗法未经系统研究验证的专家观点和临床经验,以及没有长期在临床上广泛运用Ⅴ的病例报告和史料记载的疗法1 定义慢性乙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 : 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以分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传染病,流行范围之广、传播途径之复杂、发病率之高、危害性之大,居各种传染病之首。
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中医学虽无病毒性肝炎的病名,但散见于“胁痛”、“黄疸”、“鼓胀”、“症积”、“肝瘟”、“疫毒”等病的记载中。
一、慢性乙型肝炎诊断:
以200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为依据。
二、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病毒性肝炎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
1.肝胆湿热证:
临床表现为胁胀脘闷,恶心厌油,纳呆,身目发黄而色泽鲜明,尿黄,口粘口苦,大便粘滞秽臭或先干后溏,或饮而不多,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弦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疫毒。
方药:协定方清肝Ⅰ号。
苦参,土茯苓,赤芍,虎杖,云茯苓,炙鸡内金,炒柴胡各15g,郁金,野菊花,蛇舌草各20g,茵陈,益母草各30g,同时可随证加用车前草,垂盆草,鸡骨草。
2.肝郁脾虚证:
表现为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太息,精神抑郁,性情急躁,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痞腹胀,午后为甚,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大便溏泻或食谷不化,每因进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加重,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沉弦。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中。
方药:逍遥散或柴芍六君子汤化裁。
柴胡、枳壳、焦术、香附、佛手、生麦芽、生谷芽各10g,白芍、茯苓、党参各15g,山药30g,炙甘草6g。
3.正虚邪留证:
临床表现较轻微,仅有1~2个脾虚症状,无热象,无肝郁症状。
治法:扶正解毒。
方药:本院制剂健肝散加减。
黄芪20g,枳实15g、苦参20g、茵陈20g、丹参15g,香附10g,郁金15g,柴胡10g,白芍20g,晒参15g,甘草6g。
(二)慢性乙型肝炎其他疗法
1.穴位注射:通过经络学说达到保肝降酶的作用,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常用的中药制剂有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肝炎灵注射液,我科常用苦参素注射液,该药具有一定抗病毒的作用。
2.中成药:可选择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注射液,如丹参注射液(或丹参粉针)、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
3.本院制剂的使用:在抗病毒治疗中,同时配合本院制剂健肝散,该药具有扶正解毒之效,方中黄芪、生晒参益气扶正,茵陈、苦参清热解毒,柴胡、香附、郁金、丹参舒肝理气,活血化瘀。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组方中的黄芪多糖有明显促进淋巴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的能力,能增强NK细胞、巨噬细胞等的免疫杀伤作用,黄芪皂甙具有抗肝损伤作用,能减轻肝中毒引起的病变。
黄芪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抗御病原体感染的能力,本研究曾多次获市县科技进步奖,目前在研的省中管局课题:健肝散对拉米夫定诱发乙肝病毒YMDD变异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该研究是对健肝散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4.中西医结合治疗:症情较重时,如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等治疗时,可选择抗病毒及使用糖皮质激素。
三、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评估:
慢性乙型肝炎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致,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彻底明了,多数学者认为与免疫应答或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有关。
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与特效药,虽有核苷类及干扰素等抗病毒药,但由于治疗周期长、副作用大、停药后易反弹、易致病毒变异等缺陷,尚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
但令人可喜的是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相关研究显示中药在降低转氨酶及胆红素改善肝功能等方面疗效显着,从以往的研究分析健肝散降低ALT的比率达70%,同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的调节,促进e抗原血清转换亦有一定优势,另外从临床观察来看,中药在改善患者消化道症状方面疗效明显,这一点从临床观察中得到体现,但单纯中药抗病毒的效果不明显,这在本科室的临床实际中也得到充分的证实和体现。
四、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中医药防治肝炎,尤其是慢性乙肝,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与单纯西药相比,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乙肝多种症状及抗HBV方面显示其优越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①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尚未完全统一,尚无明确分型标准;
②临床上单纯中药抗乙肝病毒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疗效得到肯定苦参素亦无很强的说服力;
③重型肝炎及亚急性重型肝炎单纯中药治疗的疗效难以体现优势。
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乙肝中的作用,并确立其优势地位,我科拟提出如下解决问题的思路:
①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在统一证型的基础上,寻找对乙型肝炎病毒抑制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及复方制剂;
②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在抗病毒领域的研究,重在增效、缩减疗程、减少病毒变异;初步探讨中药降低病毒变异的机理,目前省中管局在研课题即是本研究的深入,同时建议在重点专科协作组内重点开展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抗乙肝病毒治疗的临床实验研究;
③开展重型肝炎及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监测与中医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对重症患者加大中医药介入力度,将在患者整体调节的基础上,减少并发症、控制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