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中医l临床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一、疾病诊断慢性乙肝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病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较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状,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

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湿热蕴结证证候: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茵陈15~30g,栀子10~15g,制大黄6~15g (后下),滑石15~30g,石菖蒲15g,黄芩12g,车前草15g,射干9g,连翘9g,藿香10g。

中成药:乙肝清热解毒胶囊、肝泰舒胶囊、龙胆泻肝丸、茵胆平肝胶囊、鸡骨草胶囊、叶下珠胶囊、鸡骨草肝炎颗粒、茵栀黄颗粒、垂盆草颗粒等、双虎清肝颗粒等。

2、肝郁气滞证证候: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方:陈皮10g,柴胡12g,川芎15g,香附12g,枳壳12g,白芍15g,甘草6~9g,苏梗9g,丹参15g。

中成药:柴胡舒肝丸、逍遥丸、舒肝丸、丹芩逍遥合剂等。

3、肝郁脾虚证证候: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组方:柴胡12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薄荷6g(后下),甘草6g,生姜3~6g。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思路和方法乙型肝炎起病隐匿,容易复发,易迁延成慢性,并有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的趋势。

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保肝降酶治疗是目前西医治疗乙型肝炎的主要手段,但迄今尚无理想的治疗乙肝的药物。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

现对随师学习时的一点感悟同大家商讨。

1 慢性乙型肝炎的辩证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脏疾病最常见的原因。

乙型肝炎病毒具有疫毒的特性和致病特点,即传染性、流行性、症状相似。

疫毒常与湿邪相兼为病,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湿与疫毒相合,侵入人体。

慢乙肝病程长,迁延难愈,符合中医湿邪致病特点。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不但引起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其发病,还可蛰伏于体内,通过传染,致使他人发病。

因此,湿热疫毒感染应是导致乙型肝炎的主要发病因素。

乙肝为湿热疫毒,侵入人体,蛰伏于肝及血脉,滞留血分,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和虚损。

肝受邪扰,疏泄失常,气机郁滞,血流不畅,滞而为痹。

湿邪损伤阳气,热毒耗伤阴血。

乙肝日久遂致气血阴阳亏虚。

肝气郁滞,郁而化火,内耗肝阴,肝肾同源,穷必及肾,形成肝肾阴虚。

邪入于肝,抑郁肝木,势必乘土,脾失健运,痰湿内生。

脾气虚弱,日久阳气不足,累及于肾,发展为脾肾阳虚。

总之,乙肝病位主要在肝,与脾肾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为湿热,气滞,瘀血和痰湿。

初起以邪实为主;日久正气亏虚,不能祛邪外出,正邪相争,长期对峙,使病情迁延难愈,形成慢乙肝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不同程度的正虚邪实状况。

2 病机为正邪相争、长期对峙湿热疫毒侵入机体,导致肝郁气滞,肝气乘脾犯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水谷津液不能正常疏布,变生内湿。

因此,乙肝患者除有胁肋胀痛,性情变化等肝郁症状外,每易出现脘腹胀闷,厌食油腻,恶心呕吐,便溏苔腻等脾虚湿盛症状,疫毒湿热留滞日久,或内困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郁久化热,耗伤阴液,损伤肝阴,而乙癸同源,肾阴亦受损,且肝脾受损,日久及肾,导致肾阴肾气不足,“脾为先天之本,肾为后天之本”,同为性命之根,脾肾功能失常,正气亏虚,无力驱邪外出,湿热疫毒难以清除,导致疾病缠绵难愈。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清除病毒、控制疾病进程中发 效并尽可能实现临床治愈是临床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挥重要作用。急性自限性感染是理想的HBV 感染的自然转 干扰素通过增强免疫细胞功能和促进细胞因子的表达、诱
归,一般无需抗病毒治疗,患者多在感染后半年内发生HBsAg 导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产生并经干扰素信号通路编码多
: doi 10. 3969 / j. issn. 1001 - 5256. 2019. 08. 008
收稿日期: ;修回日期: 。 2019 - 07 - 31
2019 - 07 - 31
通信作者:宁琴,电子信箱: 。 qning@ vip. sina. com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针对部分优势人群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并积累了诸多成功实现 HBsAg 阴转的案例和经验,开展了系列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本 共识阐述了联合治疗方案的最新循证医学依据,总结了慢乙肝
后,血清 HBsAg 和 HBV DNA 持续检测不到、HBeAg 阴转、伴或不伴 HBsAg 血清学转换,肝脏炎症缓解和组织病理学改善,终末期肝 病发生率显著降低,是目前国内外最新慢乙肝防治指南推荐的理想治疗目标。 临床实践证明,以直接抗病毒药物( DAA) [ 如核苷 ( 酸) 类似物( NA) ] 或免疫调节剂[ 如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PEG - IFN) α] 序贯或联合治疗的优化方案针对部分优势人群显示出良好 的疗效,开展了系列成功实现 HBsAg 阴转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 功能性治愈) 专家共识》 阐述了 联合治疗方案的最新循证医学依据,并总结了慢乙肝临床治愈路线图,以指导临床医师治疗决策的制订。
1 强推荐及充治分疗考成虑本到而了最证终据得的出质的量推、患荐者意可见能的预后情况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9年第29卷第1期.附I••标准与指南•doi:10.3969/j.issn.1005-0264.2019.01.032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中医治疗;诊疗指南中医药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医药诊治慢性乙型肝炎一直被列为我国科技攻关的重点之一,并已取得诸多研究成果,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初步明确了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优势环节。

为进一步促进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的规范化,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可靠证据依据,确保中医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合近几年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防治进展,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在2012年《临床肝胆病杂志》公开发表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基础上,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系统文献荟萃和历代专家经验梳理,总结近五年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成果,形成《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指南》(后简称本《指南》),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医师参考。

表1基于证据体的临床研究证据分级标准分级设计类型或判别标准由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系列这4I a种研究中至少2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构成的证据体,且不同研究的结果效应一致1b具有足够把握度的单个随机对照试验Ila半随机对照试验或队列研究n i>病例对照研究IDa历史性对照的病例系列mb自身前后对照的病例系列IV长期在临床上广泛运用的病例报告和史料记载的疗法未经系统研究验证的专家观点和临床经验,以及没有长期在临床上广泛运用的病例报告和史料记载的疗法本《指南》规定了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依据及中医证候分型、中医辨证论治方案、中成药治疗方案和专家推荐意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和专家推荐意见、中医其他治法和专家推荐意见、疗效评价指标,为临床医生或相关人员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诊断治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名诊断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名诊断分析
2பைடு நூலகம்资 料 与 方 法
慢性 乙型肝炎中医病名 该如何确定至今无统一 的认 识, 也 未见有相关的临床研究报道 。从本研 究来看, 慢性乙型肝炎共 有1 2种病名诊断名称, 其中诊 断频率由高到低的排列是: 胁痛 > 黄疸5 虚劳> 痞满> 证> 痞> 郁 胁 胃痞> 积证> 口苦> 胃痛> 痛> 腹 血 证。其 中胁痛 、黄疸 足慢性 乙型肝 炎的主要 中医病名诊断 :虚 劳、痞满 、郁证、胁痞 、胃痞 是慢性 乙型肝 炎的常见 中医病名 诊断 :积证 、口苦 、胃痛、腹痛 、血证 足慢性 乙型肝 炎的少见 中医病名诊断 。“ 胁痞 ”是笔者依据患者 的临床表现特征而提 出的新 的诊 断名称 。在 临床 上, 当一部分慢性 乙型肝炎 患者 相 仅表现 为右胁部 的隐胀不适, 因无 胁痛表现, 故不 能诊断为胁 痛。 根据对痞 的诊断认识, 以胃胀为主者诊断为 胃痞, 以腹胀满
维普资讯
20 年 1 08 月第 1 卷第 1 5 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9・ 8
慢性 乙型肝炎 中医病名诊断分析
刘绍能, 陶夏平, 吕文 良, 震 刘
( 中国中医科学 院广 安门医院, 北京 10 5 ) 003
关键 词:慢性 乙型肝 炎;中医病名诊 断
②“ 疫毒论 ”, 为乙型肝 炎的中医致病 因素为疫毒, 中医病 认 在 名上有 “ 肝瘟 ” 肝疫 ” 肝毒 ”之谓 。③从 中医 内科认识, 、“ 、“ 以主要临床特征 作为珍断依据, 有黄疸者诊断为 “ 黄疸 ” 无黄 , 疸者 , 依其 要表现 的不 同而诊断为 “ 胁痛 ” 积聚 ” 这是 、“ 等, 临床 常用 的慢 性乙型肝 炎中医病 名 惭方法, 然而, 临床上许
清 H s g阳性 ; BA ②血清 H V D A阳性 ; B—N ③血清抗 H c IM阳性 。 B g 具有以上任何 一项 指标 阳性 , 且病程超过半年者 可诊断 。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证治疗方略薛博瑜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证治疗方略薛博瑜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证治疗方略薛博瑜(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复杂而多变,缠绵而难愈,且易进展至肝硬化,并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结合近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及个人体会,提出一下几点方略,供临证参考。

一、谨守病机,审证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病机为邪实正虚并见,湿热瘀毒互结,肝脾两伤,但在临证之时,须分辨虚实,辨气血,辨主邪,观进退。

1.辨虚实主次一般而言,慢乙肝初起以邪实为主,进一步发展则见邪实正虚,后期以虚为主,兼有邪实。

全国肝病专业委员会曾定慢性肝炎常见证型,其中亦可见此变化,而在临床之时,解辨证型,细分类别,循规蹈矩,亦较繁琐,或被称作“学院派”理论滔滔,见效不高。

根据慢乙肝病机特点,结合临床体会,可较简捷地分虚实两端,实证为主者,以柴胡疏肝散、茵陈蒿汤加减,虚证为主者,气虚以归芍六君子汤加减,阴虚以归芍地黄汤加减,虚实夹杂则当兼顾。

如此可以执简驭繁,提纲挈领,有一定实用价值。

2.分气血所在慢乙肝临证首辨虚实,次应分气血。

病在气分者,多属脾胃受累,肝气不舒,如肝郁脾虚之类,治当疏肝理气健脾为主,常以逍遥散、四逆散加减;病在血分,分为病程较久,病情进展,胁痛固定或胁下癥积,多属瘀血留于肝脾络脉,采用活血化瘀之法,如桃红四物汤、失笑散、金铃子散等;瘀血重者可用王清任之血府、膈下、少腹逐瘀汤类,尤应注意病人出现黄疸,或黄疸较深者,多系病在血分,张仲景早已提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此时多用凉血化瘀疏肝利胆之品。

3.观病情进退仲景论黄疸,早就提出“黄疸之为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后瘥,反剧者为难治”,此亦提示有观进退,明预后之理。

慢性乙肝有轻、中、重度之分,且可进展至肝硬、,肝细胞癌,部分病人在病情急剧进展而成为重型肝炎,故在临证必须明察病情进退,如肝功基本正常,临床症状不重,尚属稳定;转氨酶高,病人出现胁痛、乏力、纳差,则系病情活动;如转氨酶高,又见黄疸或球蛋白升高、肝纤指标及凝血指标高于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则示病情进展,或向肝硬化移行;若见身热、重度黄疸或迅速加深、胆酶分离、胆碱酯酶、总胆固醇酯明显下降,则应高度警惕重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中药合理用药指导方案 2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中药合理用药指导方案 2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中药合理用药指导方案一、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利湿推荐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方剂出处】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

由茵陈蒿六两(12克) 栀子十四枚(9克) 大黄二两(9克)组成。

能够泄热,利湿,退黄。

适应症临床表现为阳黄身热,面目、周身黄如桔色,小便黄赤短涩,大便不畅(或秘),腹微满,口渴胸闷,烦躁不安,或有头汗出,别处无汗,苔黄腻,脉滑数。

是主治湿热发黄的一张卓效方剂。

甘露消毒丹出自《医效秘传》。

组成:飞滑石十五两,淡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藿香四两,连翘四两,石菖蒲六两,白蔻仁四两,薄荷四两,木通五两,射干四两,川贝母五两。

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

或神面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药物组成】茵陈、栀子、制大黄、滑石、黄芩、虎杖、射干、连翘、薄荷、贝母等【饮片要求】处方中各饮片均应符合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均称《药典》)中相关的要求。

(有特殊要求的列出,未有特殊要求的遵照《药典》规定)【随症加减】便秘重者加大黄;胁痛者加柴胡,郁金;腹胀重者加厚朴,山楂[1]。

【方论】方中茵陈清热利湿,疏利肝胆为君;栀子清泄三焦湿热,并可退黄为臣;大黄通利大便,导热下行为佐,三药相配,使湿热之邪从二便排泄,湿去热除,则发黄自退。

【煎煮及服用方法】诸药混合,置入煎煮容器内,加水超过药材表面2-3公分,浸泡20-30分钟,大火煮开后,文火煎煮40分钟后将药汁沥出。

药渣加水后煮开,文火煎煮30分钟后,沥出药汁。

将两次的药汁合并,分早晚两次服。

茵陈蒿汤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2片,煎1沸,急泻出,临发热头痛时,去滓热服,仍须食后。

但此疟只发热,并初发时先壮热者,可服。

甘露消毒丹原方上药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禁忌】阴黄及湿重于热者不宜用,孕妇慎用。

二.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方剂出处】出自《伤寒论》。

由茵陈蒿六两(12克) 栀子十四枚(9克) 大黄二两(9克)组成。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一、疾病诊断慢性乙肝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病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较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状,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

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湿热蕴结证证候: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茵陈15~30g,栀子10~15g,制大黄6~15g (后下),滑石15~30g,石菖蒲15g,黄芩12g,车前草15g,射干9g,连翘9g,藿香10g。

中成药:乙肝清热解毒胶囊、肝泰舒胶囊、龙胆泻肝丸、茵胆平肝胶囊、鸡骨草胶囊、叶下珠胶囊、鸡骨草肝炎颗粒、茵栀黄颗粒、垂盆草颗粒等、双虎清肝颗粒等。

2、肝郁气滞证证候: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方:陈皮10g,柴胡12g,川芎15g,香附12g,枳壳12g,白芍15g,甘草6~9g,苏梗9g,丹参15g。

中成药:柴胡舒肝丸、逍遥丸、舒肝丸、丹芩逍遥合剂等。

3、肝郁脾虚证证候: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组方:柴胡12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薄荷6g(后下),甘草6g,生姜3~6g。

传染科肝病科7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传染科肝病科7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目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349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352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355 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360 时行感冒(甲型 H 1N1 流感)中医临床路径..............................367 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临床路径.......................................370 流行性出血热(轻型)中医临床路径 (37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 编码:K76.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 2006 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常见证候: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证痰阻血瘀,湿郁化热证湿郁血瘀,肝阴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93-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8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 编码:K76.001)。

2.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甘油三酯≤5.0mmol/L。

EASL乙肝诊疗指南解读中文

EASL乙肝诊疗指南解读中文

2023-11-05•指南背景和目的•指南核心内容解读•指南亮点与特色•指南实践与经验分享•指南的局限性与不足目•总结与展望录01指南背景和目的•Easy-L乙肝诊疗指南是在中国制定的针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诊疗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诊疗建议,提高CHB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该指南的制定是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和专家共识,经过深入研究和广泛讨论后得出的。

指南的背景和制定目的•本指南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包括轻度、中度、重度以及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等。

指南的目标受众是临床医生,包括内科、感染科、肝病科、消化科等领域的医生,以及从事肝病治疗和研究的相关人员。

指南的适用范围和目标受众02指南核心内容解读乙肝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其中,临床特征包括乏力、纳差、腹胀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和HBV血清学检测;影像学检查可帮助判断肝脏形态及结构。

诊断标准首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初步诊断,然后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进一步确认。

对于确诊的乙肝患者,还应进行病毒基因分型、病毒载量等检测,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诊断流程乙肝诊断标准及流程治疗方案根据指南,乙肝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和对症治疗。

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组织损伤,改善肝功能。

用药原则抗病毒药物应尽早使用,并遵循口服给药、按疗程治疗的原则。

同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基因分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乙肝治疗方案及用药原则监测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肝功能、病毒载量、肝脏影像学等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评估根据监测结果,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对于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更换药物。

同时,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乙肝治疗过程中的监测与评估03指南亮点与特色Easy-L乙肝分类系统经过优化和更新,更加科学、实用和符合现代医学标准。

慢乙肝诊疗方案

慢乙肝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山西省中医院肝病科病毒性肝炎(viral hep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其中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病毒性肝炎称为乙型肝炎。

HBV进入人体后侵袭肝细胞在其中复制繁殖并在肝细胞膜表面上形成特异性的病毒抗原从肝细胞逸出的病毒进入血循环后可刺激免疫系统(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产生致敏淋巴细胞(细胞免疫)和特异性抗体(体液免疫),此种致敏淋巴细胞与肝细胞膜表面上的病毒抗原相结合使致敏淋巴细胞释放出各种体液因子将病毒杀灭肝细胞亦遭受损害引起坏死和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强烈的患者可能发生急性重症肝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HBV后易演变为慢性肝炎。

既往有乙型肝炎或者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依据患者所表现的症状,慢性乙型肝炎多被归为祖国医学的“胁痛”、“黄疸”、“痞满”等范畴,无症状者则多以“肝着”统之。

诊断依据:CHB的诊断,参照1993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诊断标准》和2002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以及2008年《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指南》。

疗效判定标准:一、西医疗效判定:1、依据肝损害程度,临床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三度。

项目轻度中度重度ALT(IU/L)≤3×ULN3-10×ULN>10×ULNBIL(mmol/L)17.1-34.234.2-85.5>85.5* 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五倍正常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胆碱酯酶≤2500u/l,4项检测中有1项达到者即为重度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单病种限价临床诊疗路径

慢性乙肝单病种限价临床诊疗路径

慢性乙肝单病种限价临床诊疗路径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ICD-10: B19.902 )诊断依据:根据2005-12乙肝防治指南1. 临床上出现乏力、上腹部不适、消化道症状,查体:慢性肝病体征。

2. 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或)HBV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2005-12 乙肝防治指南和《传染病学》第7版1.一般治疗2.保肝、降酶、退黄、能量、必要时加促进肝细胞生长素、利尿剂3.对症4 抗病毒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 10-14 天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B19.902 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重叠甲、丙、戊肝感染需排除4.诊断为肝衰或合并其它肝病需排除术前准备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 2. 3. 4.选择用药:抗生素类,预防性用药时间为天手术日为入院第天麻醉方式:手术材料:术中用药:输血:病理:术后住院恢复天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1. 血常规2. 肝功能术后用药:抗生素类,用药时间天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1.一般情况好、临床症状缓解2.肝功能明显好转,肝功能正常或者接近正常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临床症状加重,病情进入肝功能衰竭期则不能计入该路径2如果临床出现院内感染或其他并发症也不计入该路径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慢性乙肝临床路径适用对象: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ICD-10: B19.90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14 天。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

肝病科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造成的肝脏慢性坏死性炎症,可分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在中医学中归属于“黄疸”、“胁痛”的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和《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002年)。

本病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病情的发生发展可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多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候,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脾脏一般无明显变化。

肝病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部分病例因病时日久,病史可不明确。

而于检查后发现。

2、西医诊断标准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

现HBsAg和(或)HBV DNA 仍为阳性者,可诊为慢性HBV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可分为(1)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 DNA和HBeAg阳性。

抗一HBe 阴性,血清ALT 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HBeAg 持续阴性,抗一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

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二)证候诊断1•湿热蕴结证: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2•肝郁气滞证:两胁胀痛,善太息,得暧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暧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3•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暧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医药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医药诊治慢性乙型肝炎一直被列为我国科技攻关的重点之一,并已取得诸多研究成果,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初步明确了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优势环节。

为进一步促进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的规范化,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可靠证据依据,确保中医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合近几年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防治进展,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在2012年《临床肝胆病杂志》公开发表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基础上,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系统文献荟萃和历代专家经验梳理,总结近五年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成果,形成《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指南》(后简称本《指南》),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医师参考。

本《指南》规定了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依据及中医证候分型、中医辨证论治方案、中成药治疗方案和专家推荐意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和专家推荐意见、中医其他治法和专家推荐意见、疗效评价指标,为临床医生或相关人员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诊断治疗方案。

本《指南》所用术语参照 GB/T 16751. 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 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 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规定的术语规范。

正文中有关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分为4个级别8个等次(见表 1) ,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表示。

表 1 基于证据体的临床研究证据分级标准分级设计类型或判别标准由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系列这4Ia 种研究中至少2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构成的证据体,且不同研究的结果效应一致Ib 具有足够把握度的单个随机对照试验Ⅱa 半随机对照试验或队列研究Ⅱb 病例对照研究Ⅲa 历史性对照的病例系列Ⅲb 自身前后对照的病例系列Ⅳ长期在临床上广泛运用的病例报告和史料记载的疗法未经系统研究验证的专家观点和临床经验,以及没有长期在临床上广泛运用Ⅴ的病例报告和史料记载的疗法1 定义慢性乙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 : 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以分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作者:李芹,钟琳来源:《肝博士》 2016年第5期李芹,钟琳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引起,以肝脏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传染性疾病。

中医古籍中无“肝炎“病名,但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应属中医的“疫毒“、“黄疸“、“胁痛“等病证范畴。

一、病因病机乙肝病毒为疫毒之邪,首犯肌肤,入于血分,深藏于肝。

肝为五脏之一,五脏藏精气而不泻,若邪伏于肝,则难自净,是以难治。

乙肝病毒发于外则表现为湿热,湿热疫毒之邪内侵,导致肝脏疏泄功能失调,气机郁滞,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易生痰湿,湿邪再困脾土,呈脾虚肝旺之象:久病累及于肾,而致脾肾阳虚:或湿热蓄积日久,入血入络,出现气滞血瘀或瘀血阻络,最终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

湿、热、毒、瘀、痰等病理产物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可互为因果,导致病情持续发展和迁延不愈。

二、常见中医证型中医辨证分型建立在病因病机和临床症状基础上,根据199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分为五个证型: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

有学者对国内外近40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涉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和评价,结果显示出现频次居于前8位的证型是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

其中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两种证型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位列主要的证型,且二者也是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最常见相兼证型。

三、辨证施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鉴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以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两种证型为主要证型,我们提出以“清热利湿“、“疏肝实脾“为主线,再根据不同证型的兼挟症候,虚实轻重,适当加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1)清热利湿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中,湿热常贯穿其始终。

患者可伴有消化道症状,如纳呆、恶心、腹胀、肢倦、口苦等,部分患者把这些症状归结为胃病,耽误了病情,中医病机责之于湿热疫毒蕴结中焦脾胃:若患者出现身目黄染、尿黄等黄疸表现,中医病机则为湿热熏蒸,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传染病,流行范围之广、传播途径之复杂、发病率之高、危害性之大,居各种传染病之首。

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中医学虽无病毒性肝炎的病名,但散见于“胁痛”、“黄疸”、“鼓胀”、“症积”、“肝瘟”、“疫毒”等病的记载中。

一、慢性乙型肝炎诊断:
以200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为依据。

二、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病毒性肝炎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
1.肝胆湿热证:
临床表现为胁胀脘闷,恶心厌油,纳呆,身目发黄而色泽鲜明,尿黄,口粘口苦,大便粘滞秽臭或先干后溏,或饮而不多,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弦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疫毒。

方药:协定方清肝Ⅰ号。

苦参,土茯苓,赤芍,虎杖,云茯苓,炙鸡内金,炒柴胡各15g,郁金,野菊花,蛇舌草各20g,茵陈,益母草各30g,同时可随证加用车前草,垂盆草,鸡骨草。

2.肝郁脾虚证:
表现为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太息,精神抑郁,性情急躁,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痞腹胀,午后为甚,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大便溏泻或食谷不化,每因进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加重,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沉弦。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中。

方药:逍遥散或柴芍六君子汤化裁。

柴胡、枳壳、焦术、香附、佛手、生麦芽、生谷芽各10g,白芍、茯苓、党参各15g,山药30g,炙甘草6g。

3.正虚邪留证:
临床表现较轻微,仅有1~2个脾虚症状,无热象,无肝郁症状。

治法:扶正解毒。

方药:本院制剂健肝散加减。

黄芪20g,枳实15g、苦参20g、茵陈20g、丹参15g,香
附10g,郁金15g,柴胡10g,白芍20g,晒参15g,甘草6g。

(二)慢性乙型肝炎其他疗法
1.穴位注射:通过经络学说达到保肝降酶的作用,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常用的中药制剂有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肝炎灵注射液,我科常用苦参素注射液,该药具有一定抗病毒的作用。

2.中成药:可选择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注射液,如丹参注射液(或丹参粉针)、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

3.本院制剂的使用:在抗病毒治疗中,同时配合本院制剂健肝散,该药具有扶正解毒之效,方中黄芪、生晒参益气扶正,茵陈、苦参清热解毒,柴胡、香附、郁金、丹参舒肝理气,活血化瘀。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组方中的黄芪多糖有明显促进淋巴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的能力,能增强NK细胞、巨噬细胞等的免疫杀伤作用,黄芪皂甙具有抗肝损伤作用,能减轻肝中毒引起的病变。

黄芪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抗御病原体感染的能力,本研究曾多次获市县科技进步奖,目前在研的省中管局课题:健肝散对拉米夫定诱发乙肝病毒YMDD变异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该研究是对健肝散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4.中西医结合治疗:症情较重时,如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等治疗时,可选择抗病毒及使用糖皮质激素。

三、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评估:
慢性乙型肝炎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致,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彻底明了,多数学者认为与免疫应答或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有关。

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与特效药,虽有核苷类及干扰素等抗病毒药,但由于治疗周期长、副作用大、停药后易反弹、易致病毒变异等缺陷,尚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

但令人可喜的是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相关研究显示中药在降低转氨酶及胆红素改善肝功能等方面疗效显着,从以往的研究分析健肝散降低ALT的比率达70%,同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的调节,促进e抗原血清转换亦有一定优势,另外从临床观察来看,中药在改善患者消化道症状方面疗效明显,这一点从临床观察中得到体现,但单纯中药抗病毒的效果不明显,这在本科室的临床实际中也得到充分的证实和体现。

四、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中医药防治肝炎,尤其是慢性乙肝,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与单纯西药相比,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乙肝多
种症状及抗HBV方面显示其优越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①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尚未完全统一,尚无明确分型标准;
②临床上单纯中药抗乙肝病毒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疗效得到肯定苦参素亦无很强的说服力;
③重型肝炎及亚急性重型肝炎单纯中药治疗的疗效难以体现优势。

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乙肝中的作用,并确立其优势地位,我科拟提出如下解决问题的思路:
①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在统一证型的基础上,寻找对乙型肝炎病毒抑制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及复方制剂;
②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在抗病毒领域的研究,重在增效、缩减疗程、减少病毒变异;初步探讨中药降低病毒变异的机理,目前省中管局在研课题即是本研究的深入,同时建议在重点专科协作组内重点开展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抗乙肝病毒治疗的临床实验研究;
③开展重型肝炎及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监测与中医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对重症患者加大中医药介入力度,将在患者整体调节的基础上,减少并发症、控制病情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