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_第6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和轴线平行度公差节齿轮精度指标的公差及其精度等级

合集下载

齿轮各项公差和极限偏差地分组

齿轮各项公差和极限偏差地分组

齿轮各项公差和极限偏差的分组公差组公差与极限偏差项目误差特性对传动性能的主要影响ⅠF i′、F P、F Pk F i″、F r、F w以齿轮一转为周期的误差传递运动的准确性Ⅱf i′、f i″、f f ±f Pt、±f Pb、f fβ在齿轮一周内,多次周期地重复出现的误差传动的平稳性,噪声,振动ⅢFβ、F b、±F Px齿向线的误差载荷分布的均匀性(1) 精度等级齿轮的各项公差和极限偏差分成三个组。

根据使用的要求不同,允许各公差组选用不同的精度等级,但在同一公差组内,各项公差与极限偏差应保持相同的精度等级。

参见齿轮传动精度等级选择(2) 齿轮检验与公差根据齿轮副的使用要求和生产规模,在各公差组中选定检验组来检定和验收齿轮精度。

(3) 齿轮副的检验与公差齿轮副的要求包括齿轮副的切向综合误差ΔF ic′,齿轮副的一齿切向综合误差Δf ic′,齿轮副的接触班点位置和大小以及侧隙要求,如上述四方面要求均能满足,则此齿轮副即认为合格。

(4) 齿轮侧隙齿轮副的侧隙要求,应根据工作条件用最大极限侧隙j nmax(或j tmax)与最小极限侧隙j nmin(或j tmin)来规定。

中心距极限偏差(±f a)按“中心距极限偏差”表的规定。

齿厚极限偏差的上偏差E ss及下偏差E si从齿厚极限偏差表来选用。

例如上偏差选用F(=-4f Pt),下偏差选用L(=-16f Pt),则齿厚极限偏差用代号FL表示。

参看图“齿轮、齿轮副误差及侧隙的定义和代号”。

若所选用的齿厚极限偏差超出齿厚极限偏差表所列14种代号时,允许自行规定。

(5) 齿轮各项公差的数值表齿距累积公差F P及K个齿距累公差F PK齿向公差Fβ公法线长度变动公差F w轴线平行度公差中心距极限偏差(±f a)齿厚极限偏差接触斑点齿圈径向跳动公差F r径向综合公差F i″齿形公差F f齿距极限偏差(±f Pt)基节极限偏差(±f Pb)一齿径向综合公差f i″齿坯尺寸和形状公差齿坯基准面径向和端面跳动齿轮的表面粗糙度R a圆柱直齿轮分度圆上弦齿厚及弦齿高(6) 图样标注在齿轮零件图上应标注齿轮的精度等级和齿厚极限偏差的字母代号。

齿轮检验的3个公差组

齿轮检验的3个公差组

齿轮检验的3个公差组一般厂家检验ff、Fβ、Fr、Wk、ΔW,欧洲厂家主要要求检测Fi″、fi″、Fr、Wk。

还有一个隐含要求,就是装配后噪音要小。

1、齿轮的检测有三方面要求:传递运动的精确性、平稳性、载荷分布的均匀性。

2、这三个公差组各有数个检测项目,按国标要求每个公差组只检一项或两项(当然不是随意选)一般情况下设计者会给出每个公差组的精度等级和需检测的项目。

3、但有时图纸上会给出数个项目或只给精度等级和标准,这种情况下个人认为最好和设计沟通一下,看对方有什么要求,否则你费了半天劲可能人家一句话你就得从头再来。

若设计没什么要求那你可以按标准要求每个公差组检一项或两项就可以了,记住是按照标准要求,不是自己随意挑的。

4、个人感觉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的,每一公差组检FP或公法线变动和FR,第二公差组检Fα和FPT,第三公差组检Fβ。

纯属个人感觉没有依据。

5、除了这三方面的要求外,还有齿厚要求,当然这个是好检的,可测公法线或跨棒距。

渴望与大家一同进步,有愿意讨论的可加我QQ951666310,注明机械,或发邮件wzfsxx@一典型零件检测view09f4486fb84ae45c3b358ce1.html1.5齿轮的检测1.5.1 齿轮线性尺寸的测量1.5.1.1分析工作任务书1.阅读齿轮零件图,了解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的结构;只供学习与交流2. 熟练掌握齿轮的基础知识;3.掌握齿轮检测原理;4. 掌握常用的齿轮检测工具;5.选择齿轮的检测方案,确定测量工具;6.进行检测;7.记录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一典型零件检测1.5齿轮的检测1.5.1 齿轮线性尺寸的测量1.5.1.1分析工作任务书1.阅读齿轮零件图,了解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的结构;2. 熟练掌握齿轮的基础知识;3.掌握齿轮检测原理;4. 掌握常用的齿轮检测工具;5.选择齿轮的检测方案,确定测量工具;6.进行检测;7.记录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只供学习与交流8.上交检测报告,进行评价。

互换性第10章

互换性第10章
齿高 齿宽
直齿轮: 影响接触长度
实际齿轮在两个方 向上都存在误差
齿向误差
影响接触高度
齿形误差
第二节 单个齿轮的评定指标
1、齿向误差 DF
是指分度圆柱面上,齿宽工作部分范围内(端部倒角部分 除外),包容实际齿向线,且距离最小的两条设计齿向线之间 的端面距离。
F 是其最大允许值。
合格条件: DF F
2、齿距累积误差 DFp
是指分度圆上任意两个同侧齿面间的实际弧长与理论弧长 的最大差值。
Fp 是齿距累积误差 DFp 的最大允许值。
第二节 单个齿轮的评定指标
必要时还应控制k个齿距的累积误差 DFpk ,即任意k个 齿距间的实际弧长与公称弧长的最大差值。k为2到小于Z/2 之间的整数。
D 合格条件: Fp Fp , DFpk Fpk
齿形误差 Df f 基节偏差 Df pb 齿距偏差 Df pt
第二节 单个齿轮的评定指标
1、一齿切向综合误差 Df i
被测齿轮与精确的测量齿轮单面啮合时,在被测齿轮一 齿距角内,实际转角与理论转角之差的最大幅度值。
Df i 是在单啮仪上测得 的短周期误差
合格条件: Dfi fi
第二节 单个齿轮的评定指标
第一节 齿轮的使用要求及加工误差分类
二、齿轮加工误差的来源及其分类
1.误差来源
(1)几何偏心 e几 (2) 运动偏心 e运 (3) 机床传动 链的周期误差 (4) 滚刀的 加工误差与安 装误差
第一节 齿轮的使用要求及加工误差分类
2.误差的分类
(1)按周期分类 长周期误差 短周期误差
第一节 齿轮的使用要求及加工误差分类
第二节 单个齿轮的评定指标
按误差对齿轮传动性能的影响,可将评定参数分为三个组: 第Ⅰ组:影响运动准确性的项目 第Ⅱ组:影响传动平稳性的项目

圆柱齿轮公差与检测

圆柱齿轮公差与检测
以滚齿为例来分析。
一、影响齿轮传递运动准确性的主要误差
影响齿轮传递运动准确性的误差,是齿轮齿距分布不 均匀而产生的以齿轮一转为周期的误差,来源于齿轮几 何偏心e1和运动偏心e2 。两者综合产生齿距累积总偏差。
1. 齿轮几何偏心
几何偏心e1 是指齿轮坯基准孔轴线与机床工作台上的 心轴的轴线的偏心(图10-4)。切齿时以心轴轴线为圆 心的圆上齿距分布均匀,由于e1 ,工作时以齿轮基准轴线 为圆心的圆上齿距分布不均匀(图10-5) 。
图10-28
§5 齿轮精度指标的公差(偏差允许值)及其精 度等级与齿轮坯公差
一、齿轮的精度等级及其标注
1. 齿轮的精度等级
Fp、fpt、Fα、Fβ、Fr 的精度等级各分0、1、2、3、…、12 十三级。Fi″、fi″的精度等级各分4、5、6、 …、12九级。 0~2级:远景发展;3~5级:高精度;6~9级:中等精 度;10~12级:低精度。
第十章 圆柱齿轮公差与检测
§1 §2 §3 §4 齿轮传动的使用要求 影响齿轮使用要求的主要误差 齿轮的强制性检测精度指标、侧隙指标及其检测 评定齿轮精度时可采用的非强制性检测精度指标及 其检测 §5 齿轮精度指标的公差(偏差允许值)及其精度等级 与齿轮坯公差 §6 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和轴线平行度公差 §8 圆柱齿轮精度设计
小结:进行圆柱齿轮精度设计时,为了其三项精度和 适当的侧隙需要,一般标注下列的公差和极限偏 差: ● 齿轮齿距累积总偏差Δ FP的允许值FP ● 齿轮单个齿距偏差ΔfPt的允许值(极限偏差)±fPt ● 齿轮齿廓总偏差ΔFα的允许值Fα ● 齿轮螺旋旋线总偏差ΔFβ的允许值Fβ ● 齿轮跨齿数k ,公称公法线长度及其上、下偏差 Ews Ewi
三、轮齿载荷分布的均匀性

第11章齿轮传动公差

第11章齿轮传动公差

国家标准规定了Ess和Esi,用来限制△Es,以保证侧隙要求。
即: Ess ≥△Es ≥Esi
工厂中常用齿厚游标卡尺测量弦齿厚。 △Es≈S测 - S 公称弦齿厚为:s=mz sin( π/2z)
它以齿顶圆为测量基准,对于非变位齿轮,公称弦齿高为: h=m+mz[1-cos(π/2z)] /2
返回
4 侧隙的评定指标及检测
返回
1 传递运动准确性的评定指标
(1)切向综合误差△Fi’ (2)齿距累积误差△Fp、K个齿距累积误差△Fpk (3)齿圈径向跳动△Fr (4)公法线长度变动△Fw (5)径向综合误差△Fi”
小结:上述误差都是以齿轮一转为周期,影响传动的准确 性。其中△Fi’、 △Fp是综合指标,可单独用来评定传动 的准确性,但△Fi”、 △Fr只反映几何偏心,需要与只反 映运动偏心的△Fw组合来评定传动准确性。见检验组。
(2)齿轮副一齿切向综合误差△fic’——安装好的齿轮副, 在啮合转动足够多的转数内,一个齿轮相对另一个齿轮在一 个齿距角内的实际转角与公称转角之差的最大幅度值。
它是齿轮副传动平稳性的评定指标。
返回
2 齿轮副的接触斑点——装配好的齿轮副,在轻微制 动下,运转后齿面上分布的接触擦亮痕迹。
接触痕迹大小在齿面展开图上用百分率计算。
返回
(3)齿形误差△ff——齿轮端截面上,齿形工作部分内,包 容实际齿形且距离为最小的两条设计齿形间的法向距离。
齿形误差使一对齿在啮合过程中发生瞬时传动比的变化。
齿形误差通常用渐开线测量仪测量。 利用渐开线形成原理,使测头形成的理论渐开线与实际 齿面渐开线进行比较,误差由指示表反映。
返回
(4)基节偏差△fpb——实际基节与公称基节之差。 实际基节为基圆柱切平面所截两相邻同侧齿面 交线之间的法向距离。

圆柱齿轮公差及检测

圆柱齿轮公差及检测
第 8章
圆柱齿轮公差及检测
1
主要内容: 1.齿轮传动的使用要求 2.齿轮上影响四项使用要求的误差因素 3.齿轮的强制性检测精度指标、侧隙指标及其检测 4.评定齿轮精度时可采用的非强制性检测精度指标及其检测 5.齿轮精度指标的公差及其精度等级与齿坯公差 6.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和轴线平行度公差 重点: 1.影响齿轮传递运动准确性和传递运动平稳性的主要误差项目 2.评定齿轮精度的各项强制性检测指标
10
8.2 齿轮上影响四项使用要求的主要误差
一、影响运动准确性的误差
1.齿轮几何偏心
e刀 e几 o′o 3
来源:
o′—o′机床工作台回转轴线 o—o o 4 工件孔轴线
o″—o″分度蜗轮几何轴线
o″ 1 2 e运 o″o′
11
滚切后的齿轮,齿面位置相对于齿轮基准中心在径向发生了 变化——径向误差:
21

22
Fp 、 Fpk 的测量可用绝对法和相对法。绝对法是利用分度
装置进行精确分度,用专用测量装置逐齿测量。 相对法是使用双测头式齿距比较仪(图10-14)或在万能测
齿仪上测量。
合格条件:
Fp FP
(齿距累积总公差)
Fpk Fpk Fpk
——所有的 Fpk 都在齿距累积极限偏差范围内
20
8.3 齿轮的强制性检测精度指标、侧隙指标及检测 一、传动准确性的强制性检测指标及其检测 强制性检测指标:齿距累积总偏差 Fp ,有时还要增加k个齿 距累积偏差 Fpk 。

齿距累积总偏差 Fp :在齿轮端平面上,在接近齿高中部 的一个与齿轮基准轴线同心的圆上,任意两个同侧齿面的 实际弧长与公称弧长的代数差中的最大绝对值。 k个齿距累积偏差 Fpk :在齿轮端平面上,在接近齿高中 部的一个与齿轮基准轴线同心的圆上,任意k个齿距的实际 弧长与公称弧长的代数差,取其中绝对值最大的数值作为 评定值。用于齿数较多且要求很高的齿轮、非完整齿轮或 高速齿轮。 k为2~Z/8的整数。

圆柱齿轮的公差及精度等级

圆柱齿轮的公差及精度等级
return
4、侧隙 ---指齿侧间隙,工作时非工作齿廓间形成
的间隙。
侧隙作用:
1、储存润滑油;
2、补偿热变形。 防止齿轮工作中 卡死。
return
三、齿轮的精度检测指标、侧隙指标
1、传递运动的准确性△FP ★ 2、传动的平稳性 △fPt ★ △Fa ★ 3、载荷分布的均匀性 △Fb ★
4、侧 隙 △Esn ★ △Ebn ★
端面、齿顶
圆柱面
0.2~0.1 0.4~0.2 0.8~0.4 0.8~0.4 1.6~0.8 3.2~1.6 ≤ 3.2
≤ 3.2
齿轮的三项精度等级不同时,按最高精度等级确定。
return
齿轮中心距极限偏差±f a (GB/T 10095-88) μm
齿轮精度等级 fa 30<a≤50
1~2 0.5IT4
2. 轴线平行度偏差△f b 、△fd
平行度合格条件:
△f b ≤ f b △fd ≤ fd
f b—轴线垂直平面平行度公差 f b= 0.5(L / b)Fb
f d—轴线平面内的平行度公差 f d =2 f b
五、图样上齿轮精度等级的标注 8 – 8 - 7 GB/T 10095.1
载荷分布均匀性精度等级 传动平稳性精度等级 传递运动准确性精度等级
2< mn≤3.5 3.5< mn≤6
2.3 3.2 4.6 6.5 9 13 18 26 36 51 2.5 3.5 5 7 10 14 20 28 40 56
6<mn≤10 2.8 4 5.5 8 11 16 23 32 45 64
齿廓总公差Fα (GB/T10095.1-2001)
分度圆直 法向模数
四、齿轮坯精度、中心距偏差、轴线平行度→★

第三章第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和轴线平行度公差节齿轮精度指标的公差及其精度等级

第三章第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和轴线平行度公差节齿轮精度指标的公差及其精度等级
jbn2推荐值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7 齿轮侧隙指标的公差和齿轮坯公差 2.齿厚上偏差的确定
齿厚上偏差(齿厚最小减薄量)作用: 保证齿轮副所需的最小法向侧隙jbn min;补偿齿轮和齿轮箱的
制造误差和安装误差所引起的侧隙减小量Jbn; 制造误差影响因素:基圆齿距偏差△fpb和螺旋线总偏差△Fβ; 安装误差影响因素:△f∑δ和△f∑β;
由齿厚上偏差和齿厚公差根据下式求得
其中
Esni Esns Tsn
Tsn2tan n br2F r2
其中,br推荐值见表10-8,Fr可从表10-3查取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7 齿轮侧隙指标的公差和齿轮坯公差
二. 公法线长度极限偏差的确定 公法线的上、下偏差分别由齿厚的上、下偏差换算得到。
外齿轮公法线长度上、下偏差换算公式为:
一、齿厚极限偏差的确定
侧隙的获得: (1). 改变齿轮副中心距; (2). 切薄轮齿。 齿厚上下偏差的获得: 上偏差:根据齿轮副所需的最小侧隙通过计算或类比法确定 。 下偏差:由齿轮等级、径向进刀公差、几何偏心确定。 齿轮精度等级和齿厚极限偏差确定后,齿轮副的最大侧隙就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7 齿轮侧隙指标的公差和齿轮坯公差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7 齿轮侧隙指标的公差和齿轮坯公差
其中
J b n ( f p t 1 2 f p t 2 2 ) c o s 2 n F 1 2 F 2 2 ( f s i n n ) 2 ( f c o s n ) 2
可以简化计算为
J b n1 .7 6 fp t2 2 0 .3 4 ( L /b ) 2 F 2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6 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和轴线平行度公差

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和轴线平行度公差节齿轮精度预期指数的公差及其精度等级

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和轴线平行度公差节齿轮精度预期指数的公差及其精度等级
设齿轮材料为钢,线膨胀系数α1=11.5×106/℃;箱体材料为铸 铁,线膨胀系数α2=10.5×106/℃。减速器工作时,齿轮温度增至t1= 45℃,箱体温度增至t2=30 ℃。
对大齿轮进行精度设计和确定齿轮副中心距的极限偏差和两轴线 的平行度公差,并将设计所确定的各项技术要求标注在齿轮图上和箱 体图上。
§6 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和轴线平行度公差
一、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 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Δfα是指在箱体
两侧轴承孔跨距L的范围内,齿轮副两条
轴线之间的实际距离(实际中心距)与公
称中心距a之差。参看图10-30:
图样上标注公称中心距及其上、下偏差 ( fa):a fa 中心距偏差的合格条件是它在中心距极限 偏差范围内。
轴线在平面[H]上的平行度误差 Δf∑δ的公差f∑δ和在垂直平 面[V]上的平行度误差Δf∑β的公差f∑β的公差推荐按齿轮载
荷分布均匀性的精度等级分别用下列两个公式确定:
f∑δ=(L/b)Fβ f∑β =0.5(L/b)Fβ=0.5 f∑δ
齿轮副轴线平行度误差的合格条件是:
Δf∑δ ≤f∑δ 且Δf∑β≤f∑β
§7 齿轮侧隙指标的公差和齿轮坯公差 1.齿轮副所需的最小侧隙
最小侧隙(图10-32)的必需性: ➢保证灵活性; ➢润滑; ➢补偿热变形。 最小法向侧隙:在标准温度(20°C) 下齿轮副无负荷时所需最小限度的法 向侧隙称为最小法向侧隙。它与齿轮 精度等级无关。
§7 齿轮侧隙指标的公差和齿轮坯公差
第5章表面粗糙度轮廓及其检测
§6 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和轴线平行度公差
一、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 二、齿轮副轴线平行度公差
§6 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和轴线平行度公差
齿轮副中心距:用来支承与两个相互 啮合齿轮的两根平行轴之间的距离。 轴承孔跨距:箱体上支承同一根轴的 两轴承孔各自中间平面之间的距离。 中心距偏差影响侧隙的大小,轴线平 行度误差影响齿轮载荷分别的均匀性。

第十章圆柱齿轮公差介绍

第十章圆柱齿轮公差介绍

二、齿轮精度等级的选择
多采用类比法:按齿轮的用途和工作条件等进行对比选择。 参考P206表10-5,10-6。 同一齿轮的三项精度要求可以不同,按用途和工作条件选取。
三、图样上齿轮精度等级的标注
1、当齿轮所有精度指标的公差同为某一精度等级时 图样上可标注该精度 等级和国标号,如:7 GB/T 10095.1 2、当齿轮各个精度指标的公差不同时 图样上可齿轮传递运动准确性、齿 轮传动平稳性和轮齿载荷分布均匀性顺序分别标注它们的精度等级和 标准号如: 8—8—7 GB/T10095.1—2001 第一个8:传递运动准确性指标8级 第二个8:齿轮传动平稳性指标8级 第三个7:轮齿载荷分布均匀性指标7级 GB/T10095.1—2001:国标号。
图10-6
运动偏心e2运动偏心使得齿轮坯角速度不恒定,虽然齿轮坯相对于滚刀没有 产生径向位移,但被切齿轮由于角速度的变化在分度圆切线方向产生额外的切 向位移,所切各个轮齿的齿距在分度圆上则分布不均匀。因而使以齿轮基准轴 线为圆心的圆上齿距分布不均匀(图10-7)。
图10-7
齿轮几何偏心和运动偏心是同时存在的,齿轮传递运 动准确性的精度应以两者综合造成的各个齿距分布不均 匀而产生的转角误差最大值来评定。
齿轮径向跳动测量
图10-26
三、径向综合总偏差和一齿径向综合 偏差及它们的检测
径向综合总偏差ΔFi″:是指被测齿轮与测量齿轮双面啮合检测时 (前者左、右齿面同时与后者齿面接触),在被测齿轮一转内双啮中 心距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一齿径向综合偏差Δf i″:在被测齿轮一转中对应一个齿距角范 围内的双啮中心距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测量齿轮的精度应比被测齿轮的精度至少高四级,这样测量齿轮 的误差可忽略不计。 径向综合总偏差ΔFi″的测量效果相当于测量齿轮径向跳动ΔF r 可用来评定齿轮传递运动的准确性精度。 Δf i″可用来评定齿轮传递 运动的平稳性精度。 被测齿轮ΔFi″和Δf i″的合格条件是: ΔFi″ ≤ Fi″ , Δf i max″ ≤ f i″

齿轮副的精度指标和侧隙指标讲解

齿轮副的精度指标和侧隙指标讲解
11.3齿轮副的精度指标和侧隙指标
齿轮传动是通过齿轮副实现的,其误差 直接影响齿轮的使用要求。对齿轮副的检验, 是按设计中心距安装后进行的一种综合检验, 从满足齿轮使用要求出发,规定的齿轮副检 验参数有中心距极限偏差和轴线的平行度偏 差,接触斑点,侧隙等。
11.3.1齿轮副的精度 1.中心距极限偏差fa:
因为齿轮为机床主轴箱的传动齿轮,由表11-13 可大致得出齿轮精度在3-8级之间.而 V=πdn1/1000×60=(3.14×2.75×26×1650)/1000×60
=6.2m/s
参考表11-14确定该齿轮为7级精度,表示为
7GB/T100095.1-2001
2确定侧隙和齿厚偏差
中心距 a= m/2(Z1+Z2)=2.75/2(26+56)=112.75mm 由公式11-1得:
轴线平面:包含用两
轴承跨距中较长的一根轴 线和另一轴上的一个轴承 中心所形成的平面。
(2)轴线平行度偏差 f 和 f
轴线平面内的平行度偏差f是在两轴线的公
共平面上测量的,此公共平面是用两轴承跨距中
较长的一个L和另一根轴上的一个轴承来确定的。
如果两个轴承的跨距相同,则用小齿轮轴和大齿
轮轴的一个轴承确定。垂直平面上的平行度偏差
Fr=0.03mm
由11-3 和2-2表查: br=IT9=0.074mm Tsn =√Fr²+br²2tan αn = 0.058mm Esni = Esns-Tsn = - 0.071-0.058= - 0.129mm
f
是在与轴线公共平面相垂直的平面上测量的。
f 和 f的最大推荐值为:
式中,L为轴承跨距,b为齿宽。
(3)接触斑点
接触斑点是指装配好的齿轮副,在轻微的制

齿轮各项公差和极限偏差地分组

齿轮各项公差和极限偏差地分组

齿轮各项公差和极限偏差的分组公差组公差与极限偏差项目误差特性对传动性能的主要影响ⅠF i′、F P、F Pk F i″、F r、F w以齿轮一转为周期的误差传递运动的准确性Ⅱf i′、f i″、f f ±f Pt、±f Pb、f fβ在齿轮一周内,多次周期地重复出现的误差传动的平稳性,噪声,振动ⅢFβ、F b、±F Px齿向线的误差载荷分布的均匀性(1) 精度等级齿轮的各项公差和极限偏差分成三个组。

根据使用的要求不同,允许各公差组选用不同的精度等级,但在同一公差组内,各项公差与极限偏差应保持相同的精度等级。

参见齿轮传动精度等级选择(2) 齿轮检验与公差根据齿轮副的使用要求和生产规模,在各公差组中选定检验组来检定和验收齿轮精度。

(3) 齿轮副的检验与公差齿轮副的要求包括齿轮副的切向综合误差ΔF ic′,齿轮副的一齿切向综合误差Δf ic′,齿轮副的接触班点位置和大小以及侧隙要求,如上述四方面要求均能满足,则此齿轮副即认为合格。

(4) 齿轮侧隙齿轮副的侧隙要求,应根据工作条件用最大极限侧隙j nmax(或j tmax)与最小极限侧隙j nmin(或j tmin)来规定。

中心距极限偏差(±f a)按“中心距极限偏差”表的规定。

齿厚极限偏差的上偏差E ss及下偏差E si从齿厚极限偏差表来选用。

例如上偏差选用F(=-4f Pt),下偏差选用L(=-16f Pt),则齿厚极限偏差用代号FL表示。

参看图“齿轮、齿轮副误差及侧隙的定义和代号”。

若所选用的齿厚极限偏差超出齿厚极限偏差表所列14种代号时,允许自行规定。

(5) 齿轮各项公差的数值表齿距累积公差F P及K个齿距累公差F PK齿向公差Fβ公法线长度变动公差F w轴线平行度公差中心距极限偏差(±f a)齿厚极限偏差接触斑点齿圈径向跳动公差F r径向综合公差F i″齿形公差F f齿距极限偏差(±f Pt)基节极限偏差(±f Pb)一齿径向综合公差f i″齿坯尺寸和形状公差齿坯基准面径向和端面跳动齿轮的表面粗糙度R a圆柱直齿轮分度圆上弦齿厚及弦齿高(6) 图样标注在齿轮零件图上应标注齿轮的精度等级和齿厚极限偏差的字母代号。

第10章_第5节齿轮精度指标的公差及其精度等级

第10章_第5节齿轮精度指标的公差及其精度等级
度的公差计算值确定,公式如下: TQ T5 20.5(Q0.5)
§5 齿轮精度指标的公差及其精度等级
TQ T5 2
0.5(Q 0.5)
§5 齿轮精度指标的公差及其精度等级
2. 齿轮精度指标各级精度的公差的计算公式
公差计算值中小数点后的数值应圆整,圆整规则为:
如果计算值大于 10μm ,圆整到最接近的整数;如果计算
§5 齿轮精度指标的公差及其精度等级 二、齿轮精度等级的选择
GB/T10095.1 、 2-2001 规定的 13 各精度等级中, 0~2 级精 度齿轮的精度要求非常高,目前我国只有极少数单位能
够制造和测量2级精度齿轮,因此0~2级属于待发展的精
度等级;而 3~5级为高精度等级, 6~9 级为中等精度等级, 10~12级为低精度等级。 同一齿轮的三项精度要求,可以取成相同的精度等级, 也可以以不同的精度等级相组合。
§5 齿轮精度指标的公差及其精度等级 二、齿轮精度等级的选择
精度等级的选择恰当与否,不仅影响齿轮传动的质量, 而且影响制造成本。选择精度等级的主要依据是齿轮的 用途和工作条件,应考虑齿轮的圆周速度、传递的功率、 工作持续时间、传递运动准确性的要求、振动和噪声、
承载能力和寿命等。选择精度等级的方法有类比法和计
算法。 类比法按齿轮的用途和工作条件等进行对比选择。 计算法主要用于精密齿轮传动系统。
§5 齿轮精度指标的公差及其精度等级 二、齿轮精度等级的选择
§5 齿轮精度指标的公差及其精度等级 二、齿轮精度等级的选择
§5 齿轮精度指标的公差及其精度等级 二、齿轮精度等级的选择
计算法主要用于精密齿轮传动系统。当精度要求很高时, 可按使用要求计算出所允许的回转误差,以确定齿轮传递 运动准确性的精度等级,例如对于读数齿轮传动链就应进

对齿轮传动的使用要求

对齿轮传动的使用要求
二、齿轮的传递平稳性 齿轮的传动平稳性:是指要求齿轮回转过程中瞬时传动比变化尽量小,也就是要求齿轮在一个较小角度范围内(如一个齿距角范围内)转动误差的变化不超过一定的限度。
齿轮传递运动的不准确和不平稳都由传动比变化引起 在齿轮回转过程中两者同时存在,如图10-3所示
图10-3 齿轮一转中传动比的变化 φ-齿轮转角;i-实际传动比;io-理论传动比(常数)
02
03
四、影响侧隙的主要误差
谢谢大家认真听讲!
第十章 圆柱齿轮公差与检测
齿轮传递运动的准确性 齿轮传递运动的准确性:是指要求齿轮在一转范围内传动比变化尽量小,以保证主、从动齿轮的运动协调。即齿轮一转中,它的转角误差的最大值(绝对值)不超过一定的限度(如图10-1) 。
第十章 圆柱齿轮公差与检测
图10-1 齿轮啮合的转角误差 2、…、8—齿轮序号;实线齿廓表示齿轮的实际位置;粗线齿廓表示从动齿轮的实际理想位置 图10-2 从动齿轮的转角误差 z-齿序;△φ-齿轮实际位置对理想位置的偏差;△φ∑ -转角误差的最大值
第十章 圆柱齿轮公差与检测
2 齿轮上影响四项使用要求的主要误差
影响齿轮传递运动准确性的主要误差 影响齿轮传动平稳性的主要误差 影响齿轮载荷分布均匀性的主要误差 影响侧隙的主要误差
一、影响齿轮传递运动准确性的主要误差
误差产生:影响齿轮传递运动准确性的误差是齿轮齿距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以齿轮一转为周期的误差 误差主要来源:主要来源于几何偏心和运动偏心
影响齿轮载荷分布均匀性的主要误差
螺旋线偏差导致单边接触斑点 螺旋线偏差导致对角接触斑点
图10-8 刀架导轨径向倾斜的影响
图10-9 刀架导轨切向倾斜的影响
影响齿轮载荷分布均匀性的主要误差

齿轮副的精度指标和侧隙指标

齿轮副的精度指标和侧隙指标

齿轮孔键槽尺寸偏差 由10-2表取键宽为b=8mm,代号为JS9(±0.018) • 即键槽尺寸允许值为:8 ±0.018mm 基准面的形位公差确定 内孔圆柱度公差t1为: 0.04(L/b1)Fβ=0.002 ; 0.1Fp=0.004
取两值中小的,即t1=0.002mm • 由11-7表查得:端面圆跳动t2为:0.018mm • 由11-7表查得:顶圆径向跳动t3为:0.018mm • 对称度由表4-14查得为:0.015mm 由11-8表查得各主要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略) • 画齿轮工作图
Ebns -0.067
Wk
Ebni
=21.297
-0.121
mm
4确定齿轮副精度 (1)中心距极限偏差±fa: 由11-4表中查得: ±fa= ±0.027 a=112.5 ±0.027mm (2)轴线平行度偏差f和f : 由11-8得: f =0.5( L / b )F=0.5(90/28)0.017=0.027mm 由11-9得: f =2f =2×0.027=0.054mm 5确定齿轮坯精度 孔尺寸偏差由11-6表取IT7,故Φ30H7 E 齿顶圆直径da=m(Z1+2)=77mm 由表11-6得:齿顶圆直径da允许值为 da=m(Z1+2)±0.05m=77±0.014mm
h 100% h
3.接触斑点: 它是指装配好的齿轮副啮合传动,在跑合中 突然轻微的制动,在齿面上分布的接触擦亮痕迹, 称为接触斑点.它揭示齿面接触的均匀性.其大小 用百分比计算.(要把所有齿面的接触斑点都统计 出来,算出其百分数,以最小的作为评定表面.)
所谓轻微制动,是指所加制动扭矩应以不使 齿面脱离啮合,而又不致使任何零部件(包括被 测轮齿)产生可以察觉的弹性变形为限度。

齿轮精度等级

齿轮精度等级

齿轮精度等级2009-06-20 08:471、齿轮精度主要是控制齿轮在运转时齿轮之间传递的精度,比如:传动的平稳性、瞬时速度的波动性、若有交变的反向运行,其齿侧隙是否达到最小,如果有冲击载荷,应该稍微提高精度,从而减少冲击载荷带给齿轮的破坏。

2、如果以上这些设计要求比较高,则齿轮精度也就要定得稍高一点,反之可以定得底一点3、但是,齿轮精度定得过高,会上升加工成本,需要综合平衡4、你上面的参数基本上属于比较常用的齿轮,其精度可以定为:7FL,或者7-6-6GM精度标注的解释:7FL:齿轮的三个公差组精度同为7级,齿厚的上偏差为F级,齿厚的下偏差为L级7-6-6GM:齿轮的第一组公差带精度为7级,齿轮的第二组公差带精度为6级,齿轮的第三组公差带精度为6级,齿厚的上偏差为G级,齿厚的下偏差为M级5、对于齿轮精度是没有什么计算公式的,因为不需要计算,是查手册得来的。

6、精度等级的确定是工程师综合分析的结果,传动要求精密、或者是高负载、交变负载……就将精度等级定高一点7、精度等级有5、6、7、8、9、10级,数值越小精度越高8、(齿厚)偏差等级也是设计者综合具体工况给出的等级,精密传动给高一点,一般机械给低一点,闭式传动给高一点,开式传动给低一点。

9、(齿厚)偏差等级有C、D、E、F、G、H、J、K、L、M、N、P、R、S级,C级间隙最大,S 级间隙最小。

10、不管是精度等级,还是偏差等级,定得越高,加工成本也越高,需要综合分析之后再具体的给出一个恰当的精度等级和偏差等级。

11、对于齿轮的常规检验项目,分为3组检验项目,分别如下:12、第一组检验项目主要是保证传递运动的准确性,其项目包括:切向综合公差Fi'、周节累积公差Fp、k个周节累积公差Fpk、径向综合公差Fi"、齿圈径向跳动公差Fr、公法线长度变动公差Fw13、第二组检验项目主要是保证传递运动的平稳性、噪声、振动,其项目包括:切向一齿综合公差fi'、基节极限偏差fpb、周节极限偏差fpt、径向一齿综合公差fi"14、第三组检验项目主要是保证载荷分布的均匀性,其项目包括:齿向公差Fβ、接触线公差Fb、轴向齿距极限偏差Fpx15、齿轮的齿坯公差的精度等级为:5、6、7、8、9、10级16、齿轮中间的孔公差、及其形位公差:IT5、IT6、IT7、IT8级17、齿轮轴的尺寸公差、及其形位公差:IT5、IT6、IT718、顶圆直径公差:IT7、IT8、IT919、基准面的径向跳动、基准面的端面跳动:根据直径的大小,按照5、6、7、8、9、10级查表20、需要说明一下:我给出的·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检验项目是比较全的,但是,在实际中,在实际的图纸上,我们列出的检验项目没有这么多,太多了不但给检验带来麻烦,还增加制造成本,所以,在图纸上只检验其中的几项即可,你可以参看一下专业的齿轮图纸,也可以在《机械设计手册》上看看例题,在此给你列出常规要检查的、在图纸上要列出来的项目:21、小齿轮的检验项目:21、根据你上面给出的参数,小齿轮的精度等级可以定为7FL,接下来级,就是按照精度等级差手册:22、周节积累公差Fp:0.06323、周节极限偏差fpt:0.01824、在图纸上标注的齿坯公差:内孔按照IT7级:在手册上按照孔径大小查《标准公差表》25、顶圆的径向跳动:按照外径尺寸大小查《标准公差表》26、大齿轮的检验项目:27、周节积累公差Fp:0.09028、周节极限偏差fpt:0.02029、在图纸上标注的齿坯公差:内孔按照IT7级:在手册上按照孔径大小查《标准公差表》30、顶圆的径向跳动:按照外径尺寸大小查《标准公差表》本网络手册中的圆柱齿轮精度摘自(GB10095—88),现将有关规定和定义简要说明如下:(1) 精度等级齿轮及齿轮副规定了12个精度等级,第1级的精度最高,第12级的精度最低。

第十章 圆柱齿轮公差与检测

第十章 圆柱齿轮公差与检测

弦齿厚通常用游标测齿 卡尺(右图)或光学测齿卡尺以 弦齿高为依据来测量。测量弦 齿厚以齿轮齿顶圆柱面作为测 量基准,因此齿顶圆直径的实 际偏差和齿顶圆柱面对齿轮基 准轴线的径向圆跳动都对齿厚 测量精度产生较大影响。测量 弦齿厚时,应把弦齿高数值按 齿顶圆直径实际偏差加以修正。 齿轮齿厚的实际尺寸减 小或增大,实际公法线长度相 应地也减小或增大,因此可以 测量公法线长度代替测量齿厚, 评定齿厚减薄量。
齿轮每转过一齿时单个齿距偏差和齿廓偏差是同时存 在的,因此,在评定齿轮传动平稳性精度时,应联合采用 两者来评定。 三、影响轮齿载荷分布均匀性的主要误差 一对齿轮啮合过程中,轮齿从齿根到齿顶或从齿顶到 齿根,在齿高上依次接触,每一瞬间相互啮合的两个齿轮 在齿宽方向的接触为直线接触。直齿轮的接触线平行于齿 轮基准轴线(轮齿方向平行于齿轮基准轴线),斜齿轮的接 ( ) 触线相对于齿轮基准轴线倾斜一个角度——基圆螺旋角。 两个齿轮在齿高方向的接触线为齿廓曲线。 齿轮啮合时,齿面接触不良会影响轮齿载荷分布均匀 性。影响齿宽方向载荷分布均匀性的主要误差是实际螺旋 线对理想螺旋线的偏离量,它称为螺旋线偏差 螺旋线偏差;影响齿高 螺旋线偏差 方向载荷分布均匀性的主要误差是齿廓偏差。
2.齿轮运动偏心 . 齿轮运动偏心是指机床分度蜗轮几何偏心e复映到被 齿轮运动偏心 切齿轮上的误差。 在滚齿过程中,滚刀匀速回转,经过分齿传动链,使 分度蜗杆匀速回转,带动分度蜗轮使其绕工作台回转中心 转动,由于蜗轮的分度圆中心与蜗轮基准孔中心的不一致, 使得分度蜗轮的节圆半径在最小值(r-e)至最大值(r+e)的 范围内变化。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则分度蜗轮的角 速度在最大值(ω+ω)至最小值(ω-ω)范围内变化。即由 于分度齿距分布不均匀的误差按一定比例复映到被切齿轮 上,这称为齿轮运动偏心。 不难看出,运动偏心没有使齿轮坯相对于滚刀产生径 向位移,但使被切齿轮沿其分度圆切线方向产生额外的切 向位移,因而使所切各个轮齿正弦规律变化),产生切向误差。

第10章_第6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和轴线平行度公差节齿轮精度指标的公差及其精度等级(高教书苑)

第10章_第6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和轴线平行度公差节齿轮精度指标的公差及其精度等级(高教书苑)

成倒影关系,即正、负号相反,上、下偏差值颠倒,
内齿轮公法线长度上、下偏差换算公式为:
Ews Esni cos 0.72Fr sin
Ewi Esn高s 级co教s育 0.72Fr sin
16
§7 齿轮侧隙指标的公差和齿轮坯公差
三. 齿轮坯公差
1. 盘形齿轮的齿轮坯公差(右图):
基准表面:安装在轴上的基准孔、 切齿时的定位端面、齿顶圆柱面;
二. 公法线长度极限偏差的确定 公法线的上、下偏差分别由齿厚的上、下偏差换算得到。
外齿轮公法线长度上、下偏差换算公式为:
Ews Esns cos 0.72Fr sin Ewi Esni cos 0.72Fr sin
模数、齿数和压力角分别相同的内、外齿轮的公称公法线长度
相同,跨齿数也相同。内、外齿轮的公法线长度机械偏差互
高级教育
23
§8 圆柱齿轮精度设计
高级教育
24
§8 圆柱齿轮精度设计
解: (1)确定齿轮的精度等级
小齿轮的分度圆直径
d1=mnz1/cosβ=3×20/cos8°6′34″=60.606mm
大齿轮的分度圆直径
d2=mnz2/cosβ=3×79/cos8°6′34″=239.394mm
公称中心距 a=( d1+ d2)/2=(60.606+239.394)/2=150mm
tt 0.2(Dd / b)F
切齿时,如果齿顶圆柱面用来在切齿机上将齿轮基准孔轴
线相对于工作台回转轴线找正;或以齿顶圆作为测量齿
厚的基准时,则需要规定齿顶圆柱面对齿轮基准孔轴线
的径向圆跳动公差: t 高r级教育 0.3Fp
18
§7 齿轮侧隙指标的公差和齿轮坯公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公法线长度极限偏差的确定 公法线的上、下偏差分别由齿厚的上、下偏差换算得到。
外齿轮公法线长度上、下偏差换算公式为:
Ews Esns cos 0.72Fr sin Ewi Esni cos 0.72Fr sin
模数、齿数和压力角分别相同的内、外齿轮的公称公法线长度 相同,跨齿数也相同。内、外齿轮的公法线长度机械偏差互 成倒影关系,即正、负号相反,上、下偏差值颠倒,
被测轴线对基准轴线的平行度误差应在相互垂直的轴线平 面[H]和垂直平面[V]上测量。轴线平面[H]上的平行度误差
Δf∑δ是指实际被测轴线2在[H]平面上的投影对基准轴线1的 平行度误差。垂直平面[V]上的平行度误差Δf∑β是指实际被
测轴线2在[V]平面上的投影对基准轴线1的平行度误差。
§6 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和轴线平行度公差
§6 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和轴线平行度公差 二、齿轮副轴线平行度公差
测量基准的确定:测量齿轮 副两条轴线之间的平行度误 差时,应根据两对轴承孔的
跨距L,选取跨距较大的那
条轴线作为基准轴线;如果 两对轴承孔的跨距相同,则 可取其中任何一条轴线作为 基准轴线。参看图10-31:
§6 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和轴线平行度公差
第5章表面粗糙度轮廓及其检测
§7 齿轮侧隙指标的公差和齿轮坯公差
一、齿厚极限偏差的确定 二、公法线长度极限偏差的确定 三、齿轮坯公差 四、齿轮齿面和基准面的表面粗糙度轮廓要求
§7 齿轮侧隙指标的公差和齿轮坯公差
一、齿厚极限偏差的确定
侧隙的获得: (1). 改变齿轮副中心距; (2). 切薄轮齿。 齿厚上下偏差的获得: 上偏差:根据齿轮副所需的最小侧隙通过计算或类比法确定。 下偏差:由齿轮等级、径向进刀公差、几何偏心确定。 齿轮精度等级和齿厚极限偏差确定后,齿轮副的最大侧隙就 自然形成,一般不必验证。
§7 齿轮侧隙指标的公差和齿轮坯公差 1.齿轮副所需的最小侧隙
最小侧隙(图10-32)的必需性: ➢保证灵活性; ➢润滑; ➢补偿热变形。 最小法向侧隙:在标准温度(20°C) 下齿轮副无负荷时所需最小限度的法 向侧隙称为最小法向侧隙。它与齿轮 精度等级无关。
§7 齿轮侧隙指标的公差和齿轮坯公差
Tsn2 2 tann br2 Fr2 2tg20 562 1452 113m
最后,计算齿厚下偏差 Esni2=Esns2-Tsn2=(-61) -113=-174μm
§8 圆柱齿轮精度设计
(4) 确定公称公法线长度及其极限偏差 由于测量公法线长度较为方便,且测量精度较高,因此
本例采用公法线长度偏差作为侧隙指标。斜齿轮的公法线长 度按法向测量,其公称公法线长度W 按式(10-2)计算,但 需作一些代换。
计 算 跨 齿 数 k 时 , 应 以 斜 齿 轮 的 当 量 齿 数 zv 代 换 齿 数 z2:zv=z2/cos3β。因此,本例斜齿轮的当量齿数和跨齿数分别为
zv=79/cos38°6′34″=81.45 k=zv/9+0.5=81.45/9+0.5=9.55,取k=10
tt 0.2(Dd / b)F
切齿时,如果齿顶圆柱面用来在切齿机上将齿轮基准孔轴 线相对于工作台回转轴线找正;或以齿顶圆作为测量齿 厚的基准时,则需要规定齿顶圆柱面对齿轮基准孔轴线 的径向圆跳动公差: tr 0.3Fp
§7 齿轮侧隙指标的公差和齿轮坯公差
§7 齿轮侧隙指标的公差和齿轮坯公差
2. 齿轮轴的齿轮坯公差: 基准表面:安装滚动轴承的两
jbn min Jbn
2 cos
fa
tan
49 43.7 2 cos 20
31.5
tan
20
61 m
§8 圆柱齿轮精度设计
按式(10-10),由附表10-3查得齿轮径向跳动公 差Fr=56μm,从表10-8查取切齿时径向进刀公差 Br=1.26IT9=1.26×115=145μm,即可确定齿厚公差, 因此齿厚公差选取为
Esns
jbn min J bn
2 cos n
f
tan n
§7 齿轮侧隙指标的公差和齿轮坯公差
3. 齿厚下偏差的确定
由齿厚上偏差和齿厚公差根据下式求得
其中
Esni Esns Tsn
Tsn 2 tan n br 2 Frr可从表10-3查取
§7 齿轮侧隙指标的公差和齿轮坯公差
第5章表面粗糙度轮廓及其检测
§6 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和轴线平行度公差
一、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 二、齿轮副轴线平行度公差
§6 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和轴线平行度公差
齿轮副中心距:用来支承与两个相互 啮合齿轮的两根平行轴之间的距离。 轴承孔跨距:箱体上支承同一根轴的 两轴承孔各自中间平面之间的距离。 中心距偏差影响侧隙的大小,轴线平 行度误差影响齿轮载荷分别的均匀性。
§7 齿轮侧隙指标的公差和齿轮坯公差
§7 齿轮侧隙指标的公差和齿轮坯公差 2.齿厚上偏差的确定
齿厚上偏差(齿厚最小减薄量)作用:
保证齿轮副所需的最小法向侧隙jbn min;补偿齿轮和齿轮箱的 制造误差和安装误差所引起的侧隙减小量Jbn;
制造误差影响因素:基圆齿距偏差△fpb和螺旋线总偏差△Fβ; 安装误差影响因素:△f∑δ和△f∑β;
个轴颈、齿顶圆柱面。 公差项目:轴颈的直径公差
(包容要求)和形状公差、 齿顶圆柱面的尺寸公差、轴 颈对轴线的径向圆跳动公差、 齿顶圆柱面对公共轴线的径 向圆跳动公差(齿顶圆柱面 作为测量齿厚基准时)
§7 齿轮侧隙指标的公差和齿轮坯公差 四. 齿轮齿面和基准面的表面粗糙度轮廓要求
齿轮齿面、盘形齿轮基准面孔、齿轮轴轴颈、基准端面、 径向找正用的圆柱面、作为测量基准的齿顶圆柱面的表 面粗糙度轮廓幅度参数Ra上限值参见表10-7
§8 圆柱齿轮精度设计
§8 圆柱齿轮精度设计
解: (1)确定齿轮的精度等级 小齿轮的分度圆直径 d1=mnz1/cosβ=3×20/cos8°6′34″=60.606mm 大齿轮的分度圆直径 d2=mnz2/cosβ=3×79/cos8°6′34″=239.394mm 公称中心距 a=( d1+ d2)/2=(60.606+239.394)/2=150mm 齿轮圆周速度 v= d1n1=3.14×327×60.606/1000=62.23m/min=1.04m/s 参考表10-5所列通用减速器的齿轮和表10-6所列某些机器中的普通齿 轮所采用的精度等级,按本例齿轮圆周速度,综合考虑三项精度要求, 确定齿轮传递运动准确性、传动平稳性、轮齿载荷分布均匀性的精度 等级分别为8 级、8 级、7 级。
§8 圆柱齿轮精度设计
圆柱齿轮精度设计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 确定齿轮的精度等级 ➢ 确定齿轮的应检精度指标的公差或极限偏差 ➢ 确定齿轮的侧隙指标及其极限偏差 ➢ 确定齿面的表面粗糙度幅度参数及允许值 ➢ 确定齿轮坯公差
§8 圆柱齿轮精度设计
例3 参看第一章图1-1所示的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其功率为5kW, 高 速 轴 ( 齿 轮 轴 ) 转 速 n1=327r/min , 主 、 从 动 齿 轮 皆 为 螺 旋 角 β=8°6′34″的标准齿轮,采用油池润滑。法向模数mn=3mm,标准压 力角αn=20°,小齿轮和大齿轮的齿数分别为z1=20和z2=79,齿宽分 别为b1=65mm,b2=60mm,大齿轮基准孔的基本尺寸为58mm。
设齿轮材料为钢,线膨胀系数α1=11.5×106/℃;箱体材料为铸 铁,线膨胀系数α2=10.5×106/℃。减速器工作时,齿轮温度增至t1= 45℃,箱体温度增至t2=30 ℃。
对大齿轮进行精度设计和确定齿轮副中心距的极限偏差和两轴线 的平行度公差,并将设计所确定的各项技术要求标注在齿轮图上和箱 体图上。
jbn min= jbn 1+ jbn 2=0.019+0.03=0.049mm=0.049μm
§8 圆柱齿轮精度设计
然后,确定补偿齿轮和齿轮箱体的制造误差和安装误 差所引起的侧隙减小量Jbn。按式(10-8)由附表10-1查 得fpt=18μm,Fβ=21μm;由图1-1和图4-57(减速器 输出轴)求得箱体轴承孔跨距L=105mm,因此
Jbn
1.76
f
2 pt
[2
0.34(L / b)2 ]F2
1.76 182 [2 0.34(105 / 60)2 ] 212 43.7m
§8 圆柱齿轮精度设计
令大、小齿轮齿厚上偏差相同,按式(10-9),由附表10-5
查得中心距极限偏差fa=31.5μm,因此,大齿轮齿厚上偏差为
Esns 2
内齿轮公法线长度上、下偏差换算公式为:
Ews Esni cos 0.72Fr sin Ewi Esns cos 0.72Fr sin
§7 齿轮侧隙指标的公差和齿轮坯公差
§7 齿轮侧隙指标的公差和齿轮坯公差
基准孔和齿顶圆柱面的尺寸公差按齿轮精度等级从附表 10-6选用。
基准端面对基准孔轴线的端面圆跳动公差tt由端面的直 径Dd、齿宽b和齿轮螺旋线总公差Fβ按下式确定:
轴线在平面[H]上的平行度误差 Δf∑δ的公差f∑δ和在垂直平 面[V]上的平行度误差Δf∑β的公差f∑β的公差推荐按齿轮载
荷分布均匀性的精度等级分别用下列两个公式确定:
f∑δ=(L/b)Fβ f∑β =0.5(L/b)Fβ=0.5 f∑δ
齿轮副轴线平行度误差的合格条件是:
Δf∑δ ≤f∑δ 且Δf∑β≤f∑β
§6 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和轴线平行度公差
一、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 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Δfα是指在箱体
两侧轴承孔跨距L的范围内,齿轮副两条
轴线之间的实际距离(实际中心距)与公
称中心距a之差。参看图10-30:
图样上标注公称中心距及其上、下偏差 ( fa):a fa 中心距偏差的合格条件是它在中心距极限 偏差范围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