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自南帆《讲个故事吧:情节的叙事与解读》阅读练习及答案
1《阿Q正传(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阿Q正传(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5.1《阿Q正传(节选)》同步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南帆①通常的观念之中,谎言不道德。
然而,文学话语允许虚构——一个巨大的特权。
这首先表明,文学话语并未承诺人们即将读到的是一份真实的记录,譬如新闻报道或者历史档案文献。
按照流行的观点,文学是想象飞翔。
作家的叙事如同魔术家开始挥舞手杖:空荡荡的舞台上,几个人物突如其来地出现,一场战争已经打响……然而,这些想象有什么意义?②这些想象即是一种意义生产。
意义生产是相对于物质生产而言的。
如同置身于楼宇、街道、商店、交通工具等组成的物质空间,人们同时置身于种种观念组成的意义空间。
如果没有民族、国家、信仰,或者正义、高尚、卑劣、丑恶等观念,人们便缺乏安放精神的栖居之所。
意义空间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善、恶、尊、卑、绝对、相对等种种抽象的观念之外,更多的意义与物质交织为一体。
从食品、服装、居室、汽车到珠宝、书籍、手表、计算机,林林总总的物质不是赤裸裸地摆放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是充满意义附加值。
珠宝显示富贵,书籍代表儒雅,名牌服装意味着不凡的身份,巍峨的宫殿象征庄严的气派,春暖花开的寓义是生机勃勃,白雪皑皑解释为冰清玉洁……总之,物质同时包含了意义;许多时候,后者更为重要。
日常的生存条件满足之后,更高的追求时常指向意义空间的升级——服饰的风格、办公室陈设、定居城市的某个社区,哪一件事情与意义空间无关?物质本身无嗔无喜,物质拥有的意义是被赋予的。
如果说宽敞的寓所、豪华的轿车显示的意义显而易见,那么一方古砚、一款明清家具或者池塘里的枯荷隐含的意义,不得不追溯遥远而曲折的文化渊源。
③文学话语的工作显然是意义生产——作家的物质生产仅仅是将文字符号书写于纸张之上。
这些文字符号不是如实地再现什么,而是显现某些情节或者某种景象隐含了哪些特殊的意义。
特殊的意义往往无法完整地寄寓于真实的原型,这是作家开始虚构的理由。
小升初语文阅读技巧第三讲:概括故事情节(含例题精析+答案)人教部编版
小升初语文阅读技巧第三讲:概括故事情节(含例题精析+答案)概括事件,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文章的关键,是欣赏文章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现代文阅读对事件的概括,一般是指概括文章中的一件或几件事。
典例分析前言含义 故事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答题技巧 常见考点 1.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 可按“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的方式组织语言。
答题技巧 2.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情节的划分。
时间的变换、地点的转移、人物感情的变化、人物的转换等,往往是划分的依据。
情节的概括。
一般是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各部分内容。
1.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如《皇帝的新装》 概括方法 2.表述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短的文段) 3.根据中心句或过渡句来概括(一般适用于结构思路清晰的文章)(一)集中营的课堂程刚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
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
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
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
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
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文本考题探究(全国通用)04 情节类题(概括故事情节) 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复习小说考题探究(4):情节类题(概括故事情节)一、考题解读1.考题式样①阅读全文,概括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
②(2022年新课标Ⅰ卷)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
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③(2021·全国乙卷)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④小说中多次写到主要人公X情节,简要概括。
2.答题方略(1)相关知识★概括故事情节指的是精简的文字对小说文本的故事进行概括。
从考题设计看,既包括整体故事情节概括,又包括部分故事情节概括。
从近年高考命题看,命题都要求考生对部分故事情节进行概括。
•整体故事情节概括:指小说文本全部的故事情节概括。
•部分故事情节概括:指小说文本中某个侧面或特定的情节概括。
主要包括: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特定情节的归纳概括。
★小说线索常见的小说线索(2)答题方法或角度★整体故事情节概括:①传统结构模式概括法: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尤其是“何人”“何事”不能少。
“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故事情节:小说开端部分写林冲沧州遇旧识;发展部分写林冲买刀寻敌和接管草料场;高潮和结局融为一体,写林冲亲闻陆虞候的阴谋,奋起反抗,杀死陆虞候。
②线索连贯概括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词句,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
如《项链》的情节构成: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识项链③空间场面概括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仇人→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部分故事情节概括: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并进行提炼、概括。
南帆《讲个故事吧:情节的叙事与解读》阅读练习及答案
B.文章三、四两段从“人们的普遍期待”“社会历史基础”两个方面分析了叙事对欲望的 影响。
C.文章以伊格尔顿谈《简·爱》为例,论证了观点:因为文化环境的影响,叙事与欲望不 得不相互调整。
D.“很大程度”“某些时候”“多数时候”“相对地说”等短语的运用使文章的论证具有 辩证的色彩。
2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屋漏偏逢连夜雨”这种借助巧合叠加厄运的情节虽然相对较少,但也极大地满足了读 者的内心期待。
D.不是所有的渴求在现实的逻辑中都能实现,而文学却可以通过虚构特殊情节给予人们虚 拟的满足。
19.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介绍了叙事学对于情节魅力的解读,并对它进行假设推理,从而顺势提出了自 己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讲个故事吧! ”——为什么情节的魅力如此强烈, 古今不衰?叙事学认为, 情节展示了
时间秩序之中因果关系的必然演变, 洞悉真相是多数人的内心渴求。 “后来呢?”与“结果
呢?”两种悬疑鞭策读者奔赴情节的终局。 然而, 如果没有纳入文学情节的躯壳, 谈论某种
社会制度的设计、 某个历史时期外贸对于国计民生的意义等不可能让人如痴如醉。
A.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渴望可以在文学获得虚拟的满足,
这正是文学存在的意义。
B.如果没有纳入文学情节的躯壳,很多人大概不会津津有味地跟踪一个数学教科书提供的
因果转换。
C.作家的叙事如果很好地满足了读者的内心期待或无法实现的渴求,就会赢得读者与社会 的认可。
D.简努力奋斗、 实现“欲 望”。
【答案】 18. C 19. B 20. B
程度上,这即是情节的语言叙述对于欲望受挫形成的空缺给予的补偿。
【暑假阅读】部编版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衔接讲义 0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有答案解析)
【暑假阅读】 0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技巧】提问⽅式:请概括某⽅段(或全⽅)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第⽅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典型例题】例: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雪地烤红薯周海亮①男人缩在高中校内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
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手忙脚乱。
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②(A)天空平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同学赶着回家,住校的同学赶着回宿舍,全部人都在雪中匆忙而过。
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叫卖。
③有人停下来,看他的红薯。
他马上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秤。
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拉起提绳。
“啪”的一声,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
男人赶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那个同学却早已经走远了。
④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这让他很难过。
现在,除了他,谁还把烤红薯当成好东西?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闹着要去吃洋快餐。
儿子点了一份薯条,端上来的东西又黄又瘦,蜷缩扭曲着,他不知为何物。
尝一个,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罢了。
他说:“这能比得上烤红薯?”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
可乐他也尝了尝,不好喝,麻舌头。
他想,烤红薯多好啊,剥了皮,又香又甜,含在嘴里,不用嚼,直接化成蜜淌下去,假如再配一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那味道,真是给个皇帝也不换啊!⑤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
这时,有几个同学说笑打闹着,走了出来。
男人眼睛一亮,清清嗓子,喊了起来:“卖烤红薯啰!”嗓音很小,又哑又沙,像被砂纸打磨过。
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同学的目光,然而他们只是投来极为漠然的一瞥,又转过脸连续说笑。
⑥于是,男人又提高嗓门叫卖:“烤红薯白送啰!”这时,一个长脖子少年停下来,并转身朝男人走来。
边上的平头少年拽了拽他的胳膊,可是没能将他拉住。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7讲小说语言类试题(练习)(原卷版+解析)
C.小说第⑻段中写有些找王淡人看病的人不付现钱且送来的东西“华而不实”,暗含作者对这些人爱占小便宜的人性弱点的讽刺。
D.小说中写王淡人给汪炳治“搭背”,不但不收钱还供他吃住,是因为汪炳是他儿时的玩伴,这一情节体现了王淡人念旧情、重情义的品质。
2.汪曾祺的小说中往往会有一些看似与主要内容关系不大的“闲笔”,但这些“闲笔”其实是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分别结合文中两处划线的地方加以分析。
第07讲小说语言类试题
(基础题和拔高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的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自后的日子里,夏天智的肚子便不舒服起来,而且觉得原先的刀口处起了一个小包,身上发痒。他每日数次要四婶帮他抓瘁,自个手动不动就去摸那个小包,说:“县医院的大夫缝合伤口不行,怎么就起了个疙瘩?!”小包好像还在长,甚至有些硬了。但夏天智的精神头儿似乎比前一段好,他就独自去找赵宏声,让赵宏声瞧那个小包。赵宏声捏了捏小包,说:“疼不?”他说:“不疼。”赵宏声说:“没事没事,我给你贴张膏药。”
(完整word版)小学语文叙事类文章阅读专题及答案
叙事类文章阅读专题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事或几件事有条理地用文字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觉这些事情,从中理解一个道理,收到一种精神的激励或思想的教育。
依照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阅读记事类文章要注意:㈠掌握记事文表达的“六要素”记人叙事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与事情的来由、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我们在开始阅读这类文章时,就要初步认识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到那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
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怎样。
若是这样找到答案,我们就会很快感知文章的内容,为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
㈡理清表达的线索一篇记述文,无论篇幅长短,总有一条贯穿文章向来的线索。
线索是叙事文章的脉络,起着结构全文的作用。
在阅读时掌握了线索,就等于掌握了文章的叙事的条理,进而一步一步去领悟作者写这件事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阅读时还能够从中学到作者选择资料、组织资料的方法。
㈢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准时间、必然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必然要弄清事情发展的次序。
表达的次序主要有正叙、倒叙、插叙,这些表达的次序形式都是依照中心思想的需要而灵便使用的。
在解析倒叙与插叙时,要弄请他们温正叙接茬的地方,这样有助于文章的条理和连结。
㈣抓住文章重点,注意综合表达方法按事情发展的次序写的文章,是要依照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的。
我们阅读时,就要搞清楚,这件事拥有哪些特点,又是抓住那些重点,是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
其他,记事文章善于运用综合表达,以记述为主,夹杂讨论和抒情。
在运用讨论时,经常是把所记述事件自己包含的深成心义提示出来,要言不烦,画龙点睛,以加深读者的理解。
在运用抒情时,有时是依照所记述的事件抒发自己的感觉;有时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浸透在字里行间,情随事发,使事、理、情熔为一炉。
阅读时要注意领悟和学习。
【什么是正叙?】正叙也称正叙. 表达的手法之一. 正叙就是依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进行表达的方法。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为分析综合C。【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B项“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说法错误,文章第三段“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第四段“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说明未降低对虚构依赖。所以选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C项“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很明显对象是“在这些小说家笔下”而不是“人们”,范围扩大,且原文没有“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这层意思,曲解文意。所以选C。
第13讲 小说阅读之情节 讲义(含答案)-2021年暑期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衔接
第13讲 小说阅读之情节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知识梳理】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部分。
(1)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2)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3)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及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4)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你知道:小说三要素是什么吗?小说最重要的内容又是什么吗?小说阅读之情节情节的定义 情节的构成情节的考点概括题作用题题型解析情节概括题常见考点:1、文章中因为时间地点的转换,出现多个小情节,要求学生仿照已给的情节填空所缺的情节。
2、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全文内容。
例一:仿照已给的情节填空所缺的情节。
审清题意确定范围理清层次精炼表达根雕眼镜贺伟我从邮局取回一个邮包。
那是我的一个搞雕塑的学生寄来的,里面放着一副由树根雕成的眼镜,非常精美。
我心中一动——这么多年了,他还记着那件事?那是20年前,我在一个小城市的中学任教。
他来自农村,在学校住读。
高一时他的成绩在班上遥遥领先,可到了高二下学期,他的成绩却下降不少。
这让我觉得很奇怪,因为这个孩子虽然来自农村,却自尊自强,学习非常努力,从不肯落在别人后面。
我试着找他谈了几次话,想问出原因,可他总是低着头,红着脸,嗫嚅着不肯说什么。
后来我问了一位和他很要好的同学,才知道他最近一段时间总是看不清黑板上的字。
他曾去医院检查了一下视力,居然两眼都近视到400度了。
我思虑了几天。
他家中比较贫困,显然他是不忍心向父母开口要钱配眼镜。
我拿钱给他配一副眼镜并不难,但让这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接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讲个故事吧:情节的叙事与解读
南 帆
摘要 :“情节”是叙事依循 的一种话语成规 ,一个“好故事”是多数读者对于叙事作 品的期待。尽管 亚里士 多德 《诗学》赋 予情节优先地 位 ,但是 ,文学研究之 中的“情节”概念 并未 升温。论 文讨 论 了形 成这种 状况 的原 因, 并且考察 了情节研 究可 能展开 的三个 维度 :首先是情节 与社会历史 的关 系,分析 了情节 、人物性格 以社会历 史 的交织形式 ,并且认 为典 型人 物的意义必须追溯至社会关 系而不是抽象 的“共性”;其 次分 析 了结构 主义叙事 学的特征 ,指 出 了结构 主义叙 事学的视 野缺 失;最后考察 了情节与欲 望逻辑 的关系,继 而描述 了情节 内部社会 历史 、叙事 学与欲望 三者 的交织及 其张力所形成的文化症候。 关键词 :情节 ;社会 历史 ;叙事 学;欲望
《东南 学术遭 到冷 遇 的话 ? 何谓“情节 ”?这 时 ,叙事学 曾经强调 的一 个 区别 必 须得 到 特殊 的关 注 :故 事 与情节 。故 事
指 的是一些 前后相 随的原始事件 ,情 节指 的是 作者 叙述 出来 的事 件 。俄 国形 式主 义与结 构 主义 理论家使用 的术语不尽一 致 ,但是 ,他们 共 同坚持二 者之 间的不 同 :故事 仅仅是 素材 的总和 ,如 同 尚未烹 饪的食物无法 下咽 ,未经叙 述处 理 的故事 素材 不可 阅读 ;情节诉 诸话 语组 织 ,显 现为某 种 类型 的文本—— 小说展开 的只能是情 节而 非故 事 。叙 事学证 明这个 区别存 在 的主要证 据是 :一 个相 同的故事梗概 可以在各种符 号体系之 间转移 :“睡美 人 ”既 可 能是童话 、电影 ,也可 能是 芭蕾 舞剧或者动漫作品,“武松打虎”既可能是小说 、评书,也可能是京剧或者连环画。每一种符号体 系都 可能破除故事梗 概 的原始 秩序 ,从 而构成 独特 的情 节叙 述 。简 言之 ,故事无 非璞 石 ,情 节才 是精 雕细琢 的玉器 。尽管如 此 ,我不想将未 经开凿 的 “自然性 质 ”赋予故 事 。获 得各 种符号 体 系 接纳 之前 ,故事梗概 的胚胎 已经包 含 了基本 的文化理解 和语 言表述 。善有善 报 、凶手 必须绳 之 以 法 以及相爱是一种美 德这些 基本文化 观念业 已植入 各种故事 素材 。故事转 变为情 节增添 的是 引 人 人胜 的叙事 效果 ,这种效果 构成 了审美 以及意识形 态功能 的前 提 。
叙事阅读题(含答案)
一、搭桥(20分)市幼儿园举办搭积木比赛,说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当然,既是是比赛,就得隆重点不是。
怎样才能隆重呢,请领导讲话?那些严肃的空话孩子们不喜欢。
真正能让孩子们起劲的事儿,莫过于上电视了。
好在不难,园长和台长一商量,就直播,园长曾经是台长的同桌,是台长想把她头发盘起的同桌。
摄像机镜头下忙碌的孩子们,像炸了窝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有板有眼的忙碌着,没人望着镜头傻笑。
他们都想搭出最漂亮的图案,最后能定格在大家心目中的图案。
这些积木作品中,有豪华的宫殿,有漂亮的四合院,有欧式的教堂。
还有.......还有什么呢,主持人走到一组作品前,不知道该如何解说了。
主持人眼前出现了三道积木搭成的圆拱。
一个小男孩正怯生生地望着她。
主持人愣了片刻,还是把话筒递了过去:“能告诉阿姨你搭的是什么吗?”“桥”小男孩不假思索地一指地面,“三座桥”主持人笑了笑,如果说两座桥的话她还可以理解,那第三座能算桥吗,有那么微型的桥吗,它还没有两指长呢。
“这是一个从乡下来的孩子。
”园长说,“他爸爸是建筑工人。
”“哦”主持人来了兴趣,“能告诉阿姨为什么要搭三座桥吗?”小男孩看了看镜头,脸红得不行,他指着那个中号的桥说:“我家住在山坡上,四面环沟,一有雨下来,就不能出门。
我想在沟上架座桥,把妈妈背出家门,让她看看山外面的世界。
妈妈腿不能动,一辈子没下过山。
”主持人鼻子一酸,眼光移向另一座桥。
男孩指着那座大号的桥自顾自说下去;“这座桥我想搭在山脚下的小河边,我们山里人出门都得靠一条渡船。
那次我跟爸爸进城,渡船坏了,十几个过河的人等了两天两夜船才修好,大家又冷又饿,有几个小朋友还哭了......”小男孩顿了顿,冲主持人一笑。
“不过,阿姨我没哭,真的没哭。
”主持人点点头:“阿姨相信你没哭,那这个干什么用呢?”她用手指指那个不到两指长的微型小桥。
“这个吗?”小男骇沉吟片刻,“我们对门邻居家的小妹妹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能跟我下山玩,听爸爸说要做心脏搭桥手术,我想把这座桥搭在她心脏上。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3)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3)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3)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皇帝亲自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来了。
两个骗子每人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②“一点儿也不错。
”所有的骑士都说。
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③“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叫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④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
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
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
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⑤“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⑥“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⑦“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⑧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
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⑨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⑩“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
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20XX年中考语文“情节”类阅读题解析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20XX年中考语文“情节”类阅读题解析剥茧抽丝,理清情节-20XX年中考语文“情节”类阅读题解析周远喜题型一:补写情节【原题回放】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
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戋昏暗。
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
“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
老人叹气说:“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
刚开始,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
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几个月后,他父母回来,还受了些伤。
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赶回了家。
我想去他家看看。
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罪,连滴眼泪都没流……”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
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
”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想,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
”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
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
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
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
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
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
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
”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
”“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
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20XX年浙江台州卷)1.根据故事的发展,用文中的词语补全李想的心理变化过程。
父母刚离家时,伤心难过——父母离家五年,一——父母因车祸受伤,——父母留在家以后,开心快乐【解析】“用文中的词语补齐情节”是情节考查题型中最简单、最常见的题。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专题05 小说内容理解和分析客观题(练习) (解析版)-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
考点五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客观题——突破高考第6题(解析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家务事茹志鹃“淘淘,妈妈带你上医院看病去。
”我当机立断。
而且,一个聪明的念头突然闪现,像一道光似的照亮了一切。
请医生给淘淘开病假单。
明天,我就拿她的病假单去请假。
明天,我就可以在家照顾她,自己也可以喘口气。
明天,我就可以不回干校。
我浑身又来了力气,把淘淘裹了个严严实实,去了医院。
虽说花了医药费,可是一切如意。
诊断下来,淘淘是扁桃体发炎,打了退热针,给了四天的病假单。
不过医生在开病假单的时候,朝我看看说:“一般,小孩子生病,我们是不给开的,现在照顾一下吧!”我朝医生感激地笑笑。
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好人。
电车上一个乘客给我让了座。
我就抱着淘淘坐在靠窗的位置上,淘淘撒娇地靠在我手臂上,头顶着车窗向外望着。
“喏!你看呀!”淘淘朝上一指,原来她倒看着窗外那些梧桐树枝。
“妈妈,这一枝是你,这个小丫丫是我。
”电车靠站了。
淘淘扳着我的脸,要我看车窗外面的一根树枝。
“不。
”我笑了,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总是这么重要。
其实,中国九亿五千万人,要排起队来,我这么一个普通而又普通的群众,连这树上的一个小节子都算不上呢!但我不愿扫孩子的兴,便笑道:“妈妈是那个小丫丫,你呢,是丫丫上的一个小节子!”果然淘淘高兴了,立即像唱歌似的唱了起来:“我是一个小节子,我是一个小节子……”一直唱到家里。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地上倒已是白晃晃的一片。
雪已停了。
淘淘还没醒,我就穿上套鞋,赶往静安寺,我们回干校的集合地点。
从那里请了假,回头就走菜场买点什么。
今天,小组长、单位的头头都在,也省得我拿了病假单东跑西颠,左等右候,可以当场拍板。
工宣队头头杜师傅,一直是对我比较照顾的。
但是,说不出来为了什么,我离集合地越近,心却越虚起来。
心越虚,性越急,胆越怯,走得气喘吁吁,领子里竟黏糊糊地冒汗了。
跑到静安寺一拐弯,我两条腿就挪不动了。
我望见了回干校的卡车,卡车上已插满了彩旗,车上架起了锣鼓,车帮的两边,贴上了斗大的标语:““五七”道路育新人,移风易俗过春节。
《讲故事的人》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解析
《讲故事的人》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解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讲故事的人》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解析阅读《讲故事的人》,完成17~20题。
论述类文本南帆《文化亵渎》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现代文阅读(二) (12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17题。
文化亵渎南帆对于一些文化激进分子说来,褻渎正成为他们制造惊世骇俗的一个强烈手段,无论是对付偶像、权威还是既有的文化秩序,亵渎都显出了足够的杀伤力。
这种褒渎的意义不在于违反日常交际的礼貌文明,而在于重估现实的方式——这些激进分子正是以异乎寻常的结论开拓他们的生存空间。
亵渎的打击对象往往是一些堂而皇之的正统形象。
亵渎不是对手之间正规的一招一式的较量,亵渎是以先声夺人的气势与极端蔑视的姿势取胜。
这个时候,思想锋芒不必由学术造诣支持,做出断言需要的是胆量和气魄。
亵渎的煽情作用很容易赢得观众,鼓动观众,于是对手将在极为不利的气氛中失去申辩的机会。
显而易见,亵渎的价值不在于理论方面。
相反,亵渎经常有强词夺理的倾向。
尤其让人惊愕的是,素来以公允为旨归的文学批评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正如有人所形容的那样,这一批批评家敏感好斗,他们四处攻讦、冒犯,运用富于刺激性的言论树立自己的形象。
他们的观点是不定的和随意的,并不在乎逻辑的严密不苟与证据的无懈可击。
他们不想细致地分析对象,而是想一口气摧毁对象,他们的真正意图在于运用犯规的言辞追求震惊效果。
他们的攻击常常是过分的,危言耸听的。
通过褒渎出一口恶气之后,他们不再对自己看法的明天负责。
换言之,亵渎是一种强烈的否定。
同理性的批判相比较,亵渎是一种更为痛快的方式:带有更多的行动意味。
亵渎的根本涵义就在于对正统、权威、偶像的极端不敬。
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褒渎暗示了文化领域的骚动。
由此可以看到,一种按捺不住的焦灼正蔓延于文化界。
渴求宣泄的欲望正渐渐超过细腻的体验和深思熟虑。
在这个意义上,褒渎是一种更易于泄愤的方式。
亵渎的出现表明,人们心中愤懑的激动已经超出理性所能承载的范围,从而开始诉诸非理性的方式了。
换句话说,人们的不满已不仅限于理性,他们开始投入了情绪冲动,而后者更为直接地显示出生命本能的悸动。
不言而喻,理性的批判是深刻的。
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联合检测评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安徽省高三质量联合检测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晚清至五四时期的文化潮汐隐含了古典社会与现代性之间的激烈冲突。
一系列观念的剧烈震荡造就初具规模的现代文化,包括现代“文学”概念的建构与完成。
先秦至晚清,尽管诗、词、文、赋、传奇、小说、杂剧陆续登场,但是,概括性的总称迟迟未曾出现——古代汉语的“文学”一词泛指各种博杂的人文知识,而不是描述某个独立的学科。
置身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新闻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文学”的诞生来自复杂的理论运作,现代知识的重组、教育体系的改变与新型传媒体系的崛起构成不可或缺的文化条件。
作为现代“文学”的重要特征,叙事文类进入文化舞台中心与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均是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无论是现代“文学”概念的确立还是文学形式的转型,这种状况不仅呼应了美学意识的急剧裂变,同时为未来的美学意识敞开广阔的空间。
如果说,儒、释、道的各种观念曾经在中国古典美学意识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那么,如同许多人指出的那样,启蒙与革命促成了现代“文学”美学意识的重大转折。
从梁启超对于小说寄予的厚望,陈独秀、胡适发起的“文学革命”,鲁迅“铁屋子”里的“呐喊”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一系列革命文学主张,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迥异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意识愈来愈强大。
古典美学意识对于审美愉悦的关注完整地承传至五四新文学。
不论是孔子的“兴、观、群、怨”之说、《毛诗序》的“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还是梁启超阐述小说与“群治”关系时提出的“熏”“浸”“刺”“提”,中国古代思想家曾经从不同的维度描述审美愉悦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讲个故事吧!”——为什么情节的魅力如此强烈,古今不衰?叙事学认为,情节展示了时间秩序之中因果关系的必然演变,洞悉真相是多数人的内心渴求。
“后来呢?”与“结果呢?”两种悬疑鞭策读者奔赴情节的终局。
然而,如果没有纳入文学情节的躯壳,谈论某种社会制度的设计、某个历史时期外贸对于国计民生的意义等不可能让人如痴如醉。
我试图追问的是,文学情节多出了什么?
②“欲望”至少是一个可以视为候选的选项。
一个特定的主题可以拥有无数交集的人物、片断和细节,这些因素的收集、挑选和设定不仅涉及因果关系,同时涉及欲望的投射。
③情节的发展很大程度地隐含了欲望的逻辑。
人们普遍期待的情节是曲折离奇、大开大阖,主人公历经艰险,最后功德圆满,平安着陆,“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这种令人神往的经历即是欲望。
情节内部若干常见的修辞策略往往被欲望征用,例如“巧合”。
巧合负载的欲望通常在“大团圆”的结局赢得彻底的释放。
“大团圆”是情节的另一个修辞策略:终成眷属、家道中兴或者获取功名、事业有成。
这些交代与其说展现了社会历史的必然,不如说满足了读者的内心期待。
相对地说,借助巧合叠加厄运——“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的状况远为稀少。
考察情节的时候,因果关系与欲望的想象性满足成为一个特殊的话题。
④多数时候,情节内部的因果关系具有强大的社会历史基础。
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巨额的财富不可企及,森严的现实等级无法跨越……恰恰由于无法实现,这些渴求可能酝酿、发酵为格外强烈的欲望,进而祈求文学虚构特殊的情节给予虚拟的满足。
很大程度上,这即是情节的语言叙述对于欲望受挫形成的空缺给予的补偿。
⑤然而,作家与读者均置身于某种社会历史,他们的叙事与阅读必定与周边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这时,叙事与欲望始终相互调整,二者共同期待赢得社会历史的认可。
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找到的一个简明例子是《简·爱》。
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历史设置的问题是,“允许简实现自我,但必须限制在社会传统规定的安全范围内”。
因此,《简·爱》包含了自我与屈从、责任与欲望、力量与恭俭、普通人与贵族、小资产阶级与上流社会之间的种种平衡,实现这种平衡的情节叙事“不成比例地混合了现实主义、传记、哥特小说、浪漫传奇、童话、道德寓言”,某些时候甚至不得不求助于寓言或者神话这些“笨重累赘”的叙述话语。
(摘编自南帆《讲个故事吧:情节的叙事与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什么情节有强烈的魅力,叙事学的解释是多数人内心有洞悉真相的渴求,但这并不能完全让人信服。
B.情节的设置与叙写不仅展示了时间秩序之中因果关系的必然演变,同时很大程度上隐含了欲望的逻辑。
C.“屋漏偏逢连夜雨”这种借助巧合叠加厄运的情节虽然相对较少,但也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内心期待。
D.不是所有的渴求在现实的逻辑中都能实现,而文学却可以通过虚构特殊情节给予人们虚拟的满足。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介绍了叙事学对于情节魅力的解读,并对它进行假设推理,从而顺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三、四两段从“人们的普遍期待”“社会历史基础”两个方面分析了叙事对欲望的影响。
C.文章以伊格尔顿谈《简·爱》为例,论证了观点:因为文化环境的影响,叙事与欲望不得不相互调整。
D.“很大程度”“某些时候”“多数时候”“相对地说”等短语的运用使文章的论证具有辩证的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渴望可以在文学获得虚拟的满足,这正是文学存在的意义。
B.如果没有纳入文学情节的躯壳,很多人大概不会津津有味地跟踪一个数学教科书提供的因果转换。
C.作家的叙事如果很好地满足了读者的内心期待或无法实现的渴求,就会赢得读者与社会的认可。
D.简努力奋斗、实现自我、赢得爱情的故事情节很好地满足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的“欲望”。
1.C 根据前文“人们普遍期待的情节是曲折离奇、大开大阖,主人公历经艰险,最后功德圆满,平安着陆”推知,巧合叠加厄运不能满足读者的内心期待。
2.B “分析了叙事对欲望的影响”错误,第三段是欲望对叙事的影响,第四段是叙事对欲望的影响。
3.B A“这正是文学存在的意义”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无中生有。
应为“这正是情节具有强烈的魅力的原因之一”。
C推断违背作者观点:“叙事与欲望始终相互调整,二者共同期待赢得社会历史的认可。
”D“很好地满足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人们‘欲望’”与“允许简实现自我,但必须限制在社会传统规定的安全范围内”相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