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一、 名词解释
1、国际联盟
2、波茨坦会议
3、舒曼计划
4、七十七国集团
5、猪湾事件
6、中美八一七公告
二、简答题 1、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经过及其影响
2、简述非洲独立运动的背景 原因及阶段
三、论述题
1、试分析赫鲁晓夫时期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交政策异同
2、试分析尼克松政府外交战略调整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联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一些资产阶级和平团体积极主张建立一个调解国
际纠纷的机构得到了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和他的顾问爱德华·豪斯Edward M.
House上校的积极推动。1918年1月8日伍德罗·威尔逊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
提出了结束战争、缔结和约、维护战后和平的《十四点纲领》其中的第十四点便是
呼吁成立一个国际联盟。
1919年1月威尔逊参加巴黎和会向与会各国提议建立国际联盟的方案。美国
力主先讨论建立国联然后再讨论其他问题但遭到英、法的反对。经过一番争执
和会决定将问题交给以威尔逊为主席的专门委员会研究负责拟订国联盟约草案。
然而在美国国内威尔逊要建立国际联盟的做法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1920年1月10日巴黎和会宣布《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国际联盟宣告成立
其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盟约规定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32个一战协约国
及自治领是国联创始会员国并邀请阿根廷、智利等13个国家加入。由于美国政府
没有批准《凡尔赛条约》美国也就没有参加国际联盟。同年1月16日国际联盟
第一次大会在日内瓦召开。
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1934年9月28日1935年2月23日国际联盟会
员国最多时达58个。中国于1920年6月29日加入国际联盟。19241942年先后
有17个国家退出国际联盟。 2、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7日至8月2日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会议后期为新任首相艾
德礼在柏林西郊的波茨坦举行二次大战期间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三国首脑会议。
会议讨论了占领德国的基本原则规定解除德国全部武装摧毁一切军事工业和纳粹
组织惩办战犯实行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上消灭过分集中现象实现分散化。关
于波兰西部疆界问题规定德国原来的东部领土以及不归苏联管辖的一部分东普鲁
士及原但泽自由区均由波兰政府管辖。英美同意与波兰全国统一临时政府建立外交
关系。会议决定尽快组织国际法庭对战犯进行审判。英美还同意将哥尼斯堡
及附近
地区割让给苏联。会议还讨论了对日作战、赔款等问题并作了规定。苏联在会上重
申按时参加对日作战。
8月2日三国首脑签署了《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波茨坦会议
对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具有重要意义但会议也表明随着战争接近尾声英
美同苏联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激化。
3、舒曼计划 1949年12月13日欧洲委员会咨询议会通过决议建立成立欧洲超国家的钢铁
高级机构以协调管理西欧各国的钢铁工业。决议还建议在煤炭、石油、电力和交通
运输等方面也建立类似的高级机构。1950年5月4日法国外交部长舒曼致函欧洲委
员会秘书处表示法国对上述建议感兴趣。5月9日舒曼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了
一项声明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
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舒曼
的这一声明通常被称为“舒曼计划”。根据舒曼的建议1950年6月20日法国、
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开始谈判。六国达成协议于
1951年4月18日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欧洲煤钢条约签订后苏联
照会法国政府谴责“舒曼计划努力的目标是恢复西德的战争工业努力加紧西德的
军国主义化。”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在事先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商谈
后发表了一个西欧煤钢联营计划这就是“舒曼计划”。该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
德国煤钢工业为基础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
构共同管理“联营”。美国出于加强对西欧的控制以抗衡苏联一贯鼓吹西欧“一体
化运动”主张“政治统一”、“军事统一”和“经济统一”因而也赞同舒曼计划
根据该计划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政府代表在巴黎
进行了近一年的磋商于1951年4月18日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52年7
月25日条约正式生效。8月正式成立超国家的“联营”最高权力机构由九人组
成舒曼计划的起草人法国的让-莫内担任该机构的首任主席。1953年2月到1954
年8月“联营”六国先后建立了煤、钢、铁砂、废铁、合金钢和特种钢的共同市场。
“联营”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协调成员国的煤钢生产、投资、价格、原料分配和内部
的有效竞争。欧洲煤钢联营促进了成员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它的建立为50年代后期
成立“欧洲共同市场”奠定了基础。
4、七十七国集团 七十七
国集团Group of 77是一个为扭转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被动地位
的经济组织于1964年成立。196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发表
了《77国联合宣言》。七十七国集团不设总部、秘书处等常设机构也没有章程或预
算每次联大或贸发会议前该组织都要举行部长会议以研究对策统一步调。现在
77国集团的成员已有一百多个但仍延用原名称。
77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
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1963年在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问题时
75个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一个《联合宣言》 当时称为"75国集团"。后来在1964
年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了联合宣言自
此称为77国集团1979年成员国已增加到120个但仍沿用了77国集团的名称。反
映了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切身利益而走向联合斗争的共同愿望。77国集团为推动南南合
作和南北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5、猪湾事件 1961年4月17日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协助下逃亡美国的古巴人向菲德尔·卡斯
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政府进行的一次武装进攻。猪湾事件标志着美国反古巴行动的第
一个高峰。
1959年1月卡斯特罗 领导的古巴人民推翻了美国长期扶植的巴蒂斯塔政府建
立新的革命政权。从那之后卡斯特罗就成为美国的头号敌人。美国政府担心距离美
国海岸只有100多公里的古巴将成为前苏联人威胁美国的滩头堡一直企图颠覆卡斯
特罗领导的古巴新政权。
1961年4月17日一支由1200多人组成的美国雇佣军突袭古巴他们在美国飞
机和军舰的直接掩护下在古巴中部拉斯维利亚斯省南部登陆占领了长滩和吉隆滩
并继续向北推进。古巴军队和民 兵与入侵的美国雇佣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当年只有
34岁的卡斯特罗在吉隆滩附近一座制糖厂临时改成 的指挥部坐镇指挥他下令“击
沉所有船只”他对亲密战友切·格瓦拉说“现在我们真的在战斗了胜利属于我
们”。古巴军民经过72小时的战斗全歼了被包围在吉隆滩的美国雇佣军共有1
14名雇佣军被古巴军队击毙其余1113人被俘获。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吉隆滩之战
美国称之为猪湾事件。
对美国来说这次未成功的进攻不但是一次军事上的失败而且也是一次政治上的
失误。国内外对这次进攻的批评非常强烈刚刚入任90天的约翰·肯尼迪政府为此
大失信誉相反的卡斯特罗政权和古巴革命被巩固。由于古巴有理地担心美国再
次进攻因此古巴开始与苏联靠近这个
靠近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1962年的古巴导
弹危机。
6、中美八?一七公报 1982年8月17日为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了有关中美关
系的第三个联合公报。美国政府在公报中重申了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的基本原则表明美
国政府“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它无意执行‘两个中国’
或‘一中一台’的政策。”
声明“美国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
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
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
二、简答题 1、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经过及其影响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伟大卫国
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
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红军和以纳粹德国为首由意大利、日本等国组
成的轴心国部队。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至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
六个半月约199天。
一般认为该次战役包括下述几部分1942年5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
斯大林格勒德国空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
市区巷战苏联红军反击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战争中双方总伤亡人数估计超
过200万人。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
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
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影响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的辉煌成果使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空前、且具有
转折性意义的战役。苏军从此转入战略进攻并掌握了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从11月到次年
2月苏军转入反攻阶段在持续200天的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过程中法西斯共损失150
万人3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2万门大炮和迫击炮3000架飞机。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
的辉煌成果使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空前、且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战役。苏军从此转入
战略进攻并掌握了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
2、简述非洲独立运动的背景 原因及阶段 亚非会议的召开 1956年埃及人民收回苏伊士运河斗争的胜利阿尔及利亚和北非各
国民族独立斗争的发展鼓舞和推动了非洲各国尤其是撒哈拉以南广大非洲国家争取民族
独立的斗争。从50年代中期以后非洲独立运动日益高涨以加纳和几内亚两
国的独立为
序幕迎来了非洲独立运动的高潮一系列非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帝国主义在非
洲的殖民体系迅速走向崩溃。
非洲独立运动的发展与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密切相关。1960 年12 月在第十五届
联合国大会上以压倒的多数票通过了43 个亚非国家提出的《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
独立的宣言》要求“迅速地无条件地结束一切形式的殖民地统治”。翌年举行的第十六届联
大又决定建立殖民地特别委员会并采取措施支援殖民地人民的独立事业。这给予非洲独
立运动以巨大的推动。
1945 年到50 年代非洲建立的民族主义政党和政治组织约有40 个左右到1961 年
增加到147 个。这些政党和组织的建立加强了非洲独立运动的组织性和自觉性推动了
各国的独立斗争。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领导权基本上掌握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手里。非洲
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新兴的阶级虽然它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
是也存在着深刻的民族矛盾因此具有强烈的争取独立的要求。非洲的知识分子的大多数属
于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阶级范畴他们不仅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接受了外来
先进思潮的影响。正是他们的一些代表人物成为非洲民族主义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在
独立运动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58年4月在恩克鲁玛的积极倡导下第一届非洲独立国家会议在加纳首都阿克拉召开。同年12月在阿克拉又召开了第一届全非人民大会讨论了非洲统一问题号召非
洲独立国家联合为若干区域性联邦或集团以便最终建立“泛非联邦”或“非洲合众国”。 1960
年和1961年又先后在突尼斯和埃及召开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全非人民大会。这些活动为非
洲的团结和建立区域性联合开辟了道路。 1963年5月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
行了非洲国家首脑会议。 31个非洲国家首脑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
建立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规定该组织的宗旨是促进非洲国家的统一与团结加强非洲国
家在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合作保卫和巩固非洲国家的独立、主权与
领土完整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促进国际合作。非统组织设立国家和政府首脑
会议、部长理事会、常设秘书处、调解与仲裁委员会和解放委员会。会议将非统组织宪章签
订日——5月25日规定为“非洲解放日”。通过定期召开首脑会议以及其他活动非统组织
在捍卫非洲国家的独立、发展非洲国家的互助合作、坚持反帝
反殖和不结盟以及支援南部
非洲解放斗争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到1992年为止“非统组织”召开了28次首脑
会议成员国达到52个。在独立运动完成后非洲国家将重点日益集中在促进地区稳定、
加强经济合作和努力实现非洲经济一体化方面。
三、论述题
1、试分析赫鲁晓夫时期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交政策异同 一斯大林时期的外交政策1945-1953一是巩固苏联的外交成果和扩大苏联的势
力范围二是应对美国和西方发动的冷战。总体呈现一种谨慎的防御政策。
背景二战后苏联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独大成为全球的政治
经济军事中心实力大为增强想要灭掉社会主义。来自美国为代表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欲
建立全球霸权秩序核对社会主义的压迫和敌视。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起初与西方基本合作解决问题后来转到应对西方冷战。
评价评价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交最大的标准是他时否有利于工人阶级的解放和殖民
地任命的解放是否有利益维护和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从这个角度看斯大林反击冷
战的压力和攻击维护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和支援了中国在内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
赭石最主要的方面他的外交政策中的犯下许多的大党主意扩张主义和侵略他国的霸权主意
错误是第二位的。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53-1964
背景冷战长时期进行苏联经济和军事上很感吃力人民生活改善受到影响内部出
现希望与西方和平共处的声音。苏联的政权基本稳固外部战争消灭的可能已经消失。
外交政策赫鲁晓夫时代由于苏联经济、军事实力同美国相比基本上处于劣势。苏
联尚不具备同美国争夺世界霸主地位的资格因此赫鲁晓夫只是全力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
的地位主张“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加之赫鲁晓夫执政年代正值世界跨入核时代对
于核威力危及人类的共同命运他再也不能象斯大林那样漠然处之。为此赫鲁晓夫提出将
“和平共处”作为苏联外交政策的总路线并将它视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不可动摇的
原则和解决当代一切问题的最高原则。经过赫鲁晓夫一系列外交努力苏美关系以及整个东
西方关系均有一定程度的缓和但还留有诸如欧洲边界、东西德国、柏林等悬而未决的问题
苏联所受的西部威胁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因此“和平共处”不过是苏联和赫鲁晓夫的一厢情
愿而已。通过何种外交途径达到东西方关系的实质性缓和,是赫鲁晓夫遗留给勃列日涅夫
的
一个外交难题。鉴于只有消除东西方紧张气氛实现真正的缓和才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达到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目标勃列日涅夫上台不久便宣布将继续执行二十大、二十二大
制定的对外政策方面的总路线认为这一路线“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
府对内对外政策的唯一的、不可动摇的路线”。直到1971年苏共召开二十四大时勃列日涅
夫才逐步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外交政策通过实施一系列“缓和物质化”的措施在全世界展
开了咄咄逼人的外交攻势。
评价赫鲁晓夫的外交以冒险主义开始以空想主义结束目的是为同美国争霸。导致
内外混乱是外交的一系列失败对苏联威望的打击和对苏联人民信心挫伤的结果。
2、试分析尼克松政府外交战略调整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背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美国深陷越战国力相对衰落而同时期
国际几大力量却出现了重大改组。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为了使其对外战略与国力相
适应尼克松政府大规模调整了美国的外交政策。显然尼克松政府实施全球均势外交是有
其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的。
内容提出尼克松主义
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格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
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
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集体安全是美支持其盟友对付国内或核大国的威胁所谋求的一
个目标。这一亚洲政策被称为“关岛主义”。以后尼克松在历年的国情咨文中进
而把这一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处理与其盟友全面关系的总方针。1970年他把这
个主义归结为美国与其全球盟友之间的“伙伴关系”(包括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
并指出其中心点是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尼克松在1970
年的国情咨文中就提出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并
指出后两点是对共产党国家政策的两个方面。在以后一些政策声明里他又把这一“新
战略”与“尼克松主义”交替使用。而一些高级官员直接把上述“三大支柱”称为“尼克松主
义”。
影响尼克松政府采取多极均势外交在其任内美军退出了越南战场改善
了中美关系把战略重点转向苏联从而调整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它是美国战后对外
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标志着从杜鲁门主义开始的冷战、遏制政策的结束成为以后
几届政府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如果爱,请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