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导论重点
《政治学导论(第五版)》第一篇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_2

克思主义,如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这一点和历史制度主义的
“路径依赖”理论有些相似。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4
在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中,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最重要的是阶级关系以及由此
而导致的权力结构,这一点直接影响着新制度主义的“制度(权力结构)的重要性”。
5
在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上,马克思强调的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其实就是
目录/CONTENTS
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 第二节 政治学 第三节 政治学方法论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二、作为博弈的政治 三、政治的地位
一、什么是政治
我们认为,政治就是关于维护国家性和分配正义的体系与能力。这个极为简单的 界定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所谓国家性(the stateness) 第二,与国家性密切相关的是“国民性”(the nationality) 第三,国家性前提下的分配正义 第四,国家性和分配正义不但是制度体系,更是制度能力或者治理能力 第五,政治的公正原则
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背景: 第一,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产物。 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科学性。 第二,阶级性。 第三,革命性。 第四,发展性。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3 .新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知识渊源主要 是马克思主义和制度经济学。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是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 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而政治学上的新制度主义是指前两者。 ( 1 )历史制度主义。 ( 2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政治学知识点总结

政治学导论一、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政治的涵义1.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道德论:把政治归结为一种伦理价值,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要求,提倡“德治仁政”。
神权论:把政治的本质归结为一种超自然、超社会的力量,认为人和国家都是“上帝”或“上天”的创造物,都受“上帝”或“上天”意志的支配。
或“上天”的创造物,都受“上帝”或“上天”意志的支配。
权力论:政治生活实质上就是一种权力关系,研究政治首先就要研究权力问题。
权力论:政治生活实质上就是一种权力关系,研究政治首先就要研究权力问题。
管理论:政治就是运用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管理论:政治就是运用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分配论:政治就是对一个社会进行的权威性的价值分配。
分配论:政治就是对一个社会进行的权威性的价值分配。
2.2.马克思主义作家对政治问题的阐述:①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经济对政治具有决定作用,政治的产生发展的根源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发展的根源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利益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政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与一定的阶级、与一定的阶级、国家联系在一起,国家联系在一起,因而具有其特定的内容和表达因而具有其特定的内容和表达形式。
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的主要内容和表达形式已经不再是阶级对抗,政治的主要内容和表达形式已经不再是阶级对抗,而是人民内部各而是人民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
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
③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③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阶级社会中,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现象、政治关系都与国家政权紧密联系在一起。
紧密联系在一起。
任何阶级想要取得并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任何阶级想要取得并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任何阶级想要取得并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和目标,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和目标,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和目标,都都必须要掌握国家政权,控制和运用国家机器。
政治学导论(第一章)ppt

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 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 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 总比沉默要来得低。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 如何作出选择: 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 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 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 的支配性策略。在信息不通时达成的一种“共识”。
政 治 学 导 论
讲解:匡娉婷
人类究竟是被炸成齑粉,还是将设计出能使 自身得以生存的政治安排,取决于政治和政治家 们。 ——达尔(美国)
课程结构
一、导论(政治与政治学)
二、政治权力(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 三、政治主体(国家与政府,政党与社团) 四、政治行为(政治统治、公共治理与政治
1、政治博弈的要素 局中人(参加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即局中人运 用他们的资源,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制定对策以达到他们的目 标。
2、政治博弈的规则
宪法、法律、行政机关的决定、习惯与传统是政治 博弈的规则渊源。 它们规定了如何确定博弈的结果;局中人的角色及 角色相适应的权力、责任和限制;谁能够从事这种 博弈;越轨者应受何种惩罚及如何使规则更具有适 应性。
西方政治学的历程
1.
2. 3. 4. 5. 6. 7.
古代文明的产生:世俗文化:理性思考;公民精神。 世界帝国的兴起:需要有统一的精神支柱;基督教的发展;宗教 文化主导社会。 宗教权力的衰落: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恢复了文化的世俗性, 唤起了资本主义精神。 世俗王权的强大:反对教会主义的斗争和民族国家的统一 ;世俗 王权强大;专制君主理论产生。 市民社会的强大:反对专制主义的社会契约理论、君主立宪理论 和人民主权理论的诞生 。 工业革命的兴起:不干涉的自由主义和限制王权的民主主义理论 随之发达。 资本主义矛盾的展现:对现代以来思想和价值的反思
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物超所值)

第3节政治学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1、历史唯物主义2、阶级分析3、制度主义2当代政治学方法论1、行为主义2、理性选择主义3、新制度主义第2章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1节权力与权利1政治权力的概念2权力的类型1、强制性权力2、功利性权力3、操纵性权力4、人格型权力3权力、权威与合法性4权利1、公民身份问题2、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第2节法治与民主2政治社会化的特点3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1、家庭2、学校3、同辈团体4、工作场所5、大众传播媒介6、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7、社会政治组织4政治社会化的功能第4章意识形态第1节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1意识形态的概念1、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2、曼海姆对两种意识形态的区分3、韦伯的信仰体系2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1、现实性2、总体性3、阶级性4、相对独立性5、依赖性第2节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1、马克思主义2、民主社会主义3、新自由主义4、新保守主义5、社群主义6、民族主义第3节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1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2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1、保护团体内部团结和稳定性2、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3、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4、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5、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3意识形态的变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意识形态的特征与经济增长2、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性及其影响3、意识形态的变革方式与经济增长第3篇政治体系第5章国家第1节国家起源与国家的目的1国家的起源1、国家神权说2、国家社会共同体说3、社会契约说4、国家统治说5、国家的目的6、国家的本质7、国家的基本目的8、国家目的的矛盾性9、国家能力第2节现代国家建设1、现代国家的含义2、民族与现代国家建设3、阶级与现代国家建设2现代国家建构的危机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1、现代国家建构的危机2、全球化时代的国家第3节国家类型与国家形态1划分国家类型的方法与标准2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的划分1、奴隶制国家2、封建制国家3、资产阶级国家4、社会主义国家3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标准的划分4以政治治理形式为标准的划分1、集权主义国家2、分权主义国家5国家形态1、失败国家2、依附性国家以及相关国家形态3、自主性国家第6章政府第1节政府体制理论1政体论2政体类型1、君主制2、共和制第2节中央政府及其行政机关1中央政府的制度类型1、总统制的中央政府2、内阁制的中央政府3、混合型的中央政府4、中国的中央政府2行政机关1、官僚制理论2、官员行为理论3、行政机构的作用第3节国家元首、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1国家元首2立法机关1、议会主权2、立法机关的结构3、立法机关的职权4、中国的立法机关3司法机关1、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制度2、中国的司法制度第4节国家内政府间关系1单一制国家2联邦制国家第7章政党第1节政党理论1政党的概念2政党的类型1、按理念的本质和角色来划分2、按集权的程度来划分3、按政党对党员的控制能力来划分4、按团结性来划分3政党的作用1、目标制定2、利益表达3、动员和社会化功能4、精英的形成和遴选4政党的适应性问题第2节政党制度1政党制度的含义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1、资产阶级政党的起源2、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类型3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1、一党型2、中国的政党制度第8章政治社会第1节利益集团1利益集团概念的界定2利益集团的分类3利益集团与资本主义政治1、集中各种利益2、政府的助手3、制约政治权力4、利益集团的弊病第2节新型社会组织1新兴社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2新兴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式1、参政议政2、政府助手3新兴社会组织的政治作用1、影响政府决策并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2、民间组织的活动改善了政府的形象,增强了公民的政治认同感3、民间组织的自治实现了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目标4、非组织性的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潜在利益群体的活动直接改变了政府的行为第3节新闻媒体1作为一种权力的新闻媒体2媒体与政府的关系3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1、传播信息2、影响舆论3、设置议程4、政治社会化5、监督政府第9章政治人第1节政治人与公民1政治人的含义2公民第2节政治家1政治家的含义与政治家的产生2政治家的类型1、阶级标准2、职业类型3、历史标准4、人格类型3政治家的责任与作用第4篇政治行为第10章政治统治第1节政治统治理论1政治统治的若干理论1、精英统治论2、多元统治论3、无统治阶级论4、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论2政治统治的本质第2节政治统治的过程与方式1政治秩序的确立2政治统治的合法化过程3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第3节政治统治的类型与规律1政治统治的类型1、以合法性为基础的政治统治2、以阶级为统治基础的政治统治2政治统治的规律与政治统治的失败第11章公共治理第1节公共治理的概念与原则1统治与管理2治理、善治与公共治理3公共治理的原则1、参与原则2、透明原则3、责任原则4、回应原则5、协作原则6、合法性原则第2节公共治理的模式1市场化治理2弹性化治理3多中心治理4公民治理第3节公共治理的实践1国家治理2城市治理3跨地区治理1、经济合作区域联盟2、大都市区4公共资源治理第12章政治参与第1节政治参与的含义1政治参与的定义2政治参与的价值争论3政治参与的方式与机制1、投票2、选举3、主动接触4、政治结社第2节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1社会经济发展2社会环境与社会地位3政治制度1、政治平等和自由2、政党制度4政治心理第3节政治参与的作用1政治参与和政治民主2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3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第5篇政治发展第13章政治现代化第1节政治现代化理论1政治现代化的概念2政治现代化的道路1、英国式道路2、德国式道路第2节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与改革1政治革命的含义1、革命的含义与革命的类型2、政治革命的条件3、政治革命的作用2政治改革1、改革的含义2、改革的战略第3节现代化问题1腐败2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3现代性与风险社会第14章政治民主第1节政治民主理论1民主的含义1、古典民主主义2、精英民主主义3、多元民主主义4、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5、协商民主理论2政治民主的相关变量1、经济发展和民主2、政治文化和民主3、社会自治和民主第2节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1资本主义政治民主2社会主义政治民主3转型中的民主政治第15章人权第1节人权的含义1人权概念的演化2人权的概念和性质3两种人权观4人权实现的条件第2节人权的基本类型1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1、生存权和生命权2、平等权3、自由权4、政治参与权2社会和经济权利1、劳动和休息权2、社会保障权3、财产权4、受教育权3民族权利1、民族自决权2、发展权3、和平权。
政治学导论学习摘录笔记

政治学导论第一篇政治的性质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一、什么是政治1、四种观点:①政治是上帝安排人世的力量;②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③政治就是争权夺利;④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A、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B、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C、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D、政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3、必须记住: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此可从三方面理解:A.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B.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C.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二、作为博弈的政治1、政治博弈的要素:局中人、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2、政治博弈的规则渊源:A、宪法、法律、行政机关的决定;B、习惯与传统。
3、政治博弈的类型:A、零和博弈;B、非零和博弈(a.消极的零和博弈;b.积极的零和博弈)总之,也可以说: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决定谁得到好处,以及谁支付代价的系统化过程,其中,团体中间、团体与政府之间充满合作与冲突。
三、政治的地位(功能或作用)1、维护社会秩序(即政治具有稳定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功能);2、政治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权力又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3、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4、对个人而言,政治是取得或达成其他价值的工具。
四、什么是政治学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及其运作规律的科学。
研究政治学必须涉及到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即就是政治学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两个方面。
规范性是指回答政治对与错、好与坏的价值准则,旨在探求“政治应当是什么”;科学性是指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旨在探求“政治究竟是什么”。
五、政治学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A、产生背景: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b.是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产物;c.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基础之上的。
B、基本内容:阶级问题、革命问题、国家问题、未来社会问题,以及体现于各问题中的政治关系。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复习笔记,政治学考研重点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点汇编育明教育根据近年来全国多所以《政治学导论》为考研参考书目的高校考研真题,汇编了以下《政治学导论》所涉的常考点及重点,希望对广大备考生有所帮助!若有疑问,随时和育明教育相关老师取得联系!第二编政治意识 .25、政治意识的概念.第三章政治文化.第一节政治文化的内涵.26、关于政治文化含义的三种代表性观点:阿尔蒙德、凯泽罗夫、部分中国国内学者.27、政治文化的概念.) a3 f% g2 W. p/ J" c+ k28、简述政治文化的内容.第二节政治文化的类型与功能.一、政治文化的类型.29、统治政治文化与大众政治文化.30、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阿尔蒙德和维巴).二、作为新型政治文化的社会资本.31、社会资本理论(普特南):概念、作用、主要特征、基本要素等.三、政治文化的功能.32、简述政治文化与政治变革的关系.第四章政治意识.第一节意识形态的涵义与特征.一、意识形态的概念.33、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34、曼海姆:“特殊”意识形态与“全面”的意识形态.35、韦伯的信仰体系.36、意识形态的概念.37、意识形态与政治心理的区别.二、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38、5个基本特征:现实性、总体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和依赖性.第二节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39、马克思主义.40、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41、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42、保守主义和新保守主义.43、社群主义.44、民族主义.第三节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45、如何看待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46、简述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47、论述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48、论述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第五章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及特点.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49、政治社会化的定义.50、简述政治社会化的“双运动过程”.51、政治社会化的特点.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与功能.52、简述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53、政党的政治社会化功能.54、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比较.55、政治社会化的功能.56、政治自我(政治人格).57、亚政治文化.。
政治学导论重点题

政治学导论重点题1-1什么是政治?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过程。
1-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表现2政治就是各个阶级之间的斗争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形式、任务和内容4政治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2-1什么是政治权力?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2-2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有哪些特征?1原则: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2:实现机制:一人一票的自由选举制3国家和社会的二元论造成了新的矛盾,形式上政治平等,实际上经济不平等4实现形式:代议制与选举制相结合2-3我国国家政治权力有哪些特征?1社会主义民主2议政合一3党管干部原则下的选举于选拔相结合的权力分配制度4民主集中制3-1什么是政治文化?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3-2政治文化的功能是什么?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2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3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4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4-1当代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2民主社会主义3新自由主义4新保守主义5社群主义6民族主义4-2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什么?1政治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2意识形态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固化和精华。
政治文化只有固化为意识形态时,才有稳固的结构体系4-3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现实性。
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纯粹抽象的东西。
它有指向性,总是指向现实的。
2总体性。
意识形态总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
3阶级性。
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
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由于其利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由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地位决定的。
政治学导论

③意识形态的斗争长期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逐渐形成一种封闭的体系,与社会存在的距离越来越大,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更新创造,甚至沦为少数个人或集团的工具
④除主流意识形态外,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受到压抑,形成社会意识形态的中心———边缘结构
2.社会资本主要有四个主要特征:
第二, 它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收益,它使得某些目标成为可能。在缺乏社会资本的情况下,有些目标就无法实现。
第三, 社会资本并非天生的,它需要创造和建构。
第四, 社会资本具有自我增强和积累的倾向,那些拥有社会资本的人往往会积累更多社会资本。
第五, 与常规资本不同,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即它不是从中获益的那些人的私有财产,而是个人寄身于社会网络的共享品。
7.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的内容:
第一,“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是派生的事物,受到更深层次的经济结构的制约。
第二,“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第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第四,“政治是一门科学,在一种艺术”
8.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特点:
2.强制性权力:指甲要求乙做某事,乙因受到甲的威胁虽然不愿做,但不得不去做。
3.功利性权力:基本上与强制性权力相反,如果权力客体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权力主体就会承诺给权力客体某种好处。
4.操纵性权力:这类权力假设,如果一个人的态度能够被重塑,他就会以别人希望的方式去作为。
5.人格性权力:也叫影响力,如果权威来自人们对制度与过程的尊敬,那么影响力就来自人们对特殊类型人的尊敬。
考研政治导论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导论知识点总结一、政治学概述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的学科,是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
政治学主要研究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是了解政治本质和规律的重要学科。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政治行为、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1.政治行为:政治行为是指个体或集体在政治领域内的行为,包括选举、集会、游行、示威等形式。
2.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指在政治领域内对他人或对社会资源进行支配和控制的能力。
3.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成的约束和规范政治行为的制度。
4.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国家和政治体制内在的一种文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
1.历史研究法:通过对政治历史的研究,来寻找政治规律和进行政治分析。
2.比较研究法:通过不同国家或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来寻找政治现象的规律。
3.统计分析法:通过对政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寻找政治现象的规律。
4.调查研究法:通过对政治现象的实地调查,来寻找政治现象的规律。
四、政治学的理论流派政治学的理论流派主要包括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等。
1.自由主义:自由主义的核心是个人权利,重视政府的限制,主张个人自由和民主政治。
2.保守主义:保守主义主张维护传统和现实秩序,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3.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以阶级斗争理论为基础的社会理论,主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4.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主张对国际关系领域的理性关注,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
五、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国家政治组织和政治运作的一种模式。
它包括政治权力的来源,政治权力的运用,政治权力的制约和平衡等。
1.国家政体:国家政体是国家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总称。
2.国家政体的主要形式有民主政体、专制政体、君主政体、共和政体等。
3.政府体制是指政府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它包括政府的构成、职能、权力来源和权力运作等。
(完整版)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政治学参考书目:《政治学导论(第四版)》,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政治的含义。
P5: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文化的含义。
P51: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3.正义的定义。
P89:正义的本质是指一个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需求。
正义既包括分配资源的方法,也包括分配资源的结果。
方法是公平交易,结果是指承认所有的个人及团体能够平等地享有一些基本权益,并且在他们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4.共和制的内涵。
P118:共和制是君主制的对称,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或国家形式。
选举产生统治者的历史源远流长,因而共和制具有不同的历史类型和阶级性质。
历史上曾出现过奴隶占有制共和国,现代则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无产阶级共和制。
- 1 -5.国家元首。
P129:国家元首是一国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质上或象征性地居于首脑地位。
任何性质的国家都需要有国家元首,例如君主制的国王或皇帝,共和制的总统或主席。
国家元首对于国家的作用有:一是象征国家,二是代表国家,三是对内代表国家的统一。
6.统治秩序的含义。
P201:统治秩序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之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
因此,从根本上说,统治行为是准暴力行为,以暴力为后盾,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出现。
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
7.市场化治理的概念。
P218:市场化治理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化治理。
市场化治理引进了市场化运动的手段(例如市场运作,契约外包,私有化,授权经营等),引入企业管理的3E(效率efficiency、经济economy、效益effectiveness)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降低政府运转的成本,增进政府政策的收益。
政治学导论基本知识点

政治学导论基本知识点什么是政治学导论?政治学导论是政治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政治现象以及相关政治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它提供了政治学研究的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政治学领域奠定了基础。
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是政治现象,包括国家、政府、政党、选举等与政治有关的事物。
政治学试图理解这些现象的本质、原因和影响。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政治学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来分析政治现象。
其中,定性研究方法主要侧重于深入理解政治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意义,而定量研究方法则借助统计和数学工具来对政治现象进行量化和分析。
政治权力和权威政治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政治权力和权威。
政治权力指的是对他人行为产生影响的能力,而权威则指的是对他人行为产生影响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政治学试图理解权力和权威的来源、运作方式以及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是政治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
政治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政治组织和运行方式,包括宪法、法律和政府机构等。
政治文化则指的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模式。
政治理论和思潮政治学还涉及各种政治理论和思潮的研究。
这些理论和思潮涵盖了不同的政治观点和分析框架,例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实用主义等。
政治学导论通常会介绍这些理论和思潮的基本概念和主要代表人物,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政治观点的特点和影响。
政治学的应用领域政治学研究的成果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国际关系、公共政策、政治哲学、比较政治等是政治学的重要分支领域。
这些领域研究政治现象的不同方面,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政治挑战。
政治学的重要性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政治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参与政治过程,增强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
政治学研究也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帮助其制定更好的政策和管理社会事务。
总结起来,政治学导论提供了政治学研究的基本知识点和理论框架,帮助学生建立对政治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

政治学导论重点整理●第一篇政治的性质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第一节政治的含义第二节政治学第三节政治学方法论第二章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节权力与权利第二节法治与民主●第二篇政治意识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文化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第四章意识形态第一节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第二节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第三节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第三篇政治体系第五章国家第一节国家起源与国家目的第二节现代国家建设第三节国家类型与国家形态第六章政府第一节政府体制理论第二节中央政府及其行政机关第三节国家元首、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第四节国家内政府间关系第七章政党第一节政党理论第二节政党制度第八章政治社会第一节利益集团第二节新兴社会组织第三节新闻媒体第九章政治人第一节政治人与公民第二节政治家●第四篇政治行为第十章政治统治第一节政治统治理论第二节政治统治的过程与方式第三节政治统治的类型与规律第十一章公共治理第一节公共治理的概念与原则第二节公共治理的模式第三节公共治理的实践第十二章政治参与第一节政治参与的含义第二节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第三节政治参与的作用●第五篇政治发展第十三章政治现代化第一节政治现代化理论第二节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第三节现代化的问题第十四章政治民主第一节政治民主理论第二节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第十五章人权第一节人权的含义第二节人权的基本内容第一篇政治的性质导论:1)政治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016 填空题1)2)政治研究的对象是(权威性的分配)。
(2017 填空题1)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对政治学研究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4)政治学总是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因此不仅经济和社会的变化是政治学要涉及的内容,而且经济学途径与社会学途径也仍然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5)要弄清政治的性质,必须研究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以及由此而展开的法治与民主问题。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重点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政治学导论汇总1

政治学导论汇总1政治学导论一、政治的性质(一)1、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3、政治博弈类型:零博弈、非零博弈要素:局中人(参加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4、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研究路径: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5、从研究对象和方法论上看,西方政治学可以划分为:古典主义时期、旧制度主义时期、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时期以及今天的新制度主义时期6、古典主义政治学传统的旧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特征是: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合一性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制度中心主义和制度决定论7、政治学的分支学科:政治理论与方法论本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府与政治行政管理们研究组织行为国际关系8、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化制度主义(特点)(1)在制度的含义上,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关系所构成的“硬约束机制”和宏观上的政体论,即政治制度的好、坏问题。
(2)在制度变迁的方向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线性变迁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制度变迁。
(3)在变迁方式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阶级斗争所导致的革命性突变;新马克思主义,如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4)在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中,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最重要的是阶级关系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权力结构,这一点直接影响着新制度主义的“制度(权力结构)的重要性”。
(5)在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上,马克思强调的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马克思反对把技术与观念的关系简约为技术决定论或观念决定论,而把社会进步看成是一套复杂的关系系统的互动。
(6)在制度变迁的个人作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反对把个人偏好或信念看成是既定的,而是把偏好和信念看成是被解释变量,而不是相反。
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政治学参考书目:《政治学导论(第四版)》,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政治的含义。
P5: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文化的含义。
P51: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3.正义的定义。
P89:正义的本质是指一个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需求。
正义既包括分配资源的方法,也包括分配资源的结果。
方法是公平交易,结果是指承认所有的个人及团体能够平等地享有一些基本权益,并且在他们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4.共和制的内涵。
P118:共和制是君主制的对称,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或国家形式。
选举产生统治者的历史源远流长,因而共和制具有不同的历史类型和阶级性质。
历史上曾出现过奴隶占有制共和国,现代则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无产阶级共和制。
- 1 -5.国家元首。
P129:国家元首是一国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质上或象征性地居于首脑地位。
任何性质的国家都需要有国家元首,例如君主制的国王或皇帝,共和制的总统或主席。
国家元首对于国家的作用有:一是象征国家,二是代表国家,三是对内代表国家的统一。
6.统治秩序的含义。
P201:统治秩序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之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
因此,从根本上说,统治行为是准暴力行为,以暴力为后盾,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出现。
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
7.市场化治理的概念。
P218:市场化治理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化治理。
市场化治理引进了市场化运动的手段(例如市场运作,契约外包,私有化,授权经营等),引入企业管理的3E(效率efficiency、经济economy、效益effectiveness)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降低政府运转的成本,增进政府政策的收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学导论第一篇政治的性质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政治:即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学:研究公共权力的形成与动作规律的科学。
3、政治的地位:○1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2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权力又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3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
4、政治学的科学性与规范性:○1科学性:关注政治的实证性。
○2规范性:关注政治的应然性。
6、当代政治学方法论:(1)行为主义;(2)理性选择主义:○1社会选择理论○2集体行动理论○3公共选择理论;(3)新制度主义:○1历史制度主义○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第二章政治权力1、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2、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
合法性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是来自被统治者的心理认同。
3、信仰体系:即说明为什么某人或某些人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或意识形态。
4、有限政府:是指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任何政治势力不得超越于法律。
5、权威:即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
6、合法律性:是指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既要符合实体法,如宪法,又要符合程序法,如有关如何建制政府的组织法。
7、政治权力的类型○1强制性权力:是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以威胁为基础,如果无法达到目标就实施制裁的权力类型。
○2功利性权力:功利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相反,权力主体通过提供某种好处而达到自身目的的权力类型。
○3操纵性权力:通过隐蔽的方式改变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权力主体的目标。
操纵性权力形成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如作为宣传手段的“洗脑”。
○4人格型权力:又称克里斯马型权力,是通过自身的个人品质、个人魅力等人格力量而达到目的的权力类型。
8、合法性权力的获取主要通过信仰体系和有限政府来实现。
9、权力转化为权威,关键在于合法性,权威以合法性为基础,实现合法性向权威的转化。
实现合法性向权威的转变的条件:○1合法律性。
○2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政绩的有效性。
○3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
10、政治权力的基础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等。
同时制度的好坏,也决定了权力的大小与质量。
○1武力: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弱国无外交”就是鲜明例证。
○2财富:政治权力的大小很多时候是由经济财富决定的,邓小平曾讲过“财大才能气粗”。
○3技能:政治技能是获取政治权力的重要因素,无可否认政治谋略在获取权力和运用权力过程中的作用。
○4动机:是否具有权力动机直接关系到能够拥有权力,动机大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权力的大小。
○5知识:政治知识和政治信息的获得也是政治权力的重要基础。
○6制度基础:作为一个国家政治权力衡量指标的综合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绩效。
新制度主义研究表明,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政治制度及其决定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
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制度本身是政治权力的最根本基础,它直接决定了作为权力基础的武力、财富、知识等因素。
第三章政治文化1、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2、统治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体系中政治领导阶层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治理、政治原则的认识、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3、大众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体系中一般成员对这些政治对象的认识、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4、社会资本:是一个政治体系中一般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它们能提高社会效益,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即在社会及其特定的群体中成员之间普及信任的程度)5、政治文化的内容:○1政治认知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
○2政治情感性成分: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和直观评价。
○3政治评价性成分: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正确和合理的价值信条,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
(这三种基本成分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以整体形式影响成员的政治态度,塑造政治习俗,进而决定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模式。
)6、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第一、可以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第二、社会资本需要创造和构建才能形成;第三、社会资本具有自我积累和增强的倾向;第四、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而是社会共享品。
7、社会资本的构成要件:信任、规范和社会联系而形成的网络。
8、政治文化的类型(1)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以阶级分化为基础,既对立又统一)统治政治文化是政治领导阶层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关系等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大众政治文化是一般成员对这些政治对象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2)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由阿尔蒙德与维巴提出的一种分类框架)○1狭隘型文化:主要位于原始落后的社会政治系统中,这些地区尚未形成成熟的政治共同体,缺少政治角色分化。
社会成员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缺乏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更谈不上对体系内的决策及实施施加影响。
○2顺从型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成员对政治权威、政治结构和规范及自己在政治输出方面的责任等有较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而对政治输入和政治参与缺乏认知,这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关系。
○3参与型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政治输入和政治输出等都有强烈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及政治行为效能等有积极认知与评价。
一般而言,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民主制度相一致。
任何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都是三者的混合。
9、政治文化的功能○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2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3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4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与发展。
第四章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指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特征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
2、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1现实性:意识形态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
一方面,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或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也是出于为社会所接受的现实目的。
○2总体性:意识形态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与经济思想,第二、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第三、哲学、宗教。
○3阶级性: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4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并不完全同步,或者先进于,或者滞后于社会存在。
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5依赖性:意识形态来源于和依赖于社会存在,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以神秘的和扭曲的方式反映着现实世界。
3、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1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共产党才是唯一代表全人类利益的政党,主张通过革命取得无产阶级的政权,并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生产资料的国家与全民所有制的形式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实现共产主义。
○2民主社会主义:基本主张为,结合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寻找一条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道路。
(近来流行的“第三条道路”与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有所差别,其力图超越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找到一条新的中间道路。
)○3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继承了传统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即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强调对个人权利和个人价值的保障,进而实现公共利益),但是重点强调保证个人实现自由权利的社会公正。
新自由主义尤其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对实现个人权力的重要性,反对国家过多干预,倡导公民社会作用,维护多元价值。
○4新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继承传统保守主义基本价值(即:极其重视传统、秩序、等级和自由的价值,反对激进的社会改革)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宪政秩序的重要性,倡导一种“宪政的民主”。
一方面强调国家对于维护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主张加强国家的权威,另一方面又竭力反对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
○5社群主义(是与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两相对峙的一种政治思潮):其哲学基础是一种集体主义,认为个人是由所处的社群决定的,社群是政治分析的基本变量。
社群主义强调国家、家庭和社区的价值,倡导爱国主义,强调集体权利相对于个体权利的优先性,希望以公益政治学代替权利政治学。
○6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在心理层面,民族主义是一种对民族利益、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的信仰或主张,是一种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追求建国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运动。
政治上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强大的政治哲学,它与爱国心相结合,甚至成为宗教性的主义和运动。
4、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1维护政权的合法化;○2推动大规模社会政治动员;○3实现政权转移。
5、极端意识形态政治化的弱点:第一、削弱意识形态的其它功能;第二、造成思想模式化,缺乏创新;第三、意识形态封闭化,远离社会;第四、压制其它意识形态的发展;第五、造成对意识形态的反感,旧的社会化功能难以实现。
6、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1保护团体内部团结与稳定;○2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3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4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5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
7、能够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意识形态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全面性、灵活性、合理性、稳定性和包容性。
8、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性及其影响:第一、压制创新;第二、破坏变革团体存在的合法性;第三、造成团体成员分裂,阻挠集体行动的进行;第四、助长“搭便车”现象的增加。
9、意识形态的变革方式与经济增长(自我改良与革命更替是意识形态的两种变革方式,兹论述前一种方式)第一、自上而下的变革。
往往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为经济增长提供有效的意识形态支持。
第二、自下而上的变革。
这种变革往往是经济增长推动的,如果变革成功,就能推动经济继续增长,反之则阻碍经济增长。
第三、上下互动变革方式。
这是社会内部意识形态演进的常态,是意识形态自我调节的结果,由此而实现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契合关系。
第四、中心——边缘方式。
这是一种由边缘地区向中心地区逐步变革意识形态的方式,边缘地区由于受中心控制较弱而率先变革意识形态,实现经济增长。
第五章政治社会化1、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