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研究
司马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张大可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100081)
摘 要: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文运事,用文学之笔塑造历史人物成为典型形象,从而创造了中国传记文学,因此,司马迁又是一位文学家。司马迁是创立中国文学理论的先驱者,语言巨匠,散文大家,他所写的史传人物是实录而不是虚构,但他做到了史笔与文笔的交融,对史传人物生活细节
的遥情想象,高于生活,仿佛虚构,而合于实录之度,因此 史记 人物不是小说人物。
关键词: 史记 ;实录;史笔;文笔;以文运事;遥情想象
中图分类号:I2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08)02-0107-04
一、司马迁对中国文学做出了哪些贡献
作为文学家的司马迁,对中国文学所做的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是创立中国文学理论的先驱
者;其二,是语言巨匠;其三,是散文大家;其四,创立传记文学。史学、文学、哲学,都是人学。记录人的行事,就是史学;描写人的感情,就是文学;剖析人的思想,就是哲学。文史哲,本质上可以相通。司马迁集文史哲于一身,是一位全能作家。 史记 是一部蕴涵哲理思想的文史名著,也就可以理解了。
语言与情节是文学创作的最基本元素。语言巨匠,就是文学大家。 史记 语言之优美,不仅独步当时,而且为后世人所不可企及。 史记 中的短句一个字,长句有四五十字,当代汉语中的各种复杂句型, 史记 全有。 史记 语言生动、流畅,而又雄健峻洁,婉曲细微,形成独特的风格。 史记 已经创造了个性化的语言,例如 秦始皇本纪 写始皇统一中国,群臣议立尊号,上奏说: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始皇批示: 去 泰 著 皇 ,采上古 帝 位号,号曰 皇帝 ,他如议。 这去 泰 著 皇 ,一字一顿,凛凛然一派金口玉言,拍板定案不容置喙的至尊语气,极为传神。写周昌口吃,曰 期期不可 ,神情声貌,历历如在目前。诸如心理刻画、夸张修辞、讽剌艺术, 史记 语言,般般皆有。语言的精灵,就是散文的灵魂。唐宋八大家倡导古文运动,以司马迁的 史记 为旗帜,绝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是散文大家,众所周知。他创造了传记文学,限于篇幅不多说。在上述司马迁对文学四个方面的贡献中,这里着重来讲司马迁作为创立中国
文学理论的先驱者所做的贡献。
先秦时代,文史哲各学科还是混沌一片,正处于分立的前夜,各学科的理论建立还是萌芽状态。当时文学、史学的概念尚未提出。各家学说,统称百家。司马谈归并为儒、墨、名、法、阴阳、道六家。司马迁写作 史记 ,宣称 自成一家言 。言,就是理论和主张,自成一家,就是别立一家,有理论,有主张。 史记 跨史学、文学两家,司马迁对史学、文学都有一系列的理论与主张,正由于此, 史记 才既是史学,又是文学, 史记 的成就,推动了史学与文学的分途。那么司马迁都有着哪些文学理论与主张呢?是否超越了前人,启迪了后人呢?
在司马迁之前,孔子有言: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21
诗谱序 有 诗言志,歌永言,声
依永 [2]
的说法,诸子中也有这样零星的文学理论思考。司马迁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他对于文学的理论与主张,而现今的中国文学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是本文重点所谈之所在。
司马迁的文学理论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开始注意文学的特点,区分文学与学术的界限。 文学 一词出现很早, 论语 先进 曰: 文学,子游、子夏。 子游、子夏都是孔子的高足,这里
收稿日期:2008-2-20
作者简介:张大可(1940-),男,重庆长寿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
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
务理事、中国 史记 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107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X i n yang N or m a lUniversity
第28卷 第2期 2008年4月 (Ph ilos .&Soc .Sc.i Edi.t )Vo.l 28No .2Apr .2008
的文学主要是指经学。在 史记 中多次出现。
孝武本纪 : 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
晁错传 : 晁错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儒林列传 : 今上即位,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 又说: 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这些 文学 ,均指精通文献典籍的学士,是一个复合词组的概念,精通儒家的典籍,就是精通经学,因儒家典籍在汉代被尊为经。
对于诗赋、文章的文学特质,司马迁有明确的认识,他创造性地用 文章 、 文辞 、 文采 、 辞 等词语来描述。如 三王世家 : 文辞烂然,甚可观也。 屈原列传 :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称。 报任安书 : 所以隐忍苟活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这些,表明了司马迁有意识地突出文学的特质,与非文学的学术相区别,对当时和以后人们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实践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班固修 汉书 艺文志 就明确地把诗赋别为一略。
第二,重视文学创作和文章家。司马迁为屈原、贾谊、邹阳、司马相如等文学家立传,大量引载他们的作品入传,开创重视文学与文学家的先河。
第三,强调文学作品的讽刺作用,提出了 发愤著书 说。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讽刺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创作的一个优良传统。先秦儒家就十分重视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孔子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1]374诗序则说: 风,风(讽)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3]要求文学作品发挥感人、化人,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司马迁肯定屈原、司马相如赋的讽喻价值。 屈原传 称赞 离骚 说: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太史公自序 说: 作辞以讽谏,连美以争义, 离骚 有之。 司马迁在 史记 中把讽刺艺术发挥到了极至。至于司马迁提出的 发愤著书说 ,强调作家的写作动机是 发愤 ,不仅是继承了孔子说 诗可以怨 的传统,更多地是继承和发展了 离骚 发愤以抒情 的文学观,在文学理论上具有重大的开拓作用,影响巨大。大诗人李白倡言: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 古风 其一)韩愈 送孟东野序 云: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不平者乎! 宋人欧阳修也说: 非诗人能穷人,治穷者而后工也。 [4]280清赵翼 论诗 说: 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始工。 这些议论与司马迁 发愤著书说 一脉相承。
第四,主张作家思想品格与作品内容一致,作品内容与形式一致。司马迁以此原则评论前代作家与作品。例如评价屈原与 离骚 说: 国风 好色而不淫, 小雅 怨诽而不乱,若 离骚 者,可谓兼之矣。 又说: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脱于浊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这里,司马迁认为作家的思想品格对作品的内容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屈原具有 志洁 、 行廉 的伟大人格,才有千秋不朽的 离骚 ,其作品才有深厚的内容,才具有那种沁人心脾、滋人五内的含蓄美。而司马相如等一些辞赋家由于缺乏这种人格美,所以他们的作品多 虚辞滥说 ,或只有形式上的 从容辞令 ,做不到 文约 而 义远 。
司马迁除要求艺术与人格统一外,还要求作品深厚的内容要有美的语言与美的形式。汉武帝封三子为王,本无事迹可述,只因封册文 文辞烂然,甚可观 而作 三王世家 。 儒林列传 要求群臣奏章 文章尔雅,训辞深厚 。司马迁作 史记 ,要求有 文采 以便流传后世。由于司马迁的刻意追求,所以 史记 才能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独具一格的纪传体形式,以及与优美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成为文史结合与文质结合的典范,达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 的境界。
二、 史记 中典型人物的形象是实录,还是虚构?是否是历史小说
司马迁笔下的历史典型人物,个性鲜明,一个个呼之欲出。像项羽的叱咤风云,刘邦的豁达大度,吕后的刚毅嫉妒,樊哙的勇猛粗犷,叔孙通的阿谀逢迎,公孙弘的诈伪饰智,周勃的木纳厚重,陆贾的风流倜傥,石奋的恭敬醇谨,韩安国的圆滑世故,张良的策谋,陈平的奇计,李广的善射,张汤的苛酷。以及古代人物,如信陵君的谦恭,蔺相如的智勇,廉颇的忠诚,苏秦、张仪、范睢、蔡泽等策士的智辩,屈原的志洁,荆轲的悲壮等等,各色人物都有极成功的刻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典型的人物形象。司马迁能够言人人殊,如张释之是厚重之人,就 还他一篇厚重文字 ;万石君、张叔是醇谨之人,就 还他一篇醇谨文字 。总之,司马迁笔下的人物各具风
108
第28卷 第2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