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1

合集下载

学前教育史

学前教育史

学前教育史1. 简介学前教育,也被称为幼儿教育或儿童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接受认知、社交、情感和身体方面的培养,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学前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到现代专业化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2. 古代学前教育在古代,学前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父母通过亲自教育和传授经验来培养幼儿的能力和技能。

这种教育主要侧重于道德教育,重视孩子的品格培养,强调孩子要尊敬长辈、遵守规则和道德准则。

古代学前教育通常没有正式的课程,而是通过日常生活和家庭环境来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

3. 近代学前教育的起源近代学前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

在这个时期,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儿童失去了在家庭中接受教育的机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社会改革者开始提倡建立儿童托管中心,以提供基本的教育和照顾服务。

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可以追溯到德国的弗雷德里希·威廉·杜尔克(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öbel)所创建的“幼儿园”概念。

4. 弗雷德里希·威廉·杜尔克与幼儿园弗雷德里希·威廉·杜尔克是学前教育的先驱之一。

他创立了幼儿园(Kindergarten)的概念,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主动参与。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自由游戏和集体活动来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杜尔克的幼儿园理念受到了许多国家的影响,并为后来的学前教育奠定了基础。

5. 学前教育的发展20世纪,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

各国纷纷制定了学前教育政策和法规,建立了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

学前教育的内容也逐渐丰富,除了注重儿童的情感和社交发展,还注重儿童的认知和语言发展。

现代学前教育的方法和教材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以满足儿童的多样化需求。

6. 学前教育的现状目前,学前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06 外国学前教育史一:古代、文艺复兴 (复习资料-03.31)

06 外国学前教育史一:古代、文艺复兴   (复习资料-03.31)

06 外国学前教育史一:古代、文艺复兴第一章,史前幼儿教育1、史前社会的幼儿教育产生于原始家庭P2942、史前社会分4个时期:前氏族、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军事民主制P294-2953、史前社会幼儿教育包括:劳动技能教育,社会道德观念的养成,军事体育训练,宗教、唱歌、舞蹈等内容。

P295- P296△△4、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方法主要有示范与讲解,观察与模仿,奖励与批评。

P296-2975、下面不属于...史前社会幼儿教育方法的是( )P296-297A.示范与讲解B.实验与讲解C.奖励与批评D.观察与模仿6、史前社会幼儿教育随着下列哪一项的变化而变化?家庭模式P297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特征?()P297A.在家庭中进行,并随家庭模式的变化而变化B.公养公育,民主平等C.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D.老人即专职教师8、史前幼儿教育实行公养公育。

P297【2004.4】简述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

(1)特征:a、幼儿教育在家庭中进行,它随家庭模式的变化而变化;b、幼儿教育公养公育,民主平等;c、幼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d、幼儿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和专职教师,十分简陋。

(2)原因: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及相应的社会性质、家庭模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名词解释: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军事体育训练1,是史前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2,私有制萌生,部落战争出现,氏族部落出现了由推选或选举产生的酋长和军事长官两个首领。

3,为满足军事民主制的需要,开始重视和加强对全体部落成员的军事体育训练。

4,学习使用武器和作战方法,锻炼强健的体魄,成为每个氏族成员的必修课。

第二章,古代东方学前教育世界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古代埃及学前教育的形式: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

△△古代埃及学前教育的内容:父辈技艺的传承,包括祭祀、医学、建筑、军事等。

P301古代埃及学前教育从形式上看,特点:多样性、等级性。

《学前教育史》课程简介

《学前教育史》课程简介

《学前教育史》课程介绍一、课程简介《学前教育史》是一门重要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人物、事件,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教育方法,为将来从事学前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共分为六个章节,涵盖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重要人物、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实践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重要人物、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等基本知识,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教育方法。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准确分析学前教育案例,掌握学前教育的教育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设计和组织学前教育教学活动。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儿童的天性和个性,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介绍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包括古代和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重点介绍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重要人物和思想介绍学前教育的重要人物和思想,如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以及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第三章:教育理论介绍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如儿童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情感教育理论等,以及这些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第四章:教育方法介绍学前教育的主要教育方法,如游戏法、活动法、个别教学法等,以及这些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五章:教育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的实践操作方法,包括幼儿园组织管理、教学活动设计、儿童评估等。

第六章:未来发展趋势介绍学前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等,以及这些趋势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和挑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本课程还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视频等,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教育方法。

外国学前教育史第1章

外国学前教育史第1章
学期教育概况: 1.儿童观: 早期儿童观(摩西改革前):以父权为主的家长制, 父训就是法律,儿童必须严格遵守; 父亲对孩子管教严格,孩子是在棍棒下成长的。 后期儿童观(摩西改革后):家长制带有民主色彩, 儿童的家庭地位有所提高。 家庭教育开始注重父子间的亲密感情。 “先知运动”后,儿童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外国学前教育史
第1章 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
1.原始社会学前教育概述
前氏族时期的学前教育 原 始 社 会 学 前 教 育
母系氏族时期的学前教育
父系氏族时期的学前教育 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学前教育
2.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非独立性 2)教育的平等性 3)教育的原始性
第2章 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1.东方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概况
首陀罗:剥夺受教育权
2.古代印度的宗教教育
时间:公元前6世纪印度教育的通称 任务:维系种姓压迫,培养宗教意识
婆罗门教的幼儿教育 形式:家庭教育为主 宗 教 教 育 佛教的幼儿教育
内容:佛教经典;道德品格教育; 言行举止训练 开始时间:3—5岁 内容育与种姓制度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教育内容以《吠陀经》为主,教学方式是口耳相传,教育场所是家庭, 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古印度的学前教育是古代东方的典型代表。
1.古印度种姓的学前教育差异
婆罗门:接受完备的教育体系;3—5家庭教育;
古 印 度 种 姓 刹帝利 减少《吠陀经》学习数量,主要学习行业知识 吠舍
1)古埃及 1)古希腊 2)古希伯来 3)古印度 2)古罗马
2.西方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概况 3.西方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
1)柏拉图 2)亚里士多德 3)昆体良
古埃及的学前教育
1.古埃及社会背景 2.古埃及的学前教育 学 前 教 育 学 校 宫廷学校

1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

1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
• 最早记载: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zi),然至 晚必归饷者,尘饭涂羹可戏而不可食也”
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
第四节 古代幼儿游戏与童谣
一、游戏
• 定义: • 最早记载: • 作用
– 幼儿社会化的形成 – 发展智力和想象力 – 锻炼身体 – 合作精神 – 使心情愉悦、精力释放 – 解放父母
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
第四节 古代幼儿游戏与童谣
一、游戏
回忆小时候做过那些游戏,举一例,感悟其作用
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
第四节 古代幼儿游戏与童谣
一、童谣
• 定义: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歌谣,= 儿歌
• 最早记载:
– 《国语.郑语》记《周宣王时童谣》 “檿(yan)弧箕服,实亡周国。”
(褒姒亡周)
–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 巩固政治统治
二、乳保制度
• 三母:师、慈母、保母(礼记.内则) 师,教以善道 慈母,审其欲恶者 保母,安其寝处者
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
第三节 古பைடு நூலகம்宫廷幼儿教育
三、保傅教育制度
• 定义:朝廷专设师保傅官对君主太 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 殷商时期即有记载(《尚书》) • 西周三公三少制度
第二节 古代幼儿家庭教育
三、家庭教育的内容
1. 身体保健和卫生习惯(养育) 2. 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
– 孝悌 – 节俭 – 诚信 3.为人处世—与人为善 4.礼仪礼貌—端正 尊长 礼让 5.读写算常识—早教 6.劳动技能—
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
第二节 古代幼儿家庭教育
四、家庭教育的原则
1. 及早施教

学前教育史复习练习(中国1)

学前教育史复习练习(中国1)

《学前教育史》自学考试复习(中国部分)第一编中国古代学前教育一、填空1.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童学校叫“”,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时期。

P62.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实行。

p63.中国古代儿童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p74.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儿童教育中,将放在首位。

P235.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最易也。

这两个比喻符合中国古代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P266.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有:、、。

p31-32 7.我国古代第一个专门教育太子的教育文件是。

P348.我国古代宫廷儿童教育的制度主要有和。

P369.朱熹把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和“”。

10.在我国,胎教作为一种理论,初步形成于。

p4011.童蒙教材的编写进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是在。

p5112.中国古代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童蒙读物是宋末所撰的。

P51 13.中国古代儿童诗歌主要有三类,即识字类、类和类。

P5214.南朝梁时周兴嗣所著的古代识字类儿童教材是。

p5215.古代诗歌类的历史知识性蒙书中,《》最为流传,由唐人所撰。

P55 16.贾谊将太子整个教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

p6217.提出“太子之善,在于与选左右”,强调要行胎教,要施学前教育。

P63 18.颜之推的教育目的是:。

19.集中反映朱熹儿童教育思想的是他编著的和。

P72 20.司马光写的,阐述家庭教育问题,对历代家庭教育有很大影响。

P3221.读书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这种培养儿童读书习惯的主张出自。

p7422.提出要严格、不间断地对儿童进行各种行为习惯的训练,使之“积久成熟”的是。

p74 23..提出“自然教育论”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是。

P7724.我国古代奠定了胎教学说初步的营养学基础的著作是。

p4125.在中国古代各种故事性的童蒙读物中,《》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为元朝所编。

26.朱熹主张对儿童应该早施教,将儿童教育比喻为。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三章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三章

四、早期知识教育
• 古代普遍重视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 并且把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提前至 学前阶段进行传授。
第4节
古代学前宫廷教育
(一)君主教育的重要地位 (二)保傅制度 (三)“备三母”制
第 5节
古代学前教材
• 一、古代学前教材概况 • 比较著名的教材有:《仓颉篇》、《爰历篇》、 《凡将篇》、《急救篇》、《三字经》、《百 家姓》、《千字文》等 • 二、幼儿诗歌 • 诗歌主要有三类:训诫类;知识掌故类及识字 类 • 三、幼儿故事 •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书言故事》、《日记故 事》、《蒙养图说》、《二十四孝图说》等 • 四、歌舞和游戏
儿童的心理特点
• (一)喜好活动和游戏 • (二)模仿性强 • (三)行为受真实情感支配 • (四)记忆力好 • (五)注意力容易转移
三、慈幼的社会责任观(略)
四、“早谕教”的学前教育观
• • • • (一)重视早期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 (二)早期教育对德育的影响 (三)早期教育对智育的影响 (四)对早期教育的批评之声
第2节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颜氏家训》成书背景 在战乱纷争时代,由于亲眼目睹了许多 士大夫家破人亡,因此为保证颜家的传 统和地位,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成 此书,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颜氏家训》共20篇,其中序致、教子、 兄弟、治家、慕贤、勉学、涉务诸篇是 我们研究其家庭教育思想、学前教育思 想的主要依据
二、 选左右
• 主张建立保傅制度,设置“三公”、 “三少”对太子进行早期教育 • 师、保、傅的选择标准为“天下之 端士,孝悌博闻有术者”
三、重儒术
• (一)主张以儒家学说作为太子早期教育的主 要内容。 • (二)在文化知识教育方面,注重《诗》、 《书》、《礼》、《乐》、《易》、《春秋》 等儒家经典的传授。 • (三)在道德教育方面,主张使太子从小形成 忠、信、义、礼、孝、仁等道德观念。 • (四)在治国方面,主张德刑并举的治国方略 • (五)他还主张教养结合

0402学前教育史1

0402学前教育史1

00402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史外国学前教育史部分1预成论:儿童与成人不应有重要区别,从幼儿开始,儿童的身体和个性已经成人化了。

预成论的要点是否认儿童与成人在身心特点上的差异,也否认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节律性、阶段性 2.泛智:就是将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并将其智慧得到普遍发展的理论。

泛智的思想乃系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从事教育活动的宗旨。

3.要素教育:是裴斯泰洛齐简化大众教育手段的一个显著成果,是其教育思想中的科学性与民主性结合的产物。

他坚信,通过这种简化了的教学方法,使最无经验、最无知的人也能教育自己的孩子。

上编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第二节古代的胎教第三节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第四节古代的蒙养教育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王充的儿童教育思想第二节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第三节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第四节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第一节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第二节外国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传播与学前教育思潮第二节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与实施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实验与探索第四节学前教育法规的颁行第五节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第一节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二节陶行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三节张雪门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第四节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五节张宗麟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至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学前教育下编外国学前教育史第七章古代东方国家及古希腊、古罗马学前教育第一节远古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二节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三节古代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目录第四节古代西方的学前教育思想第八章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第一节中世纪学前教育第二节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第一节英国的学前教育第二节法国的学前教育第三节德国的学前教育第四节俄国与苏联的学前教育第五节美国的学前教育第六节日本的学前教育第十章近现代欧美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卢梭的学前教育理论第二节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理论第三节杜威的学前教育理论第四节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理论第五节克鲁普斯卡娅的学前教育理论第六节皮亚杰的学前教育理论第七节加德纳的学前教育理论上编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公育慈幼观念与礼俗是中国古代幼儿教育的一个特定的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史》作业1

《学前教育史》作业1

《学前教育史》作业1(第一讲至第六讲)一、选择题1.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被称为( b )。

这一学制确定了近代学制系统,其中包括了蒙养院制度。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2.1844年,美国女子教育协进会会员、传教士爱尔德赛在( d )创办女塾,这是近代外国人在华设立的最早的教会女学,也是中国最初出现的女子学堂。

A. 杭州B.上海C.北京D.宁波3.清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康有为在所撰写的( c )一书中设计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主张对儿童实行公育。

A. 《新学伪经考》B.《孔子改制考》C.《大同书》D.《礼运注》4.(b)在中国学前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一整套儿童公育思想,设想了从胎教到幼教的完整的学前公共教育体系。

A.蔡元培B.康有为C.梁启超D.陈鹤琴5.新文化运动后,对我国学前教育产生广泛影响的教育理论是实用主义和( c )。

A.实业教育思潮B.科学教育思潮C.儿童中心论D.平民教育思潮6.1922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通过《学制改革系统案》,11月颁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又称(d )学制。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7.1923年,著名教育家( b )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A.张雪门B.陶行知C.熊希龄D.陈鹤琴8.( c )是在学前教育上最早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学者,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开拓者和改革者,创办了多层次的幼儿师范教育。

A.张宗麟B.陶行知C.陈鹤琴D.张雪门二、填空题1.《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设_____蒙养院______作为学前教育的专门机构。

2.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在___武昌___创立的幼稚园。

3.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的,一种是_______宗教式____的。

第1节:【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二章 (上传课件)

第1节:【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二章 (上传课件)

学前教育史XUEQIANJIAOYUSHI第一部分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二部分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三部分 清末的学前教育第四部分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五部分 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第六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七部分 古代东方国家及希腊、古罗马学前教育第八部分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第九部分 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第十部分 近现代欧美学前教育思想课程框架介绍学前教育史中国学前教育史外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1.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2.古代的胎教3.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4.古代的蒙养教育第一章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慈幼:爱护幼小者。

起源: 中国最古老的学校名为“庠”,主要是一种养老慈幼的场所。

庠的首要功能是集体保育。

演变:原始氏族社会中,儿童就得到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抚养和爱护。

实行“罐葬”。

私有制社会慈幼观念表现为政治举措。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九惠之教”的首要两条,也是“老老”和“慈幼”。

春秋末年鼓励妇女生育,保护幼儿。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单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 中国古代专门的慈幼机构,以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为最早。

慈幼机构的制度化与普及,是从北宋开始的。

宋代的慈幼机构主要有两种,一是慈幼局,二是举子仓或予惠仓。

清代最早的慈幼机构是康熙元年(1662年)始建于广渠门内的京师育婴堂。

由唐鉴在贵州创办的及幼堂,则是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

慈幼礼俗:(1)“试儿”:“试儿”或称“试晬”“试周”和“抓周”,始见于魏晋南北朝。

(2)“吐情自纪”:中国古代儿童的命名仪式。

“吐情”:通过命名寄托老一代人对于后生晚辈的情感、要求、期望;“自纪”:是将上述情感、要求、期望包含在“名”中,成为晚辈后生终身的座右铭,并使其体察名中的含义,以此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常反省自我。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单选,名词解释)第一部分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第一章 第二节 古代的胎教胎教的作用:(1)胎教被看做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圣明的君主的必要条件;(2)胎教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3)胎教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

1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

1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

1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学前教育的实践如同涓涓细流,源远流长。

古代社会,尽管没有现代意义上完备的学前教育体系,但人们对于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视和尝试,为后世的学前教育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理念。

在家庭中,长辈们重视对幼儿品德的培养,通过言传身教,将孝道、仁爱、诚信等传统美德传递给下一代。

例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教育幼儿要懂得谦让和尊重他人。

同时,家庭也注重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礼仪规范,如穿衣、吃饭、行走等方面的规矩,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

古代中国还重视早期的文化教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成为儿童启蒙的重要工具。

这些读物不仅教授文字和知识,更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和价值观。

在教育方法上,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儿童的个性和天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并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儿童主动思考,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而在古代西方,学前教育同样有着自己的特点。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就主张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从幼儿开始。

他认为,儿童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早期的教育能够在上面留下深刻的印记。

古罗马时期,家庭对儿童的教育也十分重视。

家长会让儿童学习拉丁语、算术等基础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儿童的勇敢和坚韧品质。

在古代埃及,学前教育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儿童在神庙中接受教育,学习宗教知识和道德规范。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虽然受到当时社会条件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但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家庭在学前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父母和长辈的言传身教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品德教育始终是学前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再者,早期的文化启蒙和知识传授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古代学前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使得只有少数富裕家庭的儿童能够接受较为系统的学前教育,而大多数贫困家庭的儿童则缺乏教育机会。

贵州电大】学前教育史1-0002参考答案

贵州电大】学前教育史1-0002参考答案

贵州电大】学前教育史1-0002参考答案
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教育面临着危机,主要表现为()。

A、教育内容落后
B、教育体制僵化
C、教育经费不足
D、教育师资匮乏
参考答案:ABCD
15.(4分)
近代中国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是()。

A、上海幼稚园
B、XXX
C、XXX
D、XXX
参考答案:A
XXX的“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包括解放孩子们被束缚的
双手,给予他们创造的空间;激发孩子们被禁锢的头脑,给予他们想象的空间;鼓励孩子多动口,让他们享受更多的话语权;让孩子走出教室,给予他们了解社会的机会。

XXX、XXX和
XXX是平民学前教育和乡村学前教育代表人物。

教育部在1946年公布了《XXX教员检定办法》。

《奏定学堂章程》规
定设立蒙养院作为学前教育的专门机构。

中国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孝悌、崇俭、诚信等,而不包括伪善。

古代最为流行的三部儿童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简称三、百、千。

XXX认为幼儿教育的一般
目的是“谋求儿童之德育”。

我国现代儿童心理学的开拓者不是XXX。

1938年教育部并未颁布《幼稚园章程》。

在原始社会
中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

癸卯学制并没有结束辛亥革命以后教育新旧交叉的混乱状态,也没有反映新文化运动以来教育改革成果,因此不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划时代的意义。

抗战时期我国大多数地方的幼稚园并没有蓬勃发展。

《学前教育史》复习考试资料

《学前教育史》复习考试资料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8.王充的儿童教育思想支
(1)论身心统一:人的成长不仅仅是指身体的发育,也包含心灵的成
★(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长。身心共同成长,才是完整的。
(2)论小儿禀性:教化成性
1)有善有恶论者,认为小儿生而有善恶之分。但这种先天的善恶并非一成不变,他注意到儿童的先天素养,但把重点放在“教化成性〃。
(3)崔学古:(幼训):关于蒙养教育的假设干原则和方法,涉及道德教育、健康教育、师生关系及家庭与学校的关系。
崔学古依据儿童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总结出的具体方法:好言劝谕;适当责罚;使儿童“自成〃;为人师表;批判责罚要讲究分寸;“分任”和"鼓舞”。
(4)三百千:(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经典蒙学读物。
3)育婴院的保育方法。以保育为主,体育为先、德育次之,智育最后。(3)有关未来社会教育模式设想的核心:
D教育的社会化。
2)公养公育。
(4)评价
(大同书)关于儿童保育的规划,也较为全面的反响了康有为学前教育改革的思想,并对当时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开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5.梁启超的学前教育思想
★★(选择、简答、论述)
2)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饥饱适中”"不食邪味”"节嗜欲"。
3)注意环境的影响。“居处简静〃”行坐端严〃“避寒暑””劳逸以节"。
5.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支(选择、简答)
(1)目的:从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发,古人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国之根本〃。儿童早期教育的目的是“正本慎始〃。
(2)(礼记・内则)依据幼儿入学不同年龄阶段发育的特点,提出了对幼儿进行分年教育的系统规则。如,司马光的(i束水家仪)对(礼记・内则)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自考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大全1

自考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大全1

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总结)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1、庠:中国最古老的学校名为“庠”主要是一种养老慈幼的场所。

庠既是原始氏族部落储存剩余猎物和生活物品的场所,又是集体赡养失去劳动力的老人和没有劳动力的儿童的场所。

2.试儿:古代较为通行的慈幼礼仪。

试儿又称试周,抓周,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在小儿一岁生日时,为其制作新衣,盥洗装饰以后,在男孩面前摆上弓矢笔纸等器物,在女孩面前摆上刀剪针线之类等物品,再加上实物和珍宝玩具,让小儿自己抓取。

3.吐情自纪: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女的命名仪式,并通过命名仪式以“吐情自纪”。

所谓“吐情”,是要通过命名寄托老一代人对于后生晚辈的情感、要求、期望;所谓“自纪”是将上述情感、要求、期望包含在“名”中,成为晚辈后生终身的座右铭,并使其体察名中的含义,以此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常反省自我。

4. 胎教:是指为生育出聪明健康的后代而采取的早期教育措施。

在孕妇怀孕期间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

各种外界条件通过对母亲耳、眼、口、鼻等感觉器官产生刺激,影响母亲思维和情绪,对胎儿发生间接的作用,使胎儿良好发育。

5.男唯女俞:在孩子说话的时候,要教孩子学会如何应答大人的招呼,这是古代礼仪的基本要求。

男孩子应声“唯”,发声较直;女孩应声“俞”,声音委婉。

6.蒙养教育: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是连接小学与学龄前教育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

与一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蒙养教育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它特指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中经过一定的组织过程,利用特定方法和手段所进行的的文化、道德启蒙教育。

因此蒙养教育是介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幼儿教育组织形式。

7.“保养性真”:主要是以孟子的性善论为依据提出德教育目的论,是相信儿童生来就有向善的本能,有不学而知的“良知”,不学而能的“良能”。

蒙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保全这种生来就有的善性,使其不被外部的物欲所污染。

《学前教育史》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史》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史》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学前教育史》是一门关于学前教育发展历程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代表人物及其贡献,同时探讨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方法和实践。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应掌握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代表人物及其贡献,了解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方法和实践。

2.能力目标: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学前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备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基本素质。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学前教育的发展背景、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重要事件和代表人物等。

2.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包括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原则、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

3.实践操作:学生应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组织和管理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4.拓展学习:学生应了解当前学前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四、教学安排与评估1.教学安排:本课程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灵活调整。

2.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可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可采用笔试或实践操作的方式进行,重点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考核标准: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与支持1.教材与参考书籍:教师应提供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

2.网络资源:教师可提供相关的学前教育网站、论坛、博客等网络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学前教育史形考任务一(1-4章)

学前教育史形考任务一(1-4章)

学前教育史形考任务一(1-4章)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起源1. 古代学前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古代学前教育是指古代社会中,对幼儿进行的一定教育活动。

在古代社会中,学前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生活教育、道德教育和体能教育等方面。

古代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品德修养和基本生活能力,以及身体协调性和动手能力。

2. 古代学前教育的形式和特点古代学前教育的形式多样,包括家庭教育、宗教教育和师父教育等。

古代学前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个性化教育、生活化教育和不断传承的特点上。

古代学前教育注重个体的差异特点,注重通过生活实践来进行教育,古代学前教育实践中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传承也非常重要。

第二章: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1. 近现代学前教育的产生背景近现代学前教育的产生背景主要在于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对幼儿的教育需求也越来越凸显。

2. 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主要阶段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从19世纪至今,学前教育在各个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包括了幼儿园教育的兴起、学前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等。

第三章: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1. 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儿童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支撑。

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多学科交叉的,其中包括了儿童成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2. 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对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学前教育实践的理论探索和创新。

未来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将主要在于理论和实践的更加紧密结合,以及对幼儿成长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

第四章: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1. 学前教育的现状学前教育的现状主要由幼儿园教育、托儿所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形式组成。

学前教育的现状在于普及程度、教育质量、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学前教育史ppt

学前教育史ppt

学前教育史ppt 学前教育史PPT内容概要:
1. 引言
- 学前教育的定义
-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2. 学前教育的起源
- 古代文明中的学前教育实践
- 早期教育机构的出现
3. 学前教育的发展
- 启蒙时代的学前教育理念
- 19世纪的学前教育改革
- 20世纪的学前教育普及化
4. 著名教育家的贡献
- 弗里德里希·弗罗贝尔和他的幼儿园
- 玛利亚·蒙特梭利及其教育法
- 其他教育家的贡献
5. 当代学前教育的特点
- 教育多元化
- 科技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 早期教育的全球趋势
6. 学前教育面临的挑战
- 资源分配不均
- 教育质量的监控
- 家庭与社会的协同
7. 学前教育的未来展望
- 教育模式的创新
- 早期教育的个性化和定制化
- 持续的政策支持和投资
8. 结论
- 学前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 社会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需求
9. 参考资料
- 书籍、文章、研究报告
- 相关教育政策和法规
10. 附录
- 时间线:学前教育的重要历史节点
- 案例研究:成功的学前教育项目
请注意,这是一个PPT内容概要,具体每个部分的详细内容需要根据实际的研究方向和资料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二章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二章

三、胎教的实施
(一)胎教的实施
中国胎教始于距今三千六百多年前的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列女传·周室三母》中记载:“太任者,文王之母……及其有娠,目不视恶 色,耳不听邪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 ,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之一而识百。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文王的孙子成王的母亲在怀成王时也实施过胎教,贾谊在《新书·胎教》中曾 说:“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 之谓也。”由此也可以看出实施胎教是西周王室的传统。 《青史氏之记》:“古者胎教之道,王后有身,七月而就蒌室,太师持铜而御 户左,太宰持斗而御户右,太卜持蓍龟而御堂下,诸官皆以其职御於门内。比 三月者,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抚乐而称不习;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则 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调,而曰:‘不敢以侍王太子’”。
一、远古时期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考古研究表明,中国的原始社会经过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0万年前~5万年前,原始人群时期,是教育的起源时期。 第二阶段:5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氏族公社时期,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 系氏族公社两个时期,其中母系氏族时期是教育的发展阶段,在父系氏族公社 末期出现了教育机构的萌芽 三种主要的教育起源论观点: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1.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教育产生的基础是生存竞争。 2.心理起源论:从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角度出发,认为教育产生的基础是儿童 对成人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 人类身心发展的需要。
中国学前教育史
主讲人:汪磊
教材:刘艳华主编的《中国学前教育史》,由光明日报 出版社出版。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共十一章: 一、历史发展篇:包括六章的内容,主要讲述各个不同 历史时期的学前教育实施和发展的特点。 二、历史专题篇:包括三章的内容,有女子教育与幼儿 师资、儿童游戏、育儿民俗研究三个专题。 三、历史人物篇:包括两章的内容,主要讲述中国古代 和近代的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名词解释:1、民国时期的《幼稚园课程标准》:1932 年由教育部正式公布,是根据1929 年《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修订而成的,1936 年再次作了少许修正。

它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它分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它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精神,具有中国化、科学化特点。

2、乡镇中心幼儿园:我国按不同规格划分的三类幼儿园中的一种,一般由乡镇政府为主举办。

其任务是对本乡镇各村幼儿园起示范带头、辅导促进作用。

乡镇中心幼儿园是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和提高的核心,房舍、师资、设备等条件一般比较好,教育质量也高于本乡镇各村的幼儿园。

3、预成论:一种沿自古代的儿童观,在中世纪与性恶论儿童观相并存,在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

这种观点认为,新生婴儿是作为一个已经制造好了的小型成年人降生到世界上来的,从幼儿开始,儿童的身体和个性已经成年化了,儿童与成人不应有重要区别。

这种观点否认儿童与成人在身心(特别是后者)特点上的差异,也否认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节律性和阶段性。

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教育忽视儿童的身心特点、爱好和需要,对儿童的要求整齐划一,方法简单粗暴。

4、"白板说" :英国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洛克提出的观点,反对天赋观念,极为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观念出现之前,人心只是一块"白板"。

只有当儿童在自己生长的环境中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经验而成长时,他的精神世界中才充满了各种观念,父母和教师就是使儿童的精神得以成长的决定者。

儿童观念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

因此,教育在形成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名词解释5、"行为课程" :我国现代著名幼教专家张雪门提出的一套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他认为行为课程自然地融合在儿童的生活中;应注意实际行为,并把生活和行动看作相互联系的整体。

生活和实际行动是行为课程的两大因素。

6、1996 年我国发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是在1989 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的基础上,经过试行和修改而成的。

《规程》包括总则、幼儿园的招生、编班、卫生保健、教育、园舍、工作人员、经费、幼儿园与幼儿家庭和社区、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及附则。

《规程》规定了幼儿园的性质和任务,还具体规定了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等。

《规则》体现了时代的新需要和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对加强幼儿园内部的科学管理,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都起着重要作用。

7、《儿童教育论》: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吉乌斯的代表作。

在该书中,他就胎教以及初生婴儿的健康和安全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主张成人教育儿童时,要经常赞扬儿童好的行为、宽容细小过失,既要严肃认真,又要充满赤诚和爱;指出父母的楷模是良好教育的首要条件;认为儿童从懂事起就应接受高尚的礼仪教育。

这些教育思想重在通过对幼儿进行人道化、个性化的教育,把上层阶级的儿童培养成有才干、身体健壮而又品德高尚的新贵族和商人。

8、自然后果法: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所倡导的道德教育方法。

他反对洛克那种"和儿童讲理论"的方法,反对进行道德说教,同时反对实行体罚。

他主张以儿童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去惩罚他,使儿童从自己的行为后果中得到自然教育。

这种自然后果法有其积极合理的方面,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

9、幼稚园"新大陆"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针对当时幼稚园只建在大城市,建在富人集中的地方等弊病,提出要发现幼稚园的"新大陆"。

他认为最需要幼稚园的、最欢迎幼稚园的是工厂和乡村;工厂和乡村就是幼稚园的新大陆。

幼儿教育最应该服务的对象是工人和农民。

因此他号召开展一个幼儿园下厂、下乡的运动。

10、《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权利公约》于1989 年在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获得通过,包括序言、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共56 条。

《公约》精神体现了 4 个基本原则,即儿童最佳利益原则、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的原则、无歧视原则。

正是根据这些精神,1990 年《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出台;中国政府签署了上述两个文件,作出了庄严承诺。

11、"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从批判中世纪经院主义教育出发,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以此作为整个教育理论的一条指导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或"法则"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倾向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这一原则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局限,但与经院主义教育忽视儿童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的倾向是针锋相对的,在当时具有巨大进步意义。

12、"自然教育观" :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阐述的教育观点。

卢梭反对在教育中压抑儿童天性、干涉和限制儿童身心的自由发展,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性;指出真正的教育应当是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教育,即自然教育。

他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独立自主性的自然人(自由人)。

在西方教育史上,卢梭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应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使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的思想。

13、"整个教学法" :是陈鹤琴课程理论的组成部分。

他认为幼儿园分科教学违反儿童的生活和心理,主张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

他认为,儿童是整个的,教材也必然是整个的、互相连接的,不能四分五裂。

他主张最好由一位老师去教,以体现整体性,而不致割裂。

14、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军事体育训练:军事民主制时期是史前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此时私有制萌生,部落战争随之出现,氏族部落出现了由推选或选举产生的酋长和军事长官两个首领。

教育为满足军事民主制的需要,开始重视和加强对全体部落成员的军事体育训练。

学习使用武器和作战方法,锻炼强健的体魄,成为每个氏族成员的必修课。

15、英国的"免费幼儿园" :诞生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标志着福禄倍尔幼儿园运动在英国的普及和发展,幼儿园开始面向贫民和工人阶级。

免费幼儿园是由私人出资所创办的,服务对象是贫民区劳苦大众的3~6 岁的幼儿。

幼儿园采取免费或只收若干伙食费的办法,为这些孩子提供食品、衣服以及洗澡、休息、游戏的场所,并按照福禄倍尔幼儿园的教育方针进行初步教学,以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

免费幼儿园是英国现代保育学校的前身。

16、"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在论述教学问题时提出的一个原则。

他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这样,教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就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他说想不出有什么"无教学的教育",他也不承认有"无教育的教学"。

在这里,赫尔巴特论述了教学同训育的关系,这也是他重视教学活动的原因。

17、"五指活动" :是陈鹤琴所指的儿童相互联系的、灵活的、连贯的五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他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

他指出,依据儿童身心发展,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地、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

五指活动的五个方面是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语言活动。

18、柏拉图的优生优育论:柏拉图从实现其理想国的目的考虑,在西方教育史上最先论述了优生优育问题。

他认为婚姻的目的是生育优秀的后代,而且只有25~55 岁的健壮男子和22~40岁的健壮女子才能生育优秀的后代。

为了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国家要统一设置育儿院,把认定为优良的婴孩送入该院由专人照管,用摇篮曲、儿歌对婴儿施加影响性教育;3 岁后送入附设在神庙里的儿童场,对儿童进行智、德、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19、奥伯林编织学校:这是法国牧师奥伯林于1776 年创设的保育所,在学前教育史上,被看作是近代学前教育设施的萌芽。

它以 3 岁以上的幼儿和年幼的学童为对象,专门在农忙季节收容幼儿和学童,一周开放两次。

该校有两名教师,一名指导手工技术,另一名指导文化、游戏,还挑选年龄大些的女孩作"助教"。

学习都是游戏性或娱乐性的。

在该校教育比保育地位更重要。

奥伯林把该校作为开发他的教区的社会经济以及增进地区居民福利的重要手段,具有创新意义。

20、开端计划:是1965年美国联邦教育署提出的旨在实现幼儿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的一项重要计划。

该计划要求对"处于困境者"家庭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

具体做法是,由联邦财政拨款,将贫困而缺乏文化条件的家庭的4~5 岁的幼儿免费收容到公立小学特设的学前班,进行为期数月到 1 年的保育。

为消除他们与其他儿童的差异,一般对4岁儿童进行 1 年的长期课程教育,对5 岁儿童进行为期8 周的短期课程教育。

该计划规模大、历时长、效果显著。

21、寄宿制幼儿园:寄宿制是幼儿园多种收托形式中的一种。

在这种幼儿园中,幼儿昼夜在园;由幼儿园全面负责幼儿的食宿、医护、保教等,每周由家长接回 1 次或 2 次。

这类幼儿园主要招收部队、机关、工厂、学校等单位职工的子女。

22、西欧中世纪的性恶论:在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地位独尊,并控制了精神、思想、文化,获得了对教育的垄断权。

基督教会鼓吹儿童是带着"原罪"来到人世的,故生来性恶,人人必须历尽痛苦磨难,不断赎罪,以净化灵魂;为了得到未来天堂的幸福,人人应当听从教会的训诫,常年敬畏上帝,实行禁欲;应当从幼年起就抑制儿童的游戏娱乐的愿望,并严厉制止这类表现。

受这种性恶论影响,教育中体罚盛行,且完全取消了体育。

23、巴乌利美保育所:德国巴乌利美夫人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出于对贫穷的母亲们的深刻理解和对穷苦孩子们的健康的关心,于1802 年建立该所。

这是德国最早的幼儿保育和教育设施。

招收的对象是1~4岁半的农村孩子。

从初夏开始到晚秋结束,每天保育时间很长。

该保育所为幼儿们提供干净整洁的衣服和富有营养的食物,为幼儿们安排有规律的生活,鼓励进行户外活动,给孩子们讲授知识,进行道德教育。

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24、《哈比教育法》:是1975 年法国颁布的一个法案。

规定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启发儿童个性;消除儿童由于出身和家庭条件差异而造成的成功机会的不均等;早期发现和诊治儿童智力上的缺陷及身体器官上的残疾;帮助儿童顺利完成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的过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