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个出错的机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学生一个出错的机会!

最近听了几节数学课,发现很多老师在课堂是“自私了点”,就连学生出错的机会也全给抹杀了,一节数学课进展“顺利”,从新课导入,新课学习,练习设计……学生往往“一呼百应”。听得课来,总觉得太完美,竟有着完美的缺陷和遗憾。不禁想起成尚荣老师所说:“教室是出错的地方”,可不可以引申为“课堂是可以出错的地方”?当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地呈现时,老师仅仅是个搬运工,把自己的教案整个儿地操作结束,就完工了。事实上,.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给别人的感觉就是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给孩子培养什么创新能力只是教案里写的教学目标而已。现摘录几个片段,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你给我听好别人的发言”

《分数的认识》一课正在进行,我看到老师先演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接着:他就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且用水彩笔表示出来,再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述。照例,这个环节非常好,可是,问题出来了。

老师指名几个学生演示了对折的长方形纸,3个学生都折对了,而且都用了不同的方法(横着折、竖着折、对角折),显然,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可是,我发现还有一个学生低着头仍在画。原来,他先对折,再对折,分别表示出每一个二份之一里的二份之一,(其实,并起来也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啊)。老师就生气了,大声说:“XX,你还瞎忙什么,大家已经表示出来了,你自己不会做,还不认真听……”这个学生顿时挺直了腰,心里或许在想:我的表示难道就是错的吗?

好,大概老师的意图是让学生记着就这样三种表示方法,别的就不用再去研究了。

课的最后,老师的作业题中有这样一个判断题:

在两个同心圆里,老师用阴影表示了四分之一,可惜,要旋转才能很快地说出来(图中是交叉表示的)。老师让同学们用手势表示,有些学生一时看不出,老师就赶紧语言暗示,一个劲地忙乎起来:看看,老师把它旋转一下,你们就会看到他们也是这个圆的四分之一了。正当学生眨着眼睛,思考着对否时,老师已经在那里总结全课了。真是!我坐在底下干着急,老师这样的语言霸权,学生连出错的机会都没有啊!

分组操作中的“指导”

《10的分成》正在进行。“同学们四人一组,看看,你把10分成了几和几?”老师把课前放给学生的圆片拿了出来,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这个点子不错,学生可以探究一下,10到底分成了几和几?我为这个老师的创意感到高兴。

学生四人一组,很是热闹,老师在四处巡视,我看到座位旁边的四个同学正争论着,1 0 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四个学生摆出了三种,他们看到有一组重合了。老师正好走了过来,我想看到她如何指导学生完成,谁知她告诉学生说:“你们一组怎么只摆出三种啊,一共有五种呢,现在,你们每一个人摆出一种,再一起想出最后一种。”老师走了,大概她所谓的指导就是这样的,我后来注意到老师讲评时,每一个小组都摆出了如老师

所想的五种摆法,老师感觉非常满意。于是,新课的学习告一段落,接下去就是大量的练习,老师仍是那样子,关键时候不忘了让学生小组讨论一下。

“在这节课中,10 的分成是学生小组完成的,是自己探究出来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评课时,这位老师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是如何在课堂里体现新的课程理念的一些做法和成果。我在想:如果每一次上课就象今天我所看到的,这样的小组操作有用吗?倒不如让学生自己摆出来后,相互交流交流,我想老师不用着急,全班几十个学生总有人会想出10的所有分成的,你说是不是?老师那么多的不放心,老师“全方位”的指导,看似是放手,其实质是戴着课改的假面具而已啊。

“谁上来板演”

一位老师正在教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内容。在例题讲完后,她出示了这样的巩固练习题:99×99。我顿时觉得不错,因为这个题目是许多学生最容易做错的,很具有典型性。

学生开始独立练习,老师在课堂内巡视,不时地指点着,几分种后,老师要指名几个同学上来板演了。“现在,请同学们注意,你如果认为自己一定是做对的,请你上来板演。”几个学生相互交换着眼色,大概是听课老师在,所以没有一个敢上台,老师有点儿急了,“急中生智”地叫了两位平时数学成绩好的上来做(这是事后才知道的。),两个学生总算没有让老师失望,做了这样两种方法:

99×9999×99

=99×(100-1)=(100-1)×99

=9900-99 = 9900-99

=9801 = 9801

“同学们,你认为这两种方法都做对了吗?”

“对!”

“请做对的举手!”

我发现大概有近十个学生做错了。老师并没有问错在哪里了,只是提醒同学们以后做题目要仔细一点,特别是简便计算中一定要看清谁接近整百数再把它拆开来计算,接下去就是练习,也是这样,老师请上台板演的同学做的题目都是正确的。也许老师上课上得不错,学生都掌握了,所以学习效果特别好,可是,据我平时的教学,很多学生在计算99×99这种类型的习题时,很容易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99×9999×999 9×99

=99×100—1 =100×100—2 =100×99—2

=9900—1 = 10000—2 =9900-2

=9899 = 999

8 =9898

……

且不说这节课最后上得如何。本节课中,我觉得老师最失败的地方是让学生上台板演的时候,提了不该提的要求——“一定要做对!”,当时我就很疑惑,难道学生上台演示一定要对的吗?如果老师讲的内容,每个学生都已经会了,不再出现问题了,那老师还有什么价值可言?我想:就这节课而言,如果学生出一些差错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呀,因为老师会从学生暴露的思维中会发现问题,会明白学生在运用运算定律时还存在的诸多

问题,然后,来引导其他学生思考,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防患于未然。这样,以后在作业中或许出现的问题就会少些。所以老师完全可以给孩子出错的机会,并利用这一课堂教学资源,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练习。

也许,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可以列举很多,这些问题是老师不经意间就存在了,每个老师总是希望每节课能上好,能恰倒好处地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但是,作为数学教师,在落实新课标精神时,如果只是从概念上理解,从形式上改变,那是非常肤浅的,也是茫然的。我们应着眼于数学教学的实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文本的实际出发,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出错的机会和理由,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才能追求真实的教学,才能拥有原生态的课堂,课标的落实才真正得以体现。你们说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