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培训的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培训的策略

如何建立以校为本的培训模式,适应新课程环境,是当前课程改革中一项紧迫的任务。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校本培训,模式应多元化,内容应注重实效性,应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培训活动。学校要转变教师培训观念,把教师所在学校作为教师新课程继续教育的主阵地。

一、提升校本培训工作理念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培训工作理念,改进培训工作必须体现主体性、发展性、交往性、实践性、研究性原则,改变以往普遍存在的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或以具体方法、技能传授为主的培训目标,致力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特别是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育理念和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帮助教师理解、内化课程改革提倡的基本理念,并强调教师实行教学行为的切实转变。

二、提高校本培训操作质量

1.兼顾教师成长的全面性和个体性。全面性即强调教师知、能、意、情全面素质的发展,倡导通过精神陶冶唤起教师的内心体验,激励教师投入和参与培训,使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个体性体现在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应对教师进行全面调研、分类,而后确定培训目标的层次。在此基础上,指导每个教师分析自我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发展要求,制订个性化的培训目标。

2.注意教师培训的主体性和合作性。以互动方式在全校教师间、教研组之间进行培训。学校作为培训的组织者,要反思培训的主题是否恰当、形式是否有利于教师的交流、是否让教师真正地“动”起来。培训要让教师有自由表达自己意见和见解的权利,要预先告知培训主题,让教师围绕主题广泛查阅资料,认真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认真地进行思考,然后带着问题走进培训。

3.强调培训内容的整合性和针对性。培训要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具体教学实践为落脚点,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随时调整和安排新课程方面的培训内容,强调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相互配合,并尽可能使用一些具体操作实例,如:现代教育理念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信息技术培训、新课程培训、研究性课程培训、心理辅导培训等。

4.体现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学校要选择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方法,要采取专题讲座与专题探讨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模式,以发挥各自的培训功能,提高培训效率。比如,采取“以学代训、以研代训、以讲代训、以考代训、以赛代训”等措施,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教师培训活动。

三、发挥教师已有经验的作用

1.尊重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学校在组织教师培训时,应尊重教师的经验。尊重经验就意味着尊重教师的人格和个体价

值。应当让教师参与到培训活动的教与学的设计和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把校本培训活动引向深入,收到实效。

2.注重培训资源的合理搭配。在培训中要充分强调教学实践培训和教师之间的相互培训,运用讨论和解决问题训练等方法,开发教师潜在的知识和技能。要建立教师学习小组,小组的构成应注重教师年龄段的合理搭配,既促进个性化的发展,又要取长补短。

3.辩证看待教师的已有经验。要以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看待教师的经验。教师过去积累的经验为他们的培训提供了一种教育的资源,同时,也应该看到经验积累多了往往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不易接受新的观念,在不得不接受新课程培训的情况下,导致被动接受培训,成为教师培训的障碍。对于教师培训中,经验的消极作用应当在教师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得到重视。

四、扎根教师日常工作实践教师的发展根植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比如教学案例分析、编印课改专题学习材料、开展读教育理论专著等,引导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政策,掌握课改的教育理论,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调,引导教师用理性的大脑去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师获得提升,得到发展。学校要创设自由的学术氛围,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创造性,充分肯定和承认教师的研究,引导和鼓励教师上出“自己的课”。

五、重视教师专业团体建设

新课程培训要特别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要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增加教师与同事交流的机会,提高表达自己看法的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

六、提供校本培训支持系统

1. 改善培训环境。改善培训软环境,主要在于引进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后进一步对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改变培训硬环境,是指改善学校的物质条件和外部环境,它包括根据学校发展状况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增加教育投入,配备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配置符合教育标准的校舍和培训场所等。

2. 提供培训保障。学校要制订有利于教师成长的进修和学习制度,给予教师时间和经费上的支持。建立教育科研奖励制度,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强化教师的创新性教育教学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