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广场设计内容及方法思路

合集下载

道路与广场景观设计分析

道路与广场景观设计分析

(5)立体交叉口的处理 立体化处理的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相互交叉的街道一方设计为
基准平面设置,另一方设计成下行通道;另一种是一方设计为基准平面 设置,另一方设计为上行通道。
地下出入口的处理方式
二.桥
(1)桥面空间的设计 在桥面上通常是与街道的轴线成直角方向展开视野。
(2)桥头空间的形成 被称为“桥头”的场所,从平面上来考虑的话,是位于桥上和桥下立
作业训练
商住式建筑,四层商场上为屋顶平台,是住宅的活动中心,设计 屋顶花园。 (1)场地要求 合理规划四个出入口与屋顶花园的步行流线 设计满足日常生活、休闲的住区景观 要求考虑老人与儿童的需求 景观设计立意为现代与时尚的屋顶花园 休闲等功能性设施的位置 (2)作图要求 画出平面图,比例尺,指北针 标出索引或图例 表示室外标高 表示主要出入口及场地道路交通 分析功能分区 分析交通流线 分析景观视线(景观格局)
车站和站前地区构成要素
(3)交通路线与景观的处理
四.停车场 (1)汽车停车场 对于路侧的停车带和专为停车准备的空地在使用性质上的不
同是可以加以划分的。
(2)自行车停车场
五.其它 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出入口、升降部分(楼梯及坡道)的处理、
路北广场、小建筑
西班牙设计 在路面宽阔的干线街道的交叉口等处,为能更好的进行车行路线
的处理,有时修筑环道。这时交叉口内会形成没有车辆通行的的空间, 这里的景观会决定交叉口空间的形象。
根据城市规划进行建设的街道交叉部分,有的会形成三角地,有 的会形成安全岛状空间。有时也会处理成有效的供行人行走的空间或 是自行车停车处,因此要考虑周围街道关系灵活处理。
一.交叉口
(1)交叉口景观形成 交叉点的空间就是在复杂的街道网中被作为连接点来认知的

第7讲 城市道路广场规划

第7讲  城市道路广场规划

四、城市道路设计
1、城市道路红线
城市道路用地的界线
与道路的性质、位置、与两侧建筑的关系、街景 设计的要求有关。 红线内包括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分隔带 红线宽度: 快速干路 主干路 次干路 一般道路 60—100米 40—70米 30—50米 20—30米
2、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一条车道的宽度 快速路:3.75米,一般道路:3.5米,路缘: 0.5米
利于环境,美化城市
与主导风向的关系 过境交通的布置 加置音障
废气扩散、抵御寒风 减少噪音和尾气污染、
将自然、人文景色引入城市 景——专题讲
对景、借
结合现状,节约用地
山区与平原城市的路网不同 山区城市路网应符合地形,不要追求宽 大平直 要靠虑地质、水文情况 尽量利用原有设施,避免拆迁量过大 道路设计要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相协调 纵坡与排水方向一致 管线综合 地下交通和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
交通出行调查 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交通状况,优 化交通 人流、车流、物流 出行目的 交通预测
2、公共交通规划 公共交通的种类 公共汽车、中巴、出租汽车、地下铁 道(轻轨) 各类交通工具技术经济指标比较
公交系统规划 根据出行调查的分析进行规划 满足市民出行要求 提高服务面积,使流量均匀 开辟直通线路,减少换乘次数 线路平均长度 中小城市的直径、大 城市的半径 公交场站规划 公交车场 公交枢纽站 地下铁道规划 地下空间综合利用
1 美国 765 2 卢森堡 686 3 澳大利亚 619 4 马耳他 607 5 意大利 566 6 加拿大 563 7 新西兰 560 8 奥地利 558 9 德国 546 来源: 1, 2004 10 日本 543 35 大韩民国 293 96 中华人民共和国 30

居住区道路广场和场地竖向设计

居住区道路广场和场地竖向设计

居住区道路广场和场地竖向设计居住区道路、广场和场地的竖向设计1.道路与地形的配合。

(1)道路应尽量结合地形布置,使之有合适的坡度,利于行车、步行和排水,并和两侧的建筑,场地有方便的联系,不必追求平面形式,以减少土方工程量。

(2)主要道路应沿平缓的坡地或谷地布置。

次要道路坡度可以稍大些。

步行道坡度在5%~10%时,应有防滑措施或局部加设踏级,踏级数每处不宜少于三级,并应在材料或色彩上和坡道有所区别。

大于10%的地形宜采用步行踏级。

(3)丘陵、山区应充分利用地形组织立交和垂直交通。

道路断面设计可采用不对称和不同标高的断面形式。

2.道路竖向设计。

(1)道路的竖向设计应结合地形,符合纵断面、横断面设计的技术要求。

包括纵坡、横坡、坡长限制,宽度、转弯半径、竖曲线半径、视距等,并考虑行车和行人的视野景观。

(2)居住区的主要道路均应先作纵、横断面设计。

小区主要道路可视地形复杂程度决定,一般地形平缓的,可作简单的纵断面设计方案,确定控制点标高,然后进行道路设计等高线的绘制。

小路通常根据排水要求对竖向作简便的设计考虑,横断面多用单坡。

(3)道路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因地形及道路交叉的主次状况不同而有多种处理形式。

主要原则是保证主要道路纵坡不变或少变,以利行车顺畅;同时,要避免交叉口积水,并尽量使地面雨水不汇流过交叉口前的人行横道线。

3.广场竖向设计。

广场按其性质、使用要求、空间组织和地形特点,可设计成多种竖向形式。

在一个平面上的广场,竖向设计形式有单坡、双坡和多坡几种。

下沉广场和多台广场不同高程的地面用挡土墙、台阶和斜坡等衔接过渡,使广场更生动有趣,适合人们活动、散步、游憩。

4.场地、绿地的竖向设计。

(1)同一场地可以设计成不同的竖向形式,以满足使用要求和景观效果。

(2)绿地以自然起伏更生动宜人。

(3)宅旁用地竖向设计要注意排水组织,防止地面雨水排向建筑物、影响建筑的使用和基础的稳定。

居住区用地的台阶、边坡、挡土墙、排水明沟山地、丘陵地区的竖向设计,在处理不同标高的场地、道路、绿地之间的衔接时,常用台阶、边坡和挡土墙,排除地面水有时用明沟。

城市广场与步行街设施设计与施工技巧

城市广场与步行街设施设计与施工技巧

城市广场与步行街设施设计与施工技巧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城市广场与步行街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人们聚集、交往和休闲的场所,更是城市文化和活力的体现。

在设计与施工这些设施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确保其功能性、舒适性和美观性。

功能性布局城市广场与步行街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功能性。

不同的使用场景会影响设计的布局。

广场通常是人流汇聚的地方,应设置足够的开放空间,以便于大型活动和日常的社交活动。

步行街则要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方便的行走环境,同时还要兼顾商业需求,合理安排店铺位置、休息区域和步行渠道。

在进行空间布局时,可以采用分区的设计理念。

例如,将休闲区、活动区和商业区进行合理划分,使得每个区域都有明确的功能划分,这样能有效避免人流交叉带来的混乱。

将绿化、雕塑、喷泉等元素融入设计之中,不仅提升视觉美感,还能让使用者有更愉悦的体验。

材料选择在施工过程中,材料的选择也至关重要。

选材要符合环保标准,尽量使用可再生材料或低碳材料,以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材料的耐久性和维护成本也是设计中需重视的因素。

地面铺装通常可以选用天然石材或透水砖,这样既耐磨又美观,同时透水砖还能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休息座椅和其他家具也应采用耐候性强、易清洁的材料,这样可以减少后期的维护成本。

在选用木质材料时,尽量选择已经过处理以防潮、防腐的种类,保障其使用寿命。

人流导向与安全设计城市广场与步行街的一个重要功能便是人流导向。

设计时需要考虑人流的流动性,形成合理的行走路径,减少交叉和碰撞。

可以通过地面标识、灯光照明、绿化带的布局等手段引导人们的行走方向。

安全性同样不可忽视。

对于广场和步行街的设计,应设置足够的灯光以提高夜间的可见性,减少潜在的安全隐患。

考虑到儿童和老年人的出行安全,可以在关键地点设置无障碍设施,如坡道和防滑地面,使不同人群都能方便地使用这些公共设施。

绿化与生态设计在城市广场和步行街的设计中,生态绿化是提升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道路、广场、停车场做法说明

@道路、广场、停车场做法说明

道路、广场、停车场做法说明一、适用范围1、道路适用于工矿内一般道路、居住区内机动车道路、居住区内次要道路、公园内道路、城市人行道。

2、广场适用于城市广场、居住区内健身休闲广场、运动场。

3、停车场适用于工矿内停车场、公共停车场、居住区停车场。

二、设计依据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2002版)3、《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4、《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 97-87三、设计、施工要点1、对所有材料的质量要求、施工要求及构造要求除注明外均应遵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规范及规程。

2、工矿内道路、居住区内机动车道路按300~600辆/日车及汽车载重量综合考虑。

3、居住区次要道路、公园内道路、城市人行道按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设计。

4、道路、广场、停车场的设计标高见单体工程竖向设计。

5、混凝土道路及垫层应分块捣制,随打随抹平,每块长度不大于6m,缝宽20~30(也可锯缝,缝宽5,缝深1/3),用建筑密封材料嵌缝。

6、道路路面横向坡度:人行道、甬路:1%~2%(宜采用单面破)车行道:1%~2%7、道路路面纵向坡度按单体工程设计。

8、车行道在地下水较高地区,如地面下1~1.5m以内,为防止灰土冬季冻胀,灰土垫层宜改为200~300厚级配砂石。

9、块路、普装甬路及人行道宽度应按面层块料整倍数考虑。

四、材料选用要点1、选用的材料应是经国家认证的检测部门检验合格及现场抽检合格的产品。

2、压实系数由环刀取样测定。

等于0.90场5 剁斧花岗石地面1、60厚剁斧花岗石,1:2水泥砂浆灌缝,缝宽不小于102、50厚1:3干硬性水泥砂浆结合层3、150厚C20混凝土垫层4、300厚3:7灰土(分二步夯实或碾压)或150厚小毛石灌M5水泥砂浆5、路基碾压,压实系数大于等于0、90剁斧花岗石规格、颜色有设计人定场6 混凝土透水砖地面1、60厚混凝土透水砖(砖块间填砂接缝小于等于3)2、30厚砂垫层3、200厚级配碎石碾压密实4、路基碾压,压实系数大于等于0.90用于中小型车行道、停车场,透水砖颜色有红、黄、绿、黑、灰等,也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由专业公司提供场7 植草地坪地面1、砖孔填过筛种植土,绿化种植2、80(100)厚嵌草水泥砖,砖缝填砂接缝小于等于33、30厚砂垫层4、150(200)厚级配碎石压实5、200厚3:7灰土6、素土夯实或路基碾压,压实系数大于等于0.90嵌草水泥砖规格、砖形、孔形、颜色及面层组合图案由设计人定,80厚用于人行道、甬路,100厚用于小区路和小区内停车场。

广场设计要点

广场设计要点

广场设计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功能定位:根据广场的用途和规模,确定广场的功能定位。

广场的功能不同,设计要求也不同。

空间设计:根据广场的规模和周边环境,确定广场的空间布局。

要合理安排公共空间、商业空间、绿化空间等,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

交通组织:合理规划广场的交通流线,确保人流、车流有序,避免交通拥堵。

同时要设置足够的停车位,方便车辆停放。

景观设计:结合周边环境和文化特色,进行景观设计。

包括绿化、雕塑、灯光等,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氛围。

设施配套:根据广场的功能和规模,合理配置各项设施。

如座椅、垃圾箱、卫生间等,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安全保障:确保广场的安全性,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如设置监控系统、紧急救援设施等,以保障游客的安全。

环境氛围营造:通过景观、绿化等手段,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环境氛围。

使人们在广场上能够感受到愉悦和放松。

可持续性设计:在广场设计中要考虑可持续性发展,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降低能耗和资源消耗,实现绿色生态发展。

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融入广场设计中,展示城市或地区的文化特色。

通过文化内涵的融入,提升广场的文化品质。

路边公园广场设计方案

路边公园广场设计方案

路边公园广场设计方案在城市规划中,公园广场是人们休闲娱乐、社交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与自然相结合的重要节点。

本文将介绍一种路边公园广场的设计方案。

首先,公园广场的选址应位于交通便利的地段,方便市民出行和集结。

在路边公园广场的设计中,可以考虑选择宽阔的街道两侧,以便容纳更多的人群。

其次,公园广场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人们的休闲需求。

可以在广场中央设置一个草坪或者花坛,让市民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中休息和放松。

同时,在草坪的周围布置一些供人们休息和聚会的座椅,方便市民与家人朋友交流。

再次,公园广场的设计还应注重提供一些娱乐设施,以增加人们的活动选择。

可以在广场的一侧设置一片空地,供人们进行各种户外运动,例如篮球、乒乓球等。

此外,还可以设置一些儿童游乐设施,例如滑滑梯、秋千等,以满足家庭和孩子们的娱乐需求。

再者,公园广场的设计还应注重美化环境,营造舒适的氛围。

可以在广场的周围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增加绿化面积,提供更多的氧气和清新空气。

同时,可以设置一些景观雕塑或者水池,增加视觉效果,使广场更加美观。

最后,公园广场的设计还应注重配套设施的建设。

为了方便市民的出行,可以在广场周边设置一些停车位和自行车停放点;为了满足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可以在广场附近设置一些餐饮店和小商店;为了提供安全保障,可以在广场周边设置一些监控设备和安全警示标志。

综上所述,一种路边公园广场的设计方案应该充分考虑到人们的休闲需求,提供舒适的休息和活动场所;注重增加娱乐设施和美化环境,满足人们的娱乐和美观需求;同时,注重配套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加便利和安全的服务。

这样的设计方案将为市民提供一个宜人的环境,让他们享受到自然的美丽和城市的便利。

道路广场施工组织设计

道路广场施工组织设计

道路广场土建工程1、彩色混凝土压印地面施工在给排水管线、电气管线等敷设完毕后,进行道路及广场施工。

(1)路基施工:路基已在进场后整理完毕。

(2)级配碎石施工机械设备①主要机械设备:装载机、推土机、摊铺机、平地机、水车、自卸汽车等。

②主要测量检测设备: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灌砂筒、直尺、钢尺等。

③一般机具:测墩、或直径钢丝绳、倒链、铝合金导梁等。

作业条件①路槽表面平整、坚实,并验收合格。

检测项目包括压实度、弯沉(封顶层)、平整度、纵段高程、中线偏差、宽度、横坡度等。

②运输、摊铺、碾压等设备及施工人员已就位;拌和及摊铺设备已调试运转良好。

③施工现场运输道路畅通。

施工工艺①测量放线在路床上恢复道路中线,直线段每设一中桩,平曲线每〜测放一中桩;平曲线段每设高程桩;并测设路基边桩,标示出基层面设计高程。

摊铺机作业时,〜放置测墩,并依据钢丝绳或铝合金导梁或摊铺厚度测设墩顶标高,控制设计标高。

②级配碎石运输2.集1料装车时,应控制每车料的数量基本相等。

2.根2据各路段基层或底基层的宽度、厚度及设计干密度计算各段需要的集料数量,并计算料堆的堆放距离。

卸料应严格控制料堆距离。

2.摊3铺、整平2.3平.地1机布料整平2.3.应1通.过1试验段确定集料的松铺系数,并确定松铺厚度。

平地机摊铺混合料时,松铺系数宜为〜2.3.卸1料.后2及时用推土机将混合料均匀摊铺,表面应力求平整。

2.3.用1平.地3机将拌和均匀的混合料按规定的路拱进行整平和整型,在整型过程中,应注意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

2.3.用1压.路4机在已初评的路段上快速碾压一遍,以暴露潜在的不平整。

并采用平地机进行精平。

2.3摊.铺2机摊铺摊铺时混合料的含水量宜高于最佳含水量约1%,以补偿摊铺及碾压过程中的水分损失。

在摊铺机后面设专人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特别是粗集料窝或粗集料带应该铲除,并用新混合料填补或补充细混合料并拌和均匀。

2.碾4压当.混1合料的含水量等于或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时,立即用压路机静压〜遍,再用振动压路机或轮胎压路机碾压〜遍。

道路广场设计内容及方法思路

道路广场设计内容及方法思路
1. 交通组织 场地设计(Site Planning)的概念在西方国家较为普遍,这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的区划控制理论紧密相连。 交通是满足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的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起点和目的地之间进行的客、货运转。 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环境等交通要素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是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复杂性的特点。
道路与广场布置
3.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 道路交叉口的基本形式 ①十字形交叉口 ②X形交叉口 ③T字形交叉口 ④错位交叉口 ⑤Y字形交叉口 ⑥复合式交叉口 · 缘石转弯半径 道路等级不同,设计车速不同,转弯半径取值也不同。在十字形交叉口处,缘石转弯半径分别是:主干路R=20~25m,次干路R=10~15m,支路R=6~9m。 · 交叉口处的视距保证 场地道路的一般停车视距为15m,则交叉口视距为21m。
道路与广场布置
2. 道路的分类 · 城市道路分类 ①快速路②主干路③次干路④支路 · 居住区道路分类 ①居住区级道路——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控制为20~30米。 ②居住小区级道路——道路宽度为5~8米 ③居住组团级道路——路面宽为3~5米 ④宅前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3米 · 其他场地的道路分类 ①场地主干道②场地次干道③场地支路④引道⑤人行道
道路与广场布置
· 道路的最大纵坡 为了保证道路有较好的行驶条件,道路变坡点间的距离不宜小于50m,相邻坡段的坡差也不宜过大,并应避免锯齿形纵坡面。当道路纵坡较大时,应避免长距离上、下坡引起的交通不利状况,并保证行车安全,应对坡长加以限制。 · 道路的最小纵坡 道路的纵坡应能适应路面上自然降水的排除,并不致造成地下雨(污)水等的淤塞道路的,道路这一最小纵向坡度值即为最小纵坡。这一纵坡值需根据当地雨季降水量大小、降水强度、路面类型以及排水管直径大小而定,一般介于0.3%~0.5%之间。 · 道路的最小纵坡 为使道路线形平顺、行车平稳,并避免可机视线受阻,必须在道路竖向 转坡点处设置平滑的竖曲线将相邻直线地段衔接起来。竖曲线又有抛物线型、 圆弧线型等等,我国常采用后者,称为圆形竖曲线。

广场设计构思怎么写

广场设计构思怎么写

广场设计构思怎么写1、规划原则1)特色性原则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反映基地植物条件和植物特色资源的可利用性,继承本身的历史文脉,融合地域特色,体现青山绿水的优势,展现植物空间的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

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景点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整合原则:分区明确的同时加强了各部分功能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区域(包括与市政公共区域)的沟通,促使功能互补,延续景观界面,塑造出良好的边界整体关系。

3)生态性原则在提高土地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地物,拓展自然舒展、富于变化的空间和疏密有序,错落有致的实体景观空间。

4)人文自然相融合和人文感受引导原则以场地为载体,将历史文化融入到广场开放空间中来,同时加强对自然文化的宣扬和引导,使人们能赏其美,知其优,产生共鸣。

5)功能主导原则从场地规划到详细设计都应遵循“市民人文休闲”的基本功能,从宏观把控到微观的细节,都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2、规划路网布局规划区域内路网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规划。

采用点、线、面的方式对空间路网进行合理组织。

主入口设置与北江一路方向,同时地块东面、西面、南面分别设置有次入口,满足不同方向市民“入场”需求。

广场内部通过铺装与绿地有效镶嵌组合,在中心形成12-20M不等中轴景观带,满足市民聚会活动需求,同时通过2-4M 两级园路对其他区域进行路网组织和空间分割,将广场划分为开放空间、私密空间、半开放性空间等,有效的将市民引入到区内各个景观节点中。

3、规划园林建筑布局方案构思从营造适合市民休闲活动的城市景观的角度出发,建造具有现代特点的城市开放活动绿地空间。

规划布局中以植物绿地为主导,园林建筑作为辅助性景观渗透到景点里面去,在合理区域内布置休闲凉亭、花架、树池坐凳等。

4、空间组织及环境设计景观系统主要是由主入口广场景观、生态广场景观组成、休闲阳光草坪、儿童活动区等区域构成。

入口广场布局简洁明快,美观大方。

道路广场铺装施工设计方案及技术措施

道路广场铺装施工设计方案及技术措施

施工方案审批表I04编号:编制单位:编制人:编制日期:20xx年9月1日道路广场铺装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道路广场工程主要包括基层和铺装两大部分,铺装工程的利害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收效。

为此,我们要加强施工力量、加强施工质量督查,严格依照施工规范推行,详尽以下:(一)、施工淮备l、资料准备铺装工程中,铺装资料准备工作任务较大,为此在确定方案时应依照铺装广场的实质尺寸进行图上放样,确定方案中边角的方案调治问题及广场与园路交接处的过渡方案,尔后再确定各种石才的数量及边角料规格、数量。

因为在实质施工中,经常会遇到上列问题。

2、场所放样依照设计图所绘的施工坐标方格网,将所有坐标点测设列席所上并打桩定点。

尔后以坐标桩点为准,依照广场设计图,在场所地面上放出场所的边线,主要地面设施的范围和挖方区、填方区之间的零点线。

3、地形复核比较广场竖向设计图,复核场所地形。

各坐标点、挖制点的自然地坪标高数据,出缺漏的要在现场测量补上。

(二)、场所平展与找坡l、挖方与填土施工填方区的堆填序次应当先深后浅、先分层填实深处,后填浅处,每填一层入夯实一层,直到设计的标高处。

挖方过程中挖出的合适种植的肥沃土壤,要临时堆放在广场边,今后再填入种植地中。

2、场所平展与找坡挖填方工程基本达成后,对挖填出的新地面进行整理。

要铲平川面,使地面平展度变化限制在0.05 米内。

依照各坐标桩注明的该点填挖高度数据和设计的坡度数据,对场所进行找坡,保证场所内各处地面都基本达到设计的坡度。

3、依照场所旁存在建筑、园路、管线等因素,确定边缘地带的竖向连接方式,调整连接点的地面标高,还要确认地面排水口的地址,调整排沟渠管底部标高,使广场所面与周边地平的连接更自然,排水、通道等方面的矛盾降到最低。

(三)、地面施工1、土基施工依照设计要求,放宽必然尺寸进行开挖,遇到湿软土基,必定换填,压实仔细,按要求整出路拱,分批碾压,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边后中,先高后低,要求轮迹重叠,沿中心线方向进行,压路机压不倒部位,采用小型夯机纵横循环夯实,防范漏夯,碾压后,路拱不吻合处及时耙开重新办理,有“弹簧”现象应返挖,晒干后填筑碾压,整形后土基平展度控制2CM 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地设计(Site Planning)的概念在西方国家较为普遍,这 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的区划控制理论紧密相连。
交通是满足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的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起点和 目的地之间进行的客、货运转。
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环境等交通要素构成的复杂动 态系统,是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具有系统性、动 态性、复杂性的特点。
①根据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分析场地内容、货运输流量、 流向。
②选择适当的运输方式。 ③综合考虑场地内及周围城市交通系统之间的关系,依据规 划要求确定场地的主要出入口的位置。 ④建立场地内部完善的交通组织系统。
· 交通组织的一般工作步骤
①研究场地设计总的要求,明确任务。 ②预测交通量。 ③研究可行的交通运输方式。 ④结合用地功能布局进行交通组织。
道路广场设计
道路广场设计内容及方法思路
四 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
道路与广场布置
场地内的道路、广场等设施是组织各种交通流的基本物质条 件,道路是动态交通存在的物质环境,广场及停车场是静态交通存在 的物质环境。合理布置场地内的道路和广场,是组织好场地内人、车 流交通的基础前提。
第1节 交通组织与场地布置 1. 交通组织
· 场地设计中常设计的交通运输
①场地周围交通设施 ②场地内部交通设施
第2节 场地内的道路布置 1. 道路的功能与组成
道路与广场布置
· 道路的功能
道路是场地中组织生产、生活活动所必需的车辆、行人通行往 来的通道,是联系场地内各个组成部分并与外部环境相贯通的交通纽带。
· 道路的组成
场地内道路组成包括供各种车辆行驶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 和人行道、分隔道、绿化带,以及道路的排水设施、照明设施、地面线杆、 地下管线等构筑物和停车场、回车场、交通广场、公共交通站场等附属设
2. 交通运输方式道路与来自场布置· 运输方式①地面交通 地面交通是陆地运输的主要方式,是指各种交通工具通过使 用地面的交通设施来完成客货运输任务的方式。 按运输对象分——客运和货运 按交通工具分——公共运输和私人运输 按交通工具种类分——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出 租汽车、私人小汽车、摩托车和自行车等五种方式 ② 路外交通 指各种特殊的交通工具通过设置在地面以外的交通工程设施 来完成客货运输任务的方式。 按空间分——地下运输和地上运输 按交通工具种类分——地下铁路、地下货运管线、传送带、 高架轻轨、高空缆车等五种方式
4. 场地道路的组织
· 场地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①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 ②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 ③人车部分分流的道路系统
· 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
① 内环式 ②环通式和半环式 ③尽端式 ④混合式a
道路与广场布置
第3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素
道路与广场布置
1. 道路平面设计
道路的平面位置是由道路的起讫点及中间控制点之间练成的折 线决定。道路平面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路网规划的大致方向,在满足车 行条件下,结合自然条件及建筑物的布局,因地制宜地确定路线具体方向 及位置,选择合理的曲线半径,解决直线与曲线的衔接。
施。
3. 交通组织与场地布置的关系
道路与广场布置
· 场地布置对交通组织有决定作用 · 交通组织的好坏是评价场地布置优劣的重要标志 · 交通组织和场地布置是场地总体布局的核心内容
4. 交通组织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充分结合场地特征,使交通与场地用地功能布局相适应 ②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保持一致 ③要与市政工程设施、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 有关设施相配合 ④充分利用现有交通技术,并力求促进其发展
· 平面曲线半径
在道路转折处,为了使路线平面形状与车辆转弯行驶轨迹相适 应,需要用曲线连接,在道路设计中一般使用圆曲线。
· 行车视距
道路与广场布置
①停车视距
停车视距是指车辆在行驶方向前面遇到障碍物,必须及时制动 停车所需要的可见安全距离。
②会车视距
当往返车辆行驶于同一车道相遇而无法错让时,双方均需要制 动停车以保证安全,这时所需要最短安全距离即为会车视距。
· 交通组织的目的和意义
道路与广场布置
交通组织是道路广场布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满足 场地内各种功能活动的交通要求,实现预定的场地设计方案,为场地 功能布局提供良好的内外交通条件。
交通组织是建立完善的交通系统的重要手段;是获得交通运 输工作最佳效益的有效方法;是充分利用现有用地的可靠保障。
· 交通组织的任务
2. 道路的分类
道路与广场布置
· 城市道路分类
①快速路②主干路③次干路④支路
· 居住区道路分类
①居住区级道路——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红线宽度 一般控制为20~30米。
②居住小区级道路——道路宽度为5~8米 ③居住组团级道路——路面宽为3~5米 ④宅前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3米
· 其他场地的道路分类
· 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基本原则
道路与广场布置
场地运输方式的选择通常实在场地总体布局合理的前提下, 根据场地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功能要求、经营管理方式以及场地 所处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来决定,一般应着重考虑以下 方面:
①满足场地功能要求、符合场地内容货运运输特点 ②适应场地周围交通运输条件 ③满足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运营要求 ④较低的运输成本及狼嚎的经营管理效果 ⑤满足环境保护及场地景观的要求
③平曲线上的视距保证
车辆在平面曲线上行驶时,曲线内侧的边缘、建筑物、树木、 设施、广告牌等有可能会影响驾驶员的实现,满足不了行车视距要求,这 时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需将所有遮挡视线的障碍物清除,这一清楚的需要 最小范围的宽度称为横净距,视距清楚范围应从车辆行驶轨迹线算起。
2. 道路纵断面设计
道路与广场布置
道路纵断面是指沿道路中心线竖向剖切的展开面。在道路纵断 面图上主要有两条线,一条是道路中心线处的原地面线,另一条是设计线。
①场地主干道②场地次干道③场地支路④引道⑤人行道
3. 道路布置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 道路与广场布置
· 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①满足各种交通运输要求 ②考虑安全、安静的要求 ③注意建筑物有较好的朝向 ④满足道路与绿化、工程技术设施的统一协调
· 建立完整的道路系统 · 明确道路性质、区分道路功能 · 节约用地和投资 · 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 考虑环境和景观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