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马哲论文------建设创新性国家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创新型国家建设论文素材

马克思主义与创新型国家建设论文素材

马克思主义与创新型国家建设论文素材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以其科学性和实践性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本文将探讨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论文素材,以展示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创新型国家的实践提供了指导。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变革的规律,为创新型国家构建合适的发展战略提供科学指导。

其次,马克思主义还注重经济问题的研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可以理解创新型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另外,马克思主义着重于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研究,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深入思考。

在当代社会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依然存在,正是这些矛盾和斗争促成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可以认清当前社会阶级矛盾的本质和特点,为建设和谐、稳定的创新型国家提供思路和方法。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涉及文化、哲学、教育等方面的研究,都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例如,从文化领域的角度,马克思主义研究了文化的阶级性和社会意义。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如何发扬正面文化价值观、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都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研究成果。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它不仅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还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内容。

通过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和观点,可以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思路、方法和指导,推动国家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自主创新-马克思考试论文

自主创新-马克思考试论文

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这四个字似乎在改革开放以来,便成为我国所一直关注与重视的话题,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中,毫无疑问,又成为了热门中的焦点。

来自汽车业、动力燃料业、医药业、IT业等很多行业的代表都不厌其烦的提出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引起我国领导人的重视。

诚然,自主创新能力确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核心能力,也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章的第一条,明确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作为来自科研工作第一线的十七大代表,听到党中央如此强调“自主创新”的声音,而且旗帜鲜明地号召“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自主创新难,难于上青天!在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上,我们一直处在摸石头过河的尴尬处境里,我国企业创新的战略起点都是模仿,如果我们把“自主”定义为目标的话,那么,从模仿到自主就是中国企业创新的主要战略路径,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从不放弃前进的步伐!近年来,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走进百姓。

通过科学手段控制了花期的奥运花卉,自主研发的3G手机,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都将服务奥运。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专利授权量跃居世界第三位,科技论文数量居世界第2位。

2003年10月,神州五号的成功发射,开启了我国载人航天的新篇章。

2007年10月发射的嫦娥一号,也是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

这些都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历史性跨越。

这些重大成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二十九年来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

在汽车行业,虽然我们起步较晚,但在近年来国家鼓励自主创新政策的鼓励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今自主品牌车企更是承担起推动民族汽车工业发展进步的重任,正在逐步实现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跨越。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毛概课堂实践作业LEWIS自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来,创新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综合实力体现等的核心因素。

在这个新兴科技不断突破,迅猛发展的时代,要想不落后于发展先进的国家,我们就必须注重高智能人才的培养,注重科学技术的创新,确保我们不只是停留在跟上脚步的水平,更大的竞争与挑战是技术的超越与独到领先。

我们知道,在不少资源或技术方面,发达国家拥有垄断性的科技掌握,我们对于相应方面只能依赖别国的产品供给,难以自给自足,然而这样也成为了他国掌握的弱点之一,一旦与之经济或政治军事发生纠纷,很大程度上受其制约而陷入窘境。

因此,以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强化创新性就尤为重要。

我国在近几年来多项科研获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军事方面的科技战略不断的完善与强大,对于整个国防系统,国家安全保障做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能底气十足地立于世界之林中。

同时经济发展迅速稳定,甚至总值超越发达国家,经济市场有条不紊。

市场活跃性能长期保持,为我们科技研发与创新提供了物质经济的条件基础。

而现在着重要抓的就是贯彻创新建设的有效形式。

怎样培养出高质高量的中国创新人才仍是创新的问题所在。

大家一定都有印象,“山寨”一词围绕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得不说,中国人的模仿技术与能力十分强大。

涉及领域之广不止电子行业,还有日用品及其他领域,相信你也听说过出口于其他国家的中国产品上如出一辙印着‘made in China”而非“中国创造’的字眼。

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如果分散到医疗,教育,生活当中对比发达国家就相对薄弱许多。

也就是说,大头我们抓得紧,跟的快,但小部分分散体系呢?这是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其实,对于人数全球第一的我国而言,并不存在预备人才资源紧缺的问题,假如一部分人即使只重点研究一个小领域,汇聚起来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与新技术的掌控区域就十分可观了。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这与教育资源的非均衡优化配置和我国教育形式息息相关。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创新型国家战略深刻反映了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创新型国家是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依靠自主创新实现经济繁荣强盛的国家。

其特点就是生产力发展处于较高水平,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日益增大。

资本构成中,技术所占比重升高,自然资源所占比重降低。

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逐步上升,美欧等发达国家达到50―70%以上。

劳动力构成中,从事服务业的达到50%以上,美国高达70%。

人类简单重复性的劳动逐步被计算机所代替。

知识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重要性逐步提高,日益转变成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因素,从而导致了社会形态的革命性变化。

可以预见,从工业化社会到知识社会,必将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里程中最伟大的变革和跨越。

这次跨越的驱动力,正是源自于新科技革命。

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思想的提出,正是科学把握当代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国情所作出的科学论断。

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生产力在现有水平上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用了5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用了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

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更是创造了世界工业化速度的奇迹。

而当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为我们跨越发展提供了极其难得的机遇。

我们完全有后来居上和迎头赶上的后发优势。

第一,我国已经具备了生产力跨越发展的经济基础。

目前,我国建立了几乎覆盖世界所有领域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制造业仅在美、日、德之后,居世界第四位,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

在经济总量方面,我国许多指标已名列世界的前几位,这为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积聚了巨大的潜能。

第二,我国已经具备了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

特别是新型基础设施方面,经过多年来的超常规发展,基础雄厚。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摘要: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具有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但要建成创新型国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夯实自主创新的人才基础;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关键词:建设,创新,意义创新,对于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

中央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可以说是有一个好传统的。

20多年来,我们的一切发展成就,无不与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

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创新。

2005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报告三次提到建设创新型国家问题。

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

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努力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

一,何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

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

关于创新的毛概论文

关于创新的毛概论文

关于创新的毛概论文关于创新的毛概论文篇一《关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面临的一贡重大战略任务。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就要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而担负我国各级各类高级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教育,就应当把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因此,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历史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什么是人的创新素质呢所谓创新素质就是在人的基本素质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能够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去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高级的、复杂的、综合的能力素质,包括基础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个性等基本素质。

而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应是: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没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个具有良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

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切忌好高骛远,勿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或是学习上怕吃苦,不愿刻苦学习专业基础知识。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所学知识的广度,掌握本专业知识和相近专业知识的联系。

毛概;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毛概;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大学生应从哪方面提升自己创新能力一、为什么党和国家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提高科学技术的条件,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富国强民之路。

唯有不断发扬创新精神才能保持民族事业的顺利开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国的形成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创新也是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

我国最近几年经济增长较快,但这种增长主要是资源型粗放型增长,这种增长方式使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只有创新科技,发展集约型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适应新阶段发展的需要。

2、创新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新世纪,创新力在国家实力中的作用加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源动力,综合国力的核心,国家竞争的关键因素。

我国建立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应对国际科技革命的挑战和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上处于不败之地的需要。

3、创新是我国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需要: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总体水平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低。

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与创新型国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国民综合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际的决策,可以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各方面的差距。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目前发展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大学生应从哪方面提升自己创新能力1、大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创新活动,培养自身的个性化、信息化的学习能力,提高竞争意识,通过自主学习、互相协作、提高创新力。

毛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

毛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

优化创新环境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创新思维,加强 知识产权保护。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措施
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
01
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优惠等,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0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法律保障,激发创新
活力。
建立创新评价与奖励机制
03
设立创新评价标准,对优秀创新成果给予奖励,树立创新标杆,
国内发展需求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 键时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推 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国家综合 实力。
创新型国家的特征
科技创新引领
创新型国家能够通过科技创新 引领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实
现持续的竞争优势。
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型国家具备完善的知识产 权保护体系,能够激发创新主 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
加强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建设
加大对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投入,培养更多高素 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改革教育体制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改变应试教 育体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
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参与国家创新活动,提高整体 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不仅限于经济领域,也可以推动 社会、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进步,提高人 民的生活质量。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未来展望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包 括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等。
培养创新人才
重视人才培养,加强教育改革,提高创新人 才的数量和质量。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科技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科技创新体系是支撑创新能力建设的基本力量,而科技人员又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

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内容和方法解析科技创新的意义、特点,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步骤,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未来创新之路的探索等内容,一方面可以促进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把握科技创新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经济的持久、稳步增长,同时也为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实践创新奠定了基础。

关键字: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并逐渐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主要因素之一。

只有提髙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髙点。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拉动国家、地区和企业经济增长的不再是传统的资本和简单劳动的大量投入,而要依靠科技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学技术己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

各国科技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并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将这些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

以生命科技和信息科学为标志的现代科技,不仅快速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即将到来,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背景下,各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因素,并逐渐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主要因素之一[2]。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号召全党全社会继续坚持不懈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创新型国家[3]。

温家宝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也指出:广大科研人员、科研院所和高校要努力与企业加强多形式多方面的合作,在不断提升企业、产业素质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4]。

有关创新研究的大学生毛概

有关创新研究的大学生毛概

有关创新研究的大学生毛概创新的毛概篇一《建设创新性国家》摘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综合分析世界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的重略。

本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入手,阐述了我国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可行性和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战略;科学技术;人才胡在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这是国家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的关键。

要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建设的各个方面。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一、创新型国家概述创新型国家就是以技术创新为经济核心驱动力的国家。

主要表现为整个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我国众多,人均资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特定,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资型和依附型的模式,而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必须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具备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自己的和经济安全.长期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发专利授权中,四分之三为所拥有;申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其5年申之和仅相当于IBM1年申的专利数量.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的核心技术,不少行业存在技术空心化危险。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适应时代与特征、事关国家建设大局的战略选择.3.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需要我国计划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时,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现在正是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资本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不会有太大的提升,而创新、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经济的重要动力.研究分析表,我国目前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39%左右。

形势与政策论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形势与政策论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的源泉。

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才能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和开辟新的科技产业,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的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哂纳感,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重要支撑;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才能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而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已成不争事实,这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一方面,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模式,只一味热忠搞招商引资的发展思路,使我们受制于人,为他人“做嫁衣”。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增强自主创新意识,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提高引进、消化、吸收的能力。

自主创新关键在于自主,核心在创新。

我们实施自主创新的战略,就是要牢固树立以我为主的思想,以掌握核心技术、壮大发展知识产权储备为宗旨,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全面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保证自主创新取得良好效果。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也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范本模板】

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范本模板】

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专业:光学工程姓名:王天洋学号:20111367摘要: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科技创新与发展对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产生与发展角度展开论述,进而指出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的指导下建设我国自主创新道路。

第一部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思想做出综述并进行理论归纳.第二部分,浅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中国化的内容与特征。

第三部分,对创新型国家建设进行讨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自主创新;创新型国家建设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科技哲学理念包括:科学技术源于人类生产需要;自然科学是产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有力杠杆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关系变革具有重大价值意义;科学技术具有决定上层建筑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对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具有指导作用;要始终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密切关注不同时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态势等等,这些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

另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对科学技术性质及其社会影响、科技的社会功能、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分类、科技发展动因、自然科学方法论等方面问题提出了深刻和独到的见解。

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完整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技发展战略及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这些基本思想指导下,始终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结合人类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成就,解决不同时期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马克思主义时代的中国经历了民族独立、民族振兴、国家强大和惠泽人民四个发展时期,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提出,再到“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特别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不断自主创新过程中,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发展战略思想,逐步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并且它已体现为日趋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这为中国科技发展、创建民主文明的和谐经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毛概论文---创新

毛概论文---创新

创新之路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中国向国际奥委会承诺要把奥运圣火传递到珠穆朗玛峰,这在许多外国专家眼里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当燃烧着的红色的火苗在世界的最高峰昂然跃动时,世界震惊了,使他们震惊的不只是人类所能达到的勇气和耐力的新高峰,还有中国的创新的力量和决心.中国,这个世界上拥有最多人口的国家,曾经有过辉煌的古代文明,并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

但是从十九世纪以来,清朝的固步自封使中国与世界隔离,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我们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远,建国之后由于外国的经济封锁,我们看不到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但是我们仍然自主研发了两弹一星,让中国的军事实力的到了大幅提升。

然而,在这个以和平为主旋律的世界里,军事实力的提升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和平生活的保障,却不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人视野的逐步扩大,对新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时汽车制造业首先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开始和外国的公司合作,希望利用中国的市场来换取外国的新技术。

但是,国内的从业者们在成立合资公司之初或许根本没有理解何谓“技术”。

当初在多数从业者眼中,技术还仅仅局限于如何把车造好的生产环节,似乎只要外方把生产线搬到中国,培训中国的生产工人把车组装好便可以掌握“技术”的全部。

然而20多年过去了,我们非但没有真正从合资企业学到造车技术的精髓,反而把国内市场拱手让出,所以以市场换技术最终的失败也就成了必然。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这种以市场换技术的思想一直误导了我们国内企业的发展,也成就了我们制造业大国的称谓,然而我们却不是制造业强国.国内生产的东西只能拿到最末的利润,而拥有核心技术的其他国家却能拿到大部分利润。

在这段时间里国内的专利申请大部分是轻工业和食品行业,以及外观类型设计等无关痛痒的专利,而外国的专利大部分是无线电传输,移动通讯等核心技术的专利。

在科技创新问题遇到种种难题时,我国领导人十分清醒。

并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成为了教育大国,伴随着211和985工程的实施,我国的高等教育和世界先进教育的距离正在被拉近.教育为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积蓄了能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加快科技进步,关键在自主创新。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要有一批自主创新的人才。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战略工程。笔者认为,要建设创新国家必须从人才抓起,从基础抓起,从娃娃抓起,当务之急是培养我国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与能力,这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分别从三个方面结合实践的过程和成果来浅谈一下,以及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含义,能力所至,不足和错误难免,以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7月16日,天津大学科学营分营志愿者们分批次带领全体营员,参观了天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天津大学的科学技术研究进行了深层次的了解,为自己未来的科研探索道路上奠下了基石。在各实验室老师的带领下,营员们系统地了解了水利水电工程中所运用到的科学技术;重型柴油机在热—电混合动力系统下的研究与发展;化工制酒的技术方法与应用原理;室内测量定位与车身再现检测系统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而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各路专家学者在青少年的交流与探讨中传达了对科学创新实践的深刻理解,以期在青少年的思维之中留下对科学世界的向往和科学素养的初步理解。为了加强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必须有教育工作者及相关教育人事采取得力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借助优越的条件,以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主动投身到学科学中、用科学的活动中,养成爱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掌握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具有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对事物所做出的各种解释的能力和相关决策的能力等。

毛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毛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为什么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 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 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 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 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video/2009/ 9/M/V/V5HUDHMMV.html
第二、政府在不断调整创新战略和塑造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日本政府不断调整国家创新战略,以 提升国家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日本政府通过制定积极的经济和教育政策,制 订长期发展规划,协调产业界内部及其学术界等的关系等,在完善国家创新 体系,改进科研基础设施,组织产官学合作、促进国内外企业之间的合作与 协同等方面发挥了主导的作用,并进而在推动企业增强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如日本通产省通过分析世界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制定积极的国 家投资政策,针对国际竞争,组织和协调大企业开展重大技术攻关等。在提 升日本企业创新能力、塑造国际竞争优势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通产 省的工作基本方针是:1、面对发达国家企业的资本和技术的流入,保护日 本企业,待其具有较充分的竞争力之后,才转向自由化的政策;2、为避免 大量中小企业无序竞争,无力对抗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压力,将各行各业都限 制为几家企业,并使它们之间保持竞争;3、在与外国专利保护者尽心交涉 时,保持国内企业的团结,使其对外处于有利地位。
第一、充分利用开放的国际坏境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科学和技术。 不论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开启明智和科技积累,还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大量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都集中体现了日本充分利用开放的国际环 境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特点。可以说,突出的学习能力是日本 从后进实现赶超的重要前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不仅高度重视技术引 进,更加高度重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日本从20世纪50 年代到70年代,技术引进费用增加了14倍,而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费 用却增加了73倍。从政府层面看,政府根据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的需要设立 重点领域。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机械设备和科学技术,但明确提出了“一号机 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的技术引进审批标准;从企业层面看,企 业对工艺和技术的引进重于对设备的引进,同时力求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 基础上结合日本的实际实行再创新。通过对引进的技术和产品的分解、研制, 并加以改造和集成创新,不断创造出具有日本特点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以较 快的速度和较低的代价不断提高日本的技术能力。概言之,“日本从海外进 口技术和其他知识,逐渐建立起了它的能力,使这些技术同它自己的长处相 适应,从试验和错误中学习以及自己越来越致力于创新的努力,反复试验, 而且越来越致力于它自己的创新工作。

毛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毛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当前最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努力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创新氛围。

要引导人们破除那种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担风险的思维定式,克服那种唯书唯上、崇洋崇古、照搬照套的行为惯性。

要鼓励冒尖、宽容失败,提倡竞争、倡导合作,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冲破陈规。

同时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让保护知识产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文化是“软”的,体制是“硬”的。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根本之一就是要着力通过制度机制的完善,保证各种创新活动的开展。

不久前,深圳市出台法规,对改革创新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探索创新允许失败”,如改革创新未达到预期效果,或者造成一定损失,可以免于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这就为推进自主创新提供了制度机制上的保障。

特别是要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的能力。

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为鼓励自主创新和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此外,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国外的再贵也要用,国产的再好也不用”现象,是推进自主创新的一大障碍。

对此,关键是要政府带头,发挥示范作用,建立和完善向自主创新产品倾斜的政府采购制度,引导群众的消费心理和习惯。

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Thank you!。

马克思创新思想与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构建

马克思创新思想与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构建

摘要: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想,是包含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多方面体系,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发掘、研究这些创新思想,对于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创新间的相互关系,推动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马克思创新思想创新性国家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经济发展协调矛盾改革开放到了今天,中国已经处于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面临重大挑战,在此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需要协调,所以我国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以马克思创新思想为指导,以创新发展思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来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文献综述:马克思创新思想内涵马克思认为,技术创新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社会实践活动。

人类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制造出新的工具来改造自然,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活动使自然和自己的意志相吻合。

技术创新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它通过革新原有的生产要素,或者创造全新的功能,对原有的生产要素进行扬弃。

它通过突破旧有的束缚、打破固有的现状、利用新的技术来创造新的成就。

而且它不是企业家所独有,而是包括工人、企业家、国家、科学技术人员等多样性主体所参与的实践创造活动。

四是效益性。

追逐利润、取得效益是进行技术革新的根本动力。

技术创新不仅使企业获取经济效益,更能够引导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提高社会产品的应用效率。

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在劳动中,随着生产力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工厂代替手工作坊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通过分工合作,可大大提高生产资料利用效率,而分工合作是制度的创新。

制度的创新可有效的将最适合的力量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马克思创新思想对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构建的启示1、加强学研市场的有机结合,为创新型国家提供技术支持2、强化制度创新,为创新型国家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3、树立全国创新意识,加强创新意识教育,为创新型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4、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正文:马克思认为,创新是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一种基本手段和机制。

学习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学习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学习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经过30多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使中国社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创新时代。

同时,也使中国社会肩负了艰巨和光荣的历史使命——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

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只有完成这一转变,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和发展资源,也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理论武装,创新的实践需要创新的理论指挥。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在正确理解时代内涵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广泛吸收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下,用新思想和新语言,对时代的重大问题与挑战所做的新的思考和解答,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及风格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而建构成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理论方法体系。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是创新实践的导航仪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通过分析人工事物的基本矛盾,揭示了人工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基本路径和发展总方向,阐明了创新的本质和方向,是指导创新实践的导航仪。

按照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关于事物发展总方向的这一论述,我们就明确了创新活动的现实目标是“功能应有尽有,资源应有尽用”。

同时,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通过总结和分析人工事物发展变化的运动过程,揭示了人工事物发展进化的基本路径,即矛盾化、理想化、协调化、动态化、曲线化、分合化、微型化、自动化八条模式。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关于人工事物发展的分析描述,深刻揭示了创新的实质就是解决事物的自身矛盾,推动事物向着功能性趋向无穷大而物理性和有害性趋向零的总方向发展。

这就为人们的创新实践指明了方向。

由此也形成了创新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检验创新实践的基本标准,即用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有用功能,或实现既定的动能要求应用最小的资源投入。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是创新实践的分析仪创造新的人工事物,是指与现有事物相比它有更好的功能和更低的成本。

毛概论文3000字标准范文

毛概论文3000字标准范文

论的创新思想及其特点【摘要】创新思想是构建其思想理论的重要手段,体现在关心、思考和研究的各个领域,是贯穿思想体系的主线。

本文介绍了思想创新的必要性;概述了创新思想在各个方面的主要成果;分析了创新思想具有的特色。

【关键词】思想创新思想特点创新型国家作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其数十年革命的生涯中,之所以能成功地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新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有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这来源于他不竭的创新动力。

一、对理论创新必要性的论述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便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

但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中国革命发展规律和道路却没有现成的具体答案。

中国革命的实践表明,任何照搬照抄经典著作,照搬照抄外国经验的做法,都有可能导致革命的失败。

作为中国共产党最具独立思考品质的领导人,向当时盛行的教条主义进行了勇敢的挑战,在中共党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要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的原则。

论述了理论结合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他认为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

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

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1。

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1960年,又进一步阐发了这个原则,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必须读,这是第一。

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

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单靠老东西是不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创新型国家概述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的战略意义3.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3.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适应我国现实国情的需要3.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可行性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问题5.1应试教育现象没有改变5.2教育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5.3大学教育与科研和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六、当代大学生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七、结束语建设创新性国家——科学发展观贯彻与落实的重要目标摘要:2005年10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

2006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将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必须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并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本文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入手,阐述了我国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可行性和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科学技术;人才发展;战略方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创新型国家概述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

这些国家将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主要与依靠自身丰富自然资源增加国家财富,以及主要依附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和技术的国家相区别。

这些国家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特定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必须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自己的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中,四分之三为外国人所拥有;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其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

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少行业存在技术“空心化”危险。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的战略意义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特征、事关国家建设发展大局的战略选择。

3.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我国计划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现在正是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资本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不会有太大的提升,而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研究分析表明,我国目前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39%左右。

在继续保持占国内生产总值40%左右的投资率和持续15年保持7%以上的高速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要达到翻两番的目标,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必须要达到60%左右,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的目标。

因此,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于提高国家创新能力。

所以,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走科学发展之路,大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

3.2建设创新性国家是适应我国现实国情的需要中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

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量的1/4,能源短缺问题也很严重,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1/10,目前石油供应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40%。

人均耕地只有1.40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人均森林面积为1.9亩,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

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

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以后,面临着越来越紧迫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在较短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是在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

各国的经验表明,只有靠科技进步,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出路。

3.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在全球化进程当中,中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国际竞争压力。

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每百万人获得发明专利数只有1项,而日本为994项,韩国779项,美国289项;集成电路芯片、石油化工、轿车等产品的生产设备70%以上依靠进口。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中国生产的手机不得不付出价格的20%,计算机价格的30%、程控数控机床价格的40%的专利费用。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但核心技术受控于人;我国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三大国,但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只占10%左右,出口产品利润率低;我国是制造业第四大国,但重要的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

事实说明,创新已成为制约我国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要想确保本国安全和实现中国的腾飞,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在急剧变换的世界经济竞争的格局当中把握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这几方面考虑,我们没有别的出路,只有一条路,就是通过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可行性第一,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均居世界前列,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最大优势。

第二,我国己经建立了大多数国家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基地。

第三,己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第四,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累,为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

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完全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创新驱动经济和知识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当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

我国的能源和资源利用率很低,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我国教育基本上实现了优先发展,为将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好的基础。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与我国发展的需求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事业还不发达,特别是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

5.1应试教育现象没有改变教育投入依然不足,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教育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对称,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素质教育还任重而道远。

在当今时代,素质主要体现为一个人的思想理念、道德情操、知识基础、身心健康、文化修养,体现为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意志力。

由于等级观念的残余,以及教育资源稀缺和配置不合理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应试教育现象还普遍存在。

从幼儿园到大学仍偏重知识的灌输,而不是着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不是注重启发求知、养成能力、塑造人格、培育理念、追求真理,并且在教育思想、学科布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因素,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创造力。

5.2教育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一方面,政府对教育应尽的职责还不到位,教育投入不足、分配失衡、督导监管需要改善与加强;另一方面,学校还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从招生到考试方式,从教师选聘评价到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教育机构的合法责权没有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教学的自主权、创造性、学术自由受到制约,学生选报学科、选择导师、选修课程的权利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使学生无法充分发展和发挥自身的潜能,违背了创新教育的规律。

教育的外部环境制约了教育的创新,使得教育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还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5.3大学教育与科研和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创新人才除了要受到良好的课堂教育外,还应该在求学期间参与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发掘创造性的潜能。

我国科学教育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科研机构、企业与教育机构之间合作交流不够,特别是近些年大学和研究生扩招以来,大学生、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明显减少。

在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即使能够参与科研实践,也难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往往不是为了充分发挥研究生的潜能,着眼其长远发展,而仅仅成为导师完成科研任务的“打工仔”。

六、当代大学生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我国当代大学生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要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深化改革,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第三、以人为本,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第四、加强研发,将创新成果与社会的经济效益有机结合。

总之,大学生的创新,要秉承着实践性、个性化、系统性、协作性四项基本原则。

遵循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就是要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关心他人,要多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学会在一个有竞争的集体中进行工作,学会在与人合作中进行创造。

七、结束语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创新型人才,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希望力量。

我们应该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肩负好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