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遥感作业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第⼀章:1、遥感得基本概念就是什么?应⽤探测仪器,不与探测⽬标相接触,从远处把⽬标得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出物体得特征性质及其变化得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个部分?被侧⽬标得信息特征、信息得获取、信息得传输与记录、信息得处理与信息得应⽤、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段相⽐有什么特点?①⼤⾯积同步观测:传统地⾯调查实施困难,⼯作量⼤,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地区进⾏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得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量⼈⼒物⼒,⽤⼏年甚⾄⼏⼗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范围地区动态变化得数据。
因此,遥感⼤⼤提⾼了观测得时效性。
这对天⽓预报、⽕灾、⽔灾等得灾情监测,以及军事⾏动等都⾮常重要。
(⽐较多,⼤家理解性得删除⾃⼰不需要得)③数据得综合性与可⽐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然、⼈⽂信息。
由于遥感得探测波段、成像⽅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得数据具有同⼀性或相似性。
同时考虑道新得传感器与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性。
与传统地⾯调查与考察相⽐较,遥感数据可以较⼤程度地排除⼈为⼲扰。
④经济性遥感得费⽤投⼊与所获得得效益,与传统得⽅法相⽐,可以⼤⼤得节省⼈⼒、物⼒、财⼒与时间、具有很⾼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得电磁波有限,有待进⼀步开发,需要更⾼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得其她⼿段相配合,特别就是地⾯调查与验证。
第⼆章:6、⼤⽓得散射现象有⼏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得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得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中粒⼦得直径⽐波长⼩得多时发⽣得散射)、②⽶⽒散射(当⼤⽓中粒⼦得直径与辐射得波长相当时发⽣得散射)③⽆选择性散射 (当⼤⽓中粒⼦得直径⽐波长⼤得多时发⽣得散射)、⼤⽓散射类型就是根据⼤⽓中分⼦或其她微粒得直径⼩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
高二地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二地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练习题及参考答案高二地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遥感是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系统,在远离被测目标的位置上对被测目标的电磁波特征进行测量、记录与分析的技术,根据遥感平台高度的不同,遥感可以分为A、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B、地上遥感、地面遥感和地下遥感C、近地面遥感、空中遥感和地下遥感D、地球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2、装载传感器的平台叫A、遥感平台B、传感平台C、工作台D、开发基地3、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是A、传感器B、平台C、数据库D、电流测量仪4、遥感的关键装置是A、航空器B、传感器C、胶片质量D、磁带质量5、在假彩色卫星影像上,水为A、灰色和蓝色B、灰白色C、浅蓝色D、红色6、在黑白遥感图片中,一般建筑物为A、白色B、黑色C、浅灰色D、灰白色7、为获取所需的不同信息,完成不同的目的和任务,遥感技术可用A、不同的传感器B、不同的运载工具C、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D、不同的电磁波8、遥感的特点不包括A.探测范围大B.获取资料快C.受地面条件限制少D.对地物的分辨率低9、遥感技术应用的领域包括①资源普查②灾害监测③环境监测④工程建设及规划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0、对农作物进行估产属于遥感应用的哪一领域A.资源普查B.灾害监测C.环境监测D.工程建设及规划11、遥感影像能够被判读的基础是A、不同地物反射的电磁波不同B、不同地物的颜色不同C、不同地物的体积不同D、不同地物的位置不同12、在假彩色卫星影像上河流与公路相比通常①宽度不发生变化②宽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宽③相对比较平直㈣弯曲多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3、有关遥感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探测的范围大,能动态反映事物的变化B、用途广,可广泛有于农业、林业、地质、海洋、水文、气象、测绘、环境保护、防灾救灾和军事等许多领域C、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D、它需要运用24颗人造卫星才能快速、准确完成各项任务二、综合题14.回答遥感技术的有关问题。
(完整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电磁涉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说:1、电磁波(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其四周惹起变化的磁场,这一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地区内惹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地区内惹起新的变化磁场。
)变化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流传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流传的波长或频次递加或递减次序摆列,就能获取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关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所有汲取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4、辐射温度假如本质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含所有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5、大气窗口电磁波经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汲取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6、发射率本质物体与同温下的黑体在同样条件下的辐射能量之比。
7、热惯量因为系统自己有必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拥有必定的导热能力,因此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涨或降落常常需要经过必定的时间,这类性质称为系统的热惯量。
(地表温度振幅与热惯量 P 成反比,P越大的物体,其温度振幅越小;反之,其温度振幅越大。
)8、光谱反射率ρλ=Eρλ/ E λ ( 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光谱反射特征曲线依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次由高到低摆列主要由γ 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 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示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 乘绝对温度T是常数2897.8 。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挪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0.47μm选择题: ( 单项或多项选择 )1、绝对黑体的(②③ )①反射率等于 1 ②反射率等于 0 ③发射率等于 1 ④发射率等于 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②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8章 遥感作业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8章遥感作业遥感原理与应用第8章遥感作业第八章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名词解释:遥感技术图像自动分类光谱特征向量特征空间特征转换特征选择kl转换哈达玛转换kt转换判别函数辨别规则错分概率最小似然法分类最轻距离法分类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k均值聚类混为一谈矩阵用户精度制图精度1、遥感图像自动分类:采用决策理论或统计方法,按照决策理论方法,需要从被识别的模式中提取一组反映模式属性的量测值,称之为特征,并把模式特征定义在一个特征空间中,进而利用决策的原理对特征空间进行划分。
2、光谱特征向量:同名地物点在不同波段图像中亮度的观测量构成一个多维的随机向量x,称为光谱特征向量。
3、特征空间:传感器接收器输入的就是一组n个测量值,这一组几个测量值可以看作就是n维空间,称作特征空间。
4、特征变换:是将原有的m个测量值集合并通过某种变换,产生n个(n<=m)新的特征,这种方法称为特征变换。
5、特征选择:从旧有的m个测量值子集中,按某一准则挑选出来n个特征。
6、kl转换:就是一种线性变换,就是就均方误差最轻来说的最佳正交变换。
能将原来多个波段中的有价值信息尽量分散至数目尽可能少的特征图像组中去,达至数据压缩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并使代莱特征图像之间互不有关,并使代莱特征图像涵盖的信息内容不重合减少类别的可分性。
7、哈达玛变换:利用哈达玛矩阵作为变换矩阵新实施的遥感多光谱域变换。
8、kt变换:又称穗帽变换,是一种线性特征变换。
将mss影像通过k-t变换得到不同地物类别的分量值,形成的图形像一个穗帽。
9、判别函数:各个类别的辨别区域确认后,某个特征矢量属哪个类别可以用一些函数去则表示和辨别,这些函数就称作判别函数。
10、判别规则:当计算完某个矢量在不同类别判别函数中的值后,我们要确定该矢量属某类就必须得出一个推论的依据。
如若获得函数值最小则该矢量属最大值对应的类别,这种推论的依据我们称作辨别规则。
11、错分概率:是类别判别分界两侧做出不正确判别的概率之和。
基础遥感思考题及其部分答案
基础遥感思考题及其部分答案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一、名词解释1 遥感: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2电磁波谱: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就形成了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任何波长入射能量的物体4灰体:在各种波长处的发射率相等的实际物体。
5色温:在实际测定物体的光谱辐射通量密度曲线时,常常用一个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作为参照这时的黑体辐射温度就叫色温。
(删)6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
7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
8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10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反射波谱曲线是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轴,反射率为纵轴的曲线。
(加绝对温度)二、问答题1黑体辐射遵循哪些规律?(1 由普朗克定理知与黑体辐射曲线下的面积成正比的总辐射通量密度W 随温度T 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2 绝对黑体表面上,单位面积发射的总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3 黑体的绝对温度升高时,它的辐射峰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4 好的辐射体一定是好的吸收体。
(5 在微波段黑体的微波辐射亮度与温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2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段组成?遥感中所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有哪些?a. 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伽玛射线等b. 微波、红外波、可见光3 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少?(1 与光谱反射率,太阳入射在地面上的光谱照度,大气光谱透射率,光度计视场角,光度计有效接受面积。
(2. b 为常数2897.84 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1)沙土: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反射曲线呈比较平滑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
干燥条件下,土壤的波谱特征主要与成土矿物和土壤有机质有关。
遥感作业——精选推荐
遥感作业第⼀章遥感信息的地学评价1、本章内容概述(1)遥感信息的综合特征:基本概念、遥感信息的特征(2)遥感信息地学评价标准: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3)地⾯特征的遥感信息分析:地学光谱特征分析、地物空间特征分析2、本章内容●遥感”(Remote Sensing),即“遥远的感知”。
在⼀定距离以外感测⽬标物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标物的属性及⽬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是⼀种以物理⼿段、数学⽅法和地学分析为基础的综合性应⽤技术:●物理⼿段——传感器、平台及信息传输●数学⽅法——计算机图像处理、数理统、建模●地学分析——以地学规律为基础的地学处理过程(Geo-Processing)●遥感地学分析是建⽴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是结合物理⼿段、数学⽅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性应⽤技术和理论,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的理论⽅法(陈述彭,1990)。
2.1遥感信息的综合特征(1)基本概念●讲到遥感信息的地学评价,是把遥感作为地学信息源来考虑的。
众所周知,地学信息源除遥感之外还有许多,如野外调查;定位观测、统计数据。
这就是说,遥感仅仅是采集地学信息源的⼀部分。
因⽽就提出了两个问题:⼀是遥感究竟能为地学提供哪些信息,今后是否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是从地学⾓度应如何更充分地利⽤遥感信源,这就是地学评价遥感信息的两个出发点。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讨论⼀下遥感信息●遥感信息,是指以光或电磁波为载体,经介质传输⽽由航空或航天遥感平台所收集到的反映地球表层系统现象的空间信息。
对⼀个连续、开放、完整、复杂的地球系统⽽⾔,遥感信息是地⾯⽬标离散化、特征化的信息,是通过遥感系统对地表的成像过程获得的反映地⾯物理、化学、⼏何、⽣物及相关地学特征等属性的信息。
●遥感信息中最基本的⼏何单元是像元(pixel),每⼀个像元所载的信息是灰度(gray)。
遥感作业
作业:一、名词解释:1、电磁波2、电磁波谱3、绝对黑体4、光谱辐射通量密度5、大气窗口6、发射率7、光谱反射率8、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____ 、 ____ 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 ____ 和 ____ 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 ____ 和 ____ 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 ____ 乘 ____ 是常数2897.8。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 ____ 方向移动。
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3、大气窗口是指①没有云的天空区域②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③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④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4、大气瑞利散射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的二次方成正比关系④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⑤与波长的四次方成正比关系⑥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关系⑦与波长无关。
5、大气米氏散射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无关。
问答题:1、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组成?它们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共性?2、物体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少?3、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4、地物光谱反射率受哪些主要的因素影响?5、何为大气窗口?分析形成大气窗口的原因,并列出用于从空间对地面遥感的大气窗口的波长范围。
6、传感器从大气层外探测地面物体时,接收到哪些电磁波能量?二、名词解释:1、遥感平台2、遥感传感器3、卫星轨道参数4、升交点赤经5、轨道倾角6、近地点角距填空题:1、遥感卫星轨道的四大特点 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
遥感技术基础课后作业 遥感考研总结
遥感技术基础课后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遥感:是一种远距离的、非接触的目标探测技术。
通过对目标进行探测,获取目标的观测数据,然后对获取的观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实现对目标的定位、定性、定量和变化规律的描述(即认识观测对象)。
2、遥感技术系统:从空间分布的角度:空间部分(空基系统)、地面部分(地基系统)。
从功能的角度:观测系统、数据传输与接收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应用系统。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按照波长或频率依大小顺序划分成波段并排列成谱。
4、瑞利散射:由尺寸远远小于电磁波波长λ的微粒引起的散射。
5、米氏散射:由尺寸与波长λ相当的微粒(水滴、烟尘、花粉、气溶胶)引起的散射。
6、大气层窗口:电磁波辐射在大气传输中透过率比较高的波段。
7、镜面反射:电磁波照射到光滑的表面上,引起的一种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的反射。
8、漫反射:电磁波照射到一定粗糙程度的表面上,引起的一种不论入射方向如何,各个方向都有反射光,并且从各个方向观察到的反射亮度是相同的的一种反射。
(在物体表面的各个方向上都有反射能量的分布的一种反射)9、方向反射:由于地形起伏和地面结构的复杂性,电磁波往往在某些方向上反射最强烈。
10、反射率:物体的反射通量(单位时间内的反射能量)与入射通量之比,即ρ=Eρ/E。
11、波谱反射率:地物在某波段的反射通量与该波段的入射通量之比。
12、波谱反射特性:地物波(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13、遥感平台:遥感过程中,搭载传感器(成像设备)的工具。
14、卫星轨道根数:用于确定轨道形状及卫星在某时刻的位置需要的参数。
(表示卫星运动轨道特征的参数)15、近极轨道:环绕地球两极并且轨道倾角约为90度附近的卫星轨道。
16、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轨道面与太阳地球连线之间的夹角不随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变化的轨道。
(太阳高度角不发生变化的卫星轨道)二、问答题1、遥感中为什么要讲电磁波知识?遥感是一种远距离的、非接触的目标探测技术。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5章-遥感作业(1)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5章-遥感作业(1)1. 简介本文是《遥感原理与应用》第5章的遥感作业(1)。
本次作业主要涉及到遥感图像的处理和应用,通过本次作业的完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遥感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的获取是遥感技术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对地球表面信息的探测手段。
遥感数据的获取主要有以下方式:1.感应遥感:通过地面感应器获取所需数据,如温度、湿度等。
2.摄影测量:通过摄影测量技术获取地球表面的影像数据。
3.雷达遥感:通过信号的反射和散射获得影像数据,主要用于地形测量和军事侦察等领域。
4.卫星遥感:利用卫星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监测,获取影像数据。
3. 遥感数据处理遥感数据处理是将从遥感平台或遥感传感器获取的原始数据转化成可以用于分析和应用的数据的过程。
遥感数据处理通常包括以下流程:1.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数字图像处理:对遥感图像进行增强、过滤、分割和分类等操作,提取所需信息。
3.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将处理后的遥感图像数据与地理信息进行集成,实现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
4. 遥感数据的应用遥感数据的应用已经涉及到很多领域,如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预警和农业生产等。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遥感数据应用:1.矢量化:将遥感图像转化为矢量数据,用于地图制图、土地利用分类和资源评估等。
2.地表监测: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城市扩张、海岸侵蚀和农业追踪等。
3.环境监测: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和植被覆盖等。
4.天气预报: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引导和辅助,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度。
5.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并且不断在发展和创新。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数据的不断积累,遥感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普及和深入。
本次作业通过对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应用的介绍,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有很大的帮助。
遥感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遥感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1. 什么是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或其他载体上的传感器,从远距离收集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2.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是什么?遥感技术在农业中主要用于监测作物生长状况、评估作物产量、监测土壤湿度和土地利用变化等。
3. 简述光学遥感和雷达遥感的区别。
光学遥感依赖于可见光和红外光,适用于白天和晴朗天气条件下的地表观测。
雷达遥感则利用微波信号,可以穿透云层和植被,适用于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观测。
4. 什么是多光谱遥感?多光谱遥感是一种技术,它使用多个不同波长的传感器来获取地表的光谱信息,从而可以分析和识别不同物质和物体。
5. 简述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过程。
几何校正是指将遥感图像与地面坐标系进行匹配的过程,通常包括图像的平移、旋转和缩放等步骤,以确保图像的几何精度。
6. 遥感数据的大气校正是什么?大气校正是对遥感数据进行处理,以消除大气对数据的影响,如大气散射、吸收和反射等,从而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7. 如何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火灾?通过分析遥感图像中的热红外波段,可以检测到森林火灾产生的高温区域,从而实现火灾的早期发现和监测。
8.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有哪些?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包括土地利用分类、城市扩张监测、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估等。
9. 什么是遥感图像的分类?遥感图像的分类是指将图像中的像素分配到预先定义的类别中,如农田、森林、水体等。
10. 简述遥感数据的解译过程。
遥感数据的解译包括图像的可视化分析、特征提取、分类和验证等步骤,目的是从遥感图像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答案解析1.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或其他载体上的传感器,从远距离收集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2.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主要用于监测作物生长状况、评估作物产量、监测土壤湿度和土地利用变化等。
3. 光学遥感依赖于可见光和红外光,适用于白天和晴朗天气条件下的地表观测。
雷达遥感则利用微波信号,可以穿透云层和植被,适用于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观测。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6章-遥感作业
第六章遥感图像辐射校正名词解释:辐射定标、绝对定标、相对定标、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图像增强、累积直方图、直方图匹配、NDVI、图像融合1、辐射定标:是指传感器探测值的标定过程方法,用以确定传感器入口处的准确辐射值。
2、绝对定标:建立传感器测量的数字信号与对应的辐射能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对目标作定量的描述,得到目标的辐射绝对值。
3、相对定标:又称传感器探测元件归一化,是为了校正传感器中各个探测元件响应度差异而对卫星传感器测量到的原始亮度值进行归一化的一种处理过程。
最终得到的是目标中某一点辐射亮度与其他点的相对值。
4、辐射校正:是指消除或改正遥感图像成像过程中附加在传感器输出的辐射能量中的各种噪声的过程。
5、大气校正:是指消除大气对阳光和来自目标的辐射产生的吸收和散射影响的过程。
6、图像增强:为了特定目的,突出遥感图像中的某些信息,削弱或除去某些不需要的信息,使图像更易判读。
7、累积直方图:以累积分布函数为纵坐标,图像灰度为横坐标得到的直方图称为累积直方图。
8、直方图匹配:是通过非线性变换使得一个图像的直方图与另一个图像直方图类似。
也称生物量指标变化,可使植9、NDVI: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
NDVI=B7−B5B7+B5被从水和土中分离出来。
10、图像融合:是指将多源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的过程。
问答题:1.根据辐射传输方程,指出传感器接收的能量包含哪几方面,辐射误差及辐射误差纠正内容是什么。
根据辐射传输方程,传感器接收的电磁波能量包含三部分:1)太阳经大气衰减后照射到地面,经地面发射后又经过大气的二次衰减进入传感器的能量;2)大气散射、反射和辐射的能量;3)地面本身辐射的能量经过大气后进入传感器的能量。
辐射误差包括:1)传感器本身的性能引起的辐射误差;2)大气的散射和吸收引起的辐射误差;3)地形影响和光照条件的变化引起的辐射误差。
辐射误差纠正的内容是传感器辐射定标和辐射误差校正等。
XXX《遥感原理与应用》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XXX《遥感原理与应用》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解释遥感是一种技术,通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信息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
它具有以下特点:1.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
遥感从飞机上或人造地球卫星上获取的航空像片或卫星图像,比在地面上观察视域范围大得多。
又不受地形地物阻隔的影响,景观一览无余,为人们研究地面各种自然、社会现象及其分布规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
遥感不仅能获得地物可见光波段的信息,而且可以获得紫外、红外,微波等波段的信息。
不仅能用摄影方式获得信息,而且还可以用扫描方式获得信息。
遥感所获得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用常规传统方法所获得的信息量,扩大了人们的观测范围和感知领域,加深了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
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
遥感通常为瞬时成像,可获得同一瞬间大面积区域的景观实况,现实性好。
而且可通过不同时相取得的资料及像片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地物动态变化的情况,为环境监测以及研究分析地物发展演化规律提供了基础。
4.其他特点:遥感适用范围广,效益高,资料性,全天候,全方位。
二、遥感的分类1.根据遥感平台的高度和类型分类:①地面遥感:1.5~300m,车、船、塔,主要用于研究地物光谱特征。
②航空遥感:9~50km,飞机、气球,较微观地面资源调查。
③航天遥感:100~km,卫星、飞船、火箭、天飞机、空间站。
2.根据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分类:①主动遥感:雷达。
②被动遥感:被动接受地物反射、发射的电磁波:摄影机、扫描仪。
3.根据遥感信息的记录方式分类:①成像遥感:以图象方式记录:航空性片、卫星图象。
②非成像遥感:图形、电子数据:数字磁带、光盘。
4.根据遥感使用的探测波段分类:①紫外遥遥:0.3~0.4μm。
②可见光遥感:0.4~0.76μm。
③红外遥感:0.7~14μm。
④微波遥感:0.1~30cm。
⑤多波段遥感:0.5-0.6,0.6-0.7,0.7-0.8,0.8-0.9.5.根据遥感的应用领域分类:气象、海洋、地质、军事。
遥感作业
1、几何校正 (1)2、图像裁剪 (7)3、监督分类 (11)4、Arcgis操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将分类结果转为CAD (21)6、金寨县水体专题图, (21).实习目的:了解ERDAS Imagine和ArcMap软件模块构成、功能.内容:·ERDAS IMAGINE目标面板(Function System)·ERDAS IMAGINE功能体系(Function System)·ArcMap目标面板(Function System)·ArcMap功能体系(Function System)1.几何校正在主菜单选项中打开一个窗口,选择原始数据里格式为img的图像在窗口里打开(彩色图像的那个,文件名为tm.img)。
击会出现如下对话框,确定来自文件(From image file),选择格式为TIFF的黑白图像(文件夹校正取控件点影像),之后会出现另一个窗口,同时会出现如下几个对话框。
在set Geometric Model中选择polynomial,在出现的一个对话框中选择精度调到2,然后应用关闭会出现GCP Tool reference setup对话框,点击OK出现viewer selection instuctions。
再在黑白影像的那个窗口点击一下(记住是在黑白影像窗口,不是彩色图像的那个窗口),出现一个对话框,点击OK,会出现如下几个窗口。
选取控制点:因为选用的的是二次多项式进行几何精校正,所以需要选取六个控制点进行几何校正。
(注意:选取点时两个窗口位置要大致对上,可以从出现的点的坐标表格中参照,不行再细微调整,而且点的选取要均匀)。
六个点选完后,再在彩色图像的窗口在选一两个点,黑白影像的那个窗口会自动出现对应的点。
点选完后,在对点进行保存。
(完整word版)遥感题库加答案
1.遥感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2.一个完整的遥感技术系统应包括地物电磁辐射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存贮直至分析与解译(应用)。
由空间信息收集系统、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和信息分析应用系统等三大系统构成。
3.遥感技术按照遥感平台不同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根据遥感工作波长分类可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和多波段遥感等;根据辐射源分类可分为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
4.遥感技术主要的特点有哪些。
1、空间特性(探测范围大)——视野辽阔,具有宏观特性2、波谱特性(信息丰富)——探测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大大扩展了人体感官的功能3、时相特性(周期短)——高速度,周期性重复成像4、收集资料方便,不受地形限制5、经济特性——工作效率高,成本低,一次成像,多方受益6、数字处理特性——使其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多元信息的复合5.遥感地质学作为遥感技术与地球科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其理论是建立在物理学的电磁辐射与地质体相互作用的机理基础之上的;技术方法则是建立在“多”技术基础上的。
研究对象是是地球表面和表层地质体(如岩石、断裂)、地质现象(如火山喷发)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特性。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识别地质体的物性与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为地质构造研究、矿产资源勘查、区域地质调查、环境和灾害地质监测等工作服务6.遥感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研究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研究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研究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研究遥感技术在地质各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估10.世界遥感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早期阶段(航空摄影阶段)阶段、中期阶段(彩色摄影和非摄影方式)阶段和近期阶段(航天遥感)阶段。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6章-遥感作业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6章-遥感作业一、随着科技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运用。
遥感是指使用各种遥感设备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探测和测量,以获取地球表面各种信息的技术。
在国民经济、军事防卫、科学研究等领域,遥感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遥感作业的流程遥感作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流程:1. 数据采集遥感技术需要通过特定的遥感设备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采集各种数据。
常用的遥感设备有卫星、航空平台、无人机等。
2. 数据预处理在获取数据后,需要进行预处理,以去除噪声、纠正偏移、配准图像等。
常用的数据预处理方法有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地形校正、影像配准等。
3. 数据处理在预处理完成之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出目标信息。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有目标检测、分类、测量、分析等。
4. 数据可视化数据处理完成后,可以将处理结果进行可视化,以便于使用者进行分析和理解。
常用的数据可视化方法有数码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遥感作业的应用1. 农业在农业生产中,遥感技术可以较准确地获取、分析地表植被覆盖情况,实现精准施肥、治理水土流失等目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矿产资源遥感技术可以帮助寻找地底矿产资源,把握资源分布情况与数量,为矿业事业的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3. 环境保护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也日益重要。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对水体、空气、土地、植被等环境进行监测和分析,更好地保护环境。
4. 气象预报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球各个地方的气象数据,对气象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借助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地表温度、湿度、气压等指标的观测与分析,为气象预报提供数据支撑。
四、遥感作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 数据处理能力遥感数据具有海量性、多源性、高维性等特点,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何有效地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成为遥感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2. 数据质量遥感数据的质量是遥感技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何提高数据质量,避免因数据质量影响对处理结果和应用的准确性,是遥感技术研究的难点之一。
遥感原理与应用 作业(含答案)
遥感原理与应用作业18地6118078607宋雨龙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3)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图像特征 (4)第四章卫星遥感平台 (5)第五章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基础 (6)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7)第七章多源遥感信息融合 (9)第八章遥感图像分类 (9)第九章遥感技术应用 (10)第一章绪论1.阐述遥感的基本概念。
答:遥感(RS),即遥远的感知。
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被测目标直接接触,在高空或远距离处,接收目标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与分析,揭示出目标的特征性质及其运动状态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哪几方面?举例说明。
答:①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遥感从飞机上或人造地球卫星上获取的航空或卫星影像,比在地面上观察视域范围大得多。
例如:一幅陆地卫星TM影像可反映出185km×185km的景观实况,我国全境仅需500余张这种影像就可拼接成全国卫星影像图。
②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传感器来获取信息。
③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卫星围绕地球运转,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最新资料,例如:Landsat-5/7陆地卫星每16天即可对全球陆地表面成像一次。
④具有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的特点:自然条件恶劣,人类难以到达的地方,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都可以使用遥感进行观测。
⑤应用领域广,具有用途大、效益高的特点:遥感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资源勘测、农林水利、地质勘探、环境保护、气象、地理、测绘、海洋研究和军事侦察等领域,且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展。
遥感在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应和卓有成效的社会效应。
3.遥感有哪几种主要分类?其分类依据是什么?4.当前遥感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如何?答:当今,遥感技术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等方面。
遥感作业
1、遥感的基本概念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解释说:遥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探测地面目标的特性,从目标上可以分为陆地资源遥感、海洋遥感和气象遥感,包括地面、海洋、大气等,主要是对地面观测。
从高度上讲有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的高度一般在3000米到5000米之间,卫星遥感一般从500公里到900公里。
按遥感的物理波段来分的话,又可以分为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和微波遥感
遥感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覆盖范围宽、频率快、信息量大。
目前,遥感技术已在高科技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又如气象卫星在太空中俯瞰空间大气的分布状态,应用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等遥感技术获取相关的气象信息,为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提供许多可靠的依据。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那几个部分
3、广义的遥感与狭义的遥感的区别
4、不同的遥感平台的探测距离有什么不同。
遥感作业
1,什么是遥感,遥感主要应用于哪些领域?2,遥感探测与其他对地球进行探测的方法相比有何特点?3,中国遥感事业的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何特点?4,遥感图像的色彩变换有哪些方法?各种方法的具体技术措施如何?5,美国Landsat1-3卫星的运行轨道有何特性?这些特性分别对遥感信息的获取有何意义?6,什么是大气窗口?常用于遥感的大气窗口有哪些?7,地球上的物体对遥感传感器的辐射能力的哪些波段主要来自于太阳的反射?在哪些波段主要来自于物体自发辐射?1.(1)遥感这个名词,顾名思义就是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泛指通过非接触传感器遥测物体的几何与物理特性的技术,通常把在距离地物几千米到几百千米甚至更高的飞机、飞船、卫星上,使用光学或电子光学仪器(即传感器)接受地面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通过处理、分析最终运用的全过程成为遥感技术,摄影测量是遥感的前身。
(2)在国家基础测绘和建立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中的应用主要是形成各种比例尺的影像数据库或数字高程模型,矢量图形信息在铁路公路方面主要应用于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进行测量,在农业和林业则主要用来动态监控或对气象的观测,在煤炭、油气资源勘探、地质矿产勘察则主要应用物理特性绘制的遥感图像进行勘测此外在军事方面也有着重大的应用,战前的侦查,地方目标监测,军事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战争中的实时指挥,数字化战场的仿真,战后的作业效果评估等都需要依赖遥感技术2.1大面积同步观测3.我国主要成就有:风云1号、2号气象卫星,资源1号卫星,海洋卫星HY-1以及神州载人飞船上的遥感有效载荷,我国一直主要引进国外的仪器开展大量的航空测量与遥感作业,863计划后我国发展了两套重要的机载遥感系统,即高空机载遥感系统与洪水遥感监测系统。
4. ①单波段彩色变换(密度分割)单波段黑白遥感图像按亮度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成为一幅彩色图像。
即按图像的密度进行分层,每一层所包含的亮度值范围可以不同。
②多波段彩色变换加色法彩色合成原理---选择遥感影像的某三个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三种原色---合成彩色影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
姓名:黄林周学号:20
一、名词解释
1、模式识别:一个模式识别系统对被识别的模式作一系列的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与“模式字典”中一组“典型的”测量值相比较,若和字典中某一“词目”的比较结果是吻合或者比较吻合,则我们就可以得出所需要的分类结果,这一过程称为模式识别。
2、遥感图像自动分类:采用决策理论或统计方法,按照决策理论方法,需要从被识别的模式中提取一组反映模式属性的量测值,称之为特征,并把模式特征定义在一个特征空间中,进而利用决策的原理对特征空间进行划分。
3、统计模式识别:对模式的统计分类方法,把模式类看成是用某个随机向量实现的集合。
又称决策理论识别方法。
4、结构模式识别:结构模式识别是用模式的基本组成元素(基元)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关系对模式进行描述和识别的方法。
5、光谱特征向量:同名地物点在不同波段图像中亮度的观测量将构成一个多维的随机向量X,称为光谱特征向量。
6、特征空间:为了度量图像中地物的光谱特征,建立一个以各波段图像的亮度分布为子空间的多维光谱特征空间。
7、特征变换:将原有的m个测量值集合并通过某种变换,产生n (n<=m)个新的特征,这种处理方法称为特征变换。
8、特征选择:从原来的m个测量值集合中,按某一准则选出n个特
征,这种方法称为特征选择。
9、主分量变换:即K-L 变换,是一种线性变换,是就均方差最小来说的最佳正交变换,是在统计特征基础上的线性变换。
10、哈达玛变换:是利用哈达玛矩阵作为变换矩阵新实施的遥感多光谱域变换。
11、穗帽变换:即K-T 变换,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土壤在特征空间的集群随亮度的变化趋势沿从坐标原点出发的同一根辐射线方向上出现,二是若把土壤和植被的混合集群投影到MSS-5和MSS-6波段图像所组成的特征子空间中,形成一个近似的帽状三角形。
12、生物量指标变换:以两图像间相应亮度差与其亮度和之比作为处理后的图像亮度值的图像处理方法,公式为
5757x x x x I bio +-=。
13、标准化距离:公式为2121σσμμ+-=norm d 。
14、类间离散度:表示一类模式在空间的散布情况。
16、类内离散度:各样本点围绕均值的散布情况。
17、判别函数:各个类别的判断区域确定后,某个特征矢量属于哪个类别可以用一些函数来表示和鉴别这些函数就是判别函数。
18、判别边界:当计算完某个矢量在不同类别判别函数的中的值后,我们要确定该矢量属于某类就必须给出一个判断依据,如若得到函数值最大则该矢量属于最大值对应的类别。
19、条件概率:某件事在另一件事已发生的情况下发生的概率。
20、先验概率:指根据以往经验和分析得到的概率。
21、后验概率:指在得到“结果”的信息后重新修正的概率。
22、贝叶斯判别规则:把某特征矢量X落入某类集群i w的条件概率P 当成分类判别函数,把X落入某集群的条件概率最大的类作为X的类别,这种判别规则就是贝叶斯判别规则。
23、马氏距离:几何意义是特征矢量X到某类集群i w类中心i M之间的加权距离。
24、欧氏距离:是马氏距离用于分类集群的形状都相同下的特例。
25、错分概率:类别判别分界两侧做出不确定判别的概率之和。
26、训练样区:指的是图像上那些已知其类别属性,可以用来统计类别参数的区域。
27、最小距离法分类:设法计算未知矢量X到有关类别集群之间的距离,哪类离它最近,该未知矢量就属于哪类。
28、ISODATA法分类:也称为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算法,它与K-均值算法有两点不同,第一,它不是每调整一个样本的类别就重新计算一次各类样本的均值,而是在每次把所有样本都调整完毕之后才重新计算一次各类样本的均值,前者称为逐个样本修正法,后者称为批样本修正法;第二,ISODATA算法不仅可以通过调整样本所属类别完成样本的聚类分析,而且可以自动的进行类别的“合并”和“分裂”,从而得到类数比较合理的聚类结果。
29、混淆矩阵:统计分类图中的类别与实际类别之间的混淆程度。
二、问答题:
1、地物在特征空间聚类有哪些特性
答:1、不同地物由于光谱特征不同,将分布在特征空间的不同位置;
2、同类地物的各取样点在光谱各种空间中的特征点将不可能只表现为同一点,而是形成一个相对聚集的点集群,不同类地物的点集群在特征空间内一般是相互分离的;
3、地物在特征空间的聚类通常用特征点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表示。
2、作图并说明遥感影像主分量变换的原理和它在遥感中的主要作用。
答:
原理:由原始图像数据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建立起来的变换核,将光谱特征空间原始数据向量投影到平行于地物集群椭球体各结构轴的主成分方向。
作用:突出和保留主要地物类别信息,用来进行图像增强、特征选择和图像压缩的处理方法。
3、叙述生物量指标变换的原理及其作用。
答:原理:MSS-5和MSS-7的比值广泛用于调查植物的稠密度,它与地面生物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公式为575
7x x x x I bio +-=。
作用:可以很好地把植物从水和土壤中分离出来。
4、为什么要进行特征选择列举几种特征选择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答:一方面减少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使得用尽可能少的特征来最大限度地包含所有原始数据的信息;另一方面使得待分类别之间的差异在变换后的特征中更明显,从而改善分类效果。
1、主分量变换
即K-L变换,是一种线性变换,是就均方差最小来说的最佳正交变换,是在统计特征基础上的线性变换。
2、哈达玛变换
是利用哈达玛矩阵作为变换矩阵新实施的遥感多光谱域变换。
3、穗帽变换
即K-T变换,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土壤在特征空间的集群随亮度的变化趋势沿从坐标原点出发的同一根辐射线方向上出现,二是若把土壤和植被的混合集群投影到MSS-5和MSS-6波段图像所组成的特征子空间中,形成一个近似的帽状三角形。
5、叙述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区别。
答:监督分类精确度高准确性好与实际类别吻合较好,但是工作量大,有先验知识时使用该方法;
非监督分类工作量小易于实现,分类结果与实际类别相差较大,准确性差,在没有类别先验知识时使用该方法。
6、叙述最大似然法分类原理及存在的缺点。
答:最大似然法分类是经常使用的监督分类方法之一,它是通过求出
每个像素对于各类别归属概率,把该像素分到归属概率最大的类别中去的方法。
最大似然比分类法在多类别分类时,常采用统计学方法建立起一个判别函数集,然后根据这个判别函数集计算各待分像元的归属概率。
7、叙述最小距离法分类的原理和步骤。
答:原理:聚类准则使得每一个聚类中,多模式点到该类别的中心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基本思想是通过迭代,逐次移动各类的中心,直到得到最好的聚类结果。
步骤如下:
1、输入基因表达矩阵作为对象集X,输入指定聚类类数N,并在X 中随机选取N个对象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2、设定迭代中止条件,比如最大循环次数或者聚类中心收敛误差容限;
3、进行迭代,根据相似度准则将数据对象分配到最接近的聚类中心,从而形成一类;
4、初始化隶属度矩阵;更新聚类中心;
5、然后以每一类的平均向量作为新的聚类中心,重新分配数据对象;
6、反复执行第二步和第三步直至满足条件。
8、叙述ISODATA法非监督分类的原理和步骤。
答:原理:它不是每调整一个样本的类别就重新计算一次各类样本的均值,而是在每次把所有样本都调整完毕之后才重新计算一次各类样本的均值。
步骤:1、将N个模式样本读入;
2、将N个模式样本分给最近的聚类S j;
3、如果S j中的样本N j<θN,取消该样本子集,这时N c减去1;
4、修正各聚类中心的值;
5、计算各聚类域S j中诸聚类中心间的平均距离;
6、计算全部模式样本对其相应聚类中心的总平均距离;
7、判别分裂、合并及迭代运算等步骤;
8、计算每类聚类中样本距离的标准差向量;
9、求每一标准差向量中的最大分量;
10、在任一最大分量集中,如有σjmax>θS,同时又满足条件,则完成分裂运算;
11、计算全部聚类中心的距离;
12、比较D ij与θc值,将D ij<θc的值按最小距离次序递增排列;
13、如将距离为D ij的两个聚类中心z i1和z j1合并,得新中心;
14、如果是最后一次迭代运算,算法结束。
9、叙述改善仅用光谱特征的统计模式识别自动分类的主要方法和基本原理。
答:如平行管聚类分析法。
以地物的光谱特征曲线为基础,假定同类地物的光谱特性曲线相似作为判别的标准。
10、根据以下的混淆矩阵,计算每一类的用户精度、生产者精度、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
总体精度p=(33245+101128+22061+172967+20745)/406501= Kappa系数:406501*(33245+101128+22061+172967+20745)-(46464*37107+113646*107436+28354*25309+179612*206313+3842 5*30336)/(406501)2-
(46464*37107+113646*107436+28354*25309+179612*206313+3842 5*3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