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若干问题之我见

合集下载

教学反思初中教师开展课后拓展活动的心得与建议

教学反思初中教师开展课后拓展活动的心得与建议

教学反思初中教师开展课后拓展活动的心得与建议在初中教学中,开展课后拓展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宽思维视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在开展课后拓展活动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与建议,希望能够分享给大家,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以下是我个人的经验总结。

一、设计多样化的拓展活动课后拓展活动需要注意多样性,它们可以是书面作业、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等形式。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读一本自选的书籍并撰写读书笔记;在数学课上,可以要求学生编写一份数学应用报告,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在科学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科学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拓展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并主动思考。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开展课后拓展活动时,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需要更高难度的任务进行挑战;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需要更简单的任务进行巩固。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置不同难度的拓展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

同时,教师也需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供必要的辅导与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三、强调实践与应用拓展活动应当注重实践与应用。

一方面,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另一方面,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历史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考古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参与到历史文物的挖掘与保护中;在地理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地图制作活动,让他们了解地理知识的应用场景。

通过实践与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在课后拓展活动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而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在团队中互相学习和帮助。

《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学习体会3篇

《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学习体会3篇

《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学习体会 (2)《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学习体会 (2)精选3篇(一)在学习《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学习体会。

首先,学习这门课程让我意识到拓展型课程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拓展型课程不仅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通过引入各种拓展性的学习活动和项目,拓展型课程能够提供学生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其次,学习这门课程让我了解到拓展型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都不同,因此在设计拓展型课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合适的学习任务和活动。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进行评估和调整,以确保拓展型课程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最后,学习这门课程还让我认识到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能力和素养。

教师需要具备全面的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各种拓展型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拓展性的学习活动,发掘和挖掘学生的潜能。

综上所述,学习《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这门课程让我深刻认识到拓展型课程的重要性,了解到设计和实施拓展型课程的基本原则,提升了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和能力。

《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学习体会 (2)精选3篇(二)在学习《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这门课程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拓展型课程的重要性和实施的挑战。

首先,拓展型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弥补了传统课程的不足。

传统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记忆能力,而拓展型课程则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拓展型课程,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增加实践经验,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拓展型课程的实施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课程设计的难点。

拓展型课程需要设计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学习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初中教师在课外拓展教育上存在困难问题及整改措施

初中教师在课外拓展教育上存在困难问题及整改措施

初中教师在课外拓展教育上存在困难问题及整改措施问题分析课外拓展教育对于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初中教师在开展课外拓展教育时面临一些困难:1. 学生时间有限初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已经很繁重,他们需要在规定的课程安排下完成各科目的学习和作业。

因此,学生在课外拓展教育上投入的时间相对有限,这给初中教师开展课外拓展教育带来了困难。

2. 缺乏指导和支持初中教师在开展课外拓展教育时,往往缺乏相关的指导和支持。

他们需要承担多项教学工作,课外拓展教育经常成为他们的副业。

缺乏专门的培训和指导,使得初中教师在课外拓展教育上存在困难。

3. 缺乏资源和平台初中教师在课外拓展教育上的困难还包括缺乏相关资源和平台。

他们需要收集、整理、策划各种教育资源,并积极寻找合适的平台来开展课外活动。

但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这对初中教师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整改措施针对初中教师在课外拓展教育上存在的困难,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整改:1. 优化课程设置学校可以对课程进行优化,合理安排和分配学生的学习任务,留出一定的时间用于课外拓展教育。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

2. 提供培训和指导学校可以组织相关培训,提供课外拓展教育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初中教师掌握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

同时,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让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在课外拓展教育中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改进。

3. 建设资源平台学校可以建设课外拓展教育资源平台,收集和整理相关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便利。

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所需资源,并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运用。

4. 加强合作与交流学校可以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分享经验和资源,相互借鉴和学习。

同时,学校还可以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外部资源和专业人才,丰富和拓展课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结论初中教师在课外拓展教育上存在困难,但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开展培训指导、建设资源平台和加强合作与交流等整改措施,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舟山义务教育学科拓展性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舟山定海区教师进修

舟山义务教育学科拓展性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舟山定海区教师进修

舟山市义务教育学科拓展性课程建设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学科拓展性课程指基于学科素养要求,学校自主开发,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建设学科拓展性课程,一定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以基础性课程为基础,以落实学科素养要求为目的,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培育办学特色;实施因材施教,落实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转变育人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二、基本原则1.相关性。

要充分体现学科特点,指向学校育人目标,体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充分发掘基础性课程可拓展延伸的内容,开发开设生动活泼的学科拓展性课程。

2.多样性。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选择性课程,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

3.层次性。

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学段教学要求,尊重个别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

4.综合性。

要设计项目式、主题式、探究式学习活动,创设有意义的真实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综合素质。

5.实践性。

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实践体验、合作学习的机会,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

三、课程建设根据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小学尽量不开发知识拓展类课程,因此,本指导意见不包括小学知识拓展类课程的建设,如果小学确需尝试建设此类课程,则应坚持适量原则,并严格遵循小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本指导意见将“课程建设”环节的“目标要求”和“课程内容”分学科加以说明,而“课程实施”环节各学科的操作要求基本相同,故此合并表述。

【初中语文学科】目标要求:语文拓展性课程应突出语文课程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和运用”、“思想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

增强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创造力,获得情感、文化和审美的体验,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人文精神。

语文拓展性课程建设必须基于语文基础性课程,是对语文基础性课程的深化和拓展。

小学拓展性课程实施现状及改进建议研究报告

小学拓展性课程实施现状及改进建议研究报告

小学拓展性课程实施现状及改进建议【摘要】对浙江省LH市10所小学的调查研究表明,拓展性程实践已在LH市各小学全面推进,但由于实施的主体及对象的复杂性、经验不足等原因,拓展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课程类别、学生自主选择空间有限、课程虚设与收费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课程建设;给予学生选择权利;将规划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拓展性课程实施现状建议2015年3月,浙江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学校开发多种类型的拓展性课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科目和活动。

拓展性课程开始成为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得以实施。

两年以来,拓展性课程实施情况到底如何?我们研究小组运用访谈法、文献法,辅以统计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对浙江省LH市10所小学的拓展型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拓展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合理的改进建议。

一、LH市拓展性课程实施现状(一)开课情况分析1.课程安排关于开课时间,全部学校遵守浙江省教育厅于2015年3月下发《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在义务教育的背景下全面推行拓展性课程。

在对LH十所小学“开始实施时间”的调查显示:LH小学、DY小学、ZS小学、GC小学等在2014年9月开始实施拓展性课程,占总学校的80%;JN小学、YF小学在2015年9月开始实施拓展性课程,占总学校的20%。

关于拓展性课程课时安排,仅一所小学符合《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的“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这一要求。

XQ小学拓展性课程课时安排占总课时比例最高,为15%,各年级每周安排4.5课时;大部分小学(如LH、DY、DH、YF)各年级每周设置拓展性课程2课时,占总课时的7.7%(1-2年级)及6.7%(3-6年级);ZS小学安排的拓展性课程课时较少,占总课时的5.8%(1-2年级)及5.0%(3-6年级)。

拓展型课程培训感想

拓展型课程培训感想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拓展型课程培训。

这次培训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自身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进行了反思。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感想。

首先,拓展型课程培训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这次培训,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拓展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与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不谋而合。

其次,拓展型课程培训让我认识到了自身教学方法的不足。

在培训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优秀的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相比之下,我发现自己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提问等。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我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运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

再次,拓展型课程培训让我认识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和合作,共同完成课程任务。

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与同事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此外,拓展型课程培训让我对学生的需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和成长目标。

这使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成长的教育。

最后,拓展型课程培训让我对教育改革有了更坚定的信心。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通过这次培训,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不断学习、探索,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总之,这次拓展型课程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水平,更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小学拓展性课程实施现状及改进建议-文档资料

小学拓展性课程实施现状及改进建议-文档资料

小学拓展性课程实施现状及改进建议2015年3月,浙江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学校开发多种类型的拓展性课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科目和活动。

拓展性课程开始成为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得以实施。

两年以来,拓展性课程实施情况到底如何?我们研究小组运用访谈法、文献法,辅以统计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对浙江省LH市10所小学的拓展型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拓展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合理的改进建议。

一、LH市拓展性课程实施现状(一)开课情况分析1.课程安排关于开课时间,全部学校遵守浙江省教育厅于2015年3月下发《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在义务教育的背景下全面推行拓展性课程。

在对LH十所小学“开始实施时间”的调查显示:LH小学、DY小学、ZS小学、GC小学等在2014年9月开始实施拓展性课程,占总学校的80%; JN小学、YF小学在2015年9月开始实施拓展性课程,占总学校的20%。

关于拓展性课程课时安排,仅一所小学符合《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的“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这一要求。

XQ小学拓展性课程课时安排占总课时比例最高,为15%,各年级每周安排4.5课时;大部分小学(如LH、DY、DH、YF)各年级每周设置拓展性课程2课时,占总课时的7.7%(1-2年级)及6.7%(3-6年级);ZS小学安排的拓展性课程课时较少,占总课时的5.8%(1-2年级)及5.0%(3-6年级)。

其中,LH、DY、ZS、DT、YF五所小学各年级安排的拓展性课程课时数相等;GC、JN、XQ三所小学高年级(3-6年级)的拓展性课程课时高于低年级(1-2年级)。

关于课程门数安排,10%的学校未完全按照学校的拓展性课程规划开设相关课程,90%的学校都严格按照课程规划来设置相关拓展性课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拓展的问题与思考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拓展的问题与思考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拓展问题与思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拓展,是指数学学习内容由课内向纵深处或向课外延伸与合理渗透。

可以是主体内容辐射、铺垫与延续,也可以是某一知识点综合、深化与提高。

有效课堂教学拓展,能使趋于平静课堂再起波澜,一方面使本堂课教学内容得到升华与总结,另一方面为学生后续学习埋下伏笔,做好铺垫,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许多数学教师深谙此理,非常重视课堂教学拓展,使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课内向课外相机渗透,既丰富了课程内容资源,又为发展学生数学思考服务。

但是,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普遍问题,引发了我一些思考。

一、问题扫描1.教学拓展只为了课堂点缀目前,无论是教学公开课还是示范课,也不论是常规备课组研讨课还是青年教师竞赛课,大部分教师都会选择在课堂教学某个环节来一点所谓拓展:或根据例题进行变式训练,或补充一些学习材料,或出示一些比例题难度高一些习题,或推荐一些网站地址供学生课后浏览。

如果不这样设计,教师总感觉似乎缺少了点什么,似乎课堂教学就不那么完整。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拓展”成了“时尚”与“流行”代名词。

据笔者观察,不少课堂中教学拓展成了课堂点缀。

例如,某教师借班教学“用替换法解决问题策略”,在下课铃声响之时,正好处理完教材上例题,还来不及进行课堂练习,教师就出示了所谓拓展题,要求学生课后有时间思考一下,第二天把解答情况告诉教师。

这样拓展,在一些观摩课与教学比赛课中经常见到,我以为是多余,无实际训练价值,只是为了让听课教师欣赏一下而已。

2.教学拓展偏离了学习主题毋庸置疑,每节数学课都有学习主题,根据学生学习基础与相关知识经验,教师总会制定课时教学目标。

但很多教师教学拓展忽视了教学重点,偏离了学习主题,游离了教材,有点喧宾夺主,成了无效劳动。

例如,教学“数字与信息”时,教师问:“你见过哪些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例子?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学生随即举例说:“家里汽车牌照上有数字与字母。

”有些学生补充说:“学校里每个教师汽车牌照都不一样。

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若干问题之我见

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若干问题之我见

柯孔标: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若干问题之我见2016-07-04柯孔标浙江教研ZJJY基层校长和教师对建设和实施拓展性课程的目的、意义、途径等问题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学校课程规划的制订和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最终影响《指导意见》的有效贯彻与落实。

现就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谈一谈本人的看法。

为何要开设拓展性课程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历史时期,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类型和层次的需求都趋向多样化。

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还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行各业专门人才,更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较高技能水平、较高创造能力的知识型劳动者。

义务教育课程必须增加选择性和灵活性,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成长需求。

浙江省在上个世纪末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很好地解决了“有书读”的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基础教育公平性和教育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孩子在“有书读”的基础上,更能“读好书”,期待教育能让孩子全面素养得到提高,个性和兴趣也能得到有效培养。

在完成基本教育供给的前提下,浙江义务教育应该走向多样、优质和均衡。

教育公平要转向个体维度,即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育公平,差异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而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上,离老百姓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

另外,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入关键期,“让学生学会选择”是高中课改的重要目标。

这也要求义务教育除了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还要让学生有机会参加自己感兴趣科目和领域的拓展学习和各种活动,及早了解自身的特长和潜能,为将来选择合适的高中和进入高中后的选课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拓展性课程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基础教育公平性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设拓展性课程有利于统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有利于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培育学校办学特色;有利于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有利于转变育人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学习体会

《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学习体会

《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学习体会在《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学习过程中,我对拓展型课程的概念、设计和实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首先,我对拓展型课程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拓展型课程是指在传统学科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设定拓展目标、设计拓展任务和创设拓展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一种课程形式。

拓展型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交流和合作能力等非认知领域的能力,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设计和开发拓展型课程。

设计拓展型课程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包括确定拓展主题、明确拓展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设计评估方式等。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多种教学策略,如问题导向教学、合作学习、案例讨论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同时,我也学会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如利用网络资源、教学软件和虚拟实验等,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此外,在实施拓展型课程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教师的角色转变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师主要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在拓展型课程中,教师更多地担当指导者的角色。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推动和引导的作用。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我还通过实际操作进行了实践。

在实践中,我发现拓展型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水平,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师应该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与学生和家长保持良好的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通过实践,我进一步理解了拓展型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总之,《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学习让我对拓展型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设计和实施拓展型课程的方法和技巧。

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建设若干问题

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建设若干问题

拓展性课程=社团课程+兴趣小组活动
(×)
4. 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的联系
唯一不同点:必学的?还是选学的? 相同点:拓展性课程和基础性在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
程实施方式具有相通性。两者都涉及到三级课程的所有学 科和学习领域,都要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实现育人目标。 两者不是专业或职业教育,同属启蒙教育范畴,两者实施 的共同指向都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着力点:拓展性课程应基于基础性课程的目标和要求,是 对基础性课程的延伸、补充、拓展和整合。学校课程设置 不能过于随意和松散。拓展性课程的开设与开发除了考虑 教师特长、课程资源和学生兴趣,更重要是关注课程对实 现本校育人目标的贡献和价值。学校要系统做好两类课程 的合理统整,不断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确保学生学习的 完整性和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提升。 恰当比例: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 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折合成周课时: 一、二年级3-4课时,三至六年级4-5课时,七至九年级6-7 课时。问题是:课时永远不够用
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建设 若干问题
一、为什么要建设拓展性课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 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 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多元化的人才:莫言、潘建伟、屠呦呦、张弥曼…… 我不担心机器人会像人一样思考,我担心的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库克
多形式安排权。鼓励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 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允许不同学校可以有自己特 色的“学期课程安排表”,甚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出现“月课程表”,甚至“周课程表”。

当前校本拓展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校本拓展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校本拓展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课程改革是教育界的一场革命,其过程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还是存在一定问题。

总想着在课程改革浪潮中能拥有特色,创出品牌,所以有的学校校本课程很多、很新,甚至很奇。

客观实际上,还无法全面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制约,课程意识和能力不足,开发的课程存在许多问题。

关键词:课程改革;校本课程;拓展开发;对策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观念。

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是课程计划执行者,形成了照本宣科的习惯,课程意识薄弱,课程开发能力几乎空白。

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多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校本拓展课程作为应试教育在这一时段延伸。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应该结合本校的办学历史,利用办学条件和办学特点来选择课程资源。

充分考虑整合本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教育资源,充分尊重本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突出本校特色。

地方性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生活和生活经验等一切具有强烈的本土性和特色性的校内外课程资源。

拓展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以基础型课程为依托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培养。

我们在开发拓展课程时要求学校和教师具有课程整合能力。

学校课程是一个整体系统中的一部分,按横向的与学校其他科程如何统一与互补,纵向的各个年段如何来安排课程的广度,在纵深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但是在当前我们拓展课程教师往往从自身学科思考的,对于其他学科不关注,对于学生课程的连续性也不关注。

拓展课程认为是越多越好,学生的学习也出现了今年学这个,明年学那个,图有趣、尝新鲜。

课程建设碎片化、短期化的现象非常严重。

要质量就要有评价,就必须有标准。

但是拓展性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个性,那么标准自然无法统一,更无法量化。

学校的每种拓展性课程评价都不同,需要各自建立评价标准。

探究拓展型课程的创新与实践:成果、问题与改进

探究拓展型课程的创新与实践:成果、问题与改进

探究拓展型课程的创新与实践:成果、问题与改进拓展型课程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产生限制,因此拓展型课程以其跨学科性、多元素和实践性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拓展型课程的实践中,创新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教学资源、创造更真实的环境,培养更多元化的能力。

本文将关注拓展型课程的创新与实践,通过探究相关的成果、问题和改进,快速深入该领域的核心。

一、成果在实践中,拓展型课程可以创建各种丰富和实际的成果。

首先,拓展型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和参与活动的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的,而拓展型课程则支持学生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其次,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尤其是在项目设计和外出实践等实践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此外,由于拓展型课程擅长跨学科性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对课程内容的更深入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各种项目,扩展他们的知识库。

最后,拓展型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社交技能、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等方面。

二、问题尽管拓展型课程有许多优点,但在实践中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拓展型课程需要大量的外出实践活动,从人力和时间资源的角度来看,它很难在所有的地方得到展开。

此外,由于拓展型课程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学生需注意安全和效益的控制,需要较高的管理和监督。

另外,由于拓展型课程的跨学科性质和多元素,它的课程设计和实施也需要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性。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拓展型课程并不是简单的传输知识,而是更多地涉及学生的个人成长,这种对学生的影响,也需要更多的考虑和管理。

三、改进鉴于拓展型课程的潜能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提出一些改进点。

首先,增加尤其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拓展型课程的机会。

这可以通过开发和设计适合地方环境和资源的课程进行实践活动来实现。

其次,对于拓展型课程中的安全问题,需要加强学生的安排和自我管理,同时可以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共同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

2024年《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学习体会

2024年《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学习体会

2024年《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学习体会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是我在2024年所学习的一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拓展型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获得了许多有关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用知识和技巧。

在这门课程中,我从理论到实践,全面了解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努力,我逐渐掌握了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要点,并且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

以下是我在学习这门课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收获。

首先,在学习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课程设计是课程转化的起点,它涉及到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在课程设计中,我学会了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确定教学目标,制定符合学生发展情况的教学内容,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通过课程设计,我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材料和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其次,我在学习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还学会了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了解到了许多有关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如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学习等。

在实践中,我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这样的实践,我发现学生在灵活的教学方法下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思维也更加活跃,学习效果也更明显。

再次,我在学习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了解到了课程评估的重要性。

课程评估是课程完成后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的过程。

通过评估,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并对课程进行调整和改进。

在学习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课程评估的方法和技巧,如测试评估、观察评估、问卷调查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通过课程评估,我能够更好地了解课程的效果,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拓展型课程工作小结_拓展型课程工作总结

拓展型课程工作小结_拓展型课程工作总结

拓展型课程工作小结_拓展型课程工作总结在过去的一个学期中,我有幸参与了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工作。

通过这次教学经历,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收获,并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我认识到了教学的重要性。

拓展型课程是一门与传统学科不同的课程,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实践操作、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我还与学生们进行了深入的互动,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了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我意识到了教学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对拓展型课程持有怀疑态度,有的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甚至出现旷课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尝试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问题,并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通过努力,我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我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教改思考。

我明确了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我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

我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我还深入了解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合作学习、项目化学习等,尝试将其运用到教学中,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效果。

我非常感谢这次拓展型课程的教学经历,它让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收获。

通过这次教学工作,我进一步意识到了教学的重要性和挑战性,也得到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教改思考。

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

学校拓展性课程建设问题与策略1

学校拓展性课程建设问题与策略1

(三)改进课程实施 5. 统筹课程实施。加强小学、初中、高中课程的相互衔接,明确各 学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目标要求。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 的联系和整合,组织跨学科教学和主题教育活动。加强与高中、 科研机构、社会团体、行业企业、社会实践基地的合作,统筹利 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拓展性课程,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 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6. 强化德育课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 爱、家国情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把 少先队课、团课、各类专题教育与德育课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 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把德育目标渗透于 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课程体系 1. 完善课程结构。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基 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 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 2. 开齐开好两类课程。各地和学校要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 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 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 至九年级20%左右。
(五)深化评价改革 13.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推进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完善区域教育质量管理制度。探索 推广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探索形成多形式、人 本化的学生发展评价机制,建立和实施九年一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 价制度,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发展水平。 积极推进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 14. 严格控制区域性“统测”。一至三年级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区域性 文化学科“统测”,四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得组织多于1次的区域性文化 学科“统测”。每学年对一所学校的学科“统测”不超过1次。文化学 科“统测”和教学质量监测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测的学生数:四至 六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20%,七至九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3 0%。严禁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联考或月考。

《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学习体会

《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学习体会

《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学习体会在学习《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这门课程期间,我深入了解了拓展型课程的概念、意义、特点以及开发和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通过课程的学习,我对拓展型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对如何开发和实施拓展型课程有了具体的认识和掌握。

首先,通过学习《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我对拓展型课程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拓展型课程是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综合能力。

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和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学习《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让我认识到了拓展型课程的意义。

拓展型课程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拓展型课程还能够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学习《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了拓展型课程的特点。

拓展型课程注重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拓展型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拓展型课程的学习过程不仅注重学生的认知层面,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具体的开发和实施拓展型课程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一些方法和步骤。

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的目标和意义,确定课程的核心概念和核心素养。

然后,需要设计具体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

同时,需要注意教学的灵活性和个性化,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进行差异化的教学。

最后,需要进行反思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效果。

通过学习《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我对如何开发和实施拓展型课程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和掌握。

我认识到拓展型课程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积极运用拓展型课程的理念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之我见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之我见

探索篇•课改论坛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之我见刘晓云(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县城关小学,新疆)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在对这些文章进行拓展延伸之前,首先要保证好自身的教学质量,然后依据语文教材的文本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去选择拓展和延伸的角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因时制宜地将拓展材料和语文课文联系到一起,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思考、促成高效课堂构建的目的。

一、对情节进行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情节进行延伸,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最后那名小男孩儿也被巨人赶走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巨人最终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的回答说:“巨人的花园会立刻风雪大作,他的花园会被重新冰封起来。

”有的回答说:“巨人可能会因为忍受不了寒冷而离家出走,之后小朋友们会重新回到巨人的花园,使那里再次春意盎然起来。

”……类似这样的续编活动,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使他们那无处安放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好感,进而使之能更加专注地去学习语文。

二、对主题进行拓展延伸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主题,在不同作家的笔下通常会展现出不一样的风采。

因此,教师不妨以主题为切入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内容,搜集一些主题相同、作家不同的作品,然后将这些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分析、思考。

如,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拿杜牧的《江南春》、贺知章的《咏柳》、韩愈的《早春》等写春景的古诗让学生进行对比鉴赏,并引导他们通过归纳、分析等方式,去理解这些古诗在写法上的区别和共通之处。

三、对作者进行拓展延伸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中外名家的作品。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语文课本上那些作品的篇幅有限,所以它们根本无法全面地体现出一个作者的写作情怀和写作风格。

基础教育拓展性课程开发之我见

基础教育拓展性课程开发之我见

基础教育拓展性课程开发之我见王静2015年3月,浙江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9月,又连续下发了《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课程建设的配套文件。

系列文件明确提出把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大类,并对拓展性课程的发展实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我县也率先在我校进行了试点推进,但是大家对建设和实施拓展性课程的目的、意义、途径等问题的认识不尽一致,对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也不知从何下手。

这一年来,学校在拓展性课程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努力,许多教师先后设计、开发出了十几门类型各异的拓展性课程,为学生的自我选择和个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们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许多拓展型课程的建设还处在一种初级阶段:这里缺乏课程设计的整体规划,随意性比较强;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某些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放录像为主,而没有课程的系统性。

此次上海之行,收获颇丰,尤其是上海的基础教育和拓展性课程的开发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为此,我认为在拓展性课程的建设中能否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着手。

1.努力建设以学科提高为目的的拓展性课程(优秀学生的培养)中学的学习以学科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属于国家课程,由国家制定课程标准、国家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学校组织实施。

但由于国家的教材要兼顾不同的学生群体,它是从确保课程标准的底线出发编写的,因此一定不会完全符合某一个学校的具体情况。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对国家的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高质量实施基础课程的举措之一。

对教材的二次开发,第一要对本校学生的智能状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要知道在给这一部分同学增加一些拓展内容的时候,我们将增加到怎样的程度,怎样才能符合这一群体学生的认知特点;第二要从教研组的层面有一个整体的思考,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一给这部分学生进行拓展,而哪些在初二比较合适,做到统筹兼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柯孔标: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若干问题之我见
2016-07-04柯孔标浙江教研ZJJY
基层校长和教师对建设和实施拓展性课程的目的、意义、途径等问题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学校课程规划的制订和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最终影响《指导意见》的有效贯彻与落实。

现就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谈一谈本人的看法。

为何要开设拓展性课程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历史时期,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类型和层次的需求都趋向多样化。

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还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行各业专门人才,更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较高技能水平、较高创造能力的知识型劳动者。

义务教育课程必须增加选择性和灵活性,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成长需求。

浙江省在上个世纪末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很好地解决了“有书读”的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基础教育公平性和教育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孩子在“有书读”的基础上,更能“读好书”,期待教育能让孩子全面素养得到提高,个性和兴趣也能得到有效培养。

在完成基本教育供给的前提下,浙江义务教育应该走向多样、优质和均衡。

教育公平要转向个体维度,即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育公平,差异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而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上,离老百姓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

另外,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入关键期,“让学生学会选择”是高中课改的重要目标。

这也要求义务教育除了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还要让学生有机会参加自己感兴趣科目和领域
的拓展学习和各种活动,及早了解自身的特长和潜能,为将来选择合适的高中和进入高中后的选课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拓展性课程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基础教育公平性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设拓展性课程有利于统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有利于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培育学校办学特色;有利于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有利于转变育人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如何理解拓展性课程的内涵
《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自主开发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那么,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与现行三级课程体系是什么关系呢?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维度的课程分类。

三级课程是从课程的管理权所作的分类:顾名思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分别指国家、地方、学校开发和管理的课程。

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是从课程的教育功能所作的分类:基础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终生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拓展性课程主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开发和培育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通俗地说,国家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大部分是基础性课程,少量是拓展性课程;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一部分是基础性课程,还有一部分可转化为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少量为基础性课程,大量应该开设成拓展性课程。

如今,很多学校开设了体育、艺术、科技、传统文化等校本特色课程,每门课程每周1-2课时不等。

如果这些课程的内容是本校所有学生人人必学的,可视作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关内容的校本化实施,应该归于基础性课程的范畴;如果课程内容是供学生选学、不做统一学习要求,就属于拓展性课程。

《指导意见》把课程分成基础性和拓展性,其目的是控
制统一性学习,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加选择性学习,为学生自主个性化发展留出空间。

因此,哪怕是体现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也要尽量减少人人必学的内容,增加与学校办学特色有联系、又能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的选择性课程。

例如,“书法”为特色的学校要求“人人会书法”,这一要求是合理的。

但对全体学生而言,只要按照教育部要求,认真学好《书法》教材规定的内容即可。

在此基础上,学校可开设不同书家的《楷书》、《行书》、《隶书》、《篆书》,以及《甲骨文》、《篆刻》、《现代书法》、《书法雕塑》、《书法艺术操》、《书法与装饰》等选择性课程,供有不同能力层次和艺术兴趣的学生选学。

拓展性课程与现有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有什么区别?两者在选择性、兴趣性上是一致的,区别体现在全体性、层次性上。

目前多数学校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主要为特长生开设,学生自愿参加,不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

拓展性课程是每个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强调“全体都参与、人人有选择”。

原则上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校均应提供相应的选择性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有特长的学生可发展和提高特长,没有特长的学生可发现和培育特长。

另外,有些学校通常把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安排在课外进行,而拓展性课程必须纳入课表,在规定的周总课时内安排教学。

如何建设和实施拓展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建设应该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 选择性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选择性课程,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

拓展性课程的内容涉及所有学习领域和学科,《指导意见》从课程内容上把拓展性课程分成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一至六年级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七至九年级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

2.层次性
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学段教学要求,尊重个别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拓展性课程可分成普及型(兴趣型)和提高型(特长型):普及型课程就是“零起点”的课程,不需要任何学习基础,学生只要有兴趣可以自主选择;提高型课程指需要一定学习基础的课程,譬如文学社、剧团、合唱团、民乐队、武术队等课程,老师和学生可双向选择,甚至可以举办入选资格考试。

3 实践性
拓展性课程能力要求要适合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要与基础性课程的教学目标相联系,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不要与基础性课程相重复,两者应该互补关系。

拓展性课程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实践体验、合作学习的机会,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要设计项目式、主题式、探究式学习活动,创设有意义的真实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综合素质。

拓展性课程不要一味“拓宽”、“拔高”、“加深”,重点应在“活动”、“体验”、“综合”、“创造”上做文章,更多地关注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拓展性课程的课时必须在教学总课时内安排。

《指导意见》规定,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

转换成平均每周课时数,一二年级3-4课时,三至六年级4-5课时,七至九年级6-7课时。

《指导意见》同时规定,每学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三四年级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不少于10天。

每门课程学多长时间?用长课还是用短课?学年内集中安排还是分散安排?是整合实施还是单科实施?这些问题由学校根据实际自主决策。

如何评价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成效
《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和实施九年一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发展水平。

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情况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
的重要依据。

拓展性课程的学习评价应视学段和课程的不同,采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多种方法,以适应拓展性课程的多样性特点。

教师可通过学生学习表现、学习感受交流、学习情况记录、作业分析,以及其他学习过程的证明、记录等,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综合评价。

知识拓展类可在期末或课程学习结束时安排集中书面考查。

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考核可采用口头表达、才艺展示、模拟表演、实验操作、实验探究报告、调查报告、作品展示、小论文、表演、特长认定等多种方法。

拓展性课程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根据学习活动记录档案,以及完成作业(作品)过程的记录或结果进行自我评价。

评价结果可用等第、分数、评语等形式表示,也可以根据课程、学段特点采用其他方法表示。

例如,体艺特长类可以与社会艺术考级相结合,小学段可以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相结合等。

如何保障拓展性课程的教学质量
学校是拓展性课程建设的主体,开发和实施拓展性课程是所有任课教师应有的职责。

学校应依据培养学生思想品格、核心素养和各科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把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部分内容开发为拓展性课程,把校本课程大部分内容开设为拓展性课程。

要保障拓展性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必须做好以下事情:
1拓展性课程涉及到三级课程的所有学科和学习领域,学校要认真做好校情分析,根据培养目标、学校特色、学生需求和可用资源,系统设计学校课程体系,制订学校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实施方案,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增强课时安排的灵活性和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

2指导教师根据总体规划和学生学习需求,编制拓展性课程模块或主题的实施纲要(或教学计划),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和管理制度,帮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学习基础、社会需要等,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拓展性课程,科学、合理地配置拓展性课程的学习资源。

4改进教学管理和绩效工资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网络学习资源,社区和社会教育资源等,发挥博物馆、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基地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学校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