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笔记(DOC)
经络腧穴学上课笔记1绪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
分经脉和络脉:经:纵丝、途径、直行主线。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主深,里(经络的主体部份)络:网络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织遍及全身。
分支:浅表、量多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血络:显现有瘀血现象的络脉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一、十二经脉(一) 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含义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散布的不同。
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寡。
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
(二) 十二经脉的散布一、外行部份(1) 四肢部:散布规律: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侧),少阴、太阳在后。
(2) 头和躯干部:散布规律:手三阴联系胸;足三阴联系腹及胸;手足三阳联系头。
二、内行部份(三) 十二经脉的内外属络(四)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人体气血运行方向是一致的。
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阳头外足、足之三阴足内腹。
(五) 十二经脉的衔接一、阴经与阳经(内外经)在手足部衔接二、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头脸部衔接3、阴经与阴经(手足三阴经)在胸部衔接二奇经八脉概念:不如十二经脉有规律,除任督脉,其余六脉纵横交织于十二经脉之间。
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称为“一源三歧“。
奇奇异、特殊循行:别道奇行。
奇偶之奇--无直属脏腑、内外配偶关系。
奇经八脉的作用:关元、中极是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
一、统率、联络其余经脉。
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二、调剂气血盛衰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剂作用。
当十二经脉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给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和谐阴阳的作用。
三、十二经别概念: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切体腔,以增强内外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
特点:离: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入:进入胸腹腔称“入“出:在头颈部出来称“出“合:六合:一、阳经经别合于原经脉。
十二经络知识点
十二经络知识点一、十二经络的概念。
十二经络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二、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1. 手三阴经。
- 从胸走手,即起于胸部,循行于上肢内侧,止于手部。
2. 手三阳经。
- 从手走头,起于手部,循行于上肢外侧,止于头部。
3. 足三阳经。
- 从头走足,起于头部,循行于躯干部和下肢外侧,止于足部。
4. 足三阴经。
- 从足走腹(胸),起于足部,循行于下肢内侧,止于腹部或胸部。
(二)交接规律。
1.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 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内侧端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外侧端交接。
2. 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翼旁交接;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内眦交接;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交接。
3.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在胸部交接。
- 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在心中交接;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在胸中交接;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在肺中交接。
三、十二经络与脏腑的络属关系。
1. 手太阴肺经。
- 属肺,络大肠。
2. 手阳明大肠经。
- 属大肠,络肺。
3. 足阳明胃经。
- 属胃,络脾。
4. 足太阴脾经。
- 属脾,络胃。
5. 手少阴心经。
- 属心,络小肠。
6. 手太阳小肠经。
- 属小肠,络心。
7. 足太阳膀胱经。
- 属膀胱,络肾。
8. 足少阴肾经。
- 属肾,络膀胱。
9. 手厥阴心包经。
- 属心包,络三焦。
10. 手少阳三焦经。
经络篇笔记
经络篇养生笔记1、肺经主咳喘、心烦、掌心发热中府:中气之府。
中气是指脾肺之气。
气不足,喘不上气。
消化不良,腹胀,水肿。
天府:鼻尖触手臂处。
鼻气通于天,肺开窍于鼻。
过敏性鼻炎的要穴。
尺泽:肘横纹外侧。
尺这里是指肾。
补肾之穴。
金生水。
治上实下虚、肾不纳气,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
所有孔的汇聚。
比较深,要用点力。
鼻血、痔疮、发汗。
是肺经一个郄穴,即治疗急性病的(咳、咽喉痛)。
列阙: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
不太好找。
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肩膀落枕。
古人说:“头项寻列阙”。
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
是治疗咳嗽的要穴,是肺经的经穴。
不管是虚寒性、肺热性的,都可通治。
心中烦热、小儿疳积也可治。
太渊:(在大拇指下)不容易卡到,要用大指关节去硌。
这是肺经的原穴。
大补穴,补气的。
肺气虚,喘不上来。
肺朝百脉。
这又是脉之会穴。
静脉曲张,心血管病等跟脉有关的都可揉而缓解。
鱼际:属于火穴。
治疗热性的,喘促、咳嗽、心中烦热。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掐的效果也有,不理想。
最好是三棱针扎,挤出一滴血。
是咽喉痛的要穴。
无论外感风寒还是虚火上升引起的。
2、大肠经打通大肠经可以有效防治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肺与大肠表里,主皮毛(毫毛)。
阳明经是气旺血也旺的经络。
可以调节阳气,补阳泻火。
商阳:食指指甲内侧,为大肠经起始穴。
用指甲掐,调便秘很有效果。
合谷:强壮穴,主要作用是止痛(面部、三叉神经、牙)。
最有效的是牙痛,一分钟见效。
右侧牙痛掐左侧,左侧痛就右侧。
若要更有效,掐耳垂贴面颊的部位(同侧)。
温流:在合谷和曲池中间略上。
大肠经的郄穴(深层穴位,治急症),是阳气汇聚之地。
可补阳。
虚寒病人常常艾灸很温暖。
燥热者则用刮痧法泻火,按揉此穴可治痘初起。
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
是大肠经的合穴,治脏腑的。
比较深。
降血压、治疗皮肤病、通便。
肩骬: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肩涡正中心)。
最易受风寒,往往短期看不出来。
「精品总结」堪比教科书的经络学习知识点总结汇总
「精品总结」堪比教科书的经络学习知识点总结汇总12经络上面有三百多个穴位,我们没必要都去记住,现在,你只需跟著我一步步地往下学,就容易多了。
1.先熟悉一下12经络的名称: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2.搞清楚它们为什么要这样称呼?这12条经络分别连著人体12个脏器,所以这些经络都是用相连的脏器命名。
其中,三焦是指人的整个胸腹,心包是保护心脏的一块区域,是心的屏障,其余的都比较容易理解。
记住这12个脏器名称是很重要的,如果身上哪里不舒服,就看是哪条经络经过此地,一对应就出来了。
从12经络的排列上看,是分为两组,一组是按手足分,另一组是按阴阳分。
按手足分是告诉你手及手臂上有6条经络,足、腿上有6条经络。
按阴阳分是告诉你手臂的内侧、腿的内侧各有3条阴经;手臂的外侧、腿的外侧也各有3条阳经。
少阴、厥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又是代表什么呢?它们是代表阴气的重与轻,阳气的足与弱。
少阴阴气最重,所以它就排在手臂和腿内侧的最里面。
厥阴的阴气比少阴轻,但又比太阴重,所以它就排在中间。
太阴的阴气最轻,就排在最外面。
太阳是阳气最足的,就像中午的阳光,所以它排在手臂、腿外侧的最外面。
少阳比太阳的阳气要弱一些,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排在外侧的中间。
阳明又比少阳的阳气要弱,就像黎明初现的阳光,就排在了外侧最里面了。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将阴、阳细分到这样的程度呢?就是让你在使用经络时随时注意阴阳的平衡。
这个阴阳的平衡既包括经络与经络之问的阴阳平衡,也包括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还包括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
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是要你根据身体的强弱去选择经络。
比如身体弱的,最好先选择阳经按摩以补足正气为主,阴经要等正气补上了,再去碰它;身体好的,则阴经、阳经都可以按摩。
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是与四季的温度有关。
夏天阳气最旺盛,就是身体虚弱的人,在这个时候也可以去疏通阴经了。
经络学概论笔记
经络学概论笔记1 子午流注荣气行于经脉中,荣气随着每天时间不同而在某个经脉中显现出旺相,因此子午流注乃是经脉旺相的顺序图,并非荣气只是按照经脉旺相的顺序在经脉中流动,荣气流动还有其他方式。
2. 十二经脉的衔接十二经脉的衔接,有两经直接相连,有通过分支相连,通过以下三种形式衔接表里经在手足部衔接同名阳经在面部衔接:手阳明于足阳明在鼻旁连接,手太阳手阴经和足阴经在胸部衔接3.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腔,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
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胸腹头部,有“离,入,出,合”的特点。
从正经分出为“离”,进入胸腹为“入”,从头颈出来为“出”,合于本经或表里经为“合”(阳经经别合于原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
如:手阳明经别合于手阳明经,手太阴经别也合于手阳明经。
4.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一络,再加上躯干前后侧的任督脾三络,共成15络。
十二络脉在四肢部通过络穴走向相应表里经。
四肢部的十二络脉起沟通表里二经和补充经脉循环的作用。
络脉和经别都是经脉的分支,均起着加强表里二经的作用,不同经别无穴位,络脉有所属络穴。
5.皮部皮者脉之布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气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注人舍于脏腑也。
六经皮部各有所名,分以“开”“阖(害)”“枢”命名。
6 孙络溢奇邪,通营卫。
7 经络诊法:《灵枢.经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湿盛衰而调之”。
《素问.三部九侯论》"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而循之" 《素问.皮部论》“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
筋有起有结。
8 腧穴穴位为脉气所发,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之处。
针灸等通过穴位来调整气血,"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之而去"。
四总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经络的概念1. 经络的定义: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流注气血的通道。
2. 经络的分类:根据经络的属性,可以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种。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调节气血运行、联络脏腑、表里相通、防御外邪等作用。
二、经络的走向1. 经络的走向特点:经络走向顺应人体的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 12经脉的走向及分布: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胆经。
3. 别经及奇经的特点:别经主要指与正经相连的支脉,奇经指的是任脉、督脉。
4. 经脉的走向规律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经络的特点与功能1. 经络的渗透性:经络具有渗透性,能够影响体内外的生理活动。
2. 经络的传导性:经络通过气血的运行进行传导,起到联络脏腑和表里相通的作用。
3. 经络的敏感性:经络对外部刺激非常敏感,可以通过经络的刺激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经络与疾病1. 经络与疾病的关系:经络在中医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疾病都与经络有一定的关系。
2.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出现痹痛、气血不畅、阻滞等病理变化时,容易导致相关脏腑器官的疾病。
3. 经络的治疗作用:通过经络的调理,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五、经络学与临床应用1. 经络学在临床中的作用:临床上,经络学的知识经常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中医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经络穴位的作用: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部位,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节气血,治疗相关疾病。
3. 经络理疗的应用:经络理疗是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经络理疗可以调理脏腑功能,改善疾病状况。
总结: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掌握经络学的相关知识,对于日后的临床工作以及对中医学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
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基础教研室上篇:经络腧穴概论•第一章经络概述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
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
”(一)说明病理变化(二)指导辩证归经(三)指导针灸治疗《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十二经筋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皮部经络络脉十五络脉三百六十五络二、经络的形成(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一)定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
经络学学习资料
第四章经络建议同学们先下载文档总结。
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试运行全身气血,联络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经,路径。
经脉是主干,纵行于固定的路径,多行于深部络脉:络,网络。
络脉是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深浅部皆有2•经络系统的组成手足三阴经: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正经)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督脉,冲脉,任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有统帅,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脉和络脉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经络系统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内属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
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外连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皮肤的分区第二节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名称太阴肺经手厥心包阴经行于上肢前缘少阴心经内侧中线属脏阴:分布于四肢内太阴脾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厥阴肝经行于下肢少阴肾经阴阳阳明大肠经命名原则及手少阳三焦经行于上肢前缘具体名称太阳小肠经外侧中线阳:分布于四肢外阳明胃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少阳胆经行于下肢太阳膀胱经脏腑脏为阴每一条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腑为阳,每一条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手: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手手足足: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脚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足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于手三阴经。
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十二经脉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于食指端(商阳)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于中指端(关冲)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于小指端(少冲少泽)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于足大趾(隐白)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于足大趾后(大敦)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于足小趾(至阴)(2)同名手足阳经交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于鼻翼旁(迎香)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于目外眦(瞳子醪)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目内毗(睛明)(3)同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于心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于肺中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交于胸中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体内分布以纵行分布兼有或多或少的迂回曲折,交错出入,各经间及其与奇经和络脉之间多有交叉(2)体外分布头面部手足阳明经:面部额部手足阳经手足少阳经:侧头部手足太阳经:面颊部头顶头后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侧面足足太阳经行于后(背面)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自内向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胆经前缘:太阴阴经:在内侧面中线:厥阴四肢后缘^少阴前缘:阳明阳经:在外侧面中线:少阳后缘手少阴心经达目系手足阴经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经络腧穴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经络腧穴学》重要知识点总结常用症状对症取穴举例:-发热:大椎、曲池、合谷昏迷:人中、十宣、涌泉 -虚脱:百会、神阙、关元、气海多汗:合谷(泻)、复溜(补)-盗汗:后溪、复溜、阴郄失眠:神门、三阴交、太溪、安眠-多梦:心俞、肝俞、神门、太冲恶心呕吐:公孙、内关、足三里、中脘 -呃逆:膈俞、内关、中脘、劳宫腹胀:天枢、内关、气海、足三里 - 胁肋痛:支沟、阳陵泉、内关、二白宿食:足三里、公孙、内关、中脘 -遗精阳痿:关元、三阴交、肾俞、命门尿失禁:曲骨、关元、三阴交-流涎:人中、颊车、承浆、夹承浆、合谷心悸:内关、神门、阴郄、-胸痹:膻中、公孙、内关、巨阙崩漏:隐白、大敦(灸)、气海、足三里-泄泻:天枢、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噎膈:天突、内关、膈俞-便秘:天枢、支沟、承山、上巨虚大肠俞脱肛:长强、承山、百会、气海、三阴交-腓肠肌痉挛:承山、阳陵泉、承筋、飞扬皮肤瘙痒:曲池、血海、三阴交、合谷-痰饮:丰隆、脾俞、阴陵泉面瘫:地仓、颊车、阳白、颧髎、阿是穴-鼻渊:迎香、印堂、通天、头临泣、合谷近视:睛明、承泣、光明、肝俞、三阴交-牙痛:颊车、阿是穴、颧髎、下关、合谷痛经:三阴交、地机、关元、合谷、气海-缺乳:少泽、乳根、膻中、足三里、肩井咽喉肿痛:鱼际、少商、商阳、尺泽-落枕:阿是穴、大椎、后溪、落枕穴、养老腰痛:阿是穴、肾俞、命门、委中-膝关节痛:犊鼻、阳陵泉、阴陵泉、委中小儿疳积:四缝、鱼际- 消渴:膏肓、三阴交、胰俞、胰岛、腕骨哮喘:天突、中府、膻中、定喘-1/6页咳嗽:列缺、中府、太渊、肺俞咯血、呕血:孔最、阴郄、郄门- 踝关节扭伤:丘墟、解溪、商丘、中封、昆仑、太溪、阿是穴、公孙、然谷、金门-肩周炎: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大椎、后溪(条口透承山)-失音:天突、通里、廉泉、金津、玉液、哑门、合谷-尿闭: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三焦俞、肾俞、合谷、复溜、中极、石门(灸)-临床经验随症取穴总结:-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头项寻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经验穴歌:-胸胁支沟取,心胸内关谋,两臂曲池妙,两腿肩井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常考知识点
常考点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常考点二: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歌诀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胞焦胆肝囊。
考点三:奇经八脉的特点
1.督脉:督脉的基本功能为总督一身之阳经,有“阳脉之海”之称。
2.任脉:总任一身之阴脉,有“阴脉之海”之称。
3.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4.带脉:约束纵行诸经。
5.跷脉:分阴跷脉和阳跷脉。
阴阳跷脉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6.维脉:分阴维脉和阳维脉。
阴维脉的功能“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维络诸阳”。
常考点四: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1)外邪由表入里的途径;(2)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3)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2.指导疾病的诊断:(1)循经诊断;(2)分经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如针灸、推拿、药物等。
【真题演练】
1.手三阳经的走向为:
A.从头走足
B.从足走腹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头
E.从手走足
1.【答案】D。
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第十章-章经络-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知识点。
(2)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故此题选择D选项。
经络学笔记(DOC)
经络学笔记(DOC)经络学笔记(DOC)经络学笔记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十五络脉: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
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手太阴肺经11穴、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手太阳小肠经19穴、足太阴脾经21穴、足厥阴肝经14穴、足少阴肾经27穴、足阳明胃经45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0、5 寸,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八会穴: 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
四海;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后溪督脉锐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列缺任脉连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2017年汉中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复习笔记
2017年汉中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复习笔记第十单元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络,有网络之意。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
是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疗的主要依据之一。
“经络”一词首先见《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又如《灵枢·脉经》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
《内经》中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1、解释病理变化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
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
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2、协助疾病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
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十二经络学习笔记,总结不易
十二经络学习笔记,总结不易
经络是人体天然药库,而要控制这个天赐的宝藏,只需要明白12经络的运行原理就足够了,这就是中医整个经络学说的要素。
经络,不是西医的神经,它们不是同一概念。
经络它有自己的理论。
用西医的解剖也无法得到。
曾经有人提出,只有在活体上经络才通畅,归天的人躯体上是找不到的,因为气门闭了。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
络有网络之意。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
内为阴,外为阳:阴阳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经络系统亦以阴、阳来命名。
其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
经脉、腧穴(笔记)
十二经脉腧穴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与络的关系:经——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二、十二经脉体表分布规律: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者,异也。
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
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1)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2)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3)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八脉”是指奇经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1、手太阴肺经属络的脏腑:属肺,络大肠,环循胃口。
联络的器官:喉咙常用穴位列缺: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即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尖下所指筋稍凹陷处。
主治:外感咳嗽,头项强痛太渊:定位:在腕掌侧横纹的桡侧,桡动脉搏动处主治:咳嗽痰多,无脉症尺泽: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主治:咳嗽少痰,咳血少商: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1分2、手阳明大肠经属络的脏腑:属大肠,络肺。
联络的器官:入下齿中,挟口、鼻。
常用穴位合谷:定位: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主治:一切面部疾病,也是止痛的要穴曲池: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皮肤病、热病、神志病及肘臂肩疼痛或不遂等肩髃: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等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5分,鼻唇沟中主治:一切鼻疾(鼻塞流涕、鼻衄等)3、足阳明胃经常用穴位解溪:定位:足背踝关节横纹中点。
天枢:定位: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主治:治疗泄泻、痢疾、便秘的要穴;月经不调等。
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主治:为保健穴,具有强壮作用,可治由于脾胃虚弱所出现的各种病证,并可治乳痈、肠痈、癫狂。
《人体经络穴位图册》笔记
《人体经络穴位图册》阅读记录目录一、书籍概述 (1)二、阅读过程记录 (2)1. 内容概要部分 (3)2. 经络系统介绍 (4)(1)经络系统的基本概念 (5)(2)经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6)(3)经络系统的重要性 (8)3. 穴位详解 (8)(1)头部穴位 (10)(2)胸背部穴位 (11)(3)腰腹部穴位 (11)(4)四肢穴位 (13)4. 穴位功能与应用 (14)(1)常见穴位的功能介绍 (15)(2)穴位按摩与养生保键方法介绍 (16)(3)穴位与疾病治疗的关系探讨 (17)5. 穴位查找方法与实践操作指南 (18)一、书籍概述《人体经络穴位图册》是一本深入探索中医经络穴位的权威之作。
本书以详尽的文字和清晰的插图,详细介绍了人体各条经络的走向、穴位的位置以及这些穴位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书中不仅阐释了经络的基本理论,还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按摩、针刺等手法,有效地调节人体机能,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和实用价值。
经络作为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穴位则是这个通道上的关键节点,它们与内脏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书还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每个穴位的介绍都包括了位置、功效、主治病症以及操作方法等详细信息,使得读者即使在没有任何中医基础的情况下,也能轻松掌握经络穴位的按摩技巧。
这对于日常生活中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具有极大的帮助。
《人体经络穴位图册》是一本值得每一个对中医感兴趣的人阅读的书籍。
它不仅让我对经络穴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让我感受到了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积极运用所学的中医知识来维护健康。
二、阅读过程记录在阅读《人体经络穴位图册》我按照章节顺序逐步深入,首先了解了经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构成。
书中详细描述了经络系统的整体框架,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经络穴位笔记
五腧穴——井穴、荥(yíng)穴、输穴、经穴、合穴以及原穴、络穴、郄(xì)穴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古人将经脉比作河流,血液便如河水一样流淌其中。
体表的经脉是地面部分的河流,体内的经脉就像是地下的暗流。
井穴便是沟通这两条河流的“井口”。
《灵枢》中说:“以上下所出为井。
”井穴多分布在人体手指、脚趾的末端,是体表经脉内的气血流注到体内经脉中的必经之路。
由此,井穴成了十二经脉的“根穴”,主管着十二经脉中的支脉。
十二经脉与其井穴是一一对应的。
例如,肺经的井穴为少商,大肠经的井穴是商阳,心包经的井穴是中冲。
《天龙八部》里的“六脉神剑”,便是拿其中的六个井穴名称来命名的。
井穴的清热作用现实中,井穴的作用自然没有武侠小说中那么夸张。
通过刺激井穴,并不能达到隔空伤人的效果,倒是可以作用到自身,起到清热的效果。
一般来说,每一个井穴都可以治疗所属经脉、脏腑的热证。
比如少商可以清肺热,治疗肺热引起的咳喘。
对于风热邪气侵犯肺经引起的咽喉肿痛,在少商穴针刺放血,往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井穴不但可以清泻所属脏腑经络的火热,还可治疗以全身发热为主的病症。
由于十二经脉中所属脏腑、经络有阴阳表里对应的关系,井穴的清热作用也会表现出阴阳表里的对应特点。
例如商阳是大肠经的井穴,却可以清肺热,治疗肺热咳喘、咽喉肿痛等症。
井穴的开窍安神作用除了清热,井穴还有醒脑开窍和安神镇静的作用。
井穴位于四肢末端,分布有丰富而敏感的神经末梢。
俗话说“十指连心”,刺激手部的井穴具有极强的醒脑、苏厥、开窍、止痛的作用,常用于各种病症的急救。
人体经络总结笔记
人体经络总结笔记一、什么是经络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指人体内部的一种通道系统。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和穴位,通过这些通道,气血得以运行,调节和维持身体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的分类根据经络的功能和特点,可以将经络分为主要经络和连接经络两类。
1. 主要经络主要经络是指人体中经脉的主干线路,它们在人体内部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
主要经络包括十四条经脉,分布在全身,有前后联络,上下贯通,并且与脏腑器官相互联系。
十四条主要经脉分为三个主要组: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阴肝经、足太阳胆经、手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
2. 连接经络连接经络是指与主要经络相连,起到连接和沟通作用的一系列细小的血管和淋巴管。
连接经络分布广泛,与主要经络并行分布,它们连接了整个人体的各个部位,使得气血可以流通畅通无阻。
连接经络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运输养分和代谢废物 - 传递免疫细胞和抗体 - 调节体温和水分平衡 - 传导神经冲动等三、经络的作用经络在人体中起到了连接、运输和调节的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经络的主要作用。
1. 运输气血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可以保证气血的顺畅运输。
气血包含了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在经络的作用下进行运输,为全身各个部位提供必要的养分和能量。
2. 调节阴阳经络系统中的气血运行不仅负责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还调节阴阳平衡。
根据中医理论,阴阳是人体的两个相对而又互相依存的方面,经络的运行可以使得阴阳保持平衡,并且调节身体内部的各种功能和代谢。
3. 调节脏腑功能经络与脏腑器官相互联系,通过经络的运输和调节功能,可以调节脏腑器官的功能。
中医认为,脏腑器官的功能和健康与经络的畅通有密切关系,保持经络通畅可以促进脏腑器官的正常功能活动。
四、经络的保健方法经络的保健对于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下面将介绍一些保持经络通畅和健康的方法。
中医经络系统笔记,全是干货能看懂多少,全凭悟性了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性了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络系统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学笔记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十五络脉: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
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手太阴肺经11穴、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手太阳小肠经19穴、足太阴脾经21穴、足厥阴肝经14穴、足少阴肾经27穴、足阳明胃经45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0、5 寸,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八会穴: 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
四海;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后溪督脉锐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列缺任脉连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联。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连。
隐白大都足太阴、太白商丘共阴陵。
少府少冲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出。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传。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连。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言。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第二单元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印堂至前发际 3第7颈椎至后发际 3前额两发角(头维)9耳后两乳突(完骨)9胸腹胁部胸骨上窝至胸剑9胸剑(歧骨)至脐中8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两乳头之间8腋窝顶点至第11肋12背腰部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3上肢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肘横纹至腕侧横纹12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胫骨内侧髁下方到内踝尖13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腘横纹至外踝尖16第三单元主要腧穴1、手太阴肺经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尺泽(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鱼际(荥穴)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少商(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2、手阳明大肠经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商阳(井穴)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合谷(原穴)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曲池(合穴)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臂臑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迎香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地仓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局部病证颊车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下关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
头维额角发际上0.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
天枢(大肠之募穴)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妇科病。
归来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小腹痛,疝气;妇科病。
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1横指。
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虚劳上巨虚(大肠下合穴)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
丰隆(络穴)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内庭(荥穴)足背第2、3趾间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五官热性病;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4、足太阴脾经脾胃病,妇科,前阴病隐白(井穴)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
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脾胃肠腑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脾胃虚弱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系统病;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阴陵泉(合穴)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水湿:腹胀,腹泻,水肿,黄疸,”悴焕龋幌ネ础血海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
主治: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5、手少阴心经心,胸病;神志病少海(合穴)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病,神志病;头项痛,腋胁部痛;瘰疬;肘臂病。
通里(络穴)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
阴郄(郄穴)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心痛、惊悸等心病;骨蒸盗汗;吐血衄血等血证。
神门(原穴,输穴)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与神志病;高血压;胸胁痛。
少冲(井穴)小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热病;心及神志病;胸胁痛。
6、手太阳小肠经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少泽(井穴)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乳痈、乳汁少等乳疾;急症热证;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
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头项强痛,腰背、手痛养老(郄穴)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天宗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7、足太阳膀胱经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神志病睛明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攒竹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眼部疾病;呃逆。
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
主治: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鼻塞;癫狂痫;热病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肺疾;盗汗,骨蒸潮热等阴虚病。
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与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精。
膈俞(八会穴之血会)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胆病;目疾;癫狂痫;脊背痛。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纳呆,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肾虚病证;泌尿生殖系统病;妇科病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腿痛;胃肠病证。
次髎第2骶后孔中妇科病;”悴焕灰啪麴簦奁谎就矗幌轮舯浴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腘横纹中点。
主治:腰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悴焕拍颍坏ざ尽承山委中与昆仑连线之中点。
主治:腿痛拘急,疼痛;痔疾。
昆仑(经穴)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肿痛;癫痫;滞产。
申脉(八脉交会穴能于阳蹻脉)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腰腿酸痛。
至阴(井穴)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8、足少阴肾经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及咽喉病、舌病。
涌泉(井穴)足底前1/3凹陷处。
主治:急症及神志病;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咳血、咽喉肿痛、喉痹肺系病;大便难,”悴焕槐茧嗥蛔阈娜取L。
ㄊ溲ǎǎ┠邗赘叩阌敫旌笤盗叩闹械惆枷葜小V髦危荷鲂橹ぃ灰跣樾晕骞俨。
环尾坎。
谎雇矗轮世洌幌剩”闫凳忝兀辉戮坏鳌U蘸!。
ò寺鼋换嵫苡谝踯F脉)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主治:失眠,癫痫;五官热性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闫凳获铡8戳铩。
ňǎ┨鄙2寸,当跟腱的前缘。
主治:水肿,汗证;腹胀腹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阴谷(合穴)腘窝内侧,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主治:癫狂;阳痿,”悴焕戮坏鳎缆幌ス赡谕9、手厥阴心包经心、心包、胸、胃病,神志病曲泽(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心系病;热性胃病;暑热病;肘臂挛痛。
郄门(郄穴)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胸病;呕血,咳血;疔疮;癫痫。
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能于阴维脉)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疾;胃腑病;中风;失眠、郁证,癫狂;眩晕劳宫(荥穴)掌心横纹中,第2、3掌骨之间。
主治:中风昏迷、中暑;神志病;口疮,口臭;鹅掌风。
10、手少阳三焦经头、目上、耳、颊、咽喉病;胸胁病,热病中渚(输穴)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于于阳维脉)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支沟(经穴)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热病肩髎肩峰后下方,止臂外展时,当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不举,上肢痿痹。
翳风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瘰疬丝竹空眉梢的凹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