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_《敦刻尔克》观后感范文
《敦刻尔克》观后感_《敦刻尔克》观后感范文影片《敦刻尔克》改编自二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40万英法联军被敌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的故事。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敦刻尔克》观后感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敦刻尔克》观后感【1】最近诺兰导演的大作《敦刻尔克》正式登陆了国内各大院线,这部被国产电影保护月压了一个多月的电影终于在中国放映,我就等不及立马去看了。
本来暑假有一个活动,可以抽奖去北京提前观影《敦刻尔克》或是诺兰导演见面会,可惜我运气不好,没被抽中,不过我还是第一时间来看了这部电影。
《敦刻尔克》是描述了历史上的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士兵被德军包围于敦刻尔克,英国政府组织海军与平民帮助撤退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故事。
据悉这是诺兰从小就开始听的故事,所以他对这部电影一定费了许多心血,对整个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故事也会有许多独特的见解。
影片采用了非线性叙事,通过三条不同的线描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一部分。
最让我记忆尤深的莫过于这三条线竟不是一个时间线,还能在最后衔接的如此自然。
第一条讲述了敦刻尔克海滩的一个星期,几个士兵为了提前撤退不得不采取各种办法,有一个法国士兵甚至为了撤退混了进来,也充分体现出人的本性。
第二条线讲述海上的一天,一个船夫响应国家号召去参加救援,在途中遇到受到惊吓的落难英国飞行员,最后经过摩擦成功来到敦刻尔克的故事。
第三条线是空中的一个小时,讲述了几个英国飞行员与德军飞行员交战的过程。
整部电影看似分成三线,却在暗中互相推进,不断推出主题。
而在影片中并未出现任何一个德军士兵的正脸,也充分体现出了战场的恐怖,德军如幽灵一般的恐怖。
这与《血战钢锯岭》还是有几分类似。
另外一大特点就是电影中的人物对话特别的少,相较于基本上全程都在对话的《盗梦空间》,本片相比之下可以算是“默片”了。
这部电影还是让我感到了诺兰的才华横溢,也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敦刻尔克》观后感敦刻尔克,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战争电影。
影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二战期间盟军在法国敦刻尔克海滩的撤退行动。
观看完这部电影,我被深深震撼,不禁产生了许多思考。
首先,敦刻尔克的剧情紧凑而紧张,一开始就将观众投入到战争的惊险与压迫感中。
影片通过多条线索交叉叙事,展现了陆军部队、海军和空军等多个角色在救援行动中的艰难与困扰。
无论是在水面上,空中中还是陆地上,每个人都在挣扎求生,互相帮助,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观影过程中,我几乎能感受到士兵们的恐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其次,敦刻尔克在影像表现上也极为出色。
诺兰导演以其独特的拍摄手法和大量实景拍摄,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展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空中战斗的场景,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死神的笼罩。
战争场面的真实再现,更让我对历史上的这一事件感到震撼和敬畏。
同时,敦刻尔克的音效和配乐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声音的设计和运用,使得观众在电影中经历了飞机轰炸、海浪拍击和子弹呼啸的视听冲击,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氛围。
配乐则与影片情绪相得益彰,让整个观影过程更具有震撼力和情感共鸣。
此外,敦刻尔克在人物刻画上也非常精彩。
影片并没有展示冗长的背景故事,而是通过简洁的台词和情绪表演,让观众亲近每个角色。
每一个面对死亡考验、拼尽全力的英勇士兵都令人动容。
他们或是为了国家和家人,或是为了同袍和战友,抱着生的渴望,奋勇前行。
这种无私精神和对生命的珍视,让我反思了战争对人类的摧残和可贵的平和生活。
最后,敦刻尔克无疑是一部探讨战争与人性的电影。
在面对死亡与绝望的时刻,每个人对于生命的坚守和珍视无不令人感慨。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场景,向观众传递了和平与希望的重要性。
它远离了对战争的美化,而是呈现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这让我对和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总之,《敦刻尔克》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通过出色的剧情、精湛的影像和深入人心的人物刻画,向观众展示了战争中的坚强与人性的复杂。
敦刻尔克大电影观后感
敦刻尔克大电影观后感《敦刻尔克》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一部战争片,该片于2017年上映。
影片以真实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敦刻尔克大撤退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英国军队被包围的困境和最终的撤退行动。
观看完《敦刻尔克》后,我被其震撼和真实感深深打动。
首先,影片在视觉效果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执导功底可见一斑。
他以极高的技术水平和精湛的影像呈现,将观众带入那个历史时刻,并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恐怖。
电影采用IMAX相机拍摄,并大量运用实景拍摄,使得战争场景更加真实可信。
战机飞过头顶、爆炸声轰鸣在耳边,让观众彷佛置身于敦刻尔克的战场之中。
同时,影片的剪辑手法独特,将英军士兵的撤退、海上救援和空中战斗三者交替展示,使得观众不仅能感受到每个环节的紧张与压迫感,同时也展现了整个撤退行动的复杂性。
其次,影片刻画了人性在战争环境下的各个方面。
战争让人们面临死亡和生存的边缘,同时也考验着人们的勇气和决心。
在《敦刻尔克》中,英军士兵面临着德军的包围和猛烈的炮火,众多士兵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
影片通过几个平行叙事线索,展示了不同士兵的命运和态度。
有人选择奋力抵抗,有人选择顺从命运,还有一些人选择自私地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
这种种人性的展现让观众对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个体在战争中的选择和行为产生深深的思考和启发。
电影中其他几个值得一提的元素是音效和音乐。
音效给影片增添了战争的真实感,从爆炸声到尖锐的风声,每一个音效都让观众身临其境。
而音乐也在影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汉斯·季默创作的音乐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组织了紧张、激动和感人的氛围,使得观众更能够融入到故事中。
《敦刻尔克》所展现的英勇与困难并存的撤退行动,无疑是一段壮丽的历史。
影片通过真实而震撼的画面,与观众分享这段历史的意义与价值。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永远无法忘却的一部分,而《敦刻尔克》通过电影的形式,将这段历史再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体悟到战争的残酷和无奈。
《敦刻尔克》观后感(精选11篇)
《敦刻尔克》观后感(精选11篇)《敦刻尔克》观后感篇1自从上次两刷《星际穿越》后,我就成了诺兰的铁粉,所以这片一上映,就赶紧来看。
看完的感受虽然没有星际穿越那么气势磅礴,但同样是一部良心佳作。
本片用一个英国的年轻士兵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的经历为主线。
从枪林弹雨中逃脱、到捡到一名伤员混上军舰、再到军舰被击沉回到岸边寄居于搁浅的渔船,他从一次一次的与死神擦肩而过。
整部电影中的台词很少,即使是冲突都是简单的几句,而且从始至终的音乐都是低沉的,夹带着些许紧张,整部电影只有两处让人看到了希望。
一处是大批渔船的出现来接士兵回家;二处是士兵撤回后家乡人民的夹道欢迎。
正是这两处希望,让我想要写上两句。
在我看来,这两处希望,诺兰有些手下留情了。
因为同样的情节,换成是德国士兵的话,一样是成立的。
德国士兵被围困一样会有百姓营救,他们的伤员回国,一样被视为英雄。
所以在我看来诺兰有些心软了,如果我是导演的话,我会下剂猛药,让整部电影从头至尾都充斥着紧张与绝望。
我承认,在战争年代,对生命执着的渴望,是士兵战斗下去和百姓生活下去的信念。
但现在的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也不处在那个时代。
所以我希望观影的人们不要从战争中看到希望。
因为战争的意义向来就不是希望,而是毁灭与终结!《敦刻尔克》观后感篇2《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初期,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因此英国政府动员船员们营救他们。
在我看来,这部片有四大特点,一是它的画面极简,构图以及色彩极其有特色,单看这几个方面,这部片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尤其是对于我这类爱好摄影的人来说,毋庸置疑是个超级大福利。
二是从片头到片尾从未停止的BGM。
三是演员们的台词少,但依旧能从画面中演员的神态感受所传递出来的氛围。
四是不像一般的战争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单》充满着令人无措的绝望。
画面之初就将我带入了硝烟之中,枪声在我耳边不断响起,可并未嗅到浓浓的血腥味,只有一种冷瑟萧条的氛围充斥在我周围。
没有士兵说话,因为他们都在逃跑,其后便见到成群结队的士兵,他们也没有说话,我猜他们在想何时才能归家吧。
电影《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电影《敦刻尔克》的观后感《敦刻尔克》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战争电影,该片于2017年上映。
它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二战期间盟军在法国敦刻尔克海滩的撤退故事。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被其震撼和感动深深地打动。
首先,电影通过其出色的视觉效果和真实感的呈现,将观众带入了战争的残酷现实。
无论是空中的飞机空袭、水中的船只沉没,还是陆地上的爆炸声和尸体,每一幕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导演通过逼真的场景和特效,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让人们对战争的可怕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出色。
虽然没有太多对角色背景的介绍,但观众通过他们的行动和表情,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恐惧、绝望和坚韧。
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都在为了生存而努力。
特别是汤姆·哈迪饰演的飞行员,他在空中与敌机搏斗,为了保护撤退的士兵们,最终舍弃了自己的机会,选择坠毁在海上。
这种无私的牺牲精神让人们对英雄主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电影的剧情紧凑而又扣人心弦。
导演通过交错的时间线和不同角度的叙事,将故事展现得更加生动有力。
观众可以同时看到从海滩上的士兵、海上的救援船只和空中的飞机的视角,这种多层次的叙事方式让人们对整个撤退行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此外,电影的音效和配乐也非常出色。
爆炸声、枪声、飞机引擎声等真实的音效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怖和紧张。
配乐则恰到好处地衬托了剧情的发展,加强了观众的情绪共鸣。
总的来说,电影《敦刻尔克》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战争电影。
它通过真实的场景、出色的角色塑造和紧凑的剧情,向观众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那些为了和平而奋斗的人们充满敬意。
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成为经典,让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电影《敦刻尔克》于2017年上映,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以名为“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向观众展示了二战期间大规模撤退行动中的故事。
影片通过刻画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以及战争背景下人性的考验,令人深感震撼。
以下是我对《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首先,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的视觉效果。
通过精细的摄影技巧和完美的画面搭配,观众仿佛亲临战争现场,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恐惧、绝望和无助。
影片中的空中镜头展示了成群的飞机投下的炸弹,大片的烟雾和火焰迅速蔓延,使得战争的残酷与威力得以真实呈现。
同时,海上撤退的场景也给人以震撼。
逼真的海浪和恶劣的天气条件让人感受到了登上军舰的困难和危险。
这些精彩的镜头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战争的残酷现实。
其次,剧情的组织和叙事方式也是影片的亮点之一。
《敦刻尔克》并没有按照传统的线性剧情展开,在时间线上进行了分割和融合。
通过交替展示陆海空三个角度的故事,导演成功地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围。
观众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战争给参与其中的不同人群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煎熬。
其中,飞行员的故事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空中的格斗中,飞行员们面临着生死抉择,他们的勇敢和坚韧令人钦佩。
通过这些细节的描绘,观众更容易与影片中的角色产生共鸣。
另外,影片中的音效和配乐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枪声、爆炸声、嘶吼声等真实的战争音效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
配乐方面,汉斯·季默的作品再次展现了他的才华。
音乐的紧张和悬疑感与影像相得益彰,为剧情的发展添上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尤其是在紧张的战斗场面中,配乐更是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情绪冲击。
最重要的是,影片展现了人性在战争中的伟大与脆弱。
在面临死亡的边缘,人们的本能和本性得到了最真实的呈现。
片中有许多平民英雄,他们不是军人,但在撤退过程中舍尽一切力量去帮助同胞,展现出人性的善良与勇敢。
同时,也有人在危急时刻表现出自私和懦弱。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敦刻尔克》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战争电影,以真实发生的二战敦刻尔克大撤退为史实背景,展现了那段惨烈而英勇的历史。
影片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光辉,给观众带来了深入的思考,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生命、个体的反思和对战争的反思。
电影以多条线索交叉展示了从英国军队被德军包围到撤退成功的过程。
通过不同角度的刻画,电影展现了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的人们的命运选择和人性的较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放弃了过多的对话和解释,通过图像和镜头的传达,更加鲜明地表达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紧迫感。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导演功力和精心的剪辑技巧使得电影具有强大的冲击力,让观众仿佛亲历了当时的混乱和压迫。
影片通过展示英国军队在敦刻尔克的历史事件,向观众展示了面对死亡时个体的生存和尊严的追求。
无论是出于国家使命,还是为了自己或者亲人的生命,每个人都在战争中作出了选择。
影片的主演汤姆·哈迪和米歇尔·帕菲费尔等人的精湛演技,让人们对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充满了敬意与共鸣。
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坚韧和勇敢,让观众意识到面对死亡时每个人的潜在力量。
同时,电影中所呈现的人性的光辉也让人感动。
在那个危机四伏的时刻,随着船只的一艘艘沉没,正常的人性如同沉船一般瞬间崩塌。
然而,也有一些人敢于为了他人生命的延续而付出一切努力。
正是这种渺小而伟大的精神在战争中闪耀出耀眼的光辉。
电影中的援救船队和普通市民自发组织的志愿者行动,彰显了人性中众志成城的力量。
观看《敦刻尔克》给予我的反思是:生命的可贵和对战争的反思。
影片中,每个被德军围困的士兵的生命都显得如此渺小而脆弱。
他们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掌握在他人手中,而在那些关键时刻,一些平凡的人却展现出了非凡的力量和勇气。
在战争中,每个个体都变得重要起来,同时也成为了鲜明的对比,让我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
此外,《敦刻尔克》也引发了我对战争的反思。
战争是人类最黑暗的一面,毁灭性的战争不仅夺去了无数生命,也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创伤。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范文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范文导语:《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初期,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因此英国政府动员船员们营救他们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您准备的《敦刻尔克》的观后感范文,供您参阅。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范文1 在我看来,这部片有四大特点,一是它的画面极简,构图以及色彩极其有特色,单看这几个方面,这部片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尤其是对于我这类爱好摄影的人来说,毋庸置疑是个超级大福利。
二是从片头到片尾从未停止的BGM。
三是演员们的台词少,但依旧能从画面中演员的神态感受所传递出来的氛围。
四是不像一般的战争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单》充满着令人无措的绝望。
画面之初就将我带入了硝烟之中,枪声在我耳边不断响起,可并未嗅到浓浓的血腥味,只有一种冷瑟萧条的氛围充斥在我周围。
没有士兵说话,因为他们都在逃跑,其后便见到成群结队的士兵,他们也没有说话,我猜他们在想何时才能归家吧。
可惜来接他们的船被敌军不断炸毁,无数的士兵丧生于海洋中,但最后无数的小船朝他们驶来,船上站着的是他们的“亲人”,我看到士兵们在欢呼在大笑。
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想他们的内心早已热泪盈眶,热泪也冲刷了他们的辛酸。
从天空俯瞰海平面时的画面是我尤为喜欢的。
一望无际的海面,广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遥想到了自由。
曾想几何时,想要变成一只鸟儿,不受禁锢,享受飞翔,拥抱风,拥抱自由。
英国海军军长的行为,也值得人们赞扬,在送走了自己本国的士兵之后,留下来帮助法国的士兵撤退。
他清楚他的责任,更清楚盟军二字的含义,大难当头,遭受迫难的群体理应抱成一团抵抗外敌。
只有这样,才会赢取胜利的果实。
当然,战争一定会有它的残酷性,这部片战争的残酷性,就体现在人性上。
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士兵躲进了一个船舱里等待涨潮,以至于能够将他们送离海滩,然而他们没有料到,敌军将这艘船当做靶子。
所以当船到了海上,船体开始不断的涌进海水。
这是必须有人离开,但出船就有可能被枪击中,在有可能面对死亡的情况下,无人愿意离开。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敦刻尔克观后感(精选5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敦刻尔克观后感(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敦刻尔克观后感1昨日应好友邀请随机买了两张当下评分还不错的电影票,电影的名字是《敦刻尔克》。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联军因为在德国战场上的一次军事失误引发了这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
当然,撤退的地点就在法国与比利时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
事件的起因源于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闪电般的进攻,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同年9月3日,英国和法国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向德国宣战。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英、法联军躲在自己布置的马奇诺防线后,并没有对波兰国家给予实际的军事支援。
在对德国宣战期间,法国曾象征性的发动过一场“萨尔攻势”。
当然这场象征性的攻势取得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战线仅仅向前推进了5英里,法国军队占领了大约20个左右的无人村庄。
这种“胜利”对于这场战争的意义几乎为零。
与此相反的是德军的进攻可不是游戏,9月7日,德国军队迅速占领华沙,波兰至此彻底沦陷。
德国军队对于英、法联军的这种“奇怪的战争”也是大惑不解。
希特勒很清楚英、法两国的谴责无疑于作作势而已。
这就好比受困的羔羊对着饿狼装腔作势的空吼,最终只会暴露自己的恐惧。
该是战争解决的还得靠战争。
德国军队的进攻丝毫不受任何影响。
英、法联军的不战和假战反而让德军率先占得有利先机。
德军在战场上的连胜导致1940年5月10日,德国正式开始进攻西欧。
希特勒将大量的军力投入西欧战场,这与英、法联军的消极应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据史料记载,当时德军共出动了136个师,3000多辆坦克。
希特勒将这些部队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开始猛烈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西欧战场正式拉开了帷幕。
当时与德国实力相当的是英、法、比利时、卢森堡及荷兰共同组成的147个师,约300多万军队。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在朋友的强烈安利下,我终于看了《敦刻尔克》这部电影。
看完之后,心里就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
影片一开始,那种紧张压抑的气氛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地揪住了我的心。
海滩上挤满了士兵,他们眼神中透露出的恐惧和迷茫,让我仿佛能切身感受到那种绝望。
印象特别深的是那个叫汤米的年轻士兵。
他瘦瘦小小的,在人群中并不起眼,但他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让我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汤米在海滩上拼命地奔跑着,身边是不断爆炸的炮弹,扬起的沙尘几乎要把他淹没。
他的脸上满是污垢,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可他的眼神里依然闪烁着求生的渴望。
还有那位民用船的老船长道森先生,他本可以在家过着安稳的日子,却毅然决然地带着儿子和小帮手驶向敦刻尔克,去营救那些素未谋面的士兵。
当他看到那些疲惫不堪、近乎崩溃的士兵时,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嫌弃和厌恶,只有满满的同情和坚定。
在船上,他冷静地应对着一次次危机,那沉着的样子让人觉得无比安心。
电影中的画面,仿佛把我带回到了那个充满硝烟和死亡的海滩。
士兵们在沙滩上无助地等待着,不知道下一刻是生是死。
海水里漂浮着各种杂物,甚至还有战友的尸体。
那种令人窒息的场景,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
在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身处那样的环境中,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可能早就被恐惧击垮了吧。
而这些士兵们,他们在极度恶劣的条件下,依然坚守着心中的信念,为了回家,为了生存而战斗。
影片中的配乐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那紧张急促的节奏,就像战争的鼓点,一下下敲在我的心上。
每一次音乐响起,我的心都会跟着揪紧,仿佛能听到士兵们内心的呼喊。
看完《敦刻尔克》,我没有那种看完大片后的酣畅淋漓,更多的是一种沉重和深思。
战争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带来的伤痛是无法估量的。
那些在战场上拼杀的士兵,他们也是普通人,有着自己的家庭和梦想。
可战争却无情地剥夺了他们的一切。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平、安宁,没有战火的侵扰。
《敦刻尔克》观后感3篇
《敦刻尔克》观后感3篇影片《敦刻尔克》改编自二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40万英法联军被敌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的故事。
以下是xx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部影片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敦刻尔克》观后感《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初期,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因此英国政府动员船员们营救他们。
在我看来,这部片有四大特点,一是它的画面极简,构图以及色彩极其有特色,单看这几个方面,这部片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尤其是对于我这类爱好摄影的人来说,毋庸置疑是个超级大福利。
二是从片头到片尾从未停止的BGM。
三是演员们的台词少,但依旧能从画面中演员的神态感受所传递出来的氛围。
四是不像一般的战争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单》充满着令人无措的绝望。
画面之初就将我带入了硝烟之中,枪声在我耳边不断响起,可并未嗅到浓浓的血腥味,只有一种冷瑟萧条的氛围充斥在我周围。
没有士兵说话,因为他们都在逃跑,其后便见到成群结队的士兵,他们也没有说话,我猜他们在想何时才能归家吧。
可惜来接他们的船被敌军不断炸毁,无数的士兵丧生于海洋中,但最后无数的小船朝他们驶来,船上站着的是他们的“亲人”,我看到士兵们在欢呼在大笑。
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想他们的内心早已热泪盈眶,热泪也冲刷了他们的辛酸。
从天空俯瞰海平面时的画面是我尤为喜欢的。
一望无际的海面,广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遥想到了自由。
曾想几何时,想要变成一只鸟儿,不受禁锢,享受飞翔,拥抱风,拥抱自由。
英国海军军长的行为,也值得人们赞扬,在送走了自己本国的士兵之后,留下来帮助法国的士兵撤退。
他清楚他的责任,更清楚盟军二字的含义,大难当头,遭受迫难的群体理应抱成一团抵抗外敌。
只有这样,才会赢取胜利的果实。
当然,战争一定会有它的残酷性,这部片战争的残酷性,就体现在人性上。
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士兵躲进了一个船舱里等待涨潮,以至于能够将他们送离海滩,然而他们没有料到,敌军将这艘船当做靶子。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电影《敦刻尔克》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战争题材影片,该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1940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部电影不同于传统的战争片,它通过非线性叙事和多角度的视角,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深入的战争画面。
首先,我要赞扬电影在技术层面上的出色表现。
克里斯托弗·诺兰作为一位优秀的导演,以其独特的拍摄手法和精湛的剪辑技巧,将观众带入了战争的深渊。
电影中的镜头运用非常出色,通过大量的特写和近距离镜头,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紧张。
尤其是在海上的战斗场景中,逼真的特效和震撼人心的音效,让人仿佛置身于战争之中。
同时,电影采用了IMAX摄影技术,使得画面更加宽广和震撼,让观众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战争的压迫感。
其次,电影在叙事结构上的创新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敦刻尔克》以三个不同的时间线展开,分别是陆上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时。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战争,同时也增加了电影的悬念和紧张感。
通过交叉剪辑和时空跳跃,电影将不同的故事线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战争画面。
这种叙事结构的运用,不仅增加了观影的乐趣,更使得观众能够深入思考战争的本质和人性的复杂性。
除了技术和叙事上的突出表现,电影《敦刻尔克》还让我深思战争的意义和人性的价值。
战争是一场残酷的游戏,无论是士兵还是平民,都无法逃避战争的阴影。
电影中的角色们,无论是年轻的士兵还是老练的指挥官,都在战争中经历了生死离别、恐惧和绝望。
然而,正是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也得以展现。
电影中的许多场景,如士兵们自愿留下来帮助同胞、平民们慷慨解囊等,都表现出了人性的善良和勇敢。
这让我深信,无论在何种艰难的环境下,人类的善良和勇气都能够战胜黑暗。
最后,我要强调电影《敦刻尔克》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致敬。
这次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中的一次重要事件,它不仅改变了战争的走向,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敦刻尔克观后感100
敦刻尔克观后感100《敦刻尔克》观后感电影《敦刻尔克》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一部战争历史片,于2017年上映。
影片以二战期间盟军撤退的真实事件为背景,通过多个视角讲述了在敦刻尔克海滩上所发生的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既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电影的制作和表现形式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这部影片给观众呈现了一幅真实而残酷的战争画面。
敦刻尔克撤退是二战中备受关注的事件之一,而影片通过恢弘的场面和逼真的特效再现了当时的恐慌和混乱。
海滩上满目疮痍,战争的残酷无情展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利用逼真的场景和特技效果,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感受到了人们在逃亡和生存的边缘所经历的种种困境和痛苦。
影片并没有过多渲染血腥暴力,但通过紧张的剪辑和音效,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当时的氛围和情境中。
其次,电影在故事叙事上具有独特的结构和风格。
影片以非线性的方式将三个不同的时间线交织在一起,分别是陆地上的故事、海上的故事和空中的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在电影中不断切换视角,同时也增加了影片的紧凑感和戏剧性。
通过这种交替的编排,观众可以感受到不同角色在不同环境中所遭遇的挑战和困境。
导演诺兰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让整个电影的节奏紧凑有力,观众徜徉于不同线索的交错和发展之中。
此外,影片在角色塑造上也非常出色。
尽管没有明确的主角,但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
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感受到战争给每个人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从士兵们为了生存而拼命努力的细节,到小船上的平民们积极投身救援的精神,再到飞机上的飞行员们舍己救人的行为,每一个角色都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坚韧。
观众可以看到角色们在生死边缘的抉择和选择,使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战争的残酷。
最后,影片的音效和配乐也非常出色,给整个电影增色不少。
影片中的音效设计师通过精心的制作,让观众在看电影的同时能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的声音,例如爆炸声、枪声和飞机的嘎嘎声等。
这些音效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和紧张感。
《敦刻尔克》电影的观后感5篇
《敦刻尔克》电影的观后感5篇关于《敦刻尔克》经典电影的观后感1诺兰的《敦刻尔克》把作战室里的指挥策划场景全部删去,开场不交待历史背景,结尾也不交代伤亡人数.这里没有丘吉尔,没有希特勒,《敦刻尔克》宏伟的结果更是没有悬念,诺兰只是牵挂着小人物的恐惧,聚焦〝战争中,每个个体的情绪与命运〞,个体的视角也被简化成了〝敌人到来之前,我们要跨海回家〞.有人说,诺兰风格化的手艺和敦刻尔克事件本身壮烈的结局挽救了电影,所以你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感觉有些难以言说,没有如你所愿般〝烧脑悬疑〞,也没有血脉偾张.很显然,在战争片的战场上,诺兰想有所突破,把激烈的战争史诗变成了一个关于个体的故事.诺兰的冷观和克制,让《敦刻尔克》保持了对历史的悲悯与敬畏,让影片的主题更加深邃与深远,让它在众多战争片面前别有建树.《敦刻尔克》是诺兰第一次拍摄真实历史事件,将一部战争片拍成了剧情.悬疑.惊悚片.这一切使它与其它战争片之间仿佛有道巨大分水岭,一边的山峰上是《血战钢锯岭》《拯救大兵瑞恩》,另一边的山峰上是《敦刻尔克》.两座巅峰上的作品都很伟大,却又那么迥然不同.作为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不管它是战争片还是悬疑片,都不重要,敦刻尔克最大的价值在于毫无保留.不加修饰地刻画出身处战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如此真实.这是一部〝反英雄〞的战争片,讲述的不是成功,而是惨烈的撤退和有意义的失败.诺兰死死抓住的是人类对于战争的真实感受,那是包围了陆地.天空和海洋的恐慌.与战争中的人感同身受——这是《敦刻尔克》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类电影所做的.《敦刻尔克》是诺兰的一次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尝试,在这种类型的电影中,〝真〞往往会摆到比〝善〞和〝美〞更重要的位置.诺兰与李安不谋而合.诺兰认为,大多数的人在面对战争时,首先考虑的或许不是名留青史,而是〝生存〞.〝生存〞对于那些普通年轻的士兵来说,是回家,离开敦刻尔克;对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老船长来说,是到敦刻尔克接那些像他儿子一样的年轻人回家;那个燃料耗尽的飞行员用生命坚守的,是即便自己不能回家,也要保住那艘回家的渔船.在军事题材的战场上,导演喜欢从战争中挑拣出〝一将功成万骨枯〞或〝一将功败万骨枯〞的故事,把他们变成了电影里的勇士.侠客和英雄,再加上爱.恨.暴力.死亡.徒手挡子弹.料事如神仙的战争片让人怀疑人生,另一部分优秀的战争片吸引人坐下来了解战争.〝怎样把观众带去敦刻尔克,是我最先考虑的事情.〞诺兰决定将这种经验呈现在银幕上——陆地上,德军_00辆坦克持续前进,距海滩只有_公里;空中,德军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盘旋.投弹.40万英法盟军被困海滩,唯一的生路是渡海,虽然那是每年两百多天雷雨大风的英吉利海峡,但海峡对岸是远离战火的英国——这是历史,也是电影《敦刻尔克》的开场.〝我会尊重人类寻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贯彻于整部电影的,是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死亡威胁,面对绝境,每个人都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才有可能活着回家.这些战争中的个体,浓缩着40万人的恐惧,像极了敦刻尔克灰蓝色的海水,无边无际关于《敦刻尔克》经典电影的观后感2赶着暑期末尾,诺兰最新大片《敦刻尔克》上映了,诺兰迷们都要赶着夜场在IMA_厅等候大片的开映.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熟悉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所以在电影院的大海报上列出了诺兰的代表作:《盗梦空间》.《蝙蝠侠:侠影之谜》.《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星际穿越》.每一部都足以在世界电影史上留名,当然也包括这部《敦刻尔克》.故事改编自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期间欧洲大陆执行的一次战略性撤退.撤退过程中,英国空军与德国空军爆发了激烈的空战,英国动员各种大小船只,将大部分士兵撤离欧洲大陆.这次行动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并成为四年后反攻的根本.与大多数战争片不同的是,〝胜利〞〝进攻〞不是它的主旋律,它的背景就是〝撤退〞,而且在30多万人之中原定只能撤走3万人,这对于大多数的士兵而言,他们的任务就是〝逃亡〞.三个主题场景中呈现陆地.海上和空中三个角度,在海上救援船对于空中战机的判断,是基于老船长自己的经验;海滩上的士兵似乎也不知道有多少船.多大的船.什么时候会来营救;空中的战机需要面对的最迫切的问题,是燃油还够用多久……如同德军的炮火什么时候到.多猛烈.自己会不会因此丧命,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而且都是随机的.而且逃得早的未必活命,在多个时刻观众的心跟着画面一起提着,对于下一秒钟即将发生什么完全防不胜防.如果你不了解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欣赏本片会有困难,更无法体会海滩上战士们的惴惴不安.尽管《敦刻尔克》是战争片,但感受起来它更像一部悬疑片,让你从头至尾置身于朝不保夕的惶恐中.你看不到敌人.看不到40万的军队.甚至看不到身后的街巷里在发生什么,只知道枪声不断.战火不灭.影片中所有的画面,都是从片中人物的视角出发的.他们看得到的,你也能看到;而他们看不到的,你也只能等待.而恐惧感往往就来自于看不到的东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场汤米在船内等待涨潮的戏.观众与他们一样全然不知道外面正在发生什么,只有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射进来的子弹,和止不住灌进来的海水......怀表的滴答.引擎的轰鸣.心跳的噗噗声……贯穿《敦刻尔克》的,除了这些音效,还有隆隆炮火声,像〝永无止境的音阶〞.这大概是对法国敦刻尔克海滩上那40万士兵最准确的心理描写了.无尽的等待,无尽的希望和失望,倏忽而至的险情,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无常.最恐怖的,大概是黑洞一般的不可知……敦刻尔克,一场没有赢家的胜利,40万人,望穿秋水,归国无门.海的对面就是祖国,身后就是上膛的子弹炮火,头顶是危机四伏敌机,无法反抗.绝望.挣扎,只能等待支援.活着,就是战斗的意义,胜利的逃亡,幸存者没有喜悦,罹难者无声无息,战争的冰冷.政局的兜转.求生中撕裂的人性,无论美丑都被吞没在海峡深处,然后逐渐恢复平静.整部影片没有高潮,却又处处都是高潮.敦刻尔克成功撤退,电影散场,一场提着心看完的电影,逐渐恢复平静,活着真好,很幸福.关于《敦刻尔克》经典电影的观后感3《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初期,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因此英国政府动员船员们营救他们.在我看来,这部片有四大特点,一是它的画面极简,构图以及色彩极其有特色,单看这几个方面,这部片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尤其是对于我这类爱好摄影的人来说,毋庸置疑是个超级大福利.二是从片头到片尾从未停止的BGM.三是演员们的台词少,但依旧能从画面中演员的神态感受所传递出来的氛围.四是不像一般的战争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单》充满着令人无措的绝望.画面之初就将我带入了硝烟之中,枪声在我耳边不断响起,可并未嗅到浓浓的血腥味,只有一种冷瑟萧条的氛围充斥在我周围.没有士兵说话,因为他们都在逃跑,其后便见到成群结队的士兵,他们也没有说话,我猜他们在想何时才能归家吧.可惜来接他们的船被敌军不断炸毁,无数的士兵丧生于海洋中,但最后无数的小船朝他们驶来,船上站着的是他们的〝亲人〞,我看到士兵们在欢呼在大笑.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想他们的内心早已热泪盈眶,热泪也冲刷了他们的辛酸.从天空俯瞰海平面时的画面是我尤为喜欢的.一望无际的海面,广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遥想到了自由.曾想几何时,想要变成一只鸟儿,不受禁锢,享受飞翔,拥抱风,拥抱自由.英国海军军长的行为,也值得人们赞扬,在送走了自己本国的士兵之后,留下来帮助法国的士兵撤退.他清楚他的责任,更清楚盟军二字的含义,大难当头,遭受迫难的群体理应抱成一团抵抗外敌.只有这样,才会赢取胜利的果实.当然,战争一定会有它的残酷性,这部片战争的残酷性,就体现在人性上.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士兵躲进了一个船舱里等待涨潮,以至于能够将他们送离海滩,然而他们没有料到,敌军将这艘船当做靶子.所以当船到了海上,船体开始不断的涌进海水.这是必须有人离开,但出船就有可能被枪击中,在有可能面对死亡的情况下,无人愿意离开.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直面死亡.于是一些英国士兵开始强迫法国士兵出船,当其中一个英国士兵为之求情时,他们更是放言说下一个出去的是他.我没有资格去评判这些英国士兵的行为是否正确.因为首先我是个局外人,再者,设想我身处那样的环境之下.我不能保证我不像那些英国士兵一样,失去人性的光辉.只剩下无尽的恐惧和强烈的求生欲望.人非圣人,贪婪善良等矛盾品质都有可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我只能说战争是残酷的,它的确是能够体现人性的光辉,但它也一样能够将人的劣根性体现的一览无余.战争提起来就令人唏嘘.古时战争不断,硝烟四起,百姓民不聊生.无数的诗人忧国忧民.因为总有人想要通过战争夺取资源,实现自己的雄图霸业.所以杜甫的《石壕吏》中的事件才会频频上演.我没有直面过死亡,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当然也不能体会到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的感受.但我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历史的教训告诉我,战争是不值得呼吁的.时代在进步,每一次战争带给人们,带给地球的伤害越来越深.因此人们强烈地渴望并期待大同社会的到来.古时便是如此,如今也是.我相信未来也是.因为人心中是有深深地念想的.可惜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所以那一天遥遥无期吧.关于《敦刻尔克》经典电影的观后感4今天儿子说想看电影《敦刻尔克》,随即恶补了一下知识,讲述的是二战期间盟军遭到希特勒的强烈阻击,后退守到敦刻尔克,大量部队滞留海岸最后胜利大撤退的历史剧.当时心里就同意了,看后的优点:一了解历史,激起对历史的学习幸趣;二看电影会记住里面的好多细节,因为你专注吗,有助于人生中遇到相同问题或选择时,会有帮助.投入25元钱会为将来产出巨大的收益,合算.但是前些天刚看过电影《战狼II》没几天又要看,不能让他这么容易得到满足,就说,这么短的时间连续看电影,很贵的;该做的作业做完了吗,每日录音录了吗?(这学期开始录音语文课文和英语新概念,每天各录10分钟,相信一年以后,语言发达能力,语文综合学习水平,英语阅读水平及学习水平将大大提高,一年以后见分晓).哈哈,他答应做完作业等等再去看.现在说观后感,本片采用三条主线来描述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场景,分别是一个英国士兵的曲折撤退之路,一个是英国私家渔船参与救援的过程,一个是空军支援的过程.战争的残酷:巷战随时背后飞来子弹,汤米跑得快翻过了墙才幸免于难.听天由命:宽广的沙滩集结了绝大部分的士兵等待撤离,相当的活靶子,没有任何防护,被德军飞机炸的血肉模糊,横尸遍野,当你没有任何选择时,做的只能是等待......英勇神武:皇家空军三架飞机(当然代表千军万马,但也许当时真的没有更多的飞机)通过相互协作,信息共享,诱敌歼敌,打掉德军好几架飞机,飞行员柯林斯最终被德机击中,被迫迫降在海面上,上盖故障无法出仓最后在道森儿子的帮助下得以脱险.法瑞尔最是勇猛钢张,歼灭几架德机后刚想返航,这时的油料已经不太够返航的了,又发现一架敌机,好吧,不回了,打你去,就这样法瑞尔放弃了返航的机会,把生命置之度外,为了海滩上的弟兄,为了被救援的已经返航的军舰,拼了,又击落了2架敌机,最后成功迫降在海滩上,为了不让德军得到这架飞机,开枪破坏了仪表盘,烧毁了整个飞机,当然,也被德军俘虏了.自发救援,经验丰富:私家船主道森一家及朋友自告奋勇独自去救援,救了翻船上一个海军士兵,此士兵因战争恐惧症为争夺船舵误伤了船主的朋友而至死;后又救了空军柯林斯,救一满满一船士兵返航途中又巧妙的躲过了德军飞机的扫射,最终成功返回英国本土.正因为有成千上万条民用船参与撤退救援,最终撤退回来33万多士兵,简直是奇迹.辞藻华丽,振奋人心:丘吉尔的演说简直棒极了,〝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在登陆场战斗,在田野中战斗,在街巷里战斗,在山峦中战斗,我们永远不会屈服……〞〝敦刻尔克奇迹〞当天的英国镜报民众们热烈迎接成功撤退回国的士兵们敦刻尔克胜利大撤退!!!关于《敦刻尔克》经典电影的观后感5最近诺兰导演的大作《敦刻尔克》正式登陆了国内各大院线,这部被国产电影保护月压了一个多月的电影终于在中国放映,我就等不及立马去看了.本来暑假有一个活动,可以抽奖去北京提前观影《敦刻尔克》或是诺兰导演见面会,可惜我运气不好,没被抽中,不过我还是第一时间来看了这部电影.《敦刻尔克》是描述了历史上的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士兵被德军包围于敦刻尔克,英国政府组织海军与平民帮助撤退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故事.据悉这是诺兰从小就开始听的故事,所以他对这部电影一定费了许多心血,对整个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故事也会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影片采用了非线性叙事,通过三条不同的线描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一部分.最让我记忆尤深的莫过于这三条线竟不是一个时间线,还能在最后衔接的如此自然.第一条讲述了敦刻尔克海滩的一个星期,几个士兵为了提前撤退不得不采取各种办法,有一个法国士兵甚至为了撤退混了进来,也充分体现出人的本性.第二条线讲述海上的一天,一个船夫响应国家号召去参加救援,在途中遇到受到惊吓的落难英国飞行员,最后经过摩擦成功来到敦刻尔克的故事.第三条线是空中的一个小时,讲述了几个英国飞行员与德军飞行员交战的过程.整部电影看似分成三线,却在暗中互相推进,不断推出主题.而在影片中并未出现任何一个德军士兵的正脸,也充分体现出了战场的恐怖,德军如幽灵一般的恐怖.这与《血战钢锯岭》还是有几分类似.另外一大特点就是电影中的人物对话特别的少,相较于基本上全程都在对话的《盗梦空间》,本片相比之下可以算是〝默片〞了.这部电影还是让我感到了诺兰的才华横溢,也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关于《敦刻尔克》经典电影的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敦刻尔克》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战争电影,该片以真实的二战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1940年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故事。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受震撼,对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
诺兰导演以非线性的方式将故事展现给观众,通过交织的时间线和不同角色的视角,使观众能够全面地了解到战争的各个方面。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观影的趣味性,更让观众深入思考战争对人们的影响和心理变化。
其次,影片的音效和视觉效果令人惊叹。
战争场面的真实感和紧张氛围通过逼真的特效和震撼人心的音效得以完美呈现。
尤其是在电影中使用的IMAX技术,使得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亲身经历战争的残酷和恐惧。
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我对战争的可怕程度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也让我深思和平的珍贵。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也非常鲜明。
无论是那些在战场上奋力抗争的士兵,还是那些舍生忘死的救援人员,他们都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生死面前,有的人表现出无私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有的人则显露出自私和恐惧。
这让我深思,在战争中,人们的内心是如此脆弱,而战争又是如此残酷,让人不禁感叹人性的脆弱和可贵。
影片中的配乐也非常出色。
汉斯·季默为电影创作的音乐不仅与画面相得益彰,更通过音乐的力量表达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挣扎。
配乐中的紧张感和悲壮感使得观众更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的无助,同时也增强了影片的战争氛围。
《敦刻尔克》并非一部普通的战争电影,它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惊人的音效和视觉效果,以及鲜明的角色形象,向观众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性。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对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和平的珍贵也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
战争是一场人类的悲剧,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努力避免战争的发生。
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引起更多人的思考和关注,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和平而奋斗。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敦刻尔克》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一部战争题材电影,该片以真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为背景,讲述了英法联军被敌军包围困境下的壮烈抗争的故事。
电影细腻地展现了人性在战争面前的光辉和渺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观影后,我产生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第一部分:绝对的危险与相对的安全电影中,英法联军被德军包围困困境下,命悬一线的情形令人触目惊心。
士兵们被迫躲避敌人的炮火和空袭,在极度恐惧中苦苦苟活。
他们为了生存,不惜舍弃一切,甚至可以将自己的伙伴当做逃生的踏脚石。
片中一个令人难忘的情节,是当主角汤姆·格林(Tommy)为了逃生,伪装成受伤的士兵,试图混入撤退的军舰。
他在一次爆炸中失去意识后苏醒,发现自己仍被困在包围圈中,这时,与他同样苦苦等待救援的士兵们朝他袭来,那种恐惧和绝望在影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电影通过各个角度的呈现,传达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危险对人的恐怖伤害。
相比于绝对的危险,影片中也给出了一些相对的安全。
例如,在撤退行动中,士兵们发现被包围的敌军身上藏着的水,虽然只是一点点的水,却让他们的渴望瞬间得到满足。
这种身处战火和临危境的时刻,对于生命的渴望与珍惜的描绘,让观众的心灵深受触动。
第二部分:战争与人性《敦刻尔克》中运用了多重视角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被困在敦刻尔克的士兵们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的一面暴露无遗。
然而,在这种死亡编织的网络中,也出现了许多感人的时刻。
例如,一些英国民船自发参与了撤退行动,他们无偿接应撤退的士兵,为他们提供栖身之地。
以杰里米·弗拉德利(dd)饰演的船长为例,他在国家危难之际表现出的勇敢和决心,以及和士兵互相扶持的兄弟情谊,令人动容。
电影还通过士兵在海滩上在无尽等待中默默相对对立课题时的绝望和带着期待的神情,展现了人性的深邃和自由。
士兵们在等待救援的时刻,彼此之间产生一种难以言明的默契和相互扶持的情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敦刻尔克》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战争电影,讲述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
这部电影以超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和无比惊险的战争场面,让观众们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场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伤害,并传递出了重要的和平主义思想。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的画面非常震撼,尤其是那些战争场面,让人看得心惊胆战。
无论是飞机空袭还是船只起火,总能让观众感到紧张和恐惧。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已经以其恢弘的场面和完美的画面充满了名声,而这一次他又再次用特别的镜头和摄影方式给人们带来深刻的观感。
用多元故事线条描绘当时的战争场面,一对兄弟的生命体验,军官的镇定和付出,甚至波旁王朝第六代后裔打开自己的车门就可以抓住观众的眼球。
电影中,我更加感受到了战争的痛苦和伤害。
特别是敦刻尔克事件让我体会到了那场群众性逃难的惨烈场面。
无论是在地面还是天空中,无数的人们在挣扎求生。
而那时候,人们都不会纠结于战斗力或国家利益。
他们只想着生还,为了活下去,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这其中,他们不仅要因战争而失去自由和尊严,还因为短暂的恐惧失去了自己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
另一个显着的主题是和平主义。
这部电影并不像以往的一些战争电影,那些电影往往会讲述如何捍卫自己的国家并获得胜利。
但是在《敦刻尔克》中,观众们可以看到每一个角色都在考虑如何结束战争,并为了和平做出了努力。
电影中的军队、平民和渔民都在承受着战争带来的荼毒,并为了结束战争而努力。
而观众们也应当明白,和平应当是人类百年追求的目标之一。
最后,虽然这部电影的涉及范围比较广,同时呈现出了多个主题和内容,但是所有的经历与人性冲突却被完满比照和理解。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对历史有了更为深入和原汁原味的了解。
同时,我们也记住了那些在那场战争中为了国家和人民献身的勇士们。
毕竟,战争不仅仅只是一个国家之间的斗争,更是一个城市和家庭的奋斗。
希望电影界能够引领人们积极地关注和平,让我们一起为人类有更好的未来而努力。
《敦刻尔克》读后感
《敦刻尔克》读后感篇一《敦刻尔克》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看了一部超牛的电影,叫《敦刻尔克》。
说真的,看完之后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这部电影啊,没有那种常见的英雄主义套路,而是实实在在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也许在很多战争片中,主角们总是能以一敌百,威风凛凛。
但在《敦刻尔克》里,每个人都在恐惧、在挣扎,那种对生存的渴望简直让人感同身受。
我记得有个场景,士兵们挤在狭小的船舱里,眼神中充满了无助和绝望。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身处那样的境地,会怎么样?可能早就吓得屁滚尿流了吧!电影里的画面,那叫一个逼真,就好像我自己也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闻着硝烟的味道,听着炮弹的轰鸣。
那种紧张感,真的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我觉得吧,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在讲战争,更是在探讨人性。
在极端的环境下,有人自私,有人勇敢,这难道不就是真实的人类吗?不过,我也在想,战争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无尽的痛苦和损失,还是所谓的荣耀?也许,这是一个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总之,《敦刻尔克》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的思考,这一路的观影感受,真好!篇二《敦刻尔克》读后感哇塞,《敦刻尔克》这部片子可太震撼我了!说真的,一开始我就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可没想到一下子就被拉进了那个惊心动魄的世界。
电影里的敦刻尔克海滩,那简直就是人间地狱!士兵们灰头土脸,四处逃窜,谁都不知道下一秒自己是不是就会被炸飞。
我就在想,也许这才是战争真正的模样,没有什么主角光环,没有什么奇迹降临,有的只是无尽的恐惧和绝望。
有个片段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个年轻的士兵拼命地想要爬上一艘船,可每次都被挤下来,那种无助和无奈,真的让人心疼。
这时候我不禁问自己,如果是我,能有他那样的勇气和坚持吗?我觉得可能很难。
而且啊,这部电影里的时间线交错得特别妙,一会儿是海滩上的等待,一会儿是海面上的惊险,一会儿又是空中的激战,搞得我脑袋都有点晕乎乎的。
但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让你仿佛身临其境,跟着角色们一起经历这一切。
《敦刻尔克》读后感
《敦刻尔克》读后感篇一《敦刻尔克》读后感《敦刻尔克》这部电影,我看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一路,真的太震撼了!影片中的场景,仿佛把我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沙滩上密密麻麻的士兵,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迷茫,也许他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家,我觉得那种绝望真的让人窒息。
天空中呼啸而过的战机,无情地轰炸着,那场景就像末日一般。
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路充满了艰难险阻。
士兵们可能前一秒还在庆幸自己没被炮弹击中,下一秒就目睹身边的战友倒下。
这命运的无常,真的让人感慨万分。
也许这就是战争的残酷吧,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我在想,如果我身处那样的环境,我能像他们一样坚强吗?可能我早就吓得屁滚尿流了吧。
但是那些士兵们,他们没有放弃,一直在坚持,一直在等待着希望的到来。
电影中的那些画面,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和平的珍贵。
我们现在能安稳地坐在家里,不用担心炮弹会突然落在头顶,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吗?这一路,是充满血与泪的一路,是让人铭记历史的一路。
它让我明白,战争从来都不是游戏,而是残酷的现实。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从中吸取教训,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篇二《敦刻尔克》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敦刻尔克》这部让我感触颇深的电影。
《敦刻尔克》,这一路看得我心潮澎湃,又满心沉重。
当我看到那一大片沙滩上挤满了等待撤退的士兵,我的心都揪起来了。
他们一个个灰头土脸,眼神里透露出的那种无助和绝望,真的是让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也许有人会说,这就是战争,残酷是必然的。
可难道战争就应该这样无情吗?那些士兵们,在这一路经历了太多太多。
炮弹就在身边炸开,海水里不知道漂浮着多少战友的遗体。
我在想,他们是不是也会在心里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要经历这一切?” 这一路,他们可能无数次以为自己要完蛋了,可还是咬着牙坚持着。
电影里的画面,就像一把重锤,一下一下敲打着我的心。
我觉得,战争真的太可怕了,它能把人变成鬼,能把美好的东西瞬间摧毁。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敦刻尔克》的观后感范文(通用11篇)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敦刻尔克》的观后感范文(通用1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篇1赶着暑期末尾,诺兰最新大片《敦刻尔克》上映了,诺兰迷们都要赶着夜场在IMAX厅等候大片的开映。
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熟悉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所以在电影院的大海报上列出了诺兰的代表作:《盗梦空间》、《蝙蝠侠:侠影之谜》、《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星际穿越》。
每一部都足以在世界电影史上留名,当然也包括这部《敦刻尔克》。
故事改编自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期间欧洲大陆执行的一次战略性撤退。
撤退过程中,英国空军与德国空军爆发了激烈的空战,英国动员各种大小船只,将大部分士兵撤离欧洲大陆。
这次行动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并成为四年后反攻的根本。
与大多数战争片不同的是,“胜利”“进攻”不是它的主旋律,它的背景就是“撤退”,而且在30多万人之中原定只能撤走3万人,这对于大多数的士兵而言,他们的任务就是“逃亡”。
三个主题场景中呈现陆地、海上和空中三个角度,在海上救援船对于空中战机的判断,是基于老船长自己的经验;海滩上的士兵似乎也不知道有多少船、多大的船、什么时候会来营救;空中的战机需要面对的最迫切的问题,是燃油还够用多久……如同德军的炮火什么时候到、多猛烈、自己会不会因此丧命,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而且都是随机的。
而且逃得早的未必活命,在多个时刻观众的心跟着画面一起提着,对于下一秒钟即将发生什么完全防不胜防。
如果你不了解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欣赏本片会有困难,更无法体会海滩上战士们的惴惴不安。
尽管《敦刻尔克》是战争片,但感受起来它更像一部悬疑片,让你从头至尾置身于朝不保夕的惶恐中。
你看不到敌人、看不到40万的军队、甚至看不到身后的街巷里在发生什么,只知道枪声不断、战火不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本身是个历史名词,且有珠玉在前;好比中国人听《四渡赤水》,结果已经知道,并无悬念。
照着史实硬拍,就成科教纪录片了。
诺兰自然也明白。
所以他想了个法子保留悬念,那就是:
本片与其说是战争片,不如说是悬疑片。
我们知道历史上40万英法联军最后成功撤出了33万人,知道这次大撤退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欧洲,保留了二战西线的火种,某种程度上拯救了英国与法国。
所以诺兰让我们看个体的主角,让我们担心:大部队是撤了,他们呢?在战争里,个体的命运呢?
很微妙的:本片里没出现希特勒、丘吉尔与戴高乐这些传奇人物。
更有趣的是,基本没出现一个具体的德国军人——有德国飞机,有德国子弹,以及片尾德国军人影影绰绰的群像,但没有出现一个具体的德国军人。
他们更像是潜在的、无形的威胁。
于是电影被极度简化了。
无形的敌人正在涌来。
海岸上是英法士兵,看着北边的英国。
所有人都在讨论一个字,“家”。
跨过大海,就能回家。
当然,还隔着大海呢。
于是这部电影,被简化成了,“敌人到来之前,我们要
跨海回家。
”
于是变成了一个,关于个体的故事。
空军在竭力奋斗。
海上的船只冒死营救。
海岸上的士兵紧张彷徨。
汉斯·季默的音乐响彻始终,用大量的铜号音效带着紧凑的情绪。
情绪始终是紧绷的。
情绪的爆点有三个。
其一,英国船队出现。
其二,“我要为法国人留下”——这句看过的’一定有印象。
其三,就是结尾。
但大多数时候,情绪是抻着的,是克制的。
而情绪的起伏,支配着本片的进程。
英国人在船上出于恐惧朝混进来的人怒吼;落海水手的恐慌;飞行员默默地算油;英国老船主神一般的冷静。
尤其是英国人的疑似内乱,让我想到《黑暗骑士》里炸船威胁的时刻,以及,《集结号》里,争执要不要撤退的时刻——人性在极紧张时,在情绪逐渐崩解时的那种细节,很有趣。
当然,没有类似于小丑、小李那样的经典诺兰角色。
但这一部,本来就没强调个性——空中的,岸上的,海上的,这些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个群体共性,毕竟,浓缩着40万大军的恐惧呢。
有一点,让我想到《地心引力》。
《地心引力》中,宇宙浩渺无边,美丽而残忍;同样,《敦刻尔克》里,德军没有实际登场,大海才是真正的主角。
大海被诺兰拍得极为美丽,有一种单调的壮阔,足以体现人
类本身的弱小,阻隔着生还的希望,随时吞噬掉生命,就像无情的宇宙似的;但大海又是回家之路——只要船主老爷子,那点大英帝国老贵族范儿在撑着。
这种美丽又残忍的矛盾,哎。
没有典型的英雄形象,也许除了那个“我要为法国人留下来”的长官,那个驾船前来的船主老爷子,以及那个飞行员。
长官自绝后路时的担当;船主老爷子从一开始就坚定着,驾着私家小船,像郊游似的,前来战火纷飞的海岸救人,而且抚慰了落水士兵的心灵;飞行员义无反顾地完成任务后,在海岸点起那一簇火焰。
其他大多数角色,都只是芸芸众生。
漫长的等候,茫茫的大海,最后被某种执着拯救了——说诺兰没有点什么隐喻,我是不相信的。
漫长克制了一整个电影后,有和平时刻的特写。
蓝色调的大海换成暖金色调。
然后在不断的穿插镜头中,出现了那段著名的讲话。
我以前看到过许多许多次,但在电影院里,只有这一次,我服气了,我觉得温斯顿·丘吉尔凭这段话,就配得上他的一切赞誉。
说到底,这部电影,就像是为丘吉尔这段配词,专门做的配套解说:
我们将战斗到底。
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
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即使这个岛屿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饥饿之中,这是我一分钟也没有相信过的,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仍要在英国舰队的武装保护之下,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这段话陈述时,镜头不断转到海滩,转到登陆点,转到岛屿和所有的地点,转到所有牺牲与生还的角色,转到大海。
“我们决不投降……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
诺兰这样悬疑着小人物的命运,想讨论的应该不是宏大的战争,而是“战争中,每个个体的情绪与命运”。
他大概想让我们相信:
在铺天盖地的事件以及宏伟如大海之前,渺小个体的恐惧与无助,那是难免的;但某些高贵的勇敢瞬间,某些渺小个体的举措(比如老船主那持续的沉静),可以显得多伟大;到最后,这些牺牲,都会是值得的。
——至少我是这么相信了。
s(“content_relate”);【《敦刻尔克》观后感】相关文章:
1.《我们俩》观后感-电影观后感
2.歌剧魅影观后感-观后感
3.水火无情观后感-观后感
4.华尔街观后感-电影观后感
5.第一书记观后感-电影观后感
6.七七事变观后感600字-观后感
7.屈原观后感-电影观后感
8.参观科技馆观后感-观后感
9.看七七事变观后感-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