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卫星最突出的成就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三 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这就是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达 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它的诞生,使我 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巨型 计算机的国家。
科研人员将人工合成物注入小白鼠 体内,测验它的生物活力。
1965年,中国终 于在世界上第一次用 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 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结晶牛胰岛素。人 工牛胰岛素的合成, 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 命、探索生命奥秘的 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 一步。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程标准: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 具天体成就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中近程导弹 1967年,第一颗氢弹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核电站
建国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
材料2: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是世界上 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我国可耕地只占世界的7%。 解决 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政府的头等大事。
材料3:由于气候变化、水旱灾害、世界人口的迅速增 长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导致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 粮食生产量以及出口量急剧减少,世界粮食危机加重。
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飞入太
空并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
“神舟”七号发射成功
界上第”六号载着聂海胜、费俊龙成
功升空并安全返回。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实现中国人的
第一次太空行走,首次发射重量仅40千克的伴飞小卫星 。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16日顺利返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 21时10分04秒,我国 航天事业又迎来一个历史性 时刻,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 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发射升空,21时1 9分43秒准确进入预定轨 道。在随后的飞行过程中, 我国航天员翟志刚首次进行 了空间出舱活动。2008年28 日17时13分飞船着陆,三位 宇航员翟志刚、刘伯明、景 海鹏安全返回。
对地观测小卫星最新发展研究
对地观测小卫星最新发展研究张召才;朱鲁青【期刊名称】《国际太空》【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4页(P48-51)【作者】张召才;朱鲁青【作者单位】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2014年,全球共成功发射262个航天器,其中成功发射小卫星(质量低于500kg的卫星)162颗,占全球同期入轨航天器总数的61.8%,全球小卫星发射总数再创新高,其中对地观测小卫星发展尤为活跃。
1 小卫星数据统计分析美国发射数量遥遥领先,日本发射数量跃居次席从所属国家看,美国2014年发射90颗小卫星,高居全球首位;日本发射21颗小卫星,发射数量增幅巨大,跃居全球次席;欧洲成功发射14颗小卫星,发射数量有所回落;俄罗斯小卫星发射数量相对稳定。
此外,中小国家开始借助小卫星开展本国航天活动,如匈牙利、立陶宛和乌拉圭等国家,均在2014年发射了本国首颗卫星,开始走向世界航天舞台,推动了航天技术在全球的普及,加深了航天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在全球掀起了一场“轨道革命”。
宇航公司关注力度加大,新兴商业公司大量涌现从小卫星研制商看,宇航公司对小卫星关注力度逐步加大,超越大学和科研机构,成为2014年度全球小卫星研制的主要力量。
2014年,全球共有106颗小卫星由宇航公司研制,占比达到64.5%。
一方面,以研制大卫星为主的宇航公司开始关注小卫星业务,如波音公司推出了“502凤凰”(502 Phoenix)系列小卫星平台。
另一方面,国外近年又涌现出大量新兴商业小卫星公司,如美国天空盒子成像公司(Skybox Imaging)、行星实验室公司(Planet Labs)等。
这些新兴公司均提出商业小卫星星座计划,发展面向定制化需求的创新应用和商业运营模式,推动了全球范围内小卫星活动的发展与繁荣。
各国小卫星发射数量统计(单位:颗)宇航公司对小卫星关注力度加大(单位:颗)业务型小卫星数量激增,对地观测成为主要驱动业务型小卫星数量大幅增长(单位:颗)从应用领域看,随着小卫星能力不断提升,小卫星应用不再只局限于科学与技术试验,开始迈入业务化、装备化运营阶段,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在对地观测、电子侦察、通信、空间攻防、空间目标监视、在轨服务、战术快响、空间科学探测、空间天气、深空探测等领域的应用能力稳步增长,并且已成为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
2013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1. 人类探测器历史性地飞出太阳系美国航天局9月12日宣布,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飞出太阳系,目前正在寒冷黑暗的星际空间中“漫步”。
人类,迎来向星际空间进军标志性的第一步。
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8月25日可能就是“旅行者1号”脱离太阳系的日子。
目前,该探测器距太阳约190亿公里,但仍暂时受到太阳的影响。
《科学》杂志发表了相关报告。
美国航天局副局长约翰?格伦斯菲尔德说,作为人类派往星际空间的“大使”,“旅行者1号”勇敢踏足从未有探测器到达过的地方,这是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为人类的科学梦想与事业掀开了新篇章。
2. 首次3D打印出“活体组织”研究人员创造出一种水滴网络,能够模仿生物组织中的细胞的一些特性。
利用一台3D打印机,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将这些小水滴组装成为一种与胶状物类似的物质,从而能够像肌肉一样弯曲,并能够像神经细胞束一样传输电信号,这一成果将有望应用在医疗领域。
研究人员在4月5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说,这样打印出来的材料其质地与大脑和脂肪组织相似,可做出类似肌肉样活动的折叠动作,且具备像神经元那样工作的通信网络结构,可用于修复或增强衰竭的器官。
3. 世界第一台碳纳米管计算机建成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利用新设计方法建成的碳纳米管计算机芯片包含178个晶体管,其中每个晶体管由10至200个碳纳米管构成。
不过,这一设备只是未来碳纳米管电子设备的基本原型,目前只能运行支持计数和排列等简单功能的操作系统。
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专家认为,受限于硅自身性质,传统半导体技术已经趋近极限,而这项新突破使人们看到用碳纳米管代替硅,制造出体积更小、速度更快、价格更便宜的新一代电子设备的可能性。
这一成果或将开启电子设备新时代。
4. 首次发现人类DNA存在四链螺旋结构剑桥大学的尚卡尔?巴拉苏布拉马尼安等人在《自然?化学》杂志上报告说,过去研究者能在实验室中制出四链螺旋结构的DNA,但一直不知道这种结构是否在人体内天然存在,他们使用一种会发出荧光、只与四链结构DNA结合而不与普通双链结构DNA结合的物质,首次证实了人类DNA中也存在四链螺旋结构。
哈工大现代小卫星专题课课程报告
年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读书报告、研究报告)考核科目:现代小卫星系统技术专题课学生所在院(系):学生所在学科:学生姓名:学号:学生类别:考核结果阅卷人(共6页)现代小卫星发展现状及其关键技术本文从卫星发展历程出发,介绍了现代小卫星的研究背景、分类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阐述了现代小卫星技术的特点,并对现代小卫星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的展望。
1 研究背景1957年4月10日,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小型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号”(Sputnik),这让人类首次意识到人造卫星可以被放入地球轨道。
自此之后,美国和苏联不断提升空间技术,将火箭有效载荷的大小和功率从原先的几十公斤和几十瓦特提高为上千公斤和上千瓦特。
同时,通过规模经济,在设计、制造、测试、检验、发射等多个环节适当降低成本,使得大型远程遥感卫星或大型通信卫星比小型卫星在成本效率上更具有优势。
以通信卫星为例,一个抛物面反射器只要通过一个小型多波束馈源就可以产生几十甚至几百的点波束用以支持密集的频率复用。
此外,空间科技发展过程中开发的大光圈和天线增益系统、接纳宇航员的空间装置以及大型科学仪器如哈勃望远镜等多种技术,都使得卫星大型化成为需要和可能。
因此,在首枚小型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之后的几十年中,卫星尤其是商业卫星的发展主流是不断制造和发射更大、更强、更具成本效益的卫星。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和设计思路的革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社会兴起了小卫星热潮。
这一时期的小卫星被称为现代小卫星,以区别于之前由于受到运载能力和技术水平限制生产的简单小卫星。
与以往的卫星相比,现代小卫星具有若干优势,例如重量轻、体积小、研制周期短(1~2年,甚至几个月)、技术更新快、性能好(功能密度高)、生存能力强(可多颗小卫星组成编队飞行或组成星座)。
近20年来,全世界总共发射了各种各样的现代小卫星约700颗,约占同期航天器发射量的20%。
小卫星不仅在军事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还在教育等领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中国科技脚踏实地取得的成就作文素材
中国科技脚踏实地取得的成就作文素材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啊!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作文,我可真是高兴坏了!因为我最喜欢看科技类的书籍和节目了,每次看完都会被中国科技工作者们的智慧和努力深深折服。
大家想想看,从前中国只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可是现在已经成为了科技大国,这都要归功于我们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呀!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奋斗,终于让中国的科技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了自己的风采。
首先就让我们来说说航天方面的成就吧!你们都知道嫦娥是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对吧?而现在,中国的航天员就好像现代版的嫦娥一样,已经成功地在月球上采集到了月球岩石和土壤样本,并安全地将它们带回到了地球。
除此之外,中国还自主研制并发射了很多航天器,像"神舟"系列载人航天飞船、"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等,未来还要建设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呢!真是太酷了!其次就是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大家听说过"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吗?它可是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被称为"einstein卫星"。
通过"墨子号"的运行,科学家们终于证实了量子纠缠的存在,这将为未来的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做好理论准备。
再说到大科学装置,中国已经相继建成并运行了"sampan"对撞机和"东方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等世界领先的大型科研设施,为科学探索打开了新的大门。
再说说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吧,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天河二号"和"神威.太湖之光"这两款超级计算机呢?它们分别在2013年和2016年成为世界计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代表了中国在超算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像百度的"无人驾驶汽车"、腾讯的"AI医疗影像诊断系统"等,都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给生活带来的变革。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就有很多的志士仁人,其中中坚 力量主要是青年,他们为了反抗外族侵略,维护民族 尊严,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虽然由于清政府的软 弱,他们失败了,但他们的精神始终激励着下一批年 轻人继承他们的遗志,继续进行着他们的事业。 • 二十世纪初,又是一批有志青年,在孙中山的领导下, 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大地上延续2000余年的 封建帝制,中华民族进入了新纪元! •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到一九四九年,又是一批 热血青年,他们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老一辈革命家,他 们为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压迫,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抛 头颅,洒热血,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缔 造了新中国,他们出色的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他们的光辉业绩将标榜史册,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以 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青年建设者,他们 舍小我,为大我,不畏艰难困苦,他们有坚定执着的 信念,无怨无悔的奉献着自己青春!
• 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 围绕人才和知识竞争展开. 当代大学生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大学生是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群 体,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 作用。
崭新的航天时代
火箭可以运载并发射卫星上天,而卫星又可以 安全返回,这两项成果的取得为载人航天打下了技 术基础。除了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载人航天的研 制涉及到天文、医学、空气动力学等数十个学科领 域。它的成熟将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水平,关 乎一个国家在太空时代的生死存亡。 人类载人航天已有42年历史(1961前苏联实现世界 首次载人航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1992年正式启 动后仅用7年时间就突破了航天最高技术。
中国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预测:未来十年,将达到2920亿美元,比前十年增长28
中国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预测:未来十年,将达到2920亿美元,比前十年增长28空天信息产业是迈入全互联时代涌现的前沿新兴信息产业形态,也是支撑产业和社会数字转型的重要产业,更是引领全球经济发展主线的重要基础设施。
空天信息产业是移动互联时代之后的新阶段。
以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为代表的太空领域是军用和民用发展的重点领域,空天信息已广泛应用于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大众民生的诸多领域,不仅具有军民共用的特点,也拥有巨大的市场价值。
在军事上空天信息网络甚至可以起到类似战略导弹的致命拦截作用。
空天信息网络面向政府和公众可提供六项典型场景应用:应急救灾保障、信息普惠服务、移动通信服务、航空网络服务、海洋信息服务、天基中继服务。
我国鼓励空天信息产业的发展大致有两条主线:其一为相关政策从规划卫星制造到规划整体的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其二为鼓励商业航天大力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到建设。
此外,航天法已经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力争在未来 3-5 年出台。
从各类相关政策可知,国家在顶层设计方面已为空天产业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结合航天任务的规划数量和航天技术及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空天信息产业已进入了发展的黄金十年。
近年来空天产业主要政策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一、导遥一体的空天信息网络截至 2018 年 12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 8.29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59.6%,已经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地面网络;航天技术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为代表的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取得长足进步,截至 2018 年12 月底,我国在轨卫星数量已超过 200 余颗,已经初步建成了通信中继、导航定位、对地观测等系统,通导遥融合发展态势基本形成;空天信息的全面性、灵活性、时效性和准确性大幅提升,定时、定位和遥感观测的综合应用服务日益丰富。
覆盖面上,我国对导航、遥感等天基信息的需求覆盖范围已从国内拓展到全球;在速度上,对空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的响应速度趋向实时化,对海量天基信息的传输-处理-分发的时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现代发展主要成就总
财政收入是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控的重要基础。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到1978年上升到1132亿元,到1999年达到11444亿元。进入新世纪,财政收入连续跨越新台阶,2008年达到61317亿元,比1950年增长985倍。
6.粮食产量增长3.7倍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支撑工业化进程
2011年7月2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
2011年12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表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在2020年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2012年3月,我国正式推出全球首款“北斗+GPS”双系统车载导航产品。
(四)、探月计划(嫦娥工程)
1、导弹:1960年,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71年,我国研制的第一枚洲际导弹首次飞行成功。
2、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4.城乡居民储蓄增加2.5万倍人民生活由贫困迈上总体小康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比1952年底增加2.5万倍。1978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还约有2.5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减少为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近25年来全人类扶贫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应归功于中国。
新时代的中国北斗
新时代的中国北斗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11.04•【分类】政府白皮书正文新时代的中国北斗(202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北斗发展进入新时代(一)走出自主发展的中国道路(二)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三)铸就新时代北斗精神(四)展望北斗发展新愿景二、跻身世界一流的中国北斗(一)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二)系统组成创新引领(三)系统服务优质多样三、提高系统运行管理水平(一)保障系统稳定运行(二)提升系统服务性能(三)发布系统动态信息四、推动应用产业可持续发展(一)制定实施产业发展战略(二)夯实产业发展根基(三)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四)做强产业发展业态五、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一)创新组织管理体制机制(二)以制度创新驱动科技创新(三)推进卫星导航法治建设(四)厚植发展人才优势六、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促进多系统兼容共用(二)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三)推进加入国际标准体系(四)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全球结束语前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
经过多年发展,北斗系统已成为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斗系统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2020年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北斗系统进入全球化发展新阶段。
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从双星定位到全球组网,从覆盖亚太到服务全球,北斗系统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民族复兴同向同行。
新时代的中国北斗,既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北斗系统秉持“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发展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广泛应用,赋能各行各业,融入基础设施,进入大众应用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基石,为卫星导航系统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现代文阅读题(有解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现代文阅读题(有解析)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现代文阅读题1. 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策略也不同。
请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完成下列练习。
阅读策略A.快速浏览材料一、四,根据关键信息找到对应句子,作出判断。
B.选择合适的材料说明观点,如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名言警句。
C.关注题目或图片,找出材料间的联系;精读材料三,发现与它相联系的材料。
材料一:天问一号火星之旅材料二:北斗系统全球导航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飞行2000多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
天问一号于2021年2月中旬接近火星后,实施“刹车"制动,进入环火轨道,为火星着陆作准备。
2020年7月31日,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
从北斗一号工程立项开始,20多年风雨兼程,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实现了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全球梦”。
材料三:世界最高峰重量身高材料四:嫦娥五号挖土归来珠峰多高?8848米?2020年12月8日,中国和尼泊尔联合对外宣布,经过两国团队的扎实工作,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为884886米。
此次测量除了使用基准测量方法,还使用北斗卫星进行了定位测量,而所有的精密仪器几乎都是国产。
这也是目前最精确的珠峰高程。
2020年12月17日,历经23天,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面。
在此次任务中,嫦娥五号经历了11个飞行阶段、20余天的在轨飞行过程,采集了约1731克的月球样品。
嫦娥五号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此次带回来的样品,将为宇宙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1)了解2020年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我国的航天航空成就及发展
我国航空航天的成就与发展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已取得的重大成就1.1968年2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前身第七机械工业部,钱学森同志任院长。
2.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其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苏、法、日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进入了新时代。
3.1971年3月3日,“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顺利升空,此后在空间运行了8年,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
4.1981年,我国利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一次把三颗卫星送入太空。
从而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5.70年代末,研制发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攻克了姿态控制、通信转发器、统一载波测控系统等关键技术。
1984年4月8日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在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又于1986年6月2日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欧空局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具有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能力的国家。
1997年5月12日,我院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广播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此举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研制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6.80年代初,开始了开展气象卫星的研究。
于1988年9月7日,发射成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之后利用其所发送回至地面的卫星云图,进行天气预报,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7.1997年6月10日,成功地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定点于东经105度地球同步轨道,从而使我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能同时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与此相配套的由我院研制的指令与数据接收站投入运行,成功地保证了第八届全运会的举行,同时还为长江截流提供了可靠、优质的气象服务。
8.随着卫星研制技术的已日臻成熟。
在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卫星姿控、温控、地面指令与数据接收站研制技术等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原因
理论基础; 经济基础; 战争及竞争刺激 政府支持
现代科学 技术成就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 航空航天 海洋技术 原子能技术和生物技术 新材料技术
革命性意义
生产力 企业管理 文化生活 视野交流 负面影响
思维导图
【课堂练习】
1.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围绕以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展开了激烈竞争,原子弹、
4、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素养提升】 ★历史理解: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
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的理解。
材料1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 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2016.5) 材料2 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 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 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 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电子、新材料及其加工业等方面之所以能够领先于苏联,从一定程度上也是
被美苏军备竞赛给逼出来的。
②战争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刺激; ③各国政府对高科技的大力支持。
④世界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三、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材料 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业劳动生产率,1946年至1970年,资本主义 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大约4倍。同时,海陆空立体交叉运输网络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之 间的经济联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部门,如信息技术产业已被人 们从第三产业中独立出来,作为第四产业。科技革命造成的新的技术水平,使一个企业、 一个国家很少能单独全面开发新产品,因此必须进行产品等零部件开发的国家合作。
党校测试题(二)
党校培训测试题(二)一、填空题1、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将GDP‘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体现出党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战略部署。
2、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0二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5、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增长‛注重的是速度的提高、总量的扩张,而‚发展‛更看中各种关系的协调,突出了‚好‛字当头的总要求。
6、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7、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8、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9、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现代小卫星发展现状和关键技术
现代小卫星发展现状和关键技术现代小卫星技术是卫星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它以全新的概念冲击着航天领域,引发航天技术的革命。
本文首先介绍了小卫星的概念分类,其次叙述了国内外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再次对小卫星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在总结中展望了小卫星的发展趋势。
标签:小卫星;星座组网;卫星通信概述航天技术发展到今天,已在卫星领域形成两大趋势,一是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大容量、多用途、长寿命、高效率的大中型卫星为人类在经济、科研特别是军事领域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但是,研制周期长、费用高、技术复杂、风险大等不利因素严重限制了大中型卫星的应用和发展。
因此,存在着另一种发展趋势,向小型化发展,如美国铱系统、全球星系统等。
通常以重量区分小卫星。
重量在1000千克以下的人造卫星统称为“小卫星”,具体划分见下表:小卫星与大中型卫星相比具备如下优势:(1)小型化、轻型化(2)标准化、模块化(3)机动、灵活、抗毁(4)快速应用新技术小卫星主要用于通信、对地遥感、行星际探测、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作为大型航天器的补充,在军事、国民经济各部门得到广泛应用。
发展现状美国小卫星发展情况1998年美国提出纳米卫星计划,发展小于10kg的纳米卫星,用于验证微型总线技术、编队飞行技术以及其他一些应用技术。
2010年美国军事和工业部门官员称,美国正在进行“机载情報、监视与侦察”(AISR)计划,该计划内容是通过部署一颗小卫星来确保飞行在冲突地区边缘或外围的无人机通信。
2013年11月19日美国利用一枚火箭将29颗小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其中一颗由美国高中生制作完成。
我国小卫星发展情况早在1995年,中科院就根据国家未来星地通信技术发展需求,提出要自主研制中国首颗重量100公斤以下的低轨道数据通信小卫星及其通信系统。
2003年10月21日,“创新一号”存储转发通信小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创新一号”小卫星以存储转发的工作方式,实现全球范围的非实时低轨道双向数据通信。
中国卫星成就总结(共3篇)
中国卫星成就总结第1篇中国是世界航天强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在通信卫星领域,中国成功发射的数量庞大,成为世界领先地位的标志。
中国的通信卫星发射始于1972年,第一颗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开启了中国卫星发射的新篇章。
自那以后,中国陆续成功发射了大量的通信卫星,数量之多令人称奇。
中国的通信卫星包括了不同类型,涵盖了广播、电视、电话等各个领域。
这些通信卫星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通信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中国的通信卫星发射在技术上取得了许多突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牵头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为中国通信卫星发射的主力军。
长征系列火箭拥有较强的运载能力和可靠性,能够将通信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
中国还采用了多种发射方式,包括地面发射、海上发射和空中发射等,有效提高了通信卫星发射的成功率。
中国的通信卫星运行稳定,服务范围广泛。
这些卫星覆盖了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能够为数以亿计的用户提供全面的通信服务。
中国的通信卫星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通信需求,也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的声誉。
中国通信卫星的成功发射,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许多国内外企业与中国展开了合作,共同研制通信卫星,并参与了相关的技术和设备的生产。
这种合作促进了中国通信卫星产业的壮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成功发射的通信卫星数量庞大,标志着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巨大成就。
这些通信卫星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推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升级,相信中国的通信卫星事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未来。
中国卫星成就总结第2篇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中国卫星发射的主力推动者,“远征一号”火箭在推动中国卫星发射的新时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远征一号火箭是由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中国国际商业银行联合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
它秉承着“大推力、高可靠性、低成本”的设计理念,具备了灵活的适应能力和高度集成化的特点。
现代小卫星资料
•什么是卫星?•围绕行星旋转的一种自然天体。
如,月亮。
•什么是人造地球卫星?–指在外层空间中环绕地球至少运动一圈的航天器。
•什么是航天器?–是人类制造并发射到外层空间的一种飞行器。
–与航空器的差异是什么?•轨道、惯性飞行卫星工程系统包括:应用分系统卫星分系统运载分系统测控分系统发射场分系统•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Sputnik-1)”卫星,重83kg。
•自此,世界各国竞相发展自己的航天技术。
•按照各国发射第一颗卫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分别是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中国、英国、印度和以色列等,见表1.1。
•至2008年,全球共发射了约8000 多个航天器,其中约70% 用于军事目的。
•卫星大型化发展的优点:大容量;高功率;长寿命;高可靠性;功能复杂;满足多种应用。
大型化是过去几十年中人造地球卫星的主要发展方向。
•卫星大型化发展后面临的问题:研制周期不断延长(5-10年);重量越来越重(以吨计);研制成本不断攀升(数亿美元);风险逐渐增加;新技术不能及时应用。
•现代小卫星的定义:•定义:质量在1000kg以下、造价不超过几千万美元、研制周期1-3年、集多项高新技术为一体并具有高功能密度(单位重量所具备的功能)的人造卫星。
•特点:现代小卫星是卫星技术发展进步的一种表述,与早期的小型卫星是有区别的,其主要特点是具有高功能密度•现代小卫星的一种划分方法(按重量)••小卫星由卫星平台与卫星有效载荷两部分组成。
•卫星平台是有效载荷的服务系统,把卫星通用部分(例如姿态控制、电源、热控、测控等)按模块结构组成服务舱,又称为公用舱。
•有效载荷是指卫星上完成特定飞行任务的设备或仪器的总和。
可根据不同的任务装载不同类型的有效载荷。
• 1 .小卫星平台•现代小卫星平台通常包括以下七个分系统:•星载(星务)计算机:负责星上数据与程序的存储、处理以及各分系统的协调管理,也叫数管分系统。
中国航天伟大成就
中国航天伟大成就(文稿)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 年创建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走向世界等重要阶段,目前已进入重点跨越的新时期,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为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挺直中华脊梁的“两弹一星”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两弹一星”即导弹、核弹、人造卫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
1960年,我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 年,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 年,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爆炸试验成功;1967 年,我国第一枚氢弹爆炸试验成功;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71 年,我国中远程地对地导弹全程飞行试验成功;1980 年,我国首次洲际地对地导弹全程试验成功;1982 年,我国潜艇水下发射潜对地导弹试验成功。
20 世纪70 年代和80 年代,我国还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
这些重大尖端技术成果,不仅为我国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
它对外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有力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进入空间能力稳步提升为了研制和发射各种类型的航天器,我国已经建成了航天系统工程所需要的完善配套的研究、设计、试制、试验,建立生产、发射、测控和回收体系。
我国研制出了三代超20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建设了酒泉、西昌、太原、文昌四个卫星发射中心;先后建成了以西安和北京为指挥控制中心的由陆基和海基组成的测控网;在内蒙古中部建设了飞船主着陆场。
20世纪世界航天器的发展
匆曾曩器的塞羼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嘉墀‘高级工程师庞之浩“(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81)摘要:本文综述了20世纪世界航天器的发展。
内容包括科学探测、地球观测和军事应用的地球卫星、地球轨道和登月的载人飞船。
对人类长期在轨的空间站、运载工具和太阳系探测等也简要地进行了摘述。
关键词: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空间探测器l序曲自古以来,人类一直梦想离开地球,飞向太空,去欣赏那里的美景,探索那里的奥秘,开发那里的资源。
然而,虽然经过无数次勇敢地尝试,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脚步始终没能离开养育自己的摇篮:地球。
经过祖祖辈辈的努力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终,于在20世纪迈入了通天的门槛,开创了除陆地、海洋和大气层之外的第四个生存环境,大大加速了社会的发展。
从此,各类形形色色的运载火箭、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宇宙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等航天运输系统和航天器竞相登天献技,产生了巨大效益,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
它们是现代科技的高度综合,并又推动科技和工业的全面进步。
它们改变了人类的工作、生活甚至思维方式,不但造福现代,还将造福未来。
2人造卫星当空舞运载火箭是人类通天的交通工具。
但开发太空还要靠航天器。
到1998年底,全球共把5134个航天器送入太空,它们分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两类,其中无人航天器包括人造地球卫星和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器包括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在20世纪,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的航天器当数人造地球卫星了,它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使人类在获取、传输和加工信息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上产生了质的飞跃。
至今,已研制了科学、技术试验和应用三类卫星。
它们各有千秋,在航天领域均能独树一帜。
科学卫星相当于一个太空天文台,它轻而易举地改变了以往坐地观地、从地观天的传统,摆脱大气层的封锁,实现全波段科学观测,对人类科学认识宇宙有革命性地推动。
它主要包括空间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其中前苏联发射的世界第一颗卫星以及美国和中国第一颗卫星均属于前者,后者则谱写了现代天文学的新篇章,“哈勃”空间望远镜是其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